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花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路花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路花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4、《一路花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

1、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寓意,即明白做人既不要骄傲自满,也不要自卑,要正确看待自己,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分角色朗读。

教学重、难点:读懂故事,体会寓言要阐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14课,首先,老师要检查你们的生字词掌握情况,请拿出听写本!(请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听写,每人写四个即可)

2、听写词语。(水罐、裂缝、完好无损、骄傲、惭愧、花种、浇灌、欣赏)

3、点评。(出示生字幻灯片)

请全对的举手,错一个的举手,错三个以上的举手。(分层了解)

4、复习:感知课文内容。

过渡:哪位小朋友能用刚才听写的词语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聆听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

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思考地很认真,说得也很好,《一路花香》这篇课文主要讲有两只水罐,一只有裂缝,一只完好无损。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里,而那只破损的水罐却只能运半罐水。所以完好的水罐很骄傲,破损的水罐很惭愧。但挑水工却充分利用破水罐漏水这一特点,在它这一边撒下花种,用渗出的水浇灌出了一路鲜花,并每天摘下鲜花插在花瓶里供主人欣赏。

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14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解析寓意

1、以问题切入文本(出示完好的水罐、破损的水罐的图片)

过渡:那么,在这两只水罐中,你们喜欢哪一只呢?为什么喜欢它?请同学们细心地读课文,从课文中去找理由,并用“——”画出有关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

课堂预设:

生:我喜欢破水罐。(请喜欢破水罐的同学举手)

1)师问:你们为什么喜欢破水罐呢?(浇灌出了一路鲜花)

2)拓展:你能够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路旁的鲜花吗?(出示鲜花图片)

3)师问:看到这么美的鲜花,破水罐的心情如何呢?(一丝快乐)

4)理清破水罐的感情:为什么感到快乐呢?(鲜花很美)

“一丝”怎么理解?(一点)为什么只有一点快乐呢?难道它的心中还有什么不快乐的事吗?再读课文能,从文中找一找。(每次只运半罐水,让挑水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感到很惭愧、伤心。)

解释重点词“惭愧”。

指导学生读破水罐对挑水工说的话,要读出惭愧的语气。

师小结:所以两年来,破水罐一直活在自卑、自责中。

5)反问:破水罐真的一点功劳都没有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课文中去找一找。(能运半罐水,渗出的水浇灌出美丽的鲜花供主人欣赏)

6)延伸:此时,你想对破水罐说些什么呢?

师小结:我们应该教导破水罐要正确看待自己,不要老是自卑、自责。

7)过渡:刚才有几名同学没举手。能告诉老师你喜欢哪只水罐吗?

生:喜欢完好无损的水罐。

8)师问:为什么喜欢它呢?

生:因为它每次都能运满满的水。

9)师反问不喜欢完好水罐的学生:你为什么不喜欢它?

生:因为它太骄傲了。

10)总结归纳:学习了这则寓言,从两只水罐的故事中,小朋友们明白了什么?

师小结: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能自卑,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幻灯片出示)

三、创新拓展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同学,身上虽然有些缺点,但也有很多闪光点,你能够举一些例子吗?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小结:刚才老师真的被你们的话语感动了,真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开心地、充满信心地生活!

四、感情升华,分角色朗读。

过渡:下面,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将课文读一读。

角色分配:女生扮演破水罐,男生扮演挑水工,教师读旁白。

五、赠送名言。

师:老师有几句名言要送给大家,请看屏幕!

1、教师范读。(配乐)

2、请学生读。

3、齐读。

六、布置作业。

“如果没有你,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呢?”当破水罐听了挑水工说的这句话后,它的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寓言的结尾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完好无损的水罐骄傲

有裂缝的水罐自卑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 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一路花香教案

