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中降血糖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中多糖类成分抗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中多糖类成分抗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秦灵灵;周静鑫;徐暾海;刘铜华【摘要】抗糖尿病作用是天然药物中多糖成分的重要功效之一,本文总结了近10年以来天然药物中多糖类成分抗糖尿病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天然药物中的多糖类化合物主要通过以下四种作用机制实现其抗糖尿病作用的:(1)通过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或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作用保护和修复胰岛β细胞;(2)通过延缓胃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3)通过改善脂代谢紊乱,减轻脂毒性;(4)通过增加胰岛素受体量/亲和力或增加外周靶细胞受体后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敏感性、促进对葡萄糖的利用和代谢以及作用于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这三个方面改善胰岛素抵抗.借此为进一步加强天然药物多糖的作用机理研究,开发出低毒、高效新型的抗糖尿病药物奠定基础,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3(006)006【总页数】5页(P456-460)【关键词】天然药物;多糖类;抗糖尿病;作用机制【作者】秦灵灵;周静鑫;徐暾海;刘铜华【作者单位】100029,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100029,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100029,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100029,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糖尿病是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发展迅速,不但对人们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对公共医疗开支也增加了更重的压力。
中国是包括中药在内的天然药物的存储宝库,亟待从如此丰富的资源中探寻出一种安全性高的降糖药物。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是中药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功能。
中药中的多糖较多,一些单味中药中的多糖成分具有显著的降低血糖的作用,现围绕抗糖尿病药效作用研究较多的多糖有[1]:茶多糖、知母多糖、人参多糖、灵芝多糖、黄芪多糖、麦冬多糖、山药多糖、黄精多糖、枸杞多糖、丹皮多糖、紫菜多糖、冬虫夏草多糖、南瓜多糖、桑叶总多糖、薏苡仁多糖等多糖成分,本文将就不同的作用机制将单味药中的多糖类成分加以综述。
治疗糖尿病的天然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机理
稃 技 信息.
治 疗糖 尿 病 的 天 然 化学 成 分 及其 降糖 j I i n 理
延 边 大学理 学 院化 学 系 罗 惠善
[ 摘 要] 糖尿病是一种 以血糖 升高为临床特点的代谢性疾病 , 其发病机制 主要 涉及 两个主要 环节, 即胰岛 B细胞分泌胰 岛素不足和 周 围组织的胰 岛素抵抗( 即外周组 织对胰 岛素 不敏 感) 、 糖尿病的人群发病 率为 1 % 5 %, 它与癌症 、 心血 管疾病 一起被视 为世 界三大
[ 关键 词] 中药 降糖成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 降 糖成 分
降糖机理
报道 了青葙种子 乙醇提取物( A C A S ) 的抗糖尿病活性 。青葙子为苋科植 物青 精 c — e / a a r g e n t e a L . 的种子 , 又称为野 鸡冠 , 主要含有青 葙子油 脂 ( C e l o s i a 1 ) 。S w i s s 雄性 大 鼠以四氧 嘧啶诱导糖 尿病后 , _ } 手 j 单 剂量 AC AS 1 . I 糖 及 糖 苷 类 进 行实验。大 鼠分 4 组, 第1 组给 了羧甲基纤维素钠 ( c Mc ) 作 为空 白对 人 T培养 的虫 菌丝 中分 得虫草多糖粗 品对正常小 鼠 、 四氧 嘧啶 照组 ; 第2 组 给予 甲苯磺 丁脲为 m性 药物对 照组 , 第3 组 和第 4 组 分 圳 ( A L X ) 、 链脲 佐菌 素( s T z ) 致D M小 鼠均有 明显降糖作 用 ; 瓜 蒌根水提 物 单剂量给予 2 5 0 mg / k g 和5 0 0 a r g / k g A C A S 。结 果 示 : A C A S 具 有显著降 巾分得 5 个葡 聚糖 A、 B、 c 、 D 、 E 均有 降糖作 用 , 其 中瓜 蒌多糖 A对 A L X 低血糖的作用 , 且呈量效相 关 , 4 6 h 作 用达到峰值 、6 h 后2 5 0 mg / k g 和 高血糖小 鼠也显示活性 ; 黄精 的醇提物 中活性 成分之一螺甾烷醇苷 , 能 5 0 0 m g / k g 组分别使血糖降低 2 7 . 8 0 %和 3 8 . 8 %。连续给药实 验 : 分为正 糖 尿 病 对 照组 ( Ⅱ) 及2 5 0 mg / k g和 5 0 0 mg / k g的 AC A S组( 1 I I ~ 降低正 常及 S T Z 致D M小 鼠的血糖 , 但不伴有 血清胰 岛索( I n s ) 的改变 , 常组f 。在连续 给药 或 C MC 5 天后 ,Ⅱ ~Ⅳ组注射 四氧嘧啶 , 然后继续给 还能抑 制肾上腺素 引起 的血糖升 高 ; 从野葛 中分 离 的色氨 酸衍生物 Ⅳ) C AS 或C MC共 1 5 天, 再给予 四氧嘧啶前 和5灭后及 l 5 灭取 血测 定 及其糖昔 口服给药 口 r 抑制5 0 % 乙醇所致小 鼠 糖升高… 。灵芝多糖能 予 A 在连续 给药 1 5 天后 , 2 5 0 m g / k g 和5 0 0 mg / k g 剂 量组 m糖 分 够刺激 I n s 的分 泌, 增 强高血糖小 鼠糖耐量 , 提高周 围组织对糖 的利用 , 血糖 。结果 : 8 . 9 %和 5 4 . 4 %。其降血糖 作用 , 认为 ̄ 1 " m - 是 南于H f 功能 的改 强化参 肝脏糖代 谢的各种关 键酶的活性 , 使 血糖降低 t ; 桑叶总多糖 刖 降低 4 腹腔注射 给药 , 对A I 』 x致 DM小 鼠具有 显著 降血糖作用 , 并能提高糖耐 善 和 持 续 增 加 血 精 的 吸 收 和 利 用 所 致 量, 还可促进 正常大 鼠I n s 分泌” 。惹苡f 多糖可 显著降低 A L X及 肾上 2 . 降 糖 机 理 腺素 引起 的小鼠高血糖 , 还能抑制 A L X对胰岛 1 3细胞膜 的损伤 , 从 而抑 醛糖还 原酶 o , / d o s e c t u c l a s e , A 1 . ) 是糖代谢 【 I 1 的限速酶。 高血l 精 制D M 的发生 。此外 , 还有许 多多糖及糖苷如黄芪多糖 、 茶 叶多糖 、 山 和组织过度 利用糖时 , A R做激活 , 产牛大量 的…梨醇并存组织 绌咆 r } 1 药多糖 、 友冬多糖 、 南瓜多糖 、 甜叶菊苷等均有降糖 作用。 积聚 , 从而 造成了组织病变 , 包括糖尿病性 神经病变 、 糖 尿病 性眼部 1 2皂 苷类 变( 视 网膜 病变 、 内障) 、 精 尿病件 肾病等 多种糖尿病病 变井发症 大 皂忤是豆科植物 中提取 i h束的五环 萜类 皂苷 , 目前已知大 糖 还 原 酶 抑 制 剂 ( a l ( 1 n s e r e d 1 l l a s e i n h i h i i ( 1 r . A 1 可 以有 效 地 改 善 糯 尿痫 心 豆 皂青= 有 5种 , 即大豆 皂苷 A 、 A : 和大豆 电苷 I 、 Ⅱ、 Ⅲ, 研 究发现肌注大 者聚醇代谢通路 、 微 血管及 f f 『 L 流动力学异常和神经 营养 冈予的缺乏 , 恢 豆 皂苷后 能降低 I ) M大 鼠血糖和血 小板聚集率 , 提高I n s 水平”; 瓜 皂 复神经传导 , 防止视 I 阆膜组织 巾的蛋 广 1 质异常渗透 , 减轻 肾小球 小动 甘= 能 降低 正 常及 A L X诱 发 D M大鼠 【 札糖水平 , 从 降糖的幅度来 看 , 苦 的扩张 , 使 肾小球过滤功能恢复 正常 , 从而预 防和延缓糖 昧病性痫 变和 瓜 皂苷 的效果优 于优降糖 ; 另l 有 将 制成 降糖 胶囊 Ⅱ号治疗 Ⅱ型 D M, : 发症 。