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目录一、中医理论基础 (2)1.1 阴阳五行学说 (3)1.2 气血津液学说 (4)1.3 脏腑学说 (5)1.4 经络学说 (6)1.5 病因病机学说 (7)二、中医诊断学 (9)三、中医治疗学 (10)四、中医预防医学 (11)4.1 预防思想 (13)4.2 预防方法 (14)4.3 调养方法 (15)五、中医养生学 (16)5.1 养生理论 (18)5.2 养生方法 (19)5.3 常见养生保健方法 (20)六、中医临床各科 (22)七、中医名家与流派 (23)7.1 名家传记 (24)7.2 流派介绍 (25)八、中医现代研究 (26)8.1 现代研究成果 (28)8.2 中医现代化进程 (29)九、中医相关文献 (30)9.1 古代文献 (31)9.2 现代文献 (33)十、中医技能培训与考核 (35)10.1 中医技能培训 (36)10.2 中医技能考核 (37)一、中医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描述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基本属性。
五行学说则是中医理论中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滋生,构成了自然界的万物变化。
脏腑理论: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理论主要探讨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与人体外部环境的联系。
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对人体气血运行通道的描绘,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连接脏腑与四肢百骸,是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
经络学说描述了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状况,以及如何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病因与病理:中医的病理学说主要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风、寒、暑、湿等外邪入侵有关,也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有关。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理阶段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之一,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手段收集病人的信息,分析病因、病性、病位等,然后依据八纲辨证(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等)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导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下面将介绍中医学基础知识的重点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人体各器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阐述了世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元素(金、木、水、火、土),用以描述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3. 气血津液理论:中医强调人体的气血津液对健康的重要性,即脏腑组织器官需要充足的气血津液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中医诊断方法1. 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是四诊合参,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舌苔、脉搏等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并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 脉诊: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包括脉搏的频率、形态、力度等变化。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病人的阴阳、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应用单味草药或复方药物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经典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形式,通过手法的推拿和按摩来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达到调节气血、舒缓疼痛、促进病灶复原的作用。
四、中医文化与养生1. 中医养生理论:中医强调预防和调护,注重提高个体的自身抵抗力。
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都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2. 中医与四季饮食:中医将食物与四季变化、气候特点相结合,提倡根据季节来调整饮食,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3. 中医与心理健康:中医注重身心的调和,认为情绪的失衡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来保护健康。
中医基础知识讲解38个
中医基础知识讲解38个1.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2. 中医辨证论治基本原则3.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4. 中医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5. 中医六经:气血津液、脉络经脉、脏腑经络6. 中医脏腑理论:五脏六腑、十二经络7. 中医经络系统:奇经八脉、十二经络8. 中医经络与病理关系9. 中医病因病机:寒热虚实10. 中医证候学:虚实寒热11. 中医舌诊:舌质、舌苔、舌体12. 中医脉诊:脉象、脉度、脉音13. 中医针灸:基本功、穴位、刺法14. 中医药物学:中药分类、药用功效、炮制方法15. 中草药八大类:苦寒、苦温、甘寒、甘温、辛寒、辛温、酸、咸16. 中药炮制方法:生、熟、制、炒、曝、炙、焙、醋制、蜜制、酒制17. 中药鉴别学:性味归经、形态特征、药材鉴别18. 中药配伍学:六淫八风、同类异功、异类同功19. 中药药性相克:五大反、四不合、三厌20. 中药药性相宜:五大配、四合、三舒21. 中医理疗:拔罐、火罐、刮痧、推拿、按摩22. 中医食疗:寒热调理、饮食禁忌、滋补调养23. 中医气功:太极拳、气功养生法24. 中医精神疗法:自我调节、情绪调理、心理疏导25. 中医养生:春夏秋冬养生、五行调理、阴阳平衡26. 中医保健:预防保健、康复保健27. 中医男科: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尿路感染28. 中医妇科:月经不调、经期疼痛、痛经29. 中医儿科:小儿感冒、口腔溃疡、腹泻30. 中医皮肤科:湿疹、疱疹、痤疮31. 中医五官科:口腔溃疡、鼻炎、耳聋32. 中医骨伤科:骨折、肌肉拉伤、腰椎间盘突出33. 中医内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34. 中医外科:痈肿疮疡、疝气、痔疮35. 中医神经内科:中风、癫痫、帕金森36. 中医肿瘤科:肺癌、乳腺癌、肝癌37. 中医老年病学:老年痴呆、骨质疏松、高血压38. 中医急救:心肺复苏、止血、排毒。
中医基础知识点讲解
中医基础知识点讲解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理论、
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强
调各种事物在宇宙中相互关联和影响;精气神理论则指导着中医诊疗
和药物运用;藏象学说强调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经
络学说则是中医治疗手段的基础。
2.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主要包括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望指观察病人的外表、舌苔、面色等;闻则指倾听病人的言语、声音、呼吸等;问是了解病人的病史、症状及感受;切是通过按摩腧穴、按
压部位等手法,感受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3. 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古代医书
和方剂,探讨中药治疗和调理病人的作用和机理。
中药学中有着广泛
的药材,如枸杞、桂圆、黄芪、人参等,这些草药往往可用于中药配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 针灸学:针灸学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以针刺经络为