《一路花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自主学习课文,并通过合作拓展思路发展交流能力,抒发自己感受。 3、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多角度去体会破水罐的自卑心理,找出其心理变化的过程。 2、感悟挑水工与破瓦罐的两次对话,明白其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过程]: 1.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从这“一路花香”中,我们不仅能欣赏美丽的鲜花,感受醉人的花香,还能收获朴素的哲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故事中去探寻这“一路花香” 2.同学们,还记得课文里有这样两个字吗?它们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它们是(出示“罐”“灌”),能用他们组词吗?(出示三组词),这三组词分别是描述故事中的三个角色的,你能选取其中的一组围绕故事内容说一两句简短的话吗?指名读,相机正音: 完好的水罐满满地不禁骄傲 破损的水罐半罐水惭愧道歉 挑水工撒下花种裂缝浇灌 二、解读,品味文本 1.谈话:是呀,在这个寓言故事中,有三个耐人寻味的角色,走近他们,认识他们,我们就能品悟这“一路花香”的丰富内涵。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体会角色,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2.有裂缝的水罐能浇灌出一路花香,它可真了不起!可是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它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它的情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你能在文中找出表示它情

感变化的词语吗?(快速浏览全文) (板书:十分惭愧一丝快乐仍然伤心) (一)体会“十分惭愧” 1.好水罐因为总能把水满满的运到主人家而感到骄傲,而破水罐因为只能运半罐水到主人家而感到十分惭愧。(出示课件) (1)“惭愧”两个字都是竖心旁,说明和(心情)有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惭愧”是什么意思?(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这篇文章里在惭愧之前还加上了十分二字,“十分惭愧”可见程度更深。那些句子告诉我们破水罐十分惭愧?指名读相关内容。(抓住“远远”“总能”“只剩下”朗读体会)指名读,齐读 (2)完成填空,练习说话:破水罐因为而惭愧。(因为自己的裂缝使挑水工白费力气而惭愧;因为自己的裂缝使挑水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惭愧。) (3).过渡:两年后的一天,破水罐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愧疚,向挑水工道歉,(出示“过去两年中,在你到主人家的路上,水从我的裂缝中渗出,我只能运半罐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指导朗读 (4)前面我们说破水罐是因为觉得自己没好水罐那么有价值所以感到“十分惭愧”;而读完它向挑水工道歉的这番话,你能不能再思考一下,破水罐的“十分惭愧”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呢?(破水罐的自卑、伤心。)进一步体会:是啊,跟完好的水罐比起来,破水罐怎能不感到自卑呢?能不能把破水罐的惭愧心情读出来呢?(“只能”“却”“应有的”体会破水罐的惭愧、自责。指名读,齐读。)(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破水罐的自卑,我们像他一样读一读,齐读。) (5)你们还能体会到什么?(破水罐觉得对不起挑水工;充满了对挑水工的歉意)你能读出它的歉意吗?(指名读、齐读)(评价把声音放低一些会更好,请女同学读一遍)

三年级语文《赵州桥》第二课时教案

15、赵州桥(2) 科目:语文班级: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5课 教学目标:查字典理解词语;运用“参加”、“而且”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重难点:通过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观察投影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赵州桥的特点。 教具准备:PPT 课件链接:无 教学过程:(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2自然段,回顾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赵州桥非常雄伟、也很坚固) 导语: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接着学习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说桥“坚固”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 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 2、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一句话与后边内容的关系。(第1句话的第2 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他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 3、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4、理解“雕刻”。(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 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像有多大的难度。(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 5、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出示投影或录像。(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觉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 6、让学生讲述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在学生观看了投影或录像之后,也就是在“欣赏美”,“感受美”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 7、研究书中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 ⑴这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 ⑵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①画的都是龙②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⑶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为什么选择这3幅图案?(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这3幅是最精美的。) ⑷作者只描写了3幅是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文字投影片:“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所有的”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的一样”是因为雕刻的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8、朗读训练,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段时,声音表情都应是甜美的。 9、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美观的(对照版书:先概括写桥很美观,然后具体写栏板上图

优质课《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优质课《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授课班级:五(1)班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文理解“咆哮,狞笑”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聚焦洪水 1利用提示性谈话,提出阅读要求:边读课文边用笔勾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句。努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适时用课件出示这些句子或词语,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体会洪水的可怕。(课件出示:略) 3、通过多媒体情境展示,再现文本情境,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当时的场景,并在情感体验中声情并茂地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深化情感体验,使语言、情感、精神三者和谐共振,并为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抓重点词,感悟群众 我让学生找出描写人们慌乱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人们的惊慌失措。 (视频对学生留下的情感冲击,会使学生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当时情势的危急。) (三)、熟读精思,剖析老汉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老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影响?

