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会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例如,我可以讲述一位学生在参观敦煌莫高窟时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对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有哪些特点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他们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布置一份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佛教艺术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佛教文化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迅速发展。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中,对课程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反思与评价: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他们思考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以及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他们及时的反馈和建议。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5.作业小结:我布置了一份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我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问题导向: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例如,“为什么佛教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通过对三国至隋唐文化的梳理,知道这一段时期内宗教思想、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的文化成就,明确不同时期的文化变化的特点及内容,理解唐朝文化成就的社会背景,明白中外文化进展沟通与当时的社会存在密不行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问条理化的处理和对史料的分析,把握这一时期宗教进展的根本脉络;通过赏识这一时期书法、绘画、雕塑、著作的图片,直观感受当时的艺术特征和文化魅力;通过对“法显”、“玄奘”、“鉴真”人物的了解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示意图”的感知,明确唐朝文化的富强和对外交通兴旺与对外沟通的亲热联系,从时空上感受唐朝文化对外传播的巨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生疏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增加民族认同感。
生疏到文化的富强离不开文化的沟通、更和对外来文化的包涵,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坚持文化的开放和吸取,不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国至隋唐时期儒学、道教和佛教的进展,文学艺术和科技进展的成就,以及这一时期的中外文化沟通状况。
难点:儒学的式微和佛教的兴起;文化进展的特点和社会状况;文化富强的缘由及影响。
三、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争论法、探究法、史料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课型:综合课课时:45 分钟教具:多媒体、直观教具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教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提起文化最富强绚烂的时代,同学们会想起哪个朝代呢?学生:唐朝。
〔预设答复〕教师:嗯,我听到很多同学答复唐朝,教师的答案也是这个。
关于唐朝文化,教师想借这样一段话来概括:〔展现PPT〕。
唐朝文化不仅自身高度进展,还乐观与世界沟通。
那么这样一个文化兴盛的时代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又经受了什么样的进展?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第8 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包括:
1.佛教与道教在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文学艺术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的地位;
3.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二、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
1.导入:以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新课内容:讲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佛教、道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3.课堂互动:设计提问、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氛围。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我国历史文化的特点,掌握重要文化成就及其影响,如佛教盛行、道教发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三国至隋唐时期佛教、道教文化成就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不少于800字。
2.选择一首唐诗或宋词,分析其艺术特点,并阐述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要求:分析深入,观点独到,不少于500字。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成就的PPT,内容包括: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重要成就及其历史背景。要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组不少于10页。
(2)针对难点知识,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逐步突破;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3.结合实地考察、文献查阅等途径,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在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传播与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树立平等、尊重、理解的价值观。
(3)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总结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规律,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历史知识体系。
4.教学评价:
(1)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3)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历史环境。
(2)深入剖析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交融,以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2.分析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交融及其影响。
3.探讨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的发展特点和重要成就。
4.总结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影响。
三、巩固拓展
1.案例分析:介绍颜真卿、王羲之等书法家的艺术成就,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说课稿
3.互动游戏:设计历史文化知识问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4.分析案例:提供历史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2.探究法: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选择探究法的理论依据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选择合作学习法的理论依据是,它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4.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分享,提高学习积极性。
5.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和情境教学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发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选择讲授法的理论依据是,它能高效地传递大量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展示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结合现实生活,以故事、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文化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成就,如道教的发展、佛教的传入与普及、书法和绘画的繁荣等;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如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唐诗的繁荣、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印刷术的发明等。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文学成就:教师介绍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文学代表人物,分析他们的文学作品特点,如建安风骨、山水诗等。同时,通过朗诵、解析经典诗句,让学生感受这一时期文学的韵味。
2.艺术成就:教师展示三国至隋唐时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等,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发展的特点。
3.科技成就:教师介绍三国至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科技的先进性。
4.宗教文化:教师讲解佛教、道教等宗教在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传播与发展,分析宗教文化对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交融与碰撞对我国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3.小组合学策略之一。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不仅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此外,小组合作还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提升课堂氛围。
4.重视教学反思与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本案例注重教学反思与评价,通过教师自我反思、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教学效果。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问题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例如:在探讨三国至隋唐文化交融时,可以提问:“这一时期的文化交融对我国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文化?”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核心教学策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问题或主题进行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引导,确保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高中历史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师】教师总结。
【师】那么接下来我们进行下一部分内容的学 习。魏晋南北朝科技的发展。
(三)科技
【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 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
界前列。下面我们就来逐一了解一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
科目
历史
课题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
的文化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 标与 核心素 养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三国至隋唐儒、道、佛三教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的基本情况
3.学习三国至隋唐时期科学技术
4.掌握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二.过程。法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的绘画,成就斐 然。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 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
(2)隋唐: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 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 被尊为“画圣”。
学生思考并在课本中寻找
帮助学生理解 三国至隋唐文 化的发展情
表现在哪呢?
