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ppt-PPT(精)

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正是以开放的胸襟不断吐故纳新,中华文明才得以五千 年绵延不绝。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四个内涵:以人为本、以义为上、家国情怀、天人合一。
近年来,传统文化持续升温。中国人面向世界拥有了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多人、 特别是年轻人不仅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投身其中,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发扬注入源 头活水。他们以年轻人的理解和表达为传统文化增添时代新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推陈 出新,并广泛借助新媒体力量,不断扩大海内外传播力影响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 力“圈粉”。
总论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在长期实 践中,中华民族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规范,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 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记载了古人丰富的道德 理念、道德规范和懿德美行,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值得我们深入 挖掘、大力阐扬,推动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凝聚强 大精神力量、提供坚强道德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ppt-PPT (精)
演讲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汉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 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源于三皇五帝、夏朝、殷商、西周,流行于 东亚,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如今, 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从诗词歌赋到笔墨纸砚,从梨园春色到丝竹弦乐,越来越多人爱 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正以全新的打开方式融入时代生活,带给大众丰厚的精神滋 养。
谢谢
《中华民族精神》课件

近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
在近代,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精 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强调爱国主义和自强不 息的精神。
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在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 础上,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元素,进行创新和发展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02
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
总结词
《中华民族精神》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 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 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 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 总结与展望
01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的定义
民族精神的概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 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该民族共同心 理特征、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方面 的精神文化成果。
品质。
精神支柱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中华民族 精神可以成为个人的精神支柱,
提供力量和勇气去克服困难。
文化认同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有助于个 人建立文化自信,明确个人在社
会中的定位和价值。
对国际交往的意义
01
02
03
国际形象
中华民族精神代表了中国 的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塑 造中国在国际上的正面形 象。
跨文化交流
详细描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强调“和为贵 ”的思想。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民族始终秉持和平、友好、 合作的原则,反对侵略和扩张行为。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 族对于人类和平事业的贡献和担当。
勤劳勇敢
总结词
勤劳勇敢精神表现为勤奋努力、不怕困难、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详细描述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展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创造力。勤劳勇敢的 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品质。
在近代,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精 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强调爱国主义和自强不 息的精神。
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在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 础上,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元素,进行创新和发展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02
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
总结词
《中华民族精神》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 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 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 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 总结与展望
01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的定义
民族精神的概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 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该民族共同心 理特征、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方面 的精神文化成果。
品质。
精神支柱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中华民族 精神可以成为个人的精神支柱,
提供力量和勇气去克服困难。
文化认同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有助于个 人建立文化自信,明确个人在社
会中的定位和价值。
对国际交往的意义
01
02
03
国际形象
中华民族精神代表了中国 的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塑 造中国在国际上的正面形 象。
跨文化交流
详细描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强调“和为贵 ”的思想。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民族始终秉持和平、友好、 合作的原则,反对侵略和扩张行为。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 族对于人类和平事业的贡献和担当。
勤劳勇敢
总结词
勤劳勇敢精神表现为勤奋努力、不怕困难、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详细描述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展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创造力。勤劳勇敢的 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品质。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30张ppt+1视频)-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创新性发展
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与 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
感谢观看
【结晶+精神动力+风貌特征+价值追求+精神火炬】
(1)是民族文化的结晶;P101第一句 (2)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3)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 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回溯中华民族历经的艰险磨难,
你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历程吗?
