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全解析

合集下载

解析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气概

解析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气概

解析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气概解析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气概《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史诗。

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气概一直为人们所称颂。

在六年级语文上册中,通过学习《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其中的英雄人物和其所展现的英雄气概,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气概进行深入解析。

一、刘备的仁德之风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之一,他的仁德之风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备在面对贫困和自己的身世时,始终保持着仁爱之心,帮助那些困苦的人。

无论是对待臣下还是平民百姓,刘备都待人宽厚仁爱,以身作则,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和爱戴。

他在与其他英雄人物的相处中,总是能以宽容和善意对待,不计较个人得失,更关注大局和大义。

刘备不但是一个仁德之人,他也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和乐观心态的人。

在经历了曹操等一系列的挫折之后,他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并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统治者。

他的坚毅和乐观,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

二、关羽的忠诚与义气关羽是《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位英雄人物,他以忠诚与义气而著称。

关羽是刘备的忠实战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三国演义》中令人感动的一段情谊。

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和义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在困难时刻坚定不移地支持刘备,还为了保护刘备的安全,甘愿放弃自己的性命。

关羽以自己的生命表达了对刘备的深深敬意和忠诚,并成为了忠义的代表形象。

三、赵云的勇猛无畏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是一个勇猛无畏的英雄形象。

他在战场上以个人勇武的战斗风格和出色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无数次的胜利,成为了刘备麾下最为出色的将领之一。

赵云在战斗中冷静而果断,勇敢无畏,敢于迎难而上,展现了一个真正英勇的形象。

他的战功赫赫,被誉为“猛虎将军”,并被后世所称颂。

四、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作为刘备的谋士,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展示了他卓越的智慧和谋略。

三国演义诸葛亮传原文与解析

三国演义诸葛亮传原文与解析

三国演义诸葛亮传原文与解析【三国演义·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祖籍徐州琅琊(今山东临沂),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智囊与战略家。

他以卓越的才智和深不可测的智谋,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让后人称之为“卧龙”。

诸葛亮的一生,史书载于《三国演义》一书中。

该书由明代罗贯中所著,是中国历史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罗贯中对诸葛亮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和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深度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

诸葛亮出生于东汉末年,天资聪慧,少时饱读诗书,精通经史兵法,被誉为“万历之师”,备受推崇。

他曾在桓帝末年任职中郎,但后来返回乡里,隐居于草庐中,致力于自学自研。

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卧龙凤雏之世”,象征着他的隐逸与潜心。

然而,魏国曹操的崛起和蜀汉刘备的登基,改变了诸葛亮的生活轨迹。

在刘备求贤若渴的姿态下,诸葛亮被招为重要谋士,辅佐刘备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

诸葛亮以出众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的策略,在许多重要战役中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凤鸣山草庐之主和南阳之战中,他制定精确的计划,为刘备取得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诸葛亮的杰出才能以及他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精准掌握,成为刘备攻克蜀地的关键。

除了杰出的军事成就,诸葛亮还以其深沉的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他对百姓大力救济,积极修筑水利工程,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环境。

他重视教育,提倡勤俭治国,为蜀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诸葛亮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他对蜀汉的忠诚始终如一,但常常面对各种难题和困境。

他曾因为多次南巡,致使劳累过度,最终在五丈原病逝。

这一段历史情节被罗贯中镜头化,以展示诸葛亮的坚韧和奉献精神。

诸葛亮的一生被评价为“能治国安邦,定天下之术”的楷模。

他提出的观念以及为人处事的原则,至今仍被人们所学习和推崇。

他的崇高品质和智慧,不仅仅是蜀汉时期的杰出代表,也奠定了中国古代智慧之文化的深厚基石。

【解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小说中最受欢迎和广泛阅读的作品之一。

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二回内容讲解

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二回内容讲解

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二回内容讲解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之一,描述了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战乱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第四十二回发生在曹操与刘备争夺荆州的关键时刻,以下是对该回的内容讲解:
第四十二回的主要情节聚焦于荆州之战,展现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的角逐。

