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各家学说PPT课件

合集下载

针灸教学ppt课件

针灸教学ppt课件

Part
03
灸法技术
艾灸法
艾灸法介绍
艾灸法作用
艾灸法是一种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 ,点燃后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的 灸法技术。
艾灸法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 邪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寒证、虚证和 痛证。
艾灸法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艾灸法操作时需选择合适的穴位,将艾条 或艾柱点燃后置于所选穴位上方进行熏烤 ,一般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舒适为宜。
安全防范措施
环境设置
确保治疗环境干净、整洁 1
,避免地面湿滑,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
定期检查与维护
4
对针灸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规范操作
2
严格按照针灸操作规范进
行,避免操作失误或不当
操作。
避免感染
3 确保针具、治疗部位和操
作者手部的无菌状态,防 止感染的发生。
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注意事项
明确适应症与禁忌症
在开始针灸治疗前,应明确患者的适 应症和禁忌症,避免对不适合针灸的 患者进行治疗。
选择合适的针具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合适规格的针具 ,确保针具的质量和安全性。
消毒工作
对针具、治疗部位和操作者的手进行 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在治疗前,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针刺部位干燥 等。
理论基础
经络理论
针灸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有十二条主要 的经络,这些经络与脏腑器官相连,运行气血。针灸通过刺 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理论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关键点,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 能。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 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针灸教学课件ppt

中医针灸教学课件ppt

针刺后不能立即洗澡,以免针孔 感染。
针灸前要排空小便,以减轻针刺 过程中的不适感。
针刺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针刺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 动,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针灸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禁忌症
孕妇、儿童、体质虚弱者、有严重心、肝 、肾疾病者以及有出血性疾病者不宜进行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中医针灸将与药物、推拿等其他中 医治疗手段结合,形成多元化治疗
方案。
数字化与智能化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中医针灸有望 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提高治疗效 果与效率。
科学研究深入
随着科学研究深入,中医针灸有望 揭示更多机理与疗效机制,为临床 提供更多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鱼际穴
属手太阴肺经,治疗咳嗽、咽干、哮喘等 。
曲池穴
属手阳明大肠经,治疗咳嗽、哮喘、咽喉 肿痛等。
尺泽穴
属手太阴肺经,治疗咳嗽、喉痹、咯血等 。
原穴、络穴及主治疾病
原穴
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主要治疗内脏疾病。
络穴
是络脉在本经别出的部位,主要治疗胸胁和腰背部疾病。
背俞穴及主治疾病
•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主要治疗与脏 腑相关的疾病。
经络
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穴位
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称为腧穴。它们是气血汇聚和出入的部位。
针灸的取穴方法及注意事项
取穴方法:根据疾病症状和体征,通过中医辨证分析 确定穴位,再根据穴位位置进行定位和进针。
确定穴位时要注意准确性和安全性。
注意事项
进针时要选择合适的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神经和血 管。

针灸各家学说PPT课件

针灸各家学说PPT课件
族传授方式再传24人,如弋阳县徐凤《席弘赋》,南丰县李梴《医学 入门》; 重视八法针;补泻手法;灸法防病学说:李梴的炼脐法;龚廷贤《万 病回春》用乳香、没药、川续断、麝香等药末填脐中,置艾施灸;
.
33
5. 工作对象因素 孙思邈对考订统一经穴位置的重要意义体会较深,绘成了彩色的正人、
伏人、侧人针灸图各一幅。 针灸歌赋派,高武《针灸聚英》:世俗喜歌赋,以其便于记诵也; 喉科针灸派夏春农;热病针灸派庞安时,从事《伤寒论》的研究为主;
治劳灸派的龚居中,以治疗虚劳病而擅名等。
.
34
6. 特定环境和条件因素 张子和主张攻泻,与他接受治疗的患者多为体质壮实的农民有关,多
用放血攻邪一法; 罗天益多用灸法温补脾胃,与他所处时代正值蒙古攻金,连年战争频
仍,他的家乡河北一带惨遭兵祸,饮食劳倦疾病较为常见有关。
.
35
7. 疗效因素 许希喜用针,著《神应针经要诀》,与他用针治愈了宋仁宗的病受到
.
37
第十一章 庞安时
1. 概述: 1042至1099年,湖北浠水县人,字安常,号蕲水道人,名盛江淮; 《伤寒总病论》:针灸药并重、针术精妙。 2.学说: (1) 伤寒六经辨证说:强调经络病机。 (2) 阐发张仲景针灸理论:阳证针刺,阴证用灸;重灸气海、中极治阴毒;太 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 不宜针灸说: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邪证”、“火劫证” 。
.
6
(一)《黄帝内经》
1. 概述: 30万字,主要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医学; 针灸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素问·八正神明论》:“法往古者,先知针经”; 形成了系统的针灸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7
2. 经络学

