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教学案中图版选修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疑难规律方法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一、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性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而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客观规律性。
因此人类的主观要求同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统一的关系,同时也对立着。
它表现为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
例如农业开发时对林木的破坏和对土地的开垦。
环境则因其客观属性而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令其事与愿违。
例如对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过度开垦,引起水土流失,造成了大面积石丘劣地。
当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并超过了环境的再生能力(如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和自净能力(如工业“三废”排放)时,被破坏的环境以灾害的方式否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当环境的恶化超过了人类的承受能力时,人类则以迁徙的方式否定环境的价值与意义。
(2)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它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
环境具有一定的提供资源的再生能力和容纳废物的自净能力。
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从环境中获取空气、水和食物等进行新陈代谢,并将代谢产物排放到环境中;为了发展,人类通过生产与消费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建设环境(如营造建筑物、开垦农田等)的同时,排放废弃物(如代谢物、生活垃圾、工业“三废”等),离开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发展。
另一方面,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也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
人类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改造、保护环境的能力。
虽然天然环境孕育了人类,但它已不适合现代人类的生存发展。
当代环境是人类对天然环境长期改造的结果,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只有坚持规划、建设、维护、管理,人工环境才不致荒芜。
人类与环境就是这样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离开其中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优质教学课件)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 功的路
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离地面20~30km以上的平 流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 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 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 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 存在一个臭氧“洞”。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 一种反常现象,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 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破坏了臭 氧层,如大量含氟致冷剂的排放。当然这种 现象还受到这一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 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 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 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从而保护人类自 己。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 功的路
五、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主要包括生物物种锐减、水土 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1)、生物物种锐减 原因: 1.人类滥砍乱杀
2.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 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 5.2% 。
美国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曾 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 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 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 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 C)
(第3-4题)
C 3.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
A.土地荒漠化、酸雨污染 B.气候变暖、土地 荒漠化 C.土地荒漠化、水环境恶化 D.酸雨污染、气候变 暖
指由于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没有 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例如: 火山喷发、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所造成的环 境问题。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课件中图版选修6
和②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③ 生存和发展 带来 的不良影响。
自主学习区
(2)分类
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 由④ 自然环境 本身变 含义 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 由⑤ 人为因素 造成的环境问题 有人为因素的环境问题 环 境 污 染 : 如 酸 雨 污 染 、 火山喷发、⑥ 地震 、 ⑦ 臭氧层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 类型 台风、洪涝、干旱、海 生态破坏:如森林面积减少、水土 啸等 流失、 ⑧ 土地荒漠化 、 生物物种锐 减 次生环境问题
互动探究区
(4)图中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人类对环境的作用 力越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越________。 (5)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 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酸雨可 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的箭头 ________表示。 (6)根据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 因。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自主学习区
答案 尽管目前人们对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还没有最
终的定论,但有一点已经达成共识,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 气体的增多有关。温室气体的变化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 因: (1)自然原因:如火山喷发、太阳活动、海水增温等都会对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气候的冷暖有所影响。
(2)人为原因: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农牧业及交通 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增强,使气候变 暖。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互动探究区
反思归纳 结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模式图,思考环境问题是
怎样产生的 该模式图说明了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与环境发生关 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即人 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图解如下: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6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6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6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什么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环境问题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资料和图片资料分析整理环境问题的类型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观点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环境污染的事件和图片有很大的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3重点难点
重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难点:运用具体实例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视频】Pollution In China
【问题1】辨别视频中出现的是哪一种环境问题?
