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56个少数民族服饰PPT课件

中国56个少数民族服饰PPT课件
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 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 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夏季套 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时穿棉大 衣。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 。未出嫁的姑娘戴
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巾,冬天戴一 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 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尖顶帽,上有 绣花与金银珠宝装饰,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 前,一年后授课换:戴XX花X 头巾,有孩子后开始戴披巾 13
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
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
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
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
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
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
结纽扣。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
授课:XXX
8
2021/3/25
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比
较简单,主要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
(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
衣)、衣统称为裕袢。这些衣服多用黑、白
布料,蓝、灰、白、黑等各种本色团花绸缎
料等制作。 维吾尔族妇女衣服式样很多,
用单色布料做裤料,然后在裤角绣上一些花。
授课:XXX
9
2021/3/25
回族服饰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 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 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 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 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 重高雅;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 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 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 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 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 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 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 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 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 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 等色授课的:薄XX纱X 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锈花鞋1,0 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4ppt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4ppt
多样性
各民族在云南高原上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相互交融,形成 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云南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自然 环境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梯田稻作、山地耕牧等。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
服饰文化
云南各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既体现了民族审美观念,也反映了自然环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和饮食作为 独特的文化现象,吸引了众多 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这些文 化元素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 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了不同 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和饮食具有 极高的观赏性和体验性,可以 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通过 旅游开发,可以推动当地经济 发展和文化传承。
03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语言保护
近年来,云南省政府加大了对少 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力度,通 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推动少 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
化和信息化工作。
02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饮食
各民族传统服饰展示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鲜艳。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 脚长裤。女子服饰则更为华丽,以红色、黄色、黑色为主色调,头戴绣花帽,身穿绣花衣 、彩裙等。
推动民族经济发展
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和体验,带动了民族地区的旅游 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民族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头传统艺术。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语言多样性
云南各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 和文字,语言种类繁多,语系复 杂。如彝语、傣语、苗语等属于 汉藏语系,而景颇语、载瓦语等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PPT课件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PPT课件
慢束罗裙半露胸。 ——周濆《逢邻女》
2. 唐代男装 较多保留传统款式,局部变化(流行圆领 袍)胡服仍是男子喜穿的服饰
唐 代 妇 女 大 袖
隋 唐 皇 帝 常 服

(四) 清初的服饰变革
1. 清代以前,宋、明服饰仍承袭汉衣定制 2. 满清入关建朝后,中国服饰又出现一次大变迁
男子:强令剃去前半部头发,后半部垂发辫 服饰为开衩长袍,下着长裤,衣袖狭窄 (袖口装有剑袖,又称“马蹄袖”) 明代的瓜皮帽仍然流行
忌间色用正色 间色:调和的颜色,
如:橘红等 正色:原色,如:大红等
春秋战国服饰
西周贵族服饰
汉代衣装形制基本为深衣制 丝帛品种多样,锦锈、印花、敷彩等 工艺发展
汉 代 深 衣
汉衣与胡服并存
魏晋南北朝战争频繁,南北民族大融合,出现了汉衣 和胡衣并存、胡衣汉化的现象。
1. 东晋时玄风盛行,衣式宽松博大 2. 女性服装从深衣向衣、裳分开发展 3. 北方胡服流行 4. 衣装纹饰体现了多元化文化的影响 纹饰受佛教文化影响:缠枝纹、忍冬纹、桃形纹、生
维吾尔族
赫哲族
苗族
朝鲜族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
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 裤,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 后则改换黑色包头。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 出约4 0 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如外出赶 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 (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
命树等 纹饰受西部风情影响:对马、对狮、对羊、骆驼等
南北朝铠甲
南北朝武士图






