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开展高中数学研究性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如何开展高中数学研究性教学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大量存在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材,高中数学教学应实施研究性学习,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教学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本学科的某个基点出发,确立研究课题并进行有计划分步骤的研究,从而获取所需知识,以求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践行新课改理念,推动素质教育进程的强力抓手,对摧毁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独立自主或分工协作新时期创新型思维发展学习体系的重要一环,研究性学习课堂的推广,使课堂教学面貌日新月异,师生关系更多趋向于教学相长,科研氛围渐趋浓厚,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投身社会实践提供了多种“演练”机会,是了解社会、改造社会的“预科班”。那么,该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明确数学研究性学习目的
数学科学本身就来自于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形态、对人类进行的各種活动的认识而抽象成人的思想及方法的一门学科。人类再用它来理解自然与社会、用它来解决自然社会的一些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缺陷在于它常常使学生游离于自然与社会之外,机械地回答教科书上的问题。尤有甚者,解大量的数学习题并追求唯一正确答案,使数学学习变得枯燥而又繁杂。研究性学习是想让学生回到自然与社会中来,让他们自己提出感兴趣的自然与社会问题。自己试图(在教师帮助下)解决问题;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案供选择。让他们深深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当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也能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自然与社会中的一员,负起他们应负的责任。让他们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协作中学会做人。
二、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求知欲越高,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研究性学习
生活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融合起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感受数学的无穷力量。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意识
古人云“学以致用”,但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重视课本上知识的教学,很少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致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作用,从而认为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最无用的,进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具体生活问题情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意识。
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间接应用渗透研究性学习
想要发展高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帮助高中学生树立本身的思维意识。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主动学习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在教学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只有学生肯主动接受数学,那么与数学成为亲密的伙伴,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利用
数学课程所特有的逻辑性思维优势来促进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从而可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们在讲集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先让同学们回想他们在初中阶段有没有学过集合,又学过那些简单的集合,教师再结合书本上的知识来和学生们展开讨论,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的主体,而老师作为辅导人员,这样学生具有发散的思维,与老师的互动加强,就会对知识理解的更加全面。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掌握知识并不一定具备能力,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编制出开放题,面对实际问题情景,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具体的数学问题,然后尝试求解形成的数学问题并完成解答。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根据教材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已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数据的测量收集结合向量的知识进行力的研究。再如,立体几何的多面体学习中,通过教具模型和动手折纸让学生总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种类。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
六、利用数学建模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数学教育比较注重传授系统基础知识和数学技能。最近几年,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应用意识是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教材的编排和考试内容的改革中都强调考察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中学生的应用意识,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应用题的数学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建模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知识应用的兴趣。数学建模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想形式:1.目前在中学教学中,数学建模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是自主的课外活动之一。2.教师能集中传授达到是数学建模操作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不适合进行直接传授。3.数学建模也是以问题为核心,具有课题性和探索性,它需要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需要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探索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创新意识的综合。4.数学建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所以这需要尽可能使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总之,研究性学习旨在创造一个高效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将学生打造成热爱数学、享受数学、应用数学的科研主体,进一步改善当前课堂面貌,促进师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朱炎,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探讨,《数学教育学报》,2001年第10期.
[2]高红艳,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开展途径初探,《数学教学通讯》,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