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之路》97位名医诵读经典分析

合集下载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名老中医之路》是一部以名老中医的成长历程和医学经验为主线,展现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的著作。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通过名老中医的成长历程,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名老中医们在书中述说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他们从年轻时就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地钻研医书,观察病人,总结经验,不断修行,最终成为了一代代的名医。

他们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中医药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它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其次,名老中医之路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名老中医们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医学经验,他们指导病人调整饮食,运用中药治疗疾病,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调理身体,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这些医学经验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们不仅对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

通过名老中医的医学经验,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种医学理论,更是一种医学实践,是一种对人体健康的综合调理。

最后,通过阅读《名老中医之路》,我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对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名老中医们的成长历程和医学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种医学理论,更是一种医学实践,是对人体健康的综合调理。

总之,《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让我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名老中医们的成长历程和医学经验,更让我认识到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中医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维护人体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书入径的方法——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二)

读书入径的方法——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二)

读书入径的方法——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二)发布时间:2011-4-2 15:15:45 作者:来源:中国中医药报读书入径的方法——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二)□ 刘更生颜纯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读中医书,通常要讲究次序。

通过分析《名老中医之路》医家的读书经验,可知学习中医读书的入径主要有二,一是由浅入深,一是由深而浅。

由浅入深,即从流溯源,就是先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然后再读经典。

如袁鹤侪先生说:“初学入门,可以选读诸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金匮浅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及《濒湖脉学》、《本草备要》等书,如此在医理上虽未深通,而在临床应用上,苟能灵活运用,亦颇小道可观。

然欲达到精通医理,则相去尚远。

仍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

要认真研讨《内经》、《难经》、《脉经》等经典。

此后,宜进一步学习《伤寒》、《金匮》、《千金》、《外台》、《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参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种医籍。

这样才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

此须假以时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灵活变通之妙。

”由深而浅,即从源到流,其入径与上述相反,主张从经典入手,然后旁及各家。

如任应秋先生说:“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几部经典著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又如方药中先生回忆恩师陈逊斋的教导时说:“陈老要求很严,又十分耐心。

他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立足点要高,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

他认为《伤寒》、《金匮》应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才能对中医学有系统的了解。

”两种途径,看似相反,其实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无论从源至流,还是从流溯源,最终都要源流贯通、源流合一。

至于选择哪条途径,并非一成不变。

王文鼎先生弟子回忆先师学医经历:“投拜到当时名医郑先生门下为徒。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

汤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

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

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

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

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

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

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

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

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

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

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著。

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

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

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

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

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

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

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比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作为一位对中医学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我一直以来都对名老中医非常关注。

近期,我有幸读到了《名老中医之路》,感觉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启发性和意义。

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名老中医的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中医史上著名的中医大师,他们的心路历程、治疗措施、教学经验等等。

我发现这些名老中医身上的传统中医思想和技术对后人非常珍贵。

即使现在,我们依然能够在他们的经验和成果中受益。

其次,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中医理论和知识。

汤的临证方、李时中的药方,王叔铭和钱乙功的经验,还有许多名老中医都在书中有所体现。

通过读书,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和治疗方法。

书中每位名老中医都有着自己的治疗方式和经验,这些都是需要好好学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提高了我的学术意识和治学态度。

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名老中医们不断研究学术,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些医生在他们的医学生涯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这种态度让我非常钦佩。

我发现,无论是学习中医还是其他学科,真正优秀的学者都具备这种刻苦认真、不断追求进步的学术态度,这是值得让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精神。

综上所述,《名老中医之路》是一本非常珍贵的学术之旅,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中医的精髓和博大精深。

这里是许多名老中医经验和知识的集大成之所,无论是从学术角度还是人文角度,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只有继承他们的精神和技艺,我们才能在晋升中医技艺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精髓。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3篇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3篇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2)《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2)精选3篇(一)《名老中医之路》是一本关于中医医术和中医药发展历程的书籍。

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研究,向读者介绍了一些知名的老中医,以及他们在中医领域取得的成就和贡献。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医医术和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中医医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对人体的观察和实践经验,并通过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套理论体系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它们以人体的整体性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了指导。

其次,我认识到中医药在疾病治疗方面的独特性和有效性。

中草药以及针灸、推拿等疗法,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一些知名的老中医,他们运用中医医术成功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为患者带来了福音,对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我也从中明白了学习中医医术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中医医术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需要耐心和勤奋。

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和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渐掌握中医的精髓,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师。

总的来说,读完《名老中医之路》,我对中医医术和中医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我自己的健康和养生有了很大的启发。

我将更加珍惜身体健康,注重平衡饮食和锻炼,积极拥抱中医药文化,希望它能对我自身的健康有所帮助。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2)精选3篇(二)《名老中医之路》是一本关于中医草药和医学实践的书籍,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多年来对中医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在阅读中,我获得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本书强调了中药的独特价值和疗效。

