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_和服
中日文化对比---日本和服欣赏
2-2-2 和服穿法
7.把腰间的皱折拉平。手从和服袖裉下的开衩处伸进 去检查和服是否被带子夹住,弄平背后多余的部分。 8.同样把胸前多余的部分平整好,把皱折拉到腋下, 两手抓住两袖边,轻轻拉袖口。 9.检查两领子是否整齐交差好,如有错位,把手从袖 裉下的开衩口伸进去调整。领口开衩不能太在也不能 太小。 10.在胸下系上第二根细绳,多余的部分一定要拉整齐, 正面重复的部分程水平状。 11.端正腰身,在胸前系上一条叫"伊达"的小带子,因 为小带子有伸缩性,注意不要系得太紧。 12.检查胸前和后背是否有折和松懈,有的话,往腋下 这边拉平整。检查和服与长襦袢的中心线是否在同一 位置。整体完成后用大镜子检查是否有差错,然后摘 下领上的夹子。
小纹和服
衣服上染有碎小花纹。 因为很适合用于练习穿着, 所以一般作为日常的时髦服 装,在约会和外出购物的场 合,常常可以看到。小纹和 服也是年青女性用于半正式 晚会的礼服。
3-2 和服种类
丧服
连腰带在内全部为黑色,丧 礼时穿。
色無地
这是一种单色和服(除黑色 以外),如果染有花纹可以作礼 服,如果没有花纹则作日常时装 服
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时期,其时, 男装、女装虽有变化,(如女装的小袖形状变得接近 现代,而男装流行羽织<以黑五纹为正装,茶、黄次 之>,带结开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 明治时代,意义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后一直没有太 大变化。我们看到的和服大都是沿续了江户时代服装 特式。
05 Part Five 和服秀
振袖和服
又称长袖礼服,是小姐们的 第一礼服,根据袖子长度又分为 "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 其中穿得最多的是"中振袖"。主 要用于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宴 会、晚会、访友等场合。
和服与唐装
和服与唐装姓名:吴刘瑱学号:2009302660010学院:国际软件学院专业: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和服与唐装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字。
在如今各式各样的文化更趋向于交融的时候,它们的不同境遇,或与该引发我们的深思: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该如何同步提升自己的软实力,真正成为一个大国强国。
和服现在一般指日本传统服装。
在江户时代以前,和服被成为“吴服”。
和服源于中国汉代吴地的吴服。
中日的史书都有多处记载:汉帝给应神天皇赐了两名吴地的织女,吴织媛死后被当做吴服大神在吴服神社祭祀。
这是和服最早的起源,而后来日本贵族服装受唐代影响较大,通常被称为“唐服”,平民服装被成为吴服。
不管是唐服或吴服,可以看出,和服的发展都和中国文化脱不开关系,是文化交融的产物。
对于唐装,则和很难给出明确界定。
有人认为指汉族服装,有人认为指唐代服饰,很多外国人则一直以为唐装是唐人街上特有的服装,而那些实际上是清代马褂演变来的,当属满族服装。
这里我就冒昧把唐装和和服相对,作为中国传统服装的代称。
无论如何,不可否认,唐装的文化正在慢慢被外来文化所侵蚀。
今天在日本,平民庆祝节日时多穿吴服,即一般意义上的和服,而皇族礼服仍以唐服为主,偶尔穿着吴服。
日本每年的成人节,当年满20岁的年轻人会穿上和服到神社拜谒,参加庆祝活动。
不少到日本旅游的中国女性,似乎都要感受一下和服,并拍照留恋。
在网上也不难找到很多中国女星穿和服的写真。
去年武大樱花节期间,更有一对母女穿着和服在樱花树下拍照。
不过她们当场受到十余人的围攻。
如今在中国大街上见到唐装的机会已经很少了,唐装的出现似乎参杂了更多的政治意味。
在一些和中国有关的国际会议上,外国国家领导人为展示友好穿过唐装,也有外国明星穿唐装受到媒体追捧的。
但唐装已经不是我们的服装了。
今年的10月16日,成都的一女子穿着汉服(曲裾)上街,被一群大学生误认为是和服遭到围攻,最后被迫在公共场所脱下汉服。
我们已经不认识自己的传统服装了,悲哉中国!哀哉唐装!唐装只能算中国浩瀚灿烂的传统文化中的一点,失落的中国文化也很难用一个唐装就能代言。
和服——日本文化的浓缩
和服——日本文化的浓缩和服——日本文化的浓缩日本和服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服饰,承载着丰富的日本文化内涵。
它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同时也体现了日本人民对于和谐、优雅和自然之美的追求。
和服是日本文化的浓缩,展现了日本人民对于传统价值观和审美标准的珍视。
和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源于中国的汉服。
在日本,和服从最初的穿着方式演变为具有特定款式和形式的服装,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穿着有着明显的区别。
而现在和服已变成了日本的代表性服饰,常见于特殊节日、婚礼和传统演艺活动中。
传统的和服包括多个组成部分,如袖口、腰带和蓬莱等。
每个部分都有着独特的名称和用途。
和服的摆放也有着严格的规范,所使用的腰带必须紧密结绑,以展现身材曲线。
这些细节都体现了日本人对于完美和谐的追求。
和服的材料非常考究,常见的有丝绸、绢和汉服等。
设计上,和服体现了对于自然之美的崇尚,常以花卉、瀑布和鸟类等自然元素为纹饰。
这些纹饰细腻而富有层次感,传达出日本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崇敬之情。
和服的颜色也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是富兴和喜庆的象征,白色则代表纯洁和祥和。
这些颜色的选用与日本人对于平衡与和谐的追求密切相关。
和服的穿着和维护也有一套独特的流程,需要细致的技巧和耐心。
首先,和服的穿着需要严谨的步骤,包括固定腰带、穿着襦袢、系着袴等。
其次,和服在清洗和保养上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需要采用特殊的洗涤剂和手法。