主要治疗手段,具有疏通经脉、活血化瘀、调和阴阳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医学是一门综合的医学学科,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
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有助
于提高我们的身体健康意识和保健能力。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体系,其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一、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的医疗实践,其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学经验。
古代医家如黄帝、岐伯、扁鹊等在中医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贡献。
中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二、中医的核心理论1. 阴阳和五行: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是描述事物相互关系的基本元素。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用来描述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
2. 气的概念:中医强调气的概念,将其视为构成人体及自然界万物的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的平衡相关,气的运动不畅会导致疾病。
3. 脏腑和经络:中医将人体的器官划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经络是贯穿于全身的通道,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通过经络运行。
三、中医的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手足、眼睛等,来判断患者身体的整体情况。
2. 闻诊:通过闻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和体味等,来判断患者身体是否有异常情况。
3. 问诊: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询问病情、症状、体感等,来获取病情资料和判断患者病症。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身体的情况,包括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
四、中医的治疗方法1. 草药疗法:中医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配制适合的草药方剂,通过煎煮或冲服来治疗疾病。
2. 针灸疗法:中医使用针灸来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和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3. 推拿按摩疗法:中医使用推拿按摩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促进气血运行和治疗疾病。
4. 食疗:中医强调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选择适当的食材,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学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学入门基础知识中医学作为中国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几千年来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信任和使用。
它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更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常用疗法。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手段,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
它相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强调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医学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以及调整整体身体的功能,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1. 五行学说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是研究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
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代表了五种基本物质和能量,并相互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器官与五行相应,通过调整五行的平衡来保持人体的健康。
2. 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两种相对、对立但又统一的属性的理论观点。
阴阳代表了事物的两种方面,如阴阳平衡则代表了生命的健康和平衡。
中医学通过调整阴阳的失衡来实现治疗和调理。
3. 气血理论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是生命活动的能量,血是体内营养物质的基础。
中医学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和平衡来调理人体的功能。
三、中医学的常用疗法1. 中药中药是中医学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它通过利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物质来调理人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行配伍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疗效。
2. 针灸针灸是中医学另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和平衡,以及调整人体的能量流动,达到治疗疾病和调理身体的效果。
针灸的应用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持证执业的医生操作。
3. 推拿推拿是中医学的一种传统按摩疗法。
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调理经络和脏腑器官的功能,促进气血的运行和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推拿的应用需要专业的技巧和经验。
4. 气功气功是中医学的一种传统调养方法。
通过呼吸、姿势、意念和动作的练习,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和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分支,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以及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的基础知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应用。
1. 中医的基本理论1.1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代表了不同的脏腑器官、病理现象和治疗方法。
五行学说应用广泛,成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
1.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阴阳是宇宙间所有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代表了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中医中,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失去平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 中医诊疗方法2.1 望闻问切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听取病人的言语和呼吸声,询问病人的病史和症状,以及按摸病人的脉象,来确定病人的病情和辨识疾病。
2.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入或加热来调节气血、刺激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中。
