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经济学角度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看我国的就业问题
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看我国的就业问题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国家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因为此,一直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西方经济学家在长期对就业问题的关注下,形成了一系列不同学派的经济学理论,对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如今,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重,急需解决就业矛盾。
因此,透过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我国的就业问题,并能从中得到一些有利的启示和对策,来帮助我们走出就业矛盾的困境。
关键词:我国的就业问题西方经济学理论借鉴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基本前提和途径,一直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充分就业可以说是每个国家一直追求的重要目标。
对于我国,由于国情的特殊性,人口基数大,发展的迫切性等问题,所以实现充分的就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和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就业形势,特别是经济危机以来,我国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所以,现在解决好就业问题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使得就业成为人们长期研究的中心和话题,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就业问题的长期关注下形成了各自具有特色的就业理论。
如古典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凯恩斯学派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需求管理政策,新古典综合派的结构性失业理论等,可以说这些理论在经济学的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知识无国界,虽然是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国与国之间的国情,阶级不同;虽然这些理论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我想他们对于就业问题的分析和实现就业的一些措施和方法,在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当前就业问题上会起到一定借鉴作用的,毕竟在很多问题上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就业问题变得相当的复杂,可以说它集中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的就业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作者:汪文忠编辑:吕航大学生就业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民生大事,解决和提高就业问题,等于是推动经济的发展。
如何解决就业难,我们不妨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以经济学之“药”疗治大学生就业之“疾”,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
稳定经济发展并拉动就业需求立足经济学的视角,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速放缓拉动就业乏力、经济转型和调整结构诱发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对毕业生择业、流动的障碍以及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导致的结构性供过于求等等。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然要对症下药,谋求解决之道。
发展经济是促进就业的根本保证,拉动大学生就业需求始终要靠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需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推进区域和行业协调发展,只有各区域经济和各行业生产力协调发展,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待遇才会相对均衡,就不会过分集中于某个区域或行业,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
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破除毕业生流动的制度性障碍,要为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
持续扩大内需并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扩大大学生就业岗位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实施创新驱动以增强就业发展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享赋。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并着重部署了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新动力的发展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了模型、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要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动力,实现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经济学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经济学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在现代社会中,就业与失业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对就业和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就业与失业问题的科学方法,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
一、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现象,经济学通过分析市场机制和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对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经济学家认为,就业问题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密切相关。
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对就业率产生影响。
例如,当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时,失业率会上升,因为雇主可以更加挑剔地选择合适的员工,从而增加了求职者的竞争压力。
相反地,当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时,就业率会上升,因为雇主需要更多的员工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产出需求。
其次,经济学家还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产业的需求不断减少,同时新兴产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就要求劳动者具备更新更高的技能和知识。
因此,就业问题也与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教育投资密切相关。
最后,经济学家关注就业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
高就业率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而失业率过高则会导致社会不安定和经济不景气。
二、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失业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经济学通过分析失业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提出了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
首先,失业问题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时期失业率上升是正常现象。
由于需求下降和生产减少,企业会减少用工需求,导致大量的人失去工作。
因此,失业问题的解决与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缓解失业问题。
其次,技术进步也是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因为机器和自动化系统可以取代很多人力劳动。
因此,对于失业问题的解决,促进技术进步,培养适应新技术的劳动力至关重要。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劳动力市场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交互关系。
在这个市场中,就业理论则是研究劳动力市场运作的原理与机制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
