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临床特征为表皮反复发作鲜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一的风团,伴瘙痒或烧灼感。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大多数荨麻疹属Ⅰ型变态反应,少数属Ⅲ型变态反应。现代西医学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对经常反复发作者,不易根治,且应用西药还会产生一些副反应。
荨麻疹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痦瘤”、“瘾疹”、“赤白游风”等证,民间俗称“风疹块”、“鬼饭疙瘩”等。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很早,《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已有“瘾轸”之名,《诸病源候论·风痦痛候》说:“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痦痛。”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风邪关系密切。历代医著对本病都有一定的记载,如明代《证治准绳》、《外科真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得颇为仔细。《证治要诀》说“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会导致本病的发作。清代,《外科大成》根据本病非完全由外感风邪所致,提出治疗“宜凉血润燥”,“慎用风药”;《疡医大全》则提出了“疏风、清热、托疹”的治疗大法,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此外,在古代还创制了一些治疗本病的专方,如消风散、胡麻丸等,也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现代中医治疗荨麻疹,最早报道见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这是有关针刺方法的经验介绍。之后,随着针灸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各地又介绍了许多针刺方法,如体针、耳针、梅花针、刺络拔罐或单用拔罐等,不仅方法简单,而且确有良效。中医药治疗方面,从50年代末起,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祛风解表为主治疗,或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选用和血之剂加减治疗。另外还有部分其他治法。至60年代中期,有文章专门就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透表和卫”、“清营凉血”、“疏肝解郁”、“清心泻火”、“表里双解”等五个治疗法则。特别是慢性荨麻疹,因其病势缠绵,历久不愈,反复发作,故有时又称为顽固性荨麻疹。80年代以后,临床上对此病颇为重视,其病机多责之于虚、湿、风、瘀;治疗方面,主张益气固表、清理湿热、祛风止痒、养血和营、活血祛瘀等,尤其是久病风邪人络,认为宜选用虫类搜剔之品。目前,有关治疗荨麻疹的临床报道,积累有300多篇,累计病例逾万例,无论是分型治疗,还是运用专方,均有很好的疗效,一般可达90%以上。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机理研究尚不够深入,大量的临床报道多限于治验方药介绍及病例的积累,且各医家对荨麻疹的病因病机的阐述和辨证分型的方法很不一致,今后应重视这方面的规范化研究,并注意从中筛选出有效方药,旨在进一步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
二,病因病机
“无风不作痒”,根据本病奇痒难忍的特点,中医认为风邪为本病的主要病因。但风有内外之分,证有虚实之别,故根据本病的临床所见,综合各家所述,除风邪之外,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寒素体阳虚,不耐风寒,或直接感受外来风寒之邪,客于肌表,伤及营卫,以致营卫不和,外发风疹。
热外感风热之邪,留连肌肤,卫气郁闭,风行皮下;若因七情所伤,心经有火,血分有热,郁滞营气,气血拂郁,化为内风,外透为疹。
湿禀赋不耐,过食肥甘、荤腥之品,饮食失宜,脾失健运,或本为脾虚之体,脾湿内生,或蕴湿生热,郁于肌肤而发,且湿性粘滞,可成反复不愈的缠绵之证。
虚肺脾气虚,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易袭,致营卫不和而发本病;或因血虚之人,或妇女胎产之后,失于调养,虚风内生,而致本病。
瘀由于瘀血阻于经络,营卫之气不宜,风寒或风热与瘀相搏而致。
上述病因病机是互有联系、柏互贯穿的,临床常有数种病机并存的现象,故只有主次的不同,不宜机械分割。三,辨证分型
综合各家的分型方法,本病大致可分为以下数型。
1.风寒型风团色白或淡红,稍沾冷水则可诱发,瘙痒异常,遇冷当风则加剧,遇热可减轻,口不渴,可伴有发热恶寒。舌淡苔殷白,脉浮缓。
2.风热型风团色红,连接成片,暴痒难忍,可有针刺样灼热感,遇热稍减,伴自汗口渴,甚则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浮数。
3.气虚型风团如豆瓣大,成片,疹色与肤色一致,伴倦怠乏力,动则汗出。舌淡胖,脉弱。
4.血虚型风团形似豆瓣,边缘红晕色淡,皮肤干燥,伴面色无华,头晕失眠。舌淡苔薄,脉细。
5.湿热型风团鲜红或中央色白、边缘鲜红,搔抓之后,皮肤迅即潮红水肿,局部或全身瘙痒及热感,伴恶心呕吐,头晕。舌淡苔白或黄腻,脉滑数。
6.血瘀型大片风团遍布全身,色红,时起时消,历久不愈,瘙痒难忍,烦躁,便秘。苔薄黄,脉弦细。
四,治疗
(一)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治疗后皮疹及瘙痒完全消失,停药3个月以上未见复发。
好转:皮疹基本消失,瘙痒等症状改善,但在3个月以内仍有1~2次发作,或仍有发作,但发作的程度和次数明显减少。
无效:治疗2个星期,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改变。
(二)分型治疗(1)风寒型
治法:散寒祛风,透疹止痒。
处方:葛根12克,麻黄6克,桂枝6克,白芍10克,甘草6克,大枣15克,生姜6克。
加减:有表证加荆芥、防风;表卫不固加黄芪、防风、白术;久病体虚加当归、党参;瘙痒难忍加蝉蜕、白藓皮;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加乌梢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99例风寒型荨麻疹,临床痊愈93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
常用成方:可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九味羌活汤等加减。
(2)风热型
治法:清热疏风
处方:生地12克,连翘10克,桑白皮10克,牛蒡子10克,夏枯草10克,赤芍12克,生姜皮3克,地骨皮6克,地肤子6克,茯苓皮10克,蝉蜕6克,白蒺藜6克。
加减:反复发作者加地龙、蜈蚣、全蝎;合并胃肠道症状者加白芍、白术、蒲公英、厚朴。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23例风热及风热挟湿型荨麻疹,全部临床痊愈。
常用成方:可选银翘散、消风散、麻杳石甘汤等。
(3)气虚型
治法:益气固表,祛风止痒。
处方:黄芪30克,党参30克,茯苓12克,补骨脂12克,当归12克,丹参12克,徐长卿24克,防风15克,白藓皮15克,乌梢蛇15克,甘草5克。
加减:疹色淡红,受风着凉者加麻黄、桂枝;腰酸冷痛,遇冷起白色风团加附子、肉桂;口干思饮,起红色风团者加生石膏、知母、川连。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2周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慢性属气虚型荨麻疹139例,临床痊愈89例,好转29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84.9%。
常用成方:可选玉屏风散、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4)血虚型
治法:养血和营,祛风止痒。
处方:生地15克,赤芍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首乌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蒺藜15克,蝉蜕10克,地肤子10克,甘草6克。
加减:卫气虚弱加黄芪、白术;湿甚作痒加苦参、土茯苓、苍术;挟风寒加麻黄、浮萍、白藓皮;挟风热加银花、连翘;奇痒难忍加全蝎、地龙、乌梢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三)专方治疗(1)加减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10克,防风6克,炒苍术6克,北细辛1。5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10克,炒黄芩6克,甘草6克,生姜2片,葱白头3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