针灸PPT课件(2)

针灸PPT课件(2)
针灸操作技巧
详细讲解了针灸操作的基本步骤,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 出针等,以及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下一步学习计划安排建议
深入学习针灸理论
建议学员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和 资料,加深对针灸理论的理解和
掌握。
实践操作技能提升
鼓励学员多加练习和实践,提高 针灸操作的熟练度和准确性。
拓展学习相关领域
针灸治疗优势与局限性评估
疗效不稳定
针灸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医生经验、患者体质 等,疗效不稳定
无法根治某些疾病
针灸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 器质性疾病可能无法根治
禁忌症限制
针灸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 ,某些禁忌症患者无法接 受针灸治疗
患者心理调适和沟通技巧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心理调适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建立信任关系:医生应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增强患者对 治疗的信心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治疗过程: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 释疾病和治疗过程,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治疗方案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沟通技巧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倾听患者主诉:医生应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了解患者病情 和需求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典型病例展示及讨论
病例一
腰椎间盘突出症
症状描述
腰部疼痛、下肢麻木、行走困难等
针灸治疗方案
选取合适穴位,如肾俞、命门、腰阳关等,进行 针刺治疗
典型病例展示及讨论
• 治疗效果评估: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疼痛减轻,行走能力 恢复
典型病例展示及讨论
01
02
03
04
病例二:偏头痛
症状描述:反复发作的头痛, 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等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具有显著疗效。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 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 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灸集成》 为代表作。 1840年-民国,针灸的衰落期。近代承淡 安先生:中国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 传播者。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络脉的作用
❖ 十六络脉: ❖ 四肢部重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
行的不足;躯干部重在渗灌气血。重在 濡养全身组织。 ❖ 孙络与浮络: ❖ 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 灌、濡养 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
概念: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 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 2 由里达表,反应病症。内脏病变,可以通 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 节作用。
络脉
❖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二 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络) 以及孙络、浮络。
❖ 经脉循行分布在身体的体表部位。十二经脉的别 络均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浅行体表, 走向其表里的经脉。任之络散布于腹部;督之络 散布于腹部;脾之络、胃之络散布于胸胁。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命名
❖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

