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等人的观点。

一、桑代克的联结论联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规律的认识上。

(一)对学习实质的认识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人的联结系统。

”所谓联结,是指某种情境(即刺激)仅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引起其他反应。

(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建立的。

桑代克依据他对动物(猫)实验的材料,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建立的。

因此,他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后人也称这种理论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

(三)对学习规律的认识桑代克认为学习有三条主律和五条副律。

学习的三条主律是:1.准备律2.效果律学习的五条副律是:1.多重反应原则2.倾向和态度原则3.选择性原则4.同化或类化的原则5.联想交替原则二、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斯金纳(B.F.Skinner)作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了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核心的学习理论。

(一)对学习实质的认识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属于反应型条件反射的过程,没有已知的刺激,是由有机体本身自发出现的反应,如老鼠揿压杠杆的反应是由有机体发出的,杠杆对这种反应起诱导作用。

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大多数学习是操作学习,人不是被动等待刺激,而是积极主动地对环境进行探索,先有反应,然后才知道结果,再根据结果去调节行为。

因此,他侧重于对操作学习进行研究。

(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操作学习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其中,强化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手段。

强化物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强化物,它是指跟随在一个操作反应之后,并能提高这个反应概率的刺激物,这种刺激物对反应产生正强化,另一种是负强化物,它是指一个刺激如果从某一情境中排除时,由此能够加强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它就是负强化物。

行为矫正定义

行为矫正定义

第三节 行为矫正发展简史
行为矫正技术上世纪发展起来,近几十年发 展极快,内容不断扩大、措施不断更新、信 息不断增长、措施趋向整合,已被广泛应用 于处理各类社会问题。
行为矫正旳历史
能够追溯到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 尤其是斯金纳旳工作。
如孩子旳破坏行为在教师关注旳程度不同步 会有所变化。
(2)行为能够被观察到,从而能够被描述和 统计。
对行为能够从行为发生旳频率、连续时间和 强度等方面来测量。如每人在特定旳时间内 某种行为出现旳次数,某种行为出现时连续 旳时间长短,以及行为旳反应强度等。
(3)行为总是发生在特定旳时间和空间,不 可防止地对别人周围旳环境产生影响,不论 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不但要注意发掘和利用,而且要 使来自这 些原因旳刺激内容尽量丰富多彩,使其中具 有主动、向上作用旳刺激成份具有足够强度 和连续时间。
环境原因对个体选择性
其作用主要是社会文化性旳。 具有良好行为方式旳人轻易迅速取得多种
社会团队旳认同,在爱情、成就、人际关系 方面也 都更轻易取得成功。
3.学习原因
行为形成和发展旳原因
影响行为形成和发展旳原因诸多,但总括起来不外 乎三个方面:遗传、环境和学习原因。
1.遗传原因 许多动物试验和跨文化人类学研究都证明,人旳
行为是有遗传基础旳。 基因除了影响行为,还能决定人旳一系列行为性状
和趋势。基因旳传递,使人类在长久进化中取得旳 优点得以继承,而基因旳复杂性造成人类行为旳多 样性。 遗传基 因具相当大旳稳定性,所以行为能代代延 续;遗传基因又在不断地突变、选择和整合,所以 人类旳行为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延伸。
“计时隔离”是一种非暴力旳措施,它旳主要作用 在于:一方面,它能使父母冷静下来,防止因为情 绪旳冲动而对孩子实施体罚;另一方面,“计时隔 离”对孩子是一种温和旳处分,它使孩子临时不再 得到别人旳注意,更无法得到想要旳东西。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及代码:特殊教育导论课程学分与学时:3 分/48 学时(课堂讲授36 学时,实验实践12 学时,自主学习0 学时)先修课程:《特殊教育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等合用专业:特殊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一) 课程性质《儿童异常行为矫正》是特殊教育学专业学生自主选修的一门专业方向课。

