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的笔墨与黄宾虹的“五笔七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画的笔墨与黄宾虹的“五笔七墨”

作者:石欢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7期

【摘要】对于“笔墨”的看法,历朝历代的画家们对其阐释与解读众多,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笔墨的看法也有所不同。近代的山水大家黄宾虹提出了“五笔七墨”的理论,对古人的笔墨观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并且与自己多年来的写生经验相结合,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笔墨。本文通过论述中国画的笔墨含义以及黄宾虹本人的笔墨观,探究其对笔墨的理解与发展。

【关键词】黄宾虹;笔墨;五笔七墨

【中图分类号】G243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画“笔墨”的含义

画中国画不能不谈笔墨,笔为画之骨,墨为画之肉,笔墨相辅相成,画面方可浑厚华滋,气韵生动。其中,黄宾虹本人就非常注重笔墨的结合与运用,他认为“离墨则无笔,离笔则无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中也对笔墨进行了归纳总结,他认为:“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直,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故知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正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一幅画要有气势与骨气,这些全靠笔墨的笔笔生发而得到,笔断而意连,方可气势贯通。北宋的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就点破了笔墨的作用与目的,以笔法勾勒出山石树木的轮廓,以墨色渲染其阴阳向背。到了清代,王原祁更是做出了详尽的论述,认为“运笔忌滑,忌软,忌硬,忌重而滞,忌明净而腻,忌丛杂而乱。又不可有意着好笔,有意去累笔。从容不迫,由淡入浓,磊落者存之,甜熟者删之,纤弱者足之,板重者破之。又须下笔时在意不着意间,则觚棱转折,自不为笔使。用墨用笔,互为表里。”在下笔之前应当凝神聚气,静观思辨,分析每一笔一墨的出处以及所要达成的期望与效果,应当与古人所提出的“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心中之竹”相契合。因此,笔墨必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画作才能完美的表现物像,传达意境,将画家心中之境变为画中之景。

二、“平、留、圆、重、变”之五种笔法

黄宾虹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致力于传统,但又不囿于传统,在晚年大变其法,深入山川,师法造化。他自幼学画,数十年如一日,力求把书法融入绘画当中,黄宾虹先生常说“我以书法入画,画如书法,无笔不缩,无笔不回,一波三折,又常用书理题画,折钗股,屋漏痕。”五笔中的“平、留、圆、重、变”主要是从用笔的法度和品质来阐述中国画的笔法问题。“五笔法”高度概括了书法用笔的原则,在黄宾虹的一些画作的题跋上就有体现,如八十九岁所做的《湖上小烟图》就题有“作画落笔,起要有锋,转要有波,放要留的住,收要提的起,一

笔如此,千笔万笔无不如此。”这其中就强调“以书入画”,勾勒如枯藤,点叶如坠石,用笔如锥画沙,折拆股,屋漏痕,且以小篆之法画树枝,笔法柔美,刚劲而厚重,无浮华板滞之笔。

一曰:平。古称执笔必贵悬腕,三指搓管,不高不低……无柔弱处,才可为平。这里所讨论的“平”。更多的是指运笔的方式与方法,肘腕持平,平均运力,通过正确的运笔方式达到气韵的贯通,并不是说僵化不变的运笔方式。用笔的基本规律是要平,力量要匀,不能乎轻乎重。黄宾虹幼年学字,向一位书法家请教学书的根本是什么,那位书法家让写个“大”字,由于笔力不均,书法家认为他写的不是“大”字,因为背面只留下了五个点。

二曰:圆。画笔勾勒,如字横直……所谓如折钗股,圆之法也。线条要圆,画有弹性的线,古人认为的线,直如屋漏痕,圆如折钗骨,像下雨时雨水滴在墙上,像用手掰金属钗子那样有力,要充满弹性。

三曰:留。笔有回顾,上下映带……用笔中锋,成剑脊形。中国画最重要的一点是“留”,古人讲“行处皆留”,好的线条要控制得住,说断就断,不能控制的笔是败笔。不好的线条前后是两个点,用力不平稳,也没有留于纸上。

四曰:重。重非重浊,亦非重滞。米虎儿笔力能扛鼎,王麋台笔下金刚杵……如高山坠石,如弩发万钧。但这里的重并非呆板重滞,而是力发千均,虽细亦重。中国画讲究用笔如高山坠石,要有力度,不是轻飘飘的,正如古人所说“笔落春蚕食叶声”。

五曰:变。李阳冰论篆书云:“点不变为之布棋,画不变为之布算……”学画要师承古人,又要距古人于千里之外。平、留、圆、重为变之根本,在此基础上求变化,用笔要有轻重、提顿、方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里的变也可认为是创新,学古而不泥古,师承古人而拒古人于千里之外。