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日本人对待和服的敬重和对细节的追求。
和服的传统仪式活动中更是充满了日本文化的内涵。
例如,成人式是日本的一个重要节日,年满20岁的年轻人在这一天会穿着传统的和服,参加庆祝仪式。
这个仪式不仅代表着他们进入成年,还象征着责任和自立。
由此可见,和服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中承载了日本人文化认同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总之,和服作为日本文化的浓缩,体现了日本人对于传统价值观和审美标准的追求。
和服的细腻之美、和谐之道以及对自然与生命的崇敬之情,与日本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日本文化--日本和服
4访问和服
即整体染上图案的 和服,像一幅图画, 近年来。
适用于:开学仪式, 朋友的宴会,茶会 等场合,并且没有 年龄和婚否的限制。
5小纹和服
衣服上染有碎小花 纹。 一般作为日常服装, 在约会和外出购物 的场合,常常可以 看到。
6十二单衣
即由唐服而来的, 古代妇女进宫或节 会时所穿的盛装礼 服。
BACK
模仿唐朝襦裙、披帛的 女服的时代
——奈良时代
当时,日本朝廷大 力引进唐朝的制度及文 化,使日本对中国文化 有着大规模的模仿。
此时期的和服基本上 完全模仿当时期中国服 饰的模式,而日后传入 日本的“唐服”为日本 的贵族所穿着。
BACK
平安时代
随着遣唐使被撤 回,中日交往中断, 日本进入自身文化 的发展阶段。 而和服也建立起 了有别于中国服饰 的独特风格。并出 现了日后朝廷及幕 府时代的礼仪服饰。
1留袖和服
婚礼,典礼等正 式的仪式时穿的 礼服。
"留袖",即袖子 相对较短。
黑留袖
色留袖
2花嫁衣裳 ——之“白无垢”
传统的神前婚 礼的ຫໍສະໝຸດ 要穿着— —白无垢3振袖即长袖礼服,原为 专由未婚女子穿着 的和服。
用途:成人仪式、 宴会、访友等场合。 它给人一种时尚的 感觉,所以已婚妇 女穿振袖的也越来 越多。
日本国概况
作成者:sunny
日本文化
———之日本和服
BACK
日本的和服,与我们中国的旗袍一 样,是日本的民族传统服饰。
和服的历史
今天日本服装主要分为现代服 装“洋服”,即从欧洲传来的样式, 以及“和服”,即日本的传统服装。 和服最早期因中日文化交流而深受 古代中国的汉服影响,日本平民和 服受东吴传来的编制缝纫风格影响 较深,故称为“吴服”。而贵族的 服装则受之后的唐朝影响更深,称 为“唐服”。今天,平民在节日、 庆典上多穿着吴服,即一般意义上 的和服,而皇族礼服仍以唐服为主。
和服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
和服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
和服是由中国汉唐服饰演进到日本,然后经过了若干变化后出现的一种服饰文化,其在日本比较盛行,但本质上是借鉴了中国古代汉朝和唐朝服饰的,所以它的归属在不同的人看来答案不一样。
亚洲很多国家的穿着都有中国服饰的影子,因为我们国家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对周边国家的穿着、饮食以及文化等等都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无论是韩国还是日本的民族特色服装里,都离不开中国服饰的元素。
和服分为留袖、振袖、小纹、访问、素色、付下等等不同种类,它的主要构造是挂衿、本衿、左右之前身顷、袖、诀、左右衽、剑先、身丈、绗丈等等组成,而且工艺的发展变化较多,并且有专门的做工和标准,而像上方就是最传统和典型的和服。
1。
和服的由来 日本传统服饰和服是怎么来的
和服的由来日本传统服饰和服是怎么来的和服的由来:和服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它是在依照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经过1000多年的演变形成的。
日本人将他们对艺术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和服上。
和服种类繁多,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变化万千。
不仅在男女间有明显的差别(男式和服色彩比较单一,偏重黑色,款式较少,腰带细,附属品简单,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缤纷艳丽,腰带很宽,而且种类、款式多样,还有许多附属品),而且依据场合与时间的不同,人们也会穿不同的和服出现,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礼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礼和服、宴礼和服及一般礼服)。
和服本身的织染和刺绣,还有穿著时的繁冗规矩(穿和服时讲究穿木屐、布袜,还要根据和服的种类,梳理不同的发型)使它俨然成了一种艺术品。
设计师不断在花色和质地上推陈出新,将各种大胆的设计运用在花色上,使现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和服的历史:传说中日本神治时代有位依邪那歧命神,他在举行祓除(用斋戒沐浴等方法初灾求福)之事时,常常脱去上衣、袴、带,裸露身体。
据后人考证,传说中描述的神治时代相当於日本的原始社会时期,那个时代日本人生活的遗址现已发现数千处,其分布区域,北起北海道,南至九州,几乎遍布全日本。
原始社会的日本人以群体方式过著迁徙不定的生活,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不要总是想到帝国时代去)。
也许就是在那个时代,日本人开始了用动物的皮毛或者树叶加工御寒,走出了裸露的时代。
在绳文式文化时代后期(日本新石器时代,相当於前800-前500年)和弥生式文化时代(日本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相当於前300-300年),日本出现了两种基本的服装式样。
一种是套头式圆领衫,造型类似於今天的圆领针织套衫;另一种是对襟式,门襟采用左衽,领尖至腰间,等距两初用细绳系结扣接,袖子为筒形袖,长度在膝以上。