曹操乘势攻占荆州,刘备被迫撤退。

刘备的大将关羽奋勇抵抗,但最终也被曹军所俘。

孙权则趁机表达与刘备的联盟,并派兵占领荆州的东部地区。

同时,卧龙诸葛亮为了救出被俘的关羽,献计于刘备,提出投降曹操,并争取时机解救关羽。

但刘备心急如焚,不肯听从,进而导致危机加深。

此回中,曹操才智过人,巧妙运用计策,使得荆州陷入他的囊中。

而关羽的英勇抵抗也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伏笔,凸显了刘备和关羽之间深厚的兄弟情义。

整体而言,第四十二回呈现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曹操通过荆州之战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得三方势力更加明朗。

此外,刘备和孙权的关系在这一回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卧龙诸葛亮则以其智谋和忠诚深得刘备的信任。

《三国演义》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一回则是故事中一场关键的战役,展现了三国时期英雄豪杰间的明争暗斗,以及各方智谋的较量。

三国演义围樊城水淹七军主要内容-定义说明解析

三国演义围樊城水淹七军主要内容-定义说明解析

三国演义围樊城水淹七军主要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小说,其中围绕着三国斗争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的战争场景。

本文主要讨论三国演义中围绕樊城水淹七军的故事情节。

在这一事件中,诸葛亮通过巧妙的计谋,成功地利用水淹七军,给了他们以惨重的打击。

这一事件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得淋漓尽致,成为了其中一段精彩的战争场景。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分析水淹七军的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对后续战事的影响与意义,以及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的价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说明全文的组织架构和内容安排。

本文总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整篇文章的主题内容,介绍了三国演义中围樊城水淹七军的历史事件,并说明了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背景介绍、水淹七军的原因和水淹七军的过程三个部分。

在背景介绍部分,将介绍围樊城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战场形势;在水淹七军的原因部分,将深入分析导致水淹七军的各种原因,包括战略布局、军队编组等;在水淹七军的过程部分,将详细描述水淹七军的具体过程和相关事件,包括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最终的结果。

结论部分将总结水淹七军事件的影响与意义,探讨其在历史上的重要价值,并进行全文的总结回顾。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框架和内容展开,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围樊城水淹七军的历史事件。

1.3 目的目的部分:通过本文向读者展示三国演义中围樊城水淹七军的历史事件,探讨水淹七军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同时,也希望通过对该事件的深入分析,展现出三国时期军事战略的精妙之处,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价值。

通过全面了解水淹七军的过程和影响,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三国时期的军事策略与历史文化,为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做出贡献。

2.正文2.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三国时期,曹操为了消灭东吴,率军攻打樊城。

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九回内容讲解

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九回内容讲解

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九回内容讲解
《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九回名为《借问樊将军,怎生得如此英勇》,主要讲述的是刘备、孙权联合讨伐曹操,以及关羽渡江收服荆州的故事。

在这一回中,刘备和孙权联合军队,共同发动对曹操的进攻。

刘备派遣关羽渡江,攻占荆州,以作为联军作战的基地。

关羽趁曹操军队未能迅速赶到的时机,迅速占领荆州,威震四方。

他在荆州立下赫赫战功,广收荆州名将投降。

关羽的英勇举动使得曹操感到非常震惊和恼怒。

这一回通过刘备与孙权的合作、关羽的渡江收服荆州等情节,展示了三国时期各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战略角力。

整体上,第二十九回是《三国演义》中情节紧凑、激烈的一回,充分展现了各方英勇将领的智谋和勇武。

三国演义曹操传原文与解析

三国演义曹操传原文与解析

三国演义曹操传原文与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

其中,曹操作为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人物之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传进行原文与解析。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智勇双全、谋略过人而为人所称道。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塑造得非常丰满和深刻,展现出他的才华和战略眼光。

曹操曾经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曹操胸怀天下的雄心壮志。

他以江山社稷为己任,野心勃勃,励志统一天下。

曹操以精明的智谋和过人的胆识,巧妙地运用兵法和政治手段,将魏国发展成强大的国家。

在军事方面,曹操凭借深厚的军事才能,率领魏国军队在战场上屡获胜利。

他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并巧妙地利用战术进行进攻。

曹操的战略眼光使得他在战争中常常能够取得胜利,击败敌人。

同时,曹操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他制定了一系列明智的政策,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和管理。

他实行军功爵位制,鼓励士兵们努力讨敌,为国家立下丰功;同时,他还注重发展教育,并培养了众多文化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完美展现,展示了他作为一个统治者的光辉形象。