黄宾虹的笔法运用非常的突出,笔法有曲直、藏露、浓淡的变化,笔法之间有相互的联系,并且还有一定的相互顺序。他画的书乍一看如一片漆黑,杂乱,但细细品味之后所有的笔墨要领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笔墨相辅相成,这就是黄宾虹山水画的独特魅力所在。

三、“浓、淡、泼、破、焦、积、宿”之七种墨法

黄宾虹不仅在笔法上颇有成就,他对墨法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唐代理论家张彦远提出“运墨而五色俱”,即“焦、浓、重、淡、清”,要求在运墨上有五种鲜明丰富的变化。于是黄宾虹先生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具有个人特色的“七墨”,即:浓墨,淡墨,泼墨,破墨,焦墨,积墨,宿墨。

一曰“浓墨法”。《墨记》言:“潭州湖景纯,专取桐油烧烟……以点目瞳子如点漆云。”正如黄宾虹先生所说“浓墨黑而有光”,继承了唐宋书法的遗风,多用浓墨,则神气十足。浓墨即浓黑的墨色,多用于画近景和物体的暗面比较多。黄宾虹继承了龚贤与髡残的浓墨技巧,以及新安画派的清冷俊逸的画风,融会贯通,做到了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的境界。

二曰:淡墨法。墨藩蕰淡,浅深得宜,雨夜昏蒙……墨色亦滋润。黄宾虹先生此处所说的淡墨是以浓墨为基础的,主要用来画远景与事物的明面,以清水蘸墨调和而成,用淡墨表达烟雨迷蒙之景是最好不过了,气象万千,山色空蒙。

三曰:破墨法。泼墨法始于唐人…以浓墨破淡墨,则鲜而灵。破墨是指在一种墨色上加上另一种墨色,破墨法不仅是指以浓破淡,淡破浓,还可以是墨破色,色破墨或者直笔破横笔,横笔破直笔。均要在将干未干时进行,所出效果如见雨露滋润,墨色皆备。

四曰:泼墨法。唐之王洽泼墨成画……自然天成,不见墨污之际。泼墨是将墨泼洒在画纸上,然后根据墨的走势来添补。黄宾虹擅于将远山、沙滩、崖石、斜坡用大笔饱墨扫之,出现酣畅淋漓的痛快,细小之处再以细笔补之,收放自如,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跑马。

五曰:积墨法。也可称渍墨法……成为墨猪,恶俗可憎,识者不取。积墨法是黄宾虹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将不同的墨色层层积染,层层叠叠,有条不紊,给人一种厚重浓郁的感觉。在熏宾虹时期,黄宾虹的山水画表现出“黑、密、厚、重”和“浑厚华滋”的特点,画中线条起讫分明,层层积染,先用淡墨点染,再用浓墨层层附加,自淡增浓,墨中有墨,墨不碍墨,最难能可贵的是墨中见笔痕,层次分明。

六曰:焦墨法。于浓墨淡墨之间,运以渴笔……或用干擦,尤为悖谬。焦墨,顾名思义,便是墨中含水极少,体现出一种干渴之态;而泼墨含水较多,体现出滋润之感,焦墨与泼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时在绘画创作中,因画中润笔较多缺少金石骨力之气,可以用焦墨进行调整,增加画面的笔触,形成枯湿、浓淡的对比。

七曰:宿墨法。画用宿墨,其胸次必先有寂静高洁之观……而忘为石质之粗砺。宿墨是指将新倒出的墨汁或者新研制的墨放置一夜,待到第二天称为固体墨,再用水浸泡,使之胶与墨分离,用这种墨画画时,会出现笔痕中间浓,四周淡的墨韵效果,其颜色偏花青色,这就是宿墨。但宿墨极其不好掌握,它是由沉淀之后的墨形成的,所以宿墨中会含有渣滓,但可以起到画面点睛的作用。

黄宾虹先生不断地将他在研究古画时的心得与绘画经验对“五笔七墨”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尤其是在浓墨、宿墨、焦墨等研究上都有深入的研究,如黄老的作品《溪桥烟雨图》就是用纯熟的焦墨,浓墨,积墨等不同的墨法,在兼皴带染中表现出一个新境界。黄宾虹在山水画创作中的艺术成就,是继山水画发展到宋元时期这样一个高峰后的又一个新的高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对中国传统的笔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以不懈的求索精神,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将书法与画法融为一体,创造出了“黑、密、厚、重”的绘画风格,以及“五笔七墨”的笔墨概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画笔墨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黄宾虹.黄宾虹自述[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