龙岩市武平县客家文化调查

合集下载

关于家乡发展新貌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发展新貌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发展新貌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还记得你的家乡几年前的面貌吗?现在又发展什么样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家乡发展新貌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一、实践目的:通过对武平县的调查反映近年来的发展面貌,从而体现出武平县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生活和经济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为武平县以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政策和经验。

并为将来的武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二、实践过程:实践安排:①从报纸、新闻、网上查询资料文件;②走访个别乡镇,调查相关部门;实践时间:xx年寒假。

实践地点:武平县平川镇十方等各乡镇及相关部门社会实践内容:1、武平概况:武平县地处福建省西南部,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邻福建省上杭县,西接江西省寻乌、会昌县,南连广东蕉岭、平远县,北靠福建省长汀县,是闽西、粤东、赣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中转、集散地,素有闽西金三角之称,全县土地面积263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总人口37万。

是革命老区县、中央苏区县。

武平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分明。

年平均气温17-19.6度,年降雨量为1450-2200毫米,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第二位。

武平自然资源丰富,煤炭储量7000万吨,石灰石2.8亿吨,膨润土1300多万吨,白云石1.8亿吨,锰矿200万吨,还富含铁、钼、铀等金属矿及稀土、石英石、大理石、钾长石、莹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林地面积320万亩,木材蓄积量1100多万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全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1.6万千瓦。

武平系客家聚居地,这里有世界独特的百家姓镇姓氏文化,有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古佛和何仙姑构成的仙佛文化,还有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神奇民俗绝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生态瀑布群、闽粤交界处神奇的丹霞地貌狮子山等自然景观资源,是旅游、休闲、娱乐的风水宝地。

近年来,武平县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境内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已基本完成通村、乡镇公路的路面硬化工程。

客家人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客家人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一、前言客家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南方地区。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为了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色,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调研,对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二、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我们首先来到了广东省梅州市,这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在当地的导游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客家围屋、土楼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了解了客家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

我们还参观了客家博物馆,了解了客家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2. 访谈调研在梅州市,我们采访了多位客家人,包括当地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和普通居民。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客家人在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教育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还调研了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情况。

3. 社会实践活动在梅州市期间,我们还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务支教、扶贫帮困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三、实践成果1. 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生产生活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调研,我们了解到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具有以下特点:(1)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商业。

(2)居住环境独特,以围屋、土楼等为代表。

(3)重视家族观念和宗族组织。

(4)崇尚文化教育,重视子女的教育。

2. 了解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具有以下特点:(1)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客家人的重要标志,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2)客家音乐:客家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如山歌、戏曲等。

(3)客家民俗:客家民俗丰富多彩,如舞龙、舞狮、庙会等。

(4)客家饮食:客家饮食具有独特的风味,如盐焗鸡、炖汤等。

3. 探讨客家人的社会发展客家人的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经济逐渐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社会稳定,治安良好。

(3)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人才辈出。

(4)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

武平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武平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武平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吴郁芳武平县农业农村局,福建武平364300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调研分析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农村三产融合的主要优势条件和模式,发现当地农村三产融合存在产业延伸程度较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要素保障缺乏、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研究提出延伸拓展产业发展链条、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等对策,为促进同类型地区三产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产融合;农村;武平县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6-58-40引言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来促进农民增收。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通过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1-2]。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三产融合),要在做优做强种养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乡村产业。

在纵向上,要打造农业的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由卖原字号向卖品牌产品转变,推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

在横向上,要促进农业与旅游、康养、生态、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产业的类型,提升乡村经济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逐渐成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1武平县概况武平县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西部,地处闽粤赣三省接合部,是农业生产大县。

武平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光资源丰富,耕地肥力好,农业资源丰富,发展有水稻、百香果、芙蓉李、脐橙、绿茶、辣椒、象洞鸡、灵芝及海鲜菇等优势特色产业。

我的家乡武平县

我的家乡武平县

夜幕降临后的美丽夜景
夜幕下,将军广场的音乐喷泉通过美妙的音乐旋律、绚丽的灯光同步结合而产生千变万 化的水景,声、光、色、形俱美,如舞台上的表演激起人们沉思雀跃的情绪。引来群众 和好奇的孩子,孩子还可以和旁边的水柱互动,成为大家晚上的好去处。
石板放置在不深的水中,水中零星 布置水生植物,时不时的游过鱼儿。 让游玩更具乐趣,不至单调。旁边 布置假山,假山上种植植物,布置 洞穴。成为孩子攀援、嬉戏的好场 所。但是靠河一侧的护栏做的不好, 是一安全隐患。
中山古街
大阳桥,大阳桥始建年代不详, 座落于福建省武平县东留乡大阳 村,清康熙辛未年(1691)武举 李应才、李绅重建。大阳桥二墩 三孔,石砌桥墩,用上二层枕木 纵横叠放支撑桥面。木构梁架廊 屋,两端为单檐歇三顶高出屋面。 墙面宽4米,长39米
朱元璋将全国 180 万军队就这样编入各个卫所之中。现在的中山,成了武平千户所驻地,从此称为武所。中山姓氏 的第一次激增,朱元漳实在是功不可没。其时,这一带草寇造反,朱皇帝下令平乱。面面相觑的武官们个个脑满肠 肥身长膘,实在不愿再劳神奔波了。朱元璋脑门一转,唤人端来一大缸带毛的生猪肉,说是谁能当场吃下生毛猪肉 便免于出征。 18 个武官想起老婆孩子热炕头,咬咬牙关,毅然站出来茹毛饮血、须臾毛肉食完、 18 勇士正暗自庆 幸度得一劫,谁料高人头上有高人,人算怎如天子算,朱皇帝一道圣旨下:“食毛肉者,真虎将也,一律加封将军, 出征武平,违者斩。”这一下, 18 个武官肠子也要悔青了,只叹命里犯刀兵,由不得你也阿哥。 贾屋一村都是 18 将军之首贾辅的后裔,据说相公塅这个地名也是朝廷赐封的。距此不远还有相公山、相公寨、相 公塔,我不知道这些是否与贾辅和他的部下有关。到最后朱皇帝却下死令:出征军士就地屯垦。回望京城,京城远 在万水千山外,再也无缘,从此年年月月,泪雨夜夜打湿五千游子的梦魂。只留下 35 个姓氏落籍武所,只留下令 人磋叹的一曲姓氏民族:“余危徐舒周富王,邱洪程邬叶夏陶,候毛贾董祝莫洛,敢吃毛肉真英豪。” 留下的还有至今中山特有的花灯戏。客家地区元宵闹花灯,一般只有 3 天,中山却是 7 天,从正月 13 一直闹到 19 ,“武所闹花灯,如同南京城”,据说这是朱皇帝特许的,算是给思乡的将士一点慰藉。这里的花灯规模特大, 一架花灯上下两层,象座小小的房子。上层是千奇百巧的彩绘走马灯罩,“天仙送子”、“三元及第”、“八仙贺 寿”、“张生逾墙”、“鱼跃龙门”、“金鸡啼晓”……绘尽人间景致。每架花灯七十二个灯盏圈,表示七十二行 行行出状元。当年添新丁的家庭满上灯油,一盏盏油灯燃起,旋转变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喝彩声里,面色配 红的木偶艺人从“全福寿、三星高照、四季发财”的酒令中逸出,钻入花灯下层的木偶戏台,拖腔拿调的古典戏文 便开台了。游人上观花灯下观傀儡,而这样的花灯傀儡多时竞达 10 余台,真让人目不暇接。“大闹花灯喜事多, 抹浆褙纸小心摹,转战窍妙有消息,龙灯马灯去穿梭,碗锣盆鼓并色板,打起大钹大铜锣,笙箫笛子同吹起,弹琴 唱曲两相和,”清康熙举人林宝树这段描述,正是中山花灯戏的形象写照。 “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那是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清军在武所文明门外燃起了绝不文明的大火,文明门在火 光中坍塌,誓不降清的武所人四散奔逃。而早已埋伏在另七座城门外的清兵刀枪并举,一个个无辜的头颅西瓜般滚 落,血流成河,血腥味数月不散。除了壮着胆子从明晃晃的文明门突围的百姓。其余的几乎无一幸免。有的家族就 此消失了,有的家族只剩下乱尸堆中逃生的七岁男孩,有的家族甚至只剩下一个蠕动在母亲腹中的胎儿。成千上万 的无主尸骨后来被合葬一个大坟,坟上石碑大书:“万人缘”。这个石碑如今珍藏在武平县博物馆,成了那段血腥 历史的铁证。 惨烈的屠城,并没使中山的姓氏减少,相反,中山姓氏在屠城之后出现了第二次激增。也许因为这已是一座空城, 荒芜的土地急待开垦,平定之后,清政府广召流民来此开荒,一时,各地众多无家可归的流民蜂拥而来。一部分中 山的龙姓、朱姓便是从遥远的云南寻甸州迁来。龙姓始祖龙镇海是个参将,顺治 6 年奉调驻武所,部下随征而来, 云南的一批姓民便落籍中山了。

