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复习过程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概论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说。
中医养生的意义及其发展简史【主要内容】1、中医养生学的意义及其作用。
2、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1、掌握养生保健的意义。
2、理解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3、了解中医养生学发展概况。
一、养生的意义(一)保健延年:“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
(二)防治疾病:“不治已病治未病”。
1、无病重防: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贼邪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欲病早治:《素问•刺热论》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3、已病防变:叶天士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
”二、发展简史(一)先秦时期养生学说的奠基1、自从发现并应用了火,人类就开始了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实践活动。
①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
②儒家主张修身、处世。
③管子则主张存精以养生。
2、《内经》为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
其含义广泛,主要包括未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早治、瘥后调摄等。
调摄情志-指通过调养心神、舒畅情志等方法,保持人体的心理平衡,从而保证身体健康。
饮食疗法-是指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既可食用,又可防病治病的食物来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
调和阴阳-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使二者协调合和,恢复其平衡的原则。
形体锻炼-是指人们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病抗衰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体育锻炼活动。
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
(二)唐汉时期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发展1、华佗提出动形养生的理论,实践中创立了五禽戏法。
2、张仲景提出饮食“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的养生主张。
3、《神农本草经》载有85种具有“耐老”“增年”作用的中药。
4、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一、中医养生的定义与内涵1. 养生的概念- 养:培养、维护、调养。
- 生:生命、生存、生长。
- 养生:指的是人类为了维护生命、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为。
2. 中医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运动锻炼等手段,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生命关怀活动。
二、中医养生的目的与意义1. 预防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 通过养生手段,调整体内环境,防止病理产物的生成。
2. 延缓衰老- 中医认为,衰老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养生可以减缓衰老进程,保持年轻状态。
3. 延年益寿- 通过养生,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实现健康长寿。
三、中医养生的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整生活作息。
- 遵循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合理饮食。
2. 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调和身体各个部分。
3. 因人而异-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4. 综合调养- 结合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种养生方法,全方位进行身体调养。
四、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饮食养生- 饮食调养原则:均衡营养,五味调和,定时定量。
- 药食同源: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食疗。
- 四季饮食养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 不同体质的饮食调养: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
2. 起居养生- 生活作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 睡眠养生:提高睡眠质量,保持精神充沛。
- 动静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劳逸结合。
- 居室环境: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空气流通。
3. 运动养生- 中医传统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 现代运动:结合现代健身理念,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
- 运动注意事项: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2020健康管理师精炼总结-第10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基础精讲班健康管理理论基础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三级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概述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发病与病因辨证论治体质调护饮食养生传统运动经络保健药物养生起居调养娱乐养生精神养生12本章课程体系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衣铖老师独家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1.理论基础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2.四诊法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3.原则辨证论治,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4.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5.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运用中医的方法手段,实现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6、“治未病”(1)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不谋而合。
“未病先防”即一级预防,“已病防变”即二级预防,“瘥后防复”同于三级预防。
这三方面内容贯穿于中医防病保健的整个过程之中,成为确立和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指导原则。