尽管他有时被贴上了狡诈的标签,但他依然是历史上一位令人钦佩的人物。

总之,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位兼具智慧和勇敢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思想、才华和决策的过程,彰显了他作为一个国家领导者的卓越能力。

无论在历史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曹操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角色。

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四回内容讲解

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四回内容讲解

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四回内容讲解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第四十四回是其中的一部分,以下是对该回的内容讲解:
第四十四回的故事主要集中在三国时期,刘备攻取益州、关羽被困于樊城、曹操南征孙权等多线发展。

刘备攻取益州:
刘备与孙权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曹操。

刘备为了稳定西南局势,决定亲自南下攻取益州。

他派遣庞统等人出使益州牧刘璋,成功地说服了刘璋归降。

刘备得到了益州,加强了在西南的势力,也为后来的蜀汉建立奠定了基础。

关羽被困于樊城:
关羽在刘备南下的同时,负责守卫荆州。

然而,由于关羽对曹操不加防备,导致被曹操的大将夏侯渊偷袭,关羽陷入樊城的困境。

关羽在樊城中英勇抵抗,但最终因粮草匮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曹操南征孙权:
曹操趁刘备南下和关羽被困之机会,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攻打江南。

曹操以雄厚的兵力和战略优势,迅速占领了江南的一些城池,威
胁到孙权的势力。

孙权感到危急,不得已与刘备重新联盟,共同对抗曹操。

这一回合展示了三国时期各方势力的角力,刘备的成功攻取益州,关羽的樊城之困以及曹操南征孙权,形成了故事中的紧张氛围。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为后来三国鼎立的格局埋下了伏笔,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演义第十回原文与解析

三国演义第十回原文与解析

三国演义第十回原文与解析第十回文聘孟达大战张绣关张共擒王异诸葛亮乃字孔明,号卧龙先生。

人称其为猛龙之才,颇有深度的智谋。

当时,刘备在长沙权谋之中,与孙权之间存在着矛盾。

为了化解这一矛盾,刘备决定派遣使臣文聘前往荆州向刘表求援。

文聘前往荆州途中,经过了一处名叫新野的地方。

这里是刘备的老朋友张杰的治所。

文聘闻知后,决定前往拜访一番。

文聘见到张杰后,详细陈述了刘备在长沙的困境,并提到了自己此行的目的。

张杰深感刘备的苦衷,于是决定出兵相援。

就在此时,荆州名将孟达闻讯而来,带领大军与文聘并肩作战。

孟达与文聘两人齐心协力,最终打败了敌军的头领张绣,斩杀了王异。

这一战,彰显出了文聘和孟达的武艺之高强和智谋之过人。

他们的联手所取得的胜利,也证明了刘备的决策是正确的。

三国演义第十回描绘了文聘和孟达在对抗张绣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勇双全的形象。

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勇武,成功地击溃了敌军,保护了刘备在长沙的利益。

这一战的成功,不仅表现出了刘备的威严和威望,也体现了刘备身边英勇忠诚的臣子。

他们不畏牺牲,尽心尽力地保护君主,显示出了忠诚和勇气的特质。

在这一回中,作者通过对文聘和孟达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作为忠臣的品质和作为武将的才华。

同时,也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忠诚和勇气是跟随伟大领袖的必备品质。

三国演义第十回以其精彩的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紧张激烈的战斗中。

通过文聘和孟达的成功之路,读者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智谋和胆识,也对刘备的领导能力和魅力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第十回通过对文聘和孟达的英勇表现,展现了他们忠诚臣子和武将的品格。

他们的胜利也是刘备决策的成功证明。

这一回的描写扣人心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一回的内容,读者能够体会到历史人物的伟大和背后隐藏的智慧。

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原文与解析

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原文与解析

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原文与解析《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以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为背景,描绘了魏国、蜀国和吴国之间的战争、政治斗争、智慧和勇气的故事。

在这个作品中,智勇双全的人物成为了引人注目的形象,他们以高智商和高勇气,同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原文与解析。