3. 中医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包括草药、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等形式,中药以其独特的药性和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药被广泛用于调理人体气血、平衡阴阳,治疗各种疾病。
4. 中医的养生保健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注重调整饮食、作息、运动等生活方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抵抗力,延缓衰老、防治疾病。
中医的养生保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您能对中医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中医的养生方法,保持健康。
中医必学知识
中医必学知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它以整体观念和中药治疗为特点,注重平衡和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被视为独特而有效的医疗体系。
作为中医从业者或对中医感兴趣的人,掌握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必学的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
一、中医的理论基础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它描述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代表了事物的相对性,五行则代表了事物之间的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的关系。
2. 气血理论:气血是中医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中医认为,气是万物之本,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的充盈和流畅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3. 脏腑经络学说:中医将人体内部划分为脏腑和经络两个系统。
脏腑主要指人体内部的脏器,经络则是人体内外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通过脏腑经络的观察和调理,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1. 观察法:中医诊断的第一步是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体形态等。
通过观察可以初步判断病人的体质和患病情况。
2. 闻听法:中医可以通过闻闻病人的呼吸、口气等来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例如,病人呼出的气味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
3. 问诊法:中医非常重视对病人的询问。
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进一步确诊病人的病情。
4. 切诊法:中医常常会通过触摸病人的经络和脉搏来判断病情。
经络和脉搏的变化可以为中医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三、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1. 中药疗法:中医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就是中药疗法。
中医用草药、植物、动物等天然材料制成药物,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平衡来治疗疾病。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入针具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作用。
3.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和按摩经络来改善病人的症状。
小学中医入门知识点总结
小学中医入门知识点总结一、中医的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中医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体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而统一的对立物质构成的。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生成,构成了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律。
2. 人体的脏腑:中医认为人体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这些脏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3. 气血津液: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是人体最基本的活动物质,血是机体的营养物质,津液是血液中的液态成分。
4. 经络和穴位:中医认为经络是连接脏腑、肢体、头面各部分的通道,穴位是经络上的一些特殊部位,可以调节气血、刺激生理反应。
5. 八纲辨证:中医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结合脏腑病理变化,将疾病分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纲,通过辨证施治。
二、中医养生保健1. 合理饮食: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体质,合理选择食材和烹饪方法,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摄入各种营养物质,保持身体的平衡。
2. 适度运动: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适度的运动有利于健康,但要注意避免剧烈活动和身体过度疲劳。
3. 调节情绪: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学会释放压力、克服焦虑、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助于维持身心健康。
4. 合理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利于调节生物钟、增强体质,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避免熬夜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5. 中医按摩:学会一些简单的按摩手法,如推拿、捏揉、拍打等,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调理脏腑功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6. 中药调理: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变化,可以适当选择一些中草药或中药饮品进行调理,帮助维持身体的平衡。
三、中医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 感冒:避免着凉、保持室内外空气流通、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适当增加营养、多喝开水、保持室内湿度。
2. 肠胃不适: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生冷、油腻、过饱和过饥;保持良好的胃肠功能动力;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为大家讲解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中医学的核心内容。
一、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与其他医学系统相比,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平衡和调节的重要性。
中医学的核心理念是“阴阳五行”,它代表了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规律。
通过调节阴阳和五行,中医能够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
二、中医的理论基础1.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表征了事物相对而言的两种属性。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
