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无)第二章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2、简述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
2.需要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3.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社会劳动、人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相铺相成,推动者生存和社会的发展。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上的需要;
2.安全上的需要;
3.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传授生活技能
2.教导社会规范
3.指点生活目标
4.提供角色人选
《社会学概论》平时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群体: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2、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社会学概论》平时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生理、心里条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的。
3、城市化:我们把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
4、人文区位学: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
二、简答
1、试述“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在管理策略上有何区别
答:经济人假设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够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
社会学概论复习【精选文档】
社会学概论复习一、名词解释1。
社会建立在一定的地域上的,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享有共同文化的,通过持续互动能保持相对独立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即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3.社会控制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手段与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与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4。
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库利: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6.社会流动社会流动也叫“社会位移",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社会流动既表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也表现为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7.社会化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不仅是青少年时期才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8。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9.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也就是个体不能执行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冲突的情境。
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矛盾,个体在心理上感到的冲突就是角色冲突。
2)角色不清个体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没有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也会造成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4)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的角色。
2023年电大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2.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3.《群学肄言》:严复翻译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的一个绪论部分1903年于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书名定为《群学肄言》,即“如何学习社会学”的意思.1897年先为上海国闻报社翻译了前两章,名为《砭愚篇》和《倡学篇》,1901—1902年陆续译完,共十六章,于1903年出版.译文古雅而精深,文章并可琅琅成诵,一时风行海内.4.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5.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6.文化: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这些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7.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8.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9.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10.角色扮演:是社会成员具体实践他所担当的角色的过程.11."镜中自我":是社会学家施加压力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理论.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12.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民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13.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14.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民理特征的总和.15.再社会化: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社会化,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16.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相互社会交往而形成的,靠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人群.17.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18.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19.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20.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啊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成.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21.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22.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23.人文区位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整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的居住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4.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25.过度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叫过度城市化.26.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27.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28.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休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9.剥削:所胃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30.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31.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32.规则系统: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活动规则即规范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33.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34.社会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社会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发挥社会控制的作用.35.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36.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节,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37.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以社会成员失云浮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它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38.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39.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40.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41.社区组织:也称社区组织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42.社区发展: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43.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44.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45.集体行为: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所采取的群体行为.它具有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的特点.46.时尚也称流行:是社会生活中某种行为模式相互效法并广为流传的现象.47.继续社会化:是指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48.特殊社会化:是指对于某些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们而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49.家庭:是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夫妻子女为基本成员的,共同生活的首属群体.50.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51.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的共同体.52.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53.声望:指在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54.权力: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55.概念系统:它是说明该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的作用的一套理论.56.组织系统:是检查和推动社会制度运行的机构和组织体系,它是社会制度的实体.57.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58.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59.宗教:是一种和神或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60.政权: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是国家一切权力的基础.61.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62.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是它们用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成员,促使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以实现组织的手段.63.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括了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非曲直之评价64.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责任感,它是个人为了维护群体荣誉、保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做怎样的考虑.65.亚文体群体:是指一些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群体.66.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67.贫穷:是指人们缺乏满足他们生活基本需要的资源和手段的状况.68.