闽西客家地,廊桥韵味长——闽西古代廊桥调查

闽西客家地,廊桥韵味长——闽西古代廊桥调查

68撰文/温良卿廊桥,有屋桥、厝桥、风雨桥等多种称谓,是在桥面以上建有长廊式屋顶的桥梁形式。

地处福建西部的龙岩市境内,现存古代廊桥70余座,笔者用了两年时间奔走乡野,搜集整理闽西廊桥资料,以期打开管窥闽西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闽西廊桥的分布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福建西部的龙岩市,下辖新罗区、永定区、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武平县、漳平市。

境内山岭起伏,溪流纵横,一座座廊桥星罗棋布,规模或大或小,年代或早或晚。

据调查,闽西古代廊桥总共有73座,其中新罗区4座、永定区7座、长汀县9座、连城县19座、上杭县21座、武平县6座、漳平市7座。

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座,(见表1)。

表1 闽西廊桥区域分布表新罗区永定区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武平县漳平市总数数量47919216773占比5.5%9.6%12.3%26.0%28.8%8.2%9.6%100.0%闽西廊桥区域分布图 温良卿绘闽西廊桥的桥拱类别在闽西现存廊桥中,按廊桥的桥拱分类,有石拱廊桥、简支木平梁廊桥和伸臂木平梁廊桥。

其中石拱廊桥43座、简支木平梁廊桥15座、伸臂木平梁廊桥15座。

石拱廊桥。

顾名思义,在石拱桥上建造廊屋的桥梁,称为石拱廊桥。

建筑石拱廊桥,先用块石构件垒筑两岸的桥台,单孔桥的桥跨一般不大,如果是双孔及以上的桥梁,还要建造桥墩。

在桥台和桥墩之上,利用科学的力学原理砌筑挢拱,再以卵石或条石铺筑桥面,最后在桥面上建造木构桥屋。

石拱廊桥是闽西现存廊桥中最多的一个种类,有43座之多,占总数的59%,其中新罗区3座、永定区6座、长汀县4座、连城县7座、上杭县17座、武平县5座、漳平市1座。

红军桥,原名接龙桥,位于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始建于明代。

东北西南走向,桥长12.1米,宽7.1米,单孔石拱,矢高4.6米,拱跨5.4米,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桥屋,用柱25根,桥屋高4.4米。

分前桥后桥,前桥宽4.5米,为人行通道,后桥宽2.6米,原供牲畜通行。

家乡发展调查报告2篇

家乡发展调查报告2篇

家乡发展调查报告2篇本文目录1.家乡发展调查报告2.关于家乡发展新貌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衢山镇——以前是一个被废弃的海岛,后来经过人们的改造才成为如今这样美丽的衢山岛。

它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北部,衢山岛总面积73.6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13.8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七大岛。

全岛呈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约18公里,南北平均宽度4公里。

是一个镶嵌在万顷碧波之中的海岛。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十个春秋过去了,我们可亲可爱的家乡,也就是衢山岛换下了破旧的“棉袄”,穿上了时尚的“新装”。

这几十年来家乡的变化真可谓翻天覆地,先拿我们的衣着来说吧!妈妈说,以前,在他们那一辈,他们穿的都是很粗糙的布衣,在冬天时,虽然穿得很多但刺骨的寒风还是会从衣袖,衣领还有裤脚里钻,冻得瑟瑟发抖。

如今就不一样了,穿的都是用棉、纤维、牛仔等材料做的衣服,在冬天穿上羽绒服,棉袄等保暖的衣服,在围上围巾,戴上帽子,套上手套,又怎会惧怕这冬天的寒冷呢?再说说我们食物方面的变化吧!以前,他们吃的都是米糟,虽然是杂粮,但是营养还是不够啊,有时根本就吃不饱。

