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观后感
试述高明(琵琶记)的得失
![试述高明(琵琶记)的得失](https://img.taocdn.com/s3/m/7d541332a5e9856a56126085.png)
试述高明《琵琶记》的得失
得:
1.《琵琶记》作为一部有意识地宣扬道德教化的剧作,在后世受到统治者的欢迎。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宣扬道德纲常的主观意图,客观上揭示了道德教化本身的内在矛盾,这也是它在思想内涵上的成功之处。
2.在戏曲的声调格律方面,《琵琶记》改变了早期南戏不讲究宫调配合的做法,根据剧情的需要,考虑曲牌的缓急、性质的粗细、声情的哀乐,以及相互间的搭配,加以妥贴的安排。
对句格、四声的运用,也比较严密细致。
3.《琵琶记》是南戏创作的巅峰,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结构上,他打破了传统的单线模式,而采用双线结构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其次,人物的心理刻画非常成功。
以口头语写心头事,真做到了“体贴人情,委曲必尽”。
再次,剧中的语言比同时代的其他南戏要成熟。
尤其在语言个性化方面,时而质朴,时而华美,运用的相当成功。
4.悲剧特色:善于塑造苦境,抒发苦情,以情动人。
主要以苦境苦情塑造赵五娘历尽苦难的悲剧形象。
失:
剧中封建说教过多,往往成了作者思想意识的传声筒;篇幅过长,在故事情节发展上出现了某些明显的疏漏;剧中的某些片断也有铺锦列绣,骈俪过重的毛病,对后世传奇作者雕词琢句造成了不好影响。
论《琵琶记》的悲剧精神
![论《琵琶记》的悲剧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b3713be16294dd88d0d26ba8.png)
论《琵琶记》的悲剧精神《琵琶记》是元末南戏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剧作,它展演了一出悲欢离合的家庭伦理悲剧,是一部中国古代悲剧经典,其悲剧精神丰富而复杂。
它首先是一部生活悲剧,又是一部时代社会的悲剧。
下面拟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其悲剧精神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从戏剧冲突和伦理上揭示其悲剧精神。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颇有特色,全剧的核心冲突不是批判性的,而是关乎两股互不相容的伦理力量,通过蔡伯喈的遭遇,揭示了“忠”与“孝”这封建时代两大基本伦理观念的冲突。
该剧的情节沿着两条线索发展。
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既集中笔力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的罗网中辗转无奈,又酣畅地写赵五娘饥寒交迫,陷入绝境,比较广阔展示出生活画面。
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让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
例如前边写了蔡伯喈蟾宫折桂,杏园奉宴,志得意扬,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典卖钗梳首饰,勉事姑嫜;前边写了蔡伯喈洞房花烛,后边接着写赵五娘自食糟糠,公婆愧悔自己误责媳妇,一亡一病;前边写蔡伯喈中秋赏月,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剪发买葬、罗裙包土埋葬公婆后,背着琵琶上京寻夫。
贫富悬殊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观众加深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在深切地同情赵五娘苦难的同时,体悟到封建伦理纲常的荼毒。
另一方面,写蔡伯喈在锦衣玉食荣华的时候,时常忧心忡忡,既挂念穷困的家乡,又感受到宦海生涯的不易。
优裕闲适的环境与人物苦闷沉重的心态,也形成了鲜明的反衬。
这些巧妙的安排,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其悲剧精神,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
二、从《琵琶记》所写内容来反映其悲剧精神。
戏剧围绕“三不从”展开: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所叙写的是“子孝与妻贤”的内容。
首先,所谓“三不从”的情节,反映了以蔡公、皇帝、牛丞相为代表的纲常伦理的现世权力对蔡伯喈个人意志的压迫。
他虽然被塑造成一个孝心昭著、恪守经训的形象,但他也有对新婚妻子的爱恋,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些都因为与君亲之命相冲突而不能满足。
琵琶记的观后感
![琵琶记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0d0736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9.png)
琵琶记的观后感引言《琵琶记》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明代文学家白朴创作,被誉为“南戏之祖”。
该剧以悲剧的文字,唱出了人间离别的哀愁和爱情的苦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剧情、表演和音乐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琵琶记》的观后感。
剧情《琵琶记》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女主角李香君是一个才女,她以琵琶技艺闻名于世。
李香君与年轻的宰相杨昭相爱,但是由于身份差异和政治斗争的影响,他们的爱情遭到了重重阻碍。
在剧中,观众可以看到李香君为了杨昭而放弃了一切,并最终遭受了悲惨的命运。
剧情悲凉而动人,令人深思。
表演《琵琶记》的表演是其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情、动作和台词都十分精彩。
他们能够将剧中人物的情感传达到观众,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女主角李香君,她的演技出色,能够将李香君的悲伤、无奈、坚强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此外,舞台布景和服装也非常精美。
舞台上众多的道具和背景画面都能够为观众呈现出唐朝的盛况,使观众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氛围。
同时,演员们身穿华丽的古装,让人们沉浸在那个繁华而富有情调的年代中。
音乐音乐是戏曲剧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琵琶记》中的音乐配合剧情非常到位,能够体现出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变化。
尤其是琵琶弹奏的曲子,悠扬的旋律让观众沉浸其中。
每一次琵琶的弹奏都能够表达出角色的情感,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此外,剧中的唱腔和对白也十分动听。
演员们的歌喉十分出色,能够将情感融入到唱腔中,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
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美妙的音乐,还能够通过音乐更深入地了解剧情。