与上衣配套的还有袴、领巾、於须比。
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於上衣内的一种裆布,但是这裏的袴是指有腿部连接的类似於裤子的下装。
20世纪前后中国和日本传统服饰色彩异同分析
20世纪前后中国和⽇本传统服饰⾊彩异同分析2019-06-23【摘要】旗袍作为中华⽂化代表,既承载服饰⾰新变迁历史,亦见证了⼀代⼜⼀代社会变⾰;和服作为⽇本的传统民族服装,有着⾮常⾼的辨识,代表着⽇本独有的东瀛⽂化。
本⽂以20世纪前后中国民国旗袍与⽇本明治时期和服的⾯料⾊彩为研究对象,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化与科技技术发展背景的⾓度出发,对⽐两国⼥性传统服饰⾊彩的同⼀性与差异性的历史特征,并以同⼀时期传统婚礼旗袍为例具体阐述其⾊彩特征差异。
本⽂通过对特定时期两国⼥性传统服饰⾊彩演变规律的分析,希望能对中国旗袍在民族⽂化推⼴进程中的新型运⽤加以探索,并助⼒旗袍在申请世界⾮物质⽂化遗产之路上向前迈进。
【关键词】民国旗袍;明治和服;⾊彩异同;民族⽂化形象推⼴[中图分类号]J52 [⽂献标识码]A20世纪初期的旗袍是中西⽅⽂化交融的产物,是中国现代⼥性旗袍的雏形。
作为与旗袍在东⽅服装史上拥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本和服,经过长久年⽉的演变,其⾊彩所蕴含着的丰富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颜⾊运⽤。
笔者提取与民国旗袍对应的⽇本明治时期和服作为对⽐研究对象,其原因⼀在于明治时期⽇本和服基本成型;⼆在于该时期年代相对不甚久远,相关的实物资料保存尚完整,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作为中华国粹⽂化的旗袍,⽬前并未被列⼊世界⾮物质⽂化遗产。
其结果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旗袍在世界之林的知名度与影响⼒不⾜,关于其理论研究体系有待完善。
因此,本⽂试图总结出20世纪前后旗袍与和服的⾊彩运⽤的历史,从⽽得出旗袍与和服使⽤⾊彩的史实与偏好,深层次探究旗袍与和服在申报世界“⾮遗”过程中的差异与可鉴之处。
⼀、20世纪前两国传统服饰⾊彩体系概述(⼀)中国旗袍⾊彩体系概述1.旗袍⼊关前的⾃然⾊彩机制旗袍,满语称“⾐介”,古时泛指满、蒙男⼥所穿之袍。
因满族⼈多为“旗⼈”,所穿之袍即由此被称为旗袍。
[1]12旗袍由满族妇⼥的长袍演变⽽来,被誉为中国服饰⽂化的代表作。
中日服饰交流总结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中日服饰交流总结大会。
在此,我谨代表本次交流活动的组织者,向所有参与本次交流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中日服饰交流,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我国与日本在服饰文化上就有着深厚的渊源。
今天,我们共同回顾这段历史,总结交流成果,展望未来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日服饰交流的历史渊源1. 历史背景中日服饰交流起源于古代的丝绸之路。
公元7世纪,日本开始学习我国唐朝的服饰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和服。
此后,两国服饰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交流史。
2. 交流内容(1)服饰设计:我国服饰以汉服为代表,注重礼仪、寓意和审美。
日本和服则强调自然、简约和舒适。
两国服饰在色彩、图案、款式等方面都有所交融。
(2)服饰材料:我国服饰常用丝绸、棉麻、丝绵等天然材料,日本和服则偏爱和服绸、棉、麻等。
两国服饰材料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工艺。
(3)服饰文化:中日服饰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历史底蕴。
通过服饰交流,两国人民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中日服饰交流的成果1. 文化传承中日服饰交流使两国服饰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日本和服在吸收我国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我国汉服也在吸收日本和服的优点后,焕发出新的活力。
2. 经济效益中日服饰交流促进了两国服饰产业的发展。
我国服饰企业通过学习日本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管理经验,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
日本服饰企业也借助我国庞大的市场,实现了业务拓展。
3. 人文交流中日服饰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通过服饰展览、讲座、交流活动等形式,使两国人民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为民间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础。
三、中日服饰交流的未来展望1. 深化交流合作中日服饰交流应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两国服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联合设计、共同研发、人才培养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2. 弘扬传统文化中日服饰交流要注重弘扬传统文化。
和服介绍
二、和服分类
1: 浴衣 浴衣也是和服的一种,洗 完澡後或夏天较热季节 时,.所穿的简易和服,材质 大多为绵织品.明治时代 (十九世纪後半)之後,引进 洋服,西服所以穿和服的 人就相对变少了.近年来, 在夏天的庙会,烟火大会 中等热闹场所,浴衣就成 了年轻女性夏季流行的新 宠儿!