那时的大麦、小麦、大米、面粉等对他们来说都是奢侈品,更别说什么鱼肉了,连自家养的鸡鸭也是拿到菜场卖掉的。

哪像我们现在,整天大鱼大肉,每餐都吃的饱饱的,有时都嫌弃起这些东西来了。

再来看看我们住的变化吧!以前,人们住的都是简陋低矮的小屋子,遮不住风,挡不住雨。

每当遇上刮风下雨天,屋内就一片潮湿,甚至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出门走的都是泥泞的小路,又滑又窄,一不小心就会摔个嘴啃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小康的生活,每月都有稳定的工资收入。

住的都是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生病时还有医疗保障,过得别提有多美了。

最后来说说我们的出行。

家乡富有了,大街小巷的车辆自然也多了起来,几乎到处都是私家车,一辆辆五颜六色的车辆成了街上一道道靓丽的流动风景线,一辆辆崭新的公交车也驶进了小岛,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闽西客家地区舞龙运动的现状

闽西客家地区舞龙运动的现状

闽西客家地区舞龙运动的现状1995年前闽西客家地区城乡舞龙运动的状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闽西客家地区农村、城镇的舞龙运动得到较快的发展,各县乡村举行各种舞龙活动。

如1980年春节,龙岩县(现为新罗区)城乡恢复舞狮、舞龙活动,中山公园举行全县首届舞龙、舞狮表演赛,有13个单位参加。

特别是1985年2月28日至3月1日,省体委、农委、文化厅、民委、总工会、旅游局、团省委联合制订《福建省舞龙舞狮表演赛试行规则》。

并在福州举办“福建省首届舞龙舞狮表演赛”。

1986年,龙岩市举行舞龙比赛,东肖镇盂头村、江山、小池、雁石、西陂及各街道、地区水泥厂等舞龙队参赛。

同年盂头龙灯队获闽西地区舞龙比赛第一名.获福建省舞龙比赛集体二等奖。

1987年元宵节,闽西地区举行了舞龙比赛。

1988年,漳平县文化局和体委联合举办舞龙比赛.顶郊、福满、菁东、下桂林、芦芝和县经委、林委、总工会等多个单位的舞龙队均有参与。

m武平县在2JD世纪80年代有30多支舞龙队活跃在城乡各地。

武平县搬运公司龙灯队在1986年的闽西地区舞龙比赛中获第三名。

其他各县也曾举办过各种各样的舞龙表演或比赛。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闽西客家地区舞龙队的数量在最多时达二百多支。

他们活跃在各个城区和乡镇。

每年春节期间,各乡镇都举行舞龙表演或比赛。

如别具一格的连城县姑田镇游龙,四堡拔龙,长汀县南山镇、上杭县南阳镇游龙,漳平县新桥西埔、云墩等地的火龙等都是闽西客家地区规模较大,也较有影响的舞龙。

还有流行于各县的布龙、纸龙、香火龙、板凳龙等,在这一时期都得到空前的繁荣。

4.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舞龙运动的发展现状4.2.1各县舞龙队的数量减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流入,中外文化相互碰撞、渗透、交融,迪斯科、街舞、音乐茶座、舞厅、桌球室、电子游戏以及电影、电视等各种娱乐活动遍布城乡。

闽西客家地区城乡舞龙运动也受到~定的影响.各县舞龙队的数量都在减少。

客家人年俗调查报告

客家人年俗调查报告

客家人年俗调查报告客家人年俗调查报告——以广东地区为例一、引言客家人是广东省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遵循着独特的年俗习惯。

为了了解客家人的年俗,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报告将总结并分析调查结果。

二、调查方法我们在广东地区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客家村落进行调查。

采取了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收集到了50份有效问卷和10份个别访谈资料。

三、调查结果1. 春节是客家人最重要的节日。

调查结果显示,97%的受访者在春节期间会进行祭祀祖先、贴对联、办年货等传统活动。

2. 粽子是客家人春节期间必备的食物之一。

调查显示,98%的受访者在春节期间会制作和食用粽子。

3. 客家人有着丰富多样的舞蹈和音乐表演。

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在春节期间会表演客家花鼓、锣鼓等传统表演形式。

4. 与一般南方人相比,客家人更加重视放鞭炮。

调查结果显示,90%的受访者在春节期间会放鞭炮。

5. 在客家人的村落中,祭拜祖先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85%的受访者每年都会回家祭拜祖先。

四、讨论与分析1. 春节是客家人最重要的节日,这与广大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相符。

春节期间的各种传统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丰富了节日的氛围。

2. 粽子作为客家人春节期间必备的食物之一,反映了他们对传统风味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加深了家庭成员的亲情。

3. 客家人丰富多样的舞蹈和音乐表演,凸显了他们的艺术才华和文化底蕴。

通过表演,人们可以体验到客家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4. 客家人较为重视放鞭炮的习俗,可能与他们的农耕文化有关。

放鞭炮可以驱赶邪气,带来吉祥和好运,是一种传统的习俗。

5. 回家祭拜祖先是客家人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

这不仅是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恩,也是家族和亲情的连结,体现了客家人家族观念和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性。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客家人的年俗习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客家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传承,体现了他们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珍视。

同时,这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传承和推广客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公王与社公:客家村落的保护神

公王与社公:客家村落的保护神

Prince and Patriarch of Community:the Protective God of the Villages of Kejia People 作者: 刘大可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世界宗教研究
页码: 122-132页
主题词: 社公;公王;神明信仰;福建;祭祀仪式
摘要:公王与社公是客家村落最常见,也最普遍的一种神明信仰,但长期以来却为论者所忽视.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以闽西武平县北部村落为例,就客家村落公王与社公信仰作一比较全面系统的描述和论述.全文四部分:一、公王与社公的设置;二、公王与社公的职掌;三、公王与社公信仰的社会功能;四、公王与社公信仰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朵美丽的“荷花”——武平何仙姑文化探访