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了解到中草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强化体质、提高免疫力等。

同时,中药的疗效也需要个体化的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给予不同的药物组合和剂量。

《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用典选释

《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用典选释

《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用典选释《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用典选释《名老中医之路》是一部深刻反思中医文化历史和发展脉络的精彩长篇小说,第一辑以古代著名的“历明三家”(陆羽、林朝大、李时珍)为主要角色,细节处用典选释,将中医的伦理道德、临床本领、辩证思想和驻颜补益之美等精髓细凝集结出来,构建了一幅生动深刻的中医文明史。

首先,用典选释还原了中医传统伦理道德。

故事发生在古代郊野,陆羽怀着几乎无偏颇的公平正义之心诊治穷人,从不“饮水思源”,尊师重道;林朝大以“改变思想,洞悉大道”的修身自学之余心怀社会恩情,勇于抗衡权贵;李时珍发扬“良医尊师重道,益民害冤事”的传统精神,替苦民和穷人实施慈悲诊治,现实中他们的精神依然高高在上,不朽无穷,成为中医文明史中永恒的光芒。

其次,用典选释具体说明了中医高超的临床本领。

故事中,三大中医都非常擅长诊断和用药,用典选释描写了他们对病症的明确辨认、对药物的精确配伍、对人体的百科知识的深入理解等,勾画了一幅极具说服力的肉眼可见的中医形象,展现了中医如何在常识与智慧之间取得平衡,将理论融会到临床操作实践之中。

再者,用典选释弔赞了中医博大的辩证思想。

故事中,三大中医都精通辩证思想,洞察病源,明辨病因,运用“益肾开裆”、“助气填腹”、“利湿泻火”、“清热去湿”等药物调理病变,极力避免使用毒物药剂,运用其它物质的调节病变,故而得以解除极度的病证,这既颇具艺术性,也充分体现了中医“以柔克刚”、“欲修正则求其根本”的宗旨,让中医一步步尝试临床新技术,以防止疾病加重,恢复健康。

最后,用典选释表达了中医“驻颜补益”之美。

在故事中,三大中医倾注心血护佑百姓,运用药物驻颜补益,从而使所有患者的容颜变得犹如桃花芰,故而获得人们的赞扬,无论是对患者复原健康还是对药物的智慧运用,均受到了极大的敬仰。

这也使我们深刻意识到,中医在有效抵抗疾病、增进健康的同时,还能提升人们的内心美好,进而驻颜补益,从而获得生命之美。

高作名老中医之路念书笔记

高作名老中医之路念书笔记

高作名老中医之路念书笔记《名老中医之路》拿得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

汤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

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

合上书,除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

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

开卷以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

喜欢念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现在,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

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

最喜欢念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式,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关于学习方式,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念书、擅长思考、临证求变。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但为何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贰法门。

通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感觉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式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

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沉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切理解。

碰着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著。

现阶段老师给咱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切阅读的进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益处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

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切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

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

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忙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式。

任老先生不吝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念书比较的常常利用方式: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

其中摘记介绍的超级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式和注意事项。

读至此处不由深深感动!这是如何严谨的科学精神啊!沉思:我理解这里的沉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

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着的概念都一一弄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此刻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较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

《名老中医之路》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彩著作,作者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医学造诣,为我们揭示了中医的精髓和奥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名老中医们对医学的执着追求和医德医风的高尚品质。

在书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名老中医的医术和医德。

这些名老中医不仅在医学上有着非凡的造诣,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患者的关怀和医德的坚守。

他们以医者仁心的态度,用心去治病救人,深受患者的尊敬和爱戴。

他们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榜样。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辨证施治,重视预防保健,这些都是现代医学所不具备的优势。

中医注重调理身体,强调治未病,注重防病于未然,这是现代医学所不具备的长处。

通过学习名老中医的医术和医德,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宝贵之处,以及中医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除了对中医的认识和理解,我在阅读《名老中医之路》时,还受益匪浅。

书中许多名老中医的医术和医德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感悟。

他们对医学的执着追求和对患者的关怀,让我深受感动。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仁爱之道,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医者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的医德和医术,都给予了我极大的鼓舞和激励,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阅读《名老中医之路》,我不仅了解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医者的责任和使命。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患者的整体健康,这是现代医学所不具备的优势。

中医注重医德医风,强调医者仁心,这是现代医学所不具备的品质。

通过学习名老中医的医术和医德,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医者的责任和使命,也更加坚定了我学习中医的决心和信心。

总的来说,《名老中医之路》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医者的责任和使命。

中医的独特魅力和名老中医的医术医德,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感悟。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作者:迟显苏山东中医药大学医者艺也,惟精诚者是也。