回溯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形成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革命精神成为主体
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
பைடு நூலகம்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
4.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时代性特征)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 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丰富着民族精神。
影响力和感召力。
联 ①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都是要在鉴别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 系 条件和实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而且在改造和发展的具体内容上也有相
同、相通之处; ②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
练一练
1.《经典咏流传》将古代经典诗词以流行音乐的方式“唱出来” 创造性转化 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汲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 宁”“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仁政”的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同时又体现 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创新性发展 3.将甲骨文做成可爱的“表情包” 创造性转化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
REPORTING
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春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
位。
春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 狮、吃年夜饭、压岁钱等。
元宵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发展历程 及其与春节的关联。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吃元宵、猜灯谜、放天灯 等。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赏月、吃月饼、燃灯等。
重阳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与 菊花的关联。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其他传统节日与习俗
01
02
03
04
七夕节
介绍七夕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穿针乞巧、拜织女
等。
中元节
介绍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放河灯、祭祖等。
冬至节
介绍冬至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吃饺子、汤圆等。
腊八节
介绍腊八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喝腊八粥等。
PART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技成就
REPORTING
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造纸术
印刷术
发明于东汉时期,改进于唐朝,大大促进 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唐代的雕版印刷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推动 了书籍的广泛传播和知识普及。
古代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意境和美感,如山水园林、江南园林等 。
PART 0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与发展
REPORTING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1 2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 ”、“礼义廉耻”等观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指 导意义。
REPORTING
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春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
位。
春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 狮、吃年夜饭、压岁钱等。
元宵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发展历程 及其与春节的关联。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吃元宵、猜灯谜、放天灯 等。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赏月、吃月饼、燃灯等。
重阳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与 菊花的关联。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其他传统节日与习俗
01
02
03
04
七夕节
介绍七夕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穿针乞巧、拜织女
等。
中元节
介绍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放河灯、祭祖等。
冬至节
介绍冬至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吃饺子、汤圆等。
腊八节
介绍腊八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喝腊八粥等。
PART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技成就
REPORTING
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造纸术
印刷术
发明于东汉时期,改进于唐朝,大大促进 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唐代的雕版印刷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推动 了书籍的广泛传播和知识普及。
古代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意境和美感,如山水园林、江南园林等 。
PART 0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与发展
REPORTING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1 2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 ”、“礼义廉耻”等观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指 导意义。
中国精神ppt课件

重要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 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 重要意义。
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
指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体现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遵循的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中国,时代精神体现为改革创新。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中国精神的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仁爱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 宽容和互助,倡导人与人之间
的和谐共处。
道德伦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道德伦理,强调 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 任和义务。
礼仪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礼仪, 强调尊重长辈、尊师重道、尊 老爱幼等传统美德。
现代
在现代,中国精神主要表 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 而努力。
中国精神的未来展望
传承与创新
培育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需要继续传承和弘扬,同时 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
通过教育、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培 育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激发全民族的 创造活力。
全球化视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精神应积极 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文明进 步贡献力量。
法治精神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法治精神,认 为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 保障。
和谐精神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重和谐,认为和 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尊重多样 性、包容差异。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 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 重要意义。
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
指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体现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遵循的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中国,时代精神体现为改革创新。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中国精神的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仁爱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 宽容和互助,倡导人与人之间
的和谐共处。
道德伦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道德伦理,强调 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 任和义务。
礼仪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礼仪, 强调尊重长辈、尊师重道、尊 老爱幼等传统美德。
现代
在现代,中国精神主要表 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 而努力。
中国精神的未来展望
传承与创新
培育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需要继续传承和弘扬,同时 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
通过教育、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培 育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激发全民族的 创造活力。
全球化视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精神应积极 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文明进 步贡献力量。
法治精神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法治精神,认 为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 保障。
和谐精神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重和谐,认为和 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尊重多样 性、包容差异。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贵和尚中
4、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5、“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即不过 度,也不要不及;此外,中也指对待事物的 态度,既不“狂”,也不狷”。
7
不及 1 2 3 懦怯 吝啬 低下
适中 勇敢 慷慨 高尚
过度 血气之勇 奢侈 虚浮
1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5 6
麻木不仁
伪谦 无耻
和蔼
诚恳 谦抑
情感激烈
夸耀 羞涩
7
8 9
冥顽
小气 争攘
节制
宏度 友爱
荒淫
俗气 谄媚
10
11 12
无味
奸诈 同
雅谑
义愤 和
滥谑
嫉妒 乱
8
四、刚健有为
1、刚健有为思想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 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 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2、刚健有为的思想由孔子提出,他十分重视 “刚”的品德,强调人有要坚定性,知识分子有 要责任感和奋斗精神。
2
一、天人合一
3 、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 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 一问题。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 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4 、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启示: 环境污染,生态危机
3
二、以人为本
1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 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 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 天地之间人为贵。 3、人本思想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有助于人 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 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ppt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②爱好和平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 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奉行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 发展道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 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 的广泛赞誉。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对传统文化的内涵 对传统文化的内 内涵 和形式进行改造 涵进行补充完善
内涵、形式两方面 侧重点
内涵
实质
强调继承
强调发展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
联系
者的必然要求
探究:结 合 民 族 精 神 , 谈 谈 在 自 然 环 境 的 极 度 恶 劣 和 武 器 装 备 的 巨 大 差 距 下 , 抗 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文化 国粹经典
中国文化 国粹经典
杭州第17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的77岁汉服奶奶
探究:结 合 汉 服 的 传 承 , 谈 谈 传 统 文 化 的 创 造 性 转 化 与 创 新 性 发 展 的 要 求 是 什 么 ?
