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三我”

合集下载

教招考试: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

教招考试: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

教招考试: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分成不同层次的,各个层次起着不同的作用,执行不同的功能。

弗洛伊德在1923年出版的《自我与本能》一书中,他把人格分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格的这三个部分是经常发生冲突的。

1.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部分。

它像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

它按照快乐的原则,急于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而不受物理的和社会的约束。

例如婴儿看到东西就伸手去抓,无论这东西是否属于他或是否有害。

2.自我自我是人格中意识结构的部分。

它是在生命的头两年里,经过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对外部世界的知觉系统。

它代表理智和常识。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按照现实的原则行事,充当裁判的角色,对本我实行监督,既使本我的要求得到适当的满足,又不违背超我的道德的原则。

因此,自我既是仲裁者、监督者,又是调解人、和事佬。

例如,有一个朋友向你借钱去炒股票。

你借还是不借?借吧,怕朋友还不了钱(本我);不借吧,又怕说你对朋友不讲义气(超我)。

于是你对朋友说:“我怕你炒股票亏本,背上债务,所以,决定不借钱给你”(自我)。

这样,你既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又不至于背上“不讲义气”之名。

这就是自我在人格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

3.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高部分,代表社会的道德、价值的要求,是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内化。

超我是在大约5岁左右开始形成的。

超我表现为良心和自我理想,使人的行为受到更多的限制,按道德的或至善的原则行事。

例如你无意中抬到一个钱包,里面有一笔数量可观的现钞,还有一份医院给病人家属的病危通知书。

你家里小孩上学正需要用钱,假如把这笔钱占为已有,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困难,还可以不为人所知。

你藏好钱包,急忙离开现场。

但没有走多远,你又想,这是别人的救命钱,现在失主正万分着急呢。

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观

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观

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观
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观是他心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的。

1. 本我:这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部分,它追求快乐和满足,不受任何约束。

2. 自我:这是人格中现实的部分,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及适应现实世界的要求。

3. 超我:这是人格中的道德部分,内化了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对自我施加道德、道德和社会约束。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文化等。

其中,性本能是人格发展的最基本动力。

他认为,性本能是推动人类行为和心理发展的最基本动力,而这种动力在儿童期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此外,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这些机制是为了保护自我免受无意识冲突和欲望的伤害。

其中一些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否认和回避。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心理冲突,但如果过度使用或持续使用,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加重。

总之,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观从多个角度解释了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它强调了无意识冲动和欲望的重要性,以及童年时期对个体人格形成的影响。

这一理论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心理学领域,还延伸到其他学科和领域。

通过理解和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的根源。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

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如何理解弗洛伊德:解释本我、自我和超我?从而受到启发。

如何理解弗洛伊德:解释本我、自我和超我?从而受到启发。

如何理解弗洛伊德:解释本我、自我和超我?从而受到启发。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最著名的思想之一是他的人格理论。

他提出,人的心灵由三个独立但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三个部分在不同的时期发展,在个性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但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对个体的行为有贡献。

虽然本我、自我和超我通常被称为结构,但它们纯粹是心理上的,并不存在于大脑中。

关键启示: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这是人格中三个独立但相互作用的部分,它们共同作用,促成了个人的行为。

虽然弗洛伊德的思想经常被批评和贴上不科学的标签,但他的工作在心理学领域仍然具有高度的影响力。

起源弗洛伊德的工作不是基于实证研究,而是基于他对病人和其他人的观察和案例研究,所以他的观点经常被怀疑。

尽管如此,弗洛伊德是一位多产的思想家,他的理论仍然被认为是重要的。

事实上,他的概念和理论是精神分析的基础,这是一种至今仍在研究的心理学方法。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受到早期关于大脑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层面工作的观点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早期的经历是通过本我、自我和超我过滤出来的,个人处理这些经历的方式,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塑造了成年后的人格。