一、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来自于劳动者,他们通过提供劳动力来获得收入。
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则来自于雇主,他们需要劳动力来完成各种任务和生产活动。
供给和需求双方通过劳动力市场来进行交易和协商。
1.1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是由劳动者提供的,他们通过提供劳动力来获取收入和就业机会。
供给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结构、教育水平、技能需求等。
人口结构是决定劳动力市场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年龄结构合理、就业能力强的人口结构有利于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平衡。
此外,教育水平和技能也会影响劳动者的供给能力。
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
1.2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自于雇主,他们需要劳动力来完成各种任务和生产活动。
需求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劳动力成本等。
经济增长是影响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生产和服务需求,从而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市场需求。
然而,经济增长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还受到劳动力成本的影响。
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会促使企业增加用工,从而提高就业机会。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就业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有多种理论用于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和就业现象。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就业理论。
2.1 供求匹配理论供求匹配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
当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较好的匹配时,劳动者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技能和能力的就业机会。
如果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较差,就会出现劳动力市场的失衡。
为了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劳动者和雇主可以通过提升技能和教育水平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此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政策来促进供求匹配。
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说明大学生就业难,赵虎论文
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说明大学生就业难,赵虎论文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but also the most bas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Despite my good social order in General, but there are law-abiding consciousness, social order is not standard, regardless of faith, Twining visit visit and other outstanding problems. We want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field of multi-level governance according to law,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promote universal compliance. Actively foster the rule of law culture, carry out law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n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 guide the masses and consciously abide by the law, failing to find method, problem-solving method, method of gradually changing the world, he is not looking for but someone "unspoken rules", formed all law law, abide by the good atmosphere. To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public security. Deepening peace xingan construction, strongly against violence crime, mafia and seriouscriminal offences, to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itizens, legal persons, carry out criminal policy of temper justice with mercy, the maximum stimulating social vitality, and earnestly safeguar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To resolve social conflicts by law. To further smooth channels of reporting social conditions andpublic opinion, improving regulation, arbitration, as well摘要:随着90年代中国大学的扩张政策,导致当今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多,形成了庞大的就业大军,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了大量出口导向型的企业的倒闭,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西方经济学的就业方向
---------------------------------------------------------------范文最新推荐------------------------------------------------------ 西方经济学的就业方向西方经济学专业主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西方主要国家流行的经济理论以及根据这些理论制定的经济政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西方经济学的就业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就业前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体系相互依存的进一步加深,我国急需既熟悉中国国情,又深谙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专门人才,这里可以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意义来看该专业的就业前景。
(一)积极借鉴,为我所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我们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但是,市场经济在我国还处在婴儿期,我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浅显,我国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必须了解、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及理论依据,知道他们的1 / 3经济运行机理,懂得他们的经济组织和管理方法,研究他们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性和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和机构。
真正做到知已知彼,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
(二)融会贯通,相得益彰西方经济学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还是很多经济贸易领域专业的基础,譬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应该是一个越做越值钱的行业,因为经验在积累。
现在出口增长比较活跃的省份,如浙江省,广东省,上海市,对该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国家放宽企业的进出口权后,许多中小企业有外贸自营权。
他们很需要该专业人才,踏踏实实地做外贸业务。
而且该专业发展前景广阔,是最有可能自己开公司当老板的专业。
西方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横向发展诸多相关领域,这样一来就业渠道自然就多,大显身手的机会也就越多。
从经济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问题原稿
从经济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供需均衡问题的角度来讲,从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总体供给与需求量看,近几年来我国的大学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相对于企业和各级政府所需求的大学生显得过多了,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