【问题2】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
活动2【活动】知识回顾
【问题3】回顾上一节课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引导为主鼓励)、练习。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案 中图版选修6
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能够说出具体环境问题的类型。
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能够分析某种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自主学习】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1)概念: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2)分类①原生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②次生环境问题:指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
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一方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另一方面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合作探究】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跨越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材料二漫画“苦难的地球”。
(1)仔细观察材料二图,找出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具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2)环境问题的产生以人为原因最为重要,其主要表现为哪几对矛盾的冲突?(3)为什么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提示:(1)图中显示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滥伐、温室效应、噪声污染、火山喷发、土地荒漠化。
其中具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大气污染。
(2)主要表现为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地球自然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由于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以及人类世代的无限延续和个人需求的不断增长,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导致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教案中图版选修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难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态环境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图片、案例资料等。
2. 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教材,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态环境问题吗?它为什么重要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环节二:讲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1. 教师简要介绍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强调其重要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内涵。
环节三:分析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1. 教师展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学生观察图片,教师逐一讲解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环节四:探讨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1.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吗?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环节五: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具体案例,如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等,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案例,深入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环节六: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环节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课件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第十一页,共47页。
3.我国南方湖南、江西等省酸雨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本 答案 ①南方地区降水多;②湖南、江西等省有色金属冶
课 栏
炼工业发达,释放出过多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酸性气
目
开 体。
关
第十二页,共47页。
探究点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探究活动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结合教材相关
力越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越________。
(5)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
本 课
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酸雨可
栏
目 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的箭头
开
关 ________表示。
(6)根据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
(4)诗句②描述的景象不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B )
A.植被破坏
本
课 栏
C.水土流失
目
开
关
B.土地荒漠化 D.酸雨
第二十九页,共47页。
反思归纳 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成因
分布
危害
本 课 栏 目
荒漠化 沙漠化
自然:气候变 干;人为:滥 伐、滥垦、滥 牧
我国西北、 华北北部、 东北西部 季风区的边 缘地带
本 课
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把废弃物输出到环境中去(水平两个出
栏
目 来的箭头),周围环境又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开
关 (上下两个进入的箭头)。本题就是考查箭头所表示的具体
含义,因此答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每个箭头所表示的含
义。
第二十四页,共47页。
[推荐学习]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掌握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1)概念:因自然变化或①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②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③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2)分类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⑩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⑪自净能力。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环境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a.概念:地球⑫低层大气和地表温度的上升。
b.气温变化的特点:呈略有波动的逐步⑬上升趋势。
c.危害: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2)酸雨污染a.概念:pH 值小于⑭5.6的大气降水。
b.三大酸雨区:欧洲、⑮北美、中国。
c.危害:使水体⑯酸化威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导致⑰森林生产力下降,⑱土壤酸度增加,腐蚀⑲建筑物等。
(3)臭氧层破坏a.概念: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⑳氟氯烃,可以通过○21光化学作用耗损大气层中的臭氧。
b.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增加患皮肤癌和○22白内障的危险,也使海洋○23浮游生物受到伤害,使部分海洋生物难以生存。
2.生态破坏 (1)生物物种锐减a.原因:人类对野生生物的○24滥砍乱杀以及○25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b.危害:使生物食物链断裂,生态失去○26平衡,其危害无法估计。
(2)水土流失a.原因:人类大规模地破坏○27森林。
b.危害:耕地越来越○28贫瘠;水库、湖泊淤积,抬高河床,减少水库、湖泊的库容,加剧○29洪涝灾害。
(3)土地荒漠化:不合理地利用土地造成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为严重。
思考1.如何区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答案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情景导入先思考——————思考探究:此漫画的主题可概括为什么?易产生哪一类环境问题和后果?提示:“枪下留情”或“滥捕滥杀”。
导致生物物种锐减和物种灭绝。
造成生物基因库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基础知识要记牢——————1.环境问题的概念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2.环境问题的分类类别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含义也称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指次生环境问题表现自然灾害等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举例火山喷发、地震、台风、洪涝、干旱、海啸等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城市垃圾污少等染等(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好——————结合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该模式图说明了人类通过生产消费活动与环境发生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图解如下: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拓展提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1)威胁生态平衡。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生态失衡,致使环境质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危害人类健康。