总结《琵琶记》是一部充满悲情和爱情的经典戏曲。
剧情扣人心弦,表演精彩动人,音乐引人入胜。
观看《琵琶记》后,我深切感受到了人生中的痛苦和坚持。
这部戏曲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向观众传递情感和思考的机会。
我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所触动,也对人生的意义和选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相信,《琵琶记》会通过其悲剧的美丽和音乐的魅力继续感动更多的人。
琵琶记观后感
![琵琶记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c62afa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f.png)
《琵琶记》观后感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的京剧演出,《琵琶记》。
这部经典的京剧作品,讲述了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琵琶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珍宝,也是京剧艺术的瑰宝之一。
这部作品由元代文学家关汉卿创作于13世纪,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从那时起,它一直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
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讲述了杨贵妃与唐明皇之间悲壮的爱情故事。
在剧中,杨贵妃是一个美丽、聪明、才艳丽的女子,她的琵琶技艺也是一绝。
而唐明皇则是一个有远见、才华出众的统治者。
他们相爱了,但因为身份的差距和种种阻力,他们的爱情最终变成了悲剧。
京剧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杂技等元素。
每一场京剧演出,都是一次视听盛宴。
演员们精湛的唱腔、婀娜多姿的舞蹈和精彩的表演技巧,给观众带来了全方位的享受。
在这部《琵琶记》的演出中,演员们的表演功底无疑是一流的。
他们将杨贵妃和唐明皇的爱情演绎得深情款款,令人动容。
特别是女主角在演唱时所展现出的婉转动人的唱腔,让人陶醉其中。
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是非常精致,充分展现了唐代的气派和华美。
《琵琶记》所传达的爱情主题也令人深思。
故事中的杨贵妃和唐明皇的爱情经历了太多的阻碍和磨难,最终却以悲剧收场。
这令我想到了现实中的许多爱情故事,也许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被实现,但爱情的力量却是如此强大和美好。
观看《琵琶记》不仅带给了我艺术上的享受,也让我思考了更多。
这部经典的京剧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的风采和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命运的无奈。
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和爱人的宝贵。
京剧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与时俱进的演出方式和内容更新,使得京剧在当代依然具有魅力。
观看京剧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
总之,观看《琵琶记》是一次难得的文艺之旅。
这部经典的京剧作品以其精妙的剧情和精彩的演出,让我流连忘返。
《琵琶记》读书笔记
![《琵琶记》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0a7978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73.png)
《琵琶记》读书笔记《琵琶记》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由元末明初的剧作家高则诚所创。
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传奇之作”,它融合了深厚的情感、精湛的艺术和深刻的社会思考,成为了我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作品中,赵五娘与蔡伯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将人间真情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赵五娘坚贞、善良、孝顺,为了支持丈夫蔡伯喈的求学之路,她甘愿忍受贫困与艰辛。
而蔡伯喈在功成名就后,面对新娶的妻子与旧日的誓言,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挣扎。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被赵五娘的无私与坚韧所打动。
她为了家庭、为了丈夫,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她的形象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伟大与崇高,也让我对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蔡伯喈的矛盾与挣扎也让我深感人性的复杂与脆弱。
他在封建礼教与个人情感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除了深刻的人物塑造和情感描写外,《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也让我叹为观止。
作品中的曲词优美、音乐动听,将戏曲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品在舞台表演上也极具特色,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思考方面,《琵琶记》引发了我对封建礼教的深刻反思。
在封建社会中,礼教束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导致了无数悲剧的发生。
赵五娘与蔡伯喈的爱情悲剧就是其中的一例。
这让我更加珍惜现代社会中的自由与平等,也让我更加关注女性地位与权益的问题。
总的来说,《琵琶记》是一部充满情感、艺术与思考的杰作。
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压迫以及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部作品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引发了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我相信,《琵琶记》将会一直影响和启发着后人,成为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琵琶记有感
![读琵琶记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40a329e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6.png)
读琵琶记有感《读琵琶记》一书,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以江南水乡的景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悲恋故事。
