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科技成果——改性有机硅柔软剂
线性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氨基聚醚 改性有机硅 柔软剂, 并采用红外光谱进行结构表征. 将硅油乳液应用于涤纶, 考察其对织物 柔软 度、 平滑度、 亲水性及弹性( 蓬
松度) 的影响.
关 键 词 : 氨基 改性;有机硅;硅 氢化反应;涤纶;柔软剂
中 图分 类 号 :T Q 2 6 4 . 1 ;T Q 6 1 0 . 4 9 2 文 献标 识 码 :B
第3 0 卷第 9 期
2 0 1 3 年9 月
印 染 助 剂
TEXTI LE AUXI LI ARI ES
V0 l - 3 0 No. 9 S e p. 2 01 3
线性 有机 硅 柔软 剂 的合成 与应 用研 究
毛传艳 ,朱 泉
( 东华大学化学化 工与生物工程 学院 ,上 海 2 0 1 6 2 0 )
t e r i a1 .Di f f e r e n t mo l e c u l a r we i g h t o f mo d i f i e d a mi n o gr o u p p o l y e t h e r s i l i c o n e s o f t e n er wa s p r e p a r e d .I t s s t r u c —
o d o n t h e c o n v e r s i o n r a t e we r e d i s c u s s ed . Th e o p t i ma l c on di t i o n s we r e d e t e r mi n e d :r e a c t e d a t 1 2 O o C f or 9 ~
t u r e wa s c h a r a c t er i z e d b y I n f r a r e d s p e c t r a .Si l i c o n e o i f e mu l s i o n wa s u s e d i n f i n i s h i n g o f p o l y e s t e r .Th e i m—
有机硅柔软剂的结构、性能、表征及其吸附模型(续一)
有机硅柔软剂的结构、性能、表征及其吸附模型(续一)陈焜; 周向东【期刊名称】《《印染助剂》》【年(卷),期】2019(036)010【总页数】5页(P5-9)【关键词】有机硅; 柔软剂; 结构; 吸附模型【作者】陈焜; 周向东【作者单位】杭州美高华颐化工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1231;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264.1; TQ610.43.3 热处理聚硅氧烷分子链上的原子与棉纤维表面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其作用强度直接影响取向分布。
聚硅氧烷与棉表面之间存在强烈的吸引力,所以聚合物链上的原子只能在棉纤维表面的小区域内运动。
当受到外界作用时,分子链的动能增加,疏水链段取向性明显增强,取向趋于空气界面,宏观表现为手感风格与疏水性的变化。
缪华丽等[37]研究了有机硅柔软剂在不同织物上的热迁移规律,采用Phabr Ometer 织物风格仪分别测试了柔软整理前后涤纶织物和棉织物的手感、亲水性,并通过织物手感随定型温度及时间变化程度的定量化表征判断有机硅在不同织物上的热迁移程度差异。
结果表明,升高热处理温度、延长热处理时间均可使柔软整理涤纶织物和棉织物的手感提升,但亲水性下降。
这说明热处理时有机硅柔软剂有向织物表面迁移的趋势,由于有机硅分子链段与涤纶纤维之间作用力较弱,所以同等条件下在涤纶织物上的迁移程度显著大于棉织物。
Mohamed 等[38]选择聚二甲基硅氧烷化合物作为分子模型,用于研究有机硅向棉纤维的扩散行为。
聚二甲基硅氧烷在不同温度下处理棉纤维后在纤维中的分布情况:处理温度升高有利于聚二甲基硅氧烷向纤维内部渗透。
实验中还测试了存储时间对纤维上聚二甲基硅氧烷分布的影响,分布模型如图5 所示。
整理时,聚有机硅氧烷分子分布于纤维表面、内部和内腔中;整理后1 天,大部分分子向腔内移动,因此,腔内具有较高浓度的聚有机硅氧烷分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分子再次从内腔迁移到纤维体。
有机硅柔软剂的结构、性能、表征及其吸附模型(待续)
有机硅柔软剂的结构、性能、表征及其吸附模型(待续)陈焜; 周向东【期刊名称】《《印染助剂》》【年(卷),期】2019(036)009【总页数】6页(P7-12)【关键词】有机硅; 柔软剂; 结构; 吸附模型【作者】陈焜; 周向东【作者单位】杭州美高华颐化工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1231;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264.1; TQ610.4聚有机硅氧烷具有低表面能、优良的润滑性、热稳定性和疏水性。
从分子层面分析,经聚有机硅氧烷处理的织物,其柔软性来自硅氧烷骨架中Si—O—Si键的360°自由旋转及甲基之间的低相互作用[1-2]。
因此,聚有机硅氧烷在减少纤维与纤维之间的摩擦方面起到高效润滑的作用。
织物表面与有机硅柔软剂之间,有机硅活性官能团提供较强的结合力,从而提高整理织物的耐水洗性能。
为了增强聚有机硅氧烷与纺织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常常对聚有机硅氧烷进行改性,引入功能性基团[3]。
实际上,这些功能性基团的引入为聚有机硅氧烷带来了广泛的物理属性。
氨基官能团就是其中的一种,在有机硅化合物提供软化性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
在实际生产中,氨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作为织物柔软剂广泛用于纺织工业中[5-7]。
有机硅柔软剂一直随着纺织品风格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也是全球纺织工业一直需要改进的产品。
工厂在使用有机硅柔软剂的过程中常出现黄变、黏辊、柔软效率低、亲水性差以及修色困难等问题[8]。
因此,本课题从有机硅柔软剂的结构设计出发,从机理上探讨聚有机硅氧烷的结构、性能、表征及其与纤维作用模型的关系。
1 有机硅柔软剂的结构与性能常用的有机硅柔软剂有羟基硅油、聚醚硅油和氨基改性硅油。
由于氨基改性硅油的氨基能与纤维表面通过化学键结合,使聚有机硅氧烷链段定向吸附在纤维表面,并渗透到纤维内部,从而降低纤维之间的摩擦系数,表现出柔软性、滑爽性、弹性以及其他优异的特性[9]。
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
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一、引言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即以聚醚作为改性剂对有机硅表面活性剂进行改性。
其在合成方法和应用领域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从合成方法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合成方法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有多种途径,下面将分别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
