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合集下载

尊重法律权威_案例(3篇)

尊重法律权威_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逐年攀升,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某市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违法行为频发,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加强法治教育,本文将以某市一起交通违法案件为例,分析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性。

二、案例简介2022年5月,某市交警部门接到举报,称一辆车牌号为“某A12345”的白色轿车在市区内多次违反交通法规。

经调查,该车驾驶员李某存在以下违法行为:1. 酒后驾驶:李某在酒后驾驶过程中,被交警部门查获,经检测,其酒精含量为80mg/100ml,已构成酒后驾驶。

2. 闯红灯:李某在市区内多次闯红灯,严重违反了交通信号灯规定。

3. 超速行驶:李某在市区内多次超速行驶,最高时速达到120公里,严重超出了规定的限速标准。

三、案例分析1. 法律权威的体现在这起交通违法案件中,法律的权威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李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触犯了法律的底线。

其次,交警部门依法对李某进行了查处,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最后,李某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表示悔过,接受了法律的制裁,体现了法律的震慑力和教育意义。

2. 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性(1)维护社会秩序: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只有当每个人都遵守法律,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这起案例中,李某的违法行为严重扰乱了交通秩序,给其他交通参与者带来了安全隐患。

通过依法查处,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有助于树立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基础。

在这起案例中,李某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表示悔过,表明他认识到了法律的权威和重要性,这有助于提高他的法治观念。

(3)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尊重法律权威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条件。

在这起案例中,李某因违法行为受到法律的制裁,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

教案13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教案13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法治理念是理性化的法治观念,是指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思想基础、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人们在长期的法治实践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定的法治观念,并在其支配下参与法治实践。大学生应当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践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5)要求: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和普法教育工作。
(6)依法治国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①在我国,法律把党和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赋予其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效力。②依法治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坚持和保证人们当家作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决定力量。而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③我国的法律是党领导人民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它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服从法律、依法办事,就是服从党的领导,遵从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④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这就是把党的领导纳入法制轨道,实现由过去主要和直接依靠政策治理国家向主要和直接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的转变。
(四)其他基本要求,包括加强制约监督、自觉诚信守法、繁荣法学事业和坚持依法执政。
四、“三个至上”重要观点
“三个至上”,即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它既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又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丰富和发展。“三个至上”所蕴涵的精神,不仅体现了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党的事业至上是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的根本保证,人民利益至上是党的事业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的本质要求,宪法法律至上是党的事业至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实现方式。“三个至上”的提出,从政治体制、阶级本质和法治特征三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划清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原则界限,标志着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树立法治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树立法治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中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的根本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
4
❖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 相统一
❖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 障
2024/5/30
10
思想道德修养
1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养成守法习惯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
11
12
第三节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 法律权威——法的不可违抗性,外在强制力和 内在说服力
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 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条件。
本章结束
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
1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维护法律权威
❖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 第三节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法律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 产生的。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 党的领导是中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4
学习思考题
❖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 建设社会主义法法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 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思想道德修养第七章题库

思想道德修养第七章题库
B、权力制约
C、公平正义
D、正当程序
答案:A
30、()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A、法治思维
B、法律权威
C、守法
D、法治
答案:B
31、(),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唯一正确道路。
A、依法治国
B、党的领导
C、人民当家作主
A、程序的正当
B、人权保障
C、权力制约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A
37、()是约束权力最大的“笼子”。
A、风俗习惯
B、社会舆论
C、道德
D、法律
答案:D
38、()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
A、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B、掌握法律方法
C、参与法律实践
D、养成守法习惯
答案:A
39、()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
25、()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
A、法律至上
B、权力制约
C、公平正义
D、人权保障
答案:C
26、()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一切法律的依据。
A、民法
B、刑法
C、行政法
D、宪法
答案:D
27、大学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旁听法院庭审,了解案件审判过程。这是参与法律实践的哪种途径()。
B、法律的内容总是随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而变化
C、法律是全体民众的全部意志的体现
D、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答案:ABD
14、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运用法律原理和精神,要讲法理。法律思维对理由的要求的特殊之处在于,理由必须()