中医针灸教学课件ppt

中医针灸教学课件ppt
颈椎病概述
颈椎病是一种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的疾病,针灸治疗颈椎病可 以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颈椎病主要选取颈部附近的穴位,如风府穴、大椎穴、天柱穴等,同时根据患者 症状进行配穴,如上肢麻木加曲池穴、合谷穴等。
治疗周期与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颈椎病一般需要10-20次治疗,每次间隔1-2天,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 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和电脑等。
针灸后,患者可能会出现酸胀、疼痛 等感觉,属于正常反应,可适当休息 或热敷。
如出现晕针、断针、气胸等情况,应 立即报告医生并进行相应处理。
要点三
注意事项
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应先 进行小剂量刺激,逐渐增加刺激量; 对于急性炎症、恶性肿瘤等患者,针 灸治疗需谨慎。
05
针灸学习建议
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
熟练掌握针灸基本技能
包括正确的进针、运针、针刺角度和深度等,可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技能水平 。
学习多种针灸手法
了解和掌握多种针灸手法,包括补法、泻法、平补平泻等,以便更好地适应 临床需要。
注重临床实践
积极实习
参加医院、诊所等临床实习,观察老师的治疗过程,了解不同病症的针灸治疗方 法。
参与病人治疗
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对病人进行针灸治疗,积累实践经验。
,期间要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
04
针灸的注意事项
针灸的禁忌
禁忌人群
针灸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对于年老体弱、气血虚弱、脏腑功能 低下者,以及妊娠妇女等,针灸应谨慎使用。
禁忌部位
有些特殊部位不宜进行针灸,如乳头、阴部等,防止造成意外 损伤或感染。
禁忌病情
对于有出血倾向或患有皮肤感染、炎症、肿瘤等病症的患者, 针灸治疗应慎重考虑。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课件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四经含义
二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 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 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起穴:中府→ 上肢内侧前缘→ 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 缺。
云门(LU2) 中府(LU1)
尺泽(LU5)
列缺(LU7) 少商(LU11)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肘 关节微屈时定位。主治→咳嗽,咯血,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 咳嗽, 咽痛。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主治→ 颈项痛,咽痛,咳嗽。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天枢——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合 穴”。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约一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饮,胸痛,便秘,癫 狂,下肢痿痹。 内庭 —— 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咽喉痛,鼻衄,胃痛,吐 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热病 。

中医针灸培训ppt课件模板(完整版)pptx

中医针灸培训ppt课件模板(完整版)pptx

留针与出针
留针时间根据病情和患者 体质而定,出针时要缓慢 捻转并拔出,防止出血或 滞针。
拔罐、刮痧等辅助手法介绍
拔罐
利用火罐或抽气罐产生负压,吸 附于皮肤表面,造成局部瘀血, 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 肿止痛等作用。
刮痧
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 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 具有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筋 通络、驱邪排毒等功效。
智能化辅助工具
开发针灸辅助诊断、治疗建议 等智能化工具,提高针灸服务
效率和准确性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01
02
03
04
针灸理论基础
经络学说、腧穴分类与定位、 刺法灸法技术等
常见病症针灸治疗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面瘫 、中风后遗症等
针灸临床实践
病例分析、操作技巧、注意事 项及安全问题
异常情况处理及预防措施
异常情况处理
在针灸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如局部 感染、气胸、神经损伤等,应立即停止 针灸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出现局 部感染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出现 气胸应立即进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 式引流;如出现神经损伤可使用营养神 经的药物进行治疗。
VS
预防措施
为预防异常情况的发生,针灸前应详细询 问患者病史和过敏史等相关信息;针灸过 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针灸后应 告知患者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并避免剧 烈运动等。
针灸作用
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 祛邪,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和独特的疗 效,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与穴位分布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连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

针灸学幻灯PPT课件

针灸学幻灯PPT课件

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强 灌
前:任脉别络 鸠尾 散布于腹
沟通腹部经气 表 气
躯干 后:督脉别络 长强 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 沟通背部经气 里 血
侧:脾之大络 大包 胸胁
沟通侧胸部经气 经
孙络、浮络
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第31页/共53页
输布气血
•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 血络——出现瘀血现象的络脉
•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 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 • 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
相互为用 • 表里属络关系为十二经脉所特有
第21页/共53页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 与十二脏腑有特定的属络关系 • 与其他脏腑也有联系,尤其阴经与脏腑联系较广 • 除手厥阴心包经外,各经脉与五官九窍、咽、喉等器官均有联系。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各分三阴三阳 太阴、阳明——前 厥阴、少阳——中(侧) 少阴、太阳——后 特殊——足厥阴——内踝8寸 交出足太阴之前
第15页/共53页
• 头、躯干部分部 手三阴——胸 手、足三阳——头( “头为诸阳之会”) 足三阴——腹及胸。
阳明——体前——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 阳 — — 体 后 — — 后 头 第16页/共53页
第22页/共53页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 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第23页/共53页
十二经脉的衔接
• 表里阴阳经 ——在四肢末端衔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