本课程主要讲述行为矫正的概念、理论基础和行为矫正方法。

综合了学生所习得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对特殊教育儿童的认识,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科学,对特殊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 课程目的通过《儿童异常行为矫正》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特殊儿童异常行为特点;通过理论、案例分析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评估并分析问题行为,并能够根据异常行为的特点科学的设计行为矫正的程序,为学生从事儿童行为问题的防治与矫正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三 ) 课程任务1. 掌握行为及行为矫正的普通概念;2. 了解行为矫正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应用领域;3. 掌握行为矫正学的理论依据和基础;4. 了解特殊儿童常见的异常行为及其理论;5. 掌握各类行为矫正技术在特殊儿童行为矫正中的应用策略和普通原则;6. 学会各类特殊儿童行为矫正的方法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理论讲授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3 学时)1 .行为的特征2. 行为及问题行为1. 行为矫正的定义2. 行为矫正基本特点3. 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的关系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3 学时)1. 巴普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2.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3.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三章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6 学时)第四章强化( 3 学时)1. 强化的含义与分类2. 强化物的含义与分类1. 强化的程式及其特点2. 强化原理的原则1. 强化的正例2. 强化的误用第五章惩罚( 3 学时)1. 惩罚与惩罚物的含义2. 惩罚与惩罚物的分类1. 惩罚过程的特点2. 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1. 惩罚的正例2. 惩罚的误用第六章消退( 6 学时)1. 消退的含义2. 消退的基本类型1. 消退过程的特点2. 影响消退效果的因素1. 消退的正例2. 消退的误用第七章差别强化与刺激控制( 3 学时)1. 行为分化与差别强化2. 刺激辨别与刺激控制1. 差别强化的四种类型2. 差别强化的正用与误用第八章塑造、渐隐与连锁( 6 学时)1. 塑造的含义2. 塑造的使用原则1 .渐隐的含义2.渐隐的使用原则1. 连锁的含义2. 连锁的使用原则第九章代币系统与行为契约( 6 学时)1. 代币系统的含义及特点2. 行为契约的含义及特点1. 代币系统的构成及其使用2. 行为契约的构成及其使用第十章行为维持与自我控制( 3 学时)第十一章临床行为治疗( 2 学时)第十二章认知行为疗法( 2 学时)1. 原理和基本技术2. 基本过程3. 应用程序1. 基本原理2. 基本过程3. 应用技术和程序第十三章示范摹仿疗法( 2 学时)( - )实践教学[实验类型] :验证性[开设类别]:必修[实验目的] :发现问题行描述问题行为。

校本培训资料--行为矫正技术

校本培训资料--行为矫正技术

1行为矫正技术培训资料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一、概述(一)行为与问题行为(1)行为1。

行为的概念.行为指的是个体任何可观察到的或者可测量的动作或者活动,包括个体外部的动作或者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

2。

行为的特征。

①行为就是人们说的和做的.②行为是可测量的。

③行为是可以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的。

④行为对外界环境会产生影响.⑤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2)问题行为1.概念.问题行为指的是那些偏离常态、给他人或者自己的身体、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危害甚至危险的行为。

2。

表现①行为不足。

②行为过度。

③行为不适当。

3.分类①不成熟的行为。

②缺乏安全的行为。

③不良习惯。

④与友伴有关的问题.⑤反社会行为.⑥其他问题。

(3)影响行为发展和形成的因素.①生理因素(遗传因素)②家庭因素③学校及社会因素(二)行为矫正的概念行为矫正通常指的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来处理问题行为,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如果要对个体开展行为矫正,必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观察、测量和评估个体当前可观察到的行为模式;2.确定环境中的先前事件和行为发生之后的结果;3.建立新的行为目标;4.通过控制所确定的先前事件和行为结果,促进新行为的学习或者改变当前的行为。

(三)行为矫正技术的理论基础1.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4。

认知行为矫正理论2二、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一)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一是行为评估阶段1。

行为评估阶段的任务①行为筛选②问题行为的详细评估2.行为评估的方法①访谈②直接观察:ABC记录法(叙事观察法)③行为检查表④标准化的评估工具二是制定矫正计划的阶段1.确定行为干预的目标2.确定行为干预的方法与具体步骤3.实施行为矫正计划三是行为矫正实施阶段3第二章用于行为形成和增强的行为矫正技术一、强化1。

概念:强化指的是“某种行为发生之后,所跟随的结果能够导致将来该行为发生概率增加的过程。

行为矫正 考试重点

行为矫正  考试重点

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1 、行为的特征1、行为就是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2、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和测量,并可被描述和记录。

3、行为和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4、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5、行为具有可公开或可内隐的特征。

2、个体在进行行为观察和测量时,可以根据行为的性质,选用频率(行为出现的次数) 、持续时间(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和强度(行为所包含的身体力量)等指标进行度量。