(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顽强、在危难面前镇定自如,忠于党,忠于人民……)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用心默读课文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自学成果展示。 ①、那个小组找到了神态描写的句子?(小组展示,集体交流。) 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指导学生反复读,通过交流,体会老汉的威严,沉着与镇定。体会出老支部书记的人格魅力。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那个小组找到了语言描写的句子?(小组展示,集体交流。) 屏幕出示句子“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指导朗读,理解“沙哑”交流感受。 “老汉冷冷地说:‘能够退党,到我这儿来报名!’”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体会老汉的高风亮节。 ③、那个小组注意到了老汉的动作描写。 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继续培养和强化学生用图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印度地形、气候、人口压力;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教学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对印度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采取读图分析法。 对印度人口问题及如何抗御旱涝灾害采取讨论法。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西南的邻国—————印度,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要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我们首先来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2页,地图册16页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学习一。 四、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 经纬度位置:指出穿过印度的重要纬线:北回归线指出所在的温度带。 海陆位置: 2、首都:新德里 邻国: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3、印度的地形分布: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 4、印度的人口特点:一、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二、目前增长速度较快。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阅读材料。 五、那众多的人口是好还是不好呢?有它的优势也有缺点。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一的两个问题。 第一题:优势1: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路花香》教案

“方法实践”课《一路花香》 一、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继续抓关键词,学习寓言的故事叙述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前置学习活动 1.熟读课文,找出水罐心情变化的词语,标注下来。 2.收集有关寓言故事。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设计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了解寓言 1.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从这“一路花香”中,我们不仅能欣赏美丽的鲜花,感受醉人的花香,还能收获朴素的哲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故事中去探寻这“一路花香”

2.同学们,还记得课文里有这样两个字吗?它们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它们是(出示“罐”“灌”),能用他们组词吗?(出示三组词),这三组词分别是描述故事中的三个角色的,你能选取其中的一组围绕故事内容说一两句简短的话吗?指名读,相机正音: 完好的水罐满满地不禁骄傲 破损的水罐半罐水惭愧道歉 挑水工撒下花种裂缝浇灌 (二)初读了解,感知文本 1.谈话:是呀,在这个寓言故事中,有三个耐人寻味的角色,走近他们,认识他们,我们就能品悟这“一路花香”的丰富内涵。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体会角色,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2.有裂缝的水罐能浇灌出一路花香,它可真了不起!可是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它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它的情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你能在文中找出表示它情感变化的词语吗?(快速浏览全文)(板书:十分惭愧一丝快乐仍然伤心)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精读品味,感悟文本 1.体会惭愧(出示课件) (1)“惭愧”两个字都是竖心旁,说明和(心情)有关。通过上节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桥》这篇课文,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桥》这一课,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三组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3.出示三组词语,学生朗读,说说这三组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分别描写洪水、村民和老汉) 4.谁来说说课文围绕着洪水、村民和老汉写了一件什么事 (1)方法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怎样(讲清故事的主要内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强调答题规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 5.交流反馈。 二、精读感悟 (一)抓关键句,感受洪水的凶猛可怕 1.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说说你的体会。 (1)交流感受,体会洪水的凶猛可怕。(逐句讲解,抓关键词,体会修辞手法)。 (2)指导朗读,读出洪水的凶猛可怕。 (3)出示4个句子。 过渡:这真是一场凶猛可怕的洪水,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个句子,读出洪水的凶猛可怕。

(二)感受人们的惊慌害怕 1.发现洪水来袭,人们有什么表现?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感受,体会村民的惊慌害怕。 (三)抓住言行,感知人物形象 1.阅读5-13段,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他是怎么做的,找出描写老汉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用双横线画下来,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1)学生自读感悟,圈点勾画。 (2)交流感受,感知人物形象。 2.阅读14-23段,在人们排队过桥时,老汉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找出描写老汉在洪水中的句子,感受老汉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1)学生自读感悟,圈点勾画。 (2)交流感受,再次感知人物形象。 (四)研读结尾 1.老汉的沉着镇定和大公无私帮助村民胜利地渡过了桥,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读故事的结尾,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句子:

《印度》教学设计

【课题】七下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第3 节印度(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1、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教学目标】 旅游攻略: 1、根据地图,确定印度的位置,了解印度自然环境,准备好随身衣物。 2、了解印度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做好景点的推荐。 3、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简要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做好美食的推荐。 4、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做好印度社会现状的分析。 【教学模式】以游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探究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制作