的 着 装
穿 宽 衫 的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 白、黑傈僳族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或黑丝绒长裙。已婚妇女戴大 铜耳环,头上以珊瑚、料珠串缝为帽,胸前戴玛瑙、海贝或银币。花 傈僳服饰鲜艳,妇女头戴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穿及地的长 裙。各地傈僳族男子喜用青、黑、蓝、白色布作包头,穿自织的麻布 长衫或短衫和及膝的裤子。成年男子左佩砍刀,右挎弩弓和用熊皮或 猴皮做成的箭包。 • 傈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已婚妇女则多喜 欢头戴珠帽“额勒”。“额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 而成的精美头饰。制作方法是:先选十几个直径约2厘米的白色海贝 片,把它们钻出小孔,用线平穿成一个能套住后脑的圆套。海贝圈上 半部分的贝片下面系上一个小铜珠,然后再将小铜珠横穿成串。这样 便构成了一个以脑后海贝串、额前铜珠串为上下两边,以红白两色珊 瑚、料珠串为中心的帘式、半月形珠帽,戴在头上正好能将头颅和两 侧耳鬓罩住。妇女们戴上“额勒”,头顶上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片海贝如同银月高悬 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众星捧月。最下端的铜珠,嵌在前额,金光 闪闪,给人一种华美、尊贵之感。这是傈僳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心爱之 物。
重要节日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 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 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1950 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 将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 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10个季节月。主要 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 冲僳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 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 人赤脚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 “洗火脸”,即捧起火炭洗脸;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 子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叫“拉火链”,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 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高四 丈的粗栗木杆上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锣 鼓声中开始表演。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赏析 18页PPT文档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赏析 18页PPT文档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赏析
目录
白族——风花雪月 傣族——婀娜多姿 回族——穆斯林式 苗族——银色世界 满族——高贵典雅
白族——风花雪月
白族是世居在我国云南大理的一支 少数民族,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 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 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 以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 白色或浅色襟衣或衬衣,紧袖管上 镶有各色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 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 长裤。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 有绣花图案。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 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 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 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 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 绣花鞋。这一身打扮,浓艳而又不 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 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苍山绿,洱海清,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 白雪映霞红”,这正是婀娜多姿、飘然若舞的大理 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
说了这么多,只是片面描写而已。白族 最有特色的 就要数“风花雪月”这四个字了。
“风花雪月”四个字是用来描写白族少女的帽子的: 垂下的穗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洁白 的帽顶是苍山的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的月。这四个字 不仅听上去令人感到诗情画意,更重要的是,它是代表 了一个民族,是本民族的特色。
满族——高贵典雅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 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 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 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 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 其民族特色的“旗装”。
旗头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 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 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 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 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 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 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 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 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教材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教材
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少女
举行文艺晚会
傈僳族舞蹈
因地区不同而异,怒江流域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完全以竖笛(与羌笛相
似)、横笛、琵琶、二弦等与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
伴奏。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 种和收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 蹈据说产生于17 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 蹈只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 渐渐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在圆圈舞蹈中, 人们以各种模拟姿态细致地表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
而且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
这个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
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伴奏。 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种和收 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蹈据说 产生于17 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蹈只 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渐渐 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在圆圈舞蹈中,人们 以各种模拟姿态细致地表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而且 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这个 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拍,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少数居住在河谷地区的则以大米为主食,以苞谷、洋芋一类杂粮为辅。芋头 是傈僳族人比较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又加上可以兼作粮食,所以,家家户户都栽 种芋头。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PPT课件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PPT课件

