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国家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

合集下载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汇报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汇报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汇报一、对校本课程设置工作的思考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当地逐渐铺开,已把我们推向了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平台。

“纲要”明确指出:“课程现行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新课程计划具体规定: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

非但不折不扣,而且创造性地落实两个“全面”给我们基础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期,同时也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新课题。

之所以说我们步入了发展期:(一)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依据地方课程方案开发或选用校本课程,把办教、育人结合点的主动权回归学校,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成分,为地方和学校提供了选择的余地,便于当地优势发挥和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有利于学校自主发展,形成特色。

(二)三级课程管理改变了“大一统”的课程规划和一刀切的具体要求,密切了社会实际,满足了不同区域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和教师是主体,我们自主进行、总体构想、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新课程管理的弹性与灵活性,有助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课程,更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便于把学生学习融入社会活动中,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需求选择学习,使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之所以说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从传统上,我们主要从事着教材的传授任务,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把“编书”看作异想天开,高不可攀,校本课程开发意识薄弱;(二)从习惯上,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天南地北一纲,城市乡村一案,受其影响不敢超凡脱俗,唯恐有染超纲离本之嫌,对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应有的主动性;(三)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当地还是学习、探索、试验阶段,尚未全面铺开,其意识形态还没有被新课程思想、理念所置换,新课程理论与实践匮乏;(四)既然是校本课程,现在尚没有,也不可能有可行度高、可操作性强的外来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习惯使用“拿来主义”的教师来说,在校本课程的目标确立、体系建构、内容设置、学习方式、过程评价上感到茫然无助,不知所措。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张崾先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草案)为了全面贯彻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化学校特色,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特拟定次方案:一、指导思想我校校本课程以老师为关键和重点,以学生为立足点和归宿,以地方经济和地区特色为依据,顾及课程开发的普及性和地方性,课程设置力求做到全面、多样化。

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开发的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使学生学有所长。

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立足本校,全员参与,全面开展。

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和谐发展。

二、开发目标1、坚持自愿自主、灵活开放得原则,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目标多元、内容宽泛,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

5、构建起有特色的张崾先中学课程体系。

三、开发原则1.观念新颖,前瞻性强。

2.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3.内容扎实,实用性强。

4.体系严谨,科学性强。

5.实事求是,操作性强。

6.结合校情,特色性强。

四、校本研究的模式构建1、建立校本教研的四级网络:2、校本教研“研究意义”图示教务处 政教处 ——————第一责任人 ——————管理部门——————核心研究层 ——————全员参加3、校本培训的形式4、校本研究活动的形式5、校本研究活动规划:⑴、主要研究活动:申报课题、校本课题、课例研究、反思录、课程建设、经验论文、教育叙事、教研备课、课堂研究、展示、交流。

⑵、活动安排:第一、科研活动:申报市、省课题1个,集中力量三年内完成研究。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课程建设方案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校要树立“无处不课程、无事不课程、无时不课程”的大课程观。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一文中曾提到:“一定要把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变为教育的机会和手段,让教师的一言一行,让学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都体现着教育。

……”。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山东省中小学课程建设方案》、莘县教育局(2010)29号等文件精神,从学校实际情况与办学特色出发,贯彻“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促进学校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提升,制定《实验小学课程建设方案》,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一、指导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课程建设。

面向全体师生,以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幸福成长为课程建设之宗旨。

加强校本研训,提高教师素养,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开发校本课程,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打造学校精品课程。

追求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二、课程建设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而适性的课程,使学校课程结构更合理,学校特色更鲜明;使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每一位独具个性的学生在道德、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在多样化社会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负责任的公民作好准备。

(二)学生培养目标以“让每一个孩子插上创造的翅膀”为办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意志品质、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树立远大的理想,锻炼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心理,做“四好少年”。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为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培养,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践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宗旨,突出办学特色,学校决定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体目标1.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针,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着力点。

2.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开发多层次、多类型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4.立足逐步开发、不断完善的原则建立校本课程体系,培养一批复合型、研究型教师,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原则1.互补性: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补充和拓展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2.多样性:校本课程的设置力求丰富多彩,可供学生充分选择。

3.主体性: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与学生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发优化课程体系。

三、校本课程体系1.走进家乡系列。

课程目标是了解历史史实,学习地域文化特点,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历史教研组可选)2.学习拓展系列。