6: 普段著
种类诸多,依衣料的 材质,织法,花纹,颜 色...等,其称呼不同. 所谓普段著为日常 衣裳,从居家休闲,逛 街,购物,茶会,同学 会...等场合,均可穿 著
7: 毕业服
专科以上的毕 业典礼或学位 受与仪式中,所 穿著的衣裳.鞋 子可分和服夹 脚鞋和马靴两 种.
三、和服款式
和服款式十分之多,婚,宴,丧,礼,春,夏,秋,冬皆不 同.按和服花纹和质地也有贵贱之分. 今天,和服不仅是人们婚,宴,丧,礼时喜爱的服装,和 服及其饰物还成了布置的装饰品.例如新娘的结婚 礼服,以同样的图案设计不同颜色来强调它的变化, 一般正式新娘礼服要穿三层,此三层完全相同图案 的设计,惟以不同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著,如在 夫家宴客穿著的颜色和在娘家宴客时的穿著,以不 同的颜色为之.也有以代表长寿的松,鹤等吉祥图案 设计的结婚礼服.少女在正式场合的穿著,强调及地 的长袖(振袖),其意义类似我国早期的三寸金莲,意 味著出身名门,不是劳动阶级;而一般结过婚妇女的 衣袖则是短的,已表示已婚的身份.
7:江戸时代
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 最繁盛的时期,男装,女装 虽有变化,〈如女装小袖形 状变的接近现代,而男装流 行羽织,带结开始流行.〉 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 明治时代,现代意义上的和 服就定型了,此後一直没有 太大的变化. 今天看到的和服,大都是延 续了江户时代的服装特色.
从旗袍与和服浅析中日古代审美文化
从旗袍与和服浅析中日古代审美文化作者:徐嘉卉来源:《大观》2016年第12期摘要:中日两国作为隔海相望的友邻之邦,自古在文化与经济交流上便互通有无。
时至今日,中日之间的文化渊源已然历史悠久,不管是风俗文化,还是衣食住行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浓厚的关联性。
在此其中,服饰之间的审美特色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逐渐染上了彼此的特点,其既有文化互通的交互性,又存在地域文化不同的差异性。
对此,本文为了解中日古代审美文化的特色与特点,着眼于旗袍与和服的发展历史,分析二者之间的审美的异同,并就此了解旗袍与和服反应的中日古代审美特征。
关键词:旗袍;和服;中日文化;古代审美;赏析研究中日两国自古便是一衣带水的隔海邻邦,翻看中国历史资料,最早关于日本的介绍来自于班固的《汉书》,在其《地理志》一章中标注了“乐浪海”上的倭人诸国,即现在的日本九州一带。
而据《后汉书》记载,中国最早与日本通商往来可追溯到光武帝时期。
早在公元57年,光武帝赐以印绶,拉开了中日长达两千年的交流往来。
在不断通商交流的过程中,中日文化产生过摩擦、碰撞及融合,直至明治维新之前,二者已然达到水乳交融,并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共性与差异。
而这其中,自唐朝服饰影响而发展至今的日式和服,其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并融合了自身民族精神入服饰文化之中,最终形成了匠心独运的日式审美;而在我国,在清文化影响深远的基础上,满族旗袍作为我国古代代表服饰之一,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大审美特色。
对此,本文以分析中日古代审美文化为目的,探究旗袍与和服的发展历程与审美异同,从而明晰二者所反馈出的中日古代审美文化特色。
一、中国旗袍的发展史中国旗袍的发展历史要追溯到清政府统治时期,就《辞海》中对旗袍一词的解释来看,旗袍的兴起源自于满洲妇女的着装,并在随着时间演变的过程中,成为现代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
旗袍的款式自清满时期便大同小异,即使经历了时代的变革也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款式基础,即立领,右开襟,随身形,衣下摆过膝,两侧开衩,并分长短袖。
日本文化日本和服的起源和发展,你知道吗?