虽然已经是一本古典名著,但是它所呈现的爱情主题却是永恒的,久久不会消逝。
领略江南水乡的美景《读琵琶记》所描绘的江南水乡,是中国大地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
冯梦龙的笔触极度细致生动,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
当我们读到水中的梅花,在风里的荷花和车夫的歌声,都让我们感到别具风情的美丽景色。
即使是在今天,许多游客前往江南水乡,也会因为那里的美景而感到惊叹不已。
体会爱情与命运的交错冯梦龙的《读琵琶记》中的主角,是一个女子名叫李香君。
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的命运可以发生多大的变数。
女子出身寒微,并不得家族支持及帮助,但她却因为对琵琶的执着和经历的心酸历程迎娶了自己的开创之路。
同时,她所经历的悲剧的体现又彰显出,命运的不可预知与不可逆转性。
我们即使尽了努力,也不能掌握一切。
探究爱情和人性《读琵琶记》是一本具有深刻洞见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爱情”和“人性”的探究,它从根本上揭示了一个社会的内在矛盾。
女主角致力于琵琶艺术,但她的追求却被认为是屈辱和不道德的。
冯梦龙在这里凸显了爱情与道德的冲突,让我们感觉到现代社会中恰当的道德价值观乃是多么的重要。
结语《读琵琶记》一书,通过其细致描绘的江南水乡景色,心酸悲恋的故事和深刻的文化洞见,使得它永远不会被遗忘。
读者们可以在其中找到苦难的启示、探究爱情与人性的真谛等等,而这都使其成为一本至今受人们欢迎的名著。
它是对于人生、人性、以及人的存在方式等方面的深思,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传递。
读琵琶记之感
![读琵琶记之感](https://img.taocdn.com/s3/m/45194cfb7c1cfad6195fa7fa.png)
读<琵琶记>之感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我看过一本剧,就属于’元之曲’.中国古典文学中,元杂剧得到大多的赞赏,作为中国四大古典悲剧之一的<琵琶记>,是元末南戏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的作品之一,被推为”南戏之祖”.“苦尽甜来赵五娘,争得梅花分外香.世人皆传<琵琶记>,敢于日月共流光.”好一句”敢于日月共流光”,让我想起五娘的苦,世人都说黄连苦,怎么比得上赵五娘寻夫等夫之苦.不唱古人孟姜女,只唱一位孝贤女,惠齐河边赵五娘.文中蔡伯喈与五娘相爱甚深,但成亲之时被父亲逼去进京赶考,得到状元郎称号,阴差阳错的被朝中陈侍郎介绍给丞相,丞相看中蔡伯喈的才华和容貌,让皇上赐婚,和女儿牛小姐成为夫妻,蔡伯喈辞婚不成,辞官不成,被迫放弃回乡,但却始终忘不了自己的结发之妻赵五娘,而后牛小姐知道蔡伯喈有家庭有妻子,贤惠善良使自己父亲牛丞相回心转意,最后五娘,牛小姐和蔡伯喈团圆.之中,当蔡伯喈进京后,全是五娘亲自照顾伯喈的父母的一日三餐和四季衣裳,但是不料黄河吞没了庄稼和山庄,没有了粮食,五娘便自己不吃,把最好的精米留给父母,自己吃糠,还被父母误会以为是自己偷吃好东西.最后还是逃不了饥荒,蔡伯喈的父母先后去世了,五娘没办法安葬父亲,就卖掉了头发,买了棺材,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去找蔡伯喈,不料他已另娶.离愁绵绵兮,五娘之苦向谁诉.<琵琶记>是由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改编的,相同的人物,却有两个完全不相同的故事.同样是道德问题,一个是有忠于爱情心地善良的蔡伯喈,一个是六亲不认心肠歹毒的蔡伯喈.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和一个令人唾弃的人物.但两本剧说了同一个形象的人—赵五娘.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一切美好道德情操.不管社会怎么黑暗,官场怎么腐败,家庭怎么不平等,赵五娘依然能在那么艰辛的环境中顽强生活下来,这才是让人们感人肺腑的.如果现在的女人都能像赵五娘一样的对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丈夫,那么我们的社会会多美好,我不说她缺乏反抗意识,因为她爱她的丈夫,同样也爱她的公婆,才能这么勇敢的面对一切,面对一切黑暗.能够这么顽强挣扎的活下来,是我们每一个都应该学习的,不管外界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但是我们要应该看清自己的位置,才能活得更好.客观因素是改变不了一切的,只要你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信心,什么都会过去,不要白白活一辈子,碌碌无为, 有的人死了重于泰山,有的人却轻于鸿毛不是说要两袖清风,最起码你要正直,你才活对了,活好了.以上就是我对<琵琶记>的一些自己的见解.苦尽甜来赵五娘,争得梅花分外香.世人皆传<琵琶记>,敢于日月共流光.。
琵琶记糟糠自厌读后感
![琵琶记糟糠自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2949b6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8.png)
琵琶记糟糠自厌读后感在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叫赵五娘的女子。
她的丈夫去京城考试了,很久都没有回来。
家里就只剩下她和公公婆婆。
那时候啊,家里特别穷,没有什么吃的。
可是赵五娘还是想尽办法照顾公公婆婆。
有一次啊,家里只剩下一点点米了,就那么一把米,根本不够三个人吃。
赵五娘心里可难受了,她想让公公婆婆吃饱,自己就只能吃那些糟糠。
糟糠啊,就是那种喂猪的东西,又糙又难吃,吃在嘴里就像沙子一样,刺刺的,喉咙都觉得难受。
可是赵五娘没有办法啊,她就忍着吃下去。
她吃糟糠的时候,心里特别委屈。
想着丈夫不在家,自己要受这样的苦。
她一边吃,眼泪就一边流下来。
那眼泪啊,一滴一滴地掉进糟糠里。
她就这么默默地吃着,也不敢让公公婆婆知道。
她怕公公婆婆知道了会心疼她,会把仅有的一点米分给她吃。
从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赵五娘的孝顺。
她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想让公公婆婆挨饿。
在我们的生活里,也有很多孝顺的事情。
就像我的邻居姐姐,她的奶奶生病了,她就每天放学后去照顾奶奶。
给奶奶倒水、拿药,还陪奶奶聊天。
就像赵五娘照顾公公婆婆一样,虽然没有像赵五娘那么艰苦,但是那种孝顺的心是一样的。
这个故事也让我知道了,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们现在有吃不完的米饭,各种各样的美食。
我们不用吃糟糠,也不用担心饿肚子。
可是有时候我们还会挑食,把不喜欢吃的东西扔掉。
和赵五娘比起来,我们这样做真的很不应该。
还有啊,这个故事里的赵五娘那么坚强。
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她都没有放弃。
要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情,可能早就哭着找爸爸妈妈了。
她一个人挑起了整个家的担子,就像一个小超人一样。
她的这种坚强,也值得我们学习。
读《琵琶记》有感
![读《琵琶记》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b78ccbf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a.png)
读《琵琶记》有感
《琵琶记》是一部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浪漫,让我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人生。