针灸学讲座PPT课件

针灸学讲座PPT课件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 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腹胀呕吐,胃痛,消化不良。 血海-----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 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 毒。 三阴交-----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 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肠鸣腹胀,大便溏泄,消化不良,月经不 调。
背 腰 部 定 位 法
上肢部骨 度分寸
下 肢 部 骨 度 分 寸
头面部常用穴位
印堂-----定位: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鼻炎。 百会-----定位: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采 用坐位和卧位取穴均可。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太阳-----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 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睛明-----定位:闭目,在目内眦角上方0.1寸处。 主治:眼科各种病症,面瘫。
头面部常用穴位
颧髎-----定位: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齿痛,颊肿。 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面痒 巨髎-----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 外侧。 主治:口眼歪斜,鼻衄,齿痛。 水沟-----定位: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 点处。 主治:昏迷、晕厥、癫狂、急慢惊风、消渴等。
经络的作用
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 关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 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 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 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 作用来实现。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针灸学说流派与医家2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针灸学说流派与医家2
发,其病不愈” 清代《针灸易学》曰“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疼痛处理 《扁鹊心书》怕痛者,先服睡圣散 《古今医统》用药制过纸擦之,使皮 肉麻木
灸后调摄:《针灸大成》 灸后不可就
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惊气,须少停 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 凡百具要宽解。尤忌大怒、大老、大饥、大 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 唯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 病气。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 病气矣
葛洪还大胆用灸法治疗急症,如对以吐泻腹痛为主的霍乱和突然昏
厥的卒中恶死,均选用承浆穴救治,并指出“灸十壮,大效矣”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完善了灸 法的理论;
《千金要方·灸例》
趋也 法度
灸之生熟,亦宜撙而节之,法当随病迁
大法:外气务生,内气务熟。
生熟是指灸的程度。病邪在表的疾病, 灸治时壮数少,艾柱小。
“灸骨蒸法图”,
崔氏素好岐黄之术, 于政事之暇,喜从 事医疗活动。
王焘---《外台秘要》弃针而用灸指出“知艾 火之功,过半于汤药矣”。记载了崔知悌 (替)灸骨蒸法等处方。
“唯取灸法”说
王焘虽然“不录针经,惟取灸法”,但这是在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那时的针具很粗 糙,容易发生折针事故,而灸法的操作比较 方便、较安全,他从惜护性命的角度考虑, 提倡灸法,有其合理性

宋代---灸法专著大量问世:
《备急灸法》 《灸膏肓俞穴法》 《西方子明堂灸经》 大量介绍急性病证、外科病的灸治方法。
窦材(约生于公元1076~ 1146年),宋代医家。真定 (今河北正定)人,曾任官职, 著有《扁鹊心书》
扶阳以灸法第一
丹药第二
附子第三
窦材他非常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 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阳气的 盛衰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阳 气的有无是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

各家针灸学说PPT专业课件

各家针灸学说PPT专业课件
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
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 小柴胡汤。
完整编辑ppt
12
2.表里俱寒,灸药并投
•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 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完整编辑ppt
13
3.阴寒直中,先灸后药
完整编辑ppt
18
•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 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 名曰神庭,在龟(一作鸠)尾下五分。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 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 (一作少阳),在大仓左右三寸。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 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 左。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 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脾部在右手关 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 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 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 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 对十二经病证进行虚实分类,为经络辨证提供思路。
完整编辑ppt
20
•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 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王字一本作五)
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经,治阴。心主在掌
后横理中(即太陵穴也)。左手关前寸口阳
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痹(一作急痛)。
小肠有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经,治阳。
• 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 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发汗后,烧针令 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针灸学ppt演示课件