2.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万物的不同属性和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能够解释人体生理和疾病发生的规律,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3. 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体内部的能量通道。
中医认为,经络是联系组织器官的桥梁,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特定病情和体质,调节阴阳和五行的平衡,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三、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有许多独特的诊断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四诊法和望闻问切法。
1. 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工具,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中医医生能够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和体质特点。
2. 望闻问切法:望闻问切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步骤。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听取患者的病情描述、询问患者的病史和利用切诊技巧(包括脉诊和舌诊),判断病因和病性,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根据不同的辨证论治,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性,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综合性医学体系,它包含了丰富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中医初学者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1. 五行学说:中医认为宇宙和人体都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2. 阴阳学说:中医将事物分为阴阳两个相对对立的方面,并认为阴阳是一种相对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 气血理论:中医强调人体内的气和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有推动和温养作用,血有营养和滋养作用。
4.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的脏器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并认为它们在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 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和输送,在治疗疾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6.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强调疾病是由于外界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在的七情(喜、怒、悲、忧、恐、惊、思)等因素导致的,通过分析病因,确定病机,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7. 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
过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8. 中药学:中医依靠草药来治疗疾病,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能、功效、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初学者应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中医入门知识
中医入门知识目录一、中医基础理论 (2)1.1 中医的基本概念 (3)1.2 中医的理论体系 (4)1.3 中医的诊疗方法 (5)二、中药学基础 (7)2.1 中药的分类和性味归经 (8)2.2 中药的药理作用 (9)2.3 中药的配伍应用 (10)三、中医诊断学 (12)3.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3)3.2 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 (14)3.3 常见病的中医诊断 (15)四、中医治疗学 (16)4.1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17)4.2 中医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18)4.3 针灸推拿疗法的应用 (19)五、养生保健与食疗 (20)5.1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 (22)5.2 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巧 (23)5.3 中医食疗的原则和方法 (25)六、常见病症的中医治疗 (26)6.1 呼吸系统疾病 (28)6.2 消化系统疾病 (29)6.3 心血管系统疾病 (30)6.4 神经系统疾病 (32)6.5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33)七、其他专题介绍 (34)7.1 中医美容养生 (35)7.2 中医减肥瘦身 (37)7.3 中医康复治疗 (38)八、参考资料及参考书目 (39)一、中医基础理论又称中华传统医学,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医学体系。
它包括了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和实践经验。
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
人体也是如此,通过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脏腑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这些器官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联系,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
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气血津液学说认为气(精气)、血(营血)、津液(体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学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学入门基础知识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它以整体、系统和综合的观念,注重平衡和谐的身心健康,深受人们的喜爱。
以下是中医学入门基础知识的介绍。
一、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起初,中医学是以传统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应用。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丰富了临床实践,为世界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方面组成的,对身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行学说将宇宙万物分为五个阶段,即木、火、土、金、水,认为人体内的五脏和奇经八脉与五行相对应。
气血学说则强调气血的平衡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认为气血畅通才能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三、中医诊断方法中医学有独特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来了解体质和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谈来了解症状和病因。
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和调理策略。
四、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和中草药疗法等。
药物治疗是通过中草药的配方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恢复和调整身体的功能。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和揉捏来刺激人体经络,调理气血。
中草药疗法则是利用植物的药用部分来治疗疾病。
五、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学强调预防和保健,提倡人们注重养生。