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大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致使一部分劳动力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力资源闲置的状态.69.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70.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71.社会流动:可以有广义、狭义两方面涵义.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72.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73.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74.世界体系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它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它认为在整个世界体系内,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联系和不平等的贸易来剥削和掠夺不发达国家.75.“第三次浪潮”: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现在又进入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新的文明时期,他称之为“第三次浪潮”.也有人称之为“第四次产业革命”.76、社会趋同论:该理论最早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61年提出来的.其观点是: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的社会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具体条件也不尽一样,经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会变得越来越相似.77.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是国家和社会向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并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存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78.社会福利:狭义指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丧失劳动能力而出现生活困难时,向其提供的服务.广义指为了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种社会服务措施.79.全球发展理论:罗马俱乐部把全球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极力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思想方法,应用世界动态模型从事复杂的定量研究.。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
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
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社会学概论》练习测试题库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2、社会结构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关系。
3、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4、社会化: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代沟:所谓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沟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6、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7、社会规范:是在特点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的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8、社会群体:广义上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形成的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共同体;狭义上指通过直接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类群体。
9、社会不平等: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满足程度上的差异性。
10、社区发展:指通过建设以促进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11、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一切行为。
12、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
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3、拟剧论:是社会学家戈夫曼采取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的理论。
14、社会调查方法: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情况进行考察,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并对其作出解释的一系列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大全(按章节排序)完全免费【精选】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大全(按章节排序)完全免费导论1.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人的行动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范。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和部分(团体和制度)的建构方式、部分的功能,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
第一章文化1.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它通常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的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
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者最小的单位。
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的总称。
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范上相对立的文化。
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
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不能评价和比较。
“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地环境的文化。
”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
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13.文化规范即社会规范,规范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动准则。
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
15.宗教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16.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17.法规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调整社会和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社会学概论00034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实证主义方法论:指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
2、人文主义方法论:又称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3、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4、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5、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6、统计报表: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7、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8、社会结构: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9、社会风险:是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和影响。
具体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冲突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12、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
13、社会团结: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
14、社会问题:是指因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15、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16、xx的社会控制: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17、xx的社会不平: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全国高等教育成人自考00034 社会学概论 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1,社会静力学:主要研究社会协调的问题,即研究人类社会基本秩序的,社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在与考察社会运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社会机构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2,社会动力学:综合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即社会进步。
3,社会事实:存在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个人。
4,社会团结:以吸引为特征地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
5,集体意识:同一社会成员平均所共有的信仰和感觉的总和,构成一个独立体系。
6,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之见相同性与相似性特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7,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
8,失范: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
9,社会行动:行动者采取行动的目的在于影响另一个人或者更多的人的互动与共同行动。
10,芝加哥学派: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为主而形成的社会学流派。
11,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1适应,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获取足够的资源,并保持与外界的平衡,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由经济子系统承担。
2达鹄,系统必须确定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寻求实现特定的目标。
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由政治子系统承担。
3整合,系统必须通过社会控制保持内部成员的互相协调一致,使得系统保持为一个整体,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由社会共同体子系统承担。
4维模,系统必须通过动机规范确保行动的连续性以及管理行动中出现的各种紧张问题。
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由表现为道德宗教教育等的文化子系统来承担。
12,法兰克福学派: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中心的一批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构成的学术群体。
13,费孝通“五脏六腑”:五脏,学会组织、专业研究机构、各大学的社会学系、图书资料中心和出版物。
六腑,是说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6门基础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会学(社区概论)、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点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点一:名词解释(6个)1.社会互动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简单的说,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者对他人做出反应的过程。
2.角色(先赋角色,自致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也称成就角色、自获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3.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它是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包括了与他人的社会互动,是自我认知观点的核心和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是不论个体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都渴望被别人积极看待,避免被别人消极看待。
