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的旗袍
48
民国时期电影广告中的旗袍
49
现代南京路上“秀”旗袍
50
美国人的旗袍情节
51
•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茶文化, 酒文化乃至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无 一例外都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因此 我们得出结论:农耕经济和游牧经 济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 充,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52
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 济成分
•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对农耕经济具有依附性, 缺乏独立性。因此商品经济的变迁呈现出 波浪式前进的姿态 • 现列举几个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达的时 期,这就是商品经济的高峰: (一)西汉的文景之治:当时国家粮仓堆 得满满的,朝廷积存在京师的钱有几百万 万贯,因多年不动用,串钱的绳子都朽烂 了。
71
二、东周之后,土地私有化和个 体生产形态的演进
• 东周以后,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由 于生产的发展和荒地大量被开垦,各 诸侯国贵族的私田数量不断增加,贵 族间争夺公田的斗争也逐渐激烈起来。 各国实行了变法和改革,封建土地所 有制逐渐确立。奴隶主变成了地主; 而奴隶和平民则转变为佃农、半自耕 农;土地也允许自由买卖。
龙山文化的分布及特征
• 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 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 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通称之 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 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 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 有日照尧王城遗址,寿光边线王城址, 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 村城址等。
井田制
70
• 西周建立后,仍保持了“井田制”,所 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意思是全 国土地归周天子所有。周王把土地和奴 隶赐给诸侯和臣下,并可以随时将土地 和奴隶赐给或转赐给别人。各级奴隶主 贵族采用井田的方法,把土地分配给自 己的奴隶集体耕种。土地不得随便买卖。 到了西周后期,逐渐出现了土地交换的 现象。总的来看殷商西周时期,属于土 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68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 和形态
• 上下五千年,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呈现出以下几 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 一、殷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的自然 经济阶段
商朝是发达的奴隶社会,土地归奴隶主贵族国家所有, 耕地划分为方块田,称为井田。所谓井地是将土地划分 成“井”字形方块而得名。殷商甲骨文中有“井”等字 型,较典型的井田上面纵横着道路和渠道,在一定数量 的井田外围挖掘壕沟,并将掘出的土堆在沟边形成“封 69 疆”
54
• 西汉时,已重视兴修水利。采矿和冶铁 业有了大的发展,铁制品成为主要的生 产和生活工具。当时还能制作出带花纹 的丝织品,漆器制作相当精美。 • 隋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后,大大便利了 交通运输和南北经济交流。另外,隋朝 已经能够建造高五层的大船。著名的赵 州桥是当时的工匠李春所建造的。 • 唐朝的经济空前发达,在不少地方设立 商馆,进行对外贸易活动。
55
章丘东平陵首现西汉“大四” 铁器铸范
56
西汉盗墓贼留下的铁器
57
• 北宋,南方经济发展较快。 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指 南针和火药都是北宋时期发 明和完善的科学技术。
58
• 明朝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商品经济 比较发达,在丝织行业中,出现了出资 经营“机房”的“机户”(雇主)和靠 出卖劳动力领取工资为生的“机工”( 雇工),机房就是手工工厂。在商业行 业中,出现了通过提供原料,收购产品 的方式来控制小生产者的包买商,这些 都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 各种水器、灶、鼎、碗、杯、盆、 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 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 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 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 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 也称彩陶文化。
8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人面鱼纹盆, 动物纹)
9
河南仰韶遗址出土彩陶陶钵(几 何图形纹)
• 中国农耕文明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但 并非只有农耕经济一种成分。在原始社 会,我们的先人在从事农业的同时,也 从事家畜养殖和制陶,雕刻玉石,玛瑙, 象牙等手工艺制作活动,夏朝,商朝, 青铜制造有了相当的规模。西周已开始 使用铁制农具。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 的重要部门,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53
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和大方鼎
13
wenku.baidu.com
•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 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 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 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 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 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 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 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
5
• 文化特征 •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 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产工 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 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 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 业,作物为粟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 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6
河南仰韶文化遗址
7
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彩陶文化”
39
西辽的建立
40
契丹族的服饰和文字
41
辽河源头的契丹文化产业园
42
• 最典型的是蒙古族和满族建立了元朝、 清朝,统治过整个中国。另外,东汉、 魏晋时期,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内 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 氐,羌等,历史上称他们为“五胡”。 此时,少数民族迁移到中原定居的达几 百万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
1
四个问题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 发展的影响
2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 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共有七千多处,从这些文化遗址上我们可以 发现,早在四五千年前,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是黄河中游地域。处于黄河中游。仰韶文化 (河南)和龙山文化(山东)遗址,表明了 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而向农耕生产过渡的 历史风貌。从仰韶遗址和龙山遗址出土的大 量文物足以证明这一点。(农作物,农具等)