1. 高分子加成法该方法主要通过将聚醚分子与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结构上的官能团发生加成反应。
一般情况下,选择具有亲核基团的聚醚与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反应,并通过适当的反应条件控制,可获得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该方法适用于终端官能团较多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2. 柔性链接法该方法是将聚醚与有机硅表面活性剂通过柔性链进行连接。
首先,在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基团上引入反应活性官能团,随后与带有亲核基团的聚醚分子发生反应,通过柔性链的形成,将聚醚与有机硅表面活性剂连接在一起。
该方法适用于终端官能团较少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三、应用领域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乳化稳定剂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在乳化过程中能够快速降低表面张力,使液体形成颗粒更小且均匀的乳状液体。
在乳化液体中,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能够形成稳定的乳状结构,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乳化效果。
2. 表面润湿剂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具有优异的表面润湿性能,能够迅速降低液体在固体表面的表面张力,使液体均匀地铺展在固体表面上。
该特性使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涂料、油墨、陶瓷等行业中,改善液体的润湿性和附着性能。
3. 分散剂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分散具有高分散性的颜料、纤维等颗粒物,防止颗粒聚集、沉降,提高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因此,在颜料、油墨、色浆等行业中被广泛应用作为分散剂,提高产品的质量。
4. 抗泡剂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具有优异的抗泡性能,能够迅速降低液体中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从而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抑制气泡的产生和扩散。
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性、 丰满 、 防皱 、 耐磨 、 防污、 高缝纫性 能等特 点 。我们 结合 以往的经验 , 提 对氨基 硅油的合 成工
艺进 行 了探 索 , 然后 对其一 些性 能做 了测试 , 而总结得 出 了一 种合成 方 法及应 用性 能均相 对 从
较好 的合成 工 艺。
关键词: 有机硅 ; 乳液聚合 ; 转化率; 柔软性; 合成; 应用
小 轧 车 M r 5 t 0T型 台式 S 轧 车
北 京 纺 织 机械 器 材 研究 所
22 亲水 性有机 硅柔软 剂乳液 的合成 .
22 1 有机 硅微乳 液的合成 ..
四甲二硅 氧烷 与 D 4进 行 催 化 平 衡 ; 含 氢 聚硅 氧 烷 ④ 与不饱和 氨进行 加 成 ; 阴 离 子 活性 、 ⑤ 缩合 法 制 单 端
先加 入一定 量 的去 离 子水 于 四 口烧 瓶 中, 然后 加
入相应 量的乳化 剂 , 拌 1mn后 , 入一定 量 的 D , 搅 0i 加 4
t
作者筒介: 元英超(94 . , 1 一)女 天津人 , 8 在渎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染整助剂的研究和高分子 的合成。
1 0
《 西纺 织 》 陕
2 0 ( 第8期) 0. 总 5 11
《 西纺 织 》 陕
9
有机 硅 柔 软剂 的合成 与应 用研 究
元 英 超
摘
贺 江 平
704 ) 108
( 西安工程 大 学, 陕西西安
要: 有机 硅 作 为一种 柔软 剂不 仅 可使 织物 柔软 、 爽 , 滑 而且 可 以赋 予织 物表 面有 光泽 、 弹
222 氨基 改性 有 机硅乳 液 的合 成 ..
在上 述有机 硅微 乳 液 的基 础 上 , 选 用 的 中和 试 用
有机硅在皮革中的应用_张建雨
有 机 硅 化 合 物 既 含 有 “有 机 基 团 ”,又 含 有 “无 机 结 构 ”,这 种 特 殊 的 组 成 和 分 子 结 构 使 它 集 有 机 物 的 特性与无机物的功能于一身。与其他高分子材料相 比 ,有 机 硅 产 品 的 最 突 出 性 能 是 :耐 温 特 性 、耐 候 性 、 电气绝缘性能、生 物 特 性、低 表 面 张 力,此 外 还 具 有 透气 性、疏 水 性、柔 软 性、耐 磨 性 等 特 点。 这 些 优 异 性能为其他有机物高分子材料所不能比拟和取代, 因 而 在 航 空 航 天 、电 子 电 气 、轻 工 、化 工 、纺 织 、皮 革 、 机械、建 筑、交 通 运 输、医 疗 卫 生、工 农 业 生 产、新 兴 技术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有机硅产品已经成 为 化 工 新 材 料 中 发 展 最 快、应 用 最广的品种之一。
华东理工大学科技成果目录汇编
六、华东理工大学科技成果目录汇编(一)、化工学院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绝热-管壳复合型甲醇合成反应器2、混相法甲醇脱水制二甲醚装置PDF基本工艺包开发3、大型苯乙烯第一、第二脱氢反应器国产化研制4、乙苯负压脱氢制苯乙烯成套技术5、PX装置大型化工程技术开发6、重质芳烃轻质化生产BTX技术研究7、新结构重整反应器工业试验8、超高温煤气化特性及煤种适应性研究9、超高温煤气化的煤种选择准则及熔渣流动特性的基础研究10、固体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11、大型先进反应装置的开发12、碳酸二甲酯清洁生产技术13、碳酸丙烯酯清洁生产技术14、碳酸二苯酯清洁生产技术15、碳酸甲乙酯、二乙酯清洁生产技术16、碳酸丙(乙)烯酯清洁生产技术17、乙二醇绿色清洁生产新技术18、混合碳四综合利用19、高纯氯乙酰氯生产技术20、四乙酰乙二胺(TAED)生产技术21、氯化聚乙烯生产技术22、甲缩醛清洁生产技术23、N,N-二甲基乙醇胺绿色清洁技术24、N-甲基二乙醇胺绿色清洁技术25、一种新型塔式混合澄清器26、浮阀-筛孔复合塔板27、肼基甲酸甲酯、碳酰肼生产技术28、新型高效复合填料塔技术29、过氧化钙生产技术30、过碳酸钠生产技术31、成核剂的创制与聚丙烯高结晶化机理32、生物柴油降凝剂33、延迟焦化抗泡剂34、碳酸钙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