黄酮类是具有 抑制 A R作用的化合物 . .这类 活性成分 楠} 皮 疗程 3 个月, 多数病人在 2 周 内症状消失 , 血糖 明 下降, 有效率 为8 2 % ; 素( g u e r c e t i n, 式l 1 ’ 水 飞蓟素( s i l y b i n , 式 Ⅱ1 、 葛根 素 ( p u e r a r i n , 式1 1 1 ) 、 畅协 m y r i c y t r i n , 式 Ⅳ1 及橙皮苷 ( h e s p e r i d i n , 式v 1 等 。对降槠机 理尚缺 知母根茎 用热水提取 , 用柱层析分得 p r o t o i mo — s a p o n i n A I I [ 和P s e u d a p r o — 树 汗( 主要 是促进胰 岛 B细胞的再生 ; 促进 胰岛 素分 泌 ; 提高机 l o t i mo — S a p o n i n AⅡ, 给S T Z诱 发 D M小 鼠腹腔 注射 , 均宵不 同程度 的降 乏深入研究 , 糖作 _ L f j ; 人 参 皂苷对 S T Z 诱发 D M大 鼠也具有降糖作用 ; = j = 七 皂苷 腹腔 体 对胰 岛素 的敏感性等 。 3 . 展 望 注射也可 降低 A I x高血糖小 鼠血糖 , 但 降糖作 用较 短, 小于 2 4 。 1 . 3生 物 碱 类 糖尿病的治疗不仅在于降低血糖 , 纠 正代谢紊 乱, 更重要 的是减 少 小檗碱是从 黄连等植物 中提取的一种生 物碱 , 7 0 0 a r g . k g, 3 次. d, 糖尿病性病变J 中 发症。近年来的天然约物抗糖尿病活性成分 的研究 , 1 : 1 3服川 于 H型 DM嫡 人 , 发现 具有 明显 的抗血小 板凝聚 、 粘附作 , 可 发表明 , 兰萜及其苷= 类有显著的降血糖作 H j , 如匙 羹滕 , | l 前 已知 的秆 8 改善 D M病 人高粘状态 , 另外还 可以促使 1 3 细胞 的再生 、 修复 和升高 I n s 种 同属植 物均含有 l 二萜 皂苷 , 义如蓝桉 叶提取物活性 成分 _ 二特及 其 伯 : 作用, 抑制糖原异生, 促进糖酵解 , 减少脂质沉积, 从而起到降糖降脂作用 ’ ; 类 的抗糖 尿病作用 , 在 其他多种桉属植物 l I 1 也分离 j ¨多种 ■聃及 』 廿 从豆科 植物毛 羽扁 豆巾分得 羽扇豆 型乍物多 花碱【 ( 一 卜m u h i l f o r — i n 】 , 电 类 , 资源丰富 , 可 以进一步研究开发 。黄 类 的抗糖 尿病性病 变活性 及 具有 降 糖 活 性 。 作用机制研究更 为天然 药物活性成分 的研 究开辟 了新的途径 我 仃 】 1 . 4黄刖及其苷类 相信 , 随着新 的分离技术 的发 展和现代研究方法 的 J 刊, 将 为天然药物 楝 叶提取物 中的黄酮 苷 , 对s F Z诱 发的 D M大 鼠具 有降糖活性 ; 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研究歼发开拓更加广阔的前 景。 从 只本柴 胡巾得到一种色酮衍 生物 , 治疗 D M并 发症 , 可抑制 5 一 脂 氧合 酶 和醛糖还 原酶( A n) ; 从 苏木心材 甲醇提取物 中分得苏木 奄耳酮可抑 参考 文献 制A R, 用于治疗 I ) M并发症 ; 从 蔷薇科 植物I J J 桃茎的甲醇提取分离 的樱 [ I 1 ] 顾 关云 , 蒋昱 植物 降血糖成 分的研 究概 况f I ]国外 医药 ・ 植物 I 9 9 7 ; 1 6 ( 2 ) : 5 5~5 8 桃苷 , 对s r z诱发 I ) M大 鼠有 显著降糖 、 降脂活性 �
栀子苷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栀子苷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朱迪娜;辛文锋;张文生【摘要】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主要表现在全身微循环的障碍,如肾、眼、心血管及神经等慢性损伤。
栀子苷是栀子的主要有效成分,其水解苷元为京尼平。
有研究报道,栀子苷具有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病理变化的作用,有望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潜在药物。
本文对近年来栀子苷和京尼平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深入研究其治疗糖尿病的分子机制提供思路。
%Diabetes mellitus is a group of metabolic diseases characterized by chronic hyperglyce-mia. Untreated, diabetes can cause many complications. It mainly reflects in systemic microcirculation dis-order, including kidney, eyes, cardiovascular system and nerves damage. Geniposide is the main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and its hydrolysed aglycon is genip-in.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showed that geniposide and genipin could result in blood glucose decrease, treat diabetic complication and be expected to become the new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studies of geniposide and genipin for diabetes therapy recently, in order to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5页(P624-628)【关键词】糖尿病;栀子苷;京尼平;分子机制【作者】朱迪娜;辛文锋;张文生【作者单位】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三七生物技术与制药工程研究中心;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省三七生物技术与制药工程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 是一类由糖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肾衰竭、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疾病、足溃疡以及神经损伤等[1-3]。
《内蒙古草原耐旱植物碱韭和尖叶变蒿降血脂及降血糖活性研究》范文
《内蒙古草原耐旱植物碱韭和尖叶变蒿降血脂及降血糖活性研究》篇一内蒙古草原耐旱植物碱韭与尖叶变蒿降血脂及降血糖活性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血脂、高血糖等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对于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资源研究备受关注,特别是来自内蒙古草原的耐旱植物碱韭和尖叶变蒿。
这些植物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药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草原耐旱植物碱韭和尖叶变蒿在降血脂及降血糖方面的活性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些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内蒙古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