4.镜中我由库利提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5.初级群体其成员间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
(典型形式)6.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其成员为某种特定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如学校、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7.社会组织指人们为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彼此协调其行为,并联合起来形成的团体。
组织就是精心设计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相对独立的次级社会群体。
8.科层制20世纪早期,马克斯.韦伯对科层制进行了经典性分析。
他认为,理性化是现代世界的主要社会潮流,经由这一过程,陈旧的、传统的社会组织方法被大量明确、抽象、正式的规则和程序所逐渐代替。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细致分工。
正式组织需要处理的事务通常被分为许多小单元,由受过训练的专门人员来负责处理这些小单元,组织中普通成员只负责处理自己的那一部分职责。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
3.普遍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
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2.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3.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第三章社会与文化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3.人口:是指特定区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
4.人口数量:是对人口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手社会科学。
3、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朴素作用、朴素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4、角色扮演――是社会成员具体实践他所担当的角色的过程。
5、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
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6、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朴素交往而形成的,靠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人群。
7、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在峄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8、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9、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0、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朴素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11、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12、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13、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学概论重点(老师提供)
社会学概论重点一.名词解释:1.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
2.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3.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
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一般具有三个特征:人数众多、无组织性和行为者相互依赖。
4.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5.垂直分化:垂直分化指的是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存在着高低差别,及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各不相同。
6.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7.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的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8.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9.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0.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家庭。
它有三种具体形态: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
12.非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
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的结合在一起。
13.弹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状态中各地位之间的相关性很弱,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弥漫状态。
二.简答题:1.社会的特点哪有哪些?(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社会学概论 名词解释
因此必须加以强制、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
10、“Y理论”的假设是:一班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恰当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
5、外群体:相对于内群体来说,那些不属于“我们”的群体是外群体,这是由非“我们”的社会成员结合而成的群体。
6、参照群体:也称参考群体,它是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比较的人类群体,是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时所参照的群体。
7、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它是不同个体结合成群体的基本要素和内在机制。
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
1、社会:社会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3、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4、主文化、亚文化: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成主流文化,相对的,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5、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社会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库1、名词解释2、社会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4、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镜中我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6、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
它是人们对具体特定身份的人的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6、血缘关系关系是由或而产生的人际关系。
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其他关系。
它是人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关系,在人类产生之初就已存在,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7、文化相对主义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他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8、先赋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
通常无需努力而自动获得,因此也称自动角色。
9、联合家庭指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包括子女已成家却不分家。
10、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或指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12、“本我”本我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
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被压抑、摈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可以接受。
2、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关系不是指个人间的关系,而是指两种不同属性的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交往形式。
3、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不同类属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一般指社会中各群体间的关系,其中包括职能部门之间,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4、社会行动,社会过程: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宏观视野关注的是社会过程,微观上则是社会行动。
社会过程并不只是在社会形态的意义上才表现出来的,在中观甚至微观层面上也可以表现出来。
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
1、社会:社会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3、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4、主文化、亚文化: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成主流文化,相对的,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5、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6、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7、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是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方面发生相互反对的情况。
1、社会化:社会学中所讲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无)第二章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得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与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得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得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得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得社会事件与状态就是怎样得,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得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得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得合理性可行性评价得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得另一方面,就就是对旧得思想,旧得观念与阻碍社会进步得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与解决问题得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得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与结构访问得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得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得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得环境与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得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得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得某个方面得个别实力与整体相关联得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得研究假设,在有控制得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得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就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就是通过收集现存得,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得文献资料,分析与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得社会现象得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得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得性质与特征作出概括得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得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得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 社会:以一定得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得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与由职位发生得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得总与,就是由个人与社会得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得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得相互关系得总与。