开发35、高档钴改性超细录像磁粉工业制备技术36、选择性溶剂脱蜡生产低凝柴油37、纳米氟化镧材料的制备及润滑性能研究38、废弃油脂制备生物柴油技术39、天然植物提取生产流水线40、超净高纯双氧水生产技术与装置41、原油品种选择和加工方案的优化42、原油掺炼对拔出率及产品物性影响的研究43、选择性溶剂脱蜡生产低凝柴油44、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45、润滑油专用破乳剂DL3246、不溶性硫磺新型制备技术47、丙烯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48、基于分子管理的石脑油资源优化利用49、石油加工过程的反应动力学模型50、劣质原油的预处理51、应用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研究—石油加工绿色化学过程的研究52、湿法脱硫脱硝新技术的研究53、超临界流体中聚合物微加工54、大型PX氧化反应器工程化研究55、10万吨/年PTA氧化反应器搅拌机工业化研究56、PTA加氢精制过程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模型研究57、80万吨/年PTA装置PX氧化鼓泡反应器流动模型58、新型材料制备的基础问题—中法化学与环境工程59、工过程中的时空多尺度结构及其效应—复杂物系多尺度结构调控及相关材料性能-结构-制备关系60、钛硅分子筛—纳米碳纤维复合催化剂的制备61、共聚物纳米胶束在纤维增强聚合物界面的组装行为62、水溶性和非溶性聚合物凝聚态膜结构控制的理论63、丹参提取过程的在线检测与控制研究64、聚酯用纳米TiO2/SiO2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65、纳米磷酸酯类成核剂的中试及应用66、成核剂的微晶结构与聚丙烯的微观形态学研究67、宽视角高增益纳米显示屏幕材料的组装行为及相关基础研究68、纳米压印模板抗粘材料的设计合成及自组织行为研究69、苯并呋喃酮抗氧剂新体系的开发70、特种化学品过程开发71、用于高沸点热敏性物料的特殊精馏与蒸馏装置(二)、生物工程学院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新型食品添加剂鸟苷生产优化与发酵过程多尺度问题研究2、基于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生物反应器优化与放大技术3、发酵法生产高分子量透明质酸及其衍生产品开发4、替代燃料和聚合物单体2,3-丁二醇的发酵生产5、I类新药重组人凋亡素2配体的产业化研究6、手性农药中间体烯丙醇酮的生物催化合成7、小球藻高密度高品质培养技术产业化开发8、S-腺苷甲硫氨酸高产率发酵技术产业化9、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系列产品开发和产业化10、法地司他Fidarestat Aldos11、米格列醇Miglitol12、利莫纳班Rimonabant13、达珀西汀dapoxetine14、鹅去氧胆酸15、熊去氧胆酸(UDCA)16、三氯蔗糖(蔗糖素)17、多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18、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9、青霉素酰化酶项目20、防治植物土传病害生物农药系列产品创制及产业化21、酶法合成天然产物红景天苷22、体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定向诱导分化技术23、人体活性皮肤组织体外规模化构建技术24、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及其生物反应器工程平台25、美白化妆品添加剂——柑橘黄酮26、保健食品、化妆品添加剂——竹叶黄酮27、保湿化妆品添加剂——芍药苷28、新型食品添加剂呈味核苷酸二纳关键生产工艺技术29、生物反应器细胞培养工程研究30、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化制备平台技术31、不同分子量壳聚糖和壳寡糖的工业化生产新技术(三)、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汽车尾气三效净化催化剂2、有机氟防水防油剂3、有机硅季铵盐表面活性剂4、聚硅氧烷季铵盐5、有机硅柔软剂6、有机硅固色剂7、有机氟“双子座”季铵盐表面活性剂8、含氟脱模剂9、有机硅消泡剂10、工业源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催化净化技术11、新型生物酶固定化载体的生产技术12、用于纳米生物技术的新材料及新器件的研究13、绿色杀虫剂(四)、药学院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新型硝基亚甲基类新烟碱杀虫剂2、含氟昆虫生长调节剂农梦特的工艺3、苯醚威的工艺技术4、基因芯片标记用新型荧光探针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5、奥氮平中试技术6、氯吡格雷大生产技术7、治疗骨质增生疼痛方剂的优化开发8、微波萃取器9、金银花中有效成分的微波萃取及超滤纯化10、一种多功能全倒锥提取罐11、多功能组合提取浓缩中试装置及中药提取工艺技术12、罗汉果小复方美容作用的深入研究13、积雪草小复方美容作用的深入研究14、中药CF油美容作用的深入研究15、钙快速检测试剂盒(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纳米二氧化钛氢氧焰燃烧中试制备技术及应用产品开发2、广谱抗紫外纳米复合涤纶聚酯的开发3、高性能导电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4、利用粉煤灰制备超细纤维制作纸浆、保温材料5、连续无碱玻璃纤维/聚丙烯长丝共挤复合直接粗纱成形制备复合材料6、异形细旦仿真丝丙纶高速纺的研究7、酸性染料可染聚丙烯纤维的研究8、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9、高性能阻尼材料10、基于回收PET塑料的"高聚物塑性体"的工业制备及应用11、高性能光学膜12、水性聚氨酯13、纳米光催化剂及其在空气净化和水处理中的应用14、新颖交联型木塑加工项目15、高性能国产PBO纤维的研制16、墙体保温用大块聚氨酯硬泡17、透明性导电聚合物涂料18、有机小分子接技纳米炭黑19、嵌段共聚物节能、环保的聚合反应挤出技术20、聚烯烃抗微生物功能化技术21、酸溶法柔性光纤传像束22、透红外夜视仪用精密模压硫系玻璃-陶瓷23、红宝石改善工艺技术研究(六)、信息工程学院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乙烯生产过程基于神经网络的软测量和智能控制技术2、大型精对苯二甲酸生产过程智能建模、控制与优化技术3、乙烯精馏装置软测量和智能控制技术4、双塔脱丙烷和丙烯精馏装置先进控制与优化操作5、大型裂解炉温度和负荷先进控制技术6、PX氧化反应过程性能指标实时预测与工艺操作在线优化7、提高聚丙烯腈聚合物质量的优化操作技术研发8、常减压装置流程模拟和操作优化技术研究开发9、认知过程中大规模神经振子群编码的神经动力学分析(七)、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烧结型表面多孔管高通量换热器2、化工系