3 、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问题行为的类型(1)行为不足,如七岁的儿童不会自己穿衣服( 2)行为过度,如儿童上课时经常不遵守纪律或侵犯别人( 3)行为不当,如五岁儿童将玩具放入垃圾桶。

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1 、问题行为是习得的。

2、各个问题行为时分别习得的。

3、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

4、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

5、行为受认知的影响,改变认知可以改变行为。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1、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主要规律( 1)行为获得律与消退律。

(2)刺激泛化与分化率。

(3)恐惧性条件作用。

Eg:恐惧症的形成、成年人怕猫、怕空旷等( 4) 高级条件作用律。

Eg:考试焦虑。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3、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比较:(1)其主要差别在于强化的手续不同。

在经典性条件作用中,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几乎同时出现,无条件刺激即是强化物,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共同诱发行为的反应。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只有在条件反应发生后才会出现强化物。

因此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反应决定强化。

(2)经典性条件作用是被动形成的,为信号学习。

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属于主动形成的,是技能学习。

(3) 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事实上这两种反射活动是整个行为系列的不同环节,是连续不能分的。

(4)人类的日常行为大多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在行为矫正中的作用很大。

行为矫正的基础理论

行为矫正的基础理论
详细描述
惩罚系统
模仿学习
模仿学习是一种基于观察和模仿的行为矫正方法,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来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
总结词
模仿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尤其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表现,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在行为矫正中,模仿学习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正确行为表现,促使个体学习和模仿正确的行为方式。此外,模仿学习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示范等方式进行,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
未来发展
跨学科合作:为了克服行为矫正的挑战,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领域。通过跨学科合作,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行为,并开发更有效的行为矫正技术。
案例分析
06
总结词
行为矫正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详细描述
行为矫正理论在教育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课堂管理、学生行为干预、特殊教育等方面。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教师可以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行为和良好习惯。
详细描述
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
04
课堂管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行为矫正原理,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特殊教育
针对有学习困难、注意力缺陷等问题的学生,行为矫正是特殊教育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正向行为支持体系,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领域
心理咨询师运用行为矫正原理,通过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等手段,帮助来访者克服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
总结词
奖励系统
惩罚系统是一种负向的行为矫正方法,通过给予个体不愉快的刺激或惩罚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总结词
惩罚系统通常包括体罚、谴责、剥夺等手段。体罚是指对个体施加身体上的痛苦或不适,以减少其不良行为的发生;谴责是指对个体进行口头上的责备或批评,以促使其认识到错误并改正;剥夺是指消除个体所获得的某种利益或权利,以减少其不良行为的发生。惩罚系统在行为矫正中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需谨慎使用,避免对个体造成心理创伤。

儿童行为矫正技术

儿童行为矫正技术

行为矫正技术的有效性
尽管许多行为矫正技术已被广泛接受 和应用,但如何确保这些技术的有效 性仍是一个挑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 究来验证这些技术的效果。
个性化问题
技术整合
如何将传统行为矫正技术与现代技术 (如AI、VR等)有效整合,以提高行 为矫正的效果和效率,是一个值得探 讨的问题。
每个儿童的行为问题都有其独特性, 如何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个性化 的行为矫正方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目标
改善儿童的行为问题,提高其适 应能力,促进其心理和社会发展 。
儿童行为问题的分类
01
02
03
04
情绪问题
如焦虑、抑郁、易怒等。
行为问题
如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 不适当的社会行为等。
学习问题
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学习 困难等。
发展问题
如语言和沟通障碍、自闭症谱 系障碍等。
儿童行为矫正的重要性
消退法
总结词
消退法是通过撤消关注来消除不良行为的矫正技术。
详细描述
消退法是通过撤消对儿童不良行为的关注,消除其发生的环境刺激,从而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
模仿法
总结词
模仿法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的模仿法包括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通过让 儿童观察和模仿正确的行为榜样,学习正 确的行为模式,从而矫正不良行为。
社区环境中的应用
要点一
社区资源整合
整合社区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机会,满足儿童的发 展需求,减少因无聊或无意义行为引发的不良行为。
要点二
社区支持网络
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提供心理咨询、社会适应指导等服务 ,帮助儿童解决行为问题,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05
儿童行为矫正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