思考与交流 观察与思考设计旅游攻略: 根据提示,分小组完成任务 (一)自然环境: 学习要求: 1、据图描述印度位置、找出主要地形及河 流。 利用气候图,分析印度旱涝灾害的形成 〖课堂活动一〗 发挥团队力量: 小组合作,制定一份旅游攻略 教师指导 首先,我们来确定一下,这次旅游的目的地在 哪? 出示地图: 1、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 (1)据图归纳印度位置: 〖知识点归纳〗 半球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教师归纳:描述位置角度应多样化。 (设疑)确定了目的地,我们准备背包,你的背 包里会准备什么呢? 展示老师背包物品: 学生阅读课本P69—2页思考回答: 1.位置及相邻国家 2.印度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印度北部是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 是德干高原。 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提示,制定旅 游攻略 学生据图分析归纳: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纬度位置: 北回归线穿过北部,大部分 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东临孟加拉 湾,西邻阿拉伯海,南邻印 度洋 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发言补充 结合地图, 学习印度 的地形和 气候,培养 学生分析 问题,归纳 问题的能 力 培养学生 据图归纳 的能力 根据自学 内容,分析 应带物品, 从而培养 学生地理 素养

《桥》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福禄镇中心小学潘杨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1、洪水疯狂而至,老汉沉着冷静地指挥村民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就是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桥》,通过深刻的研读,会感受老汉这一人物形象。请同学们拿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这个课题:横平竖直,撇捺要舒展。齐读课题:第十六课《桥》。你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这些词语你们还记得吗? 咆哮清瘦 势不可当沙哑 狂奔而来祭奠 呻吟 请同学们,请注意“呻吟”的吟字,右边是今天的今,不是一个命令的令。祭奠二字有一点复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在本子上把这两个词语写两遍。(生写,师巡视)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翻到78页,快速地浏览课文,勾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并和同桌交流交流。(师请生起来交流) 生1生2生3

2、同学们,你们找到的是这些句子吗?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越下越大。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3、同学们找得很准,请同学们自由反复朗读,注意把这些文段读正确,读流利。好了,开始练读吧!(生读,师巡视) 4.师:老师看大家都练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起来给大家读一读第1、2句? 生1读完。 师:这位同学读得非常通顺、流利。我注意听了,他着重强调了“泼”、“倒”“咆哮”“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等词语。听他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倾盆的的大雨,以及洪水来临时的大而猛,就是凶猛。)(板书:凶猛) 谁愿意再来给大家读一读3、4句? 生2读完。 师:你也读得非常棒!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3、4句。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拟人)。对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跳舞”“狞笑声”等词再次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和可怕。 同学们,大家一起来读读最后两句。(生齐读)看来,大家都能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那个特殊的黎明,去再次感受那惊心动魄的时刻,请听。(播放录音),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请同桌相互交流。(生交流,师巡视) 生1交流感受。师随机点评:这样的画面你害怕吗?(害怕)那你带着你的感受给大家读一读第一二句。 生2交流感受。师随机点评: 孩子,你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生3交流感受。师随机点评。

《一路花香》教学反思

《一路花香》教学反思 梁垛小学林森 ●思在上课之前 《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一只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挑水工却告诉它说,他知道它的裂缝并利用裂缝浇灌了美丽的花。从而告诉我们: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和价值。 课文怎么教,教什么,成了问题。静思: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是怎样写的?我就教什么。 好水罐、破水罐、挑水工,都有品悟的价值。静思:必须有所取舍,站在学生的角度,很显然,破水罐更容易为学生所关注。 那又如何切入到语言文字中去呢?静思:破水罐的情感变化,是很多教师抓住的一个突破口,我能否另辟蹊径?——“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破水罐?” ●写在教学之后 综合课前考虑,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加上媒体的利用,顺利地完成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整个教学结束以后,也留下了一些体会:一、问题的创设是突破全篇的关键我们常常发现,许多语文公开课在教学一段时间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听话地、顺从地完成一个个轻松的任务,一次次努力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老师问上句,学生答下句,课堂热热闹闹。但是,其内在的精神,却明显地松弛下来。究其原因,