一、关羽《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一个有着出类拔萃智勇的角色。

他在刘备的麾下,以其忠诚和勇敢的战斗精神闻名。

在战场上,关羽不仅有过人的武力,他还是一个策略家。

其中一段原文描述了他与曹操的故事:“关公义释子规,断曹咸二人头;立马走千里,赴黄忠为白发。

”这段原文中展示了关羽英勇的一面,他不仅在战场上勇猛无敌,还有着智慧和公正的一面。

他为了保护刘备的儿子刘禅,甘愿放过曹操的谋士司马懿和荀攸,这体现了他高尚的道德标准和谦虚的一面。

此外,关羽立马赶往救援黄忠,展现了他忠诚和赴汤蹈火的精神。

二、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智勇双全的角色。

他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以他的智慧和战略才能,帮助刘备建立了盛世。

其中一段关于诸葛亮的原文如下:“诸葛亮智周穆,丞相神算何其多;草船借箭退仲达,木牛流马破瓦船。

”这段原文揭示了诸葛亮自谦的一面,他将自己的智慧归功于周穆,并强调自己算筹无数的本领。

草船借箭和木牛流马都是诸葛亮的妙计,展现了他在战略上的高明。

他利用草船借箭成功地退敌人,体现了他的智谋;而木牛流马则是在攻城战中使用的一种机械,极大地突破了敌方的防线。

三、周瑜《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也是一个兼具智慧和勇气的人物。

他是吴国的丞相,与刘备、孙权组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以下是一段描述周瑜的原文:“周郎躲实好难藏,火烧连营在应有;铜雀锁翻无解见,卧龙计谋终成实。

”这段原文描绘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智勇双全。

他利用火攻烧毁敌方连营,展现了他的战略才能和决断力。

同时,周瑜还利用铜雀锁翻诡计,使曹操无法解开,从而达到了他的目的。

最后,提到了卧龙计谋的成果,说明他的智谋成功地帮助了吴国取得了胜利。

《三国演义》ppt解析

《三国演义》ppt解析

31、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 32、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 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33、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 34、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 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35、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 手足断,安可续?
3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7、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38、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9、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曹操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 瑾,人称“美周郎”,庐江郡 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 东汉末年名将,其指挥之赤壁 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 少胜多的战役,直接决定了三 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但他于战后两年即病逝,年仅 三十六岁。周瑜年轻便成就大 功,加上本人谦虚宽容,相貌 堂堂,精熟音律,还深得主上 孙策、孙权的礼遇器重,他的 妻子小乔也称国色,是后世不 少人羡慕追思的英雄形象,如 最著名的篇章北宋大文豪苏轼 笔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21、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2、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 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23、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 24、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 25、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26、古者择贤者而让之。 27、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28、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29、父精母血,不可弃也。 30、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天地之志也。
吕布
三国歇后语: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三国演义》导读及解析

《三国演义》导读及解析

《三国演义》故事渊源1作者介绍2主要情节3思想意义4艺术成就5目录Contents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故事渊源Ø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

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

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

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妇孺皆知,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

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

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记载,仅元杂剧中就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

《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和《赤壁鏖兵》等。

元英宗至治年间Ø(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

该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

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

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

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Ø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

《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

《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一、作者及成书背景《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和民间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它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的历史演义之作。

二、主要内容与人物《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作品中,作者成功塑造了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的刘备,忠诚勇猛、智勇双全、粗中有细的关羽,勇猛异常、忠心耿耿的张飞,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狡猾奸诈、雄心勃勃的曹操等。

三、教育部对高中学生对《三国演义》要求掌握的知识点1.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a.刘备:仁爱、礼贤下士、善于纳谏b.关羽:忠诚、勇猛、智勇双全、义气深重c.张飞:勇猛、豪放、直率d.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忠诚谨慎e.曹操:奸诈、雄心勃勃、能屈能伸f.孙权:聪明睿智、善于谋略2.重要事件及其历史意义a.黄巾起义:标志着东汉末年民变的开始,也是三国历史的起点b.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展示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周瑜的英勇c.定军山之战:表现了黄忠的老当益壮和魏延的勇猛d.五丈原之战:诸葛亮的病逝象征着蜀汉势力的衰落3.《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及其文学价值a.战争描写:《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丰富多彩,包括战略部署、战术运用、战斗场面等,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厚的军事素养。

高中语文选修课之《《三国演义》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选修课之《《三国演义》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1《三国演义》曹操献刀英雄挥刀,文人泼墨。