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致使人们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鱼、肉、果、菜、遭受噪声的折磨,这些都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3)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应用体验不可少———————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A.地方病B.土壤次生盐碱化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D.公害病2.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①地震、泥石流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④火山爆发、台风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③解析:1.A 2.B 第1题,地方病是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水,或食用这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而产生的。
公害病是工业排放的有害物质(如汞、镉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属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壤次生盐碱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以后者为主。
第2题,地震、泥石流主要是自然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火山爆发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台风是气象灾害,它们都是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现代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地面塌陷、森林火灾都可能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带来气候多变、灾害丛生等严重后果。
为此全社会在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图中示意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B.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4.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及可能的后果是(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解析:3.D 4.C 第3题,由图可知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循环的过程,故A选项错;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影响岩石圈物质循环,但不会导致其受阻;⑤环节箭头是双向的,其循环速度如果加快,不会单方面减缓碳排放的速度;再结合题干材料可判断D选项正确。
第4题,人工增雨不能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建设水电站后可以防治洪涝灾害;燃煤取暖会加剧大气污染;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的原因是火电站要燃烧矿物燃料,产生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情景导入先思考——————思考探究:观察图示,找出图中显示的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提示:图中显示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滥伐、温室效应、噪声污染、火山爆发、海啸、土地荒漠化。
———————基础知识要记牢——————1.环境污染(1)全球气候变暖:①概念:地球低层大气和地表温度的上升。
②特点:全球气温呈略有波动的逐步上升趋势。
③我国的表现:气候变暖最明显的是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2)酸雨污染:①概念: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②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和中国。
③危害:使水体酸化,威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导致森林生产力下降,土壤酸度增加,腐蚀建筑物等。
(3)臭氧层破坏:①概念: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氟氯烃,可以通过光化学作用耗损大气屋中的臭氧。
②典型地区:南极、北极、青藏高原。
③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增加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危险,也使海洋浮游生物受到伤害,使部分海洋生物难以生存。
2.生态破坏(1)生物物种锐减:①原因:人类对野生生物的滥砍乱杀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②危害:使生物食物链断裂,生态失去平衡。
(2)水土流失:①原因: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森林。
②危害:耕地越来越贫瘠,造成水库、湖泊的淤积,从而抬高河床,减少水库、湖泊的库容,加剧洪涝灾害。
(3)土地荒漠化:由于不合理地利用土地造成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问题尤为严重。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当代环境问题分布的区域差异我国长江以南重酸雨区成因分析酸雨的形成与大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有关,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长江以南地区工业发达,燃煤较多,硫氧化物排放量大;交通发达,汽车尾气排放大量氮氧化物,使大气中酸性气体增多。
(2)长江以南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降水多,酸雨较严重。
(3)长江以南酸雨比北方严重,与土壤性质有一定关系,北方土壤大多为碱性,飞扬的土壤颗粒可以和空气中的酸性气体中和,而南方土壤大多为酸性,缺少中和作用。
三、生态破坏及其危害生态破坏主要包括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其成因及其危害如下表所示:土地荒漠化多数是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如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环境恶化等控制人口增长;扩大植被覆盖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营造护田林网;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阅读下列诗句,完成1~3题。
①英国令人毛骨悚然的煤烟云飘然而至……城市如同面对中世纪的教皇。
(挪威·易卜生)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李白·《秋浦歌》)(注: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③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上述诗句描述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2.诗句①描述的景色是与下列哪幅图片描述的一致( )A.甲 B.乙C.丙 D.丁3.诗句②描述的景象不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A.植被破坏 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 D.酸雨解析:1.C 2.D 3.B 第1题,英国与挪威远隔北海,煤烟云中的SO2等酸性气体可随西风扩散,形成酸雨;银、铜等有色金属的冶炼需要大量的煤炭和木材,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固体废弃物;诗句③描述的是荒漠景观;诗句④描述的是气候特征。
第2题,诗句①描述的是酸雨。
甲图表示水资源短缺,乙图表示水污染,丙图表示毁林开荒,丁图表示酸雨。
第3题,安徽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
4.(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
读图,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甲处植被位于山坡,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乙处植被位于沿海地带,有减弱海风、阻挡风沙、保护农田的作用;丙处植被位于海岸线上,有固沙阻浪的作用。
第(2)题,过度开垦荒草地容易产生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蒸发旺盛导致盐分在地表积聚)以及水污染(农药、化肥等对水体产生污染)等环境问题。
答案:(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
(答出两点即可)[教材问题提示]P12思考提示 1.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工厂和发电厂及交通工具燃烧矿物能源、焚烧固体废弃物、树木燃烧、森林破坏、牲畜的反刍或呼吸、农业活动等。
此原因可大致归纳为两类: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例如: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提倡节俭;节约能源;在居室、庭院中种植多叶植物;爱护每一片绿地等。
一、选择题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四个箭头反映人与环境的几个过程),回答1~2题。
1.人类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A.①B.②C.③ D.④2.近年来的夏秋季节在港澳水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上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1.C 2.D 第1题,图中箭头①表示人类对环境的作用,②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③表示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④则表示人类将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