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关系普遍“冷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师生关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文章主要从教师、学生、学校方面以及社会风气和网络文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等方面。分析高校师生关系淡漠的因素。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影响
当今,我国的师生关系总体上体现了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初步形成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师生关系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据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较冷淡”的占到了74.1%,认为“很冷淡”的占到了11%。导致高校师生关系普遍“冷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教师的因素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想先导。教育理念会影响一名教师如何看待教育的意义,如何看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当前将教师权威绝对化、权威使用过度的传统教育观念仍然严重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如“专制型”师生观导致了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成为教师的附庸、消极的教育对象。这样的师生关系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与此相对应的是“放任自流型”的师生观,片面强调学生的自然天性,一切围绕学生旋转,教师不干预和不限制,让学生放任自流。这样的师生观念排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当前,有的高校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意识到教师职能的变化和角色的转换,不及时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而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具有明确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

(二)教师的个性特点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师生的交往是在师生双方个体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师生关系在建立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师生个性特点的影响,而且教师的个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不良的个性品质则会使师生间产生相互排斥、疏远甚至冲突。据调查,大学生最喜欢尊重学生、知识广博、和蔼可亲、平等待人、风趣幽默的教师,最不喜欢那种讨厌学生、偏爱、不公正、无责任感、自傲、冷漠

、教学不认真的教师。有的教师由于性格、心理的问题,不善于与他人交往与沟通,仅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或专业学术方面,导致了在教学方面仅与学生保持一种纯教的关系,不愿在课外与学生过多接触而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无论是知识面还是社会经验都不及自己,与自己没有共同语言,不愿意与学生交往,师生之间仅维持着一种平淡的人际关系。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教书育人相脱节的现象仍很突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可见,教师如果不与学生时常交往就难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难于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更谈不上采取适当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师生关系不融洽。

(三)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学风和教风是良好校风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育人的重要文化环境。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端正,责任心强与否,均会对学生的思想及学习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然而,当前部分高校老师的敬业精神较弱,只把应付课堂几十分钟作为教学目的,上课流于形式,很少顾及教学效果。另外,一些教师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不满足于安贫乐教,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对学生缺乏责任心,敷衍了事,对学生缺少热情、漠不关心,生活中不求进取,言行轻率,学问上和品德上不足为师。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情况和特点,或了解不全面不准确,在教育工作中盲目行事,对学生评价也难以公正和客观,使学生不能对老师产生崇敬之心,损害了师者形象,自然就影响到师生间的交往。可见,教师在教学上的不够认真,品德上的不如人意是导致学生漠视教师、师生关系冷淡的原因之一。

二、学生的因素

(一)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大学的教育主要是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基础知识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教师的课堂教学重在理论、知识、技术的传授,其他知识的学习更多是依靠学生自学完成,因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二者互为主体,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任课教师的依赖性减弱了,一般情况下,学生有难解的问题才去找老师,很多学生上完一学期的课,还没有与老师说过一句话。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文化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和教师的社会角色含义逐渐单一,也淡化了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信赖关系,或者说,学生不必只依

靠教师来获得文化知识,从而使大学师生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疏离。

(二)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发育中、晚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生理发育已接近或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精神方面自立性增强,观察、分析、判断等认识能力的发展意味着大学生们有可能从事成年人所能从事的较复杂的思维活动,能够独立学习较复杂而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所以,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一方面决定了其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比中学阶段有所提高即独立自主性增强了,于是降低了对老师的依赖心理,不愿主动与老师多接触;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断乳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不成熟导致了他们不想和老师多沟通交流,但又非常渴望老师成为自己的“感情寄托”。因为大学生远离父母和亲朋好友,心理上容易感到势单力薄、孤独无助,他们渴望老师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关心自己,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这种心理使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值过高,当事实上没有能够达到这种愿望时,便容易加深他们的怨恨、封闭心理,从而更加剧师生关系的恶化。