碱韭和尖叶变蒿作为该地区的代表性耐旱植物,其药用价值已被传统医学所认可。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对这些植物的药理活性研究逐渐深入,特别是在降血脂和降血糖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药理学方法,对内蒙古草原耐旱植物碱韭和尖叶变蒿进行活性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收集两种植物的样本;其次,利用化学分析方法提取植物中的有效成分;最后,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观察并分析这些有效成分在降血脂和降血糖方面的作用机制。
四、实验结果(一)化学成分分析经过化学分析,发现碱韭和尖叶变蒿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等。
这些成分在植物中协同作用,可能具有降血脂和降血糖的活性。
(二)动物实验结果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碱韭和尖叶变蒿的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实验动物体内的血脂水平,尤其是对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降低效果明显。
同时,这些提取物还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三)体外实验结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碱韭和尖叶变蒿的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脂质合成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其降血糖和降血脂的机制之一。
五、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测碱韭和尖叶变蒿的降血脂和降血糖作用可能与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协同作用有关。
多糖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01 摘要
目录
02 引言
03
多糖降血糖作用及其 机制
04 研究进展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摘要
多糖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糖具有降血糖作用,这一发现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 的思路。本次演示将综述多糖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探讨多糖的结 构与降血糖作用的关系、多糖降血糖的机制以及临床应用前景。关键词:多糖, 降血糖,机制,糖尿病,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
1、多糖的结构与其降血糖作用 的相关性
近年来,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究多糖的结构与其降血糖作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发现,具有特定单糖单元和构象的多糖能够在体内发挥更好的降血糖效果。例 如,含有葡萄糖醛酸的多糖能够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来降低血糖水平; 含有氨基的多糖则能够促进胰岛素分泌。这些发现为针对特定多糖结构进行优 化设计以增强其降血糖效果提供了依据。
3、多糖降血糖作用的临床应用 前景
随着研究的深入,多糖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一些研究表明, 将多糖与其他天然药物或西药联合使用,可以增强降血糖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例如,将虫草多糖与常规糖尿病药物联用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 将苦瓜多糖与胰岛素联合使用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这些发现 为多糖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桑叶多糖能够增强糖代谢能力。桑叶多糖可通过调节葡萄糖转运蛋白的 表达,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此外,桑叶多糖还能够增强肝细胞和 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储存和利用能力,提高机体对糖的代谢效率。
最后,桑叶多糖能够保护胰岛细胞免受损伤。研究发现,桑叶多糖能够抑制氧 化应激反应,降低糖尿病小鼠体内氧化指标水平,减轻氧自由基对胰岛细胞的 损伤。此外,桑叶多糖还能够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对胰岛细胞的 损伤,维持胰岛细胞功能。
中草药降糖作用研究进展
中草药降糖作用研究进展【关键词】中草药降糖作用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常伴随多种慢性并发症,造成多器官、多系统的广泛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的降低血糖作用温和持久,不良反应小,且作用机制具有多效应、多位点及多功能等特点,可见在天然药物中寻找安全有效的降血糖及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证。
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一般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方面则明显优于西医,故中医治疗糖尿病,尤其适合于2型糖尿病。
现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 降低血糖作用马山等[1]研究发现,用番石榴叶提取物的3个剂量组(3 g/kg、6 g/kg、12 g/kg)给T2DM大鼠灌胃,可以使其空腹血糖及喂食后血糖显著下降。
戚向阳等[2]研究发现罗汉果粉及其提取物对正常小鼠体重、血糖及糖耐量无影响;高剂量罗汉果粉(3.0 g/kg)及低、中剂量罗汉果提取物(0.5 g/kg~1.0 g/kg)具有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空腹及餐后血糖的作用,且罗汉果粉的降血糖效果随其剂量增加而增强,高剂量组降血糖效果较好。
而罗汉果提取物的降血糖效果随其剂量增加而降低,低剂量组降血糖效果最好。
可见罗汉果粉及其提取物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有防治作用。
王玉芹等[3]实验证实维药鹰嘴豆的醇、水提取物有明显的降低血糖的作用。
在给实验大鼠3个剂量组(5 g/kg、10 g/kg、20 g/kg)治疗后,三组大鼠空腹血糖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王小英等[4]研究发现,甘草可对抗D-半乳糖诱导大鼠糖尿病。
在给予试验组大鼠0.44 g/kg甘草提取物治疗后,实验组大鼠空腹血糖明显下降。
山茱萸总萜对正常小鼠的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但100 mg/kg剂量的山茱萸总萜可提高正常小鼠的糖耐量;100 mg/kg、60 mg/kg、30mg/kg三个剂量均可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值,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值,增加肝糖原含量;60 mg/kg、30 mg/kg可以显著降低糖化血清蛋白GSP的含量[5]。
黄芪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
黄芪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