你却刀笔合一,慷慨悲凉,被之管弦,皆成文章。

从青州发轫,三十万大军,犹如铿锵沉雄的诗句,浩浩荡荡,嘈嘈切切。

在青丝大环刀的召唤下,灵动而有序地书写,战马萧萧,刀光剑影,中原大地,一片狼烟升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切风云成飞花,当三国的大幕沉重地合上,试问天下,谁是英雄?寂静处,唯有你还在壮怀激烈,辞赋依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课内挖掘】陈宫义释曹操,然后随曹操一起逃亡。

曹操往吕伯奢家里投宿,却因一番误会而将吕伯奢一家八口屠杀,后来在路上遇见回家的吕伯奢还不肯放过,及至后来说出那句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因此陈宫欲引剑诛之,可最终毕竟又犹豫不忍而作罢。

因此,陈宫这个人物可以说是被罗贯中塑造得接近完美了,不但大智,大义,而且大仁,大信。

因为有感于曹操的英雄气概,释放曹操,并弃官与之逃走,见到曹操的过火行为又十分气愤,陈宫确实是值得赞美的仁义君子。

上面的材料可以运用到“品质”“仁义”“诚信”“感恩”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精彩运用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感恩情怀与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词语,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

人,唯有学会感恩,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请以“感恩”为话题写一个文段,阐明自己的观点。

【示例】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很多人、很多事,其咎盖源于不会、不愿感恩,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

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仅仅是对自己没有敌意的人。

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

《三国演义》主旨到底说的是什么?

《三国演义》主旨到底说的是什么?

《三国演义》主旨到底说的是什么?
展开全文
三国演义》说的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群雄争乱到三国分立、最后晋王朝统一天下的长达百年的历史过程。

《三国演义》是我国著民之一,其文学价值非常高。

之所以具有横久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震撼力,是因为作者以非常悲怜的笔调,将悲剧的形式表现历史和道德之间的强烈冲突,将中国人心底的渴求、困惑、悲怆和抗争表现得玲离尽致。

《三国演义》展现了三国鼎立时期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等诸多方面的种种争斗,揭示了战乱之期社会的动荡、黑暗、腐朽;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凶横、
虚伪;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动乱年代的苦难生活。

但是,《三国演义》在道德的笼罩下,在“仁义”与“政治”之间,没有突出政治,而是倾向于道德层面。

在历史发现进程中,往往是政治因素推动历历史不断前进。

即使有历史的局限性,但是这部民著依然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核。

罗贯中对道德观念的突出强调,在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尊刘贬曹”的倾向,也就加剧了全书的悲剧氛围。

在三国风云的变幻中,罗贯中通过对历史进程的描写来解析英雄人物的才能和道德,提示主体道德和历史进程背离,使英雄形象蕴涵浓重的悲剧色彩和性质。

虽然作者展示的帝王将相都是历史上的英雄,但作者高超的文学艺术,将他们人物性格和功业刻画成超级现实、真实的形象,使人们产生了无限的悲怜和同情。

这恰恰是文学艺术的魅力所在!。

三国演义》的审美解读解析

三国演义》的审美解读解析
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 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 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 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 安定的愿望。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 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古往今来奸雄第一奇才”——“宁教天下人 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挟天子以令诸侯, 奸诈多疑,骄横自负。
一、重温经典: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临 江仙.doc
二、成书:陈寿《三国志》、裴松之的注提供
了素材
民间故事不断的丰富 隋唐
的文艺表演有“三国”的节目
宋代的
“说话”已有“说三分”
元代《三国
志平话》
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
三、关于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 散人,元末明初人,生平事迹不详。
• 四、关于版本: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 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 目。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将240则合 并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成双句。
全城的百姓都舍家随他而去。部下权他放弃,
刘备却说:宁死也不抛弃百姓,至襄阳后,那
里的老百姓也随其逃难,把一次军事转移,变
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难民大迁徙(当然也有作
秀的因素)。两地百姓还高呼:我等虽死,也
愿随使君。这是一种何等的力量。因此,很好
解释,为何占领成都时,作为侵略者的他,却
受到了老百姓的夹道欢迎。这个结果体现的正
六、“拥刘反曹”倾向的实质
• 1.历史回顾:在历史上,曹、刘孰为正统 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 ①西晋陈寿《三国志》以魏为正统; • ②东晋人习凿齿《汉晋春秋》首次以蜀