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衣铖老师独家归纳总结】二、基础理论(一)阴阳学说1.只有既对立又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根据各自属性的不同而分别归属于阴和阳。
一般来说,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有形的、寒凉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归属于阴,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无形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归属于阳。
如以水火为例,水性趋下而寒,归属于阴,火性趋上而热,归属于阳。
2.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是相对的,因为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总体而言,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之间存在各种交互作用,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
中医养生学复习大纲
绪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和进展,有意识地依据人体生常年轻不行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依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讨论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整体动态;和谐适度;综合有用;适应广泛(三)养生的目的和意义1.保持健康、益寿延年2,康寿意义、社会意义、医学进展意义、中医教育意义(四)中医养生学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养生与保健;养生与亚健康;中医养生与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与中医康复学(五)学习要求和方法2.前后联系,坚固把握教材内容3.知性并重,在养生实践中检验真知广求真知2)坚持践行A.养生坚持生活化B.养生坚持精专一、进展简史:远古起源期/•先秦奠基期,•秦汉形成期,•魏晋隋唐充实期;宋元进展期;明清鼎盛期;近现代弘扬期二、基本观念(-)生命观:中医养生学的生命观是其对生命存在性质、生命活动特点、面对生死的态度等问题的基本熟悉和看法。
1.生命基础1)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的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根源2)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3)神:中医范畴内的人体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2.生命运动1)生命是天地之气运动的产物2)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3)生命的运动形式3.生命态度:乐生恶死;重生贵生;尊死慰生;主动养生(-)夭寿观:中医养生学的天寿观,是对人体生命全过程中的天年、天寿、年轻等现象及其规律的熟悉1.天年:即自然寿数,也就是人在完全抱负的状态下,精气不受任何额外损耗和扰动时,生命自然连续所获得的寿命.天寿一寿指人的年龄超过80岁二天”指人的年龄缺乏60岁,也就是未老而亡2.年轻:指人在跨国盛壮期之后,直至死亡,根源于五脏衰退,而必定经受1)药膳养生:依据季节气候及体质制作养生药膳、文火慢煲老火靓汤、先汤后饭菜每天喝汤2)凉茶养生(―)西南地区.环境特点:地形简单,交通不便;气温较高,温差较小;气候潮湿,多阴雨天气1.采用有利因素进行养生保健.针对不良因素进行预防保健:崩滑流灾难、山区缺碘和地方性甲状腺肿2.习俗养生(三)西北地区.环境特点:气压和氧分压较低、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剧烈、降水少气候干燥2,采用有利因素进行养生保健.针对不良因素进行预防保健:低压缺氧和高山病、沙尘暴灾难3.习俗养生(四)东北地区.环境特点:气温较低、年际波动较大、某些地球化学元素富集1.采用有利因素进行养生保健:丰富的温泉资源、夏季避暑.针对不良因素进行预防保健:地方性疾病、寒潮2.习俗养生:饮食养生习俗、运动养生习俗(五)中部地区.环境特点:地势低平气候暖和、雨量充分水域兴旺1.采用有利因素进行养生保健:丰富的矿物资源、美丽宜人的风景和气候疗养地.针对不良因素进行预防保健:环境污染、肝癌2.习俗养生:北京宫廷饮食养生习俗、河南饮食养生习俗(食材丰富、以四大怀药为主的药膳传统)十六、因人养生:中医养生以“因人制宜”为基本原那么,留意养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在辨识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养生方法,以到达最正确的养生效果,这就是“因人养生”(-)年龄.青少年保养1)身心特点2)施养要点:心理素养的培育(循循善诱,重在疏导、自我修炼,提高素养、科学的性教育培育顽强的性格)、饮食调摄、良好生活习惯的培育、乐观参与体育熬炼1.老年保养1)身心特点2)施养要点:知足谦和,老而不怠;审慎调食,脾胃为重(食宜多样、食宜清淡、食宜温热熟软、食宜少缓);谨慎起居,劳逸适度;适度运动,行血活络;合理用药,补偏救弊(二)性别.男性保养1)身心特点:男性为阳刚之质;男子以精为主2)施养要点:节欲保精;调神养精;养护阳气;戒烟限酒;饮食调养; 药物调养2 .女性保养1)身心特点2)调养要点:经期养生为保健要点;胎孕期养生保健要点;产褥期养生 保健,•哺乳期养生保健;更年期养生保健㈢体质.体质的基本概念:是在中医理论进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概念,是机 体在先天、后天因素影响下,因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盛衰偏颇而 形成的素养特征1 .体质差异形成的缘由:先天因素;性别因素;年龄因素;精神因素;地理 环境因素.体质的分类: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2 .养生要点1)气虚体质调养原那么:补益脾肺, 体育、药物2)阴虚体质调养原那么:滋阴降火3)阳虚体质调养原那么:温补脾肾4)痰湿体质调养原那么:健脾利湿5)湿热体质调养原那么:清热化湿6)气郁体质调养原那么:疏肝理气7)血瘀体质调养原那么:活血化瘀8)特禀体质调养原那么:益气固表十七、 五脏调养:是在中医藏象理论指导下,以五脏为核心,以维持脏腑功能稳定协调为目的的综合养生方法㈠肝.调和情志法:戒忿怒;拜托抑郁;削减焦虑1 .日常调养法:生活规律;适当运动,♦按摩保肝穴位;健脾以护肝.饮馔服食法:酸补肝2 .肝之导引法:《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肝脏导引法《灵剑子》导引 法;《遵生八笺》“养肝坐功法”(-)心.心神保养法:寡欲;少思虑;调情志1 .日常调养法运动要适度溜意劳逸结合季节交替时要警惕心脏病发作; 可按摩穴位保护心脏.饮馔服食法:勿多食咸;心火易亢,需留意清心;留意补养心血、心神2 .心之导引法:《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心脏导引法”;《灵剑子》导引 法;《遵生八笺》“养心坐功法”(三)脾.调和胃气法:需要做到饮食有节;留意饮食温度,切忌过热过凉;应做到 细嚼慢咽;要做到劳逸适度;常作摩腹叩齿1 .日常调养法:保持恬淡虚无的精神状态;适度运动;按摩保健穴位.饮馔服食法:多食甘苦;少食酸味;常食健脾消食之品;脾喜燥恶湿,宜多食祛湿药食.脾之导引法:一样的,就换个字(四)肺.保肺养气法:辟邪;少言;无忧1 .日常调养法:要重视运动;留意避风寒;家中要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 清洁干爽.饮馔服食法:多食辛苦;不行过食生冷;常补气阴2 .肺之导引法(五)肾.保养肾精法:积精全精;补精益精 升阳举陷;养生要点:精神、饮食、 冷静安神;养生要点 温阳化湿;养生要点 化痰降浊;养生要点 分消走泄;养生要点 调畅气机;养生要点 通经止痛;养生要点 养血消风;养生要点 升阳举陷;养生要点:精神、饮食、 冷静安神;养生要点 温阳化湿;养生要点 化痰降浊;养生要点 分消走泄;养生要点 调畅气机;养生要点 通经止痛;养生要点 养血消风;养生要点1.日常调养法:早睡;适当运动;留意保护腰;按摩养肾穴位.饮馔服食法:分阴阳而补之;防治补益过度;留意药物对肾脏的损害2.肾之导引法十八、部位保养(―)头面.头发保健3.颜面保养:科学洗面;面部按摩;饮食美容.