中医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黄芪作为传统中药材,因其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黄芪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包括黄芪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黄芪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黄芪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化学成分方面,黄芪主要含有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疲劳等多种药理作用。
在药理作用方面,黄芪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水平,同时还能够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等,对糖尿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临床应用方面,黄芪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在作用机制方面,黄芪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如调节糖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抗氧化应激、抗炎等。
然而,目前关于黄芪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黄芪治疗糖尿病的确切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黄芪在临床应用中的剂量、疗程、配伍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黄芪作为一种中药材,其质量控制和标准化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黄芪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黄芪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规范临床应用方案,提高黄芪的质量控制水平,为黄芪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二、黄芪治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黄芪,作为传统中药的重要成分,近年来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药理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独特的治疗机制涵盖了多个方面,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黄芪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
通过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黄芪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中药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D(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二〇年月日目录1. 糖尿病 ................................................................................................................................... - 1 -1.1糖尿病的分类 .................................................................................................................. - 1 - 1.2主要的发病机制 .............................................................................................................. - 2 - 1.3目前主要治疗方法 .......................................................................................................... - 2 -1.3.1口服降糖药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注射胰岛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营养治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药玉竹治疗糖尿病作用研究进展
受量,且在长期试验中,还可逐步降低严
四、抑制胰岛细胞破坏
乏相关毒理学及安全性评价,因此对玉竹
重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减少饮食及饮水
胰岛 β 细胞是胰岛细胞的一种,能 中所含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进
量,并延缓体重的降低。
分泌胰岛素,起调节血糖含量的作用。张 行毒理学和安全性方面研究将是玉竹治
二、调节血脂作用
用玉竹皂苷治疗 STZ 诱导的糖尿病大鼠 SOD 活性,降低肝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滇 效好、不良反应低等优点,使其在防治糖
研究中,发现玉竹皂苷不仅可以降低中度 黄精总黄酮提取物具有比芦丁更强的抗 尿病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目前关
糖尿病大鼠的餐后血糖值,改善葡萄糖耐 氧化活性。
于玉竹的治疗研究主要在动物实验中,缺
一、降低血糖
玉竹中含有的黄酮、多糖、多酚类等 的活性,抑制率为 58%,但对正常小鼠血
糖尿病在发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高 成分,均是天然的抗氧剂。如朱琪[5]等发 糖无明显影响,提示玉竹总皂苷有 α- 葡
血糖和高血脂代谢紊乱,可通过降低血糖 现玉竹多糖可降低肝脏中 AST 和 ALT 水 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型糖尿病大鼠灌胃 4 周,结果餐后 2h 血 IFN-γ 水 平 和 IFN-γ/IL-4 比 值 明 显 降
糖除了玉竹中剂量组外,均明显降低,餐 低,说明玉竹通过抑制 1 型糖尿病小鼠
作者简介:王萍(1977-),女,陕西咸
后 0h 血糖、TG 水平均降低,提示玉竹具 Th1 细胞的极化程度,减轻细胞免疫功能 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从事中药制剂
有良好的降低血脂作用。韩艺凡[4]给用高 对胰岛 β 细胞的破坏有关。
制备与质量标准研究
脂词料诱导发的糖尿病雄性 ZDF 大鼠灌
桑树资源降血糖作用的研究
桑树资源降血糖作用的研究摘要:桑树是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本文概述了桑树药用资源的降血糖化学成分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三种中药桑叶、桑白皮和桑枝的主要降血糖化学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和多糖等,其降血糖作用机理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抑制糖酶、抗氧化和促进胰岛素分泌。
关键词:桑树;降血糖;作用机理桑科(Moraceae)桑属(Morns)植物全世界约有16种,栽培或野生,我国约有9种,其中药用植物6种。
我国桑属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桑树除用于丝绸业外,还是十分重要的药用植物,桑叶、桑白皮和桑枝是历代中医常用的中药材。
桑属植物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苯骈呋喃衍生物、多糖类、香豆类、甾体、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和挥发油等药用成分。