经典三国演义ppt课件

经典三国演义ppt课件

借鉴三国时期的领导艺术和管理智慧, 提高现代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 平。
通过分析三国人物的成败得失,汲取 经验教训,指导个人和团队的发展。
文学传承意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通过阅读和欣赏三国演义,可以 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和热爱。
传承和弘扬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 作品,有助于提升民族认同感和
蜀汉内部矛盾的影响
导致政权不稳定,人才流失,最终走向衰败。
东吴权力传承与纷争
东吴权力传承制度
世袭制与选举制并存,导致权力传承过程中出现纷争。
东吴内部纷争的表现
孙权后期继承人问题引发的纷争,以及权臣之间的争斗。
东吴内部纷争的影响
削弱了东吴的实力,影响了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05 文化内涵及艺术表现手法欣赏
输标02入题
在这些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到奇袭、火攻、诈降等多 种战术的运用,这些战术的成功运用往往能够改变战 局。
01
03
最后,这些经典战役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 会,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战役的战略战术运用,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战争的本质和规律。
04
同时,这些战役也告诉我们,在战争中要时刻保持冷 静和理智,不能被情绪所左右,否则很容易陷入敌人 的圈套。
赤壁之战的背景与经过
曹操企图一统江南,孙权联合刘备共 同抵抗。
三国格局的形成
魏、蜀、吴三家鼎立,进入长期的相 持阶段。
赤壁之战的影响
曹操战败,退回北方,孙刘两家势力 得到巩固和发展。
蜀汉政权建立及内部矛盾
蜀汉政权的建立
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以恢复汉室为己任。
蜀汉内部矛盾的表现
益州集团与荆州集团的矛盾,文臣与武将的矛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全解析《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本长篇历史小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明朝的罗贯中。

小说以东汉末年为历史背景,以刘关张三兄弟、诸葛亮、东汉、曹魏、蜀汉及东吴六大路线为中心,讲述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至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为终结。

小说通篇精巧叙述谋略,虽与史实多有出入,仍誉之“中国谋略全书”;努尔哈赤、毛泽东等亦嗜好阅读三国演义。

起源与版本三国故事在中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

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

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现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全书24卷。

亦有弘治刻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较平易。

至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作者一般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为罗贯中。

不过,近年亦有对作者提出争议。

一位名叫张志和的民间学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发现了一部明代插图孤本黄正甫刊二十卷《三国演义》。

张先生发现虽然该版本封面、序言、目录、君臣附录是明天启三年补订,而正文部分却是早年留下的旧版本。

这也让原先的“嘉靖本为三国演义最早刻本”之说失去依据。

从《三国演义》本身内容看,也有许多地方可看出作者可能不是罗贯中。

如“关云长五关斩六将”部分,关羽寻找刘备的路线明显不符合地理常识,而作为北方太原人的罗贯中不应对邻省地理如此无知。

而蜀国将领黄权在黄正甫版中多次被写成“王权”,显示该书作者可能为南方人。

胡适曾在1930年代说过:“《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

”“《三国演义》的作者、修改者、最后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

”特色《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而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

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国演义时,把明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不实讥望、怪力乱神之处删除勘正。

而书中亦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

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

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

不过,前3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写了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

《三国演义》故事内容大纲黄巾起义故事背景是在东汉末年至西晋初。

东汉皇朝最后几个皇帝都是昏庸无能,亲信宦官,疏远忠臣,导致朝廷腐败,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据说汉灵帝在位时,张角曾遇见仙人,幸得天书,学得有效的治病方法,后云游四方收徒,聚众起义推翻腐败的东汉王朝,爆发了大型农民起义——黄巾之乱。