在这个故事中,我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用情意表达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铭记和尊重,以及对社会上存在的不平等现象的深刻反映。
阅读《琵琶记》的过程中让我思考的最深的话题即“权力和爱”,这两者通常是反的,但在《琵琶记》中,我却看到了它们碰撞出的强烈火花。
爱情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无论是皇权还是社会舆论,都无法拒绝它。
像梅萨这样勇敢坚守爱情的人,让我感到非常钦佩,他无畏地抗争着权力和不公,勇敢地坚持他所爱的人与事。
从这部作品中,我可以看到作者编写了一个真实且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使我动容。
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民族传统已然融为一体,我也受其影响,深深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与魅力。
《琵琶记》中的人物们,他们的苦恼、愤怒、无助,他们在爱情和权力间挣扎,让我心痛不已。
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权力与贫寒民众在同一个社会中的差异,和一个人不向社会及权力妥协时的单纯善良。
这部作品让我感受到了激情与悲伤,有时爱情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困境。
琵琶记读后感
![琵琶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454cf2bb14e852459fb5783.png)
【 - 话题作文】第一篇、看《琵琶记》有感琵琶记读后感原因种种,迫得我不得不打起精神看一些有名的没名的古文,辛苦了一场,不说上一两句,总觉得吃亏了些《琵琶记》是高明元末的作品,据说是成就比较高,影响也比较大的一部作品,作品围绕陈留书生蔡伯喈新婚不久,迫于父命,上京赶考,中得状元,既而被牛府强行留于京城入赘,而蔡原妻赵五娘在家侍奉双亲,因家乡遭遇严重灾害,翁公婆双双饿死,不得已赵五娘弹唱琵琶词行乞到京城寻夫展开。
为的是宣扬贞烈和忠孝。
大道理我不懂,也不想谈论。
只是有些好笑,古人也挺有意思的。
从《西厢记》,到《牡丹亭》,到《琵琶记》从张生到柳梦梅到蔡伯喈,个个都是状元,让人不得不怀疑,状元当真就这么好中?我查证了一下,从秀才到举人到进士到状元,从童试到乡试到会试到殿试,从县到省,从省到中央。
是真真正正地过三关斩六将,而最终结果是第一甲才限三名,头名才是状元。
据说科举考试并不是年年都有,换言之,状元是集全中国数年的第一名,其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故,历代状元,有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我特意留心了一下,鼎鼎大名如范仲淹,张先,苏轼,欧阳修都是进士。
而七岁能文,有神童之誉的晏殊,也只不过是赐同进士出身。
真正地狀元,我仅仅是在以上三部戏曲里才看到。
这和中国只一个李嘉诚,美国只一个比尔盖茨,而言情小说里处处都是李嘉诚和比尔盖茨有什么不同?只不过,言情小說,以爱情为主,讲述的是现代版的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出发点有別,可手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呢?再说,古人不也是擅说才(财)子佳人的故事么,你看那个祭伯喈,才新婚2个月就赴京赶考,高中后,又被人看中相貌文才,端的是青年俊才,其原妻五娘新婚时也是青春貌媚,可比桃李。
古代,男二十时,要行一个成年礼“束发戴冠”。
女,十四,就称为及笈之年,即可嫁人,蔡氏父母言称没有七子八婿,仅一独子,此等婚姻肯定不会是在蔡伯喈岁数太大时才办。
由此推算,蔡伯喈大婚时,顶多二十出头。
正是男俊女俏男才女貌的时候,可是,文中一再强调,蔡氏父母八十有余。
论《琵琶记》的悲剧命运观
![论《琵琶记》的悲剧命运观](https://img.taocdn.com/s3/m/3ea17a1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62.png)
论《琵琶记》的悲剧命运观《琵琶记》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是中国悲剧的典范之一。
该剧以悲剧命运观为主题,通过女主角杨玉环的悲惨命运展示了人类在宿命面前的无奈和无力。
悲剧命运观强调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力和不可抗拒。
在《琵琶记》中,杨玉环被命运安排成为了唐玄宗的妃子,美丽而不得自主。
她渴望爱情和自由,却被命运推向了与安禄山的丑陋权谋和政治阴谋之中。
无论她如何努力,命运的安排使她难以摆脱沉沦的命运。
她的婚姻不幸福,她的心灵深受伤害,最终导致了她的早逝。
悲剧命运观还强调了人类在冲突和选择面前的痛苦和困惑。
杨玉环在剧中经历了许多冲突和选择。
她既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真爱,又被迫要服从于帝王政治和宫廷斗争。
她对皇权和爱情的挣扎,让她备受痛苦和困惑。
她试图在权势之间找到平衡,但最终却失败了。
这些矛盾和选择,正是悲剧命运观的体现。
此外,《琵琶记》的悲剧命运观还体现在其对人性的揭示上。
杨玉环在剧中展现出人性的种种弱点和局限。
她为了追求权力和地位,不惜背叛自己的感情和良知。
她试图通过自己的美貌和权谋来获得幸福,但最终却使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和痛苦中。
她的命运最终是由她自己的选择所决定的,这揭示了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有限性和脆弱性。
总的来说,《琵琶记》中的悲剧命运观通过杨玉环的悲惨命运,展现了人类在命运和选择面前的无力和困惑。
通过对人性的揭示,该剧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命运面前的种种弱点和局限。
这使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具有更大的共鸣和感染力,使观众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思更加深入。
在《琵琶记》的悲剧命运观中,还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环境的批评和思考。
剧中描绘了唐朝社会政治腐败、权谋斗争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杨玉环作为女主角,被命运安排在这个腐败的政治游戏中,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观众可以从剧中看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切关注和对权力腐败的批判。
此外,《琵琶记》也通过悲剧命运观探讨了个人自由和社会压力之间的关系。
杨玉环渴望自由、追求爱情和幸福,但她却被社会的规则和制度所束缚。
琵琶记
![琵琶记](https://img.taocdn.com/s3/m/4a969114964bcf84b9d57be2.png)
《琵琶记》读书笔记(党员李宇晴读书笔记)在我的印象中,对于古代的爱情印象最深的就是《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和焦仲卿啦。
他们之间的爱情凄婉令人叹息,但他们之间的那份深情也让人不由得惊叹。
读完《琵琶记》我也深深的被里面的赵五娘折服啦,这样的女子的情操何其高尚,她的坚忍,她对丈夫的那份深情,她的孝心无不令人深深佩服。
