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完整版)民俗学考研名词解释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2.物质民俗: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3.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4.语言民俗: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5.行业语: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难以明白其中含义.6.行业神: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7.祖师崇拜: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
8.中人:在买卖交易中凭借经验和口才,协助买卖双方成交,起一种“说合”的作用,并从中获取酬金。
9.行商: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没有固定店铺。
10.市声:分为“叫卖声"和“敲击声"两种,旨在传递商品信息,招徕顾客。
12.招幌:从事手工、服务等业者为招揽顾客、推销货物所采取的多种多样的形式,有音响、实物、文字及标志性等形式式。
13.四合院:华北地区民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
14.十姊妹:一种社会组织,由十位成员结盟组成,任何情况,如婚嫁、死亡、迁移造成的减员都不会影响该组织在名义上的存在,只有十位成员都死亡的情况下,该组织才消亡。
15.宗族: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16.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本来是丧服制度,用五种丧服来作为差等标志一家人分别与死者的关系,民间用五服的范围表示血缘组织的范围。
民俗学 重点 复习
民俗学重点(看图说话、简答、答述、论述)一、民俗:(广义)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之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间:民众之间。
风俗: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狭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化说、传统文化说。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指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A民俗是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
B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C 在流传中体现集体性,变得复杂和丰满。
2 传承性和扩布性:(时空文化的延续体,主体是人。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延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是民俗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在民俗发展中承上启下。
A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B有时是主动积极的C内容和形式上的延续。
Eg:母体保留。
扩布性:也称传播性,他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
体现在:A受功能的制约,有条件的像周边地域和民族的渗透。
B对异地。
异民族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加工。
3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稳定性:指民俗一旦长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
只要经济基础不变,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
变异性: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
造成变化的原因:A在传承和扩步中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B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
C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民俗产生变异。
4 类型性。
5 规范性和服务性。
三、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①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②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③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五、服饰的五要素:质、形、饰、色、画。
民族服饰所体现的中国的人文观念:①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②求吉心理。
③表现民族的自我意思。
④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六、我国居民的主要类型:①利用自然条件加工修造的固定空间。
②生产生活的需要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帐幕、居家船。
③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生活空间。
民俗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民俗即民间风俗(folklore),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
物质生产民俗:指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项16.文化: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2.社会组织民俗: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形成有稳定互动关系的共同体3.岁时节日民俗: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4.人生仪礼: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
5.民间信仰民俗: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6.图腾:指是北美印第安人的方言,中“他的亲族”的意思,即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7.迷信是对在某种条件、征兆、原因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结果或后果的传统表示法8.民间语言民俗: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话.9.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10.成年礼:指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11.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12.风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13.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地域和生活方式等特征的特定共同体。
一般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步形成14.“残余论”观点:即很多民俗事项都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
通过对其研究来重构人类文化的历史。
15、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承传的物质文化事象。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2.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3.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本身的结构和社会过程,如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等对于社会现状的关切;民俗学则主要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只对具有传承性的,反复出现的生活模式及相关的精神现象进行探究。
换句话说,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侧重于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民俗学的任务是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是一门“现在的”学问。
4.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本质特征);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