眼睛保养:运目保健;按摩健目(熨目、捏眦、按双眉);导引健目(低头法、吐气法、折指法)4.耳部保养5. 口腔保养:牙齿保养(正确刷牙、剔牙、口宜勤漱、齿宜常叩)咽津保健(-)颈部:端正坐姿;功能熬炼(伸颈训练、曲颈训练、旋颈训练、悬颈训练、缩颈训练);合理用枕;保健按摩(按摩颈部、拿肩部、点揉穴位、拍打肩部);食疗药膳(天麻炖鱼头、葛根煲猪脊骨、桑枝煲鸡)(三)胸背.胸部保养:胸宜常护;熬炼健胸;乳房保养(膳食丰乳、运动健乳);1.背部保养:背部保暖;捏脊保养(四)腰腹.腰部保养:正确用腰;腰部按摩;熬炼健腰(旋腰转脊法、飞燕点水法、仰卧抬臀法)1.腹部保养:腹部保暖;腹部保健按摩;腹部减肥(躺卧屈膝、弯腰触足、直立扭腰);女性盆腔保养(轻揉脐腹、横向转胯、腹式呼吸)(五)四肢.上肢的保养:上肢以动为养;按摩保养1.下肢的保养:腿部保养(干浴腿法、运动健腿);足部保养(日常保健、足部按摩、踮足运动)(六)其他部位.通便以护肛:饮食调整;正确排便;保持卫生;提肛运动1.利小便以畅前阴:小便通利的方法(调摄饮食、导弓I壮肾、端坐摩腰、仰卧摩腹);留意排尿宜忌(准时排尿;留意姿态;保持卫生)十九、临床养生应用(-)治未病.基本概念:即实行适当的措施,防治疾病的发生进展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3)病后防复1.实施方式1)消化性溃疡:生活规律,•调畅情志;合理饮食;合理用药2)癌症:目前,癌症的预防措施主要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亚健康.亚健康的概念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在肯定的时间内消失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力量减退的病症,且不符合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1.亚健康的干预原那么1)开展健康教育,树立健康中心观念,提高全民健康意识2)转变不良生活方式,筑牢健康五大基石,从源头摆脱亚健康3)适时环节紧急压力,有效消退心神疲惫,恢复健康状态4)远离致病因子和环境污染5)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辩证调摄亚健康6)依个体状况开展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中医养生学在亚健康干预中的重要性1)中医养生学孕育了预防亚健康的丰富思想2)中医养生学为亚健康的干预供应了理论基础3)中医养生学为亚健康的干浴供应了有效途径和手段.常见亚健康病症调理:失眠;肩背痛,•心情障碍头痛(三)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中风后遗症;萎缩性胃炎,•脂肪肝;慢性肾炎「慢性堵塞性肺炎;痛风骨质疏松太多了,所以略,看书吧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规律性生命退化过程4.影响因素1)先天禀赋:体质说;命门元气说2)后天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行为因素;疾病损伤(三)健康观是指中医养生学对健康的熟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健康的熟悉,这是健康观的主体;二是对如何维持和促进健康的综合熟悉.中医的四维健康观:形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道德健康1.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1)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匀、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结实、双耳聪敏、腰腿敏捷、声音噫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2)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精神开心、记忆良好、心态平和、适应良好、道德高尚.正确熟悉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对立观和共存观。
中医养生学复习大纲
绪论(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二)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整体动态;和谐适度;综合实用;适应广泛(三)养生的目的和意义1.保持健康、益寿延年2.康寿意义、社会意义、医学发展意义、中医教育意义(四)中医养生学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养生与保健;养生与亚健康;中医养生与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与中医康复学(五)学习要求和方法1.前后联系,牢固掌握教材内容2.知性并重,在养生实践中检验真知1)广求真知2)坚持践行A.养生坚持生活化B.养生坚持精专一、发展简史:远古起源期;先秦奠基期;秦汉形成期;魏晋隋唐充实期;宋元发展期;明清鼎盛期;近现代弘扬期二、基本观念(一)生命观:中医养生学的生命观是其对生命存在性质、生命活动特点、面对生死的态度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
1.生命基础1)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的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源2)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3)神:中医范畴内的人体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2.生命运动1)生命是天地之气运动的产物2)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3)生命的运动形式3.生命态度:乐生恶死;重生贵生;尊死慰生;主动养生(二)夭寿观:中医养生学的夭寿观,是对人体生命全过程中的天年、夭寿、衰老等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1.天年:即自然寿数,也就是人在完全理想的状态下,精气不受任何额外损耗和扰动时,生命自然延续所获得的寿命2.夭寿:“寿指人的年龄超过80岁;“夭”指人的年龄不足60岁,也就是未老而亡3.衰老:指人在跨国盛壮期之后,直至死亡,根源于五脏衰退,而必然经历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规律性生命退化过程4.影响因素1)先天禀赋:体质说;命门元气说2)后天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行为因素;疾病损伤(三)健康观:是指中医养生学对健康的认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健康的认识,这是健康观的主体;二是对如何维持和促进健康的综合认识1.中医的四维健康观:形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道德健康2.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1)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匀、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洪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2)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精神愉快、记忆良好、心态平和、适应良好、道德高尚3.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对立观和共存观。
中医养生期末复习要点
一.名解简答1.天年古人把人类自然寿命称之为“天年”,意指先天赋予的“寿限”,或寿数。
2.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
养生就是保养人体生命,是人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人体生命进行调护、保养的行为活动。
3.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强健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实用科学。