让我们回顾一下蔡伯喈与赵五娘之间的故事吧。
蔡伯喈与赵五娘在婚后相敬如宾,幸福美满,本想就这样侍奉家中老人,夫妻和睦的过生活,怎料到蔡伯喈的父亲却执意要儿子去追求功名利禄,虽然蔡伯喈一心想留在家侍奉双亲,并且与妻子也是新婚燕尔,对于追求功名并无一心,但最后还是拗不过蔡父和邻居张大公的劝说,踏上了科举之路。
一举取得状元之名。
当时达官贵人都欲招蔡伯喈为婿,但他仍对家中妻子一片深情,不肯另娶,无奈当时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
蔡伯喈用尽各种办法推迟,最终还是无奈妥协啦。
而当蔡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
这份情操有几人媳妇能做到,五娘忍住心中的痛苦,自己一人承受,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让公婆高兴。
无奈却遭到婆婆的怀疑,以为她把好吃的藏起来,当婆婆发现真相时,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于饥荒。
这样五娘就踏上了寻夫之路,在路上五娘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可是,她还是一心想见到自己的丈夫,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
最后还是他娶的牛氏同情达理,说服自己的父亲,派人去迎接蔡伯喈父母及娘子。
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
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
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
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
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
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
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
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
琵琶记读后感
![琵琶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d15943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e.png)
琵琶记读后感在读完《琵琶记》之后,我被这个戏剧作品所深深感动。
通过作者李时中精彩的创作,琵琶记展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探讨了社会道德、人性善恶等重要议题。
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分享我对《琵琶记》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琵琶记》中的爱情故事所打动。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艺妓李香君与书生张择端之间的爱情纠葛。
他们由相爱到相忘,再到最终的重逢,情感的跌宕起伏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书中刻画的爱情形象饱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令人心生痛惜之情。
作者通过李香君的命运,揭示了一个妓女无缘幸福的无奈命运,同时也展现了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人们面对爱情所承受的种种阻碍和磨难。
这让我在情感上产生了深深的怜悯和思考。
其次,这部作品也引发了我对社会道德和人性善恶的思考。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活,展现了他们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比如,书中的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物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他们在面对伦理和道德问题时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矛盾。
这让我思考到,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发展可能受到制约和扭曲。
同时,我也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选择和境遇,需要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取舍。
最后,我对《琵琶记》中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部作品以戏曲形式展现,其中融入了丰富的音乐、舞蹈和表演元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魅力,也传达了作者对于人性、爱情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通过阅读《琵琶记》,我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而言之,阅读《琵琶记》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不仅仅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对社会道德、人性善恶等问题的思考和揭示。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不仅可以感受到爱情的悲苦和人性的复杂,也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我相信,《琵琶记》将继续在读者中产生持久的影响,引发更多的思考与讨论。
《琵琶记》之后感
![《琵琶记》之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aa13504f78a6529647d536c.png)
悲情终是女子姓名:学号:班级:自古悲情女子多,读完《琵琶记》之后,感慨赵五娘的顺从,她从无怨言,总是那么善解人意,让我有种她到底是否存在与现实中的虚幻,亦或她只是一个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人物。
蔡邕,一个我怎么也喜欢不起来的人物,我不喜欢的是他那份不坚定的意志和心。
虽然故事里,一直都有在强调他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想念家里,有多么地对家人和双亲感到愧疚。
可至此至终他都是一个顺从的人,一昧顺从让人觉得倍感厌恶。
如果他是一个女子,我或许会有所谅解他,而他是一个堂堂的男子汉,做事如此,着实让我感到不解。
像他这样性格的人,确实更适合于在家,而不是去做官,或许你会问,这样岂不是可惜了他的才华吗?在戏剧里,他有多大才华,我并不是太能了解,而我个人觉得,以他这样逆来顺受的性格,要是有大作为,也是没什么可能的吧。
还有一个不可不提的人物,便是牛小姐。
他身为丞相之女,才貌双全、知书达理、豁达贤淑,如此好的女子,再加上其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这般条件好的女子,那个男子不倾慕?是呀,就连欲推还就的蔡邕最终不还是在洞房之夜,将她揽入怀?这让我越发觉着,牛小姐让蔡邕那原本人性的虚伪给赤裸裸的展示出来了,或许是我个人太偏激,但我的感觉便是如此。