答案:
况,同时培养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对。(结合PPT)隋朝时 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 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而到了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 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 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修 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思—想—活 向跃达,《呈唐现代多长元安特与征西。域文明》 2《唐文本学草艺》术是与世科界技上成最就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魏唐晋代至 的隋艺唐术时,期在的绘中画外与文书化法交、流雕图塑示与石刻以及音乐与舞蹈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中既有对于南北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对于域外文化的吸收、融合与创新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唐朝 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道家最受尊崇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武则天时形成不同宗派; 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此表显示的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有何特点? 多元共生、有新现象
魏晋玄学 魏晋之际出现的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家用老庄的 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 产生万物的根本。代表人物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二。、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
中唐华代典 的章艺制术度,、在思绘想画文与学书、法生、活雕方塑式与和石文刻化以的及观音念乐形与态舞深蹈刻等渗方入面日,本都、取朝得鲜了和前越所南未,有最的终辉以煌中成华就文 ,明其为中基既础有、对以于汉南字北为朝表文征化形的成继了承东与亚发文展化,圈也。有对于域外文化的吸收、融合与创新
—文—学袁 艺行术霈成等就主突编出《,中达华到文新明的史高》峰第;二卷
文《化齐高 民峰要兼术收》并是蓄中领国先现世存界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政其治极: 社国会家各统方一面与,制隐度约完皆备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魏晋时代的文学艺术)成为追求审美价值、 已河有南雕 洛版阳印龙刷门术石,窟《宾金阳刚中经洞》的是佛世像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高中历史《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祖冲之
《齐民要术》书影
《禹贡地域图》
三、科技
2.隋唐时期
(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4)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5)医学:孙思邈《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唐代乐舞
唐玄宗《霓裳羽衣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二、文学艺术
文学 文学艺术
艺术
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
南朝:骈文
南北朝:民歌
唐: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代表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书法
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代 表人物东晋“书圣”王羲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目录
壹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贰 文学艺术 叁 科技 肆 中外文化交流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 儒学: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1)两汉时期
• 佛教: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 道教: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在民间广为传播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2.反佛与灭佛
材料一:“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
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二:“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精品课件 第2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边角要语 读一读 ①教材P46“史料阅读”描绘了白居易的诗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情景,这 与白居易诗歌的通俗易懂有关,也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有关。 ②教材P47图片《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佛像》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 方封建化的趋势。《胡旋舞》则体现了民族交融对石窟艺术的影响。 ③教材P48图片《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反映了唐朝印刷技术的高超 和佛教的盛行。 ④教材P50“学习拓展”介绍了杜甫诗歌的特色和价值,反映了社会存在对 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是论证唯物史观的重要史料。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是并未失去
3.儒学复兴运动 (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主张: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 天命论 和封建纲常来反 对佛教的观点。 (3)影响:有利于巩固儒学 主流 思想的统治地位。
[微点归纳]佛教盛行的危害 ①大量僧侣不能为国家提供赋役,影响政府的赋役征收。 ②寺院占用大量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 ③冲击了较为重视家庭传承的中国传统伦理。
(5)道教一度成为农民阶级斗争的武器。 (6)推动中外交流:为了传播和追求佛教,出现了一股西域高僧来华和中原 高僧西行的历史性潮流。 (7)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使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 展。
主题二 唐朝文化的繁荣
唯物史观
唐诗繁荣的原因 材料 唐代诗人及其作品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 诗①。……它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有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的画面 ②。……除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外,其他如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杜 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各自具有独创的风格③,在诗歌史上形成了百花争艳 的繁荣局面④。
核心要语 记一记 ①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盛行,冲击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形成了多元 的思想格局。 ②儒、佛、道等三教在思想上相互借鉴,促进了三教的发展,使思想界呈现 出三教合流的趋势。 边角要语 读一读 ①教材P45的图片《白马寺》,是为了纪念佛教在中国传播而兴修的,东汉 明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开始,同时,也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②教材P45“历史纵横”的材料反映了儒学和道家的融合。两家思想的侧重 点各异,甚至针锋相对,两家的激烈辩论却为合流创造了条件,魏晋玄学就 是两家合流的产物。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学设计
5.课后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如研究性学习、小论文撰写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6.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7.注重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文化现象,提高对文化发展的认识。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文言文的翻译和解读能力。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古代文化作品,提高文化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直观感受。