近10年来,由于植物生物技术、植物化学、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的快速发展,科研人员对桑树药用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药理学研究,其中,发现中药桑叶、桑白皮和桑枝在治疗糖尿病方面药效显著。
1 桑叶的降血糖作用桑叶异名铁扇子,为桑科植物桑(Morns albaL.)的干燥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在清热、明目、止消渴方面应用广泛。
桑叶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已经被国家卫生部正式归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之列。
我国许多古典医籍中都记载桑叶降血糖药用,《本草纲目》认为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汁煎代茗,能止消渴,明目长发”;《本草经疏》认为桑叶“性味苦甘、寒,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帮下气而益明”,日本古书《吃茶养生记》中也记载:桑叶有改善“饮水病”(即糖尿病)的作用。
1.1 桑叶降血糖化学成分1.1.1 生物碱类、N-糖类化合物主要有桑糖苷元(Moran A)、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DNJ)、多羟基去甲莨菪碱、荞麦碱(fagomine)等。
其中DNJ和fagomine的降血糖作用最强,DNJ具有抑制糖苷酶活性的作用;fagomine具有促进胰岛素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1]。
柑橘皮中总黄酮提取工艺及降血糖活性的试验研究
柑橘皮中总黄酮提取工艺及降血糖活性的试验研究吴梅青;李俊雅;陈丹【摘要】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total flavonoids from citrus peels and its hypoglycemic ing citrus peels as raw material,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thanol concentration,ratio of solid to liquid, extraction time and extraction times were taken to optimize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total flavonoids from citrus peels by orthogonal design.The diabetic mouse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the method of alloxan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s.Blood glucose concentration of the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the group of metformin positive drug,the comparison group in the model mice with solvent,the blank comparison group in the normal mice, the groups of high, medium and low dose alcohol extracts. Using this method, the effect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itrus peel on reducing blood sugar was observed. The best extract technology was to distill with 10 times 70 % ethanol, solid-liquid ratio1 : 20(g/mL), refluxed 2 times and extracted for 2 h. The extraction temperature was 85 ℃. The extraction rate of total flavonoids was 7.68 %. Animal experiments showed that:blood glucose concentration of each group in the model mice was increased. After lavaging with alcohol extracts for 14 d,blood glucose concentration was declined obviously.However,the blood glucose concentration of mice inthe blank group was not varied obviously.%研究柑橘皮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及其降血糖作用.以柑橘皮为原料,通过正交设计试验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对柑橘皮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采用四氧嘧啶腹腔注射法制造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二甲双胍阳性药物组,模型小鼠溶剂对照组和正常小鼠空白对照组,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观察柑橘皮中总黄酮的降血糖效果.柑橘皮中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70 %乙醇,料液比1:20(g/mL),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提取温度85 ℃,总黄酮提取率为7.68 %.动物试验结果表明,模型各组的血糖质量浓度升高,经灌胃以柑橘皮醇提物14 d后,血糖浓度明显下降,而空白组小鼠的血糖值无明显变化.【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8(039)005【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柑橘皮;总黄酮;提取工艺条件;降血糖活性【作者】吴梅青;李俊雅;陈丹【作者单位】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2;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2;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2【正文语种】中文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
降血糖药物
降血糖摘要本文总结了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在天然降血糖药物的化学、药理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根据不同化学结构,分皂甙、萜、多肽与氨基酸、多糖、黄酮、不饱和脂肪酸、生物碱、硫键化物和苯丙素酚等九大类加以阐述。
近年来,随着化学分析方法和药理实验技术的长足发展,有关天然药物降血糖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从中发现了多种疗效确实而显著的活性成分,有的还就构效关系进行了探讨,进一步阐明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与降血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促进了传统中草药质量标准化的研究,为许多古方、验方、单味药和成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也为开发治疗糖尿病的新药探明了方向。
下面就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天然药降血糖活性成分的研究概况,按化学结构分成9大类,综述如下。