思修题库第七章

思修题库第七章
ABCDE
8.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区别有哪些?
A一是在依据上,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它主张凭借个人尤其是掌权者、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德性和才智来治国平天下;B二是在方式上,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而人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随、朝令夕改,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C三是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之治”的思维,避免陷入无政府主义或以民主之名搞乱社会,而人治思维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虽然也强调集思广益进行治理或作出决定,但主要表现为少数个人的集权专断;D四是在标准上,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而人治思维则奉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当法律的权威与个人的权威发生矛盾时,强调服从个人而非服从法律的权威
ABCD
9.法治思维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A法律至上;B权力制约;C公平公正;D人权保障;E正当程序
ABCDE
10.公平正义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A权利公平;B机会公平;C规则公平;D救济公平
ABCD
11.怎么理解权利公平?
A一是权利主体平等,国家对每个权利主体“不偏袒”、“不歧视”;B二是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C三是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ABC
4.怎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B要把握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C要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与西方宪政划清界限

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文章

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文章

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在当今社会,法治观念的树立和法治意识的增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法治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树立法治观念和增强法治意识。

一、理解法治的意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法治的意义。

法治是指通过法律手段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法治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正、公平、公开,使每个人都能在法律的保护下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因此,树立法治观念和增强法治意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二、尊重法律的权威尊重法律的权威是树立法治观念和增强法治意识的重要体现。

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违法乱纪,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对于法律的规定,我们应该认真执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以任何理由逃避法律的制裁。

只有尊重法律的权威,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三、学习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知识是树立法治观念和增强法治意识的基础。

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规定和原则,掌握法律的方法和手段。

同时,我们还应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

只有学习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四、参与法治建设参与法治建设是树立法治观念和增强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法治建设,为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司法公正、加强法治宣传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推动社会公正、公平、公开发挥积极作用。

只有参与法治建设,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总之,树立法治观念和增强法治意识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治的意义、尊重法律的权威、参与法治建设,为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公开、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副本

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副本

法律权威-基本含义
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 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 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 行为均需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 一的权威。美国著名的启蒙思想 家潘恩指出:“在专制政府中, 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 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
维护社会主义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 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国建设,对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要 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律观念, 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 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 盾靠法的好习惯,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 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护者
自觉树立社会 主义法治观念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 人民治理国家的基 本方略,坚持党的 领导是社会主义法 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
有赖于国家的努力
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
从国家角度来说,应 当采取有效措施消除 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 威的因素
从个人角度来说,应 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 威
尊重法律权威的意义
1.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治思维的 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3.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利的 基本途径。
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树立正确法制观发言材料

树立正确法制观发言材料

树立正确法制观发言材料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本文进行修改: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树立正确的法制观。

在此,我将以一名普通公民的身份,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分享一些关于树立正确法制观的思考。

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正确的法制观。

正确的法制观是一种尊重法律、信仰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

它要求我们认识到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社会秩序的保障,是公民权利的护身符。

在我国,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具有重要意义,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呢?我们要学习法律知识。

法律是行为的规范,只有了解法律,才能遵守法律。

我们要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还要关注法律动态,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以确保自己的行为始终符合法律要求。

我们要尊重法律权威。

尊重法律权威意味着我们要自觉遵守法律,不以身试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抵制各种违法行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同时,我们要信仰法律,相信法律能够维护公平正义,不以权势压人,不寻求法外特权。

第三,我们要树立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正确法制观的核心,它要求我们认识到法治是国家治理的最佳模式。

我们要在思想上认同法治,行动上践行法治,让法治成为我们行为的自觉遵循。

下面,我想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树立正确法制观的重要性。

近年来,网络借贷平台纷纷涌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渠道进行非法集资。

他们以高息为诱饵,吸引投资者投资,最终导致众多投资者血本无归。

这一案例中,部分投资者缺乏正确的法制观,盲目追求高收益,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而正确的法制观告诉我们,投资需谨慎,要合法合规地进行投资。

为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增强法治意识。

2. 积极参与社会法治建设,为维护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让法律成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2017考研政治精讲精做答案之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2017考研政治精讲精做答案之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考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解析】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故本题选D。

2.【答案】C【考点】法律思维的基本内容【解析】救济公平是指为权利受到侵害或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提供的救济公平。

救济公平包括:司法救济公平,行政救济公平,社会救济公平。

故C不属于救济公平,本题正确答案为C。

3.【答案】B【考点】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解析】ABCD都是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由题干中“杜绝权力任性、避免权力滥用”可以看出这是要求各级执法者树立权力制约的思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只有依法对权力的配置和运行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才能防止权力私用、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

故正确答案为B。

4.【答案】A【考点】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解析】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

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

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

司法救济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故A项符合题意。

5.【答案】C【考点】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解析】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