4.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一)先天因素:先天禀赋的强与弱、先天禀赋的全与缺、先天禀赋的纯与浊。
后天因素: 饮食失宜、劳逸适度、情志失和、疾病损一.名解简答1.天年古人把人类自然寿命称之为“天年”,意指先天赋予的“寿限”,或寿数。
2.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
养生就是保养人体生命,是人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人体生命进行调护、保养的行为活动。
3.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强健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实用科学。
4.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一)先天因素:先天禀赋的强与弱、先天禀赋的全与缺、先天禀赋的纯与浊。
后天因素: 饮食失宜、劳逸适度、情志失和、疾病损一.名解简答1.天年古人把人类自然寿命称之为“天年”,意指先天赋予的“寿限”,或寿数。
2.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
养生就是保养人体生命,是人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人体生命进行调护、保养的行为活动。
3.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强健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实用科学。
4.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一)先天因素:先天禀赋的强与弱、先天禀赋的全与缺、先天禀赋的纯与浊。
后天因素: 饮食失宜、劳逸适度、情志失和、疾病损熨目是双掌相搓令热,乘热敷熨双目。
14.擦热山根两手拇指鱼际处互相搓热,用热手沿鼻梁两侧上下搓擦36次,上至眉头的攒竹穴,下至迎香穴。
此法宣通肺窍,不仅改善鼻腔通气功能,而且也能美化鼻梁。
房舍-形动力-气主宰-神6.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观形神相关:五脏均藏神一“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神气相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2020健康管理师精炼总结-第10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基础精讲班健康管理理论基础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三级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概述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发病与病因辨证论治体质调护饮食养生传统运动经络保健药物养生起居调养娱乐养生精神养生12本章课程体系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衣铖老师独家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1.理论基础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2.四诊法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3.原则辨证论治,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4.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5.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运用中医的方法手段,实现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6、“治未病”(1)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不谋而合。
“未病先防”即一级预防,“已病防变”即二级预防,“瘥后防复”同于三级预防。
这三方面内容贯穿于中医防病保健的整个过程之中,成为确立和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指导原则。
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衣铖老师独家归纳总结】二、基础理论(一)阴阳学说1.只有既对立又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根据各自属性的不同而分别归属于阴和阳。
一般来说,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有形的、寒凉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归属于阴,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无形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归属于阳。
如以水火为例,水性趋下而寒,归属于阴,火性趋上而热,归属于阳。
2.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是相对的,因为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总体而言,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之间存在各种交互作用,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
《中医养生学》课程笔记
《中医养生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融合了中医理论、养生保健知识和实践经验,旨在通过一系列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方法,来维护和提升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 养生目标- 身心健康:通过养生手段,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
- 预防疾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 延年益寿: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延长健康寿命。
3. 养生原则-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阴阳平衡:认为阴阳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养生要维持阴阳平衡。
- 因时因地:养生方法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和地理环境。
- 辨证施养: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二、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1. 整体性中医养生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养生不仅要关注局部,更要注重整体功能的协调。
2. 阴阳平衡性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是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养生要维持体内阴阳的动态平衡,以保持健康。
3. 因时因地性养生方法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特点,以达到最佳养生效果。
4. 辨证施养性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
5. 预防为主性中医养生学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6. 综合调养性中医养生学采用多种手段,如饮食、起居、情志、锻炼、药物等,进行综合调养。
三、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起居养生- 作息规律:遵循自然界昼夜交替的规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 睡眠养生: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以恢复体力和精力。