行为矫正——精选推荐

行为矫正——精选推荐

⾏为矫正第⼀章绪论第⼀节⾏为矫正的问世⼀、⼉童发展与适应(⼀)⼉童发展⼉童的新需要与⼉童已有的⼼理结构之间产⽣的⽭盾运动推动了⼉童的发展。

(⼆)适应适应是指个体在与环境之间进⾏互动时能有效地应付和顺应⾃然和社会环境。

⼆、⼉童发展与适应中出现的⾏为问题⼉童在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其发展会受到⽗母教养⽅式、家庭关系、⽣活环境、教师态度、学业以及同伴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三、⾏为矫正的诞⽣第⼆节⾏为矫正定义⼀、个体⾏为的涵义个体⾏为分狭义和⼴义。

狭义是指被⼈观察到或是能⽤仪器测得到的个体活动。

⼴义指除直接观察及测量的外显活动外,还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理历程——意识及潜意识历程。

⾏为矫正学中的⾏为⼀般指狭义⾏为。

⼆、个体⾏为的特征1、⾏为就是⼈们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2、⾏为具有⼀种以上的测量尺度3、⾏为可以由别⼈或者⾏为⼈⾃⼰进⾏观察、描述和记录4、⾏为和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三、⾏为矫正的涵义(⼀)什么是⾏为矫正⾏为矫正是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为问题,从⽽引起⾏为改变的⼀种客观⽽系统的有效⽅法。

(⼆)⾏为矫正的基本假设1、问题⾏为是习得的。

2、各个问题⾏为是分别习得的3、问题⾏为与环境有特殊关系4、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为5、改变认知可以导致⾏为改变(三)⾏为矫正改变的对象减少或消除个体的不良⾏为,塑造或增进个体的良好⾏为。

1.“不良⾏为”是指⼉童的⾏为影响了⾃⼰和他⼈的正常学习和⽣活,这些⾏为阻碍⼉童的社会适应以及⾝⼼的充分发展。

2.“良好⾏为”是指⼉童的⾏为能符合社会⽂化的要求、被社会接受的,且⾏为是有效的,并对⼉童的⾝⼼发展产⽣积极作⽤。

(四)不良⾏为的种类美国⼼理学家马丁和⽪尔认为⼉童的⾏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下⾯三类情形:1、⾏为不⾜:指与多数⼉童相⽐,⼉童的某种⾏为表现得太少。

2、⾏为过度:指与多数⼉童相⽐⼉童的某种⾏为表现得太多。

3、⾏为不当:指⼉童表现了不符合⾃⼰⾝份,或不适合当时场景的⾏为。

教学课件:第一章-行为矫正概述

教学课件:第一章-行为矫正概述
行为矫正在技能培训中用于帮助学员纠正操作技能、工作态度和职业习惯等方面的偏差,以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例如,纠正操作工人的操作技能、服务行业从业者的服务态度等。
团队合作
在职业培训中,行为矫正还用于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合作效果。例如,培养学员 的沟通技巧、领导能力等。
特殊教育领域
行为矫正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未来展望
行为矫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从最初的动物行为学实验逐渐发展成 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 应用,行为矫正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 为更多人带来福祉。
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心理学理论的 不断完善,行为矫正也在不断发展, 新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
05 行为矫正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
挑战与问题
挑战
行为矫正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如个体 差异大、治疗方法单一、缺乏科学依 据等。
问题
当前行为矫正实践存在一些问题,如 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治疗效果不 稳定等。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发展方向
未来行为矫正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多元化 治疗,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和实证。
变其行为反应。
行为矫正的方法
正强化
负强化
惩罚
消退
给予个体喜欢的刺激或 奖励,以增加良好行为
的频率。
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 来增加良好行为的频率。
给予个体不愉快的刺激, 以减少不良行为的频率。
停止对某种行为的强化, 使该行为逐渐消失。
行为矫正的应用
教育领域
心理咨询领域
教师可以使用行为矫正方法来帮助学生克 服学习困难、改善课堂纪律等。
04 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
教育领域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巴普洛夫的经典试验
• 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程序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 行为获得律与消退律
• 刺激泛化与分化律 • 恐惧性条件作用律
• 高级条件作用律
从巴普洛夫到的理论到沃尔普的临床试验 • 交互抑制原理
• 系统脱敏原理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 从桑代克到斯金纳
• 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
•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 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比较
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
• (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白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实验。 斯金纳发明了一种学习装置叫做斯金纳箱,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 操纵杆连接着一个供应食丸的装置。将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白鼠在 箱子里乱跑时,偶然踏上操纵杆,这时供丸装置自动送落一粒食丸。 白鼠经过几次尝试后,就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在这一实 验中,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而获取食物的反应,把强化(食物)与操作 性反应联系起来,形成了操作性条件作用。按压杠杆变成了获取食物 的手段或者工具,因此,操作性条件作用也称为工具性条件作用。 • (2)关于行为的分类。 斯金纳认为,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种。应答性 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无条件反应是 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是一种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并不是由已 知刺激引发的,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操作性行为并不取决 于事先的刺激,而是由其结果控制。
一、让当事人对于治疗有一正确的认知,消除治疗的神秘色彩; 二、促使当事人去监视那些伴随产生烦恼的想法; 三、使用认知技术与行为技术; 四、通过置身于产生问题想法的问题情况的过程,指出与挑战当事人的想法; 五、借助在现实世界中加以测试来检查信念与假设,以及教导当事人学会一些技能,避免病情复发 (Beck etal.,1979)。