本我人格最早出现的部分是本我。

本我在出生时就存在,并依靠纯粹的本能、欲望和需要运行。

它完全是无意识的,包含了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基本的生物驱动和反射。

本我受快乐原则的驱动,即立即满足所有的冲动。

如果本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紧张感。

然而,因为所有的欲望不能立即得到满足,这些需求可以通过初级过程思维得到满足,在初级过程思维中,个体幻想他们的欲望。

新生儿的行为是由身份驱动的,他们只关心满足自己的需求。

本我永远不会长大。

在整个生命中,它仍然是幼稚的,因为作为一个无意识的实体,它从不考虑实相。

因此,它仍然是不合逻辑的和自私的。

自我和超我的发展是为了抑制本我。

弗洛伊德三我的感想

弗洛伊德三我的感想

弗洛伊德三我的感想伟大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

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

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

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餵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於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於犯错的限制。

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而我认为本我是指人的动物性本能,是不经社会规范和文化制度熏陶的人的本性,简单但野蛮。

比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就是本我的表现;自我是指经过教育后能够认知并遵从道德和法律要求的自我,通常指脱离了蒙昧状态的人的精神。

比如:小孩子为做错事而脸红,大人为渎职而自责,等等;超是指社会影响已深深根植于人的心中,在不能用社会道德或法律规范约束的情况中,仍能有一个明确的准绳用以衡量自身行为。

比如:自律。

这三者是人的精神的三个层面,它们是逐步深化,逐层扩展的。

自我,是本我欲望的过滤器,是超我形成的来源。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将人的精神由本我升华为超我。

有的人难以抑制偷窃、抢劫等恶行,就是本我出了问题。

在生活中,总会充斥着本我与超我的相互较量,所以才有了圣人与犯罪者。

虽然本我代表这人类最为原始的野兽本能,但却也构成了人类生命中的进化与求索动力,试想,如果人人皆为圣人,皆相互尊敬,友好。

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基本观点

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基本观点

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基本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
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
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从自我分化出来、道德化了
的自我。

超我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总之,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它一旦形成,便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与发展之中。

弗洛伊德三我理论

弗洛伊德三我理论

弗洛伊德三我理论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揭示了人类心智结构中不同层次的心理成分对个体行为和个体间关系的影响。

这三个心理成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自我则是个体的中介,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则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

本文将深入探讨弗洛伊德三我理论的内涵、相互关系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本我本我是人的内心中最原初、最基本的心理成分,它代表了个体的原始冲动与欲望,并且不受任何外部规范的约束。

本我所追求的是个体的生存需求和满足欲望的愿望,是个体的欲望与冲动的源泉。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主要包括两种力量: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

生命本能使个体追求满足各种欲望和生理需求,如饥饿、性欲等;而死亡本能则使个体倾向于追求心理上的解脱和放弃,包括自我毁灭的欲望。

本我是一个无意识的心理成分,它不考虑现实的限制和后果,只为满足个体的欲望和冲动。

二、自我自我是个体内在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

自我主要通过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要求。

现实原则要求个体考虑现实的限制和后果,遵循社会规范和法律;而道德原则则是由超我的规范所决定,要求个体符合道德和伦理准则。

自我不仅要满足个体的本我需求,还要考虑现实情况和道德规范。

自我是受到主观意识控制的心理成分,它通过意识和自我认知来评估和调控个体的行为。

三、超我超我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和标准,代表了个体受到的社会和文化的规范。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要求个体符合道德、伦理和社会准则。

超我主要是由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和家庭教育所内化的个人和集体的道德规范所构建的。

超我的形成主要在个体童年的早期,通过与父母和权威人物的关系建立起来。

超我是一个无意识的心理成分,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潜在的影响和制约。

三个心理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本我包含了个体的冲动和欲望,但它不能直接满足这些欲望,需要通过自我和超我的调节;自我则是调节和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超我则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心里面的三个我