统用能评价与优化技术及软件3、新型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设备4、压力释放阀试验装置项目5、在役重要压力容器寿命预测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6、压力管道安全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7、含缺陷结构断裂参量计算与断裂评定新方法8、化工设备预测性维修规划关键技术的研究9、基于模拟仿真的聚合物加工及模具优化设计与应用10、在用重要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诊断与爆炸监控11、7000吨/天含油废水漩流分离技术与关键设备开发12、压力容器安全保障评估体系的平台建设及应用13、高温环境下在用压力容器检测及安全评估技术研究14、高温环境下含界面材料/梯度材料与时间相关的破坏理论15、大型球罐整体热处理时内部流场数值模拟16、煤制油换热设备与压力容器研制关键技术研究17、先进钛制换热设备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18、SRT-III型乙烯裂解炉炉管弯曲原因分析及结构改进与优化19、高通量换热器开发及工业应用20、太阳能加热输送原油系统关键技术研究21、基于烧结多孔材料的吸附式制冷过程强化传热机理及应用研究22、PTA装置设备及管道强化伴热技术23、炼油厂加热炉对流段炉管露点腐蚀纳米涂层防护技术24、乙烯裂解炉管表面改性延寿技术、高温涂层纳米薄膜扩散障机理25、含缺陷结构断裂参量计算与断裂评定新方法26、在役锅炉压力容器面型缺陷断裂分析与评定技术27、在役重要压力容器寿命预测技术28、在役工业压力管道安全评估关键技术29、汽车槽车爆炸失效分析及整改30、高温运行设备无损评价与寿命预测微试样试验技术31、PTA成套装置国产化:不锈钢腐蚀与磨损及优化选择(八)、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2、大规模高效气流床煤气化技术的基础研究3、粉煤加压气化制备合成气新技术研究与开发4、喷嘴技术5、反应结晶耦合水氯镁石脱水制备无水氯化镁成套技术6、反浮选-冷结晶法氯化钾生产工艺硫酸钙新型分离技术与装备7、LixMeyOz三元纳米氧化物离子筛结构设计制备与应用8、氯化钾冷结晶控制技术9、纤维素废弃物制取乙醇技术10、果冻蜡11、石油蜡的氧化成套装置12、熔模精铸蜡13、基于ASM2D的UniTank工艺优化与过程控制技术14、絮体性状人工智能调控的基础研究15、高氨氮低有机物废水处理工程16、中水回用17、甾体激素类药物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研究18、合成离子交换树脂废水的处理19、高硫煤液化尾气制备甲硫醇甲硫醚的研究。
有机硅柔软剂
Magnasoft SRS改性有机硅柔软剂型号Magnasoft SRS 品牌迈图来源硅油柔软剂用途纺织柔软剂主要用途柔软剂有效物质含量80(%)产品规格200kg/桶执行标准USCAS 1SRS是以现今最现金的有机硅改性技术研制成的特种纺织柔软剂。
他拥有崭新的改性有机硅化学结构,再配合双重改性功能团,能给予织物柔软丰满及耐洗的丝质手感。
SRS的设计亦特别为配合氟系去污整理用。
它可与含氟易去污整理剂一桶应用于各类织物,有效改善手感又相对不影响易去污效果。
SRS柔软剂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织物(全棉、羊毛、粘胶织维、人造织维等)及各种织物上,它比一般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有更佳的低黄变效果。
产品特性SRS在职务上比一般传统有机硅柔软剂有更多优点,同时能改进织物的后整理工艺:※ 不会影响经含氟易去污处理织物的易去污效果※ 可与氟系易去污整理剂及防皱树脂等同时使用※ 与一般纺织助剂的相容性极佳,如阳离子柔软剂等※ 提供优越之柔软,爽滑及耐洗之手感※ 低黄变特性,尤其适用于加白、浅色织物上※ 用途广泛及使用方便,可应用于浸扎、浸渍及喷涂工艺上典型产品数据物理特性数值外观半透明微黄色液体粘度 Cp(25度) 2500比重 25/25度 1.02溶剂(一缩二)丙二醇最佳稀释剂水有机硅三元共聚项目总结:目的:以双胺端聚醚胺合成有机硅嵌段柔软剂 实验原理:实验合成过程:H(CH 3)2SiO-[Si(CH 3)2O]73-Si (CH 3)2H 与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在H 2PtClO 4异丙醇溶液催化下进行硅氢加成,得到环氧硅油A (分子量为 ): 1、取173.7g (约30mmol)的A 物质2、4.17g (约4mmol)的B 物质H2N[CH(CH3)CH2O]3(CH2CH2O)19CH3(分子量为)3、取30ml 的2-丙醇,然后加热到80摄氏度,搅拌6h4、加入8.51g (4mmol)的ED2003 ,H2NCH(CH3)3CH2[OCH2CH(CH3)]a(OCH2CH2)38.7[OCH2CH(CH3)]bNH2(其中a+b=6,分子量为:2000)5、3.79g(22mmol )的N,N,N ’,N ’-四甲基-1,6-己二胺,结构式为N NCH 3CH 3CH 3CH 3N ,N ,N ',N '-tetramethylhexane-1,6-diamine分子量m=172.31,沸点209-210摄氏度6、1.68g(28mmol)的冰醋酸7、5.6g(28mmol)十二烷酸(月桂酸),分子式C12H24O2 8、6ml 2-丙醇 9、24ml 去离子水10、将混合物加热到80摄氏度,8小时变清至橙棕色。
聚氨酯改性有机硅的制备方法与应用展望
聚氨酯改性有机硅的制备方法与应用展望冯超;任碧野;王全;唐世英;童真【摘要】聚氨酯改性有机硅材料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先进材料,在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本文综述了聚氨酯改性有机硅的制备方法,包括共混改性、嵌段共聚改性、接枝共聚改性以及通过形成互穿聚合物网络进行改性,介绍了聚氨酯改性有机硅材料的性能与应用,并简要总结了目前在制备聚氨酯改性有机硅材料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0(038)008【总页数】3页(P6-7,22)【关键词】聚氨酯;有机硅;共聚;改性;应用【作者】冯超;任碧野;王全;唐世英;童真【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材料所,广东,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材料所,广东,广州,510640;东莞市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东莞,523143;东莞市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东莞,523143;华南理工大学材料所,广东,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有机硅树脂分子主链是一条Si-O-Si键交替组成的骨架,兼有有机聚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特性.