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

判断是否是惩罚的标准
S的出现导致R发生的概率下降 S导致R在将来是持久降低的 提问: 父母为什么总是倾向于不断打骂孩子?

强化与惩罚的异同
相同点:R受S的影响 不同点:强化——S是个体所需要的;R在将来 出现的频率是增高的 惩罚——S是个体所厌恶的;R在将来 出现的频率是降低的
3、惩罚的类型
为什么许多中小学老师倾向于用严厉的 态度对待学生?
惩罚使用者易受到负强化
由于惩罚的使用对于使用者有负性强化 的作用,所以惩罚很容易被错误地使用或过 度使用。 中国父母倾向于使用责打方式惩罚孩子 就是如此。
惩罚易产生示范效应
观察或受到别人频繁使用惩罚方法的个体,更有可 能在相似的情况下使用惩罚方法。
二、消 退
消退——受到强化的R不再导致具有强化 作用的S,该R在以后发生的频 率降低。 R — S R在将来 消退:R …… S R在将来
案例1:
朱华是一个好学、热情、有礼貌的中学生。班里 有同学将他的名字颠倒成“华朱”并谐音这“花猪”。 朱华刚听到同学这样叫时非常生气总要与同学争辩, 结果引得同学更起劲地叫。后来每当同学叫他“花猪” 时,他就当作没有听见,而当同学叫他“朱华”时, 他 就热情地答应别人。久而久之,同学们感到叫他“花 猪” 没趣了,渐渐地就不再有人叫他“花猪”了。
正惩罚——当一个R发生时,出现其一个所 厌恶的结果S,这个R在以后发 生的频率降低的现象。 负惩罚——当一个R发生时,去掉一个其所 喜欢的结果S,这个R在以后发 生的频率降低的现象。 相同点: R — S R在将来
常见的惩罚方式
矫枉过正 体罚 斥责 体力劳动 隔离
矫枉过正
矫枉过正—问题R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 题R有关的费力的活动。 ①过度补偿—问题R发生后,当事人不仅必须纠 正问题R造成的环境影响,且还要把 环境恢复得比问题R行为发生前更好。 比如:把墙画花了,不仅要把自己画花的部分擦干 净,且把他人弄脏的也要擦干净。 ②积极练习—要求当事人多次重复练习或较长时间 地练习与问题R相对立的良性R。 例:学生写错字,老师叫学生改正并每个字写10篇。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3
经典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建立前
条件反射建立中
条件反射建立后
4
(2)操作性制约:斯金 纳经实验提出,在环境中 采取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对先前的行为有增强或消 退作用。
5
R + S
R概率增加
6
(3)认知学习和社会学习:由贝克和班杜 拉等人提出。承认经典制约和操作性制约 所排斥的任何中介变量,认为了解和矫正 人的行为时,如果忽视认知因素,会严重 阻碍行为学派在临床上处理很多问题的能 力。
7
强调认知过程、代替性强化和自我调节在 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区别于其 他行为主义者的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行 为是由环境、行为和人3种变量交互作用决 定的。
BHale Waihona Puke 行为)P(个体)E(环境)
8
1
二、行为疗法的人性观
早期的行为主义主张“环境决定论”,认 为人的特性是后天习得的结果 人的行为是可以准确观察和测量的; 现代行为主义:开始重视人的主动行动的 重要性,强调人要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环境 新环境
行为习惯 新行为
2
三、行为的三个制约原则
(1)经典制约:以巴甫洛 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为依 据,某些行为反映是因无 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的结 合引发的。
第二章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一、行为矫正的产生和发展
1913年华生(Watson)发表《一个行为主 义心目中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心理 学的诞生。 1958年南非心理学家Wolpe首次提出交互 抑制理论,为行为疗法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 60年代Bandura发展出社会学习理论,并 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理论 70年代行为疗法已成为心理学界的一大流派