心里面的三个我

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

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

”心里面的三个我每个人,用一张脸一个躯体一个行为方式在世间行走,心灵中却住着三个“我”,就是心理大拿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的。

这三个“我”分享一个人的心理,却性格各异,差别蛮大。

本我,追求快乐为本,他的口头禅是:“我要……”他希望自己喝得爽、吃得饱、玩得开心、人人都爱自己,万人万事都围着自己转……最有意思的是,他的大部分想法不被其他两个“我”准确感知(就是弗洛伊德提到的“潜意识”),就会闹情绪。

超我,最在乎的就是“完美”,他的口头禅是:“我应该……“,他要求自己遵守社会各种规则符合社会各种要求,希望自己成熟卓越无所不能……超我永远不会满足,他碎碎念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拿出更多的要求摆在自己眼前。

如果把本我、超我和自我的关系比作是三个好朋友的话,那自我在三个人中一定是左右逢源的那一个。

他和其余两个我都关系不错。

自我,追求现实为本,他的口头禅是:“这样才好……”自我在感觉、在思考、在判断、在执行……他力求满足来自本我的各种欲望,他力求不触犯超我认为“不应该”的领域,自我如此小心翼翼,目的就是为了让三个我所依附的这个个体能够在所在的世界里,安全、满足的生活着。

在三个“我”中,本我是任性的,超我是严厉的,自我是圆滑的现实的。

本我和超我,经常会闹矛盾,发生争执,本我认为超我太正经,超我认为本我太自私。

此时,他们就需要自我去调停,判断对错,因为每个人的行为方式是由自我说了算,他会在本我和超我的博弈中选择最合适的解决之道。

本我、超我和自我的斗争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比如说,小A所在的小公司非常喜欢组织团队活动,目的是为了增加员工之间的感情,但这些活动都是在下班后或者周末时间举行。

弗洛伊德三个我理论

弗洛伊德三个我理论

弗洛伊德三个我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是: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本我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人性的七宗罪傲慢、贪食、贪婪、愤怒、妒忌、懒惰、色欲某种意义上都能够代表着本我,能够为用户带来直接的快感。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能够满足用户本我的内容和活动都能够刺激用户进行有效活动。

2、自我
人格中意识部分,这部分在事实原则指导下,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自我负责与现实接触,是本我与超我的仲裁者,既能监督本我,又能满足超我。

更多的体现为规则的遵守度,通过规则来协调本我和超我间的矛盾。

3、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中最后形成的而且是最文明的部分,它反映着儿童从中生长起来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理想部份。

除了极端反社会和反人类的群体,大部分人都具有在意社会道德伦理束缚,由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构成的超我去监督与控制本我的冲动。

超我是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包含了孤独,博爱,信仰,完善的自我。

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

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

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什么是本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1、行成意象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

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年)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

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受着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

它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

超我是人格中高级得、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

它以良心、自我理想等至善原则来规范自我。

本论文归纳介绍三我的由来,之间的联系以及其他学者对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以进一步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联系;应用一、三我的由来自我、本我、超我的由来跟潜意识有密切关系。

“意识”的本质显然紧紧地包含在这些假设之中;而且,被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潜意识”的东西以及把实施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意识”的东西是很容易的...从功能上讲,一种被压抑的力量力图强行参与活动,却受到一种实施压抑的力量的检查,从结构上讲,“潜意识”与“自我”是相对立的。

在对心灵的结构性描述中,从一开始就明确地从“潜意识”中区分出来的是“自我”。

而现在开始表现出,自我本身应该部分地被描述为“潜意识”的(弗洛伊德,1923:111)①。

但是,相当明确的是,在1895年的《科学心理学设计》一文中,弗洛伊德尝试对自我的结构和功能做了详细的分析之后,他便将主题搁置一旁,几乎15年没有去涉及它(112)。