但无论企业还是政府,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他们都要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考虑用人的数量与质量。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供给方降低自己的价格就会相应引起需求量的增大。
最终在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实现供求均衡。
显然在就业市场中对大学毕业生进行供给与需求分析得出存在着相对的不均衡状态。
而且存在着发达地区人才过剩,供大于求;西部边远地区供不应求。
从利益方面考虑,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毕业生都有成本收益问题。
用人单位考虑的是用人成本,对于同一岗位能够招聘到更高学历,有工作经验的职工,招来的职工马上能为企业所用,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不需要支付更多的培训费用和用人成本。
大学毕业生也要考虑投入产出的问题。
在大学期间,他们的家庭和本人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支付了比不上大学的人更高的成本。
这就使得他们在择业时需要获得较高收入、较好待遇的工作岗位。
但事实上,根据调查结果,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工资趋同于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这是由于大学生人力资本中的"无差异特征"比较突出。
由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很多岗位只需要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力。
大学毕业生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调,个人意愿和现实差距较大,出现了找不到较理想的工作的现象。
解决方法:1:政府调控。
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为市场分割,疏通毕业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不同性质单位就业的渠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
对于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必须加大调控力度,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岗位和编制,尽快完善政策制度环境。
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应当把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开拓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
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
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西方经济学的视角下,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议题。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的定义与特点劳动力市场是指供给劳动力的个体与需求劳动力的企业或组织之间的交互关系。
这个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以及全社会的就业水平。
在西方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1 竞争性市场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竞争性市场,个体在这个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劳动力。
个体根据自身的技能、经验和能力来寻找合适的工作,并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决定自己的工资水平。
同时,企业也会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雇佣适合的劳动力。
1.2 劳动力供给的弹性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具有一定的弹性,其供给量可以相对灵活地根据需求而调整。
当市场对某一类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时,人们会受到激励加入该领域从事相关工作,从而供给增加。
相反,若某一类劳动力需求减少,供给则会相应调整。
1.3 不完全信息在劳动力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
个体与企业之间无法完全了解对方的能力、工作表现等信息,因此双方进行谈判时存在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这会导致一些劳动力市场交易存在风险,也会对工资水平的形成产生影响。
二、西方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西方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劳动力的经济行为,提出了许多理论来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和就业问题。
2.1 收入与劳动力供给西方经济学认为,一个人在决定供给劳动力的时候,会考虑到收入水平及其它个人利益。
基于这一理论,劳动力的供给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当工资水平上升时,个体会受到工作的激励,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
反之,工资水平下降会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
2.2 劳动力需求与生产力西方经济学者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是由企业的生产力决定的。
生产力水平高的企业通常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因为他们能够提供较高的工资水平。
西方经济学理论对就业保障制度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理论对就业保障制度的影响就业问题是伴随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逐渐进入学术视野的,能否有效调控失业、促进就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居民生活质量。
为解决就业问题,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经济和社会政策,保障和促进社会成员特别是那些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自主就业的成员实现就业或再就业。
劳动就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和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无论是产生失业的原因还是充分就业的程度,一直都是西方经济学家关注和争论的重点。
这些不同阶段的西方经济理论对就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一、西方早期经济学思想对劳动就业的认识在西方早期经济学思想中,学者们对就业的认知和理解主要是劳动就业能够创造财富以及如何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产生更多财富。
十五世纪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重商主义逐步兴起且影响一直延续到十七世纪中叶,他们以增加货币财富积累为目的,主张强大的中央政府干预经济活动,鼓励增加人口和对劳动力的投入。
重商主义者认为,造成失业的原因在于商品充斥与货币稀少并存,政府需要采取各种保护政策和宏观调控手段,为穷人提供就业岗位。
受重商主义影响,当时的政府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就业水平。
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和公共舆论为确保就业,往往会向雇主施加压力,使其不得解雇工人。
如,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为防止失业的发生,雇主在不赢利情况下也会被迫开工营业,甚至还要支付高额工资。
但这一时期的就业政策是出于增加统治者财富的目的而制定的。
二、古典经济学对就业保障制度的影响十七至十八世纪,以威廉配第为代表的早期古典经济学思想逐渐兴起,古典经济学者强调自利的经济行为。
配第是宏观经济学的开拓者,主张政府尽量少地干预经济。
他在《赋税论》中最早提出劳动决定价值的基本原理,还认识到教育和训练会使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出现差别。
配第认为,应该雇用那些失业的人来修路、挖河道、种树、造桥、采矿和制造各种商品。
从这个意义上说,配第是提倡在公共服务领域雇用劳动者,从而减少结构性、周期性失业的经济学先驱。
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
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摘要: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我国当前所面临就业矛盾突出的问题,进而强调了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两个“突出”表明现阶段对我国就业矛盾要高度重视,它关系到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及保持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协调发展,需要全体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从理论上回顾西方经济学对就业问题的论述,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加以深化认识和借鉴,进而寻求解决我国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非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隐性失业一、西方经济学中的就业理论萨伊(J·B·Say) 最早提出了“充分就业论”。