课程目标是强化学科知识拓展,特别是学法指导、学科竞赛。

内容可选择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研组可选)3.生命教育系列:课程目标是形成珍惜个体生命的意识并学会保护自己,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

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法制教育等(政教处组织开发,可选)。

4.科学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如计算机软件开发、天文观测、环保、化学、生物工程等等。

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当今科技发展前沿,贴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差异性及实践探究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差异性及实践探究

LIBERAL ARTS FANS2024年第6期教育教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差异性及实践探究周 巧1,张 佳2(1.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202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106;2.成都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学校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教师具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在界定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概念之时,需理清二者的基本特征及差异性。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实践依据、支撑系统、课程执行和价值导向上,而在过程和内容上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基本特征;差异性【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4)06-0252-05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课程既要满足学生的共性发展需求,也要适应不同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这就要求学校教师以校为本、以生为本,创造性实施校本化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真正实现课程价值追求。

本文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二者的基本特征和差异性以及教师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需求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赋予学校课程开发的自主权,这标志着我国学校课程由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始走向多元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等概念应运而生,但是许多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清晰,甚至出现混乱的现象,如有人认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脱离国家课程意志随意进行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这些错误或片面的理解导致学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各种问题。

为避免因概念理解上的错误而造成一系列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理清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小学课程建设管理制度

小学课程建设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小学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校全体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

第三条课程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结合地方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

第四条课程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发展原则: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科学性原则:课程内容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实践性原则:注重课程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创新性原则: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开放性原则: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不断丰富课程资源。

第二章课程设置与开发第五条我校课程设置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一)国家课程: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执行,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二)地方课程:根据地方教育实际,结合我校特色,开设地方课程。

(三)校本课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开发校本课程。

第六条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校本课程由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

第七条课程开发要遵循以下程序:(一)制定课程开发计划,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二)组织教师进行课程研讨,形成课程开发方案。

(三)对课程进行试教,收集反馈意见,修改完善。

(四)正式实施课程,并定期进行评价和调整。

第三章教学实施与管理第八条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辅导,保证教学质量。

第九条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十条学校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和评价,确保教学目标达成。

如何推动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

如何推动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

如何推动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那么,如何有效地推动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呢?一、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定位首先,要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定位。

校本课程应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形成互补。

例如,如果学校的办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校本课程就可以侧重于开设科技创新、手工制作等相关课程;如果学校位于农村地区,学生对农业知识有一定的需求,那么可以开发农业科普、种植养殖等校本课程。

在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使课程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同时,还要关注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确保校本课程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二、组建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一支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

这个团队可以包括学校的领导、骨干教师、学科专家、家长代表以及社会专业人士等。

学校领导要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为课程开发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骨干教师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把握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科专家可以为课程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提供指导;家长代表能够反映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使课程更贴近实际;社会专业人士则可以带来行业的最新信息和实践经验,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为了提高课程开发团队的专业水平,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学习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

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平台,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形成合力。

三、深入开展课程资源调研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

在开发校本课程之前,要深入开展课程资源调研。

一方面,要对学校内部的资源进行盘点,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校园文化等。

例如,了解学校有哪些具有特长的教师可以担任校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设施能否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活动等是否可以转化为课程资源。

教育部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教育部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教育部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教育部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旨在指导学校更好地开发校本课程,增强课程对学生和学校的适应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兴趣爱好和发展特长。

以下是该指南的部分内容:1. 功能定位:丰富课程供给,增强课程对学生和学校的适应性。

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兴趣爱好,发展特长。

注重引导学生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和科技等新进展、新成果。

体现学校文化,增强学校办学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 课程开发:学校要有专人负责,建立健全教师、社会专业人士以及家长等多方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明确各方责任,合理规划、规范组织课程开发工作。

对学生需求和学校课程资源等进行调查分析,充分论证,确定校本课程建设方向、重点学习领域、科目与形态等。

每门校本课程均要研制课程纲要,明确课程名称、开设年级、课时,阐明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方式等。

注重综合性、实践性和选择性,加强课程实施评估、动态调整和完善。

3. 实施方案:学校是本校落实国家课程政策的责任主体。

要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立足学校办学理念,分析资源条件,对学校课程实施工作做出总体安排,形成课程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对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等做出全面具体安排,明确每个年级开设科目、课时分配、教学组织形式等。