弗洛伊德在《科学心理学设计》(车文博,1988:46-72)的一般方案中曾详细阐述过自我。

他认为,将自我的注意吸引到敌对记忆意象的一个新的迫近的能量贯注,自我才能不断地抑制[量的]通过,利用按需要而得到强化的丰富的旁枝能量贯注,制止从一个记忆意象到不愉快的释放。

有两个变化的迹象,大约都发生在1910年左右。

简述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阐述

简述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阐述

简述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阐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人格结构的阐述对于理解人类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的最基本层次称为本我。

本我是人类天生具备的,它包含了人类的本能和冲动,是人类最原始、最基础的部分。

本我主要受到生物本能的驱使,追求满足和避免痛苦。

它没有道德约束和理性思考能力,只追求个体的快乐和满足。

自我是人格结构的第二个层次。

自我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主要通过现实和理性的方式来应对外部现实和内部冲突。

自我是一个中介者,它试图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找到平衡点。

自我不仅要满足本我的需求,还要考虑社会和道德规范,以及现实情况。

自我具有理性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可以对冲突进行调解和抑制。

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

超我是人类对于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内化,它代表着个体内心的道德规范和理想。

超我形成于个体对于父母和社会权威的认同,包含了个体的道德标准和良心。

超我主导着个体的行为,使其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对本我的冲动进行抑制和约束。

这三个层次的人格结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心理世界。

它们的互动和平衡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当本我的需求与超我的道德要求产生冲突时,自我就会介入,通过理性思考和决策来处理冲突。

然而,由于个体的心理结构和经历不同,人格结构的具体表现也会因人而异。

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阐述揭示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只有通过理解人格结构的互动和平衡,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并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指导和帮助。

名词解释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名词解释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名词解释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可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超级重要的理论呢!这个学说把人的人格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咱先来说说本我。

本我可以说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它完全是无意识的。

本我就像一个任性的小婴儿,只遵循快乐原则。

啥是快乐原则呢?就是怎么舒服怎么来,怎么开心怎么干。

它只关心自己的欲望能不能得到满足,根本不管道德啊、法律啊这些东西。

比如说,你饿了的时候,本我就会让你想尽办法去找吃的,哪怕是去偷去抢也在所不惜。

当然啦,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不能真的这么干,这就引出了人格的另外两个部分。

接着讲讲自我。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发展出来的,它是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桥梁。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会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和实际情况,然后想办法来满足本我的欲望。

还是拿饿了这件事来说,自我不会让你去偷去抢,而是会让你去买吃的,或者自己做饭。

自我会权衡各种利弊,找到一个既能满足本我欲望,又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方法。

自我就像是一个理性的成年人,它会控制本我的冲动,让我们能够在现实世界中生存下去。

最后说说超我。

超我是人格中最道德、最理想的部分,它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通过接受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而形成的。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会监督和评判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符合社会的期望。

如果我们做了错事,超我就会让我们感到内疚和羞愧。

比如说,如果你偷了别人的东西,超我就会让你觉得自己很坏,很不道德。

超我就像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它会时刻提醒我们要做一个好人。

弗洛伊德认为,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本我、自我和超我经常会发生冲突。

比如说,本我想要吃巧克力,但是超我觉得吃巧克力会发胖,不健康,不应该吃。

这时候自我就会出来调解,想办法找到一个平衡点。

也许自我会让你吃一小块巧克力,满足一下本我的欲望,同时又不会让超我太生气。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对我们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有很大的帮助。

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行为不仅仅是由我们的意识决定的,还有很多无意识的因素在起作用。

心理海报资料

心理海报资料

人格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

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

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

是道德化的自我。

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

遵循道德原则。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来访者、咨客)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郭念锋)心理咨询不同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病人、患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

心理咨询在英文中被称为Counseling("咨询"),从字面上看,是洽商与顾问指导的意思;或者称为Psychological Counseling("心理咨询"),意即在心理方面给予咨询对象以帮助、劝告、教导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纳对咨询的定义是:"咨询是指一种专门向他人提供帮助与寻求这种帮助的人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助人者的手段及其所创造的气氛使人们逐步学会以更积极的方法对待自己和他人。