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述》(1803年出版)中提出了“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论断,被后人概括为“萨伊定律”。
该定律认为一种商品的生产、销售必然为其他商品的生产、销售创造条件,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总是趋于均衡,不会出现生产过剩。
而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都会尽力扩大生产、销售,这样社会的生产、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就能实现充分就业。
继萨伊之后,马歇尔的学生庇古(C·A·Pi gou)在《论失业问题》(1914年出版)提出了“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的就业理论。
庇古认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要不要劳动,能不能就业,取决于对劳动者的需求方和劳动者的供给方。
从劳动者的需求方说,只有当劳动者在生产中能给企业家带来利益或者他带来的利益至少等于他的实际工资时,企业家才雇佣劳动;从劳动者的供给方说,只有当劳动者得到的实际工资能够补偿劳动者劳动的负效应时,他才肯从事劳动。
按照庇古的就业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如果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存在失业的话,那么只会存在所谓的“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庇古所谓的“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率而宁愿不工作;“摩擦性失业”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失业即“摩擦失业”。
从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第一篇:从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从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
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特点问题和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
其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则是最受人们关注的。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
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复习考研者,第二类是边看边干者,第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
而社会上主要关注的就是第三类人,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
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首先是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在市场上可以看做是商品,而当供求平衡,或者是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时,都不会出现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大学教育也逐渐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对我国的人才市场是极大的冲击。
如今,我们的市场正处于大量大学毕业生堆积,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而且情况还在日趋严重,因此如今的就业形势仍然是十分的严峻的。
其次,这还与我国的经济结构息息相关。
经济学的奥肯定律认为:当GDP多增长3%时,失业率下降1%。
这虽然是从美国经济分析得出的结果,但却适用于所有国家,即GDP的变动与失业率呈负相关。
由此看来,中国每年GDP增长速度那么快,按理来说应该就业形势应该逐渐缓和才是,但事实却正好相反,这就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
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主要是由投资拉动的,而且制造业在我国可谓是一枝独秀,因此就出现了“民工短缺,大学生富裕”的畸形发展。
从经济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 从经济学上看
从经济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从经济学上看,要就业,就必须要有就业需求和就业供给两方面。
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均衡点就是就业量。
学校,学生只是供给方,市场是需求方。
先看供给。
从量上看,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可以说“供应量”是有保证的。
从质上看,就比较复杂了。
说毕业生质量下降既不合逻辑,又没有事实依据。
社会的发展,教育投资力度加大而学生质量越来越差,不符合知识的发展路径:知识的积累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
说质量下降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出适合“市场的毕业生”。
目前,各个大学都奉行精英教育的理念,设置的专业理论性的偏多,实用性的偏少。
说白了,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大师,而不是工作者!孔夫子能不能在今天的就业市场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是个未知数。
培养大师,我们需要,培养工作者,我们也需要。
但培养工作者的土壤又有多少呢?单一的教育体制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
大学的名气,教育经费的多少与学校有多少院士,有多少个知名学者,发表了多少论文联系在一起。
学校这样设置专业,也是最理性的选择!如果我们有另一种“大学”,只培养适合市场的工作者,其办学的好坏只以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而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部分大学培养重量级大师,部分大学培养适合人才,这才是教育的全面性之体现。
再看需求。
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
机器的使用,也有同样的作用。
南方经济发展快,机器使用率高,就业机会多,这一点从下海潮和南下打工潮得到证实。
所以宏观上就业机会在增加。
但看看需求主体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微观上,大学生就业的机会没有多大增加,甚至在相对减少。
就业需求的主体主要有三个:政府,企业,自己创业。
市场的风险,社会经验的缺乏,自己创业对毕业生就业的吸纳微乎其微。
编制的减缩,政府职能的要求,政府的人员本身就很多,吸纳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
而且,函授,在职等教育市场的存在,使得那些有关系的人,大可以在上大学前先占个位置,再或函授或在职,混个文凭,虽然有的连自己上的大学那里都不知道。
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西方经济学观点
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西方经济学观点1. 引言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在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理论,旨在解释和改善劳动力市场的运作。
本文将探讨几个西方经济学中重要的观点,包括劳动力供求关系、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等。
2. 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供求关系是西方经济学中研究就业和失业现象的基本框架之一。
根据这一观点,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情况取决于劳动力的供给和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如果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就会导致失业率增加,工资水平下降;反之,如果劳动力供给不足,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的情况。
3. 最低工资西方经济学家对于最低工资政策的观点存在分歧。
一方面,有人认为最低工资政策能够提高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并减少劳动市场上的不平等现象。
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最低工资政策可能会导致企业的雇佣成本增加,从而减少就业机会,特别是对于那些边缘就业群体而言。
4.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西方国家劳动力市场中的一项重要福利制度。
根据西方经济学观点,失业保险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安全,使失业者能够在失业期间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同时,失业保险也能够减少短期失业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经济带来的冲击。