日本文化日本和服的起源和发展,你知道吗?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传统服饰的起源——和服。
“和服”之所以称为“和服”,是因为大多数日本人属于大和民族,同时日本文化十分重视“和”观念,因此日本的传统服饰被称为“和服”,可见和服玉日本人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
和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园3世纪左右,根据《魏志——倭人传》中的记载:“用布一副,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
”这便是服的雏形了。
在日本大和时代,倭王曾三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并带回大批汉纺,吴织以及擅长纺织和缝纫技术的工匠,同时东渡扶桑的中国移民也以文人和工匠为主。
可以说,正是他们将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
从应神天皇的时代起,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这一时期推古天皇模仿隋唐的服装,定制了冠服和朝服。
奈良时代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受赠大量朝服。
由于赠品都是精美华丽的贵族服饰,因此深受日本人的欢迎,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服装样式模仿隋唐。
室町时代,依照日本的传统习惯和审美,带有隋唐服装特色的服装逐渐演变,并最终定型。
至于腰包则是日本妇女受到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
开始腰包在前面,后来移到了后面。
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但在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中的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俗称的'洋服'。
至于女性则是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因穿和服行动不便而遭遇不幸或身留残伤,此后日本妇女便逐渐改穿套裙或其它服装。
不过和服如今仍是日本最受欢迎的传统服饰,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在庆祝儿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场合之上,都会有日本人换上传统的和服。
END文案:残风主播:兔子剪辑:诺妮编辑:童童。
和服算不算中国文化传统
和服算不算中国文化传统
和服,作为日本传统的服饰,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文化的象征之一。
然而,对于
和服是否算作中国文化传统,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从历史上看,和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汉服。
在古代,汉服是中国传统的
服饰,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传统和历史。
而在日本,随着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汉服逐渐传入日本,并在日本的基础上演变成了和服。
因此,可以说和服的起源确实与中国文化有着一定的关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服已经成为了日本独特的文化符号,与中国的汉服
有着明显的区别。
从款式、图案到穿着方式,和服都展现出了日本独特的审美和文化特色。
因此,有人认为和服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已经发展成了日本独有的传统文化,不应再被归为中国文化传统的范畴。
然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他们认为和服虽然在日本发展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但其起源却是源自中国的汉服,因此和服仍然应该被视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毕竟,文化传统的传承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历史上的起源,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
无论和服是否已经成为了日本的特色,它的起源和历史都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应被忽视。
综上所述,和服作为日本的传统服饰,虽然起源于中国的汉服,但已经发展成
了日本独特的文化符号。
因此,可以说和服在某种程度上算作中国文化传统,但更应该被视为日本独有的传统文化。
无论如何,和服的存在都展现了东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思考传统文化的视角。
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
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服饰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多方面的信息。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但在服饰文化上却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魅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中日两国服饰文化的异同,揭示两国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为增进中日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日两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古代的礼仪服饰到现代的时尚潮流,展现两国服饰文化的历史脉络。
本文将重点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服饰风格、材料选择、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
本文还将探讨中日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趋势,以及两国服饰文化交流对彼此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日两国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为中日文化交流搭建一座更加坚实的桥梁。
本文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爱好者对中日服饰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共同推动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二、中日服饰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日两国服饰文化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各具特色。
中国服饰文化自古以来就深受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影响,注重礼仪与内涵的表达。
而日本服饰文化则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本土的神道教、和歌文化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和服体系。
在中国,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古代的服饰制度严格遵循着礼仪规范,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穿着的服饰有明显差异。