是任务难度不大长度几无,而细读文本时也没有带有智力挑战性质的问题。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能力,一味降低训练的难度。其实,有一定难度和长度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兴奋起来,给课堂带来挑战和惊喜。 教学《一路花香》时,我向学生抛出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破水罐?你是怎么读出水罐的这一特点的?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也有相当的长度,需要学生对二、三自然段进行细细地研读。一切皆有思维,一切皆须思维。课无思维,便不再是课,而只是灌输。 二、朗读才是课堂的主旋律 《一路花香》的感悟主题是:世上任何一件东西一个人,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即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其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样的主题学生是可接受的,也是可以基本理解的,但要说感悟要有体验,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存在着一定困难的。 感悟的过程也是读书活动的过程,源于这样的认识,课堂中读书的时间占着很大的权重,而且使其形成系列,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线索。从初读读正确读流利开始,再要求读出味来,把文章读活了,精读课文角色的对话,最后在基于整体的基础上品读挑水工的最后一段话,体会暗含着的道理。无论是开始的整体感知,还是中期的揣摩角色心理,到最后的推敲联想,都是在读书中感悟,伴着自身的感悟,书也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情趣。没有循序渐进的读书活动,自然也

小学四年级语文:《一路花香》(教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一路花香》(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One Flower" (teaching pla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一路花香》(教案)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分角色朗读课文 3 懂得世上每件东西,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恰到好处地利用本身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教学重、难点:读懂故事,体会寓言要阐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鲜花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路花香”的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些美丽的花,你有什么感受?我这也有一些鲜花(出示鲜花),谁想来闻一闻?(请学生依次上来)说说你闻到了什么?(花的清香) 2 师:如果一路上都飘着这样的花香,你们觉得怎么样?(好极了,太美了)是啊,真令人愉快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花香的寓言故事(出示:一路花香)指导读题(读出“一路飘香”的感觉)

3 师: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花香是怎么来的?是谁浇灌了这么多鲜花?是谁种了这些鲜花?鲜花种在哪里?主人是谁?)写在书上或者本子上。过渡:那就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按照老师的三个要求去大声朗读一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2)在书上圈圈划划,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师:在课文学习之前,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指名逐段朗读师:刚刚同学们读得真是热火朝天啊,可是读得热烈不一定代表你读得认真。老师想请同学们读一些词,看看你刚刚是不是用心的读了。(指读并且评价)水罐骄傲惭愧渗入漏掉浇灌花瓶欣赏 3 师:前两个要求,同学们看来都完成的不错。我们再一起看一下第二个要求,你是否通过你的阅读解决了自己刚刚提出的问题呢? 师:如果解决了,可以把你解决了的问题告诉大家;没有解决的同学也别着急,可以把你的问题告诉大家,让更多的聪明小脑袋帮助你一起来解决。 4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这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感受洪水的肆虐 1、同学们,你们从电视上看到过山洪暴发时的画面吗?当时你有什么感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2、如果你遇到这种危急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桥》,看看文中的老汉在山洪暴发时又是怎么做的?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村庄,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并说说这场洪水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用一个词来形容。 2、交流,用一个词形容这场洪水给你带来的感受。 3、你们是从课文哪些语句的描写中感受到危急、恐怖、害怕的?找到并划下来读一读。 4、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一下找到的句子。 5、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6、同学们找得很准,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 7、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的样子吗?找找课文中的人们作出了怎样的反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用一个词形容人们的表现。惊慌失措(惊恐万分、惊恐不安) 8、让我们一起朗读第3——6自然段,感悟情况紧急,人们的惊慌失措。 9、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但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10、“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四、聚焦老汉,感受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1、当人们跌跌撞撞拥向木桥时,看到了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找找令你感动的语句,结合当时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为什么感动? 2、出示: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3、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老汉此刻像一座山? 4、为什么老汉这么一站,在哪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眼里就像一座山呢? 5、你真会读书,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那你能告诉大家“拥戴”是什么意思吗? 6、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南亚与印度教学设计