然而,也有人担心过于慷慨的失业保险政策可能会导致长期失业风险和劳动力市场的僵化。
5.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被认为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西方经济学中的灵活性观点强调解雇和雇佣的灵活性,以及劳动力在不同岗位和行业之间的灵活性。
强调这些灵活性可以使劳动力市场更具适应性和竞争性,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
6. 结论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西方经济学观点提供了对劳动力市场运作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劳动力供求关系、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等观点,在解释和改善劳动力市场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观点并非完全一致,各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就西方经济学谈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就西方经济学谈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学院:外国语学院学号:09124212姓名:贾国娟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
一般而言,一定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也是一定的,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却不是很明显。
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学、大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甚至毕业即失业的境况。
可以说,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局部就业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1.自愿性失业在西方经济学中,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
自愿性失业是一种不满足于已有的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现象。
非自愿性失业是指任何工作机会都会接受仍不能找到工作。
目前大学毕业生失业基本上属于被迫的自愿性失业。
大学生不接受现有的工作机会,是由于高校毕业生对工资水平和工作岗位不甚满意,毕业生的期望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实际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且在其工资中体现不出大学生上大学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毕业生期望的工作岗位与用人单位实际提供的岗位存在错位现象。
(1)期望工资过高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大学生的期望工资比较高,可以通过对大学生上大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来解释。
大学生上大学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
现在一个本科生,每年人力资本投入,包括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其他相关费用约为1万元,四年的人力资本投入至少要达到4万元左右,这是直接成本。
按高中毕业就业的年收入1万元计,大学生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为4万元。
因此,大学生上大学的总成本约为8万元。
大学生上大学的收益以大学生就业时年龄24岁、工作到60岁来计算,与未上大学的同龄人相比较,如果大学生的月工资收入不比同龄人多200元以上,就无法回收人力资本投资。
从心理上说,他们也不愿意接受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而得到的薪酬和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同学差不多的事实。
西方经济学论文-基于供求关系理论下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分析及建议[2018年整..
基于供求关系理论下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分析及建议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文运用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的原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供给China'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b ased on the theory of supply and demandAbstract: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become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it also becomes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This paper uses the principle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economics to analyze this problem,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Key words:university graduates;employment; demand; supply1.引言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绝不亚于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时期。
持续的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等导致全球经济低迷,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场不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企业招聘自然缩水。
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就业矛盾
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就业矛盾Introduction就业问题一直是每个国家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关系到个人的生计和幸福。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就业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
其中,就业矛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解决它对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综述西方经济学的就业理论西方经济学将就业问题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进行研究,其就业理论主要包括:劳动供需理论、劳动生产力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市场理论。
1.劳动供需理论劳动供需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框架,它认为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是由个体的兴趣、工作条件、薪酬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就业率受到那些影响供给劳动力的因素和需求劳动力的因素影响。
近来,随着技术的逐渐推进以及人口结构调整,以及就业市场的深化和不断变化,人们对劳动供需关系的新问题也开始出现,比如对劳动市场革命、弹性工作时间、兼职、全职等工作模式的理解和发挥都可能对劳动供需关系构成影响。
2.劳动生产力理论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生产力理论认为,劳动力是创造价值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手段。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因素可以对生产力产生影响,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就业率,例如科技进步、教育经历和资本的引入等。
3.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投入到劳动生产中,可以增加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就业率。
其中包括,职业培训、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鼓励员工创造力等方法,这些方法是提高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
4.劳动市场理论劳动市场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调节机制,需要完备的体系支持来系统性地评价、预测、分配、调控,并使某一特定市场更加透明、优化和平衡。
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就业矛盾当前,在市场经济中,我国的就业问题仍然是最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
用经济学的观点看待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社会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请用经济学观点加以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社会上的一个非常严峻的基本问题,有些人认为,大学生就业是拉动内需、彻底化解金融危机的一张王牌,它可以使GPD至少增长两个百分点,而且是绿色GDP 的增长。