做医者难,做大医者更难,做苍生大医者难乎其难。

趟过历史的横流,携一身沧桑一路走来,道不明走过了多少朝代,说不清经历了多少雨雪。

寒窗苦读,研前人之著作;秉心执笔,创现世之妙方;心系患者,救黎民之百姓,“大医精诚”是铸就铁杆中医的灵魂。

书非悟,无以集医学之大成。

岳美中说:“读书宁涩勿滑。

”医学著作汗牛充栋,欲有所收获,就要对主要著作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熟读、领悟。

许多著名的中医家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著作皆是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如任应秋每晚就寝前30分钟编一味药的诗决,姜春华读《内经》时作图表帮助理解,金寿山一边读《伤寒》一边写按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医学大家的经历都在告诉我们:求医治学要苦学,苦学养成习惯,则不以为苦,而以为乐。

苦学也要做到三个勤:口勤、手勤、笔勤。

读必读之书,反复诵读必将熟能生巧,勤加朗读必能熟读成诵。

苦学之后也定要多问,学问学问,不耻下问,有问才有悟。

有悟就下笔,写的有骨有肉、不蔓不枝才能算得上学有所得。

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之处,就是他的一针一药都关乎患者的健康,如果不认真学习,不多学多悟,也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术非练,无以济百姓之大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如李聪甫所说:四诊之中,切脉尤难掌握。

微与濡,弱与细,涩与滑,紧与数,弦与革等等脉象都只有几微之辨,往往心中了然,指下茫然,必须从长期诊察病人过程中边摸索、边认识、边掌握这种规律。

医书所列疾病,不过是沧海一粟,临床上的病症,往往是多个并发症,一个方子对于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疗效。

走过的路多了,便知道路要怎么走。

同理,治得病多了,便知道病要怎么治。

见习时对久病成医一词深有感悟,病的次数多了,也就知道怎样医治了。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书固然要多读,若不临床,不能学以致用,也算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了。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报告材料、策划方案、条据文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plans, report materials, planning plans, doctrinal documen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名老中医之路》取得手早已读过不仅一遍。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读中医书,通常要讲究次序。

通过分析《名老中医之路》医家的读书经验,可知学习中医读书的入径主要有二,一是由浅入深,一是由深而浅。

接下来就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吧!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篇【1】注重熟读博览我在三年随师学习中,王诵愚先生辛勤教诲,督导谨严。

首选《内经》、《难经》,有全读有选读,均经讲解,并指定或熟记,或背诵,而《本草》、「脉诀》、《汤头歌诀》,均在背诵之列。

年少之时,记性较好,多读数遍,就能背诵,时至今日尚能脱口而出,临诊处方时时可用,这都应归功于少壮之年所下的功夫。

所以说读书没有什么诀窍,只要在弄懂内容之后,反复朗读背诵,可以受用一生。

中医的理论是相互贯通的,内、外、妇、儿、大、小、方、脉,相辅相成。

吾师虽以针科为专长,但内外妇儿各科亦均精通。

他常常告诫我,要解除病人疾苦,不但要会针灸、拔火罐,也要会处方,还要能用汤药熏洗、按摩推拿,医术越是全面就越能取效于瞬间。

他说古代名医扁鹊、、华佗,都是多才善医的典范,他们能用汤药、针刺、熨灸、按摩以及五禽戏治疗疾病。

因此,我在学医的经历中,除精读《针灸甲乙经》、《针灸太成》之外,还兼学《伤寒论》、《金匮要略》。

吾师特别推崇张介宾的《类经》,既指定选篇背诵,又要求逐篇披览。

先师的教诲,使我对张氏《类经》的阅读坚持数十年,深感要成为一名针灸家就必须通读《类经》十九卷至二十二卷。

咀上四卷归纳和总结了古代医家针术的各种见解,熟读之后才能了解后世针灸专著的学术思想渊源。

下面举十九卷之七「用针虚实补泻」为蜘,谈谈我学习中的点滴体会。

《灵枢·九针十二原》日:「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这一段经文,揭示了针灸治疗的法则,沿用至今,依然指导着针灸l临床。

《类经》把《素问·针解篇》和《灵枢小针解》的原文归并在一节中,前后参照,起了自身批注的作用,对理解著者的原意很有裨益。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是一本以探讨中医文化发展史为背景,以研究国内外历史上传奇伟人“名老中医”的生平、思想、技法和典型案例为主要内容,凝练而又能够感受到真切活力的书籍。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叹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当下中医发展的光明前景也让我深思过往,更加发现了中医文化的魅力所在。