所以在本剧中,最悲剧的人物不是赵五娘,而是牛小姐,为何要如此说呢?于赵五娘相较,牛小姐是可悲的,因为蔡邕从开始,就是深爱这赵五娘的,在于牛小姐成亲之日,他蔡邕想的还是五娘,所以对于五娘,他蔡邕是爱过的。
但牛小姐不同,她有太多的附庸条件,而且这些条件都太好了,并且她嫁于的是一个已有家室、已有心爱之人的人,或许牛小姐就只是借助着自己的父亲、自家的地位、家里的富贵和权力的显赫,圈住了蔡邕,但在蔡邕心里,他放不下的从来就不是牛小姐这个人,而是牛小姐从一出生就拥有的那些附着品。
五娘什么也没有,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蔡邕放不下的是她这个人,而不是那些条条框框的附属品。
但五娘也是可怜的,因为她没能拥有牛小姐所拥有的那些附属品,可她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拥有着蔡邕对她那最纯真的爱情。
琵琶记糟糠自厌读后感
![琵琶记糟糠自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449567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b.png)
琵琶记糟糠自厌读后感
戏里的赵五娘那可真是个苦命的女子。
她的丈夫出去赶考,一去不回,把一家老小全扔给了她。
在那个时候,一个弱女子要撑起一个家,就像让小蚂蚁去扛大象,简直难到没边儿了。
赵五娘一边吃着糟糠,还一边自我安慰,说什么“这糠啊,虽然难吃,但也能填饱肚子”。
她这种乐观里透着心酸的劲儿,真的特别戳人。
感觉她就像一颗顽强的小草,不管生活怎么践踏她,她还是努力地活着,为了家人硬撑着。
这一折戏啊,把古代女子的那种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候社会的残酷,对女人太不公平了。
男人出去追求功名利禄,女人就得在家守着,承担所有的苦难。
这要是搁在现代,估计赵五娘早就变成独立自主的女强人了,哪还能这么委屈自己。
从这个故事里,我还感受到了家庭责任的重量。
赵五娘没有因为丈夫不在就撂挑子,而是把照顾公婆当成自己的使命。
这种责任感,在现在很多家庭里都已经缺失了。
现在的人,有时候为了一点小事就和家人闹别扭,不愿意承担自己的那一份家庭责任。
《琵琶记》读后感范文
![《琵琶记》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03bae0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7.png)
《琵琶记》读后感范文《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根据长期流传的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创作的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作品。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琵琶记》读后感范文,期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琵琶记》读后感范文1同《赵氏孤儿》一样,《琵琶记》要向观众转达忠、孝、仁、义的正确道德思想,教化功能非常强。
《赵氏孤儿》是大义、大忠,主要是集中于家族、派别之争,而《琵琶记》是个人的忠孝,主要是集中于一个普通人的忠孝之矛盾。
《琵琶记》展现了一个非常极端的情形。
一位普通书生蔡伯喈,一心只想留在故乡侍奉双亲尽孝道,却被双亲逼到京城赶考。
考中之后,承当皇恩做了高官,又娶得佳人,却难以归家。
要留在京城里做君王的一位忠臣,就没法回老家做一个孝子,如同第十三出中所唱的一样:状元,你何须虑,不用焦,人世上离多欢会少。
大丈夫当万里封侯,肯守着故园空老?毕竟事君事亲一样道,人生怎全忠和孝?却不见母死王陵归汉朝。
在忠与孝中选择,是多么困难。
蔡伯喈是不管如何都没法挣脱这些道德信条的束缚的,他没法违抗皇帝的命令,心里却始终没法忘记父母,忠孝实在难两全。
忠与孝,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然是忠胜于孝,否则蔡伯喈也不会迟迟都不回老家。
最后,蔡伯喈双亲均去世,他和牛氏一同回去老家守孝,但守孝已终止,仍旧是回京连续做官。
这不难看出,《琵琶记》中,孝道自然要尽,但忠是在首位的。
在忠孝至上的基础上,儿女情长几乎可以忽视不计。
赵五娘和蔡伯喈之间,更多是举案齐眉般的相互尊重,相互扶持,而非《牡丹亭》的缠绵爱恋。
蔡伯喈不愿上京赶考,是担忧父母年老无人照管,而不是顾念新婚的妻子,“为爹泪涟,为娘泪涟,何曾为着夫妻上挂牵”。
在第三十七出中,赵五娘与蔡伯喈终于相遇时,蔡伯喈第一句说的便是呀,我道是谁?本来是你啊,娘子,你怎的穿着破袄,衣衫尽是素缟,莫不是我双亲不保?”重点不是在问为何穿着如此破烂,而是在于“双亲”上。
赵五娘所展现的是一个极其守孝道和遵照仁义的女子,她的行动正好与蔡伯喈的行动互补,将整部作品的忠孝仁义的思想空白全部补全。
琵琶记观后感
![琵琶记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edeaca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f.png)
琵琶记观后感《琵琶记》是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戏曲作品,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瑰宝之一。
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的《琵琶记》演出,这是一次难得的艺术盛宴。
观后感如下。
整场演出气势磅礴,氛围肃穆,让人陶醉其中。
剧中的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充满个性和魅力。
他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将戏曲人物的内在情感和外在形象完美地展现出来。
尤其是主角李隆基和杨贵妃,在他们的演绎下,让人仿佛置身于唐朝王宫的宏伟气象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皇权的荣耀。
舞台布置则极富创意和美感。
巧妙的灯光烘托出戏曲的氛围,如波光粼粼的湖面、婆娑舞动的柳枝等,让人仿佛置身于绝美的仙境之中。
场景的转变也是无缝衔接,使整个演出连贯流畅,令人耳目一新。
音乐是《琵琶记》演出中的灵魂。
悠扬的琵琶声和高亢激昂的唱腔,将戏曲的韵律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演员们的演唱功底也是一大亮点。
他们的声音高亢激扬,情感真挚,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音乐享受。
剧中的情节也令人深受触动。
《琵琶记》以唐代贵妃杨贵妃的凄美爱情为主线,讲述了她与唐玄宗的缠绵之恋。
虽然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但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观看这样一出充满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让人不禁思考人生和爱情的真谛。
此外,演员们在塑造角色时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表演充满激情和张力,能将角色的复杂情感和内心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魅力和个性,使整个演出更加丰富多彩。
《琵琶记》不仅仅是一部戏曲作品,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通过声乐、表演和舞美等多种形式的艺术表达,将古老的故事和情感延续到现代,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艺术的魔力。