"咨询在国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的概念,涉及职业指导、教育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婚姻家庭咨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各种各样的咨询虽不尽相同,但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即它们都是一种职业性的帮助关系,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向求询者提供帮助。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协商、交谈和指导过程,提供可行性建议,针对正常人及轻度心理障碍者的各种适应和发展问题,帮助求询者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达到自立自强、增进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实践证明,心理咨询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非常明确的。

在心理咨询中通过帮助关系可以使求询者心理健康朝着好的方向转化。

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分类

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分类

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分类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人的心理结构进行了分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首先是本我(Id),也被称为冲动动力。

本我是个体最原始的心理结构,它源于个体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受理性的控制。

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它追求快乐和满足,只注重个体的本能需求,如食欲、性欲和安全感等。

本我没有道德观念和责任感,只追求即时的满足。

接下来是自我(Ego),也被称为实在自我。

自我是个体对外界的现实感知和反应的心理结构,它根据现实和社会的限制来调节本我冲动的满足。

自我是有意识和理智的,可以推迟满足欲望以达到更长期的目标。

自我试图达到内心的平衡,同时满足本我的要求和外界要求之间的冲突。

最后是超我(Superego),也被称为道德自我。

超我是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道德价值和道德意识的心理结构。

它根据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来评估和控制个体的行为。

超我代表了个体内部化的父母形象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它对自我和本我施加道德约束和责任感,使个体能在社会中顺利地适应。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弗洛伊德提出的冲突理论来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满足本我需求时,往往会遭遇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在调节本我的需求和外界的要求时,可能会对某些欲望进行压抑或转化,这种压抑和转化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人们理解个体内部冲突的来源和解决方法。

在现代心理学中,虽然有不少学者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但这一理论仍然影响着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实践。

总结来说,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它们分别代表个体的原始冲动、现实感知和社会规范。

这三个心理结构之间通过冲突和调节的方式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这一理论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对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三我”

弗洛伊德“三我”

Freud's Three Levels of Mind
•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作以下三 层次: 意识(consciousness) 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 潜(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意识 consciousness
The conscious mind includes everything that we are aware of. This is the aspect of our mental processing that we can think and talk about rationally.
• 从画眉山庄回来,凯瑟琳渐渐意识到她嫁给希斯克利夫是“辱没” 了自己,她的内心开始了复杂的斗争。一方面,她明白他不能与 希斯克利夫分离,因为希斯克利夫更是她自己,另一方面,她却 更向往林顿所代表的,被世俗所称赞的,高雅的举止,良好的品 德,以及高尚的生活。最终,她嫁给了林顿,背叛了本我,希斯 克利夫离她而去。作为画眉山庄的女主人,凯瑟琳实现了与超我 的结合,享受着田庄宁静的生活以及林顿温文尔雅的爱,但是由 于失去了本我,她并不快乐,时常沉默,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意识是随时可以直接被感知的心理部分,由人能随意 想到的、清楚觉察的主观经验所构成。如记忆、态度、 观念等。比如:我们能轻易回忆起很多人与事(记忆), 我们知道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某个人或者事(态度), 我们知道自己有哪些基本的做人原则(观念)。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只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很微 弱的一部分,它源于无意识。
超我是社会道德的代表
• 自我理想是自我为善的标准,规定了自我该 做什么,是自己行为的理想标准;良心是自 我为恶的标准,规定了自我不该做什么,是 使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 生活中,凡是那些完美主义者,喜欢苛求自 己和他人的人,总是被“应该”和“必须” 紧紧束缚着的人,为了追求完美而使自己精 疲力竭的人,循规蹈矩、律己律人都极严的 人,通常都有比一般人强大得多的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