推动汉服产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共兴,促进文化产业与汉服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新 经济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③勤劳勇敢 指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 不畏艰难的精神。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 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④自强不息 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 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历代中国人民 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 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 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中国精神ppt 课件免费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01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革命传统和精神财富。
0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 神和西柏坡精神等,这些精神是在中国革命不同时期形成 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
03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强调个人利益与 国家利益的统一,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惜牺牲个 人利益甚至生命。这种精神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 作用,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建设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这种人文精 神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时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唐宋时期的诗 词文化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强调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倡导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 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时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团结、改革开放时期的国 家发展等。
网络舆论的引导与
监管
网络信息时代使信息传播更加迅 速、广泛,但同时也存在网络舆 论的引导和监管问题。需要加强 对网络信息的监管,防止有害信 息的传播。
数字鸿沟问题
网络信息时代带来了数字鸿沟问 题,一些人可能因为缺乏信息技 术知识而无法充分享受网络带来 的便利。
中国精神的发展机遇
文化创新与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的交流 为中国精神带来了创新与融合的 机会。可以借鉴世界各地的优秀 文化元素,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
• 中国精神的内涵 • 中国精神的历史渊源 • 中国精神的实践意义 • 中国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 中国精神在当代的挑战与机遇 • 中国精神的未来展望
01
中国精神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ppt课件

• 天人同构,人体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相对应。
书中列举了诸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 风雨,人有喜怒”等等。
• 在美学上,与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
首先,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 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其次, “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 国美学智慧特别注重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 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
2)自然界对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异己的本体, 不是宰制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 可以为我利用的客观对象。 3)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 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 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 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和人道的统一,从而实 现了完美和谐的精神追求。
• 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 • 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
的具体表现包括物质、制度、行为、思想意识等 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相关系。
• 优秀文化传统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
表现。
• 它也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
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 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要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
和人割裂、对立起来,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 这与西方文化注重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是有差别的。
•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
•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
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 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 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书中列举了诸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 风雨,人有喜怒”等等。
• 在美学上,与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
首先,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 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其次, “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 国美学智慧特别注重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 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
2)自然界对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异己的本体, 不是宰制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 可以为我利用的客观对象。 3)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 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 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 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和人道的统一,从而实 现了完美和谐的精神追求。
• 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 • 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
的具体表现包括物质、制度、行为、思想意识等 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相关系。
• 优秀文化传统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
表现。
• 它也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
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 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要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
和人割裂、对立起来,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 这与西方文化注重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是有差别的。
•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
•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
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 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 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第六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敦厚: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德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 物咸亨。” ——“一阴一阳”之道、刚柔并济
3、社会历史影响 独立人格——捍卫尊严与气节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 “大丈夫” ——文天祥、于谦……“中国的脊梁” 积极有为、经世济民 “兼善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 涵容博大的包容精神 “日日新”的创造精神
实现途径: 学问修养、率性达命:“下学而上达”、“修道
之谓教” • 修养内容:诚与仁
诚:成己成物,“尽其性”(尽己、人、物之性)
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修养境界: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寡欲去知,取法自然
2、自然界与人的关系:和谐统一 不夺农时,以时禁发:“獭祭鱼,然后渔 人入泽梁;鸠化为雁,然后设罻罗;草木零 落,然后入山林。昆虫不蛰不以火田,不麛 ( mí幼鹿)不卵,不殀夭,不覆巢。”— —蕃庶物、助生息 生命一体:“观生意”,窗前草不除,闻 驴鸣,鸢飞鱼跃活泼泼的
社会历史影响: 观念精神:不走极端、求同存异、维护集 体利益,利于民族精神凝聚 政权维护:注重社会和谐与稳定,利于政 权维护
3、中和之美: (1)艺术的最高境界 和:相反相成原则 阴阳虚实,浓淡枯湿、长短曲直、八音 克谐、柱与檐 中:中心 主音、书之主笔、画之主峰与主要人物、 主体建筑
“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 是 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 孺子犹同类者也,见 鸟兽之哀鸣觳觫( hú sù恐惧战栗)而必有不忍之 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 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怜悯之心焉, 是其仁 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 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 为一体也。” ——王阳明《大学问》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社会的和谐
建筑 绘画(情境合一) 中医
中国建筑
易传》是解说《易经》的著作,强调阴阳对立统 一。它认为任何事务都含有刚健和柔弱两种属性, 阳为刚,阴为柔。中国建筑一般都坐北朝南,即 背阴相阳。按传统习俗,居中面阳为尊,面东西 次之,面北为卑。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 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 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 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 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 神
(一)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中西文化精神比较
(一)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
地理环境 农耕经济 社会结构