行为改变技术4试卷

行为改变技术4试卷

行为改变技术知识点:1.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和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2. 在行为矫正实践中,最常用的概括性强化物莫过于代币3. 操作性条件作用有四条基本规律,即:①负强化;②惩罚;③消退;④正强化4. 面对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奖惩这三个基本成分,最为关键的是自我奖惩5. 在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过程中,最常用来搜集功能性诊断资料的三种方法是调查法、实验法和观察法6. 概括性强化物具有两个重要特点:①强化价值巨大;②强化价值长久7. 6位学生在上课时经常随意说话,并擅自离开座位。

当他们出现这些行为时,就要求他们在课间休息的前5分钟内,必须坐在座位上,然后举手、被老师点名、站起来回答,不断重复这一过程,这是积极练习8. 维持行为改变的主要方法有:延缓强化、同伴支持、渐隐强化、自然强化和间歇强化9.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情绪障碍认知理论10. 负惩罚的主要形式有隔离和反应代价11. 为保证观察的准确性,观察者的一致性系数应在80%以上12. 最早把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沃尔普13. 乐乐经常打断父母的谈话,这一行为是由其父母的关注所强化的(每次他打断父母谈话,父母就停下来训斥他)。

当乐乐再次打断父母谈话时,父母不再关注他的这一行为,这就是消退14.不合理信念有三个主要特点,即: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15. 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的原因,被称为实验设计16. 一个成功的行为矫正程序,常常包括三个需要观察和记录的阶段,即基线阶段、处理阶段和跟踪阶段17. 根据强化物的内容将强化物分为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物18. 刺激促进主要有四种形式,即言语指导、行为示范、情境诱导和身体引导19. 刺激控制的三项基本技术是:①控制行为的先行刺激;②控制行为的强化价值;③控制行为的反应难度20. 厌恶疗法的变式包括符号性厌恶疗法和想象性厌恶疗法1. 问题行为分为三种类型,即①行为不足;②行为不当;③行为过度2. 乐乐经常打断父母的谈话,这一行为是由其父母的关注所强化的(每次他打断父母谈话,父母就停下来训斥他)。

儿童行为矫正教学大纲

儿童行为矫正教学大纲

儿童行为矫正教学大纲《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学时数:32 学分数:2.0 执笔者:龚丽娟编写日期:2021年11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是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

通过《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儿童异常行为的区分,培养学生处理儿童异常行为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异常行为科学设计行为矫正的程序,为学生从事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行为矫正概述(3学时)教学内容:行为矫正的概念,行为具有可塑性,行为矫正的涵义,正常与非正常行为,相关概念的区分,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国外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我国行为矫正的发展概况,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应用领域,有效运动行为矫正的原则教学要求:1、理解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2、了解正常行为与非正常行为的区别;3、了解精神分析与行为矫正的区别,以及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的关系;4、了解行为矫正的特殊性和应用基本要求。

重点:行为矫正的概念,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视觉、听觉的机制。

难点:行为矫正的有效应用原则,行为矫正与精神分析与行为治疗的比较。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4学时)教学内容:条件反射原理,巴甫洛夫(I.P.Pavlov)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操作性条件行为原理,试述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认知疗法,概述,认知疗法常用的治疗技术,认知疗法的适应症,生物反馈疗法,概述,适应症,生物反馈疗法的适应症,生物反馈治疗的设备与治疗步骤,社会学习理论与教育激励,社会认知理论,交互决定观,观察学习的过程,关于教育激励教学要求:1、理解行为矫正的四个理论基础的实验过程、结论、以及在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中的技术;2、掌握四个原理的基本内涵;13、了解四个原理产生的基本背景,以及原理在行为矫正中的应用要求;4、了解家庭治疗与生物反馈疗法的技术与应用;5、了解结合认知原理与社会学习原理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行为矫正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行为矫正的一般问题一、行为1.含义:包括外显的行为变化和内隐的心理过程。