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

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

抵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

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

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我是社会道德的代表
• 自我理想是自我为善的标准,规定了自我该 做什么,是自己行为的理想标准;良心是自 我为恶的标准,规定了自我不该做什么,是 使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 生活中,凡是那些完美主义者,喜欢苛求自 己和他人的人,总是被“应该”和“必须” 紧紧束缚着的人,为了追求完美而使自己精 疲力竭的人,循规蹈矩、律己律人都极严的 人,通常都有比一般人强大得多的超我。
• 希斯克利夫回归使本我和超我争夺自我的斗争再次爆发。 而且由于本我的强大,使得斗争更为激烈。自我不能在两 者之间做出抉择,最后这种冲突使凯瑟琳在疯狂中死去。 她的离去并没有平息本我和超我的关系,相反,没有了自 我的调和,这种冲突更为尖锐。希斯克利夫开始了对林顿 的疯狂报复,直到林顿去世,他霸占了林顿的家产,但是, 超我的消亡也使本我失去了仇恨的力量。林顿去世月余, 希斯克利夫在与凯瑟琳灵魂的结合中微笑着死去。死亡平 息了他们的斗争,他们三个一起安葬在原野上,本我、自 我、超我终于和谐的在一起了。
Freud's Theory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Sigmund Freud
• 1856.5.6---1939.9.23 • Austrian • Neurologist 精神病医生 • The founding farther of 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学派奠基人
James has just started a new relationship with a woman he met at school. While talking to her one afternoon, he accidentally calls her by his ex-girlfriend's name.
本我· 自我·超我——《呼啸山庄》
• 林顿——超我
象征着文明社会的价值观
以世俗道德的观点来看,无论是他的相貌还是他的为人, 都称得上是一个好人,一位好丈夫,好父亲;代表着凯瑟 琳和希斯克利夫都不具有的,被社会所认同的好品质。这 正是凯瑟琳所向往的,正是林顿的出现使她脱离了原来无 拘无束的状态,导致了她和希斯克利夫的分离。(林顿扮 演了超我的角色,他以道德,原则规范着自我——凯瑟 琳。)
前意识 preconsciousness
The preconscious mind is the part of the mind that represents ordinary memory. While we are not consciously aware of this information at any given time, we can retrieve it easily and pull it into consciousness when needed.
Freud's Three Levels of Mind
•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作以下三 层次: 意识(consciousness) 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 潜(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意识 consciousness
The conscious mind includes everything that we are aware of. This is the aspect of our mental processing that we can think and talk about rationally.
Superego:超我
• the moral part of us • develops due to the moral restraints placed on us by our parents and society.


• 超我是人格的良知部分,是道德化了的我, 是从自我和本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个 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 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 它大部分处于潜意识中。 • 超我遵循的是至善原则。 • 超我的功能是监督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本能冲 动。超我的监督作用是由自我理想和良心来 实现的。
本我· 自我·超我——《呼啸山庄》
象征着自我的凯瑟琳夹在作为本我的希斯克利夫 和作为超我的林顿之间,试图调解希斯克利夫和 外界,和林顿之间的矛盾。她徘徊其间却不能失 去任何一方。
• 故事之初,本我和自我是一体的。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 一起反抗辛德雷,一起在荒原上疯跑,我中有你,你中有 我。作为大家小姐的凯瑟琳既没有觉得跟被贬低的希斯克 利夫在一起有什么不妥,也不为自己不合规矩的行为感到 羞耻。 • 直到她进入画眉山庄,遇到了林顿—超我,她的社会道 德才被唤醒。超我的介入引起了自我和本我的分裂。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 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 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 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 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 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 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 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 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 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 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 三者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 • 前意识与意识之间有界限却可逾越,因而 前意识之中的内容与意识之中的内容的相互 转换非常容易。 • 但是,无意识部分的东西要进入意识中来 则非常困难。无意识心理是不能轻易就回忆 起来并到达意识领域的,但可以影响人的行 为。例如强迫性洗手的患者。
Theory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mportant part of our personality • based on our pleasure principle;
• allows us to get our basic needs met.