乱世必出英雄,果然出现了像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英雄人物。

全国在大将军何进的带领下起兵剿灭黄巾贼,后又发生十常侍之乱。

汉灵帝已故,汉少帝刘辩即位。

何进欲杀皇宫里所有祸害皇帝的宦官,不料反被宦官诱杀。

众诸侯在袁绍和曹操的带领下,冲入皇宫,将宦官赶尽杀绝,还误杀了不少不留胡须的男人。

少帝与陈留王刘协于慌乱中逃出皇宫。

董卓乱政各路诸侯分头寻找少帝与陈留王,最终由来自西凉的董卓找到。

董卓护驾有功,趁机专权,掌握朝廷。

董卓后来废了汉少帝,拥护陈留王即位为汉献帝。

董卓横行霸道,残害忠良,引起百姓和朝中大臣的愤怒。

曹操欲行刺董卓,不料失败而逃亡。

曹操假传圣旨,召集各路诸侯结盟反董卓。

18路诸侯在袁绍的率领下杀向首都洛阳,迫使董卓劫持皇帝迁都到长安。

董卓后来与其义子,人称武艺最高强的人吕布相争美女貂蝉。

吕布在王允的劝说下,杀了危害国家百姓的董卓。

英雄逐鹿中原长沙太守孙坚于洛阳一口井底中发现了传国玉玺,欲私藏起来。

袁绍闻此事,大怒,欲逼孙坚交出玉玺。

孙坚不肯,逃回长沙,路途中遭荆州刘表袭击。

孙坚为此事与刘表结怨,后发兵进攻荆州,不料死于战中。

在河北,袁绍与公孙瓒正在互相争夺土地,爆发了界桥之战。

同时,许多官位低下的诸侯如刘备等正在建立起自己的实力。

曹操广招贤才,建立起了一支强悍的军队,准备霸占中原。

曹操的崛起曹操奉迎流浪的汉献帝,拥护献帝,于许昌建新都。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剿灭他的对手如吕布、张绣、袁术等,日渐强大起来,称霸中原。

后来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一决雌雄,以寡敌众大败袁绍。

曹操继续挥军北上,消灭袁氏势力、大败乌桓、平定辽东,统一了北方。

曹操所称霸的广阔土地后成为建立魏国的基础。

孙策立业孙策自父亲孙坚战死后,常怀意志重振家业,称霸江东。

他拿父亲所留下的遗物传国玉玺与淮南袁术交换兵马。

孙策一旦掌握兵马,同时又有追随先父的老将、结拜兄弟周瑜、足智多谋的谋士等扶持,发兵进攻江东,经过多年苦战,终于称霸江东,坐镇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为后来建立吴国打好了根深蒂固的基础。

不料,孙策遇刺受重伤身亡,由年幼的弟弟孙权继承基业。

孙权有周瑜、张昭等能臣勇将扶持,稳坐江东,建立起一股强大的实力。

刘备兴起刘备与关羽、张飞曾在桃园结义时立下承诺忠心辅佐汉室,拯救天下苍生,不料只能空怀大志。

刘备讨伐黄巾虽有功,却只得一个小县令的官职。

后来刘备投奔公孙瓒,就任平原太守,曾相约讨伐董卓,于虎牢关前大战吕布。

曹操的父亲曹嵩被徐州陶谦的部下张闿所杀,起兵攻打徐州雪耻。

陶谦求助,刘备来到徐州协助陶谦抵挡曹操大军。

曹操退兵后,陶谦去世前将徐州交于刘备,刘备就任徐州牧。

吕布被曹操打败后,逃到徐州投奔刘备。

刘备慷慨收留吕布,不料吕布恩将仇报,反夺徐州。

刘备同曹操结盟,消灭吕布。

刘备同朝廷大臣密谋除掉专权欲篡位的曹操,不料事情暴露。

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逃去投奔袁绍,后在汝南建立实力。

曹操再次于汝南大败刘备,迫使刘备逃往荆州投靠刘表。

刘表让刘备镇守新野,以抵抗将要南征的曹操。

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辅佐,如鱼得水。

曹操南征与赤壁之战曹操自封丞相,统一北方后,举兵南征荆州与东吴。

刘备于新野两度杀退曹军,不过失去城池,被迫南往荆州。

刘表已故,荆州由幼子刘琮接管,长子刘琦留守江夏。

刘备协民渡江,来到襄阳城外,求刘琮让他进城,被刘琮拒绝。

刘琮后来投降曹操,荆州落入曹操手中。

刘备不得已南下到江夏投靠刘琦,途中遭曹军追杀,百姓死伤无数。

为抵挡曹操凶猛的来势,刘备派遣诸葛亮前往东吴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与曹操决一死战。