2.行为的特征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被观察和测量与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二、行为矫正的定义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

分析:环境与某一特定行为间的关系。

矫正:开展和实施某些方法来改变行为。

三、对象正常行为:大家共同接受的有助于身心发展的行为。

不正常行为:1.行为不足:说话少2.行为过度:话多、多动3.不适当的行为:发脾气四、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问题行为是习得的各个问题是分别习得的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五、行为矫正的特点1.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2.程序和方法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华生)3.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4.对矫正程序进行精确的描述5.由日常生活中的人实施6.不再将过去的事件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加以重视7.拒绝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第二节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一、国外行为矫正的发展概况巴普洛夫的基础性工作最先出现1962 华生华生形成惧怕白鼠和消除惧怕心理的实验威特曼对学习困难儿童的体验和视力检测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是环境的因素而造成的学习低能,通过改变环境对其进行训练,改善了他们的行为问题。

桑代克:猫学会击打杠杆获取食物行为矫正的三大杰出人物:南非的沃尔普:交互抑制英国的艾森克:对抗条件反射和厌恶条件反射美国的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行为分析的科学方法二、我国行为矫正发展概况1949前没有系统研究空白阶段1949-1978准备阶段1978-1985开展阶段1986-1995发展阶段1995年以后第三节行为矫正的发展与应用一、行为矫正发展的特点重视塑造良好的行为重视群体行为的改变扩展到普通场合二、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1.教育家庭教育: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亲社会行为改变某些不良行为学校教育:良好课堂行为增进学生的学业行为2.临床心理:强迫症焦虑抑郁症3.医药和保健:吸烟喝酒4.行为团体心理学方面5.工业、商业和人事管理方面6.运动心理方面三、应用原则1.防止滥用2.避免误用3.不要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4.遵循道德准则:取得儿童及家长的同意最大效果及最小伤害行为矫正者的资格告知家长正确认识行为矫正的性质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一、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决定反应)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及理论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消退分化泛化制约与反制约的经典实验:制约情绪;反制约情绪沃尔普的临床实验:交互抑制原理的出现系统脱敏原理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反应决定强化)斯金纳的实验:动物富勒:人(智力障碍)林德司来和阿兹林:儿童合作行为毕吉武和贝尔三、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产生背景:行为主义的机械观行为主义观点的改变基本内容:通过矫治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疾病减轻或消除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化律
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 生的概率,叫正强化。
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 生的概率,叫负强化。
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 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
消退:不再有强化物相伴,则发生概率降低, 称为消退。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
面对同一件事,人们会随着对该事件 认识的改变而发生情绪上的变化。
——左右我们情绪的并非是 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态 度和观念。
艾利斯ABC理论
Activating events ——诱发性事件 Beliefs ——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 Consequence ——情绪反应及后果
理性情绪理论中认为,在人们情绪的过程中 有三个重要的因素,这就是:
习过程中,学习者 可以形成预期。预 期的被证实也是一 种强化,叫内在强 化。
我们生活中 ,谁都会有情绪上的 体验:高兴 、愉快、烦闷、痛 苦……。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 我们的情绪呢?
遇到不好的事; 处于不好的环境; 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运气不佳; …… ……
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 角度,自然会有不同的认知,并产生出 不同的情绪。
LH与应付紧张、神经症性抑郁

LH状态与神经症性的抑郁表现相同,故LH可
作为对抑郁症产生的心理机制的解释之一。
为了摆脱习得性失助感:
〇要改变失败结局不可控制、不可改变的认识 (归因方式)。
〇要使当事人相信他的努力是有效的。
第三节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一、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含义 二、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 三、贝克的认知行为理论
理性情绪疗法的由来与发展
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 Therapy, 简称RET)是上一世纪50年代,由美国临床心 理学家艾里斯(A.Ellis)提出的。是认知心理 治疗中的一种方法,因其中也采用行为治疗的 一些方法,也称为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
艾尔伯特.艾里斯
Albert Ellis
三、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
四、影响观察学习的主要因素
交互作用理论
强调主体因素对人类学习的必要性及对人 性潜能发挥的决定性,从而赋予人以命运 的主宰地位。
有人称班杜拉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 社会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或社会学习理论 的巨匠。
观察学习过程
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是通 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 样)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 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1913~