一朵美丽的“荷花”——武平何仙姑文化探访
( 歙县 )的何仙 姑后 于 吕洞宾生年 ,超过3 0 0 年 ,大大超 出了人 五年 ,为官爱 民如子 ,清正廉 明 ,造福一方 。卒于北宋 淳化三 年f 公元9 9 2 年) , 享寿 l O l 岁 ,生有何仙姑 等十字一女 。 l O O O 多年 的生命极 限 ,是个 与 吕洞宾不沾边 的 “ 假仙 姑”。 广 州增 城 的何 仙姑 活 动 于唐武 则 天 时期 ,与唐 中宗 景龙 来其子孙播 迁于 闽、粤 、赣 、桂 、港 、澳 、台等2 O 多个 省市和
寿的人 。仙姑 寿终 时 ,闻空 中有鼓乐 声 ,一朵祥 云从 卧榻 直上 送子等职能 ,颇得百姓 的爱戴 和信仰 。 云霄 。何仙 姑葬于福建省武平 县岩前镇 宁洋村乾湖塘。 武平 县地方史研 究学者通过 调查 ,发 现在赣南 、闽西 、粤 在 武平县岩前 镇灵岩村 ,有个南 安岩 ,上建有 供奉何仙 姑 东等这 些客家地 区形成 了八仙 中的三仙 ,他们 分别是赣 南的汉 的 “ 仙佛楼 ”和仙姑亭。而在距离南安岩约5 公里 的宁洋村 ,有 钟离 、闽西 的何仙 姑 、粤东 的韩 湘子 ,他们甚 至处在 同一条河 何仙姑之父何大 郎墓 ,以及何仙姑真身所 葬的乾湖遗迹 。 流上 。八仙 仙班首领 汉钟离 ,在 有着 “ 赣南第 一山 ”美 誉 ,距 客家地 区 向来有 “ 佛” “ 道 ”相融 的习俗 。就在 武平大地 离武平不过 3 0 公里 的江西省会 昌县 的汉仙岩修 炼成仙 ,在汉仙 上 ,何仙姑 为百姓解 除病痛 ,颇受百姓敬仰 。 武平何仙姑 当为道家八仙原型 岩 尚留下 了会 仙台 、试剑 石等修炼得 道的神奇 景观多达4 8 处; 何 仙姑则在 地处 中游 的武平县南安 岩辟谷修炼 ,在 当地 流传着
年 间登 仙 ,她早 于 吕洞 宾 出生 两百 多年 。 至少可 以说 ,武则 地 区 。 “ 我 们都 是 血脉 相 承 的中 国人 ,两 岸宗 亲 如此 和 睦真 是 天时代 的增城何仙 姑不属于 “ 钟 吕金丹道 ”的八仙 。地方史专 家金 中茂说 ,永州何 仙姑是个没 有明确 的师承 ,没有任 何道家 让人高兴 ”。8 2 岁高 龄的 台北武平 同乡会会长何 美金先生 如是 修炼 ,没有任何 利物济人善举 的 “ 半仙 ”。而武平何 仙姑则师 说 ,大 陆和台湾 同根 同源 ,何 大郎 、何仙姑是 两岸交流 的一条 从 吕纯 阳 , “ 辟谷南 岩” ,不仅 能够行 “ 问仙 ”之事 ,更主要 纽带。在架起 两岸交流 的桥梁后 ,海 内外好华侨 通 过修练促进 生命健康 和延年益 发寻根谒祖 ,对 于被人们 淡忘 的何仙姑 文化 ,觉得 非常有必 要 寿。何 仙姑享寿 1 5 o 岁。 “ 寿终时 ,闻空 中有鼓乐声 ,一朵祥云 理清扑朔迷 离的何仙姑原 型 ,并为其 正名 ,并 于几 年前成立 了 从 卧榻 直上云霄”。仙逝后 ,乡人敬慕 , “ 并构楼 以祀” 。 武平 县何仙姑 历史 文化研究会 。 武 平县充分发 挥祖地优势 ,全力培 育集 文化研究 、民俗 体 武 平何仙姑 出生 于后晋天福二 年f 公元 9 3 7 年} , 与 吕洞宾 同处 仙 佛祖地 ”文化品牌 ,围绕 “ 一仙 五代宋 初人物 ,后于 吕洞宾 出生8 2 ~ t 2 7 年 ,这 为 吕洞宾点 化何 验 、旅 游休 闲等 为一体 的 “ 佛 ”照耀 的县 城 ,以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梁野 山为依 托 ,大力 仙姑 提供 了恰 当且可能 的时间条件 。所 以,福 建省武平 县的何

福建龙岩武平绿茶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福建龙岩武平绿茶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乡村旅游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1期(总第453期)福建龙岩武平绿茶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陈沁灵,曾芳芳(福建农林大学 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摘要]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对福建龙岩武平绿茶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挑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给出战略选择,并提出以“自然茶都”为主题开发生态茶产品、以“历史茶都”为主题开发休闲文化产品、以“客家茶都”为方向开发民俗体验产品三个选择,提供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以促进福建龙岩武平绿茶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以期传承农业文化,打造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武平绿茶;农业文化;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源远流长的农业文化在历史悠久的农业中孕育而生,在实践基础上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农业文化需要保护、传承和发扬,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文化的发展面临挑战。

产业融合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方式。

福建龙岩武平绿茶入选2016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曾20多次获得福建省级名优茶称号,近年来,武平大力发展旅游业,树立武平绿茶品牌,将武平绿茶文化和武平县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传承农业文化,使武平绿茶文化能在现代化发展的挑战中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带动旅游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1 福建龙岩武平绿茶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条件分析1.1 优势分析1.1.1 绿茶资源丰富,品质优良。

武平绿茶因产自福建省武平县而得名,武平县的桃溪镇素有“绿茶之乡”的美誉,是福建省最大的炒青绿茶生产基地,武平县亦被称为“福建炒绿之乡”。

近年来,武平绿茶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产量逐年上升。

2016年武平县茶叶总种植面积达3684hm2,产量达4032t,2017年武平县茶叶总面积3898 hm2,总产量4405t,是全省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品种最优的炒青绿茶生产大县,资源十分丰富。

闽西客家船灯发展现状及保护传承——以武平县实地调查为例

闽西客家船灯发展现状及保护传承——以武平县实地调查为例

智库时代 ·163·智库观察闽西客家船灯发展现状及保护传承——以武平县实地调查为例李凤英(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文化馆,福建龙岩 364302)摘要:闽西客家船灯是以船形灯为道具,融合舞蹈、民间音乐演奏和故事情境表演为一体的客家民间娱乐形式,曾经是客家人不可或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世纪中叶闽西客家船灯的发展如何?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后,随着时代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这一古老的客家文化活动现状又如何?本文通过走访武平各乡镇,对闽西客家船灯这一古老民间表演的发展现状、保护及传承有了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闽西客家船灯;现状;保护传承;对策中图分类号:K89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9-0163-002闽西客家船灯又名打船灯,在闽西、粤北、赣南等客家聚集区广泛流传,闽西山区武平、长汀、上杭、等客家县异常活跃。

客家船灯的起源如今已无从考证,据说来源于中原,和北方的旱船表演有些相似之处,随着客家人的迁徙而传入闽粤赣地区,而后又和当地的文化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表演。