1 皂甙类1.1 三萜皂甙葫芦科植物苦瓜Morodica Charantia L.水提取物对实验性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具有降血糖作用,该药的适应原性表现在延迟糖尿病继发的白内障的出现或在低血糖出现之前即能缓解神经系统的其它普通症状。
苦瓜皂甙是降糖的主要有效成分。
药效学实验选取日本大耳兔为实验动物,以2.5 ml*kg-1苦瓜皂甙提取液灌胃给药,对照组药物优降糖的使用剂量为0.15 mg*kg-1。
结果表明,苦瓜皂甙降血糖作用较优降糖缓慢而持久,这可能是因为苦瓜皂甙不仅有直接的类胰岛素作用,还有刺激胰岛素释放的功能。
临床应用苦瓜皂甙制剂进行验证,治疗2型糖尿病人46例,总有效率达78.3%,连续用药3个月,患者血糖得到控制,无毒副作用。
从吉林浑江野生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的根叶中提取出含16种成分的总皂甙,给昆明种小鼠每天分别ip 100,200 mg*kg-1 1次,多次用药后,对葡萄糖、四氧嘧啶和肾上腺素等所致的高血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正常模型组小鼠的血糖亦有一定的降低作用。
天然药物中降血糖成分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中降血糖成分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通过系统查询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概况和总结后,综述了近十年天然药物中降血糖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中的降血糖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生物碱、多糖、皂甙、萜类、不饱和脂肪酸等等。
标签:天然药物降血糖作用有效成分药理糖尿病(DM)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DM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降糖药物通常包括口服西药、胰岛素注射液和中成药。
临床验证,西药和胰岛素注射液虽短期降糖作用明显,但治疗毒副作用大,容易导致低血糖,而且价格昂贵。
因此, 从天然药物中去筛选和研究有效、安全、方便使用的降糖药物,已为世界各国医药工作者所瞩目。
目前从天然药物中发现的降糖成分有黄酮、生物碱、多糖、皂甙、萜类、不饱和脂肪酸等等。
本文将近十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植物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按化学结构分类进行综述。
1多糖类从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 中提取得到2种多糖, 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17×105和1.83×105。
以正常小鼠和糖尿病小鼠为对象,对黑木耳多糖的降血糖功能进行研究, 使用剂量为100,200,400mg/kg。
结果表明: 当质量分数在200mg/kg以上时,黑木耳多糖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值;且黑木耳多糖能够增加糖尿病小鼠的糖耐量,其对正常小鼠的血糖值没有影响。
其作用机理可能为减弱四氧嘧啶对胰岛β-细胞的损害或改善受损细胞的功能,从而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而使血糖降低[1]。
用当归多糖(angelicapolysaccharide, AP) 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wister大鼠腹腔注射给药(20, 60, 200mg/kgAP),连续28天,结果显示,AP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且给药4周时AP高剂量组的降糖效果与阳性药物对照物(二甲双胍)相当;AP给药2周后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改善,且高剂量组与二甲双胍组相当,然而给药各组的胰岛素水平在实验前后没有统计学变化。
桑树各入药部位的活性成分及降血糖功能研究进展_王元成_徐立
性物质在人体内的半衰期短的难题,将会推进以桑树资源开发高效降血糖制剂或保健品的临床应用进程。
关键词 降血糖; 天然药物; 桑树; 提取物; 活性物质
中图分类号 S886. 9; R9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 - 4799( 2015) 02 - 0367 - 09
Advances in Active Ingredients and Hypoglycem ic Functions of M ulberry M edicinal Portions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降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考球t龟萌2010年2月第30卷第2期Jili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10V01.30No.2‘・18l・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降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吴建霞1,郭利平2,王婕1(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保康医院,天津300193)[摘要]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降糖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糖元合成,抑制糖元分解;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增加胰岛素分泌;延缓对葡萄糖的吸收;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等几个方面。
实验研究已深入至细胞分子水平。
但由于某些中药成分复杂,其降糖机理呈现多途径、多靶点,且药物剂型、剂量、疗程等方面无统一标准,大多药物的研究还都是动物实验,实验模型及技术手段也存在差异,有些药物机理的研究还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断。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降糖;药理;综述[中图分类号】1128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5699(2010)02—0181—02近几年来,中药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中药的降糖机制研究已深入至细胞分子水平。
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现将近几年来有关中药降糖作用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1改善胰岛素抵抗。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葛根素可增强高胰岛素血症病鼠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血脂含量,改善糖脂代谢紊乱。
有临床报道…1,加用葛根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经治疗后,空腹、餐后2h血糖、胰岛素及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均有显著下降(P<0.05或P<O.0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明显升高(P<0.05),与基础治疗组相比,胰岛素抵抗各项参数差值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