5.四大著名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6.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民俗是一种软控制,但却是最有力的深沉控制);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婚礼上的“闹房”)。
7.中国民俗分为史前,古代(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和近现代(整个中国民俗的体系,正在经历急剧地引进,斗争,分化,改组,融合等过程,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1.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特征表现在:地域性,季节性,功能型,科学性。
2.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主要体现在: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卜农事丰歉,祈福的习俗;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农业娱乐风习(“九曲莲灯”)。
3.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主要体现在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操作习俗;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
民俗学复习资料
现代社会中民间信仰影响
社会稳定
民间信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 结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传承
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祭祀活动等形式将传统文 化代代相传,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业发展
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民间信仰场所成为了旅游胜地, 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部分民俗活动为迎合市场需求,过度 商业化,失去原有文化内涵。
许多民间手工艺因后继无人、市场需 求减少等原因面临失传风险。
民俗适应性问题提出和分析
民俗传承与保护意识不足
政府和民众对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保护 和传承机制。
民俗与现代生活方式冲突
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存在冲突,如传统节庆习俗与 现代工作节奏的冲突。
通过对于民俗的引导和管理,可以促进社 会整合和治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
经济发展与旅游开发
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
民俗文化资源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 源,促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学术研究和 学科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推动相关 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02
民间信仰与祭祀活动
民俗学复习资料
汇报人:XXX 2024-02-03
目 录
• 民俗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民间信仰与祭祀活动 • 传统节日与习俗传承 • 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 现代社会中民俗变迁与适应性问题探讨
01
民俗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民俗学定义及研究对象
民俗学定义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 一门社会科学,探讨民俗的起源、发 展、演变及其社会功能。
民俗学复习2
民俗学考试资料名词解释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尝新:1、在稻穗、禾稼初熟时,摘回初穗荐祖敬神的习俗2、宣威的农民认为只要在申、丑、午、己这几天才能“尝新”。
(45)蚕月:夏历三四月。
江苏地区,三四月是养蚕的月份,故称“蚕月”。
(44)百工五法:1、是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创造。
2、五法是中国古代工匠常用的五种工具:矩、规、绳、水、悬。
(57)祖师崇拜:1、是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
2、反映各行工匠对本行业开创者或技艺超群者的怀念和崇拜。
(62)斗拱:1、是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承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
2、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两者合称斗拱。
(58)赶集:1、也称“跟集”、“赶场”。
2、指到有规律地变换时间和地点的集市交易活动。
主要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
(65)中人:1、在两方之间调解、做见证或介绍买卖的人。
2、凭其经验和口才,协助双方成交,起一种“说合”的作用,并从中获取酬金。
(65)溜索:1、大都高悬于河水湍急的山涧半空,行人挂钩攀索而过。
2、斜溜索从高往低,自然滑往对岸,速度快而危险。
3、平溜索则需臂力,力弱者往往需力大者牵引,始能到达对岸。
(70)南米北面:1、指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差异。
2、因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差异,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3、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
而北方降水较少,耕地多为旱地,种植小麦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74)干栏式住房:1、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区。
(95)2、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民俗学概论重点)
客家畲族乡钟恩仇整理欢迎报考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朋友下载———追随学人的步履,治求中国的民俗!(一)、名词解释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2、民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3、民间——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5、文化遗物说——这是英国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民俗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在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就像人由猿猴进化而来,身上残留着一根尾椎骨一样。
6、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7、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是家庭、家庭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模式。
8、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9、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10、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即由广大民众集体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间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民欲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民俗的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伸展。
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发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
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横塑作用。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约束的作用。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一、民俗学的定义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中惯常的行为和习俗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社会集体中所共享的价值观、信仰系统、节日庆典、生活方式、物质文化、口头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民间艺术、民间信仰、传统婚嫁、葬礼习俗等。