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

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

司法救济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故C项符合题意。

6.【答案】D【考点】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解析】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

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

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

司法救济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故D项符合题意。

7.【答案】D【考点】法治思维的特征【解析】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思修题库

思修题库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一、判断题(请你判断下列各题对错,正确填A,错误填B)()1、法治和德治,如车之两轮或鸟之两翼,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将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讲法治就足以安天下了,不必再谈德润人心。

谈德治,容易回到人治的老路上去。

()3、法治和德治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

()4、我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让经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

()5、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6、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7、法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强调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

()8、推进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

()9、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0、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1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12、法治和德治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所以应当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3、法无授权不可为,是就公民的权利而言的。

()14、只要法律对公平正义做出了科学严谨的规定就能得到实现。

()1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16、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法治。

()17、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

()18、我国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就是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

参考答案:1、A 2、B 3、B 4、A 5、A 6、A 7、B 8、A 9、A 10、A11、A 12、B 13、B 14、B 15、A 16、A 17、B 18、B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每个小题共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你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1、我国法律规定的国家宪法日是每年的:A、12月1日B、12月4日C、12月12日D、12月13日()2、关于法治思维,表述错误的有:A、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B、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C、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D、法治思维的本质是人高于法,人要发挥聪明才智解决矛盾纠纷,保障人民的权利()3、公平正义主要包括:A、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B、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C、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D、宪法至上,法律普遍适用、优先适用,不可违抗()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是:A、党的领导B、人民当家作主C、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5、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相统一。

法制卫士感悟心得体会(3篇)

法制卫士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法制卫士,我有幸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亲身经历了我国法治事业的发展历程。

在此,我愿分享我的感悟心得,以期为我国法治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在法治社会,法治意识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名法制卫士,我深刻认识到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法治意识的几点感悟:1. 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法治观念是法治社会的基石,只有树立法治观念,才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将法治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2. 尊重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

法律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作为一名法制卫士,我们要尊重法律权威,坚决维护法律尊严,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

3. 强化法治思维,提高法治能力。

法治思维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特征,我们要在思想上树立法治思维,将法治理念贯穿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法治能力,善于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

二、法治实践中的感悟1. 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在我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作为一名法制卫士,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为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2. 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法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我们要广泛宣传法治理念,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法治的良好氛围。

3. 法治建设要注重实际效果。

法治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更要注重实际效果。

我们要关注基层法治建设,解决群众身边的法治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带来的实惠。

4. 法治建设要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建设也要与时俱进。

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法治工作方法,提高法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三、个人感悟1. 作为一名法制卫士,我要始终保持敬业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到法治建设中。

在工作中,我要严于律己,恪尽职守,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努力奋斗。

全面提升法治意识和素养

全面提升法治意识和素养

全面提升法治意识和素养
一、了解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是法治意识和素养的基础。

要全面提升法治意识和素养,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树立法治观念、形成法律思维、守法用法意识、维护法治秩序。

二、树立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和看法。

要全面提升法治意识和素养,必须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明确法律的至上性,把法律看作是最高的行为准则,深刻认识法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摒弃对法律的淡漠和不信任态度,强化法律的权威意识。

三、形成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习惯性地运用法律规则、原则和概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要全面提升法治意识和素养,必须培养自己的法律思维,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法律上的要求和规范,考虑自己是否有违法行为或者违反公序良俗的情况发生,从而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守法用法意识
守法用法意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要全面提升法治意识和素养,必须增强自己的守法用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违法乱纪,不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同时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维护法治秩序
法治秩序是指由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秩序,是一种合理而稳定的社会状态。

要全面提升法治意识和素养,必须积极参与维护法治秩序的工作中来,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加强自身的遵法意识;监督他人的遵法情况,增强法治责任;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同时也可以参与到法律法规的完善中来,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改进。

尊重法律权威案例(3篇)

尊重法律权威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权威日益得到尊重。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审理的案件越来越公正、公平,有力地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本文以某市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故意伤害案为例,探讨尊重法律权威的案例。

二、案件基本情况2019年5月,某市某区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被告人李某因与被害人王某发生纠纷,持刀将王某刺伤,致王某重伤。

案发后,李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三、法院审理过程1. 庭审阶段在庭审阶段,法院依法保障了被告人的各项诉讼权利。