通过《名老中医之路》,我体会到中医文化的独特性、古老性和深厚性,尤其对于“名老中医”的传奇故事更是让我深深地被感动,其中又以著名的张仲景、李时珍和华佗最为有名。

张仲景,为宋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将集中元派、重儒家派和注重研究实践派三种不同的医学思想融为一体,提出了“以病治病,以药制病”的理论,在中医防治疾病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医学之父”。

李时珍,为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研究中药资源及其功效方面有突出贡献,编撰《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药学之父”。

华佗,为东汉著名的外科大夫,他在外科手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提出了“保元防衰”的论断,并提出了“取五常治病”的治疗方法,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

读完《名老中医之路》,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医文化的伟大性,也深深地体会到那些传奇人物留下来的中医精神,它们在今天仍然是我们中医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根植于历史,勇攀高峰,谱写新的中医发展史。

总而言之,《名老中医之路》是一部令人受益匪浅的书籍,它不仅能够使人了解中医文化的发展历史,更能够使我们体会到历史人物为中医文化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学习他们留下来的中医精神,为中医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97位名老中医有怎样的读书经验?

97位名老中医有怎样的读书经验?

97位名老中医有怎样的读书经验?前言不想学习的时候,就翻翻《名老中医之路》,总能从老一辈人身上汲取到精神力量,感觉他们那一代人对中医真是发自骨子里的热爱,以至于他们才能把中医学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与那时不同,现代人什么都讲究“快、快、快”,甚至有时候和别人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大家似乎也觉得不如画出重点读的爽快。

哎,不说了。

不过芸菱还要再叨叨一句,如果你现在学习迷茫了,那就去看《名老中医之路》吧。

1980年下半年,《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开辟了一个享誉全国的专栏“名老中医之路”,邀请全国著名中医学者撰文,回忆其治学道路与经验。

该栏目不仅得到了名老中医的积极响应,而且在中医界引起强烈反响。

江西的朱炳琳先生在《到处逢人说凤梧》一文中回忆说:“遥想专栏初辟当年,莘莘学子,奔走相告,《学报》一到,先睹为快,笔录手抄,不分昼夜。

” 即当时情景之写照。

之后,将这些文章加以汇辑,由周凤梧、张奇文、丛林任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分3辑出版。

问世后,受到普遍欢迎,印行3万余册,仍供不应求。

《名老中医之路》共收录100篇文章,主要涉及97位名医,记录了老一辈著名中医的成才之路、成功之路和成名之路。

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但读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笔者通过反复研读,对97位名老中医的读书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今分为若干专题与同道共享。

01 读哪些书笔者以山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名老中医之路》合订本为底本,对97位医家读过的中医书(主要是古籍)进行了统计。

经统计,97位医家均有关于读书的记述,所提及的书共有320种。

总结出名老中医读书的几个特点:第一,必读经典。

排名靠前的著作均为经典,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等。

还有些医家只提及读“四大经典”,未列具体书目,故经典是医家普遍重视的,是学医必读之书。

第二,重视基础。

除了经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基础性著作也受到重视,明显高于单纯临证著作。

《名老中医之路》97位名医诵读经典分析

《名老中医之路》97位名医诵读经典分析

《名老中医之路》97位名医诵读经典分析
颜纯淳;刘更生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1(043)003
【摘要】@@ 经典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1],今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2] .中医经典也是如此,谢海洲先生说:"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3]649 屠揆先先生回忆其叔父的教导:"为医之道,首先学好四大经典著作,这是根本."[3]626 而王静斋先生认为:"熟读<内经>则增人智慧,于病理可左右逢源,熟读<本草>则方自我出,不受古方局限,熟读<伤寒>、<金匮>,则辨证施治有法可循."[3]887 学习经典对于每一位中医学者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总页数】2页(P73-74)
【作者】颜纯淳;刘更生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
南,2503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基于要素分析的名老中医传承多元方法探索--以孔光一教授名医传承为例
2.科研是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培养新一代名医的捷径
3.从名老中医成长经历看名医的
知识谱系4.促进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培养新一代名医的策略与思路5.谱写名老中医传承之路的新篇章——《名老中医之路》新老三辑评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老中医之路-26位中医大家的学医读书经历浓缩提炼(中)

名老中医之路-26位中医大家的学医读书经历浓缩提炼(中)

名老中医之路-26位中医大家的学医读书经历浓缩提炼(中)11、李克绍:作者二十岁才开始学医,之所以选中医,是因为当时他买的第一本书:《诊断学》,由浙江汤尔和翻译,日本人夏平用彩著的。

汤尔和反对中医特别厉害,在序言中说:吾固知中医之已疾,有时且胜于西医,但此系结果,而非其所以然。

徒以结果与人争,。

翻译过来就是,我当然知道中医治病,有时候比西医好,但这只是治疗结果,而所以取得这些效果的道理,中医则讲不出来,既然讲不出来道理,只用治疗效果同别人争论,那是不能说服人的。