- 房事养生:合理安排性生活,以维持肾精的充盈。
2. 饮食养生- 合理搭配: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合理搭配饮食,以滋养身体。
- 四性五味:了解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调整饮食结构。
《健康管理师》思维导图第10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 1.治未病P225“未病先防”:一级预防“已病防变”:二级预防“瘥(chai)后防复”:三级预防二、基础理论1.阴阳学说P225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属性相反的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双方既对立又关联,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阴阳消长: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的消减和增长的变化之中阴阳转化: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2.五行学说P228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的交互作用: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母子相及3.藏象学说P228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象,其义有二:一指形象、形态,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象,即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4.经络学说P229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联系作用:将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表里、上下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体感应作用:经络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地信息传导网,当肌表受到某种刺激时,刺激量就沿着经脉传于体内有关脏腑,使该脏腑的功能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疏通气血和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濡养作用:气血通过经络循环贯注而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调节作用: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胜偏衰的证侯,可运用针灸等治法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
5.气血津液学说P230一为先天精气,来自于父母,脏腑定位在肾二是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腑定位在脾胃三是自然界清气,由呼吸而入,脏腑定位在肺6.发病与病因P231外感病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疾病外感病邪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性病因:指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在引起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形成的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性产物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胎传、毒邪、药邪等致病因素,皆能损伤皮肉筋骨和脏腑气血,形成各种病症7.辨证论治P232辨证:望诊:即观察神色、形态,以及身体局部、分泌物、排泄物的外观,其中以望面部和望舌为重点。
[练习]中医养生学的复习资料
[练习]中医养生学的复习资料1.中医养生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扎根于祖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精神,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总结以及探索。
2.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一、协调脏腑;二、畅通经络;三、清静养神;四、节欲葆精;五、调息养气;六、综合调养;七、持之以恒3.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4.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5.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6.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7.《黄帝内经》提倡“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奠定了中医学基础,也奠定了中医养生学基础。
8.道家养生思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蹻、动功等儒家养生思想:1、强调精神调摄;2、注意身体护养“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3、倡导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佛家养生思想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萨戒等。
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以使人专心修禅,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
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内容《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复习课程
(shēngsè),三曰廉货财, 利,二曰禁声色(shēngsè),三曰 廉货财, 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 四曰损滋味,五曰 除佞妄,六曰 去沮嫉” 等,从思想行为和对待 生活的态度 方面提出了较客观的 劝解。 劝解。
• 7、便宜禁口: 指大小便时应该闭嘴咬牙。 练武术及气功 之人很重视此法,它既属 内养功之一种,亦有固齿护龈的 作用。
• 8、浊宜常呵: “不洁之气,甚于利刃”。 在空气新鲜的 环境中,进行吐故纳 新的深呼吸,对健康有利。
• 9、体宜常动: “生命在于运动”。 不动则肌肉、组织、 关节会发生 “废用性萎缩(wěi suō)”现象。故人到中年 应 腰宜常伸、胸宜常挺、腹宜常收、 肢宜常摇。
• 10、肛宜常提: 常提肛对防治痔疮有效。 方法是有意识 的收缩、放松肛门括约肌,早 晚各性三四十次。
第十三页,共19页。
养生(yǎngshēng)二十宜
• 11、身宜常浴: 常进行日光浴、水浴、空气浴,可增强人 体 神经和心血管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亦可提 高人体对 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 12、足宜常浴: 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泡洗脚是健身要 诀之 一,有益于睡眠(shuìmián)。 洗后若用手掌摩擦足心涌泉 穴三四 十次,则对老年人冬季保健更有意 义。
第十七页,共19页。
• 生津安神数乌梅,润肺乌发食核桃。 • 蜂蜜润燥又益寿,葡萄悦色令年少。 • 生梨饭后化痰好,苹果消食营养高。 • 木耳抗癌素中荤,黄瓜减肥有成效。 • 海带(hǎidài)含碘消淤结,香菇存酶肿瘤消。 • 胡椒除寒兼除湿,菜花常吃癌症少。 • 柑桔消食化痰液,抑制癌症猕猴桃。 • 紫茄祛风通脉络,莲藕除烦解酒妙。 • 白菜利尿排毒素,蘑菇抑制癌细胞。 • 劝君不妨多食疗,必定少担药包包。