针灸学ppt演示课件
• 经穴:分布于十四经脉上的穴位,总计361个,
双穴309个,单穴52个 • 奇穴:不归属于任何一条经脉,而有特殊的主
治功效的穴位 •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没有固定的名
称与部位
腧穴的治疗作用特点
远治作用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喉 手厥阴:心胃 手少阴:心
三经相同主治:胸部病
腧穴的治疗作用特点
经脉名称 井(木) 荥(火) 输(土)经(金) 合(水)
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手少阴心经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足太阴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足厥阴肝经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五输与五行的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经脉名称 井(金) 荥(水) 输(木)经(火) 合(土)
五腧穴
井:所出为井---分布于十指末端 荥:所溜为荥---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旁边 输:所注为输---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经:所行为经---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合:所入为合---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合 经 输 荥 井
手三阴三阳五腧穴
足三阳三阴 井.荥.输.经.合
五输与五行的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特殊作用
威灵,精灵--腰痛 四缝--疳积 外劳宫--落枕 任脉:回阳、固脱、强壮 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十四经穴为主)的主治有一定的规律性, 主要有分经主治(四肢部经穴)和分部主治(头身 部经穴)两大规律。
(一)分部主治规律

针灸学讲座ppt课件

针灸学讲座ppt课件

2024/1/26
27
古代经典著作解读与传承价值挖掘
01
02
03
04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理论与 临床应用探讨
《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及其 现代意义
古代针灸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特 点分析
古代经典针灸医案解读与启示
2024/1/26
28
现代名家经验分享和学术思想交流
01
02
03
04
当代针灸名家的学术思 想与临床经验分享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调理冲任、补益气血,常选关元穴、三阴交穴等进行针刺。
痛经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子宫穴、次髎穴等,可以活血止痛,缓解痛经症状。
2024/1/26
11
03
针灸临床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2024/1/26
12
穴位选取原则及配伍禁忌
近部取穴
选取病痛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远部取穴
根据经络循行路滞针:患者精神紧张时,应延长留针 时间;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 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 气血而缓解滞针;若因单向捻转而致 者,须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
弯针: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手法。 如系轻度弯针,应慢慢将针起出;若 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 针起出;若由体位改变引起弯针者, 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 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 拔针,以免断针。
2024/1/26
30
06
总结回顾与互动环节
2024/1/26
31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2024/1/26
针灸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01
简要回顾针灸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针灸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灸治急症。 黄帝岐伯针派:《曲礼》: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兽医针灸流派:黄帝时代有善于用针灸医马的名医马师皇; 扁鹊针派:用针灸治愈了虢太子尸厥;河北任丘人。
.
20
2. 经学派 研究《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的流派; 研究方法有校勘、分类、注释、训诂和考证等;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为现存最早的注本。 王冰注释《素问》; 杨玄操《难经集注》、《针经音》和《明堂音义》; 元代滑伯仁考据《内经》和《难经》,著有《难经本义》和《十四
应。 80多个交会穴,多位于头面躯干部;
.
17
2. 刺灸学 针刺深度,如腹部8分,头面3分; 留针时间,一般留6-7呼,环跳留20呼; 唐宋风靡化脓灸;一般为3-4壮,环跳可灸至50壮; 误刺误灸:刺神庭诱发癫痫;灸哑门、风府引起失音等; 宋代王执中即主张“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