第一类,是传统的古老形式。比较华丽,内容丰富多采,是苗族最具 特色的部分。
仅头饰就有几十种,在头饰上以挽发髻盘扎于头顶,上插木梳及其它 妆饰物,类似云髻为多,其中也有差异。
如安顺、镇宁有的挽偏髻于头右上方。
黔东南是挽髻于头顶中央。
黔西南有的挽螺旋髻于额顶。
贵阳地区有的扎蓬髻类似盘边帽,有的扎成狭长的船形髻,有的 则在头髻中扎上两头向上的大牛角梳。
北方民族服饰: 主要特色:皮袍、长裤为主要款式,以冬装夏状有显著区别。 主要风格:普遍使用毛皮,多穿各种靴子而少有刺绣和饰物。 原因:与牧业、渔猎业及冬季寒冷的气候有密切关系。
南方民族服饰: 女性:基本上是短上衣和裙子(但款式较多),重视刺绣
装饰和首饰、佩饰,头上包头帕较多。 男性:宽腰宽裤,黑色和青色,上穿小褂子,头为包头。
苗族
服装有挑花、剌 绣、蜡染、织花、镶花等。 尤其是苗族女装特色更明 显。
还有两个特点: 多用百褶裙式样,喜佩银 饰。黔东南有的女性佩戴 的银饰重达二三十斤。许 多苗族他称来源于其服饰 的特点。如红苗、黑苗、 花苗、白苗、青苗、长角 苗、海岜苗、歪梳苗、长 裙苗、短裙苗等。苗族女 性原本都是穿裙的,自清 代以来湘西、湘西南及黔 东少部分地区苗族女性已 改穿裤装。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
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者比较宽大,尽 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 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份,用长三四 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 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 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民族服装五光十色的少数民族服饰

民族服装五光十色的少数民族服饰

回族男子在节日 或遇有红白喜事 时,喜戴白色小 帽,妇女那么戴 披搭式巾帕,巾 帕前端遮至下巴, 后面披垂于肩头。
佤族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以黑为质, 以红为饰,根本上还保存着古老的山地民 族特色。西盟地区的男子用黑布或红布缠 头,上穿无领短衣,裤子短而宽,裤筒一 般一尺二寸,喜欢赤足。青年男子身佩长 刀,颈带竹藤圈,头戴银〔或蔑〕夹,身 挎背带,显得威风凛凛。他们喜爱装饰品, 耳朵穿孔戴大园耳环或坠银耳筒,颈带竹 藤圈,手腕戴银镯银链。男青年串姑娘时, 黑上衣内要多穿一件白衬衣,有的头上还 加戴鲜花。
民族服装五光十色的少数 民族服饰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彝族
彝族系苏尼人舞龙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 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 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 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 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 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 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 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巧多 采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荣 耀夺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 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
布 朗 族
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女皆喜欢穿青色
和黑色衣服,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 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喜欢
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
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
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成年男子喜爱纹身。
无论男女都喜欢饮酒、染齿、吸烟。

认识少数民族——傈傈族(课件)-小学生主题班会

认识少数民族——傈傈族(课件)-小学生主题班会






20XX年



目录Contents
0 总体介绍 1
0 民族艺术 3
0 民族文化 2
0 民族习俗 4
01
总体介绍
总体介绍

傈僳族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民族语言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文字分为新 老傈僳文,普遍信奉原始宗教。 傈僳族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与彝族有着 渊源关系,主要分布怒江、恩梅开江(伊 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区,也就是中国云 南、西藏与缅甸克钦交界地区,其余散居 于中国云南其他地区、印度东北地区、泰 国与缅甸交界地区。
信仰
在长期的原始宗教活动中,傈僳族中 逐渐形成了不脱离劳动的巫师群体。 巫师分为“尼扒”和“尼古扒”两种,二 者的区别,仅在于前者能“看到”鬼并 用咒语来“驱鬼”或“杀鬼”,因此社会 地位较高。
信仰
有些头人同时就是 “尼扒”。除主持祭祀 外,他们还为人们占 卜打卦。卜卦有竹签 卦、羊骨卦、贝壳卦、 鸡卦、猪肝卦等10
服饰
新中国成立以前,各地傈僳族男子服饰都是麻布长衫 或短衫,裤长及膝,有的以青布包头,有的蓄发辫缠 于脑后。头人或个别富裕之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 红珊瑚,以示其社会地位。所有成年男子都喜欢左腰 佩砍刀,右腰挂箭包,箭包多以熊皮、猴皮制成。德 昌的傈僳族男子头顶留发一小束,他人摸了不吉利。 衣服为上衣下裤,用麻织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傈僳族的服饰原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麻布已经几乎绝迹
建筑
傈僳族的住房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建筑形式。怒江地 区及四川盐边一带的傈僳族住房多以竹篾房和木楞房 为主;丽江、德宏和四川西昌等地区的住房则以土木 结构为主。竹篾房又称“千脚落地房”,建筑时先在斜 坡上竖立几十根木桩,在木桩上面铺盖木板,四周围 以竹篾篱笆,上覆茅草或木板。屋内一般分为两间, 进门第一间为客室,屋中央设一大火塘,上面置铁三 角或3块石头,作为烧饭时的支撑,客至都是围火塘 而坐。第二间为男女卧室,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若 子女结婚,有的另盖新房,有的则将房屋面积扩大, 父母住内室,子女住外室。竹篾房的下面,一般作畜 厩。