注重健全课程实施机制,推动各学科、各环节、各方面力量协同育人。

鼓励将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整合实施,相关内容统筹安排,课时打通使用。

总之,教育部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旨在指导学校更好地开发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兴趣爱好和发展特长。

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选择性,加强评估和调整完善工作。

同时要注重各学科、各环节和各方面力量的协同育人,整合实施相关课程内容,打通使用课时。

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几点思考

2008/6月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逐渐进入学校教育的实践领域,成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对于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是学校对课程的整体规划,一个是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

这两个因素对于驱动实践层面的课程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中小学在推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内涵与意义我们把学校在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的过程称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质其实就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学校教育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保障。

因此,国家课程体现的是学校教育“共性”的一面。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的事物必然有所不同,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学生各自的特点也就不同,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西部地区学生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学生、山区学生与平原地区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课程难以照顾到具体地区、具体学校的实际情况,无法反映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差异。

这就需要学校能够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学校自身的特色与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以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的目标。

这就涉及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这一问题。

要实现这种“创造性实施”,需要在具体操作中注意两点。

首先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规范之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必须是在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这一前提之下进行的。

为此,学校必须要做到能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实现规定的国家课程目标。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国家课程在学校层面上就变得有其名而无其实,这显然是违背了国家的教育规划。

其次,“创造性实施”还要体现学校的课程创新。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多元化,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进一步充实、内化、优化课程结构,也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外,开发校本课程。

所以我校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根据学生基础与差异,创造性地、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

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坚持以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为前提,坚持依托校情和学生发展的个性要求,着眼本校教师群体对国家课程的修正与整合,实现校本课程的特色化。

一、厘清国家课程改革内涵,为校本课程建设准确定位课程改革包括国家地方课程的科学高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

面对新时代对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选准突破口,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的整体优化,将课程方案进行校本化的实施,使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在学校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

首先,由于“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构建“学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其次,“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性;最后,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可能性。

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我校的校本课程依据学校课程规划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实行学分制管理,走班式运作,自主性选修课程与限定性选修课程组合。

自主性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开展需要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与举动组成,首要包括人文素养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身心安康类课程、研究生活技能类课程、报告讲座类课程及社会实践类课程等等。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为学生供给了更多的研究机会,对学生的个性开展供给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极大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研究体验,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透露表现“校本课程的开设,为我们供给了选择课程的机会。

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把准两个方向一要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x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培养青少年一代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铸牢理想信念、打好人生底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二要把握好反映新时代的改革方向,以修订后的课程为抓手,着力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要将修订后的课程在政治方向、改革方向的要求落实到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等各个育人环节之中。

■统筹两项改革这就是把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协调好。

一方面要发挥好课程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统领作用,特别是强化考试内容与高中课程的关联性,保证教、考、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有效发挥高考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作用,如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使用,促使高中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

■抓好一个关键课程实施涉及人员、资金和设备多方面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建设。

要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调整教师编制标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满足实行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要。

要加强教师、校长的全员培训和研修,使他们切实理解、把握课程内容要求,增强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我校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我们本着"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开全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足课时、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努力提高我校课程实施水平和教育质量,使我校的课程实施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1、课程理念方面。

理念是工作落实的前提,我们高度重视课程理念学习,为确保学校顺利且有效地实现课程实施,我校制定了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以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每位老师做到学习有记录,并通过理论测试、课堂实践等形式作为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

关于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意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县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取得了可喜成绩,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

为了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落实国家有关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指导中小学校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制定本意见。

一、校本课程的内涵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是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学校办学宗旨、育人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原则1. 以学生发展为本。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学生出发。

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可能地采用合作、参与、探究和体验等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方式。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开发课程,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3. 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在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独立或合作开发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4. 注重利用社会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重视实践基地建设。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活动。

1.选用和改编。

即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发。

在各学科课程中发现最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能适应本地区、本校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题材,挖掘相应的课程资源,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与研究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与研究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与研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学校在课程上有了部分的决策自主权。

其中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这部分“课时”的完成,更重要的是肩负起校本课程科学实施的研究与推动的重要责任。

一、校本课程实施的研究与推动1、对校本课程实施者进行研究与推动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往往就是理想课程转化为现实课程的过程。

教师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不仅有权决定“怎么教”,而且有部分权利决定“教什么”。

因此教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重要性的理解、课程内容选择的能力、课程实施执行的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情意等因素直接决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实施的效能。