地理环境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华夏中心主义的 心理定势) 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中国文化具有超 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荀子:君者,舟也,庶者,水也。 北宋张载宣传“民胞物与”,朱憙则认为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
远鬼神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 本位,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而将宗教和 鬼神信仰置于其后。可以说,在中国传统 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
孔子的观点
孔子虽然承认天命,而怀疑鬼神。他说:“务民 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 语· 雍也》)认为人生最终要的是提高道德觉悟, 而不必求助于鬼神。 孔子更认为应重视生的问题,而不必考虑死后问 题。《论语》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 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 焉知死?'(《先进》)孔子对鬼神采取存疑的态 度,既不否定,亦不肯定,但认为应该努力解决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必向鬼神祈祷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ppt

创新和发展
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发展,结合时代特 征和需求,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增强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 的基础。
05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与实践
在教育中的应用
习俗
不同地区的习俗各异,如春节期间北方习惯吃饺子,而南方则更喜欢年糕。端午节时,南 方赛龙舟、吃粽子,而北方则较少见。
建筑风格
中国的建筑风格因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例如,南方的房屋多以高脚楼为主,注重通风和 防潮;而北方的四合院则注重保暖和封闭性。
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
01
地理环境
各地的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等对地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
VS
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哲学思想、 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多个方 面。其中,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 强调以人为本、仁爱和谐;道家思想则注 重自然与人的和谐,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宇 宙的奥秘;佛教文化则强调修身养性、慈 悲为怀,追求解脱生死。
历史与起源
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商 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文化交流 与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中国传统文化也对韩国文化产生了影响,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已经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和 认同,例如中医、武术、书法等。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儒家思 想、道家思想等对世界各地哲学、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发展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发展,结合时代特 征和需求,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增强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 的基础。
05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与实践
在教育中的应用
习俗
不同地区的习俗各异,如春节期间北方习惯吃饺子,而南方则更喜欢年糕。端午节时,南 方赛龙舟、吃粽子,而北方则较少见。
建筑风格
中国的建筑风格因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例如,南方的房屋多以高脚楼为主,注重通风和 防潮;而北方的四合院则注重保暖和封闭性。
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
01
地理环境
各地的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等对地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
VS
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哲学思想、 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多个方 面。其中,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 强调以人为本、仁爱和谐;道家思想则注 重自然与人的和谐,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宇 宙的奥秘;佛教文化则强调修身养性、慈 悲为怀,追求解脱生死。
历史与起源
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商 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文化交流 与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中国传统文化也对韩国文化产生了影响,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已经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和 认同,例如中医、武术、书法等。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儒家思 想、道家思想等对世界各地哲学、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发展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中秋节
又称“团圆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秋夕 祭月,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习俗包 括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
2024/3/26
18
重阳节、冬至节等节日起源及习俗介绍
重阳节
又称“登高节”,起源于秋游去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包括登高、 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冬至节
又称“冬节”,起源于汉代,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 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习俗包括吃饺子、喝汤圆、祭祖等。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 件
2024/3/26
1
2024/3/26
• 引言 •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与庆祝活动 •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影响 •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园林艺术特色 • 总结与展望:传承创新,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2
01
引言
2024/3/26
位于福建省南部山区,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 筑形式,以其厚重的土墙和圆形的外观而闻 名于世。
2024/3/26
26
园林艺术设计理念及代表作品解读
2024/3/26
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通过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将自 然山水与人工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诗情画意的园林 空间。
指南针
宋代开始应用于航海,大大提高 了航海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推动
了地理大发现和全球化进程。
21
天文历法成就概述
2024/3/26
天文观测
01
古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和记录,如浑天仪、
简仪等。
历法制定
02
中国历法以农历为基础,根据天文观测数据制定,如夏历、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一文中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可概括为“尊 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二、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 神财富
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 趋善求治为特征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 内核的。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 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 5、民为邦本,平均平等 6、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8、求是务实,豁达乐观 9、天人合一,物我相亲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 了自己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 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 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 的反映,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
动力。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式的感慨;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 儿》)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式的雄心。都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 而表现出的自强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 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及中华一体、国家一统 的精神。
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 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 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 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
执中守正 。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寻求适度,
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所谓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 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 程度的一种状态。
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和; 又如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称为和; 又如身体,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 德行,处事不刚不柔曰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海。 ——《荀子·劝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
《史记.太史公自序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乃,于是 )有国语;孙子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 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 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反映了中华 民族愈是 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 忍不拔的意志。