少数民族傈僳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少数民族傈僳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传承人才匮乏
由于经济条件、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傈僳族民俗文化传承人才匮乏,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 的认识和兴趣逐渐减弱。
政府及社会力量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政府政策扶持
政府应加大对傈僳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 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傈僳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 护,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迁徙历史
傈僳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迁徙 ,逐渐从青藏高原向云南地区迁 徙,形成了现今的分布格局。
傈僳族的地理分布
主要聚居地
傈僳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省怒江 地区,这里也是傈僳族自治州的所在 地。
扩散分布
除了主要聚居地外,傈僳族还扩散居 住在云南省的其他地区,以及四川、 贵州等省份。
傈僳族的人口数量
01
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傈僳族的 人口数量约为XX万人,是中国少 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02
由于傈僳族多数聚居在偏远山区 ,人口统计存在一定的困难,因 此具体数字可能会有一定波动。
02
傈僳族的服饰文化
传统服饰的特点
色彩鲜艳
傈僳族传统服饰以红、黑、白、黄、蓝五种 颜色为主,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富有视觉 冲击力。
饮食禁忌
傈僳族有一些饮食禁忌,如禁食狗肉、鹤肉等。同时,他们 也不喜欢浪费食物,认为这是一种不尊重自然和祖先的行为 。
待客之道
傈僳族非常热情好客,当有客人来访时,主人会拿出最好的 食品和酒水招待客人,尽显其淳朴、诚实的民族性格。在餐 桌上,主人会让客人坐在火塘旁的上座,这是傈僳族尊重客 人的表现。
05
多样化装饰
服饰上常绣有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和饰品 ,如银饰、珠子、羽毛等,既富有民族特色 ,又展现出丰富的装饰艺术。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 ppt课件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 ppt课件
少数居住在河谷地区的则以大米为主食,以苞谷、洋芋一类杂粮为辅。芋头 是傈僳族人比较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又加上可以兼作粮食,所以,家家户户都栽 种芋头。
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 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 平时很少单做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就餐。用作煮粥的米通常 有玉米和荞麦。因大米种植较少,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
烧烤肉食品是傈僳族人传统的吃法。不论是猪肉、牛肉和小鸡、鱼类都能烧食
。这种吃法味道鲜美香脆。这是由于这个民族长期以狩猎、采掘为生 形成的饮食特点。但是傈僳族不吃水牛、狗、猫、马肉。
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芋头和各种瓜菜、薯类,辅以 橘子、桃、梨、等多种水果。因当地盛产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 制。如漆油炒鸡、漆油炖鸡、漆油煮甜酒蛋等。漆油煮甜酒被认为是
傈僳族
傈僳族 (英文名称Lisu Li-Su Lisaw)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青康藏高原 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主要 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 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 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 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
历史由来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一个个族源。 傈僳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 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 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 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 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在历史进程中