三、学校的因素

(一)大学的管理体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首先,班主任或辅导员制度对教师与学生的交往造成一种心理错觉。现在的高等院校一般都设有专职的班主任或辅导员,这对学生的全面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这种管理体制宏观上造成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纪律、学习等方面的管理均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负责,使广大教师与学生产生一种错误认识,认为与学生交往、联系应该是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事,与任课教师无关。这种由班主任或辅导员单向管理的弊端是造成师生之间接触少的客观原因。此外,学校在教师的地位、选聘、待遇等一系列问题上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单纯注重教师的升职晋级和科研专业水平,并且教师的升职晋级只凭发表文章的数目或创收的多少等来衡量,许多教师由此把精力放在科研活动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育人”工作,减少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其次,高校后勤社会化作为高等教育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必然趋势,也使师生联系、交往更加困难。随着改革的进程,学生宿舍逐步脱离学校管理,而教师也将散居于校外各地。这一分散趋势,加上交通工具的制约和学校硬件的不足,使师生的面对面的联系交往和直接讨论交流变得更为不便和困难。(二)大学办学规模的盲目扩大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人际交往的频次,人际关系的疏密,与人际交往数量有关。过去,大学由于招生人数较少,教师和学生的联系也相应较频繁,学生能在课程学习之外常与老师交谈,向他们请教治学之路与为人之道。近年来,高校在办学层次和规模上都迅速发展,层次多了,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班级人数日渐增多,而相应的教育与管理跟不上,教师常常要面对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学生上课,几乎不认识学生,合班上课与教室流动,减少了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也影响了师生的感情交流,因而师生交往困难自然使师生关系淡漠。

(三)入学和择业政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社会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高校管理层把精力放在筹措教育经费上。经济杠杆和市场规律使得学校教育日趋商业化,有人认为师生之间的一切关系仅仅是消费和表面交往的关系。当前高校的教育费用让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首先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压力,学校或教师屡次向部分欠交学费的学生催交,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影响了师生的感情。此外,学生毕业自主择业政策与就业难的问题,也使学生感到学校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上学我交费,职业我自谋,似乎我不欠你学校什么”,持这种心态的学生不占少数,这就缺少了师生之间产生更深层次感情关系的基础。加之就业竞争激烈,大多数学生都渴望能多学点知识与技能,力求在就业竞争中胜过别人,始终保持自我中心,与教师保持距离,与同学维持关系。

四、其他因素

/gaodeng/090604/14314456.html

(一)不良社会风气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围墙”被推倒,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两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同化逐渐加快,带给师生的是全新的思想观念,于是社会上的人情冷漠,“关系学”盛行,请客送礼和行贿受贿的现象无疑对高校师生产生腐蚀作用,引发了大学师生观的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校师生间交往的经济现象日益增强,一些人把利益和金钱置于感情、友谊之上,根据别人赠送礼物的多少来确定关系的远近、人情的深浅,师生间自然增添了人情消费,染上了功利色彩。二是师生间交流的功利意识明显。师生间的利益交换。在师生中形成了一种互相排斥的离心力,使人近利轻德,失去感情与爱心,甚至变得冷酷、麻木。这种人际环境是令人痛心的。三是师生关系出现多元化格局。师生关系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特别是近些年来,

高校人员成分繁杂,受教育水平各异,有的人利益愿望大于创价愿望,消费欲望大于工作欲望。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师生感情的自然流动与功利的利用回报之间往往纠缠不清,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被运用到人际关系中,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也就被扭曲了。

(二)网络文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将使人类的生存状态发生巨大改变,教育的传统基石也将被强烈地震撼。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人,其角色、形象、地位以及心理状态自然会受到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文化理念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问题便成为需要关注的新问题。
网络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趋于平等,教师对学生的约束力越来越小,这样能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但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独自面对网络进行学习、交往而没有集体生活,没有受到教师性格气质影响的学生会有正常人的交际能力和思想意识。因为人际交往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传播,而是让人在可感可触的交流过程中使人与人的言行、举止、观念等相互影响。
网络虽然使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交流变得瞬时化、即时化,拉近了彼此的空间距离,满足了人性中渴望交流的愿望,但是这种交流毕竟是隔着网络媒体进行的,是符号化了的。视屏、屏幕等屏蔽了交往者之间情感的丰富性、真诚性表达,阻隔了交往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现代教育交往的一个显著症候是师生之间的面对面、直接言语的交往在减少,而传输文字符号、图片、图表、图像信息等的间接交往形式在增加。”这样,师生间难于感受到面对面交流时的情感,也进一步形成了师生之间相对冷漠的情感关系。
所以,在网络媒体条件下,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传送知识信息以外,还应该与学生进一步沟通感情,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使教师对学生产生更多人格等方面的影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