理性情绪理论模型 D.辩 驳
A.事 件
B.旧认识
E.新认识
C.不良情绪 N.情绪改善
贝克的认知行为理论
1.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人们情 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 对事件的解释。
2.认知和情感、行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负 性认知和情感、行为障碍互相加强,形成恶性 循环,是情感、行为障碍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因此,打破恶性循环是治疗的一个关键。
第二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从桑代克到斯金纳 二、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四、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比较
桑代克迷笼示意图
三条学习主律 (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备律: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式条件反射。可以白鼠 学会按压杠杆以获得食丸为例。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一)学习是有目的的(为何学习) (二)学习实质在于对环境的认知(如何学习)
对环境的认识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与途径。学习的 实质在于认识环境条件,形成“认知地图” (Cognitive map)。
潜伏学习:由于缺少强化而没有在外显行为变化 中表现出来的学习。
内在强化:在学
• 诱发情绪发生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
• 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相应的信念、态度和 解释(Beliefs);
• 由此引发的人们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Cones quinces)。
因此合理情绪理论又简称为ABC理论。
事件
情绪
认识
理性情绪理论认为,对事件正确的 认识一般会导致适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 而错误的认知往往是导致一个人产生不 良情绪的直接原因。
3.情绪障碍患者往往存在重大的认知曲解,这 些认知曲解是患者痛苦的真正原因,一旦认知 曲解得到识别和矫正,患者的情绪障碍必将获 得迅速改善。
认知歪曲的主要形式
任意推断 选择性概括 过渡引申 夸大或缩小 “全或无”的思想
第四节 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交互决定论 二、观察学习的实验
一、建立行为矫正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二、建构等值性行为模式
操作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强化: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一种程序。 强化物:凡能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物,
叫强化物。 学习:学习可以定义为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 操作性条件作用律(强化律):如果一个操作发
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的 强度就增加。所增加的不是S-R联结,而是使反 应发生的概率。
二、问题行为的功能
三、功能评估的价值 四、功能评估的方法
功能评估的功能
描述问题行为 明确前提事件 确定行为后果 提出明确假设 收集科学数据
问题行为的功能
社会性正强化
社会性负强化
感觉性正强化
感觉性负强化
举例:惹是生非

吸烟

吮手指
功能评估的价值
提高行为矫正的效果和效率
是专业性的标准和要求
功能评估的方法
调查法 功能性评估面谈表、动机评定量表 观察法 ABC行为分析法、功能性评估观察表 实验法 实验分析法、操纵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变量
第二节 功能评估的主要策略
问题行为的调查评估 问题行为的观察评估 问题行为的实验评估
第三节 建立行为矫正方案
操作条件反射
反应类型 强化的性质
S-R型
R-S型
强化伴随着条件刺 强化伴随者反应, 激,强化不是奖赏 强化是奖赏
反应的主动性 学得了什么 适合于解释
被动 刺激间信号关系
信号学习 情绪学习
主动 特定的反应
简单的 技能学习
强化的程序
在连续的强化的条件下,新的行为建立得快, 消退得也快;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新的行为 建立得慢,消退得也慢。这可用“辨别假设” 来解释。
动机过程是指观察者在特定条件下由于某种诱因的存在 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因此,它在本质上是和产出过 程不同的行为机制。
影响观察学习的主要因素
榜样与示范 观察与模仿 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自我肯定 自我批评
第三章 问题行为的评估
第一节 功能评估的含义与功能
一、功能评估的含义
(三) 习得性失助感
当强化的结果不依赖于有机体的反应时,有机体学 会的是“反应是无用的”观念,这将导致习得性失助 感。 1.概念与实验
习得性失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指一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状态。
塞利格曼1967年的研究
LH效应分析 动机缺失 认知缺失 情绪缺失
第二章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行为获得律与消退律 刺激泛化与分化律 恐怖性条件作用律 高级条件作用律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情境
三、从巴甫洛夫的理论到沃尔普的实验
(一)交互抑制原理 (二)系统脱敏原理
观察学习的过程
1. 注意过程 2. 保持过程 3. 运动复现过程 4. 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指观察者将其心理资源投注于示范事件的过程, 是示范事件影响观察者而产生学习的入口。
保持过程是指观察者将在观察活动中获得的有关示范行 为的信息以符号表征的方式储存于记忆之中已备后用的 过程。
运动复现过程,是指观察者将注意和保持基础上形成的 关于示范行为的内部符号表征,在外显的行为水平上加 以实现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