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其具有极好的耐高低温性能,优良的电气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憎水防潮性,生理惰性及生物相容性等一系列优异的性能.但也存在机械强度低,需高温固化(150℃~200℃),固化时间长,耐有机溶剂性差,附着力低等缺点[1].聚氨酯(PU)分子中含有特征基团-NH-CO-,具有较强的的耐磨性,耐有机溶剂及化学药品,优良的附着力等特性,已广泛用于石油、汽车、纺织、印刷、医疗、体育、建筑等领域[2].将少量的聚氨酯引入有机硅中可以有效提高有机硅的力学强度、耐腐蚀性、附着力等性能,并有望降低有机硅的固化温度,是一类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高分子材料.近年来关于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方面的报道已很多[3-6],但对聚氨酯改性有机硅的报道还很少见到.本文将综述聚氨酯改性有机硅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特点,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将少量聚氨酯与有机硅共混可以改善有机硅的性能,但由于有机硅和聚氨酯的性质差别很大,其溶解度参数相距甚远,两种树脂具有很强的不相容性,会发生严重的相分离[7].宋海香等[8]采用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丙二醇(PPG)、二羟甲基丙酸(DMPA)等合成了阴离子水性聚氨酯乳液,然后对羟基硅油乳液共混改性,研究了共混乳液的稳定性及在织物整理剂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共混乳液的离心稳定性、耐碱性好;当阴离子水性聚氨酯预聚体、去离子水和羟基硅油乳液的质量比为1∶3∶10时,与羟基硅油乳液相比,经聚氨酯共混改性的羟基硅油乳液处理后的径、纬向断裂强力分别由863.4N和337.5N增加到902N和344N.这是由于阴离子水性聚氨酯的引入,改善了聚氨酯和羟基硅油两组份之间的相容性,提高了羟基硅油的力学强度和附着性能.为了提高聚氨酯-有机硅的相容性,降低相分离程度,余海斌等[9-10]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b-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DMS-b-PEO)为增容剂,增容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氨酯(PDMS/PU)共混体系,结果表明:不加PDMS-b-PEO时, PDMS和PU呈严重的相分离状态,加入PDMS-b-PEO后降低了两相间的表面张力,使PDMS相分散为更小的微粒,两相间产生了较强的粘结.目前所报道的有机硅-聚氨酯共聚物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采用活性基团(羟基或氨基)封端的聚硅氧烷与含异氰酸酯基的聚氨酯形成嵌段共聚物,其二是采用侧链含有活性基团的聚硅氧烷与含异氰酸酯基的聚氨酯形成接枝共聚物.以聚硅氧烷为软段、聚氨酯为硬段的有机硅/聚氨酯嵌段共聚物通常由含活性端基的聚硅氧烷低聚体先与二异氰酸酯(如TDI、MDI、IPDI等)反应,再用二元醇或二元胺扩链反应而成.为了让有机硅可与二异氰酸酯反应,必须在有机硅分子链上引入活性基团,如羟基和氨基等.但由于直接和硅原子相连的活性基团难以与异氰酸酯基(-NCO)进行反应,因此常在有机硅分子链上引入通过烃基相连的活性基团,以提高基团的反应活性[11].反应式如图1.刘俊峰[12-13]采用蓖麻油聚氨酯预聚物与含羟基活性基团的有机硅合成了蓖麻油聚氨酯(PUR)改性有机硅树脂,发现PUR含量对改性有机硅树脂性能有较大影响;当PUR含量由4%增加到20%时,剪切强度由3.86MPa增加到9.26MPa,冲击强度由28.02MPa减小到16.11MPa,同时耐热性有所降低.为了解释共聚物的热分解行为,由TGA实测数据计算了降解的反应级数、活化能及频率因子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改性体系的热分解分两个明显不同的过程进行,两个过程有不同的动力学参数,改性体在它们中的失重比与体系中PUR和有机硅的质量比也不相同[14].陈庆昌等[15]用环氧-有机硅树脂(ES)与活性聚氨酯单体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反应制得改性树脂.研究结果表明,当ES与TDI的质量比为10∶0.5时,膜的附着力最好,但疏水性较差,这是由于TDI分子的引入使树脂分子的极性有所增强,将树脂涂覆于金属基材上时,疏水性好的有机硅链段更趋向涂层表面,形成硅氧链富集层;而不饱和的异氰酸链段与金属基材结合成致密层,减小了金属对水分子的亲合势,提高了膜层的疏水性.-NCO基团的强极性和脲键的形成,使其易与被覆金属形成相对稳定的络合层,大大增强了膜层与金属基体的附着力.疏水性的提高,阻止了水分子的浸入,少量浸入的水分子被-NCO基团吸收形成脲键,膜层-NCO基团优先与金属基体生成络合物,被保护层与腐蚀环境(盐度)的化学势基本平衡,提高了树脂的耐化学腐蚀性. 有机硅的表面能较低,使聚氨酯侧链悬挂在有机硅主链上,可以有效地改善有机硅的表面性能,提高表面附着力.熊磊等[16-17]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与含有侧氨基的氨基硅油反应,然后用饱和亚硫酸氢钠封端,得到具有反应性的聚氨酯改性氨基硅烷免烫整理剂.与经普通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整理后的织物相比,聚氨酯改性氨基硅烷免烫整理剂整理后的织物,其经向撕破强力保留率提高超过70%,断裂强力提高112N;纬向撕破强力保留率提高近50%,断裂强力提高43.64N.此外,由于聚氨酯分子上的一部分异氰酸酯基(-NCO)与纤维素纤维上的羟基(-OH)反应,从而通过化学键将整理剂中的硅氧烷主链以及小分子脲键与棉纤维交联,能够达到持久耐洗的效果.反应式如图2.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一种在分子水平上的强迫互容和协同的特殊聚合物复合结构,通常其组成中至少有一个组分为三维交联结构,不同组分的链之间的相互缠结,使相区细化.Lipatov认为IPN相区域是由热力学不相容性引起的,相组织微细化提高了相间的结合力,增加了两相的相容性[18-19].钟发春等[20-21]以聚四氢呋喃醚MDI聚氨酯和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为原料,三羟甲基丙烷和正桂酸乙酯为交联剂,合成了聚氨酯/聚硅氧烷IPN阻尼材料.并发现尽管二者化学结构差异较大,但由于形成IPN后聚合物网络的贯穿缠结,部分阻止了相分离,使其在动态力学谱上仅表现出单一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因而聚氨酯/聚硅氧烷具有明显的阻尼特征;且聚硅氧烷趋向于分布在IPN表面.聚氨酯改性有机硅材料作为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它兼具二者的优良特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熊磊等[16-17]通过聚氨酯改性有机硅,合成出具有反应性的聚氨酯改性氨基硅烷免烫整理剂.