第一,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可以立即解决大学生的生活保障与就业问题。
自从国家抛弃对大学生工作的统一分配制度之后,大学生就业就一直是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
特别是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严峻。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会成为一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不少人认为是大学扩招引起的。
其实并非如此。
据说西方各国大学并没有像中国一样扩招,可是大学生就业同样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在澳大利亚,因就业难,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开出租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去端盘子并不少见。
可见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归结为“扩招惹的祸”很难令人接受。
其实,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性造成的。
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保障,实际上是延续西方社会保障的模式,这就是由大学生自己来寻找工作,政府只是对为寻找工作提供一些免费的支持,例如就业信息、职业培训和一定的生活保障。
不过由于资金的缺乏,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因此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就业保障非常不完善——在整个学习期间到就业前,大学生并不能领取由社会保障体系发放的生活津贴和失业救济金,而只能领取低保,大学生也不能像西方一样,享受全面的医疗保障。
这就给大学生学习期间的生活以及就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可以预言:如果继续沿袭西方的社会就业及保障模式,至少在未来十年之内,大学生的生活与就业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更不可能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
即使在十年之后,我国建立起全面的西方式大学生保障体系,也不能解决问题,西方社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到现在也是一个基本的社会难题。
但是如果突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樊篱,让大学生以未来的收入实施自我就业保障,则可以立即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大学生保障及其就业问题。
所谓以未来的收入实施自我就业保障也就是:1、当学生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和各种职业教育,就马上可以从社会保障体系预支未来的工资(其标准可以参照毕业三年后市场平均工资),一直到毕业、找到工作为止(或毕业之后十二个月);2、等学生毕业、找到工作,形成还款能力后,再逐步偿还所预支的工资及其全部利息;3、如果发生意外导致工作能力的丧失,可以豁免;4、如果找到工作之后又失去了,可以暂缓偿还,直到找到新的工作、形成还款能力之后再继续偿还。
经济学视角下的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
经济学视角下的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摘要: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
然而,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却被闲置,得不到有效利用。
世界各国都面临这样严峻的挑战,并且也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立足于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形势,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下,去挖掘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经济复苏;大学生就业;生产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
劳动力作为生产四要素之一,在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下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是有其内在的本质性的原因。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解决699万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012年已经过去,让人恐惧的世界末日没有到来,经济困境已让各国苦不堪言。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反复波动新兴市场复苏后劲不足、全球经济信心受损。
受上述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2012年增长幅度降为7.8%。
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外需明显回落,国内实体经济活跃度也随之下降,内需不振,导致工业生产有所放缓。
预计2013年,国际经济仍将处于复杂调整期,难以实现强劲增长。
加之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经济增长缓慢,社会扩大生产能力降低,导致社会所提供的岗位增加量减少。
这样的经济形势,让2013届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
但是,今年比去年整整多出19万的699万名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让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有人戏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
社会各界对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也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延迟毕业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西方经济学角度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基本前提和途径,历来都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近些年中国高校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多,但就业岗位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好劳动就业问题其意义极为重大。
不仅涉及到许多大学生的家庭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回顾西方经济学主要的就业理论,提出这些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深化认识和借鉴,进而寻求解决我国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就业西方经济学理论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财富,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个体,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分配逐步转变为就业市场调节下的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
下面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浅谈一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一、西方就业理论的演进
就业这一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业理论。
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等。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
该学派经济学家代表人物马歇尔、庇古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认为市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
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
进而认为,只要不存在工资刚性,工资率可以自由伸缩,市场机制能自由的发挥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劳动力市场总能达到就业均衡,长期持续的非自然失业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业和短期性摩擦性失业。
他们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使货币工资能够随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古典学派将自由竞争作为前提条件,主张市场调节平衡就业,否定了失业问题的普遍性。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就业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
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一般情况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低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