周瑜不容诸葛亮,多次想加害诸葛亮,但都没成功。

周瑜暂时放下杀诸葛亮的念头,专心策划对付曹操。

最终,刘备与孙权的联军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大获全胜,曹操往北逃亡。

刘备、孙权相争荆州赤壁大战后,孙、刘相争荆州。

周瑜领兵与曹军展开大战,取胜后以为自己已经攻下荆州,不料曹军中诸葛亮调虎离山之计,荆州落入刘备手中,吴军苦战一无所获。

孙权不满,派遣鲁肃前往荆州向刘备讨还荆州。

刘备多次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推辞交出荆州,说等刘琦死后交出荆州。

刘琦病逝后,刘备又说取得容身之地后再交出荆州。

孙权、周瑜无奈,多次想办法夺取荆州。

周瑜使美人计,欲骗刘备到东吴娶孙权之妹为妻,实为扣留刘备在东吴,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以交换主公。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刘备不但取得孙权之妹为妻,还安全地返回荆州。

周瑜所使出的计谋屡屡被诸葛亮识破,未得成功。

最终,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呕血而死。

马超兴兵复仇在西北方,猛将马超为被曹操杀害的父亲马腾报仇,联合韩遂、羌族兴兵讨伐曹操。

马超于潼关、渭水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割须弃袍、仓惶逃脱。

曹操采纳谋士贾诩离间之计,成功地使马超、韩遂二人互相猜疑,最后大动干戈。

马超被曹操打败,逃去投奔汉中张鲁,韩遂归降曹操。

马超最终投降刘备,成为五虎上将之一。

刘备大器晚成周瑜死后,东吴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恶劣,但未曾大动干戈。

吴军正与曹军开战,在濡须、合淝之战中有胜也有败。

在荆州,诸葛亮劝说刘备发兵进攻西川,夺取巴蜀之地。

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后又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

刘备自封汉中王,拥有巴蜀、荆州,为后来建立蜀国打好了基础。

如今,天下大势已定,已有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拥有巴蜀、荆州,曹操称霸中原、北方,孙权坐镇江东。

曹操病故,其子曹丕篡汉,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汉王朝。

曹丕改国号为曹魏,刘备闻曹丕篡汉,为保留汉室香火,在巴蜀称帝,国号蜀汉。

关羽之死孙权仍然一心要荆州,决定发兵拿荆州。

东吴与曹魏和好,孙权受封吴王。

孙权派遣大将吕蒙攻打荆州,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混入荆州,轻易夺取荆州。

当时正于樊城攻打曹操的关羽,得知自己中了调虎离山之计,不得已退守麦城,并派人前往成都求刘备派援兵。

吴军包围麦城,将关羽困在城中。

关羽欲突围,不料中埋伏被擒。

关羽被押往东吴,宁死不愿投降孙权,被孙权斩首。

刘备痛失荆州、义弟关羽,不禁深感悲愤,欲起兵攻打东吴为关羽复仇。

不料,张飞在睡梦中被部下范疆、张达暗杀,两人逃往东吴。

刘备因过度悲伤而昏死过去,醒后不听诸葛亮劝阻,一意孤行要为弟复仇。

夷陵之战刘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败吴军。

孙权拜书生陆逊为大都督,号令东吴三军。

刘备因连胜而大意,把大军布阵于树林中,犯下兵家大忌。

陆逊以火攻,火烧连营,大败蜀军。

陆逊因深怕曹丕会趁吴军追杀惨败的蜀军时,发兵攻打东吴,因此放弃追击蜀军。

果不出陆逊所料,魏军果然进攻东吴,被吴军大败。

刘备败军抵达白帝城,刘备因过度悲伤而病倒,命垂旦夕。

刘备于白帝城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说如若儿子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可废掉刘禅,自立皇帝。

诸葛亮誓言要忠心报答刘备待他的恩情,尽心协力辅佐刘禅匡复汉室。

诸葛亮退五路兵马,平定南蛮曹丕趁机联合四路兵马,一同杀向蜀国,当中包括东吴、南蛮、羌族与蜀汉降将孟达。

诸葛亮派马超把守关口,使羌兵不敢进攻,再派魏延制造疑兵,使南蛮多疑不敢进攻,再派孟达生死之交李严写信劝孟达退兵,再派赵云把守关口,抵御魏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