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培训、课例观察、专家讲座等方式,让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进行理解并掌握一些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是进行确保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基础工程。

2、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教材进行研究和推动开发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可操作性的校本教材是推动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物质资源保障。

要在不遗余力地鼓励教师们大胆开发适于自己教学、有利于学生发展、可操作性强的校本课程的同时,依据教师们开发出的课程内容统筹管理进而进行有效的课程实施。

开发国家课程校本化、个性化校本课程实施教材学校通过用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明确的办学目标来指导,充分利用学校教师的整体力量,使之系统化、科学化,使国家课程的实施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血有肉,并把本来属于学生的那部分权利: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及学习时间的支配权还给学生。

(2)开发系统化、规范化的校本课程实施教材校本课程实施容易出现随意性课堂和无意义课堂,因此校本课程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是确保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

学校一方面要通过任务驱动的让教师们进行自主开发,另一方面要通过整合、协调充分把所开发的课程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关于校本课程有效的实施与开展(一)探索课程目标的统整,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需要性依据新课程改革推出的学科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主要区别是学科课程标准是相应学段的最低学业水平要求,加上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办学定位与不同的生源,笔者认为不同的课程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有适合本校实际的系列化的学科课程教学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全教会精神,落实新的国家课程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化学校特色,我校在切实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结合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一系列培养学生能力的校本课程,制定实施方案如下:一、专题研究的目标:(一)课程目标1、进一步实验和验证校本课程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应性。

2、努力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

3、强化办学特色。

(二)学生目标1、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以美益智。

2、丰富学生的自然常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情感。

5、加强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

(三)教师目标1、培养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意识。

2、激发学生的教育潜能,积极参加学校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

3、鼓励教师在科研中求发展,在科研中求创新、在科研中求成长。

4、发挥教师在教科研及教学中的主人翁精神。

二、专题研究遵循的原则1、兴趣性原则。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学生的需求,突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每学期的开学初对各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以此作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依据。

2、综合性、合作性原则。

新课程强调课程整合,课程的综合性育人功能,因此学校校本课程在综合和了科学、艺术、劳动等数门学科后,综合分析、筛选后形成了我校的劳动实践课的新模式。

在探索奥妙穷的自然界里,合作研究优于个人研究,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运用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从面思考问题。

3实践性原则。

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改变以前学科偏重书本知识、结论性知识的现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形成,重视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我们开发和实验的课程正好实现这一理念,学生深入大自然,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方案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依据:校本课程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它对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料源,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根据新课程改革和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和主要依据有:其一、素质教育的需要。

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一个社会没有创新就不能进步,一个学生不能创新就不能高质量的生存。

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特殊的作用。

其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校本课程必须以学生为本,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学生有不同的爱好和兴趣,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和兴趣开发出不同的课程。

其三、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课程开发的需要。

新型教育模式下的教师必须是学者型,科研型教师,同时又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设计者。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充分锻炼和发挥教师的科研、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水平。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原则针对性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结合本校的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出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增进文化科学知识,开发学生智力的校本课。

循序渐进的原则。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开发的补充,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生儿”。

它的开发和实施没有统一的现成的模式。

它的开发实施必须建立在边学习边实践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边实践边总结,做到逐渐认识、逐渐提高,逐渐深化,最终实现完美。

主动参与和全面开发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的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和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的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的开发的资源,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与校外团体和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的学生学习需要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的活动,是一种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良过程。

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

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局面。

二、具体实验目标:1、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探索与课程实验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引导教师自觉实践“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3、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提高,推动新课程的发展。

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尝试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评价。

4、注重学科整合,改变以往学科缺乏整合的现状,形成新型的新课程体系。

5、以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动力,促进教科研人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一批骨干教师队伍。

6、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各种课程资源。

开发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体现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优势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保障措施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⑴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实验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与指导作用。

组成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的分类一直都是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教育知识与能力部分的常考点、重难点,也是很多同学的易错点,今天我们就课程分类中的一个分类——按课程设计、开发的主体来分,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严格来说,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划分应该属于课程管理这一范畴,是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分不开的。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课程管理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

这三级课程管理所对应的课程形态即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因此,三种课程形态的划分主要还是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来进行的。

三者在课程权利的归属上不同,国家课程属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开发和管理,地方课程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发和管理,而校本课程则由学校自主开发和管理。

一般而言,实行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的国家推行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制,实行分权型课程管理的国家则更容易推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一)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指的是由国家统一开发和管理、通过国家行政力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课程。