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工人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相对减少。
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托宾、杜生贝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力图用市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认为是微观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变化引起滞胀。
得出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调,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
该理论主张从就业内容或就业结构角度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如政府要指导收入政策,即政府要采取措施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以缓和通胀;注重完善劳动力市场,缓和因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适当修改完善失业补助金制度,激励失业者就业。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两方面。
名义工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和交错调整工资所致,工资通常是由于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
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行情而调整。
即使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的企业粘性工资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隐性合同理论认为,雇员与雇主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会形成某种稳定收入的非正式契约,从而使工资具有粘性。
因而解决失业问题政府就要干预工资合同,要减少工资粘性,增加工资弹性,使工资能够适时适度灵活调整。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看,要就业,就必须要有就业需求和就业供给两方面。
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平衡点就是就业量。
学校、学生只能算是供给方,市场是需求方。
(一)供给
从数量上看,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可以说“供应量”是有保证的。
从本质
上看,就比较复杂。
社会上普遍说的毕业生质量下降是不合逻辑。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出“适合市场的毕业生”。
现在,各个大学都奉行精英教育的理念,设置的专业理论性的偏多,实用性的偏少。
我们的教育像是在培养大师,而不是培养优秀的工作者。
我们需要培养大师,但我们更需要培养工作者。
如果我们有另一种“大学”,即只培养适合市场的工作者,其办学的好坏只以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而论,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部分大学培养重量级大师,部分大学培养适合人才,这才是教育全面性的体现。
(二)需求
经济的发展越迅速,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
但是看到需求主体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微观上,大学生就业的机会没有多大增加,甚至在相对减少。
就业需求的主体主要有三个:政府,企业,自己创业。
市场的风险,社会经验的缺乏,自己创业对毕业生就业的吸纳微乎其微。
编制的减缩,政府职能的要求,政府的人员本身就很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非常有限。
另外,还有函授、在职等教育市场的存在,使得那些有关系的人,大可以在上大学前先占个位置,再或函授或在职,混个文凭,虽然有的连自己上的大学在哪里都不知道。
还有四年的经验和人际关系!再者,政府可以解决就业,但却不能直接吸纳就业。
现在只剩下企业了。
但企业的需求与目前学校专业的设置及教育的理念存在严重的脱节,造成的结果就是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
也就是,结构性失业太大。
这些原因的综合结果就是名义就业需求很大,实际就业量很小,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三、对策
(一)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和就业歧视问题
要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和就业歧视问题,需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
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不充分表现得很突出,市场存在严重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就业歧视随处可见。
就业招聘中存在严重的歧视性条款,如户籍歧视、地域与方言歧视、学历歧视、性别和年龄歧视乃至身高、相貌等身体歧视等等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招聘中的一个正常现象。
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展,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而必须加强透明化、公平化、法制化和市场化。
其次,为了规范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运用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同时要严格落实劳动用工合同制度,同时要鼓励企业履行现在流行的SA8000社会责任认证标准的相关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二)加强政府的宏观政策干预
解决就业问题要强调宏观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干预和实行税收政策等来调节就业。
中国在通过政府扩大投资规模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提高投资的就业效率,要尽可能投向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行业和领域。
另外,政府应注意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制定有利于增加就业的经济增长计划和产业政策,把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结合起来。
因而当前应当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以就业为基础的经济政策,优化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再次,政府可就全社会工资水平定期进行全国性的调查,并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本生活水平为基础,制定出基准工资水平以供各地区的企业参考,使得企业工资在合理区间浮动。
政府还应控制非工资性人工成本的过快上升,以增强工资弹性。
(三)建立完善就业教育制度
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应建立完善就业教育制度,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
对于农村学龄儿童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可以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同时对劳动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及在岗培训指导等,从而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及时有效配置,消除结构性失业。
鼓励引导劳动力在地区、行业间的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再则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加强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特殊群体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等相关信息的发布,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四)学生对自身定位要准确
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
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
因此,大学生毕业生应该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在结合自己专业的基础上,适当抛弃奔着去发达地方的念头,不要一味只看高薪的环境好的岗位。
大部分成功的人士都是从从事很苦很累,收入和少的岗位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的!
总之,西方的就业理论对我国寻求解决就业矛盾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我国还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不仅依赖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总量增长,扩大劳动力的有效需求,还要有市场调控体制改善的制度保证,两者面相辅相成,不可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