通篇都是经验之谈,总结得好,不过目前我似乎用不上。

12、方药中:小时候就读《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汤头歌诀》,《药性赋》,《针灸百症赋》等,后来拜师了。

其老师以研究《伤寒》、《金匮》而兼及各家。

要先背这两本,然后上述内经,下及各家,并要背诵穴位及经脉走向图。

作者后来学了西医,认为中西医应该互补。

13、赵金铎:先学《内经》,但是看不懂,后来改弦更张,学习《古今医鉴》,《陈修圆七十二种》,《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濒湖脉学》等,后来在业师指导下再学了四大经典。

学了三年十七岁就开始看病,有些好,有些不行。

中间叙述了大段地下党工作情况。

学内经的时候,主要参考书是类经,先通读一遍大概了解,然后逐字逐句的读,并参考各注家注解。

中间介绍了一些病例病案。

14、王伯岳:先去药店学药,这时候接触到不少名医的处方,很受启发,在药店四年,白天干活,晚上学习,温习《本草纲目》,《汤头歌诀》,《药性赋》。

四年后想跟着他父亲学习做儿科医生,但是他父亲本着“易子而教”的原则,帮他请了老师,还有这个原则,长见识了。

其老师从教《伤寒论》开始,然后用自己编写的十卷温病进行讲授。

从学医开始就写笔记,记日记。

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上午给他父亲抄方子,下午听课,抄方好处很多。

除了自己主攻方向儿科专注外,还要多看历家学说,作者于1932年取得中医师资格,开业行诊。

名老中医之路

名老中医之路

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是三辑合订本,新华字典厚度的那么一本精装书,很有分量,里面都是各各学科的名家,很多都是解放前的大家,年轻的资历浅略浅的也是师爷以上级别了。

现把前26位老前辈的学习经验总结一下。

1、岳美中:先看衷中参西录,再看伤寒论、金匮要略。

2、任应秋:先背伤寒论、金匮要略,再背黄帝内经,然后看其他书籍,善于精读、写笔记,深入思考,背诵记忆等,然后就是持之以恒了。

3、姜春华:除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还学习了千金方,这个药多,不好学,这是治疗五脏病的,还学了外台秘要,这是治疗杂病的,学医案主要学习的是孙东宿的《医案》以及陈菊生的《诊余举隅》,推荐张景岳的书,徐洄溪的《医学源流论》,其他金元名家都不太推崇,仅仅泛缆。

4、金寿山:这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医生。

先背黄帝内经,但基本没有用过,行医时读的是《本草备要》,《汤头歌诀》以及《医宗金鉴》,基本背下来了,但治病时灵时不灵。

但开窍是看了《铁樵医学函授学校讲义》。

然后翻烂了《伤寒贯珠集》及《金匮要略心典》,但开药还是时灵时不灵,后来是偷看名家方子,汗啊。

总结起来是口勤,多背诵,搞忘了多背几遍,手勤,多翻文献资料,遇到不会治的病啥的,多翻翻文献,就算不能照抄原方,也能从中受启发。

然后是笔勤,就是多摘抄,多记录。

然后是博学,就是多读其他书籍,比如四书五经,看过叶天士的医案《叶案存真》,但作者觉得没有收获,后受程门雪指点,才知道叶天士是一牛逼人物啊。

博学之后要会思考,这玩意儿不太好学啊。

还看过《温热论》,要苦学才能顿悟。

最后说没有好好研究内经,引以为憾。

5、郭士魁:这是一个牛人,硬生生把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搞出来,并通过了西医那一套乱七八糟的所谓科学检验,然后投入生产,这,只能说佩服了。

在文章末尾有弄出来的几位药的药方,但是没有药量。

6、李聪甫:先去药店当学徒,半年学会了制药。

半年后开始学习书本,看一遍加圈点,看二遍加批语,读三遍记笔记,读四遍默诵,先背药性赋,并对照药物亲自尝试,然后读药性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方集解,濒湖脉学,诊宗三味,金匮心典,素灵类撰,来苏集,伤寒明理论,士材三书,医宗必读,医门法律。

名老中医之路第二辑(5)

名老中医之路第二辑(5)

名老中医之路第二辑(5)学医在勤奋临证贵辨析路志正伯父教我诵读中医典籍的方法是:先是低吟,即自念自听,吟读数十遍或百遍之数,有若流水行云,出口成诵,形成自然记忆。

他反对高声朗读或强记在心,否则忘却亦快。

低吟之后,要逐渐放慢速度边读边体会文中涵义,所谓“涵味吟诵”,务求弄懂原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逐渐使我认识到背诵和理解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许多名篇大作及中医经典都是这时诵读的,至今不少原文仍能朗然成诵,深感得力于当年窗下功夫。