中医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起居调整和情志调理等。
饮食调理注重营养的平衡,根据个体的阴阳平衡来合理搭配食物。
起居调整则是根据四季和时节的变化,调整作息时间和睡眠质量。
情志调理则是通过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中医基础知识
肾 膀胱 水
五行学 说
肝 胆 木
火 小肠 心
金 大肠 肺
相生 相克
土 胃 脾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五行学说
肝资生心(木生火)--肝气疏泄利于心血的运行 心资生脾(火生土)--心的阳气推动血行以养脾 脾资生肺(土生金)--脾运化水谷精微以养肺 肺资生肾(金生水)--肺主肃降利于肾主水、纳气 肾资生肝(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之阴血
• 3)手指比量法
经络学说
• 耳穴
1.含义: • 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 • 疾病表现为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 2.分布:
• 与头面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垂 • 与上肢相对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舟 •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 • 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甲
肾/心(水克火)--肾的阴精充足,使心阴充足以抑制心火亢烈
3 藏象学说
• 藏。
•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 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 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
•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特 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
• 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的 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 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1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气与阳气的合称, 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 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 律和根源。
• 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 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 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 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 的概念。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pdf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以下是中医学的一些入门基础知识:
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理论基础之一,认为宇宙和人体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纳为阴阳和五行的相互关系。
阴阳是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是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元素,代表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脉,通过经脉运行气血。
经络的流通与调畅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3. 气血理论:认为气(体内的生命能量)和血(体内的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调节气血的平衡对于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4. 脏腑学说:将人体的脏腑分为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认为它们与五行有对应关系,调节人体生理活动。
5. 四诊法:中医的临床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望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表特征,闻病人的气味,问病人的症状,和切脉搏等方式综合分析病情。
6. 中草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的一部分,强调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的药理作用,常用于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7. 针灸和推拿:针灸是通过用针刺激穴位来调整气血流动,推拿是通过推、拿、揉等手法来调整经络气血。
这两种方法是中医理疗的重要手段。
8. 食疗:中医强调饮食养生,认为合理的膳食结构和食材搭配对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这仅仅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基础知识,实际上中医学包含了更多的细分领域和深层次的理论。
要深入学习中医,建议通过正规的中医学校或相关学术机构进行系统学习。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中医,又称为汉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基本物质构成,并通过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规律。
脏腑学说则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一套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的运行来调节气血,维持身体的健康。
病因病机学说则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2.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外在表现来了解病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患者的气味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来获取病情信息;切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病情。
这四种诊断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医独特的诊断体系。
3. 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的治疗原则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治疗时要考虑到患者的整体状况,而不仅仅是局部病变。
辨证论治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
4. 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
中药的选用和配伍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来决定。
中药的炮制方法也非常重要,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影响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5. 中医的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强调预防为主,主张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维护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包括食疗、药膳、气功、太极拳等,旨在调和阴阳,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6. 中医的现代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中医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许多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都得到了现代科学的验证和支持。