二、民俗学的历史发展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对民间传统进行观察和研究。
在19世纪,民俗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欧洲得到广泛发展。
20世纪,民俗学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三、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
实地调查是指研究者亲身参与并观察民俗活动,了解其历史渊源和传承方式。
田野调查则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群体,与当地人交流并记录相关习俗。
文献研究是指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来了解民俗活动的起源和发展。
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不同地区和文化群体的民俗活动的对比分析,寻找其共同之处和差异性。
四、民俗学的重要理论在民俗学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被广泛应用。
其中包括符号学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文化人类学理论等。
符号学理论认为民俗活动中的符号和象征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对这些符号和象征的解读可以了解民俗活动的内涵。
功能主义理论则认为民俗活动是社会文化系统中具有特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人类学理论则强调研究民俗活动时应考虑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进程。
五、民俗学的应用领域民俗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对于了解和保护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和记录民俗活动,可以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其次,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对于地方政府和旅游业者来说,了解当地的民俗活动可以。
民俗学期末复习
1 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 民俗信仰的对象:灵魂、自然神、图腾、祖先神灵、行业神、生育神3 民俗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事相进行调整整理,研究、阐述其本质结构、特点与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之规律的一门人文科学。
4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汉武帝祀太乙神5 端午节恒定主题:纪念屈原6 生命降生仪式:洗三”或者“三朝”出生后三天,请一个“全福”老太太主持。
生男杀羊(阳),生女将就。
主要女性参加。
用铜盆开水里面放药材并放入礼物(铜钱、元宝、喜果)“添盆”。
边洗边念喜歌,洗到哪里说哪里。
来祝福新生儿长命百岁。
7 节日民俗产生直接相关的是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8 岁时节日的形成,必不可少的要素有:. 相对固定的节期 B. 特定的民俗活动。
9 集市交易中最具民俗特点的是:叫卖声、中人的活动. 敲击声10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以及器用等方面。
11 六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2 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主要有四个方面: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求吉心理;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13广义观的“民俗”包含的内容? A. 农村民俗 B. 都市民俗 C. 古代民俗 D. 新产生的民俗 E. 社会组织民俗。
14生命诞生礼仪:是人一生的开端礼。
在人生诸礼仪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其中经历许多有趣的环节。
包括1报喜、报生;2、三朝酒、洗三、开奶;3、满月礼、落胎发;4、做百日;5、做周岁、抓周15 清明节民俗特点清明节,祭墓,禁火两大习俗,还有戴柳,踏青,游春等习俗16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为以下四种: 1 化遗留物说;②精神文化说;③民间文化说;④传统文化说17 中国的民居类型:帐幕类型、干栏子类型、半地穴类型、窑洞类型、砖木梁架类型、欧美式洋房类型18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民俗学考试
民俗学考试民俗学考试资料参考一、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无第三章(服饰民俗)1.冠:冠是贵族通常所戴的头衣,冠的主要作用是把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
(冠是贵族身份和成年的标志,该冠而不冠即为非礼。
)男子长到20岁时,要举行加冠之礼,同时取字,意味着从此成年,可以外出谋事做官了。
2.冕:冕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一直沿用到明代。
冕由綖、旒、纩、紞等组成。
周代以旒的多少区别贵族的等级。
魏晋后,皇帝的冕才准有旒,冕旒成了皇帝的代称。
3.弁:弁也是贵族戴的头衣,它是用几块鹿皮拼接而成的,样子类似瓜皮帽,在皮块衔接处还缀有五彩玉石。
皮子是白色,叫皮弁;红中带黑,与雀头相似,叫爵(雀)弁。
4.乌纱帽:乌纱帽也是幞头的一种,两脚宽短,外罩漆纱,始于晋代。
唐宋时期,乌纱帽一直流行于官僚阶层,一般百姓很少服用。
明朝,乌纱帽成为法定的官服。
5.蟒袍:蟒袍是官员常用的礼服。
古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
明代文武官员“一品至六品,穿四爪龙”的蟒袍。
6.补服:补服又称补子,为明朝独创,是表示官阶高下的鲜明标志。
补服即在官服的前胸后背各缀一方形补丁。
7.凤冠霞帔:凤冠是指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
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霞帔亦称“霞披”、“披帛”,古代妇女的一种披肩服饰,明代始为标志命妇品级的服饰,8.瓜皮帽:瓜皮帽又称“六合帽”、“六瓣便帽”,形制象半个西瓜。
瓜皮帽用布帛缝合成软胎,还可以折叠纳入怀中。
9.马褂:褂也称“马甲”,属于满族男子上衣,穿在长袍、长衫之外,便于骑射。
马褂有半袖、短袖,无袖即为马甲,明人称作“背心”,身长均与肚脐齐。
10.顶戴花翎:顶戴是暖帽、凉帽顶上镶嵌的宝石不同品级镶嵌不同的宝石。
暖帽顶上的翎管是用来插花翎的。
花翎即孔雀羽毛。
根据象眼睛一样的彩色斑纹,又分成单眼、双眼、三眼花翎。
民俗学复习重点
民俗学考试复习重点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2、民俗学: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3、徽菜:是指徽州菜,它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古徽州)。
后来,由于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商业兴起,饮食业发达,徽菜也随之转移到了屯溪,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
4、《风俗通义》:又称《风俗通》,以考释议论名物、时俗为主,对当时的社会风俗和迷信思想颇有批判,是了解汉魏间社会习俗的重要资料。
《风俗通义》原为三十卷,今仅存十卷,分别为《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怪神》、《山泽》,全书包罗广泛,举凡社会生活之方方面面皆有涉及,因事立论,文辞清辨,叙述简明,可资博洽,不啻为一部小百科全书,已初具《三通》之雏形,可谓后世“通书”之祖。
5、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6、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民俗学复习题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民俗的社会功能:包括教化功能(教育、塑膜的作用)、规范功能(对行为有约束作用)、维系功能(凝聚力和向心力)、调节功能(调剂的作用),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模式。
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包括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民俗 2.社会民俗,包括家族、村落、自由职业者的岁时习俗,人生礼仪等 3.精神民俗,包括民间信仰、巫术、禁忌等 4.语言民俗,包括神话、传说、歌谣、谚语、民间艺术等。
民间: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
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以称作民间。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集体习惯。