而且,习惯成自然。

晨间如不读书,则怅然如有所失。

朗朗上口,乐在其中。

今虽六秩,其趣不减。

切脉,《内经》有“三部九候”之论,由于种种原因,后世发展为“独取寸口”,但实践之中常感不够。

如大面积烧伤及某些血管病患者,寸口无法切按或无脉,则不仅需“三部九候”进行诊脉,甚至凡体表末被灼伤部位,一切可触到之动脉,皆可切按。

如脐间动气,十二经脉等常可弥补独取寸口之不足。

对于危难重症欲知其须后吉凶,还须以下部三候(足厥阴、足少阴、足太阴)中诊视,即古人谓之枝叶虽萎,而树根犹荣也。

如汪昂《增补本草备要》,黄柏治口疮下小注云:“治口疮用凉药不效者,乃中气不足,虚火上炎,宜用反佐之法,参、术、甘草补土之虚,干姜散火之标,甚加附于,或噙官桂以引火归元。

”又如枳壳条下,方士进瘦胎饮;蛤粉条下,宋徽宗宠姬病痰嗽,面肿不寐,李防御治之不效,向走方郎中求得黛蛤散。

它如肺损用白芨末,产风血运用华佗愈风散(荆芥穗),阳明头目昏痛用都梁丸(白芷),胃气痛用良附丸等等,至今仍为医家所习用。

得气感应,多先从穴下反射到押手上的一瞬间,刺手针下的沉、紧、酸、麻、胀感随之而至。

湿证,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随其所在而表现不同。

除一般特点外,临证尤应注意其舌脉。

舌体多胖大,质呈暗淡或暗紫,苔多粘腻滑润,脉多濡缓细涩。

应注意通、化、渗三法。

“通”乃温通或流通之意。

因湿性重浊,最易阻遏气机,故宜杏、蔻、橘、桔等调理宣通三焦气机之品,更重在调理脾胃之升降。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
《名老中医之路》是一本描写了中国名老中医们坎坷而辉煌的人生道路的书籍。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故事和案例,展示了名老中医们对中医药事业的无私奉献和深厚的医学造诣。

他们在中国的乡村和城市中,默默地为人们解除病痛,树立起崇高的医者仁心形象。

他们不仅仅是医师,更是一位位智慧和经验的传承者,他们的医术犹如一颗颗珍珠,闪耀着中医药文化的光芒。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医药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我明白了中医药并非只是一种医疗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智慧的结晶。

中医药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讲究调整身心平衡,注重个体的整体健康。

这种理念在现代医学中也备受推崇,对于预防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名老中医们的传承和创新。

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将古老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为人们带来了许多突破性的治疗方法。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中医药文化,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享受到中医药的益处。

阅读《名老中医之路》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和传承中医药的决心。

我深知中医药事业的伟大和重要性,它承载了人们对健康的希望和期盼。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应该秉持和发扬中医药的优良传统,不断学习和探索,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让我对中医药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和感悟。

它让我明白了中医药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方式,更是一种智慧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医药,我们能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 比较具 体 的概 念 。 其 次 是 校勘 。 “ 校勘 是 清人 治 经学 最有 成就
已经 作古 的前 辈 名家 面 前 , 由他 们通 过 实 际病 例 讲解 总 结 成文
字 的东西 , 无 ‘ 既 名师 亲 授 ’ 的可 能 , 么就 只 有通 过 精读 . 复 那 反 读 , 至背 诵 , 在 临床 上 去 反复 揣 摩 , 中悟 出真 谛 。 是 其 以 再 从 这
二经循行部位歌” 第 2 至 1页 的“ 膝 外 内 歌 ” 简 单 断 句 , 足 有 其 他部分均 未经点校注释 , 阅读 和研 究 存 在 一 定 困难 . 以仅 所
之 所 宜 ”使 针 灸 医 学 的 发 展 受 到 很 大 阻碍 , 灸 临 床 应 用 陷 , 针
入 低 潮 , 灸 著 作 的 出版 也 较 明代 大 为 减 少 。难 能 可 贵 的 是 针
1 从 原 文背 诵 入 手 . 勤 不 倦 精 陈 鼎三 先生 认 为 : 临床经 验 用 文字 表 现很 难 全 面 . “ 而读 书
是 最 关键 、 吃 紧 处 。使 读 者从 疑 似 之 间得 到 正 确 的理 解 , 最 具
有 提 纲 挈领 、 龙点 睛之 妙 , 值得 认 真 阅 读 。 ”] 画 亦 [6 3 6 8 当然 注 文 的 学 习 , 不 可 泛滥 无 归 。以 《 寒 论 》 例 , 亦 伤 为 古 往 今 来 研 究 者 六 百 余 家 。若 是 穷 尽 所 有 注 家 之 言 , 结 果 必 其
数 , 占《 只 内经 》 数 的 十分 之 一 , 字 一鼓 作 气 , 年 之 内 可 以学 半 完 , 用《 再 伤寒 》 《 匮》 、金 的钥 匙 , 开 《 来 内经》 《 草经 》 、本 的锁 , 就 能事 半功 倍 。 若先 学 《 内经 》就 旷 日费 时 , 低 锐气 了。 印“读 , 减 ”
当 然 不 仅 仅 是 在 初 学 阶 段 要 注 重 原 文 ,在 泛 览 了各 家 注 解 之 后 也 同样 如 此 。刘 季 三 先 生 在 《 寒 论 约 注 》 序 中 伤
说 : 早 岁 即 有 志 习医 , “ 自熟 经 文 后 , 取 自宋 以来 释 伤 寒 者 遂
基 金 项 目: 家科技 支撑 计 划 课 题 ( 0 7 AI0 0 一 1 国 20 B 1B 4 O )