2020年健康管理师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本知识
主讲老师:王伟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阴阳五行学说 辨证论治为原则 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第一节 概述
中医理论中的主要学说 (一)精气学说 (二)阴阳学说 (三)五行学说 (四)藏象学说 (五)气血精津学说 (六)经络学说 (七)中医病因学说
第二节 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饮食 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 运动养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放松功、内养 功、空劲功、形神桩等。 养生保健: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
第二节 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一)体质调护 平和质A型 气虚质B型 阳虚质C型 阴虚质D型 痰湿质E型
第一节 概述
“后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脾胃运化水谷 产生的水谷之气。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 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
第一节 概述
(六) 发病与病因 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病原、病源、病邪等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 一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 二类:“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
第一节 概述
• 近代则将病因分为: 外感病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内伤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
失宜、劳逸失度。继发病因:痰饮、瘀血等; 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等。
第一节 概述
气的升降出入失调也可致病。 “气化”: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生长壮老已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但如果。劳逸,适 度过长时间,过于劳累和过于安逸敬仰都不利于健康,均可 导致脏腑及其经络气血精,的市场引发疾病。
4)病理产物性病因:是指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在引起疾病 发生的过程中形成的痰饮、淤血、结石等病理性产物,这些 产物形成后,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 加重疾病的变化,从而引起新的病变。 5)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毒邪、药邪等致 病因素,形成各种损伤皮肉筋骨和脏腑气血,形成病症。
(五)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精、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分“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 气化、营养等作用。血、精、津液皆由气所化生。血为脉道 中运行的红色液体;精是由气化生的精微物质;津液则可理 解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六)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道。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有确定的循行路 径;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循行于较浅部位(即十五别络、 浮络、孙络),及其连属组织(十二经筋、十皮部)。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七)发病与病因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发病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 过程。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称为正气,导致疾病 因素称为邪气。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正气充足 能够抵御邪气入侵,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能较好地祛除病 邪。正气相对虚弱,抵御邪气能力下降,邪气入侵成功,破 坏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导致至发生疾病发生。
临床常用的辩证方法: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经络辨证。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复习过程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有相互依存,相互根本的关系;-阴阳 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以阳压阳见真阳-热-阳中有阴-中医中气血互补就是源于-阳 气-阴阳互用的理论-为阴中阳-真阴-为阳中-太极-阴阳互根互用关系遭到破-坏,则会产生两种情况:-阴(形) 孤阴不生-阴中有阳-独阳不长-以阴压阴见真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此长彼消-与制约相 -此消彼长-类-此长彼亦长-与互用相连-此消彼亦消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中医学认为其基本形式就是阴阳的消或长。-如 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 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即是“阳消阴长”的过-·这个变化的根源在于与阴阳对立制约相关的阴阳消长。-一字行-分至 秋牙不-面解量匀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概述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复习过程
基本概念-中医学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将-人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望-分析病机-病因-五脏六腑-邪正-病性-消长-问-经络关节-病位-论治-切-气血津液
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透生
五行各自的特性-原始义-引申义-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火-曰炎上-湿热、向上、光明-土-爰稼穑-生 、承载、受纳-全-日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水-回润下-寒京、滋润、下行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简表-然-界-自五音-人-体-际-吾-石-夏-秀-柔-百-在-西-A-最-角-酸-青-生-东-春-木-肝-▣-筋-目-怒-呼-握-弦-泪-截-苦-赤-长-署-南-火-心-小-脉-舌-喜-笑-忧-汗-宫-甘-黄-化-湿-中-土-牌-胃-肉-思-政-哕-缓-诞-商-辛-白-收-操-秋-金-肺-皮-鼻-哭-咳-浮-涕-羽-咸-黑-寒-北-套-水-肾-院-骨-耳-恐-栗-沉-睡-7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绪论【主要内容】一、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三、中医养生学的任务四、中医养生学的优势五、学习养生学的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及其意义。