它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国家课程体现在官方课程文件中,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等。

国家课程由政府组织专家学者统一开发,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对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其主要功能在于使学习者获得基本的学校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国民,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其最显著的功能,在于确保所有学习者享有学习的权利。

国家课程是全国范围内都要实施的课程,它要保证所有学龄儿童都享有学习课程的权利,通过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道德情感,成长为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由于国家课程关注共性和普及性,其要求不宜过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习者都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从而避免因要求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人排除在外。

2024年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9篇)

2024年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9篇)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

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学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对国家课程进行部分改造,可以自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

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革新的焦点。

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提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如下:一、开发背景我校位于河山镇文化区,河山镇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

如:“江北第一苹果之乡”之美誉,有悠久的苹果栽培历史,有一定规模的蔬菜大棚种植,有日照巨书摩崖石刻,有全国重点建设工业镇之称。

辖区居民文化层次高,关心和重视教育,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二、指导思想:(一)确立一个中心: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我们决定以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一个基础: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

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人知识。

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选择,张扬学生知识中的个性化,使之共同成为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三)明确一个原则: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高庄小学课程建设方案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校要树立“无处不课程、无事不课程、无时不课程”的大课程观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从学校实际情况与办学特色出发,贯彻“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促进学校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提升,制定《高庄小学课程建设方案》,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一、指导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课程建设。

面向全体师生,以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幸福成长为课程建设之宗旨。

加强校本研训,提高教师素养,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开发校本课程,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打造学校精品课程。

追求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二、课程建设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而适性的课程,使学校课程结构更合理,学校特色更鲜明;使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每一位独具个性的学生在道德、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在多样化社会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负责任的公民作好准备。

(二)学生培养目标以“让每一个孩子插上创造的翅膀”为办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意志品质、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l 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树立远大的理想,锻炼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心理,做“四好少年”。

l 学会学习——在获得继续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l 学会合作——友好与人相处,善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l 学会创造——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乐于质疑,富于想象,勤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三)教师成长目标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发展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将学校课程建设目标、学校教育理念在教学行为中自觉体现,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以培养“四会学生”为目标,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由经验型的合格教师成长为科研型的优秀教师。

提升教师的区域影响力,未来五年,争取培养一批在区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教师。

三、课程设置内容学校贯彻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探索开发学校的自主课程。

开足开齐三类课程,满足每个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多彩的校园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学力,构建符合朱行小学办学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

四、课程实施策略将课程方案扎实地、有效地落实于课程实践,是实现学校课程目标的重要一环。

基于对课程建设目标和学校校情的考虑,主要从以下三点来探索有效推进课程实施的策略。

(一)国家课程目标有效落实学校课程建设践行国家课程改革理念,严格执行《山东省中小学课程建设方案》的规定。

开足开齐三类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改革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1、渗透创造教育理念,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继续开展创造教育课堂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改进教和学的方式,优化学科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统整教材,拓宽课程资源。

教材是服务教学的工具和材料,教师要善于分析不同地区教材的优势,有效统整不同教材,拓宽课程资源,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校以1—2个学科为突破口,开展统整教材的研究。

鼓励教师积极创新,不断研究,在教学中凸显教师的个性实施。

3、加强校本作业研究,落实减负增效。

开展“作业改进”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设计高效作业练习、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意识与实践能力。

开发“校本作业资源库”,形成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特色发展的校本作业系统。

4、整合教育资源,促进综合发展。

树立“综合发展教育观”,让教师学会跳出学科来教学,促进学生在每个学习活动中都受到综合教育的可能。

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整合课外教育资源、能够变单科教学内容为综合教学内容、能够将知识内容与生活内容融合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1、丰富校本德育课程,探索德育新途径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意识到作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德育工作,也应更新理念,配合新课程的实施,开创学校德育的新途径。

(1)探索养成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结合德育现状,组织教师参加德育校本教材的编写,探索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主题活动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突破口,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开发具有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主题活动,切实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并促进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中健康成长。

3、探索特色拓展课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科技课是学校特色拓展课程,每个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课,使每一个都能受到科学教育,参与科学实践活动。

培养一批科技专职教师,探索科技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开发校本教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围绕环境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知识产权教育、气象知识、能源知识、小创造小发明、七巧板、创新大赛活动项目等,进行分年龄整合知识板块,编写科技教育系列教材。