闽西客家船灯集器乐演奏、故事情景、山歌演唱及舞蹈表演为一体,缺一不可,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主要在春节、元宵节表演,偶尔也会在端午、中秋、重阳节表演。

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以船灯舞的独特演绎方式,表演农村喜闻乐见的节目,因此群众对船灯表演有着深厚的感情。

闽西客家船灯内容丰富,曲目繁多,是能深刻反映客家人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被列为龙岩市市级非遗项目。

所以有必要对其现状、传承保护之对策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一、闽西客家船灯的现状(一)在体系研究方面闽西客家船灯在20世纪受到冲击和破坏,80年代初为配合国家生产政策的原因,又走上了舞台和社会,演出曾经风靡一时,为其繁荣时期。

有个别民间艺人对船灯的曲目进行梳理和保存,但遗憾的是未树立起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尚未见专家、学者研究船灯的结构、旋法、形态特征、表演技巧和曲目等。

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龙岩市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龙岩市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龙岩市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专家委员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龙岩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7.20•【字号】龙政综[2013]356号•【施行日期】2013.07.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龙岩市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专家委员会的通知(龙政综〔2013〕35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各新区、园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为充分发挥我市专家学者在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中的咨询和指导作用,切实提高我市客家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水平,经研究,决定成立龙岩市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如下:顾问:林仁芳市政协原主席、闽西客联会会长主任:郭丽珍市政府副市长副主任:罗初辉市政府副秘书长吴福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卢伟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王永昌市文联主席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马卡丹闽西作家协会主席、闽西日报社正处级干部兰寿春龙岩学院客家研究所所长丘意初上杭县文化馆原馆长孙国亮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市政协文史委主任伍银莲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员李文生长汀县人大原主任、县客联会会长李明卿木偶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连城县文化馆馆长李贵海市侨联主任科员何志溪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张胜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正处级干部张佑周龙岩学院教授、客家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永辉省艺校龙岩市分校书记、校长张鸿祥长汀县人大原教科文卫委主任张堂珍汉剧、十番音乐表演艺术家沈幸莲市戏剧研究所所长余小明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市文联秘书长邹文清市政协文史学习委邱保铭古田圣地艺术中心主任陈弦章龙岩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陈汉煌汉剧表演艺术家林清书龙岩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教授林国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林善珂武平县政协副主席、县客联会会长郑发祥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市音协主席罗土卿连城县政协原主席、县客联会会长杨晓勤省作协会员、《环球客家》杂志社编辑部俞如先市委党校副教授、博士胡益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闽西书画院院长胡大新客家土楼文化专家、永定县博物馆原馆长钟德彪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闽西日报编辑钟巨藩上杭县客联会秘书长钟礼杰汉剧、十番音乐表演艺术家徐维群龙岩学院教授梁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市艺术馆馆长黄蕊汉剧表演艺术家、市汉剧团副团长黄征辉全国作协会员、闽西日报生活专刊编辑梁伦拥客家木偶研究专家、华侨职业中专音乐教师赖永生客家民俗文化专家龙岩市人民政府2013年7月20日。

武平一中高一学生“弘扬客家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研学实践活动

武平一中高一学生“弘扬客家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研学实践活动

【康辉研学】武平一中高一学生“弘扬客家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研学实践活动圆满完成!弘扬客家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武平一中2020级高一年级学生研学实践活动弘扬客家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武平一中高一年级800多名学生前往土楼民俗文化村、古田、红军小镇开展“弘扬客家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研学旅行活动。

让学生放下课本,走进土楼民俗文化村学习客家文化,在古田、红军小镇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理、自立能力。

班级集体照Day1走进土楼民俗文化村、自然博物馆2020年12月4日早上,武平一中高一年级的学子们有序的坐上车辆,一路上听着红色故事,唱着红色歌曲,一路上欢歌笑语,乘坐大巴来到了浓厚历史气息的客家土楼建筑群——永定土楼民俗文化村。

转凉的天气仍然抑制不了同学们的热情,带着憧憬出发!开营仪式同学们在风情街广场进行了休整;列队、整形、任命旗手;由教官及校领导为本次研学活动授旗;校旗手神情严肃的从校领导手中接过校旗;每个班的班旗手从班主任手中接过班旗;接受了这最光荣的任务,此次研学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授校旗▲授班旗▲陈启添副校长作开营动员讲话一面面旗帜随风飘扬,伴随着响亮整齐的口号,两天一夜的研学实践活动正式开始!第一篇:走进土博,探索未知的世界福建省土楼自然博物馆,位于永定土楼国家5A级旅游景区湖坑镇福建土楼风情街。

馆场使用面积8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入数亿元,馆藏展品4万余件。

展示自然与客家民俗文化实物展品。

外设珍稀沙生植物外景,内设八个展区:以生命进化为主题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展区;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溶洞奇观;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天然奇石展区;绚丽多彩的生物标本展区;古朴典雅的客家民俗文化古街;直观系统的客家土楼建筑技艺展示;趣味盎然的4D油画互动区以及古色古香的根雕艺术长廊。

在土楼地质博物馆里的同学都认真听讲解员介绍,真正的实现了“行走的课堂”,将平时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在博物馆中试着去解释一些,真正的运用好知识。

福建武平客家人知识大全

福建武平客家人知识大全

福建武平客家人知识大全
武平县为福建省龙岩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南与广东梅州相连,西与江西赣州接壤,是闽西、粤东、赣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中转、集散地,素有闽西“金三角”之称。

武平客家人主要从中原南迁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

形成时期最早为五代十国(何姓),大部分为宋元明三朝,还有少数为清朝,按辈排,至今大体上是十几代至三十几代。

现在,武平是纯客家县,约有四十万客家儿女。

武平是从前的汀州八县之一,是客家人高度集聚的地方,南邻广东蕉岭、平远两县,西接江西寻乌、会昌两县,具有“一脚踏三省、三省一日还”的特殊区位,是福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西南门户,目前已融入广东沿海发达城市半日经济圈。

客家人创建了汀州,也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走进武平,只要留意一下这里的建筑、饮食、民风,就不难感受以它独特的魅力。

客家民系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

经历千百年的辗转迁徙,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鲜明文化特色的新民系。

如今,原汀州管辖长汀周遭的武平等八个县,依然是纯客家人聚居的地区。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

闽西客家文化的概说

闽西客家文化的概说

闽西客家文化的概说/h1今闽西龙岩市人口基本由客家和闽南(又称福佬)两个族群组成。

其中客家人口遍布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等五县全境,以及新罗区和漳平市的一些山区,占龙岩市总人口的80%以上。