“南亚与印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南亚是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所用教材为北斗地图新课标区域地理,教材编排简洁精炼,重点选取了位置、范围、地形与河流、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宗教与社会、人口和经济等,重点突出。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必修课本里已经学过基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对于地理基本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区域地理部分学生经过东南亚,东亚这些区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技巧,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具体特点,让他们把握区域特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然要素知识,三大地形区,三条主要河流,三种气候类型等,通过分析自然要素对农业、工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地图说明一个区域的具体特征。 2.让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图表等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热带季风的成因;印度的工农业发展特点 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印度自然环境特征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及主要作物的分布;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五、学法、教法分析 学法:读图分析法(学生要具备从地图里提取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相互促进和提高也很重要) 教法:自学指导法(学生是学习主体,要学会自己探究,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创设情境法(教师作为课堂主体,要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很多同学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有谁能知道《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到哪里去取经的?(学生可能不知道)教师指“亚洲地形图”讲述: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今西安)西行,不畏艰险,过流沙,翻雪山,经新疆、中亚等地,往南到达佛教发源地天竺,带回佛经600多部。古代的天竺就在现在的印度,在南亚地区。 (讲授新课) 一、南亚的国家 [读图]学生阅读“南亚政区图”。

《一路花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5 一路花香 南营小学毛鹏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重点学习“罐”和“灌”的书写。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两只水罐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两只水罐的不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谈话导入。 出示鲜花组图 引导语:你们喜欢鲜花吗?老师这里有一组鲜花图,想看吗?欣赏的时候看看你的脑海里能闪现出哪些形容鲜花的词语。 1、欣赏组图 2、说说描写鲜花的词语。 师:假如上学放学的路上都有一路的鲜花陪伴着你,你心情怎样? 4、带着自己的感觉齐读课题(先点名读,再齐读) (过渡: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初读课文,知晓文意。 (一)、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把生字词提出来多读几遍。 师:之前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想要读好课文,我们要把拦路虎铲除,我们先来铲除第一个拦路虎-----生字。 (二)认识生字 1、出示生字,开火车读,正音,去拼音再读;(师:今天的生字有两个同音字,你能找出来吗?你怎样区分它们?还有两个生字可以组成一个词语,你能理解吗?) 2、指导书写:灌罐惭愧(偏旁、字义、组词) (重点“缶”字旁,上面“午”表示一根又细又长的木棍,下面是装着泥的盆或像盆一样的凹槽,用来捣泥制作的陶器。所以“缶”字旁的字大多跟陶器或器皿有关) (三)出示生词 水罐完好无损裂缝骄傲惭愧漏掉道歉浇灌欣赏不禁目的地渗出(找出多音字,注音、组词、老师板书) 提问:哪三个人物?板书:挑水工 好水罐破水罐 (四)、初知故事大意 1、再读课文,读完后同桌交流:他们三人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同桌交流讨论再反馈,可用上刚才的词语。 三、挖掘破损的水罐内心,揭示道理 故事大概了解了,对内容也有了一定的熟悉,接下来我们就要走入其中的两个人物-----完好的水罐和破损的水罐。你们觉得这分别是两只怎样的水罐呢? (一)、完好的水罐: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桥》。齐读课题。 2、快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老汉)在山洪暴发的黎明,指挥一百多村民通过小桥撤退,最后他和儿子(都牺牲)了。 二、感情读文、体会老汉的精神品质 (一)、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描写老汉有关的语句,边读课文边注上简短的旁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1、学生汇报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A.从站着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老汉很沉着) B、读一读这个句子,如果读的不好,纠正读 老汉清瘦的脸上躺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从老汉的表情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着急) B、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可能在想什么呢?(只有有秩序的排队,疏散,撤离得才快些) C、像一座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镇定、) D、该怎么读这句话?(读得坚定有力) E、齐读这句话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党员排在后边,那谁排在前面先走?(群众) 从老汉的语言描写中,你有什么体会?(老汉大公无私)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读了这句,你体会到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 (2)当时的情况怎么样?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把语句中的“小伙子”换成“他的儿子”读一读,你又体会到什么?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把句子中的“小伙子”换成“他的儿子”读一读。当时的情况又是怎么样? (2)从老汉的“推”字当中你又体会到什么?(爱自己的儿子) 二、从山洪的凶猛感受老汉的精神 (一)课文中出了除了直接描写老汉的句子之外,还写了什么?写了山洪。把描写雨大和山洪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 写? 1、学生汇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 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狰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从第一自然段的“像泼。像倒。”你发现了什么? (四个字两句话)