总的来说,观看《琵琶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舞台布景、演员表演,还是故事情节和音乐,都令人难以忘怀。
这场演出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和特点,也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琵琶记》将会继续在世界的舞台上闪耀光芒,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读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
![读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https://img.taocdn.com/s3/m/e723f14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0.png)
读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读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琵琶记》是元代剧作家高明的代表作,也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悲剧。
在这部戏文申,作者通过对赵五娘与蔡伯喈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愤怒鞭挞了争斗倾轧的封建官场和自欺欺人的封建科举制度,热情歌颂了生活在饿殍遍野的元末社会下被压迫妇女勇于献身,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和高贵品格。
从这出戏中,我们不难看到元末社会种种面影。
穷奢极侈的官吏生活,贫困潦倒的贫民境遇,科举制的昏庸、没落,被压迫妇女的善良、贤惠和自我牺牲等等。
这些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深广的艺术再现。
《琵琶记》所表现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政治意义,都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民间传说和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也为当时所有南戏所不及。
《琵琶记》的最大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明代王世贞在《曲藻》中说:“则成(诚)所以冠绝诸剧者,不唯其啄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
其体贴人情,委屈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回答之际,不见扭造;所以佳耳。
”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写得逼真自然。
尤其是赵五娘这一典型形象,更是为广大观众和读者所喜爱。
这一形象之所以真切感人,不仅在于她屡遭灾祸、身世凄惨,更主要的是在她的身上凝聚着中国封建社会千百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
确实,赵五娘所受的痛苦可谓多矣,——连年灾荒,家境贫穷,丈夫出走,姑舅埋怨,……然而,在我们为女主人公悲惨命运一洒同情之泪的同时,更使我们产生强列震撼和激动不已的则是这一形象性格的闪光点。
赵五娘勇子承担苦难,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坚贞不渝的品格以及不受功名利禄引诱的纯朴的生活理想,无不闪耀着晶莹的光芒,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第二十一折《糟糠自厌》,是赵五娘性格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场戏,这场戏之所以重要、感人,在于剧作家在赵五娘的性格中,集中地反映了她自我牺牲、敬奉公婆的高贵品质和传统美德。
这一折一开始,作者直接将赵五娘所处的困境及其心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记观后感林海的《琵琶语》曲调哀怨婉转,充满了叹息。
乐曲分为五段。
结合音乐的基本语言,谈谈你的欣赏感受。
当那琵琶的语言,轻轻流入我的耳际,我忽然感到一股冷香飞上心头,牵着我的思绪,走进了梦乡之中……那坐在阳台上孤独的女孩,手拿着琵琶,闭上眼,细细的品着那琵琶语的香气。
思绪缠绵,坠入心头。
好像有一种微弱的感伤敲打着我。
那语言,仿佛有了回音,在耳边回响着。
天地间就好像有一层细腻的雨丝,轻轻的拨动它,它就会说话。
那语言,就像竖琴在唱歌;那声音,就像花朵在乱语。
躺在田野间俯视那蔚蓝的天空,云朵在跳舞,细雨在缠绵。
我没有打伞,只想被它淋着。
那悠扬的琵琶声中,就像有一串珠链,串联着我忧郁的心思。
犹记起,曾未语欢笑花丛间。
梦里相见欢,素手琵琶千遍弹。
低眉信手弦起,情难堪,一曲便弹千千遍,低眉弦起,风悄悄,琵琶解语意阑珊。
在那美丽的语言中,有一片沾满露珠的花儿。
它伴着琵琶声,轻盈的跳动。
细雨瞬间打到脸颊上,冰凉清爽。
那会说话的琵琶牵动着我的思绪那语言,充满了伤感的香气。
听起来,就像有一个仙女在你身边围绕,她对你轻轻唱着,用那柔软的手指画着,轻轻流动。
就像那琵琶所说的语言;就像那细腻的雨丝;仙女挥挥手,向我说再见时,琵琶声渐渐微弱,语声低小,轻柔。
那缠绵的细雨还在述说着窃窃私语的秋天。
不过,它还是被琵琶语拽走了。
这美丽、纯净的雨声,慢慢停止了。
冷香没有了,乐声停了。
我的心仍依旧沉醉在声音里,语言里,细雨里;沉醉在这空旷、广阔、寂寥的田野上。
琵琶的魅力随千年而不盛,固然咱们再也听不到皂乐地迎客那晚的琵琶声,但耳边这丝丝进扣的琴声,却脚以撩动我凄恻的深情,也脚以慰藉我徘徊的神经。
它如春雨梧桐,响彻一个半世纪,回荡在盛唐和古代之间;它如阳闭三叠、下里巴人,听前让人叹为观行、回肠荡气;它如敲击心田的驼铃声,在玉门关内中往返荡漾,经久不尽。
篇二:琵琶行练习和读后感2014高一级语文周练六《琵琶行》课后练习1.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明年秋。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 .铁骑突出刀枪鸣。
整顿衣裳起敛容。
....c.老大嫁作商人妇。
去来江口守空船。
....d .曲终收拨当心画。
终岁不闻丝竹声2 .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铁骑突出刀枪鸣b .门前冷落鞍马稀c .整顿衣裳起敛容d .凄凄不似向前声9.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b .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c .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b .自言本是.京城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
c •轻.拢慢捻抹复挑。
商人重利轻.别离。
d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3 .介宾短语后置的一项是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 .张良具告以事。
c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4.不含有名词作状语用法的一项是a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b .秋水时至。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左右欲刃相如。