被告人李某委托律师为其辩护,法院依法受理了辩护人的申请。

在庭审过程中,被告人李某当庭认罪悔罪,表示愿意赔偿被害人王某的经济损失。

2. 调查取证阶段法院依法调取了案件的相关证据,包括现场勘查笔录、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

同时,法院还依法对被告人李某进行了讯问,核实其供述的真实性。

3. 证据认定阶段法院对案件证据进行了全面审查,依法认定了以下事实:(1)被告人李某与被害人王某发生纠纷,持刀将王某刺伤,致王某重伤;(2)被告人李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3)被告人李某认罪悔罪,表示愿意赔偿被害人王某的经济损失。

四、法院判决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法院依法对被告人李某进行了判决。

经审理,法院认为:1. 被告人李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2. 被告人李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依法可以从轻处罚;3. 被告人李某认罪悔罪,表示愿意赔偿被害人王某的经济损失,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综上所述,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李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赔偿被害人王某经济损失。

五、案例启示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尊重法律权威的案例,具有以下启示:1. 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2. 法院依法保障被告人的各项诉讼权利,确保审判过程的公正、公平;3. 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充分考虑被告人的认罪悔罪态度,依法从轻处罚,体现了我国法律的宽严相济政策;4. 本案的发生和审理,提醒人们要尊重法律权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中国建设,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生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一个人的法治观念,是从事法治实践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思想基础。

法治观念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必须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关心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要在这一进程中牢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自觉性。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它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法治都是与特定的政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要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内在统一性,不能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对立起来。

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法治建设各领域的工作,确保党的意志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具体实践中。

另一方面,要切实改善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水平,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从严治党。

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法律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保障。

法治的核心是以法律为准绳,稳定社会秩序,保护个人权益。

法律权威既是法律的基本属性,也是法治建设的基本保障。

因此,要树立法治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法制的健康发展。

首先,树立法治理念需要加强法律意识教育。

法律意识是公民充分认同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自觉尊重和遵守法律的基础。

要加强法律教育,强化法律意识,使全体公民明白法律的普遍适用和权威性,树立为法律服务、遵守法律的意识,不仅要宣传普及法律知识,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公民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对法律的认同和尊重。

只有全民树立法律意识,才能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其次,树立法治理念需要加强法律执行力。

法律只有在执行中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法律得到严格的执行,才能有效维护法律权威。

要加强对法律执行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健全法律执行评估机制,强化对法律执行中的不足和问题进行纠正。

同时,还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和素质,确保法律得到贯彻执行。

只有加强法律执行力,才能有效维护法律权威,保障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再次,树立法治理念需要加强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法律权威的重要表现,也是社会正义的重要体现。

要加强司法独立,确保法官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依法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干扰和影响,为社会提供公正、高效的司法服务。

同时,要加强对司法行为的监督,建立完善司法监督机制,确保司法决策公正合法。

只有实现司法公正,才能树立法治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最后,树立法治理念需要加强法律宣传。

法律宣传是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手段。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让公众了解法律,知道如何维权、遵纪守法。

同时,要加强对法律工作的宣传报道,及时公布典型案例,树立法律权威,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

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法治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要通过法治实现; 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党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党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依据的是宪法。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 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 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一)讨论:法治与法制、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法治,又称法律的统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方法。
法治就是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服从的法律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法治的两个核心要素:制约国家权力的滥用、 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 法治的配套环境,是与法治理想相适应的政 治、经济、文化系统。一般来说,现代法治 要求实施民主政治,实行市场经济,以及要 求个人同时对自己和社会负责的文化。
柯克法官:不错,陛下具备伟大的天赋和渊博的学识。 但是陛下并没有研读英格兰领地的各种法规。涉及臣民 的生命、继承、所有物或金钱等的诉讼的决定,不是根 据自然理性,而是根据有关法的技术理性和判断。
詹姆斯一世:如此则国王被置于法律之下,汝等的主张 应当以叛逆罪论处!
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的特点。
体现原 体现等级与特权原则

体现平等原则
亚里土多德首次系统论证了法治相对于人治的优越: 若要求由法律来统治,
即是说要求由神祗和理智来统治; 若要求由一个个人来统治, 便无异于引狼入室。
因为人类的情欲如同野兽,虽至圣大贤 也会让强烈的情感引入歧途。 惟法律拥有理智而免除情欲。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树立法治观念

树立法治观念

树立法治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观念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树立法治观念不仅是个人的应有意识,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本文将从法治观念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如何树立法治观念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法治观念的定义法治观念是指个人对法律的理解和尊重,并将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它是一种全面、正确、积极的法律思维方式和行为态度,是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观念和行动。