7.3印度 教学设计

§7.3. 印度 《印度》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标: 在地图上指出印度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印度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印度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举例说出印度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课标分析::从整体的课标要求来看,印度是课标要求掌握的重点,需要学生能够借助地图和资料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人口的特点和优劣。对自然环境方面,要求能够根据资料概括其特点以及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印度在与其他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体现在其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要求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教材分析】 课本第七章第三节共分为三小节,第一小节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邻国等。由优越的地理位置引出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国,运用材料来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是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讲了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和降水量的时间分配不均的影响以及其主要粮食作物运用活动分析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最后讲了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现状和特点。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与前面的日本东南亚等有相似之处,都从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开始,所以学生应该能够适应并与前面的知识产生结构上的联系,但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气候并且深受其影响的人文特点,比如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这一小节就有很强的抽象性,比较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地图,能够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能够说出印度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通过课文和其他所给资料,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单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

《桥》获奖教学设计.

《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体会人物光辉形象; 2.了解小小说的写作特点——语言简洁、环境烘托、结尾巧妙; 3.学习文中人物有情有义、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理解课题含义。 二、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写作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小说吗?都看过哪些小说?老师相机评价。 (二)木桥入境 1.情境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桥》,这是一篇微型小说。齐读课题。 过渡:故事就发生在那个黎明前的夜晚,村庄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劳累一天的人们早已酣然入睡。忽然,一道闪电划过夜空,一声惊雷打破了村庄的宁静,狂风伴着暴雨袭来,洪水从山谷里咆哮而来,渐渐逼近了这座还在睡梦中的小村庄…… 2.到底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雨和洪水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画出描写暴雨、洪水的词语和句子,想一想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雨和洪水? 3.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引导:1.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场雨吗?2.“像泼。像倒。”四个字,两句话,句子虽然简洁,却让我们感受到这场雨下得很大,大得就像水从天上——,而且很急,急的就像——。看来简洁的语言能给人丰富的想象。3.朗读指导: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是一场大雨,指名读。雨很大啦,能再急一点吗?全班读。)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引导:1.你感受到了洪水的什么特点?2.朗读指导:想象一下,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的画面,再读一读!3.这洪水不仅猛烈,而且疯狂。一起读:“山洪咆哮着——”4.方法指引:想着画面朗读,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引导:1. 这洪水跳出的舞蹈美吗?不仅不美,而且还让人感到……。2.读出你内心的恐惧。)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一路花香》教案

《一路花香》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缝”;理解“惭愧、欣赏”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故事。 4.懂得应该正确看待自己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故事。 2.懂得应该正确看待自己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喜欢花朵么?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花是什么? 预设:水仙花:叶子绿盈盈的,花儿白丝丝的,恰似凌波仙子在水上漂浮;喇叭花:叶子碧绿碧绿的,稠密得很,远远看去,就像一匹绿布挂在空中…… 那么老师来考考大家,我们来猜一下这几种是什么花呢?(出示几种花的图片) 预设:荷花、玫瑰、菊花。 2.接下来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视频,相信你看完以后一定会感受到震撼。(播放视频:鲜花盛开的精彩瞬间) 预设:看到了自己喜欢的花儿开放的样子;原来花儿开放是这么的美…… 3.今天我们也来学一个与鲜花有关的寓言故事!同学们对寓言故事的了解有多少呢?谁来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关于寓言故事的资料? 预设: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大家接触过哪些寓言故事呢? 预设:掩耳盗铃、坐井观天、亡羊补牢……

4.寓言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很多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走进寓言,一起照照这面镜子吧! 5.板书课题,读题。(一路花香) 二、初读感知 (一)认读字词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他们吗? 出示生字,指读。(出示文本信息) 罐缝剩惭愧歉渗灌欣 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提出要求:一板一眼字正腔圆 2.猜谜语。 (1)欠我一斤称(欣) (2)拿人参泡酒(渗) 3.形近字 罐——铁罐 灌——灌溉浇灌 根据部首,理解字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识记形近字。 4.认读词语 水罐骄傲?渗出完好无损 花瓶?欣赏?不禁日复一日 (二)了解大意。 1.小组之间根据提示交流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干什么有什么收获 预设: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大体意思,或长或短都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并相继引导。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出示本文主要内容) 预设:坏水罐以自己的裂缝而感到羞愧,挑水工在安慰坏水罐的过程中,让它逐渐明白自己的价值。 三、朗读品味 (一)听录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