与经普通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整理后的织物相比,聚氨酯改性氨基硅烷免烫整理剂整理剂,提高了织物的经、纬向撕破强力及断裂强力及其耐清洗性.郑强等[22]用羟基封端的聚有机硅氧烷与异氰酸根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反应,制备了一种表面可涂的聚氨酯改性有机硅密封胶,聚氨酯组分的引入弥补了有机硅橡胶表面张力低、表面能小、表面对装饰性和保护性涂层的粘结性差的不足,解决了有机硅橡胶的表面难以涂覆的问题,扩展了有机硅密封胶的应用范围.聚氨酯改性有机硅材料在医学方面、涂料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在应用空间.聚氨酯改性有机硅材料的研究前景广阔,聚氨酯的引入有效地改善了有机硅材料的耐候性、耐磨性、耐腐蚀性,提高了力学强度,这方面人们已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改善软、硬段相容性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23-24].【相关文献】[1] 冯圣玉,等.有机硅高分子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1-6.[2]李绍雄,刘益军,等.聚氨酯树脂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10-311.[3] 刘望,梅来宝.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的最新研究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7,7(9):47-52.[4] Martin DJ,Warren LAP,Gunatillake PA,et al.Polydimethylsiloxane/ polyether-mixed macrodiol-based polyurethane elastomers:biostability[J].Biomaterials,2000,21:1021-9. [5] Hernandez R,Weksler J,Padsalgikar A,et al.Micro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Three-Phase Polydimethylsiloxane-Based Segmented Polyurethanes[J].Macromolecules,2007;40:5441-9.[6] Taeyi Choi,Jadwiga Weksler,Ajay Padsalgikar,et al.Influence of soft segment composition on phase-separated microstructure of polydimethylsiloxane-based segmented polyurethane copolymers[J].Polymer, 2009,50:2320-2327.[7] Shibata M,Kobayashi T,Yosomiya R,et al.Polymer electrolytes based on blends ofpoly(ether-urethane)and polysiloxanes[J].Eu Polym J,2000,36:485-490.[8] 宋海香,罗运军.水性聚氨酯-有机硅共混水分散体系的性能[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20(2):4-9.[9] 余海斌,张邦华,宋谋道,等.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氨酯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6,12(1):55-58.[10] 余海斌,张邦华,宋谋道,等.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氨酯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I)[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16(7):1134-1137.[11] 陈精华,刘伟区,宣宜宁,等.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聚氨酯的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4,17:92-96.[12] 刘俊峰.蓖麻油聚氨酯改性有机硅树脂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 1998,28(5):4-6.[13] 刘俊峰,胡友慧.聚氨酯改性有机硅体系性能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16(2):106-108.[14] 刘俊峰.聚氨酯改性有机硅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16(2):150-151.[15] 陈庆昌,原津萍,乔玉林,等.活性聚氨酯单体改性环氧-有机硅树脂性能的研究[J].化学与粘合,2001(4):149-152+155.[16] 熊磊,胡春燕,苏开第.聚氨酯改性氨基硅烷免烫整理剂的研制和应用[J].印染,2007,18:5-8.[17] 熊磊,王树根,胡春燕,等.聚氨酯改性有机硅在棉织物免烫整理中的作用[J].印染.,2008,3:5-8.[18] Lipatov S.The formation of micro-and macro-heterogeneities in multicomponent polymer systems[J].Pure Appl Chem,1975,6(4):376 -379.[19] 于杰,占凤昌.阻尼材料的阻尼性能影响因素[J].涂料工业,1994, 24(4):1-4.[20] 钟发春,傅依备,王晓川.MDI聚氨酯/聚硅氧烷IPN的结构与力学性能[J].材料研究学报,2003,17(4):415-420.[21] 钟发春,傅依备,李波,等.聚氨酯/聚硅氧烷IPN阻尼材料研究[J].材料导报,2001,15(6):63-67.[22] 郑强,王雯霏,胡洪国,等.一种表面可涂的聚氨酯改性有机硅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P].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CN1587842A.[23] 王云芳,郭增昌,王汝敏.大二醇软链段混合比对聚氨酯弹性体的性能影响[J].中国胶粘剂,2008,17(6):15-18.[24] Anne Simmons,Jari Hyvarinen,Ross A,et al.Long-term in vivo biostability ofpoly(dimethylsiloxane)/poly(hexamethylene oxide)mixed macrodiol-based polyurethane elastomers[J].Biomaterials,2004,25: 4887-4900.。
项目简介积雪草又称落得打、崩大碗...