43
五胡乱华(内迁)形势图
44
•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战争与争锋, 客观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 融合,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争锋从根 本上讲是不同于外族的侵略。游牧民族 与农耕民族的对垒,往往以迁徙,聚合, 和亲为结局。比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 “胡服骑射”和汉唐时期开辟通西域的 “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中原农耕文明 与游牧文明的精妙结晶。再比如松赞干 布与文成公主的通婚,促进了西藏经济 和文化的发展。
20
21
骨器
22
23
24
25
陶 器
26
27
水 稻
28
29
30
31
干栏 式建 筑
32
33
34
35
36
37
• 根据考古发现和专家们的意见,在远古 时代至隋唐以前,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 中下游达到较高的水平,历代国都作为 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多设在这些 区域。比如西安,唐以前有13朝国都 (包括咸阳)定于此。唐以后,中国农 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 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有谚语为证: “苏杭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 足”,都证明了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 的历史事实。
10
河南仰韶遗址的白衣彩陶钵 (几 何图形纹)
11
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的发现
• 1975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今山东省 历城县龙山镇(今属山东省章丘市)发现了举 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 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 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 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在 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 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 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于 是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 “龙山文化”。与夏商周文化密切相关。 12
59
• 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时,多元化经济成分更加繁荣。在丝 织业,棉布业,造纸业,冶铁业等行 业中,手工工场有增加的趋势。商业 资本数额增大,包买商人数增多。对 外贸易渐渐集中到广州口岸,丝,茶, 瓷器等土特产远销欧美。
60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的经济基础是以农耕自然 经济为主的,同时农耕经济包容 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包括 手工业、水利、采矿、冶铁、纺 织、造船、建筑、贸易等。
61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 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 “贡”的贸易形式,属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比如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船队满载的瓷器、 丝绸、茶叶等中国特产,到外国后,都是把 这些特产“赐”给当地的国王,同时接受该 国的所谓“贡品”,比如象牙、香料、珊瑚、 珠宝等特产,并不计较经济得失,属于一种 “货换货,二头乐”的友好交往,其政治上 互相往来的意义远比经济上的意义重大。
38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 对垒和融合
•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北部和西北 部以游牧经济为主,而其他地区则以农 耕经济为主。东北和西北的游牧民族体 魄健壮,勇猛善战,依靠放牧为生,加 之地理环境的恶劣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使他们经常南下掠夺。甚至匈奴、鲜卑、 契丹、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还建 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
62
郑和下西洋图
63
64
在南京复原的郑和宝船图
65
马六甲三宝庙内的三宝井
66
爪哇三宝洞的对联
67
•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代,东海沿海私人 海上贸易有了一定发展,但私人的海 洋商业受到了政府的限制和歧视,因 此其规模较小,没有形成气候。这种 状况是中国农耕经济内向型文化的负 面影响。内敛型的海洋贸易阻碍了中 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72
• 就个体生产形态而言,自东周以后至清 代,基本上都是每个家庭内,男耕女织, 以织助耕,或以工助耕、以商助耕的自 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是典型的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 • 总之,东周以后直到清代,封建的土地 私有化和家庭个体生产经营制,在我国 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73
三、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14
龙山文化分布图
15
龙山文化遗址中的蛋壳黑陶文化
• 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 的陶器,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陶业 的水平。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 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 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 豆、单耳杯、高柄杯、鼎、等。还有鬲。 山东龙山文化鬼脸式鼎腿、圆环状鼎足 最有特色,为其他文化所罕见。
16
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杯
17
蛋壳黑陶高足杯
18
蛋壳黑陶大腹瓶
19
• 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遗址上,人们 发现我们的先人的农业生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近几年人们从江苏一带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 量的人工栽培的稻谷,其农业生产技术,远比河 南仰韶文化的农业技术水平要高。农业工具也更 灵巧。说明了中国的农耕区曾从黄河流域向长江 中下游和江南地区的转移,(北方战争,生态恶 化)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区域迅速成为京都及 边防粮食、布帛的主要供应地,“东南财赋”与 “西北兵甲”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 定的基本格局。
45
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图
46
• 1644年满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清帝国。 满族统治中国近300年,八旗驻防全国各地, 满族人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遍播海内。 满族男人留发梳辫,穿马蹄袖袍,系腰带, 于是大清帝国的各族人民都仿效满族男人的 服饰,并留长辫子。满族妇女头顶盘髻,穿 宽大直筒旗袍。于是各族妇女都穿旗袍。今 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风 靡全球。可以说袖袍、旗袍和长裤子就是民 47 族融合的产物。
3
新石器时代
• 这个时代大约 从1.4万年前开 始,结束时间 距今4000年左 右。
4
仰韶文化
•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 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仰韶村 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 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 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 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 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