2、理解中医养生的特点、任务及其优势。
3、了解学习中医养生学的方法。
一、中医养生学的概念1.养生的定义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寿世、养老等,总之,养生即是保养生命之意。
2.养生学流派道家养生——是以长寿为目的。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儒家养生——是以修身治学,齐家治国,平定天下为目的.。
以孔子为代表。
杂家养生——是以趋利避害为目的。
以《吕氏春秋》为代表。
武术养生——是以强身健体、攻防技击为目的,讲求意、气、力的结合。
中医养生——是以防病治病、保健为养生的目的。
吸取各家之长,无派别之分,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
3.中医养生学概念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4.养生的意义(1)保健延年。
(2)防治疾病。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一)理论独特——1.贯穿了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2.运用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3.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知识营养(二)形神兼养——养生在于养身,养身首重养神。
中医养生观重视形神统一、形神兼修的理念。
(三)和谐适度——1.“以平为期”2.“养生以不伤为本”三、中医养生学的任务1.不断发展的科学观点和方法。
2.在中医养生学科学研究方面进行强化。
3.成为个体化养生和群体性保健的指导原则。
四、中医养生学的优势(一)养生文化丰富(二)养生方法齐备(三)男女防衰有别(四)重点保健防老五、学习方法和要求1、明确学习目的。
2、全面掌握,不可偏废。
3、联系相关学科学习。
4、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5、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复习思考题】1、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2、养生的特点、任务及其优势如何?3、学习中医养生学的方法有哪些?第一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主要内容】1、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新版《健康管理师》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考点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 中医的基础理论
(1)阴阳学说: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相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后面逐渐演变为对宇宙中 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为属性的概括。是推动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之中存在各 种交互作用,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
(2)五行学说:五行最初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后逐渐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现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其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 母子相及。
◆ 气血津液中气的生成源于三个方面:
(1)先天精气,来自于父母,脏腑定位于肾。(因此,肾为先天之本)
(2)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腑定位于脾胃。(脾为后天之本)
(3)自然界清气,由呼吸而入,脏腑定位在肺。
◆ 病因
定义
具体病因
来自自然界,引发外感 (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外感病因
疾病的致病因素
(3)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4)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 内外的通道。 (5)气血津液: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是运行于 脉中,循环流注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
支,循行于较浅部位。
(2)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3)络脉包括:别络、浮络、孙络。
(4)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包括:联系作用(联系脏腑,沟通
表里上下)、感应作用、濡养作用和调节作用。
◆ 经脉
分类
定义
包括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1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3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4 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明解1 养生: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生发展规律,学习防病保健的知识和方法,主动进行能够保养身心,适应环境,增强体质,增进智慧,延年益寿的实践。
这种自觉的强身益寿保健活动叫做养生。
2 天年: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兽,即自然寿命。
3 饮食养生:是指科学配膳,合理摄取饮食食物中的营养,以增进健康,强壮身体,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4 药饵养生:~ 就是指通过口服具有调和阴阳,补精益气,通补学脉的药物以达到延年益寿、涵养精神、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效果的养生方法。
5 起居有常:“起居”是指生活作息,也包括平常对各种生活细节的安排,古代文献中“起居”包含行动、饮食寝兴、居址和大便等含义;“有常”是指有一定的规律。
因此,起居有常是指生活作息合理、有规律。
6劳逸失度:是指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过劳,即劳累太过,也成劳倦所伤,包括体劳、神劳、房劳。
过逸;即过度安逸,包括体力和脑力俩方面。
7 中医传统养生:~ ,又称为传统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通过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和跳脏腑,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对立制约
• 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 约和相互排斥
四季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即是自然界阴阳相 互制约、相互消长的结果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 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五行各自的特性 五行 原始义
木
曰曲直
火
曰炎上
土
爰稼穑
金
曰从革
水
曰润下
引申义 生长、升发、条达 温热、向上、光明 生化、承载、受纳 沉降、肃杀、收敛 寒凉、滋润、下行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简表