云南大理——傈僳族服饰文化

云南大理——傈僳族服饰文化

洒“ 脱犹 、如 刚一 毅名 、武 威士 武, 的给 感人 觉有 一 种 粗 护 、
傈 僳 服族 饰女 子
• 妇女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 的黑布绕子。 • 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 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 • 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贝 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 前。 • 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 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 • 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 叶图案。 • 脚穿布鞋或胶鞋。 • 这种装束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 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服 麻饰 布改 衣造 ”
--
云南傈僳族服装用一种绒布,只有一面有绒,另外一面 光滑,绒毛0.8毫米左右,非常细非常密,满满的布满, 布料很重,不易褶皱,绒毛压倒后显示白色,能立刻还 原,戎毛弹性强,质地硬。
金 丝 绒
建议
• 利用金丝绒着重制作具有傈僳族特色的 马甲,可以成为一种傈僳族特有的风尚。
傈 僳 族 服 饰
傈僳族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 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 着都用自己栽种的大麻籽剥下的丝皮加 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 衣”。
傈 僳 族 服 饰
• 典雅、美观、大方。不同地区的傈僳族妇女因服 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 • 白傈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长裙,戴 白色料珠; • 黑傈僳妇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长裤,腰系小围腰, 缠黑布包头,戴小珊瑚之类的耳饰; • 花傈僳妇女喜穿镶彩边的对襟坎肩,搭配缀有彩 色贝壳的及地长裙,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 银环 • 男子服饰最早模拟喜鹊的颜色与样式,称喜鹊服。 • 上衣是麻布短衫,下穿及膝黑裤,缠黑布包头。 傈僳族男子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羊毛彩带,肩背 革制箭包、砍刀等物。

怒江傈僳族风俗页PPT文档

怒江傈僳族风俗页PPT文档

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 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舞 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物的, 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传统乐器有琵 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 。公元八世纪时,傈僳族先民便居住在雅 砻江、金沙江两岸的广阔地区,公元十五 至十九世纪间,逐渐迁移到澜沧江和怒江 流域。狩猎在傈僳族的传统生活中占有重 要地位。傈僳族人待客热情,礼仪也十分 特别。
参加“春浴”的人们,一般在离温泉半里左右的 地方搭起竹棚或据 说,经过 这样反复洗浴,就能消除疾病、增进健康,以充 沛的精力投入到新的一年的劳动生产中。
每年春节,傈僳族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到泸水 十六汤温泉洗浴,永圣洁的温泉水洗去污秽,迎 来吉祥。在这里,人们通宵达旦赛歌,年轻人则 交友订终生。
同心酒——特殊的喝酒与交友
在傈僳族的饮宴习俗中,最有趣的莫过于 饮“同心酒”了。两人共一酒具,或并立 、并坐、并跪、并蹲,或长坐幼蹲,或幼 跪长坐,两人楼肩交颈,耳磨脸贴,一个 用左手,一个用右手,同时持杯(筒或碗 ),嘴凑在一起,同时饮酒,称同心酒。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非常美观,按照各地所穿着的服
饰颜色的差异,又分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三种。 白、黑傈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者耳 戴大铜环或银饰,长可垂肩,头上以珊瑚,珠料为饰。 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绒系辫。有些妇女还喜 欢在胸前佩一串玛瑙、海贝或银饰。泸水县一带的黑傈 僳妇女则不穿长裙,上衣右衽,腰间系一小围裙,长裤 ,青布包头,耳戴小珊瑚一类的饰品。永胜、德宏一带 的花傈僳服饰更为鲜艳美观,妇女均喜欢在上衣及长裙 上镶绣许多花边,头缠花布头巾,耳附大铜环或银环, 裙长及地。行走时显得婀娜多姿,优美迷人。