愈”
.
18
3. 处方选穴 200多种病证的500多个处方; 多为单方:暴瘖不能言,支沟主之 ; 葛洪治霍乱灸中脘,巨阙;治身面俱肿灸足内踝下白肉际; 《针灸资生经》治衄灸上星; 《续名医类案》载腰脊痛灸申脉;
.
19
三、针灸流派
1. 概述 学派由学说构成;流派由学说和见解、主张等构成。如葛洪重在用
.
15
2. 刺法灸法学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
针入见气尽,乃出针; 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金代窦汉卿《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
入,不痛之因”; 候(气)之不至,必死无疑;
.
16
(三)《甲乙经》
晋代皇甫谧(公元215~282年)所撰,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1. 腧穴学 349个穴位;首次提出以经统穴分类法; 载述穴位别名,补充穴位取穴方法; 孙思邈腧穴在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以手按之,病者快然; 窦汉卿腧穴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
经发挥》; 明代张景岳《类经》,将内经原文以类相从,分类注释;
.
21
3. 经穴考订派 经穴图的绘制:最早见于葛洪《抱朴子》;孙思邈《千金翼方》:
孔穴难谙,非图莫可; 针灸模型的创制: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高武铸造男、妇、
儿铜人各一座。 经穴文献研究: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王执中《针灸
.
8
(2) 学术影响 张仲景根据病邪表里传变提出六经辨证,病在太阳即刺阳明,使经
不传则愈;上工治未病; 王叔和《脉经》提出先脉后证,再针灸; 元代滑伯仁提出十四经学说; 李时珍著述《奇经八脉考》; 刘完素分经治疮疡、王肯堂分经治眼病、郭志邃分经治痧证等。
.
9
3. 腧穴学
(1) 学术成就 100多个穴位名称; 腧穴定位法; 以痛为输和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 特定穴:五输穴、原穴、下合穴、络穴、背俞穴等;
胃俱虚可用大、小巨虚治疗。
.
11
4. 刺灸学
(1) 学术成就 重针法、略灸法;九针; 焠刺、燔针;九刺、十二刺法如恢刺、扬刺、偶刺、合谷刺、大写
刺、赞刺、络刺、豹文刺、毛刺、浮剌、短刺、缪刺、巨刺等; 重刺络放血法;针刺补泻法;针刺禁忌;针刺得气等。
.
12
(2) 学术影响 窦汉卿《标幽赋》: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凡用针者,
各家针灸学说
.
1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意义
1. 1987年第一次出版;卫生部支持编写的针灸专业必修课程;
2007年第二次修订。
2. 日本浅川要先生等将一版《各家针灸学说》译成日文,于2003
年1月在东洋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认为是“先人的智慧”、是 “针
灸师必读之书”。
.
2
(二)课程性质
1. 研究历代针灸流派与名医针灸学说的一门学科; 2. 专业基础课; 3. 重在继承: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
3
(三)课程内容
1. 古代针灸学术流派:10个; 2. 名医针灸学说:65位; 3. 名医古籍概览。
.
4
(四)课程要求
1. 破除针灸没有理论的糊涂观念; 2. 博览典籍,发掘针灸宝藏; 3. 丰富诊疗技能和实践经验; 4. 启迪思维,激发灵感,促进创新。
.
5
二、学术渊源
前代文献:三经(奠定了针灸的理论基础); 源于师授:罗天益师李东垣等; 源于家传:张璧、王国瑞、凌云等; 实践经验:葛洪、赵学敏等。
资生经》考证穴位定位,明代的《循经考穴编》载述30多种透针法。 《圣济总录》把354个穴位归属十四经,使腧穴归经得到初步统一。
.
10
(2) 学术影响 王叔和提出五脏病取五输与俞募配伍; 孙思邈提出阿是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 王执中尤重阿是取穴:哮喘按肺俞、癫痫按风池、梦遗按肾俞、咳
嗽按膻中、痢疾按大肠俞、带下按带脉等;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善用五输穴、井穴、原穴和单穴; 李东垣《脾胃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脾
.
6
(一)《黄帝内经》
1. 概述: 30万字,主要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医学; 针灸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素问·八正神明论》:“法往古者,先知针经”; 形成了系统的针灸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7
2. 经络学
(1) 学术成就 经络的意义、概念、循行、联系、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 络脉诊疾和切脉辨候; 按经取穴和表里经互用; 经络与人的生长、衰老密切相关;
气不至而不效; 张子和《儒门事亲》善用刺络放血; 喉科医家夏春农,善
按经选穴、分部选穴、按脏腑选穴原则; 晋隋名医陈延之提出近道法和远道法; 王叔和《脉经》所刺部位,多无具体穴位,只提及刺其经脉。
.
14
(二)《难经》
三十二难;奇经八脉、八会穴、五输穴、针刺补泻、得气等; 1. 经络腧穴学 首次提出奇经八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提出八会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 五输配五行,阐发五门十变刚柔相配关系; 子母配穴法;补充原穴,治五脏六腑之疾病也; 《此事难知》绝骨治百节酸痛;杨继洲泻痢用章门和中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