二、法治观念的重要性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树立法治观念能帮助我们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 保护公民权益: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树立法治观念能让我们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3. 促进公平正义:法律是公平正义的保障,树立法治观念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防止个人恶意行为的发生。

4. 促进经济发展:法制良好的国家可以提供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环境,树立法治观念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如何1. 提高法律意识: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增强对法律的认同感和遵守意愿。

2. 尊重法律权威:遵守法律的权威性,尊重法律的制定机构和执法机关。

3. 自觉遵守法律规定: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违法、不犯罪,做到诚实守信。

4. 培养良好的法治习惯:养成按照法律规范去办事、做事的好习惯,不做违法乱纪的行为。

5. 公民参与法治建设: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了解社会发展和法律变化,为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6. 弘扬法律精神:弘扬依法办事、公正廉洁、公平正义、人人平等的法律精神,建设法治社会。

四、扩展相关内容1. 法治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加强法治教育,培养人们的法治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律素养。

2. 法治社会建设: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广大公民。

3. 法治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法治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公民的权益得到保护,公平正义得到维护。

4. 事务公开和透明度: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加强事务公开和透明度,让公民了解政府决策和机关行为,维护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高教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修订)-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圣才出品】

高教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修订)-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圣才出品】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7.1 复习笔记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它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1)党的领导①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坚持党的领导a.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b.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法治建设各领域的工作,确保党的意志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具体实践中。

c.要切实改善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水平,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从严治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①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所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b.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国家的多党制、议会制、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政治制度。

c.要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我国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①地位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将普遍性的法治原理同中国具体的法治实践紧密结合的成果,深刻揭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科学内涵和发展规律。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观点第一,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第二,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第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四,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第五,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六,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第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第八,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第九,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第十,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第十一,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碰触;第十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第十三,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第十四,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第十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 是两者的统一体。
• 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 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 “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 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 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 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 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
• 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 要从法律程序出发。程序问题在 法律领域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法律对利益和行为的调整是在程 序中实现的。
“看得见的正义”:
• 法律格言: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
“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 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教学目的和要求
• 认识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帮助同学们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做到懂法、用法、护法;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履 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 法律权威。
• 重点和难点:
• 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一步明 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 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它包括坚持党的领 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 第三节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德治国相结合 四、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 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 • 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 思维
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和特征
法律思维 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
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 则、法律规则、法律方 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 维模式。
特征: (1)讲法律
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首先要以法 律为准绳。某种行为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 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是否应当承担 法律责任,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等,都 应当以法律为标准作出判断。
• 第二,如果只有犯罪嫌疑人的认罪的口 供,没有其他证据佐证,法院能否对其 定罪量刑呢?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
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
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
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
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
和处以刑罚.
(3)讲程序
•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 障。
• 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 求
•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四、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 含义: • 第一、程序先序,即认为程序优于实体; • 第二、掌握运用法律术语,对事物用法律人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判断; 第三、
保持溯及既往的习惯,中正稳重; • 第四、逻辑严密,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客观公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
• 重点: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并在实践中养成遵纪 守法的习惯,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 难点:法律思维方式的准确理解与培养。
课程导入 •讨论法制与法治?
法制
• “法制”一词,我国古已有之。然而,直到现代,人们 对于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还是各有不同。
• 其一,广义的法制,认为法制即法律制度。详细来说, 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 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
法情
winner 法
(2)讲证据
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 法律问题要以证据为根据。 正确地分析与处理法律案件, 要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查清案件事实,二 是正确运用法律。只有收集到充分的证据,才 能查清案件事实。
• 思考问题:
• 第一,如果犯罪嫌疑人拒不交代案情, 但有其他确实充分的证据,法院能否对 其定罪量刑呢?
(4)讲法理
• 法律思维思考与处 理法律问题要运用法律 原理和精神。法律思维 的任务不仅是获得处理 法律问题的结论,而且 要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 的法律论证与法律理由。
总结提升

• 第一,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利用法律思维 方式,像法律人一样思考。
• 第二,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
• 其二,狭义的法制,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地 、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
• 其三,法制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法律制度 ,而且包括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和过程。
法治
• 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 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
•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 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 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 治国的行动指南。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 依法治国相统一
区别
•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是主张严格依照 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 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
• 2、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 治是一种社会意识。
• 3、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 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 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