•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 识结构,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 成。 • 本我没有价值、善恶与道德观,它信奉享 乐原则,它的唯一内容就是力求发泄的种 种本能冲动,而这些冲动便构成了基本的 心理能量。 • 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新生儿处于这种 状态。
本我是人格中永久存在的成分
• 本我由于被压抑的缘故,处于人心理中的潜意识 层,但是压制并不能使之消亡,它总是试图冲破 压抑表现自己,因此本我在个体的精神生活中永 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生活中,凡是那些特别容易冲动的、以自我为中 心的人,因为一些小事而与别人发生很大冲突的 人,不知道顾及他人感受的人,不懂得调和个人 需要与社会规则间关系的人,特别富有想象力、 创造力的人,通常都是本我较强的人。


• 自我是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逐渐 形成的,它产生于本我。由本我而来的各种 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 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 中获得需求的满足。所以它只是部分处于意 识,其余的则处于前意识甚至潜意识中。 • 自我是人格中理智而又现实的部分,它负责 与现实世界协调,遵循现实原则。 一方面,自我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 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 另一方面,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还要协 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


• 自我支配、管理、控制着人格。 • 生活中,那些能以建设性方式处理问题 的人,那些注意调节个人需要与社会需 要间关系的人,那些能与他人友好合作 的人,那些能有效处理人际关系的人, 那些能保持持续成长的人,通常都是有 较强自我的人。
本我· 自我·超我——《呼啸山庄》
• 凯瑟琳——自我
在遇到林顿以前,她像希斯克利夫一样,无论实在情感上 还是行为上都是无拘无束的。然而,当她遇到了林顿,世 俗的道德和规范压制了她的本性,使她长成了凯瑟琳而不 是希斯克利夫,即使我们还能在她身上看到原来的影子, 她仿佛是被世俗修正的希斯克利夫。(凯瑟琳是自我的象 征,希斯克利夫是她的本我。)
• 潜意识是指意识中深藏不露的潜隐部分,在意 识的最深处。它包括各种先天本能和被意识 (各种社会规则和观念)压抑到无意识中的心 理活动以及一些由创伤事件造成的被压抑的情 感和欲望。 •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个体对自己的潜意识是 一无所知的,一个人只有在精神分析的帮助下 才能发现自己的潜意识。
Consider this example:
• 从画眉山庄回来,凯瑟琳渐渐意识到她嫁给希斯克利夫是“辱没” 了自己,她的内心开始了复杂的斗争。一方面,她明白他不能与 希斯克利夫分离,因为希斯克利夫更是她自己,另一方面,她却 更向往林顿所代表的,被世俗所称赞的,高雅的举止,良好的品 德,以及高尚的生活。最终,她嫁给了林顿,背叛了本我,希斯 克利夫离她而去。作为画眉山庄的女主人,凯瑟琳实现了与超我 的结合,享受着田庄宁静的生活以及林顿温文尔雅的爱,但是由 于失去了本我,她并不快乐,时常沉默,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本我就是真实的自我,不被你和其他人了解;自我就是你 所了解的自己;超我是你想让别人感知到的你” “你想让别人以为你是超我,你以为自己是自我,其实你是 本我”
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29
本我· 自我·超我——《呼啸山庄》
• 希斯克利夫——本我
象征着人自然的,纯粹的情感
他疯狂地爱着凯瑟琳,他为失去她而伤心欲绝,最终,他 在与凯瑟琳灵魂的结合中死去。同时,他的恨也是如此强 烈,不放弃任何一个报复的机会。(从他身上,我们看不 到任何道德的约束,他是本能和欲望的化身。)
Ego:自我
• meets the needs of the id; • considers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 based on the reality princip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