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代中医学及现代西医对小儿 厌食均没有专门论述。但西医
学之锌缺乏症与本证类似。
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和全身性 疾病。机:脾胃运化失健 • 病因: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不足
喂养不当 他病伤脾
损伤脾胃 脾 损伤脾胃 胃
不思乳食
厌
疳
先天不足 脾胃虚弱 失 情志失调 肝失调达 健
谢谢
⑵捏脊疗法
⑶小儿推拿:
补脾穴、摩腹、指揉内关、足 三里,每天1次,2周为一疗程。 用于治疗本证各型。
④针刺四缝
6.辨证施食:“脾喜燥恶湿,得阳则运,
胃喜润而恶燥,以阴为用”。 首先当掌握合理的喂养方法,以定时、定
量、定质为原则,纠正挑食,偏食,过食生冷 或肥厚等不良习惯,养成正餐前不吃零食,睡 前1小时不饮食的良好习惯,根据小儿各年龄阶 段,给予品种多样,容易消化的食品。
⑶淮山玉竹瘦肉汤: 淮山20克、玉竹15克、瘦肉150克煲汤饮用, 每次饮150毫升,隔天一次。用于脾胃阴虚型。
⑷淮杞兔肉汤 淮山20克、枸杞子10克、兔肉150克炖服, 3天一次。用于脾胃阴虚型。
⑸谷麦芽鸭肾汤 谷麦芽各20克,鸭肾2个煎汤饮用,每周 1次。用于食滞脾虚者。
五、临证心得
1.小儿厌食证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据 统计,本病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且有逐年 上升趋势,因饮食太过精良,营养过剩,超 过小儿脾胃承受能力致脾胃受损,初期多表 现为食滞,进而发展为厌食;过食生冷、寒 凉,令中阳受损,致其功能失调;观看电视 节目太多,尤其是动画卡通节目,玩电子游 戏机以及学习任务太繁重等等因素,常令小 儿过度精神紧张,日久常引发小儿厌食。
必要时可按“胃以喜为补”方法,给予患
儿适当喜爱食品,诱其开胃,待食欲增进后, 再按正常食谱喂养,做到顺序渐进。
⑴白术瘦肉汤:
白术15克、谷芽20克、净瘦肉100克,加 水1000—1500毫升,文火煲约小1时后饮 汤。每天饮汤约150毫升,每周2次。功 能健脾养胃,用于脾胃不和及脾气虚弱 者。
⑵胡椒猪肚汤: 胡椒5—8粒,研粉后下,猪肚200克加清水1500 毫升,文火煲约1小时后食用,每天饮汤约120 毫升,3—5天为一疗程。用于脾胃气虚型。
厌食拒食
食
证
三、诊断
• 诊断要点 1、主要症状 2、其它症状(精神、脾胃虚) 3、病史(喂养、饮食) 4、除外其它外感、内伤慢性疾病
四、鉴别诊断
1.疳证
2.疰夏:少见,虽以食欲不振为主 症但发病有季节性,有“春夏剧,秋 冬瘥”的临床特点,常伴全身倦怠乏 力,大便溏薄,舌苔厚腻等。
五、辨证施治
1.辨证要点
厌食症
儿科教研室
教学目的要求
• 了解厌食的临床特征。 • 掌握厌食的病因病机。 • 掌握厌食的证治特点。
重点:定义、病因、诊断与鉴别 诊断、及各型证治。
难点:对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解。
一、概述
1.定义:常见的脾胃病证。以长时期的厌 恶进食,食量减少,甚则拒食为特点。
2.发病情况:1~6岁多发。四季可发,尤 以春夏湿邪,暑邪偏盛季节症状加重。预 后良好,但给家长造成烦恼,病程长者可 致机体抗病力差而易罹患它病,甚则转为 疳证。
4.西医治疗
本证西医没有特殊治疗方法,只对因
治疗及作对症处理,如现在的助消化, 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用药,均有利 于治疗本病,常用药物如表飞鸣、酵母 片、吗叮林、多种维生素制剂(小施尔 康、妈咪爱等)。若确诊为血锌浓度低 下时可补充锌剂治疗。
5.其它疗法
⑴辨证使用中成药: ①补中益气丸及陈夏六君丸 ②归脾丸 ③藿香正气丸 ④保和丸、保济丸
3.分型用药
1、脾运失健
症状:厌恶进食,多食则脘腹饱胀 治法:调和脾胃 运脾开胃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3.分型用药
2、脾胃气虚
症状:不思饮食,食而不化+气虚表现 治法:健脾益气 佐以助运 方药:异功散加味
3.分型用药
3、脾胃阴虚
症状:食少饮多,大便偏干+阴虚表现 治法:滋脾养胃 佐以助运 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
⑴ 识 主 症 、 辨 分 型 : 强 食 则 腹 胀 —— 脾失健运;大便溏薄,见不消化食 物——脾胃气虚;便干溲短——脾胃阴 虚。 ⑵辨病因
2.治疗法则
调理脾胃是本证治疗总则,以运脾 开胃为主。临证时尚需根据临床表现, 分别施以运脾和胃,健脾益气、滋养 脾胃,精神因素严重者,需佐以安神 定志之法。
2.临床对本病的治疗,要循序渐进,不可 急于求成。本病重点在于脾胃受损,故治以调 理脾胃为主。因厌食证的形成,非一日而成, 故对脾胃的调理也不可能一时而就,当仔细查 明病因,治疗时首先消除病因,这是根本,后 再调治脾胃,重振中阳之气。同时应注意药物 治疗与饮食、生活、教育诸方面同步进行,将 收到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