例如,皇帝穿着的龙袍,以黄色为主,绣有龙纹,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而士人则穿着宽袍大袖的汉服,体现了其儒雅的气质。
中国的传统服饰还注重色彩与图案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吉祥,牡丹象征富贵。
相比之下,日本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也颇为丰富。
和服作为日本传统服饰的代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
当时的和服受到中国唐代服饰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到了江户时代,和服进一步得到完善,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象征。
和服的制作精细,注重细节,如腰带的系法、领口的造型等,都体现了日本人对美的追求。
从旗袍和和服谈中日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
从旗袍和和服谈中日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作者:石丽伟来源:《速读·中旬》2018年第02期摘要:旗袍在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特点于一身,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凸显东方女性的美丽。
日本和服是一种在我国唐朝服饰的基础上,同时融合了其本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日本传统服饰。
旗袍与和服作为中日两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分别代表着中华民族与大和民族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内涵。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便在各个方面交流频繁,从唐服发展而来的和服虽然在外型上与旗袍有较大的差异,但是究其文化内涵依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本文首先对于旗袍与和服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阐述,然后通过对旗袍与和服各个方面的比较,发掘其中所包含的中日传统服饰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旗袍;和服;文化作为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中日两国,日本在历史上曾长期向中国学习优秀的文化,可以说中国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都对日本的文化发展起着全面而又深入的影响,其中和服就是这个过程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产物,在和服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唐服的韵味,同时又能发现其所特有的大和韵味。
日本的人口构成较为单一,其大部分国民均为大和民族,因此其民族服装被称为和服,并且已经成为了同樱花一般的日本象征。
旗袍虽然存在的历史并不长,学者们通常认为其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但这却并不妨碍其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甚至被确定为我国的法定礼服,在各个国际场合上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这充分表明了旗袍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
由于中日两国民族文化以及历史走向的不同,旗袍与和服作为中日两国的传统服饰,虽然在文化内涵上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也依然存在着一些差异。
如旗袍追求的是表现东方女性所特有的曲线美,而和服则更多表现了大和民族含蓄内敛的特点。
一、旗袍与和服的发展1.旗袍的发展学术界对于旗袍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但通常认为旗袍是由清代旗女的袍服演变而来,同时在形成的过程中又融入了中国其他民族以及域外文化的特点,一种富有文化内涵,且具有多民族特色的服饰,如今我们所常说的旗袍一般指代民国时期的旗袍。
和服是怎么来的?日本和服的历史演变过程
和服是怎么来的?日本和服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装,由中国的汉族服饰发展而来,三国时期东吴女人穿的几乎和和服一模一样,就是没有腰后的背包所以在日本被称为“吴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对吴服的称谓,现在日本人已经接受的这个称谓,但是很多卖和服的商店,还是写着“吴服”。
江户时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热水”,那时候人们把和服称作“汤帷子(Yukatabira)”。
帷子指单衣,即用于单穿的衣物。
古时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气式的,和现在的桑拿很相似。
人们为了防止被墙壁和柱子烫伤,都穿着汤帷子入浴。
汤帷子被称为“和服”始于江户时代。
后来,人们逐渐改变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时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热水中。
于是,和服便成为洗浴完毕后穿着的简单衣物,并作为夏季休闲体现个人情趣的衣物延续至今。
此外,在歌舞伎等戏剧的演出后台,很多演员都穿着和服休息,直到轮到他们出场的前一刻,她们才换上演出服,完成个人角色的转换,出场演出。
奈良时代日本上古时代的粗布服装,窄袖斜襟,与古代中国穿着有所相似。
但是,真正有文字记载,将中国服饰引进日本,并使之被吸收和制度化的,应该是从奈良时代开始。
日本的奈良时代正值中国盛唐时期。
日本派出大批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和交流和吸收。
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都带回了日本。
\'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制定的制度之一。
\'衣服令\'规定了礼服、朝服和制服──朝服包括冠帽,按官职等级区分;制服是无官职的公务人员的服装,按行业分类。
总体而言,奈良时代的服装色彩还是较为简单的。
平安时代到了平安时代(九世纪以后),由于国风的盛行,日本和服渐渐摆脱外来的影响,发展出独有的奢美与精致的特色,其衣服色彩开始多样化,衣袖也向宽大方向发展。
举个例子,熟悉日本史的人一定听过\'唐衣\'和\'十二单\'。
唐衣是盛装(礼服)的一种,以紫、绯为贵,金碧辉煌,美丽异常。
越境的金襕袈裟——中日唐物交流及其政治意义
越境的金襕袈裟——中日唐物交流及其政治意义第一篇范文越境的金襕袈裟——中日唐物交流及其政治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佛教文化的传播。
作为佛教的重要象征,袈裟在唐代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载体,见证了两国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
一、袈裟的起源与象征意义袈裟,又称“袈裟衣”,是佛教僧侣所穿的法衣,源于印度。
在佛教中,袈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佛陀的教诲和僧侣的修行。
由于佛教在中国和日本的广泛传播,袈裟也逐渐成为了两国佛教文化的象征。
二、中日唐物交流中的袈裟在唐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佛教文化的核心物品,袈裟成为了中日唐物交流的重要内容。