4、拓宽探究型活动渠道,探索新型教学方式。

进一步将探究型课程与学校科技教育有效整合。

通过节能减排系列、小发明系列、环保主题教育系列等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主动探究意识、社会小主人责任意识,体验与人合作、共同研究的愉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5、自主拓展课程扎实开展,提供学生个性发展空间通过科目化、制度化建设,有序组织、定点定人,广泛开展各类选修科目(兴趣小组),使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实现德智体美劳各育全面发展。

兴趣活动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按150%来开设。

由校教导处统一安排。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分低年级各兴趣小组和中高年级各兴趣小组,分别开设。

低年级兴趣小组活动内容重在培养兴趣,符合儿童身心与趣味发展的要求,开设如:故事会、小小主持人、古诗会、儿童画、英语口语、朗诵、科技制作、七巧板、合唱队、儿童画、探究天地、体育踢跳等内容。

中高年级兴趣小组活动内容重在培养能力,更加能够凸显学校的特色教学,重视开展文体活动、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发展学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开设如:兴趣红读、经典诵读、故事会、写作、趣味数学、奥数、书法组、合唱、舞蹈、腰鼓、口琴、鼓号、手工艺、剪纸、信息技术、羽网球、篮球、田径、乒乓、科技制作、OM、三模等内容。

五、课程建设评价课程评价是课程实现学生学习价值的指向标。

完善课程设置、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是课程评价的目的。

从师生的发展出发,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制定实验小学《校本课程评价量表》,对开设的校本课程的目标达成度、教材的编写质量、办学理念的体现、学生对课程实施的满意度等方面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

通过评价,有效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推进一批优质课程的发展。

制定高庄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备课)(上课)(作业)评价量表》,聚焦有效教学,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创造教育理念的渗透、有效校本作业的设计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

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根据学校特色、学生基础、培养目标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课程建设保障(一)学校管理从学校师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以师生共同成长为前提,构建科学精细管理机制,推行人文管理体系,创建和谐平安、积极进取校园氛围。

1、积极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生活上关心老师,在工作上帮助老师,用情感去感化老师,使教师团队充满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积极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广纳良言,强调建立平等民主的对话模式,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管理。

2、加强各级管理队伍的建设。

学校行政班子要不断学习,乐于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管理素质。

年级组长、教研组长要准确定位各自在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配合,工作创新。

明确各层级岗位责任、过程责任,加强监督,将学校课程建设目标有效落实于教育教学活动。

3、完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评价机制。

构建学校科学管理机制,完善学校的课程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课程的实施管理。

以师生的发展为本,构建科学的课程建设评价机制,完善高庄小学《教职工行为规范》、《教学常规考核细则》、《德育考核细则》、《教育教学奖励细则》等,科学评价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构建高庄小学学生激励评价方案,科学使用学生成长记录册,促进学生不断为更大的成功而努力。

4、加大课程校本化实施力度,发挥教师主体优势,建设好学校的合格课程,打造学校优质课程。

加大投入,支持一批优秀课程的持续发展,如:英语、科技、音乐、德育等,扩大区域影响与示范作用。

5、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特色文化的建设。

重视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相结合,营造创造教育氛围,使每位教师对创造教育的价值予以认同,发挥创造教育文化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导向、激励作用。

(二)教师队伍建设以师德建设和校本研训为重点,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与课程执行能力,促进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1、开展“文明组室”、“优秀教研组”、“学习型家庭”、“敬业奖”等创建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校中层、教研组长、党员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一支“敬业、爱生、乐学、创新”的教师队伍。

2、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功能,带领全校教师共同发展。

培养和选拔一批一专多能、富于开拓与创造力的骨干教师,再以他们作领头雁,去影响、带动教师群体,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从而去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3、构建发展均衡的教师队伍。

通过学习、培训、教研等多渠道的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课堂教学水平、教育科研能力,使教师的整体发展水平趋于均衡化,更优化。

针对学校现在师资队伍特点,关注不同梯队教师的发展,开展分层的师资建设发展计划与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老教师、中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的才能。

(三)校本研训1、立足校本教研,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研组的课程领导力;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探索网络教研模式,提高教师参与率,提高教研质量。

2、立足校本培训,建立学校校本培训制度,使学校的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

开展“国家课程标准解读”、“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方案解读”、“创造教育理念”等培训,发展教师的学习观、课程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