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把和 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中庸》第一章开篇曰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说,人们的感情主要有喜怒哀乐,这些没 有表露出来的时候(这时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 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 然常理、社会法度(做到这一点,情感中正和谐)称 为“和”。“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 “和” 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原则。达到中和者,天地 各在其位生生不息,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树立远大 志向,培养高尚情操,勤于学习,努力工作, 为报效祖国与造福人民而不懈奋斗。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他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孟子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孟子·梁惠王》) 。
贵和持中,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
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 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 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 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 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 风和人格境界。
张贷年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 文中认为,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 础,可以叫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 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是(1) 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 用;(4)天人协调。
许思园在《论中国文化二题》一文中“ 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
刘纲纪在《略论中国民族精神》一文 中认为,中国民族精神包括理性精神 、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和应变精神四 个方面。
“大禹治水”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大禹三 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 息的典范。
大禹治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 列; ——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鞠 躬尽瘁,不息奋争。诸如“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 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式的激动;“出师未捷身先 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遗民忍死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儒家文化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达到自我实现,从 而使人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自我价值和 意义实现的感觉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 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 精神力量。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 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
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 己的责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
吗 ? )。
弘毅,朱子注云:“弘,宽广也。毅,强忍也。 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意谓:天道运行刚劲雄健,相应于此,君子 应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 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二、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 神财富
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 趋善求治为特征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 内核的。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 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 5、民为邦本,平均平等 6、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8、求是务实,豁达乐观 9、天人合一,物我相亲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 了自己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 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 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 的反映,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
动力。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式的感慨;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 儿》)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式的雄心。都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 而表现出的自强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 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及中华一体、国家一统 的精神。
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 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 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 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
执中守正 。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寻求适度,
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所谓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 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 程度的一种状态。
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和; 又如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称为和; 又如身体,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 德行,处事不刚不柔曰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海。 ——《荀子·劝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
《史记.太史公自序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乃,于是 )有国语;孙子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 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 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反映了中华 民族愈是 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 忍不拔的意志。
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把和 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中庸》第一章开篇曰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说,人们的感情主要有喜怒哀乐,这些没 有表露出来的时候(这时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 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 然常理、社会法度(做到这一点,情感中正和谐)称 为“和”。“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 “和” 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原则。达到中和者,天地 各在其位生生不息,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树立远大 志向,培养高尚情操,勤于学习,努力工作, 为报效祖国与造福人民而不懈奋斗。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他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孟子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孟子·梁惠王》) 。
贵和持中,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
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 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 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 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 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 风和人格境界。
张贷年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 文中认为,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 础,可以叫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 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是(1) 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 用;(4)天人协调。
许思园在《论中国文化二题》一文中“ 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
刘纲纪在《略论中国民族精神》一文 中认为,中国民族精神包括理性精神 、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和应变精神四 个方面。
“大禹治水”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大禹三 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 息的典范。
大禹治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 列; ——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鞠 躬尽瘁,不息奋争。诸如“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 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式的激动;“出师未捷身先 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遗民忍死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儒家文化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达到自我实现,从 而使人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自我价值和 意义实现的感觉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 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 精神力量。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 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
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 己的责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
吗 ? )。
弘毅,朱子注云:“弘,宽广也。毅,强忍也。 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意谓:天道运行刚劲雄健,相应于此,君子 应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 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