药理研究表明[引,葛根素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可能途径为:①对抗肾上腺素对血管的收缩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使全身血循环能力提高而促进胰岛素的生物效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天然药降血糖成分的研究进展
・综述・天然药降血糖成分的研究进展郭舜民 (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350001) 郭尧惠 (福建省药材公司350003)摘要 本文总结了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在天然降血糖药物的化学、药理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根据不同化学结构,分皂甙、萜、多肽与氨基酸、多糖、黄酮、不饱和脂肪酸、生物碱、硫键化物和苯丙素酚等九大类加以阐述。
关键词 天然药,降血糖作用,有效成分,药理,临床Progress of Studies on Hypoglycemic Constituents of Natural ProductsGuo Shunmin(F ujian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 350001) Guo Yaohui(Fujian Medicinal Materials Company 350003)Abstract Studies o n the chem istry,phar macology and clinic of the hypoglycemic co nstituents in natural pr oducts classified as sapo nins,terpenes,polysaccharide,flav ono ids,unsaturated fatty acid,alkalo ids,S-bond compounds,coumarin,po lypeptide and am ino acid w er e review ed in the last decade.Key words Natur al products,Hypog lycemic effect,Effective constituents,Pharm acolog y,Clinic 近年来,随着化学分析方法和药理实验技术的长足发展,有关天然药物降血糖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从中发现了多种疗效确实而显著的活性成分,有的还就构效关系进行了探讨,进一步阐明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与降血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促进了传统中草药质量标准化的研究,为许多古方、验方、单味药和成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植物多糖的降血糖与降血脂作用
植物多糖的降血糖与降血脂作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和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植物多糖作为一种天然活性成分,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特别是在降血糖和降血脂方面的显著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植物多糖的降血糖与降血脂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以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植物多糖的来源和分类,阐述其结构和性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详细探讨植物多糖对降血糖和降血脂的具体作用及其机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为其结构优化和活性提高提供依据。
本文还将对植物多糖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其在医药、食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植物多糖在降血糖和降血脂方面的应用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和策略。
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共同推动植物多糖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植物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植物多糖作为一种天然活性物质,近年来在降血糖领域的研究中逐渐崭露头角。
许多植物多糖被发现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植物多糖降血糖的主要机制包括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转运和利用、抑制糖异生等。
植物多糖中的某些成分能够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植物多糖还可以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表达,加速葡萄糖进入细胞内部,减少血糖浓度。
植物多糖中的某些活性成分能够抑制糖异生过程,减少肝脏内葡萄糖的产生,进一步降低血糖水平。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证实植物多糖的降血糖作用。
例如,某些中草药中的多糖成分被证明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糖代谢紊乱。
一些食物中的植物多糖,如燕麦、黑木耳、银耳等,也被发现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
《软枣猕猴桃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
《软枣猕猴桃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一、引言软枣猕猴桃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其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尤其在降血糖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因此,对软枣猕猴桃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其降血糖活性,对于开发新型天然降血糖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软枣猕猴桃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以及对其降血糖活性的研究,为软枣猕猴桃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软枣猕猴桃、乙醇、水等。
2. 方法(1)软枣猕猴桃黄酮提取工艺优化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试验方法,对软枣猕猴桃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包括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料液比等因素。
通过对比不同工艺参数下黄酮的提取率及纯度,确定最佳提取工艺。
(2)降血糖活性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软枣猕猴桃黄酮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的降血糖效果。
比较不同剂量、不同时间下黄酮的降血糖作用,评估其降血糖活性及安全性。
三、结果与分析1. 软枣猕猴桃黄酮提取工艺优化结果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试验,发现软枣猕猴桃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XXmin,提取温度XX℃,乙醇浓度XX%,料液比XX。