所以,通行于闽西客家人中的闽西客家文化,在闽西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闽西客家文化生成与特质闽西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与其创造者和传承者即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演进同步,同时又受闽西客家人生存空间制约,因此,认识闽西客家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它赖以成长的时空背景。

众所周知,客家是汉民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

其根在中原,所以分布于今日中国南方各省以至世界各地,成为一个人口近亿、个性鲜明并举世瞩目的族群,主要因其特殊的历史命运和生存空间所决定。

客家文化--包括闽西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与这种独特的时空背景息息相关。

据客家学有关成果和客家谱谍表明:中古以前,客家先民的主要居住地大约为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即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一带,由于战乱和饥馑等原因,才从这片曾被称为中原的广大地域不断往南迁徙,直至形成今日客家的分布。

客家先民南迁虽在晋前就己开始,但那时毕竟人数不多,真正大规模迁出中原并朝特立的客家族群演进,则在晋朝之后,而且期间尽管零星迁徙者不计其数,但形成移民浪潮者约计有五次。

第一次始于东晋,因受五胡乱华影响,中原大地群雄逐鹿,兵荒马乱,致使大批中原汉人纷纷南迁入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一带,有的进入江西由九江至鄱阳湖或溯赣江而至赣南闽赣交界。

这批移民当时被称为”流人”,他们中的一部后来成了客家人的祖先。

第二次肇于唐末,主要因黄巢为首的农民运动横扫了河南至华南一线以东地区,其中最惨烈者又是河南及长江中下游等地。

这些地区正好是客家先民第一次徙居之地。

而战乱所及,唯有赣东南、闽西南和粤”比较堪称乐土”,于是不少客家先民又从中原大地特别是第一次徙居地往闽粤赣边一带迁徙。

闽西客家传统民居平面类型演变与分布——以传统合院式为例

闽西客家传统民居平面类型演变与分布——以传统合院式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3-0164-06 收稿日期 2023-10-26摘 要 闽西客家“崇宗敬祖”的文化特征和“群聚而居”的生活方式,使得“居祀合一”的建筑形式逐渐在闽西地区发展起来。

现有的传统民居研究成果缺乏对整个闽西地区平面类型的系统性研究。

为进一步探究客家民居平面类型的演变过程,该文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查,首先将客家民居按照其平面特征分为“堂厢天井式”“杠屋”“院落组合式”和“堂横屋”四种类型,从中寻找出客家民居的基本型;其次将117栋传统合院式民居以基本型为样本,按平面发展逻辑进行分类,分析其演变过程,厘清各自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机制;最后探索闽西客家传统合院式民居平面类型的地域特征。

关键词 闽西客家 传统合院式民居 平面类型 演变 分布Abstrac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reverence for ancestors" and the lifestyle of "living in groups" of the Hakka people in western Fujian have gradually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tectural form of "integration of residence and worship" in the regi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lack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overall planar types in the western Fujian region. To further explor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planar types of Hakka dwellings, we use typ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duct field investigations. Firstly, Hakka dwellings a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based on their planar characteristics: "hall courtyard style", "bar house", "courtyard combination style", and "hall horizontal house", in order to find the basic types of Hakka dwellings; Secondly, the 117 traditional courtyard style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ll be classified based on their basic types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planar development, analyzing their evolution process and clarifying their distribution and impact mechanisms; Finally, we explore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courtyard style residential layout of the Hakka people in western Fujian.Keywords Hakka, Traditional courtyard style residential buildings, Plane Type, Evolution, Distribution闽西客家传统民居平面类型演变与分布——以传统合院式为例The Evolu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lane Types of Traditional Hakka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Western Fujian: Taking the Traditional Courtyard Style as an Example闽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之处,主要聚居着客家人。

客家文化采访问题汇总

客家文化采访问题汇总

客家文化采访问题汇总一、概述本文是对客家文化进行采访的问题汇总。

客家文化是中国久享盛誉的民族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背景。

在采访中,我们将探讨客家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期更好地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问题汇总1. 客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2. 客家人是如何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的?3. 客家文化和其他地方文化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4. 客家文化中的饮食文化有何特点?5. 客家文化中的音乐和舞蹈有何特点?6. 客家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有哪些?它们如何保护和传承?7. 客家文化中的婚俗有何特点?8. 客家人民居住的土楼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何特点?9. 客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是什么?10. 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节庆活动?11. 客家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如何?12. 反映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的影视作品有哪些?它们如何打响客家文化的名声?三、问题解答1. 客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客家文化起源于中国大陆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等地区。

客家人是南宋末年一批由于政治战乱而迁徙寻找安居乐业之地的南方人,他们在迁徙过程中形成了较为严密的亲属社会,并逐渐形成了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包括传统音乐、舞蹈、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

2. 客家人是如何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的?客家人通过口头传承、书籍出版、文化节庆、民俗活动等方式来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他们注重家族和亲属关系的维系,重视家训和家风的传承,通过家族宗祠、家谱等方式来记载家族历史和族谱。

此外,客家人还努力参与和组织各种节庆活动,如农历新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以保持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

3. 客家文化和其他地方文化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客家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相比,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客家文化强调家族和亲属关系的重要性,有着较为严密的家族组织和社区结构。

客家文化弱势分析报告

客家文化弱势分析报告

客家文化弱势分析报告在分析客家文化弱势的报告中,我们将聚焦于探讨客家文化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困境,以及其所处的劣势地位。

尽管客家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在当今社会和文化环境下,其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消退。

以下是对该问题的分析:1. 资源匮乏:客家地区通常位于较为偏远的山区或农村地带,资源匮乏是客家文化发展面临的一大困境。

相较于大城市,客家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相对有限,导致文化传承和推广活动的困难。

2. 平台缺失:客家文化在媒体和文化产业方面的曝光度相对较低。

大部分的文化展示、演出和推广活动往往集中在城市地区,缺乏对客家文化的专门平台。

这使得客家文化难以进入主流文化领域,进一步削弱了其影响力。

3. 行政支持不足:有时候,客家地区的政府部门对于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这种情况下,客家文化的发展往往难以获得必要的经费、政策和法规保护,导致其面临着更大的困境。

4. 学术研究的不足:客家文化的研究在学术界中相对较少。

缺乏深入的学术研究和讨论,难以对客家文化的历史、民俗和语言等方面进行系统的保护和传承。

这也限制了客家文化在学术界和学校教育中的传播和推广。

5. 青年流失: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客家地区追寻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这导致了客家文化传承的断层,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逐渐减弱,从而加剧了客家文化的衰退。