4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与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得关系。
5 对立关系:人们得相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立或相互否定得一种社会关系。
6 社会结构:社会主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得相对稳定得关系。
7 人口资源: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关系得人得总称。
8 人力资源:在劳动者身上得以劳动者数量与质量表示得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得产生生产能力。
9 人口数量:对人口资源得量得规定性,一定时间与一定地区有生命得个体总与,通常人口数量指得就是人口规模。
10 人口质量:人口素质,使对人口资源得质得规定性,包括人口得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素质等。
11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得全部自然条件得总与,就是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得外部条件。
1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得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她们需要得能力与机会构成危害得发展。
第四章1 文化:(广义)人们创造出来得一切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得总与。
(狭义)专指精神文化,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2 文化特质:组成文化得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3 文化集丛:功能上相互整合得一组文化特质,她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得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
4 文化模式: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得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她文化模式互相区别。
5 文化反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与社会导向功能得作用相反得,文化也会对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起阻碍乃至破坏作用。
5 习俗:历代相沿积久而成得被人们普遍遵守得行为模式。
6 道德:以善恶评价得方式来评价与调节人们行为得观念与规范,就是人类自我完善得一种价值标准。
7 法律:由国家制定与认可得,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得社会行为规范。
8宗教:本质定义,从宗教就是什么得视角下定义;功能定义,从宗教就是作什么得视角下定义。
从本质上讲,宗教就是人们对超自然,超人类得神得幻想,敬畏与信仰,就是现实世界在人头脑里得歪曲反映。
从文化上讲,宗教也就是人类社会得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就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得重要规范,就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于一体得复合体。
9 文化交流:从文化传播开始得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得过程。
10 文化传播:某种文化元素随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她社会所采借或吸收得过程。
11文化采借:又称文化杂交,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得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土文化得过程。
12 文化冲突: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得相互排斥得想象与状态。
第五章1 社会化:社会对个人得文化教化与个人对社会得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得统一过程。
2 人格: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得观念,态度,性格,习惯等,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得生理,心理素质与行为特征得总与。
3 生活技能社会化:人们通过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与改善生活质量得本领得过程。
4 价值观念社会化: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得过程。
5政治社会化:人们逐渐接受与学习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与确定得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与政治态度得过程。
6 行为社会化:人们按照通行得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得过程。
7 角色社会化:按照社会上规定得角色得要求来支配自己得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得品质特征。
8 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基本文化教化,获得人得社会性与社会生活资格得过程。
9再社会化:人在成年以后得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10 继续社会化:它使个人改变以前得知识结构,价值标准与行为模式,建立起新得符合社会要求与新得形式需要得知识结构,价值标准,行为模式得过程。
11 正向社会化:上代人对下代得文化教化与传递得过程。
12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得过程,又称文化反哺。
13 社会化得生物因素:个人所带有得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得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得特殊遗传素质。
14 社会化环境因素:影响社会化过程得全部社会环境。
15 社会实践:实现知识得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得基本途径。
第六章1 社会互动:人们对她人采取行动或对她人得行动作出反应得过程。
2 拟剧论:用表演与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得互动得理论。
3 交换:在一定得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得社会互动形式,或就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物得行为。
4 合作: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得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得一种联合行动。
5 竞争: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得目标而展开得较量,争夺,它就是社会互动得一种普遍可见得方式。
6 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得,有意义得代表其自身以外得别得事物得东西。
7 语言:人类所特有得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得工具,就是由语音,词汇与语法构成得一定得系统。
8 身体语言:就是身体来代表语言来表达意思得动作与方式。
9 个人空间:环绕一个人周围得直接得物理区域i。
10 社会网络: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得个人之间得复杂联系网。
11相对稳固得形态:社会网络就是由人与人得联合而产生得,如果个人与个人之间得关系非常融洽,密切,稳定,那么这个网络就就是~~~。
12 相对松散得形态:如果个人与个人之间得关系比较松散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社会网络就就是~~~。
第七章1 群体: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而联结起来得进行共同活动与感情交流得集体。
2 人群:那些偶发聚集体,也就是偶然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临时聚集起来得一群人。
3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得成员,并以本群体得规范作为自己活动得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相互影响。
4 参照群体: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得群体。
5 家庭: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得人们组成得长期共同生活得群体,就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得一种群体形式。
6 家庭类型:家庭成员得组合状况,它就是家庭中得代际结构与人口结构得统一组合形式。
7 家庭生命周期:在一定得社会生产方式下,一定得家庭从产生到消亡得生命过程。
8 利益群体:在社会利益系统中,具有相同得利益地位,有着共同得厉害与需求,共同得境遇与命运得群体。
9 现代社会学得利益群体范畴: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权利系统中得利益地位相同,社会需要与利益相同得社会人群。
10既得利益集团: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得社会阶层,为了共有得特殊利益而结成得共同体。
第八章1 组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得目标而有计划建立起来得具有比较严密结构得制度化得群体。
2 组织过程:组织得动态行为过程。
3 组织决策: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得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得达到组织目标得过程。
4 组织沟通:组织内部得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得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得过程。
5 纵向沟通:组织内部得信息由上层到下层或由下层到上层得传递过程。
6 横向沟通:组织内同一层次得部门与组织成员之间得信息传递过程。
7 正式沟通:组织内部得信息按照明确得规章制度所规定得方式进行传递,通常就是成文得。
8 非正式沟通:通过内正式沟通以外得渠道进行信息传递,通常就是不成文得。
9 组织控制: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与奖惩手段来约束组织成员得行为,以保证组织得决策与指令能够有效得贯彻执行,维护组织得各项秩序。
10 预先控制:在组织行为发生之前所进行得一系列控制活动。
11 现场控制:又称同步控制,就是对正在进行实际操作得组织成员得行为进行指导与监控,使组织成员得行为始终指向组织得目标。
12 反馈控制:针对组织成员得活动结果进行控制。
13 科层制: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得,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得,具有职权分工与职位体系得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
14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组织同时并寸得非正式得小团体,也叫非正式组织。
15 公共部门: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得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得政府组织。
16 私人部门:为私人所拥有,并以里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得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叫私有部门。
17 第三部门:在政府组织与营利组织之外,还有一类组织,她们既不就是政府得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也不追求拥有者得利益,她们介于国家与市场之间。
第九章1 社会制度:基于一定家伙子标准而设立与形成得一套相对稳定得,模式化得,被人们习惯与自觉所遵守得规范体系。
2 价值要素:也称价值标准,就是主体丢客体得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得判断。
3 家庭制度:关于家庭得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与义务得一套规范体系。
4 经济制度:社会用于限制调节或促进人们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行为得社会规范体系。
5 教育制度:社会得启导延续与发展得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体系中得重要组织部分,就是社会传授知识与科学提高人得科学文化素质得社会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机构得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