的手 段 。它必 须 具备 文 字 学 、 音 学 、 训学 等 小学 的基本 功 . 声 故 然 后博 览 群籍 , 谈得 上校 勘 。 者对 此仅 具备 一 点常 识 而 已 , 才 笔
乃 尽 量 搜 集前 人 对 两经 校 勘 的 资料 , 为借 鉴 , 助笔 者 进 行 作 帮 研究 …… 确是 解决 了不少 问题 , 到 了事半 功 倍之 效 ”3 收 [ 3 ] 0
翼》 。李 氏此 说 与 刘 时 觉 《 元 明清 医 籍 年 表 》 宋 中所 提 《 艾 采
编 翼 》 在 叶广 祚 所 撰 《 艾 编 》 础 上 , 是 采 基 由叶 茶 山根 据 家藏
残 本 补 辑 校 正 而 成 吻合 , 《 即 采艾 编 翼 》 书 为 《 艾 编 》 原 采 。笔
然 是 莫 衷 一 是 。如 此 一 来 , 针 对 性 地 选 择 注 家 的 能 力 就 显 有
得 分 外 重 要 。《 老 中 医之 路 》 诸 多先 生 对 注 家 的选 择 经 验 名 中
可 以为 大 家 指点 迷 津 。 3 从 旬 读 校 勘 入 手 。 求 古 训 勤
人 对 同样 的文 字之 理解 , 又会 受 到文化 水平 、 临床 经验 、 阅历 、 判 断力 和想 像力 等种 种 因素 的影 响。 因此 , 要还 原 到作 者所需 要用 文字 表达 的实 际情 况 。 准确 性就 比较 差 。 们根 本不 可能 走到 其 我
作 者 灸 法
考证
中图 分类 号 R 4 25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 9 X( 0 1 0 — 0 4 0 6 2 3 7 2 1 )3 0 7 — 2
《 艾 编 》 《 艾 编翼 》 清 代 为 数 不 多 针 灸 著 作 中 的 采 和 采 是
佼 佼 者 , 于 清 政 府 重 药 轻 针灸 , 称 “ 刺 火 灸 . 非 奉 君 由 宣 针 终
中 医 古籍 是传 承 中 医 学 术 的 载体 , 古 籍 在 流传 过 程 中 但
几经辗转 , 近失真 , 就需要用文献学的方法辨章学术 。 几 这 考 镜 源 流 。 一 方 面 还 原 古 籍 之 真 面 目 , 一 方 面也 加 深 了 自己 另 对 古籍 的理 解 。
中医

书 中各 位 名 老 谆 谆 教 诲 、 循 善 诱 , 掖 后 来 学 者 之 心 跃 然 循 诱 纸 上 。 笔 者 以 山 东科 技 出 版社 2 0 0 5年 7月 第 1 第 3次 印 版 刷的《 老中医之路》 订本为底本 , 名 合 对先 生们 在 书 中 提 及 的
相 关 经 典 的 内容 进 行 摘 录 并 加 以 整 理 . 结 其 中规 律 , 从 总 将 中得 到 的读 经典 的一 些 启 示 与 读者 分 享 。
路 ” 是 《 东 中 医学 院 学 报 )9 0年 第 3期起 开辟 的一 个 专 山 ) 8 1
栏。陆续发表 9 7名 当 时 全 国 著 名 中医 学 者 和。为 此 。 伯 和孟 师要 我 在 读 书 时 , 先 读 序 言 、 例 家 除 凡
以 了解 其 写 作 动 机 、 程 及 大 致 内 容 外 , 要 重 视 注 文 的学 过 还 习 。”] 另 外 “ 眉批 ’ 是评 注者 在 熟 读 精 思 、 明 个 中 三昧 [8 35 , 5 ‘ 亦 深
1 《 艾编 》 采 艾 编翼 》 两部 各 自独 立 的著 作 采 与《 为
李 文 中提 出 叶 茶 山 因重 视 、 惜 “ 编 ” 采 艾 编 》 并 珍 前 即《 , 意 在 补 充 、 善 、 翼 , 以将 “ 帙 ” “ 编 ” 名 为 《 艾 编 完 羽 所 是 、是 命 采
仅 供馆 内查 阅 , 使该 书 的研 究 受 到 限制 。《 采艾 编 翼 》 存 清 现