尽管客家文化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和弱势,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发展趋势。

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逐渐意识到了客家文化的重要性,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和推广客家文化。

此外,一些组织和个人积极努力进行客家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工作,为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加强学校教育以及促进文化交流,都可以是客家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总结中,我们强调了客家文化所面临的一些弱势因素,同时也指出了可能的改进方向。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才能够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武平过年的风俗

武平过年的风俗

武平过年的风俗
早餐后,普遍的是拜祖宗。

这是男人的事,而妇女一般不出门,在家做擂茶。

男人们要到众家厅堂给列祖列宗拜年,照例供上鸡、肉、年糕等,点燃大红蜡烛大红香,燃放长串鞭炮。

乡村多一村一姓聚族而居,拜祖宗时,香烟缭绕,鞭炮声连绵不绝,热闹非凡。

初一拜年的习俗,是从中原古俗传承而来的。

但同一客家地区也有不同的习俗,就武平而言,城区大年初一就有走家串户,互相拜年的习俗﹔而乡村初一这一天,一般大人们是不上门拜年,在家守年,只是在公共场所玩。

孩子们手中揣著鞭炮,兜里装著压岁钱、瓜果零食,三五成群,走家串户,尽情玩耍,时而飘出一阵阵银铃般的天真笑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光佛的根在大陆,源头在武平县岩前镇狮岩。

福州泉州僧人郑自严,法号“定光”,俗称定光大师、定光古佛。

从关于定光古佛的种种传说中可以了解到客家人追崇的定光古佛是褒扬诚实、惩戒谎言的神佛;是推崇扶老济幼、助人为乐的菩萨;是位褒奖好心人,却又不去满足贪心人的神佛。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多元化的侵入,汪毅夫研究员通过考证,把定光古佛的佛法归纳为六个方面:祷雨救旱、驯服野兽、活泉止水、治河护航、赐嗣送子、避免战祸。

如今的岩前狮岩供奉三尊定光古佛。

狮岩属石灰岩溶洞地貌,因形似狮得名。

狮岩古称南安岩,曾列入中国名胜词典。

狮岩丰姿奇特,有着迷人的景观,洞内正中供奉定光大师佛像,两侧列有十八罗汉和四大金刚。

佛像面前原有一个椭圆石块,形似狮口含珠。

内洞分东南两洞。

东洞稍狭,有石凳嵌于崖壁;南洞窈窕通明,石室天成,可容数十人。

两洞甬道纵横,清泉滴滴(如今听不到清泉滴水声了),乳柱直立,石钟悬吊,显得神奇美观。

两洞均有出口,南洞出口可仰望蓝天,称为“通天第一洞”。

洞外崖壁上横刻“人世蓬壶”四个楷体字,字面约0.3平方米,笔力苍劲,系明万历年间武平县知县成敦睦书刻,近处有天然泉水湖,名为“蛟湖”,湖面宽广,不管久晴暴雨,湖水保持原量,清澈可鉴,山岩倒映,显得格外美观。

当地还十分受人敬仰的还有何仙姑,她一生修道,传说能知过去、未来。

她是中国历史上享寿最长的人,身经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个朝代共十四个皇帝,实属罕见。

何仙姑卒后真身葬在岩前宁洋乾湖塘,龟形右片丁山缝针星宿五度。

乡人敬慕,于南岩石洞右边建仙姑亭,塑金身祭祀,有病烦热者,扫像上尘而饵之辄愈。

可惜此亭在上世纪“文革”时被毁。

上世纪八十年代,众多善男信女,自动募捐,在原址上再建仙姑亭一座,重塑金身,并将北宋年间用褐色花岗岩精美雕刻的“何大朗檀越主禄位”安放其中,父女同享鼎盛香火。

每年农历二月初九,为祭祀始祖大郎公、黄氏一娘太婆、何仙姑的日子。

除当地何姓人氏外,还有广东、江西、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的何氏后裔不远千里,驱车前来祭祀,热闹非凡。

定光古佛是客家文化的一张品牌,也是武平县做好闽台文化交流的独有品牌。

武平县成立了“定光古佛研究会”,编印《定光古佛》小册子。

该县撰写了《发挥闽西客家文化优势,加强闽台客家文化交流》的调研报告。

武平县在全市开展加快“两个先行区”建设主体实践活动中,借鉴湄洲妈祖景区成功开发的经验,搞好定光古佛祖庙景区规划开发,结合实际制定好规划开发方案。

2008年岩前镇引进总投资1.2亿元的蛟湖开发项目,对占地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的天然泉水湖进行恢复性开发。

目前正在进行做好湖堤、环湖路、排污、路灯、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随后将分布实施,逐步与狮岩祖庙融为一体,为提高闽西客家祖地的历史品味,促进闽台之间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凝聚人心,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历史古镇——中山镇武平县中山镇是遐迩闻名的千年历史文明古镇,也是闽粤赣客属地区罕见的百姓镇。

中山是武平唯一的千年古镇,在这户不盈千,人不逾万,方圆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聚居着108姓群众,现有102姓,被称为“百家姓镇”,镇内流行特殊方言“军家话”。

中山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生态环境优美,这些年来,不断有人慕名前来中山古镇探古、寻幽、踏青,试图揭开古镇古老而又神秘的面纱。

中山镇现今具有以下资源条件打造中山镇旅游业。

1、富有传奇色彩的千年古镇史。

2、全国罕见的典型客家“百姓镇”和“客家方言孤岛”——“军家话”。

“百姓镇”盛行姓氏门额氏联,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每逢节庆喜事,各家各姓,均在大门贴上姓氏门额氏联,表达念祖追宗、饮水思源之情。

中山“百姓镇”另一奇特人文景观,就是当年落籍中山的古代官兵使用的方言相沿至今数百年不变,与当地客家方言相行不悖,这就是被语言学家誉为“语言活化石”、客家“方言孤岛”的“军家话”。

3、古朴的人文景观及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①迎恩门。

明朝时期,武所中山先后筑有老城、片月城和新城三座城池,故人们将武所城简称为“三城”。

一弹丸之地筑有三城,举世罕见。

现仅剩一座“迎恩门”,苍苔覆盖的城砖、斑驳的楼匾,城门顶已坍圮的城楼残余的两根石柱、石柱上漫漶不清的文学,巍然屹立,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和历史的沧桑。