5.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曲罢悯然钿头银蓖连篇累牍口诵心唯b .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c .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汗流浃背d .东船西舫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6 .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使快弹数曲快:赶快。
b .歌以赠之掩抑:低沉抑郁。
b . 老大:排行第一。
c . 去来:离去回来。
d . 掩泣:掩饰哭泣。
8 . 老大嫁作商人妇去来江口守空船满座重闻皆掩泣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句。
d .座中泣下谁最多泣:眼泪。
7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 .弦弦掩抑声声思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声”阿!10・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 .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 .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12〜13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1 .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轻拢” 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 .大珠” 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 .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12 .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 .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 .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1()()读后感琵琶吟悠悠情汶上一中高一6班伊文文彩蝶翩翩,飞入梦中,划破昏暗,在梦中摇曳生姿。
七彩光芒,繁华盛世,仿佛回到了从前,一切都那么熟悉。
一丝淡淡的欣喜不由在心中荡漾。
忽然,传来一声刺耳的声音,彩蝶翩翩的影子支离破碎,一切美好华景片刻间烟消云散,一颗七巧玲珑之心瞬间被不尽的愁绪淹没。
夜半梦醒,绣枕已湿。
女子起身坐起,长发滑落腰际。
她走到铜镜前,轻抚面庞。
柳眉、凤眼、俏鼻、红唇,红妆依旧,只是眼角的丝丝皱纹,却是用脂粉也难以完全遮住。
她久久凝视着镜中的脸。
最终不过轻轻叹息,红颜易老,年华易逝??光阴弹指而过。
但京城万般宠爱、风光得意、纸醉金迷的场景,还是会时常出现在她的梦里,无法散去。
可是,这梦好累,真的好累。
梳洗后,她命婢女取来琵琶,泛黄的琴面映着淡淡的月光,琴身精致一看便是不菲之物。
女子轻抚琴身,眼泪悄然落下,沿光滑的琴面下落,坠入地面,无痕。
这把琵琶已伴她多年。
出师时,师傅便将它传于她,一直未曾离身。
轻拨琴弦,一串清扬的乐符自指尖流泻而出。
玉指翻飞,旋律连缀成一段忧伤清曲。
琵琶声传千千思,细数过往心中事,芙蓉玉酿不再,唯见泪落千行淡撒衣衫。
一曲未终,女子听见外面有人呼喊,便停了下来。
本不愿出去,但抵不过船外人万般邀请。
最终犹豫了一下,犹抱琵琶半遮面。
月光下,女子身着白色罗绫衣裙,简单挽起的发髻上斜斜的插着一个珠钗,精致秀丽的容颜,弥漫着些许忧伤的眼眸,误让众人以为仙子下凡。
女子微微抬眸,一个青衫男子闯入视线,心里莫名有种熟悉感,暗想,也许是旧相识吧。
稍整衣衫缓缓坐下。
玉指轻弹,古朴的琵琶,沧桑的乐音,让人有些恍惚。
心中的感情,全部隐在了弦中,声声直逼人心。
弦弦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续续弹。
时如泉水叮咚,时如女子灵动,时如闺妇哀怨,时如宝剑出鞘,时如沙场争锋??曲终抬眸,四目相对,两人默契一笑。
从对方的眼中看出一—n音也。
男子轻声询问:姑娘京城人士否?”女子轻点头,将自己的身世娓娓道出,而她的心仿佛也回到了当初。
十三岁那年,琵琶学成。
凭着精湛的琴艺和出色的相貌,红遍京都。
从此,她开始日夜为富家子弟弹唱,受到他们万般宠爱,他们为她抛掷千金也毫不在意。
日子混混沌沌得过着,今年欢笑复明年。
曾经,无数子弟说过要将她纳入府中,她都婉言拒绝。
她明白,他们喜欢的只是她美丽的容颜;她想等的,是一个可以厮守一生的人。
时过境迁,年华消逝,亲人散去。
她最终也没有等到托付终生的人,而身边人也渐渐没了对她的宠爱。
女子心中虽然早已料到,但巨大的落差与失落还是让她满心凄凉。
后来,她嫁做了商人的妻子,但商人只是商人。
他能想到的只有赚钱,他不会听她弹琵琶,更不会懂她心中所想。
商人重利轻别离,只留她辗转于江湖之上,空守明月叹息。
坐下之人听后,泪痕满面。
女子说完欲走,男子出言相留,诉出他自己的身世,请她再弹一曲。
看着男子真诚的眼睛,想到与他相似的凄凉身世,便抱着琵琶又回到了原处坐下。
幽幽的琵琶声在船中回荡,男子提笔写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呵,一生情痴为何,一生忠义为何。
同是痴人,同是可怜人。
浔阳江畔,梦回浮生。
只叹红尘易醉,情难断。
愿君但惜琵琶缘,一曲琵琶一生牵。
他赠诗篇,她赠往昔。
萍水相逢,却成知己。
同一世界的人,无言共谈,但泪在双颊流过,无声胜有声。
夜渐明,伊人立船头,轻拂琵琶。
千言万语化为一首轻柔的乐曲,送男子渐行渐远??弹指流年琵琶韵汶上一中高一5班高玉华山河永寂,怎堪欢颜??—趣记长安城里,烟烟细雨,万丈红尘煮就这一樽以念卿??是谁,在浔阳江沉喑暮蔼里轻拈素弦,凝绝的弦音荡过历史沧桑的面容,那九曲回肠的音响依旧穿越千年,驰无古今?是谁,把深秋霜浸的枫红,夹在唐诗泛黄的扉页间,纵使隔离了千百年的更迭,依旧栩栩如生,灵活鲜动?又是谁,怀揣着昨日春花秋月的浓情,浸润一场红尘烟雨的迷蒙,斩断了一世恩爱的百转柔肠?呼唤啊!是无奈的低吟还是柔意的呢喃?是愉悦的弦跳还是低唳的浅啜?从得阳江边那烟水寒的清唱,到烟波江舟那一曲绕梦的琵琶。
抛弃了潇潇暮雨,与知己同坐,畅谈同游,五千年的传奇和琵琶调的呜咽,静静地、悄悄地,泣在胸中。
弹指流年,拂歌散尘,消瘦了思念;轻触琴弦,如风之纤细,思念为谁而断?绕指的情愫,一生的眷恋。
琵琶和鸣,孤寂难掩。
情缘诉不尽笙箫,一生孤寂谁人怜,掬一泓流水,携一律清风,在花笺中染了斑白。
月淡风凄,一曲亘古的琵琶,飘散了今生的眷心、o残阳墨江,琴拂心弦。
阡陌道上,斯人已去,谁人踏花拾锦年?落花嫣然,良辰美景开成半声叹息,就着琵琶断韵,打捞未央的记忆。
孤星碎,残梦断,素衣寒。
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一袭青衫,落拓江湖,一身风尘,满面憔悴,或奔足呼告,或贡献绵薄,或因痛心而归隐田园。
微凉岁月,水色如烟,分不清哪是时光,哪是忧伤,徒留一指流沙,低吟浅唱??琵琶韵里梦魂扬,诉尽相思欲断肠。
谁解曲中惆怅味,寒衣沾泪碎心堂。
一段历史掩不住一曲悲欢离合,一曲悲欢离合唱不尽一页酸甜苦辣。
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零落谁的指尖。
何人独倚望西楼?何人琵琶语凝愁?思如扣,沾衣袖,世人皆云琵琶恼,谁叹曲中忧?一眼回眸,尘缘遇了谁?一纸暗香,阑珊寻了谁?一帘幽梦,凭栏念了谁?一曲琵琶,唯美埋葬谁?转眸相对,不问尘世之变故,相逢一笑,不问曲中人聚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