华东理工大学简介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
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
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高校。
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1996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1997年10月,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
学校还设有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理工优秀生部、人文科学研究院。
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了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历史、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
有58个本科专业,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理、工),4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理、工、农、医、法);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和18个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
设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按二级学科计)、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两院院士2名,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1名,有正副高级职务的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应用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应用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功能材料。
它通过将有机硅改性剂引入传统丙烯酸酯乳液中,实现了对乳液性能的改善和功能的增强。
本文将介绍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方法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首先,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两步:单体聚合和有机硅改性。
在单体聚合阶段,通过引入聚合引发剂,将丙烯酸酯单体进行聚合反应,得到丙烯酸酯乳液。
然后,在有机硅改性阶段,将有机硅改性剂逐渐加入到丙烯酸酯乳液中,并进行充分搅拌和反应,使有机硅改性剂与乳液中的聚合物发生交联反应,形成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在建筑行业中可以作为涂料、粘合剂和防水材料等的基础原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耐候性和耐腐蚀性,能够提高建筑材料的性能和寿命。
在纺织行业中,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可用于纤维柔软剂和防皱剂的制备,能够改善纺织品的柔软度和抗皱性能。
此外,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还可以应用于油墨、涂料、胶粘剂和化妆品等领域,具有优异的增稠、分散和抗沉降性能。
总之,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功能材料。
它通过将有机硅改性剂引入传统丙烯酸酯乳液中,
实现了对乳液性能的改善和功能的增强。
在建筑、纺织、油墨和化妆品等领域中,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将在更多领域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氨基硅油柔软剂的研究进展
烷有机硅化 合物 的发 展过 程 。2 纪 5 代初 , 0世 0年 美国道康宁公司发现含氢 聚硅氧烷与聚 二甲基硅氧 烷并用 ,不仅具有防水效果而且手感柔软 。这种二
甲基型硅油类产 品就是 第一代有机 硅织物柔软 剂 。
到 2 世纪 6 0 0年代 ,道康 宁公 司相继 申请羟基硅油
产品;
洗性 、防缩性 、亲水性等 。 氨基硅 油就是 第三 代有 机硅 柔软 剂 的典型 代
表 ,氨基硅油的活性基团能够与天 然纤维 、化纤及
混纺织物更强地结合。同时 ,由于氨基硅 油具有黄
变 、增加织物憎水性 、氨基分布不均等缺 陷 ,促进 了氨基硅油的改性研究 ,相继 出现了侧链和末端分
对纤 维的上油效 果 以及氨 基硅 油分子 与 纤维的柔软机 理进行 了综述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键 词 :综述 ;氨基硅 油 ;微 乳 液 ;柔软 荆
中图分 类号 :T 30 Q4. 2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0 —04 (00 50 1-5 0 175 2 1)0- 06 0 -
有机 聚硅氧 烷作 为织 物柔软 剂 始于 2 0世 纪 ,
布有 反应性多功能团且易乳化的氨 基硅油 ,以及改 性 聚硅氧烷与其它聚合物形 成的含氨基嵌段共 聚物
等改性产品 。
收稿 日期 :21- 3 1 修 回 1期 :2 1-4 1 00- —9 0 5 t 0 0- — 9 0
作者简介 :张立传 (96 ) 男,汉 族 ,硕 士研 究 生 ,从 事 海 藻纤 18~ ,
种 嘲 。
21 氨 基 硅 氧 烷 与 硅 氧 烷 催 化 平衡 法 .
的键角很大 ,使 s 0之间容 易旋 转 ,分 子链 具有 i 一
一步法合成氨基改性有机硅微乳
一步法合成氨基改性有机硅微乳孟庆飞1 刘国超2(1.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237;2.上海药明康德有限公司,上海200137) 摘要:采用微乳液聚合法由D 4开环聚合,硅烷偶联剂N -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共聚改性,合成了半透明或透明的氨基改性有机硅微乳液,是一种性能优越的纺织用柔软剂。
关键词:微乳液,改性,有机硅收稿日期:2002-05-12。
作者简介:孟庆飞(1975-),男,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无机-高分子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及应用。
有机硅是一类品种众多、性能优异和应用广阔的新型化工产品。
各类硅烷、硅氧烷中间体以及由它们制得的硅油、硅橡胶、硅树脂(包括它们的二次加工品)等产品,已在电子、建筑、汽车、纺织、轻工、医疗、食品等行业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
有机硅乳液在纺织工业中对改进织物的柔软性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用作柔软剂的氨基改性有机硅微乳液大多由两步法制得(先通过本体聚合合成出氨基改性硅油,再用合适的乳化剂进行微乳化)[2];为节约劳动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有必要采用一步法合成微乳液。