在此工艺参数下,黄酮的提取率及纯度达到最高。
2. 降血糖活性研究结果(1)软枣猕猴桃黄酮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软枣猕猴桃黄酮对糖尿病模型小鼠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在给予一定剂量的黄酮后,小鼠的血糖水平明显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
同时,黄酮还能改善小鼠的糖耐量,降低胰岛素抵抗,对糖尿病模型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软枣猕猴桃黄酮的安全性评价在动物实验中,软枣猕猴桃黄酮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同时,通过对小鼠体内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未发现黄酮对小鼠肝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四、讨论软枣猕猴桃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优化提取工艺,可以提高黄酮的提取率及纯度,为软枣猕猴桃的开发利用提供更好的原料。
《软枣猕猴桃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
《软枣猕猴桃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摘要:本研究致力于软枣猕猴桃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降血糖活性的探究。
首先,我们采用科学的手段对软枣猕猴桃中的黄酮进行有效提取,并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其次,通过实验验证了提取出的黄酮的降血糖活性。
本文旨在为软枣猕猴桃的深加工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
一、引言软枣猕猴桃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其含有大量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在医药、保健和食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提取软枣猕猴桃中的黄酮,并研究其降血糖活性,对于开发新型的天然降血糖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软枣猕猴桃果实、化学试剂、实验动物等。
2. 方法(1)黄酮提取工艺:包括原料准备、提取、分离、纯化等步骤。
(2)黄酮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方法进行含量测定。
(3)降血糖活性实验: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黄酮对实验动物血糖水平的影响。
三、软枣猕猴桃黄酮提取工艺优化1. 提取方法比较本研究比较了不同提取方法(如超声波辅助提取、酶解辅助提取等)对软枣猕猴桃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在保证提取效果的同时,还能节省时间和成本,是较为理想的提取方法。
2. 工艺参数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我们确定了最佳的提取温度、时间、料液比等工艺参数。
优化后的提取工艺能够显著提高黄酮的得率和纯度。
四、降血糖活性研究1. 实验动物分组与处理将实验动物分为不同组别,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软枣猕猴桃黄酮,并设置对照组。
观察各组动物血糖水平的变化。
2. 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软枣猕猴桃黄酮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与对照组相比,给予黄酮处理组的实验动物血糖水平明显降低。
此外,我们还发现黄酮的降血糖作用与其剂量呈正相关。
五、结论本研究成功优化了软枣猕猴桃黄酮的提取工艺,提高了黄酮的得率和纯度。
同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软枣猕猴桃黄酮的降血糖活性。
这为软枣猕猴桃的深加工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
生地黄治疗糖尿病的药理研究
生地黄治疗糖尿病的药理研究一、本文概述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患病人数逐年上升,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寻找和开发有效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重点。
生地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潜力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生地黄治疗糖尿病的药理研究。
我们将详细介绍生地黄的主要成分,阐述其如何调节血糖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细胞等方面的作用机制。
同时,我们还将对近年来生地黄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生地黄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生地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基础生地黄,又名鲜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近年来,随着对生地黄研究的深入,其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药理作用逐渐受到关注。
生地黄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环烯醚萜苷类、苯乙醇苷类、黄酮类、多糖类以及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环烯醚萜苷类和苯乙醇苷类被认为是生地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降血糖作用:生地黄中的环烯醚萜苷类和苯乙醇苷类成分可通过多种机制调节血糖水平。
它们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肠道葡萄糖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抗氧化作用:生地黄中的黄酮类和多糖类成分具有强大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胰岛细胞免受损伤,从而维持正常的胰岛素分泌功能。
抗炎作用:生地黄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糖尿病引起的组织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生地黄丰富的化学成分和多样的药理活性为其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
未来,随着对生地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三、生地黄对糖尿病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生地黄作为传统中药,近年来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药理研究中展现出显著的生物学效应,尤其在改善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的多种生理指标上,积累了丰富的科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