日本僧侣纷纷来华求法,他们将袈裟带回日本,使之成为了日本佛教的象征。
同时,日本也向中国输送了大量的袈裟,以示友好与交流。
三、袈裟在政治意义上的演变在古代,袈裟不仅是佛教的象征,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在中国和日本,袈裟的赠送与接纳往往伴随着政治外交的活动。
例如,日本皇室和贵族在与中国进行外交往来时,常常以袈裟作为礼物赠送,以表达对中国的敬意和友好。
而中国方面,也以此为契机,加强与日本的交流与合作。
四、袈裟的传承与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袈裟在中日两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日本的佛教寺庙中看到古代传入的袈裟。
这些袈裟不仅成为了佛教文化的瑰宝,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五、结语越境的金襕袈裟,见证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历程,也反映了两国政治关系的演变。
从袈裟的起源、象征意义,到其在唐物交流中的地位,再到政治意义上的演变,袈裟无疑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缩影。
今天,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为中日友好关系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篇范文从“金襕袈裟”看中日文化交流的政治意涵“金襕袈裟”为何物?为何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它又如何影响了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本文将运用3W1H(What,Who,When,How)模型和BROKE(Background,Reason,Outcomes,Knowledge)模型,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历史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政治意涵。
深红和服模板满红模板
深红和服模板满红模板
日本古代的服装称为“着物”,翻译为“穿着的衣物”。
从名称角度来看,和服是文化结合的产物。
“吴服”在日本译为“中国的面料”。
实际上就是来源于汉魏时期互相交流形成的一类衣物,自然也属于“着物”。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着物”和“吴服”渐渐融合,在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以前,“和服”一直被称为“吴服”,在经历较长事件的发展后,“小袖”取代了“吴服”,“小袖”便是现代和服的原型。
事实上,“着物”不仅仅只是“吴服”,还包括奈良时代的“狩衣”等,因而“和服”代表的是日本整个服饰传统文化,而不是单指哪一钟特殊服装。
和服文化中,不同年龄,不同样式的和服,都要配相应的发型以及不同的腰带系法,甚至于外出的目的不同,穿着方式也要随之改变。
“贯头衣”是女性的服装。
穿戴方式为在衣物上挖一个大洞,从头上套下来。
其本身不加裁剪,只是大面积、不同织物拼接而成。
“横幅”是男性的服装,类似于僧侣的袈裟,右肩裸漏。
二者不是日本的特色,我国也有类似的服饰,本质上是人类发明纺织初期的服装形式。
日本与中国服饰文化交流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
在公元8世纪的时,唐朝的文化交融,开放包容,其服饰文化得以传入日本,对日本传统服饰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当时的日本也派出大量学者前来大唐进行各行各业的交流,主要是文化艺术及礼法的交流。
在学习大唐文化后,日本官员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在服饰方面颁布了“衣服令”制度,即对官员穿戴有所要求,按职务及等级划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2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期第39页————————————收稿日期:2006-04-18作者简介:汪郑连,女,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学院(浙江宁波315211)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和服汪郑连摘要:和服是日本的国服。
人们往往以为和服源于日本,是日本本土服饰,有着其本身完整的产生、发展体系。
其实,和服从面料的形成、款式的产生、纹样的演变及色彩的配置到配饰的选用都与中国服饰,尤其是唐代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服是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
关键词:服饰交流;中国;日本;和服;纺织技术;款式;纹样;色彩中图分类号:TS94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751(2006)04-0039-03和服是日本的国服,因为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故取其名。
和服历史悠久,即使从其最终定型的室町时代算起,和服也有了600多年的历史。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不论男女,不分场合,都穿和服。
和服种类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别,而且有便服、礼服之异。
和服在日本又被称为“着物”,它既能护体,又有欣赏价值,尤其是妇女的和服色彩艳丽,式样美观,腰部还束有漂亮的宽幅带子,简直就是艺术品。
人们往往以为和服源于日本,是日本本土服饰,有着其本身完整的产生、发展体系,但根据历史资料,从和服面料的形成、款式的产生、纹样的演变及色彩的配置等方面来看,日本与中国在古代的频繁交流对和服的形成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和服是中日文化交融的产物。
一、纺织技术于中国引进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地域狭窄,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在交通不甚发达的情况下,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比中国缓慢了1000多年。
当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日本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
据《古事记》、《日本书纪》、《埴轮图集》、《古语拾遗》等文献记载,日本绳文式文化时代后期和弥生式文化时代的服装材料多用原始植物纤维,如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1]。
直到应神时代,秦人和汉人由于种种原因经朝鲜半岛去日本以后,日本的养蚕织绸业得到显著发展。
应神天皇十四年(283年),百济的通融王率秦一族移居日本,献上绢帛,天皇赐大和的朝津马土地,令织绸布,传授中国式的绢品技术。
两年后,百济的照古王又献上名为西秦的织工。
为了改变日本列岛上居民衣着的纺织与缝制技术十分落后的现状,应神天皇又派阿知使主等人去中国江南吴地,寻求缝衣女,学来织绫技术。
据《姓氏录》载,在仁德天皇时代,曾把秦人分置各郡,让他们养蚕织绸,传授技艺。
此后的允恭天皇时期,为促进纺织事业的发展,朝廷下令将原制绢的工人集中一处,统一管理,赐姓服部连。
在日本的“秦人”、“汉人”,不仅推广了养2006年12月第4期第40页蚕织绸的方法,而且传播了织锦、纺花技术。
据说,织锦起源于中国周代,汉时,织锦传入日本。
雄略天皇七年(463年),日本自百济邀请织工定安帮令其在河内(今大阪)织锦,在同一时期,还出现了以红色为特色的蜀江锦“经锦”和彩色的“纬锦”,粗绵的“倭锦”和“大和锦”。
在中国南朝文化影响下,雄略天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养蚕织绸事业的发展,希望日本也成为中国那样“衣冠之邦”。
雄略天皇十二年(468年),日本曾派使者来中国的江南聘请缝衣技工。