2.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个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主题,如诗歌、书法、绘画等,进行深入研究。每组制作一份PPT,展示该主题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历史价值等内容,并进行课堂分享。
3.根据课堂所学,分析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看法,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化发展脉络的掌握,包括重要文化人物、作品、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对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把握,以及对文言文阅读、翻译和解读能力的提升。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作业布置要求: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中历史-第8课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标要求素养达成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唯物史观]搜集和运用史料,概括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发展在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史料实证]探究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以及隋唐时期的艺术和科技成就。
[家国情怀]通过研习史料,体会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积极吸收各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概况时间儒学道教佛教汉朝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东汉末兴起,是中国本土宗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隋朝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唐朝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2.反佛(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影响劳动力生产和政府财政收入。
(2)概况: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3)结果: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
3.复兴儒学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他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概念阐释三教合一“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即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但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体系。
视角儒学、道教与佛教的交融材料一到东汉末年魏晋时代,国内大乱,人们生活痛苦,精神上也缺乏寄托;而当时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学,久已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因此佛教乘虚进入中国思想界。
……道教虽然相信神鬼……但道士的业务,诸如祈雨、治病……都是为人生解决问题;其主要理论,亦是在教人如何养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材料二唐代实行三教并重政策,主要从政治需要出发。
统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要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材分析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学、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本课的相关知识,理解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理解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规律。
【时空观念】掌握三国至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与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史实。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大量的史料,以及相关的作品,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
【历史解释】理解与掌握相关的概念,对三车至隋唐时期所取得的文化成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能够解释的清楚。
【家国情怀】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
2.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3.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诱发学生对书法、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难点重点:李春和赵州桥、“光耀千古的诗坛”。
“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1.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是本课的难点。
2.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书画艺术修养,历史教师对这一部分的研究也不是很专业,这些都给本课的学习带来了难度。
3.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课前准备本课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与一些作品有关系,因此需要对一些作品及成就有一定的认识。
对书法、画作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对古代的科技有一定的了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精品课件 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历史概念 判一判
历史陈述
史论判定
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 魏晋玄学 老庄的思潮
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三教合归儒
二、文学艺术、科技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
——摘编自曾俊伟、曾晓峰《韩愈爱国主义思想初探》
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韩愈复兴儒学的原因。 提示 佛道盛行冲击了儒学;有家风家学渊源,受儒家典籍的熏陶;时代复古 思潮的影响。
[方法突破] 1.三国至隋唐的思想成就
2.唐朝文化的基本特点 (1)文化体系庞大完整,发展程度高。唐文化体系中,基本覆盖了当时世界 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数组成部分,发达程度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 地位。 (2)唐朝文化极具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唐文化的内在特质,有保 持自己特性的信心和吸收消化其他文化内容的能力;二是唐政府对待文化 的开明态度,唐朝政府还设专门机构掌管对外文化交流事务。 (3)唐文化有明显地向民众靠近、重现实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征。
三、中外文化交流
东亚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
1.佛教的传播与交流
(1)从东汉到北朝,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的 法显 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3)唐朝的高僧 玄奘 ,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4)唐朝高僧 鉴真 曾六次东渡,最终到达 日本 ,传授佛法。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归纳推动唐代文学艺术走向繁荣的原因。 提示 原因:频繁的中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经济繁荣,综合国力强 盛,为文学的繁荣奠定经济基础;思想多元化、开放、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 科举制推动文学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5.请同学们关注以下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a.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原因及表现。