(三)藏象学说
• 藏 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 象 一、形象、形态,即脏腑的解剖形态
二、征象,即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中医中气血互补就是源于 阴阳互用的理论 阴阳互根互用关系遭到破 坏,则会产生两种情况: 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
阴阳消长
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 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此长彼消
形
此消彼长
式
此长彼亦长
此消彼亦消
与制约相关 与互用相连
•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生及 发展过程中;中医学认为其基本形式就是阴阳的消或长。
23
经络的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功能
(一)联系作用:将人体各个器官有机的联系起来 (二)感应作用: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作用于腧穴或
同五脏 (附胆外)
生化和贮藏 气血,津
液、精气等 精微物质
对饮食物 起消化吸 收、输送 、排泄
无
(四)经络学说
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人体经络系统 经脉—即路径之意,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脉—网络之意,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固
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归类表
属 空间 时 季 温 湿 重 性 亮 事物的 性 (方位) 间 节 度 度 量 状 度 状态
上外东天 昼 春 温 干 轻 清 明
阳
南
夏热燥
亮
阴
下内西地 北
夜
秋 冬
寒 凉
湿 润
重
浊
晦 暗
亢进 兴奋 动 上升 化气
衰退 抑制 静 下降 成形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对立制约 • 阴阳的互根互用 • 阴阳消长 • 阴阳转化
络
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有统帅、
系
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统
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各别出一支加任、督二脉和脾之大络,可加强表
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
络脉 浮络——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部分
内属于脏腑——同十二经脉直接络属
连属部分 外连 十二经筋——可连缀四肢百骸,并主司关节运动。
这是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相关的阴阳消长。
• 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一定 时间内进行的,这种消长运动往往不易被察觉,或者变化 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此时就称作 “平衡”。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 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反之,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若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一定的 范围、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动态平衡和相对静止遭到破坏, 这又往往表现为异常的病理状态,即为阴阳失衡
食疗等
二、基础理论
• (一)阴阳学说 • (二)五行学说 • (三)藏象学说 • (四)经络学说 • (五)气血津液 • (六)发病与病因 • (七)辩证论治
(一)阴阳学说
• 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
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 阴阳学说的起源
• 从日光向背观察到对自然现象的抽象概括,随着长期对观察面的扩 展,阴阳的朴素含义得到引申,进而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 阳,如此不断引申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 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这时的阴阳,已成为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 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 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其各自的属性。
阴阳转化
• 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 阴阳转化是在阴阳消长的基础上产生的即:
阴阳消长→量变 ↓
阴阳转化→质变
如:“物极必反”“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再如:四季的 变化、“物盛则衰”、“日中则移”等。
(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也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以木、 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 规律来认识、解释世界和探求宇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藏象:藏于体内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所表现于外的征象
脏腑
内脏的总称
六腑
胆、胃、小肠 大肠、三焦、膀胱
五脏
心、肝 脾
肺、肾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20
脏腑的分类
功能
形态
特点
作用
五脏
化藏精气 藏神
实质器官
六腑
传化水谷
管腔性器 官
奇恒之腑 贮藏精气 中空有腔
藏而不泻 满而不实
泻而不藏 实而不满
定循行路线
经络系统简表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十二正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为每一次 气血运行 所必经的 通道。
经脉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最大分支,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
经
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正经之不足)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将 人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
望 病因
闻 病性
问 病位
切
分析病机 五脏六腑 经络关节 气血津液
判断 邪正 消长
辨证 论治
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 程。
• 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即是“阳消阴长”的过 程。
• 这个变化的根源在于与阴阳对立制约相关的阴阳消长。
又以人体气血为例, 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发展下去常常可使血 的生成不足而表现为气血两虚;表现为“阴阳皆消”的过程, 相反,若通过补气,促使气旺生血,则又可使气血都有所 恢复;表现为“阴阳皆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