民间文化:指的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从社会分层上看,民间文化是一种来自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民间文化还是一种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传统色彩的文化民间文化的构成:民俗、民间艺术、民间口头文化文化遗产的形式:一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民俗学:是从民俗学角度展开的对于艺术活动的阐释,并探索艺术活动与民俗整体内在关联的学科。
生产贸易民俗:农业、林业、牧业、渔业。
生产贸易民俗主要的特征:地域性、季节性、功能性(使用)、科学性记住这个:生产贸易民俗特征地域性:民众在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
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是不死的活化石。
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
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
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又称为模式性7、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8、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民俗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初中
民俗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初中一、民俗学的概念和对象1. 民俗学的概念民俗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习俗和风俗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种习俗、风俗和传统文化。
通过对这些习俗、风俗和传统文化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揭示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族群的文化差异和相同。
2. 民俗学的对象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民间宗教、民间传说、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传统节庆、传统工艺、传统服饰、传统建筑、传统饮食、传统文化等。
这些对象都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习俗、风俗和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二、民俗学的历史沿革和学科地位1. 民俗学的历史沿革民俗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正式的成为独立学科确立起来是在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期。
直到20世纪末,随着民间文化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认识到,民俗学才逐渐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重要学科。
2. 民俗学的学科地位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学科,民俗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丰富了人们对于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也促进了人们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和传统风情的了解。
同时,民俗学还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1.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比较法、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等。
其中,田野调查法是民俗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民间村落、农家庭院、民间传统工艺作坊、传统市场等地域文化景观的实地调查,使研究者更为直观地了解和把握被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
2. 民俗学的学科特点民俗学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民俗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融合了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第二,民俗学是一门全面性的学科,它要求研究者在进行民俗研究时要有全面性的视野,既要抓住总体,也要注重细节;第三,民俗学是一门现象学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社会生活中以本民族文化传统为主的社会文化现象,强调对民俗现象进行客观、全面的描述和分析。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
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
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3. 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4.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
民俗学的名词解释
民俗学的名词解释民俗学是一门研究社会文化生活中各种习俗、传统和仪式的学科。
它以民间文化为研究对象,涉及民间艺术、民间信仰、民间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民俗学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习俗习俗是指人们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它体现了一族、一地区或一民族的特殊文化。
习俗通常通过语言、礼仪、节日等形式来表达和传承。
比如中国的春节、西方的圣诞节等,都是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习俗。
二、仪式仪式是指一种按照特定规则和程序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行动。
它通常包括行为、言语、物品等要素,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符号来表达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观。
仪式在民俗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以揭示人们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指广大民众自发创作并传承的艺术形式。
它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与官方文化相比,民间艺术更加贴近生活,蕴含着人民智慧和审美情趣。
通过研究民间艺术,可以了解社会历史、地域特色以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四、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指广大民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精神需求形成的一种信仰体系。
它包括对神灵、祖先、自然力量等的崇拜和信仰。
民间信仰反映了人们对未知、无法解释的事物的恐惧和敬畏,通过祭祀、祈福、巫术等仪式来与神灵交流。
研究民间信仰可以揭示社会意识形态、人际关系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内容。
五、节日节日是人们在特定日期或特定时期内举行的庆祝、纪念或祭祀等活动。
它通过一系列的仪式、习俗和民间艺术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节日是一种集体性的庆典形式,通过它可以凝聚社会共识,传承文化记忆,促进社区和谐。
民俗学通过研究节日,可以了解社会历史、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内容。
六、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语言、民俗、风俗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特殊习俗。
这些地域特色反映了历史、地理以及气候等多种因素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佳”。
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
七夕节:秦观[鹊桥仙]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乞巧节的民俗活动有乞巧、赛巧、卜巧、听天语等。
唐祖咏《七夕》:“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
合卺:传统婚俗程式:1.相亲、订婚阶段:媒: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
媒人,即谋合二姓以成婚者。
媒官:执掌男女婚姻之官。
帖。
聘:“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有金钱财帛、大雁等2.迎娶阶段:合卺、哭嫁。
3.婚后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