b.隋唐时期的历史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作业要求:
1.完成作业时,请注意查阅相关资料,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佛教、道教、儒学三教融合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诗歌、书法、绘画、建筑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2.难点:理解佛教、道教、儒学三教融合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文化发展的影响;分析评价历史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第一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导入新课: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文化背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总结。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佛教、道教、儒学的发展及其影响,诗歌、书法、绘画、建筑等方面的成就。
4.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分享学习成果。
3.分析诗歌、书法、绘画、建筑等领域的突出成就,如唐诗的繁荣、颜真卿的书法、阎立本的绘画等,阐述其艺术价值及历史意义。
4.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如佛教艺术对石窟造像的推动、唐诗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成因。
b.佛教、道教、儒学三教融合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科技
【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特点:重实用,轻理论;重经验,少实验; 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生产
本。”由此可知( ) A. 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
B B. 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
C. 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 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2.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
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的出
现反映出当时( )
A. 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 B. 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
——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魏晋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特点?并举例史实说明
交往范围广泛,国家众多;交往领域全面,政经文教
交往方式多样,贸易宗教;双向学习,兼收并蓄。
课堂练习
1.东晋孙绰(chuò)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
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
新罗、日本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到 唐朝学习 广州、泉州等西亚商人的居住区域 大多建有清真寺 陆上和海上向东都可达朝鲜,海上 还可达日本;向西,陆上丝绸之路 可达印度、西亚至欧非,海上可达 波斯湾
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约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宽阔 的大道纵横交错, 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 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他们是作为商人、 使节和雇佣军来到中国的。对外国人来说, 除蒙古人 统治下的元朝这段短暂时期外, 唐朝统治下的中国比 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武则天时形成不同宗派; 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二)魏晋玄学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 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道”,宣扬“无”是产生 万物的根本。 他们认 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 “清谈”。代表人物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东汉末年兴起的本 土宗教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 有了新的发展
广为传播; 主张“贵儒”“尊
道”
佛教盛行,渐趋本土化; 吸收儒、道思想; 有反佛现象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家最受尊崇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Βιβλιοθήκη 目•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录
• 文学艺术
CONTENTS
• 科技 • 中外文化交流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学习聚焦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
现多元特征
壹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发展情况
时期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发展情况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武帝时期,正统地位确立, 呈现繁盛之势
文学
魏晋南北朝 唐朝
建安文学
风格苍凉又富有生气,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 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
田园诗
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其风格清新自然、朴实 恬淡,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
民歌
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代表作有《采桑度》等; 北方民歌慷慨激昂,代表作有《敕勒歌》和《木兰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
发展,禅宗影响
最大。
佛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外来
宗教,创自古代印度。宣扬人 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 空,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 ,落发为僧。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
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 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 ,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 道成仙、济世救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小结:三国魏晋至隋唐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的特点有——
拓展: 魏晋——逃避现实的一种选择:玄学
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 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
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画圣”吴道子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佛教石窟
佛教流传的产物
文学艺术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即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子抒发渴——望《建龟功虽立寿业》的雄心壮志。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了面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消—极《避饮世酒的》思想。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心材难灵料以的二解宗决教的佛,问教关题致注—力灵—于人解魂生决的归我安宿国顿问固和有题寄文,托化从中而
有可能
。
同时,该教之中所蕴含的
对于注重精神享受的士大夫来说具有
强烈的吸引力。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
生命的宗教,希望人困惑过—上—神魏晋仙风般度研的究日》子
佛道盛行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 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
1、佛教、道教迅速传播的原因有哪些? 2、中国为什么会兴起反佛运动,结果如何?