本文采用含氨基的硅烷偶联剂与有机硅进行微乳液共聚,一步制成了半透明或透明的改性微乳液。
该微乳液粒径很小,在100nm 以下;所以乳液的抗剪切稳定性、耐热稳定性和贮存稳定性都很优异。
氨基改性有机硅微乳中的氨基可与纤维表面的羟基、羧基相互作用,形成氢键,使有机硅与纤维形成非常牢固的取向吸附,使纤维之间的摩擦系数下降;用其整理后的纤维制品具有柔软、滑爽的舒适感,是整理棉、麻、丝绸、毛纺品等天然纤维及聚酯、聚酰胺、聚丙烯酯类合成纤维最重要的柔软剂[2~4]。
1 实验1.1 主要原料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 4):道康宁公司;硅烷偶联剂602(N -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南京扬子石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AR ,进口;脂肪醇聚氧乙烯醚-9(AEO -9):辽阳科隆化学品有限公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A ):南京金陵石化烷基苯厂;NaOH :CP ,进口分装。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预聚体的合成及表征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预聚体的合成及表征袁琨成玉青程树军王耀先*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237聚氨酯由于其优良的弹性、耐低温性、耐磨性和对基材的良好粘附性等特点,以及原料品种多元化,配方调整的自由度大,致使其成为一类应用极其广泛的高分子化合物,蕴含了非常广的应用范围,包括涂料、粘合剂、密封胶、弹性体等[1]。
近年来,有机硅改性更是其中的热点,经有机硅改性后的聚氨酯成功克服了聚氨酯预聚体在固化特性、胶粘密封性和成本等方面的缺点,使其具有优异的耐水性、柔韧性、透气性、介电性及生物相容性等[2]。
本实验采用本体法,用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聚丙二醇(PPG)和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反应制成端NCO聚氨酯预聚体,然后用硅烷偶联剂(H-4)对聚氨酯预聚体进行封端反应,制备有机硅改性聚氨酯预聚体,以改善聚氨酯的耐水性、耐候性、柔韧性、表面性能和固化速度,得到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有机硅改性聚氨酯预聚体。
并用IR 对其进行了表征。
分别以PTMG和PPG为软段,NCO/OH为2.0制备有机硅改性聚氨酯预聚体,并对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看出,PTMG合成的预聚体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邵氏硬度都比PPG大很多,而伸长率比其小。
这是因为本实验所使用的PPG具有一定的不饱和度。
体系中存在的一元醇客观上起着终止剂的作用,限制了聚氨酯分子量的增长。
而且,PPG为仲醇,含有侧甲基,分子的作用力减弱,强度变低,伸长率变大。
而PTMG为伯醇,其规整的链段结构对聚氨酯的强度等产生较大的影响,以此为软段合成的聚氨酯预聚体的强度和硬度比较优异。
因此,选用不同种类的聚醚二醇可制成不同模量的聚氨酯,以满足不同的使用环境。
表1 PPG和PTMG合成的聚氨酯预聚体的力学性能的比较聚醚多元醇类型拉伸强度(MPa)伸长率(%)拉伸模量(MPa)邵氏硬度(A)PPG 1.22 187 0.964 41.0PTMG 5.88 130 54.83 82.0以PTMG为软段合成的聚氨酯预聚体经H-4改性前后的IR谱图如图1所示。
一步法合成氨基改性有机硅微乳
1 2 阳 离 子 型 氨 基 改性 有 机硅 微 乳 夜 的 合 成 . 将 1 8g 4 1 1 、适 量 硅 烷 偶 联 剂 6 2 7 3 0 、1 0 g水 及 2 E 一9混 合 ,在 20 0 rmi 速 下 剪 8gA O 0 / n转 切 、预 乳化 成 预 乳 液 ;将 2 0 g水 ,适 量 Na 6 OH
大多 由两步法制 得 ( 先通过本体 聚合合成 出氨基
改性 硅 油 ,再 用 合 适 的 乳 化 剂 进 行 微 乳 化 ) ; 为 节 约 劳 动 时 间 ,降低 生产 成本 ,有 必 要 采 用 一
步法合成微乳 液 。
及 十 六 烷 基 三 甲基 溴 化 铵 放 人 四 口 烧 瓶 内 ,在
以乳 液 的抗 剪 切 稳 定 性 、耐 热 稳 定 性 和贮 存 稳 定 性 都 很 优 异 。氨 基 改性 有机 硅 微 乳 中 的氨 基 可 与
纤 维 表 面 的 羟 基 、羧基 相 互作 用 ,形 成 氢 键 ,使 有 机 硅 与 纤 维 形 成 非 常 牢 固 的 取 向吸 附 ,使 纤 维
维普资讯
生 产 ・ 艺 工
有硅SI0M(: 7 机 材L0,A)L1 料C21 4A I2E6 R6 ,N T I- 0 E 1
一
步 法 合 成 氨 基 改 性 有 机 硅 微 乳
孟 庆 飞 刘 国超
( . 东理 工 大学 材料科 学 与工程 学 院 ,上 海 2 0 3 ;2 上海 药 明康 德有 限公 司 ,上 海 2 0 3 ) 1华 02 7 . 0 1 7
Na OH:C P,进 口分 装 。
车 、纺织 、轻 工 、医疗 、食 品等行业获得 了广泛
的应 用 ,并 发 挥 了 积 极 的 作 用 … 。 有 机 硅 乳 液 在 纺 织 工 业 中对 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进 织 物 的 柔 软 性 起 到 重 要 作 用 。 目前 ,用 作 柔 软 剂 的氨 基 改 性 有 机 硅微 乳 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理工大学科技成果——改性有机硅柔软剂
项目简介
本产品为一种改性有机硅柔软剂,主要用于织物的后整理,给予织物柔软、滑爽等手感。
氨基硅油作为一种织物柔软剂,不仅对棉、毛、麻等天然纤维有较好的柔软手感,对合成纤维也有较好的柔软效果。
但经氨基硅油整理后的织物也存在亲水性差、经光线照射后容易黄变的缺点,从而不能用于对浅色织物的后整理。
本产品对氨基硅油直接进行醇基化改性,产品既保留了部分未改性的氨基硅油,又引入了羟基亲水基团。
经过本产品处理过的织物,既有经过氨基硅油处理后的手感特点又可改善织物的染色性、耐热性和耐水性。
同时氨基硅油中容易氧化黄变的氨基被部分亲水基团醇基取代,增加了织物的亲水透气性,降低了处理后织物的黄变。
所属领域化工
项目成熟度产业化
应用前景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服装要求的提高,织物后整理剂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际国内纺织助剂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预计未来几年,纺织助剂的需求增长将达到15%-20%,超越纺织品产量的速度快速增长。
再次,在助剂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中高档助剂发展潜力巨大,助剂生产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商机。
本产品是一种醇基改性氨基硅油柔软剂。
柔软性能好,与纤维有结合性,被广泛应用于棉、麻、丝绸和毛纺织品等天然纤维,以及聚
酯、尼龙、聚丙烯腈等合成纤维柔软处理。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省攻关项目,拥有发明专利。
合作方式技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