十四年正月戊寅,又派使者延请身怀技艺的人。
吴地派了技工去日本,送去“手末才伎,汉织,吴织及衣缝,兄媛,弟媛等”[1]。
中国纺织、服装技术的传入,改变了日本“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逢,……。
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衣头之”[2]的简陋的衣着方式。
后来出土的古坟时代的陶俑(埴轮),已是女穿成套的裙服、男着裤的形象。
名闻遐迩的日本博多织品,亦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据《博多记》载,承天寺僧人来唐时,有一名为弥三的人随同来华,在广东学习了织缎的技艺后归国,试织成功了流传至今的博多织品。
公元604年,圣德太子颁布“十七宪法”,其中写到“其不农何食,不桑何服”。
由于“秦人”、“汉人”的加入,日本朝野的努力,日本养蚕织绸业很快发展起来。
再加上中国机织和缝衣工人的指导,日本也生产出了类似我国南方特色的纺织品。
日本最早出现的棉织品据专家鉴定,可能是中国制品。
据《日本后纪》里讲述了关于棉籽传入日本之事,但由于栽培方法的不当和气候等原因,均未结出果来,所以未获得推广,棉花及棉制品依然靠进口。
在16世纪中叶,棉花才正式在日本栽培成功,至江户时代被推广。
明代万历年间,在长崎的中国人,向当地居民传播了中国弹棉弓的制作及使用方法。
这种制棉法,一直延续到明治大正年间。
棉籽种植成功和棉布的广泛应用,使日本服装材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由于棉布比麻布柔软贴身,穿起来易于吸汗且舒服自如,加之染色方便,所以不久就取代了麻布,成为主要衣料。
二、和服款式自中国移植据史书记载,远在公元3世纪前后就出现了和服的雏形。
当时日本人穿的衣服只是一块布,中间开个洞,穿着时只须将头套入中间即可。
史书曾这样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
”[3]这种服装可以说是和服的最初形态。
但是日本大和民族是一个十分善于学习的民族,为了直接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早在隋唐时期,日本天皇就曾经先后4次派出遣隋使、19次派出遣唐使(其中到达的15次)来中国学习。
使团人数多时达到五六百人,其中有留学生、留学僧随行。
他们广泛地学习吸收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文学艺术、儒佛道学、教育科学以及社会风俗,包括服饰文化。
为了在政治上加强皇室集权,排除豪族,使古代日本从部落式的氏族制度逐渐完成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推古朝十一年(603年),日本颁布了“冠位十二阶”。
宫廷制定的冠服和朝服的制度,模仿中国隋代的服装制度:服装为立领,改右衽为左衽,筒袖衣,下穿白表袴,系带并垂结于前,布料选用粗厚棉绸,以服色区别等第贵贱[4]。
公元701年,日本政府颁布包括律6卷、令11卷的《大宝律令》。
在《大宝律令》中明文规定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国服装式样,决定制衣用冠,都要仿效中国确定的着装制度。
根据这一规定,无论男女,在仪典时悉用礼服;出入宫廷着朝服;无位者进宫穿制服。
宫廷朝服模仿唐代朝服,比如天皇冕有12旒,用彩线穿组珠玉,重垂于前后;衣服为大袖,红地,绣有日月星辰、华虫、稚、虎、猿等8章和龙、山、火等花纹图案的衮衣御衣(龙袍);下裳白地,上饰藻、米等4章;玉带分为长经、段绥,上饰玉佩。
文职官员头戴冠冕,穿大袖上衣,小袖内衣,下着外裤,里裤,脚穿朝靴,腰佩腰刀,手捧朝笏。
宫廷女子也要在小袖内衣的外面罩正装唐式衣服。
《续日本纪》载,天平二年庚午,天皇下诏:“自今以后,天下妇女,改旧衣服,施用新样。
”中国汉族衣襟为右衽,于是日本在养老三年(719汪郑连: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和服年)亦下令“天下百姓右襟”。
在解释《养老令》的《令义解》中,甚至对缝衣的方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同时,遣隋、遣唐使积极传播在华见闻,力主服饰改革。
718年,日本遣唐使团回国拜见天皇时,全体成员都穿着唐皇赏赐的朝服,这新颖服饰光彩夺目,使文武百官十分羡慕,因此日本天皇下令着模仿唐朝服饰。
天平宝字六年(762年),原遣唐使吉备真备在带宰府监造棉制袄、胄各20250具,完全仿效唐朝新式样,按五行配色。
弘仁九年(818年),曾经来唐学习的菅原清公奏请朝廷规定天下礼仪,男女悉仿唐制,五位以上的位记都改汉式。
据《唐书・东夷传》记载,日本文武朝时的遣唐执节使粟田真人来唐,衣着“犹中国户部尚书,冠进德冠,其顶为花,分而四散,身服紫袍,以帛为腰带”。
承和九年(842年),仁和天皇又下诏令:“天下仪式,男女衣服,皆依唐法,五位以上位记,改为汉样,诸官殿院堂门阁,皆着新额。
”至此,日本服装可谓完成了中国化的改革。
三、和服纹样色彩源于中国日本和服的花纹与我国唐朝服饰花纹有着历史渊源。
和服又名“唐衣”、“唐草”、“唐绵”等,也说明了这一点。
古代日本的服装几乎都是素地,不绘图案,随着隋唐文化的传入,自天平胜宝年间(750-756年)兴起的服装用的花纹发展到平安时代已具有独特的图案风格。
和服上有些图样,明显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如平安时代天皇的冕服,上衣绘有日月星辰、龙凤虎猿,御裤上半黑色的花纹,是受《礼记》的影响;有些图样,是在中国图案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如云鹤、波涛、菱、桐和蔓草等图案,多在我国唐时传入日本,平安时代的艺人在此基础上予以加工而成。
和服用的图案中,由中国传入的松竹梅和动物图案居多,且颇受欢迎。
代表瑞兆的龙、麒麟、凤凰的图案,不仅装饰朝廷礼服,而且出现在农民、渔民喜庆节日的服装上;民间艺人手工染织的牡丹与狮子的友禅棉布坐垫就绘有鹤、龟与松的图案,镰仓时代发展为鹤龟松梅图案,到了室町时代又增加了竹。
《礼记》载,天子服装因季节而颜色不同,按季节、阴阳五行,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推古天皇十一年(605年)圣德太子颁布“冠位十二阶”。
按阶位用冠,从上至下是德(紫)、仁(青)、礼(赤)、信(黄)、义(白)、智(黑)。
这6种颜色和冠位又分别为大小两种,共十二阶,这种以色彩的区别显示等级的上下不同的特点与中国的礼制可谓一脉相承。
四、和服配饰受中国影响《大宝律令》不仅对服装,而且对鞋袜亦有明确的规定。
《大宝衣服令》的“无位制服”之条中规定,有姓庶民可以穿普通的草鞋,但“家人奴婢”之条中,则不见此类文字,可见他们是没有这种资格的。
而草鞋的编制方法是由中国传入日本为朝廷所采用的。
在《大宝军防令》“兵士”之条中,规定士兵穿“唐式草鞋”,并要求士兵自己编织。
木屐,类似我们俗称的“趿拉板儿”,一般板下前后安有两齿,是穿和服时服用的一种独特的履。
根据记载,木屐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文献资料中,也不乏木屐的记载。
《急就篇》颜师古注中有“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之语。
《古乐府》中有“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丝两头系”的诗句。
《南史・虞玩之传》曾记载“一屐着三十年,奚断以芒接之”。
《晋书・宣帝记》中还有穿木屐征战的记载:“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
”在宋代,京师长者都穿木屐,仕女出嫁亦以漆画制的彩屐为奁。
日本木屐的起源,与中国木屐究竟有何关系,虽然没有可靠的资料佐证,但是,据志怪小说《搜神记》中描写中国古代木屐云:“昔作屐,妇人圆头,男子方头,盖作意欲别男女也。
”而日本的木屐式样也多为方形,妇女也常用圆头木屐,而且,日本自古便将木屐写作“足下”,这些不得不令人深思中日两国木屐的亲缘关系。
另外,和服的配饰还有布袜、装面、扇子,这些都与中国的服饰文化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1]日本书纪・卷十四[M](下转第59页)(六)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引导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在高职院校中的推广,有力地引导着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