②古街。

从迎恩门延伸而出的700米古街,100多间店铺,是当年武所中山商贾云集、商贸繁华的明证。

古街本身就是武所中山古城一部浓缩的历史。

老屋夹道的古街,难掩其昔日风华,在她身上依稀残存的铅华,依旧散发着远古而诱人的清香。

与古街相连的明代所建迎恩城门及读易轩,更衬映出古街的古典与悠远。

昔日热闹的老街,如今随着新市场的搬迁,人去店空。

③永安桥。

原称通济桥,是中山十座古石桥最大的一座,也是武平最完整的古桥。

如今的永安桥经过几次修建之后,变得更加沧桑,四周由于缺乏管理,长满了杂草,桥下污水横流。

④相公塔。

位于中山新城外相公寨上,建于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

塔有七层,呈八角形,高14.7米。

相传古代文人墨客喜欢相邀到此登山赏景、吟诗作赋,故名相公塔。

此处有一小山周围如盘,似龙蟠踞。

于万历三十四年庚申(1559年)约在夏令烈旱至仲秋这天。

突遭雷电冰雹交替,击坏塔顶,此后俗称为“溃尾塔”。

前些年有关部门拨出专款重修“相公塔”,还历史本来面貌,为千年古镇增添了款款风情。

(三)武平客家民俗客家美食①闽西八大干之一——猪胆肝“闽西八大干”之一的武平猪胆干以其香甜可口的独特风味令人难忘。

它是宴席冷盘的名菜,当地人常将它作为宴请宾朋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尤其喜欢这种客家风味。

但是猪胆肝的价格较贵,对其的促销及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对其产品认知度不高,产品本身卫生状况不好,包装缺乏多样性。

②簸箕粄又叫汤皮粄,将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舀入直径约三十公分的圆形簸箕内,左右摇动使米浆均匀,再入锅用猛火蒸。

约五分钟后将蒸熟的薄薄一层米浆揭下,把炒熟的肉丝、韭菜、豆芽、鲜笋、虾米、香菇等馅放入,卷成筒状,与油条相似。

簸箕粄细嫩可口,多食不腻。

历史悠久的“簸箕板”既独树一帜,又兼具春卷、凉皮、饺子之妙,体现出客家主妇的心灵手巧和烹调的智慧。

簸箕粄是武平县客家人现在的快餐类美食,簸箕粄里面包的陷一般是针对当地的消费水平,成本不高,利润丰厚。

在当地,簸箕粄的销量很高,但是在其他地方,消费者认为用手做出来的不卫生。

簸箕粄不像猪胆肝可以用真空包装,它所能存放的时间不长,所以不能像干果类的美食远走他乡乃至漂洋过海都没关系。

③珍珠粉,珍珠粉是一种以大米为原料,用竹筛筛制成的一种食品,其形状如洁白美丽的珍珠,煮熟时,一颗颗晶莹剔透,冰清玉洁,丰润圆实。

在客家地区可以做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但是珍珠粉一般在武平县帽村当地才能买到,其他地方很少有卖,这种产品可以说几乎没有进行产业化,没有自己的品牌,也没有自己的包装。

七、调查建议及总结1、政府要重视客家文化保护和传承。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大部分人都说政府对保护客家文化的投入不够,如图:而在访谈过程中,多数人提到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客家文化也就得不到较好的保护。

2、弘扬定光古佛和开发狮岩旅游业,如:①举行学术研讨会。

厘清“定光古佛与客家祖地”的关系,并在学术界不断形成共识。

②建设以定光古佛为代表的客家宗教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民间祭祀活动。

成立定光古佛文化研究会,专事定光古佛祭祀和联络事宜。

每年祭祀期间,有关新闻媒体助阵,在闽粤赣边形成一定的氛围。

恳请全国佛界、道界学会知名人士题词以酝酿底蕴。

③举行世界客属祭祀定光古佛大典。

④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⑤增加投入,落实政府对狮岩的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修狮岩。

加快旅游业相关的硬件设施,实现客家文化硬件化。

⑥做好“申遗”,提高品位。

3、政府要做好规划,把中山古镇打造成为闻名全省甚至全国的旅游胜地,群众旅游休闲的生态文化风景区,成为“福建丽江”。

4、要定期举办客家民俗文化活动。

5、建立专门的客家文化博物馆。

6、抓好文化艺术产业化。

组建客家民间艺术团(以演唱客家山歌、民间舞蹈为主)、客家影视服务公司等,还可以成立“客家艺术品开发公司”,开发制作客家的小艺术品、雕刻艺术、民间手工艺术品等,如:斗笠……把这些艺术品做成产业,形成旅游市场,推进旅游经济发展。

7、武平电视台可以专门开设《客家文化》专栏,介绍客家文化。

编制客家文化专门的杂志和书籍。

职业:_________ 年龄________ 文化程度:_________武平县客家文化问卷调查1客家这个名字的含义是什么?A热情好客B从中原迁徙而来 C为人客气礼貌 D其他2你是客家人吗?A是B不是3你会说客家话没?A会B不会4你会讲客家话的程度?A只说客家话 B会说 C不怎么会说 D一点也不会5下列哪个是客家人特有的风俗习惯?A舞龙 B粘豆包 C灌娘酒 D贴年红6下列哪个是武平客家美食?A红花鳕鱼 B猪胆肝 C酥炸酿鱼仔 D清蒸武昌鱼7你了解客家文化吗?A了解 B不了解 C一般8客家文化是否对祖国文化历史有贡献?A有 B很少 C没有9有没有必要发扬客家文化?A有B没有10您认为客家文化给你影响最深、最具代表性的是?A美食B人文C景区11你认为客家文化现状存在的问题是?[多选题]A政府保护不周现状存在危险 B生活方式改变,酒文化不能适应劣势,慢慢遭到淡忘 C宣传不足,新一代渐渐遗忘 D产业链落后,旧文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生存状况严峻 E无问题 F其它12您认为有必要加强保护我们的客家文化吗?A有 B没有13您关注过客家文化吗?您觉得客家文化对于河源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性怎样?A非常关注,非常重要B关注,较重要C部分关注,一般D一点不晓得,不重要14您对保护客家文化是什么态度?A、非常支持,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非常急迫B、应该保护但还不是时候C、没必要,让社会竞争去淘汰那些落伍的文化。

D、无所谓,不怎么关心。

15您认为有什么具体措施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客家文化?A、加强客家文化遗产的维修、保护和推广B、在中小学生学习中增加一定客家文化教育课C、增加政府投资,增加客家特色产业招商引资能力D、运用网络博客、微博等力量增加客家风景、客家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加吸引力16你对客家文化发展的建议。

[填空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