3、面对困境,儒家是如何面对的? 4、三家斗争,为何儒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 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 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 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 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周世宗家。 是如何面对 民间反佛:代的表?人物是范缜,著有《神灭论》。
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魏晋材南料北四朝 ……因而儒学在儒、 玄、释、道中仍然居于首位,在 隋国朝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时人认为儒学在政治上有利于加 唐强朝皇权,重振封建纲常,也有利 于建立中原正朔形象,感召四夷, 建立大一统。这些均是玄、释、 道所不能取代的功能。
佛道两教的宗教理念迎合了 通了人与神的联系。……道家的学术思
各阶层的现实需求
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
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
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武帝大兴佛
教,郭祖深广上修书寺条庙陈,:耗)费都钱下财佛;寺不五事百生余产所;,佛穷门极成宏为丽避。僧尼十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导知 航识
三国
220
266
两晋 南北朝
280
420
581 589
隋唐
907
壹 思想宗教多元 贰 文学艺术辉煌 叁 科学技术先进 肆 中外交流频繁
【课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 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准确把握时空定位,识记三国至魏晋隋唐宗教、哲 学、文艺、科技的主要成就;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三国至魏晋隋唐文化反映的时 代背景,理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鉴赏文艺作品,提高审美情趣,通过史料,分析三 国至魏晋隋唐文化的特点和繁荣的原因; 4、概括三国至魏晋隋唐中外文化的交流的事例,领悟 到文化互动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和归属感。
余万,资产税丰敛沃财。之所地在,郡损县害,政不府可利胜益言;。寺道庙人奢又侈有,白僧徒侣,尼则皆 畜养女,皆不不检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 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
面对佛教、道
——《南史·郭祖深传》
统治者教灭佛的:盛“行三武,一儒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
壹
多元
重要概念:佛教、道教、禅宗、三教合一、魏晋玄学
时间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 地位
东汉末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
中国
魏晋南北朝
吸收佛、道精神
,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 主张“贵儒”和“ 尊道”
吸收儒、道思想
,渐趋本土化
隋朝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唐朝
“三教并行”,韩
愈提出复兴儒学
——宗白华《美学散步》
贰
辉煌
项目 文学
书法
绘画 雕塑
名家名作
特点
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诗仙李白 《将进酒》、诗圣杜甫 《望岳》
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序》
东汉书法成为一门艺术,魏晋时期
各书体已经完备
唐朝颜体与柳体
唐代融合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以形写神
北朝民歌: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南北朝民歌体现了当时民族交融的社会现实。
——《木兰辞》
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的诗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盛将唐进景酒象》 。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诉。 杜甫的诗体现了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忧国—思—家《自之京情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唐代孙位《高逸图》(又名《竹林七贤图》)
,反映 了中华民族由接受避世、狂迷的宗教思想,
进而改造消化它。清醒的理性主义战胜了
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 想意识的形成。
——许倬(zhuo)云《万古江河》
汉末魏晋南北朝是政治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 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 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妍 媚 婉 转
遒 力 劲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自由解放,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对审美有了自觉追求; 健
流派多(东元晋性)也王折羲行射之《书了兰政亭治序分》裂、民族交融的时代东特晋征)王。羲草之《书游目帖》
儒
道
老
相
士
僧
临
仗
参
朝
剑
禅
浩
呼
出
然
风
神
正
唤
入
气
雨
化
唐(代唐)书颜法真感卿楷《应多书着宝唐塔感朝应大碑气》 蓬勃的时(唐代)精张旭神草《;古展书诗四现帖了》儒、佛、道多(元唐思)想怀素的草《浸自书染叙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