《 采艾编》 采艾编翼》 与《 作者及两书相关性探讨
黄迎 春 周 睿 李 禾 : 何扬 子 1
(. 1暨南 大学 附属 第一 医院, 东广 州 5 0 3 ;2广 州中 医药大学基础 医学院 , 东广 州 5 0 0 ) 广 16 0 . 广 14 5
关 键 词 采艾 编 采 艾 编翼
在 岭南 民 间针 灸 仍 有 广 泛 的 群 众 基 础 , 到 较 好 的 传 播 和 应 得 用 , 生 出这 两 部 灸 法专 著 , 催 堪称 岭 南 灸 法 双璧 。
《 采艾 编 》 存 清 康 熙 七 年 两 种刻 本 , 别 收 藏 于 上海 中 现 分
医药 大 学 图书 馆 和 中 华 医 学 会 上 海分 会 图 书馆 , 为 善 本 线 均 装 书 , 湾 的 国 立 中央 图 书 馆 藏 有 该 书 旧抄 本 , 这 些 藏 本 台 但
任 应秋 先 生 介 绍他 学 习 《 内经 》 的经 验 时介 绍 说 : 我 治 医 “
经学 的 方法 , 如读 《 三经 》 样 , 从篇 章 句 读下 手 。 ”z只 亦 十 那 先 f 3 ] ' 9 有逐 字 逐句 的 分析 学 习 , 时间 的 积 累 , 能 对《 枢 》《 问 》 长 方 灵 、素
此 。 ”J 这 样 的 体 悟 , 然 是 需 要 经 过 原 文 到 注 文 再 回归 I 3 定
到 原文的往返过程 的 。 2 从 注 文眉 批 入 手 。 采众 方 博
认 为 :熟 读 《 “ 内经 》 增 人 智 慧 , 则 于病 理 可 左右 逢 源 , 读 《 熟 本 草》 方 自我 出 , 受 古 方 局 限 , 读 《 寒 》 《 匮 》 则 辨 证 则 不 熟 伤 、金 ,
嘉 庆 十年 六 艺 堂 刻 本 ,收 藏 于 中 国 中 医科 学 院 图 书 馆 ,9 5 1 8 年 中 医古 籍 出版 社 据 该 刻 本 出 版 影 印 本l 但 也 只有 卷 首 “ l l , 十 基 金 项 目 : 东省 建设 中 医 药强 省科 研 课 题 ( 0 9 7 ) 广 2 0 12 4 从 总 结 归纳 入 手 。 帚 自珍 敝
施 治 有 法 可 循 。”  ̄ 学 习 经 典 对 于 每 一 位 中医 学 者 来 说 , [8 37 都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那 么 如 何学 习经 典 ?古 人 云 : 以 铜 为 镜 , 以 正 衣冠 ; “ 可 以
经 典 著 作 距 今 时代 久 远 , 义 古 奥 , 想 单 从 原 文 人 手 文 要
就 能 完 全 掌 握 实 非 易 事 , 文 的重 要 性 就 得 以体 现 。路 志 正 注
先 生 认 为 : 在 诵 读 原 文 的 同时 ,要 选 择 一 些 注 本 进 行 阅读 , “ 以加 深 对 原 文 的理 解 。且许 多注 家 有 精 辟 的论 述 和极 有 见 地
古 为 镜 , 以知 兴 替 ; 可 以人 为镜 , 以 明 得失 ” “ 老 中医 之 可 。 名

中医象 j

《 名老 中医之路》 7位名 医诵读经 典分析 9
颜 纯淳 刘 更 生
( 东中医药 大学 , 东济南 2 0 5 ) 山 山 5 3 5
关 键 词 名 老 中 医之 路 经 典 医籍 中 图分 类 号 R2 文献 标 识 码
学 习方 法 A 文 章 编 号 1 7 - 9 X( 0 1 0 — 0 3 0 6 2 3 7 2 1 )3 0 7 ~ 2
经 典 旧 指 作 为 典 范 的 儒 家 载 籍 【 今 指 传 统 的 具 有 权 威 l j , 性 的著 作 。中 医经 典 也 是 如 此 , 海 洲 先 生说 :经 典 著 作 是 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