傈僳族服饰文化探议

傈僳族服饰文化探议

傈僳族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首先,它反映了傈僳族人民对自然的敬 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在服饰中,他们运用了大量的自然元素作为图案和色彩, 如山花、水草、蝴蝶等,这些元素既美观又具有象征意义。其次,服饰文化体 现了傈僳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亲手制作的衣服和饰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 还反映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最后,服饰文化还是傈僳族社会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象征意义。
傈僳族服饰文化探议
目录
01 一、傈僳族的服饰文 化
二、傈僳族服饰文化
02 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 涵
03 三、傈僳族服饰文化 的现代传承与保护
04 四、结语
05 参考内容
傈僳族是中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氐、羌等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傈僳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本次演示将从 傈僳族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入手,深入探讨其服饰文化的内涵、传承性服饰图案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福建宁德霞浦地区畲族女性服饰图案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 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服饰图案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多样的表 现形式和寓意深刻的题材内容,反映出畲族人民独特的美学追求和深厚的文化 积淀。
在现代社会中,畲族女性服饰图案不仅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在新 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 畲族服饰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足现代人们对于审美和实用性的需求。
三、艺术价值:畲族女性服饰图 案的造型美感和艺术表现手法
福建宁德霞浦地区的畲族女性服饰图案具有独特的造型美感和艺术表现手法。 这些服饰图案在色彩搭配、构图布局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 价值。
在色彩搭配方面,畲族女性善于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使图案产生强烈的视觉 冲击力。例如,她们常以红色、黄色、蓝色等鲜艳的颜色为底色,再配以白色、 黑色等点缀色,使整个图案显得更为生动活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由来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一个个族源。 傈僳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 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 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 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 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在历史进程中
居住在丽江的傈僳族喜食阴玉米饭,所谓阴玉米是指秋天刚熟的玉米包,去 包叶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后阴干储存。食用时将玉米粒搓下,用木难舂去表 皮,加上四季豆、猪头或猪排微火煮食,作为佳馔。大部分傈僳族都喜食玉米爆 成的玉米花。
傈僳族的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和捕猎的麂子、岩羊、山 驴、野牛、野兔、野鸡和河里的鱼,肉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盐,放入 火塘中烧烤后食用。
产妇补虚的上等食品。 傈僳族家家都养蜂,少则4、5群,多则十几群,每年秋季,家家 都酿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梁外,还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 酿酒时,先将原料捣碎,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10天后即可启封冲
饮,度数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
傈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制作麻籽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 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 沸即可饮用。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在贡山一带
烧烤肉食品是傈僳族人传统的吃法。不论是猪肉、牛肉和小鸡、鱼类都能烧食
。这种吃法味道鲜美香脆。这是由于这个民族长期以狩猎、采掘为生 形成的饮食特点。但是傈僳族不吃水牛、狗、猫、马肉。
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芋头和各种瓜菜、薯类,辅以 橘子、桃、梨、等多种水果。因当地盛产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 制。如漆油炒鸡、漆油炖鸡、漆油煮甜酒蛋等。漆油煮甜酒被认为是
少数居住在河谷地区的则以大米为主食,以苞谷、洋芋一类杂粮为辅。芋头 是傈僳族人比较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又加上可以兼作粮食,所以,家家户户都栽 种芋头。
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 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 平时很少单做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就餐。用作煮粥的米通常 有玉米和荞麦。因大米种植较少,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
傈僳族
傈僳族 (英文名称Lisu Li-Su Lisaw)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青康藏高原 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主要 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 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 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 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
的傈僳族,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重要节日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 ,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
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1950 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 将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 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10个季节月。主要 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 冲僳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第 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人赤脚 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洗火脸” ,即捧起火炭洗脸;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子拿在手里 传来传去,叫“拉火链”,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第二天“上刀 山”,把32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高四丈的粗栗木杆上 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锣鼓声中开始表演
《傈僳族舞蹈》
陈玉先 绘
食俗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云南省。绝大部分人居住在怒江两岸山上,粮食 只能种在很陡的山坡上。没有平坝,所以,很少有水田,只有在怒江两边稍平的 地方才能开梯田,种植水稻。山地只适合栽种苞谷、荞麦以及少量的鸡脚稗。
正因为这种地理条件,小麦产量极低,成本也很高,一般家庭很少吃上大米。 即使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人家,也只是逢年过节、或者招待客人时才能吃上一点。
,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少女
举行文艺晚会
傈僳族舞蹈
因地区不同而异,怒江流域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完全以竖笛(与羌笛相 似)、横笛、琵琶、二弦等与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 伴奏。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 种和收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 蹈据说产生于17 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 蹈只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 渐渐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 而且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 这个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 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伴奏。 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种和收 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蹈据说 产生于17 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蹈只 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渐渐 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在圆圈舞蹈中,人们 以各种模拟姿态细致地表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而且 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这个 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拍,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