例如,针灸治疗的镇痛效果、中药的抗炎作用等都已经被现代研究所证实。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
一、整体观念
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
2.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生克制约,描
述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二、病因学
1.外感病因:外感病因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等外界因素的侵袭。
2.内伤病因:内伤病因主要由大饮食、情志内伤、劳倦过度、外伤等
内因引起。
三、诊法
1.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2.闻诊:通过闻病人的气味来判断病情,如口臭、体味等。
3.问诊:通过与病人交流询问病情、病史、症状等来判断病情。
4.切诊:通过按摩病人的经络、穴位等来观察疼痛、变化等来判断病情。
四、治疗原则
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
析和判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寒热平衡:中医治疗强调寒热平衡,通过调节营卫气血、平衡阴阳
来实现治疗目标。
3.补虚扶正:强调通过补益虚弱的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4.祛邪治病:当身体出现病理变化时,通过祛除病邪来达到治疗目的。
5.综合治疗: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形
成综合治疗的体系。
以上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简洁总结,这些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贯穿于
中医的所有研究和实践中。
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应用中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讲解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讲解中医是一种在中国长达数千年之久的传统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以下是中医基础知识大全的讲解。
1.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脏腑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和自然界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基本要素构成的。
五行学说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生不息。
气血津液学说是指人体内的气、血、津液等生理物质的运行与调节。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独有的理论,强调脏腑与经络的相互作用。
2.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望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结膜、脉搏等外部表现来确定病情。
闻是通过患者的味觉、声音和体味等来诊断疾病。
问是询问患者病史、症状、身体感受等方面的内容来了解病情。
切是指按压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脏腑功能的状况及疾病的性质。
3.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气功疗法等。
中草药是中医最常用的药物,中草药可以根据病情、体质等个体差异进行配方。
针灸疗法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推拿疗法是通过揉、捏、拍、挤等手法刺激患者的皮肤、肌肉等部位,达到调节机能的效果。
气功疗法是一种通过修炼精神、调节呼吸、运动身体等方式来维护健康的方法。
4.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方面来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和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因此养生也需要遵循自然规律。
建议平时可以根据气候、自身感觉等情况,适量运动、早睡早起、有规律地健康饮食等。
总之,中医是一门丰富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它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体系。
它包括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以及中药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中医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确定病因病机,进而制定治疗方案,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中医的理论基础1.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用于分析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
2.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都可以从阴阳的角度解释。
3.五脏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包括心、肺、肝、脾、肾,每个脏腑都有其相应的功能和归属。
4.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通道系统,负责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
中医的诊断方法1.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眼底、舌苔等,了解病人的病情和体质。
2.闻诊: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等,判断病人的病情和脏腑功能。
3.问诊:通过与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的主观感觉、病史等,帮助确定病因病机。
4.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病情,进而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中药按照五行学说分类,并根据病情配伍使用。
2.针灸疗法: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通过按摩身体的特定部位,促进气血的循环,舒缓身体的疲劳和疼痛。
4.食疗养生:中医注重调整饮食结构和养生方法,通过饮食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动。
中医的预防保健1.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中医讲究四季养生,每个季节都应该有相应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3.中医强调个体化保健,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环境差异,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中医的现代发展1.中医药的国际化: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可和应用中医药。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学派,它有着丰富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中医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1. 五行学说:中医学认为,自然界和人体都受到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的影响,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关联,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2. 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对立而统一的方面。
阴阳是相对的概念,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
3. 经络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和经络,贯穿全身。
经络的畅通与否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4. 脏腑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5. 气血学说: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的运行状况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6. 病因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情志、饮食、气候、外伤等多种因素。
7. 辨证施治:中医学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视为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要素,综合运用诊察、望、问、切等四诊方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这些基础知识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中医入门2006-11-22 04:33:42 阅读19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_1178930_1.html
首先中医的起源,很早早到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起源的,中医最早的也是最完善的也是最权威的经典,当然是黄帝内经了,据说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通篇是以黄帝与他老师歧伯的对话写成,分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后世多有注解,现在比较通用的是唐代王冰的版本,整书基本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理论,以及部分病例,确立的中医的理论基础,后世的医经多半从此书中衍生。
对于中医的本身理论基础,正是很多认为是迷信的阴阳五行学说,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也是很多人认为中医不可靠的原因,对此,想说明的是:什么是阴阳?其实内经表达的一个意思就是阴阳就是相对,基本意思是这样,阴阳相和,万物繁衍生息之道,相合就是协调,这个和所谓的哲学有点类似,但我个人更倾向于这是一个数学模型,只是我们没办法现在把他弄清楚,前人只是通过语言描述,也不是很确切,但有点可以说的是,只有数学才能描述这个世界,当然内经中有一句也讲到,恍惚之数,生于毫厘,则可度量等大概意思就是强调了研究数在医学的重要性,但现在还没开始,至于占卦算命一类,我个人认为如果认为周易是一本关于天地万物运行的模型书,那么用他来做占卦算命自然是可以的,这是数学问题,所谓预测就是计算该事件发生的概率,比如我们听天气预报,经常可以看到降水概率多少,发射火箭成功概率是多少,现在的数理统计学中,把大概率事件做为必然事件,小概率事件为不可能事件,例如降水概率70%那么明天基本上会下雨,这纯粹是一个数学问题,同样只要我们的模型足够精确,足够具有普遍性,那么预测一类事情,自然是可能的,比如概率论中的第一分布,高斯分布,就经常用来计算预测休正考试成绩的分布,就是很多大学考四六级中的正态分,而些概率论的理论基础已经在上个世纪70年代通过中心极限定理用数学的方法加以严格证明,不再是猜想。
总之我们可以大概可以认为中医的理论基础大概是一个我们所尚不清楚,也不没有精确掌握的数学模型,如果你对这个模型持怀疑态度,那也没办法。
说了一下关于中医的起源和理论来源,确实很难,因为这个理论没办法加以证明,但在实践中,尤其是临床医学实践中,只要运用得法却相当神妙的。
而且我们应该抱这一种宽容的心态,尤其是我们青年,要知道这个世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再来看中医的理论体系,首先关于人,中医把人分为神和形两大部分,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从阴阳相对论来说可以认为形属阴神属阳,但是其中又各有阴阳,总之和周易中,无极生太极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一个意思。
在这个模型中所有万物都是相联系的,这个道理其实很容易明白,考研的政治有过这样一道题目,只要通过六次信息传递,我们就能同世界上任何人联系上,所以人和世界万物是相联系的,这也是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的意思,中医所讲的神,不是神仙,就是人的精神,中医认为只要人的精神健康,就是所谓气血通畅,人就自然没病,反之则形体上会出现各种症状。
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所以中医就是要给神治病,使得气血(精神存在运行的形式)通畅,由此看来我们西医只是给形体治病,故是舍本求末,如果一个屋子流通不畅不是设法把杂物去掉疏导,而是把墙壁打坏让他通畅,所以我们常说西医副作用大,很多人看到此可能就会很有意见,我感冒了难道也是精神有病?中医所讲的神是套完整的系统,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藏于心肝脾肺肾,人的情智活动都是由此产生的,人的生病由于外界侵扰而生病使得神魂魄意志和他们运行不正常,从阴阳上讲就是阴阳不合了,就生病了。
对于精神活动产生今天西医观点深入的人心,普通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有心肺有关系的是胡说八道,但是随着西医进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心脏移植手术后病人性情大变,临床观察人体精神活动时候中医相应的部位功能也会有相应变化,由此可见,人的精神活动并非是只大脑想关,从这一点说中医在不知道比西学进步了多少年,因为中医学已经把这些东西分得很清楚了,而且在实际中非常有用,尤其在精神病学方面,精神病学方面西医是一般没有理化指标的,兴奋就给镇静剂反之则个兴奋剂,中医则不然,中医把人的情智分了喜怒忧思恐,分别对应五脏,比如怒则伤肝恐则上肾,分别用相
应的方法治疗。
中医的治疗首先强调是的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相当个性化的治疗,与西医不同,西医如果是感染了细菌,
则用抗生素是哪一类就用哪一类抗生素,很好操作,中医对病人首先要分析是热是寒用药时要看人的情况比如病情到了什么程度,同样是热,是用寒治还是该用温药发散,都是很大问题,看病时也要根据时间地点,这里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其实上面已经说了,人和世界万物是有联系的,天有四时,四时阴阳各不相同,外界阳盛身体也能感知,即使是一天里阴阳又各不相同,都是在不停的变化之中的,掌握这个道理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要因时因地而差了,五行也是相克,并且在交替变化中,所以根据这些变化规律才能恰当地用药,推算病人的情况变化,比如什么时候好转什么时候加重,比如肝病肝属木,金克木所以肝病病人人一般会在秋加重甚至死亡,而按时辰推算,则应该是在凌辰1 2点左右加重,在临床上也确
实如此。
关于经络的问题,经络是气血运气的通道,所以才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有人说按西医的观点跟本找不着,但个人看来找不着是正常的,既然是气血运气的通道,也是就是说神运行的地方而针灸则是通过针刺使得的气血通畅,阴阳平衡。
黄帝内经上非常详细地把把人体分了十二正经等。
穴位则是气血和外界想连同的地方,一般来说是人的骨骼连接部分的空隙,所谓气血游行之所,所以一般是穴位
中医治疗的根本目的就是阴阳平衡,根本方法就是有余则泻不足则补,具体下来的治疗方法就很多了,总之中医把人体做为一个系统工程,与自然密切相关,用平衡动态,一分为二的观点调和阴阳。
达到治病的目的,但中医更强调的是养生,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如渴而穿井没,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中医很难,不象西医可操作,甚至可以说中医是门艺术,讲究调和,分量精准西医则是一门技术,打针手术,是什么就用什么,中医用药,药不依方,合一而用,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配,而中药种类繁多,排列组合几乎是无穷的。
靠记得几个方子,算不得是个中医,所以才会有同一个病,中医开的不同这一次和下一次又不同,而我们现在在中医给普通人最大误导在于,把中医变的可操作了,各种电视广告宣传自己的中成药效果如何如何,真正懂得中医药理的人,都不得不为之心痛,中医最大特点就是在于个性化的治疗用药,一个方子做的药,流水线上下来的,怎么可能对每个人都有效,结果可能是对每个人都没效。
这样的广告误导了大众,败坏了中医的名声,和中医的理论观点都是不相容的。
还有所谓到处的中西医结合门诊,医生多半也是给人开抗生素,来了就打针,又有几个懂真正中医医理,不过是拿中医学来糊弄人罢了。
真正学好中医,需要想长时间的钻研,是不能速成的。
同时也看到很多热心的朋友在说我们的药方被外国人拿去了,流失了,我想大可不必担心,即使别人把千金方,伤寒杂病论的方子都做成中成药,效果也不见得就好,中医都要讲究调配,先人给出的方子,其实都是思路,大概用哪些药可以达到目的,而我们实际应用时还是要根据事件事情做修改。
我真正希望的就是我们炎黄子孙中能真正掌握中医的医理药理。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黄帝内经,微言大义,字字玑珠,我所能懂的不足其万中之一,能讲的更少,更希望有朋友补充。
另:中央电视台从有制作了一套完整的黄帝内经讲座,网上也有很多高校中医的讲课课件,有兴趣的朋友
都可以下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