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循环走向与衔接规律表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
十二经络歌经络歌诀十二经脉歌1、手太阴肺歌: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从腋下(月需:音闹)内萦,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遂入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为喘满咳,膨膨肺胀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肺所主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结,(月需:音闹—肩膊下内侧,对腋处高起的白肉。
)臂之内前廉痛,为厥或为掌中热,肩背痛是气有余,小便数欠或汗出,气虚亦痛溺色变,少气不足发报息。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行,网络大肠,再回绕胃的上口,继续上行,穿过膈膜,入属肺脏,治肺系上行,斜出横行经腋下,沿上臂闹内,在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一直下行到肘内,然后继续循着前臂内侧下行到掌后高骨的下面,入于寸口,经过鱼际,到大母指内侧,止于爪甲的根部。
另有支络从掌后高骨处,出手腕的后面,直达次指尖端,与手阳阴大肠经相交接。
本经多气少血,所以经气有了变动,就会发生肺中膨胀而满,气不得宣布,从而见到咳嗽气喘,缺盆中痛。
变动剧烈时,可见到病人两手交叉,紧按在胸部,同时心中烦闷,眼睛发暗等“臂厥”的症状。
本经属肺,所以主肺脏的病症。
如咳逆上气,喘促口渴,心烦胸满,(音闹)臂内侧的前面(即肱骨前缘)疼痛,或手足厥冷,或掌中心发热等。
若邪气盛而有余,就会出现肩背痛,小便次数频多而量少。
如汗出而恶风寒,是被风邪所伤。
若果肺气虚,也会发生肓背痛而恶寒,气少而呼吸短促低微。
同时由于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所以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而色深。
2、手阳明大肠经歌:手阳明经大肠脉,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两筋中间行,循臂入肘行闹(月需)外,肩俞前廉柱骨傍,会此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挟口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尽迎香,此经血盛气亦盛,是动齿痛颈亦肿,是主津液病所生,目黄口干鼽衄动,喉痹痛在肩前闹(合。
月需),大指次指痛不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次指爪甲根部内侧的商阳穴,循着次指内侧上缘上行,经合谷穴,从两指歧骨的中间,出腕侧两筋的---陷处(即阳溪穴),沿前臂上行到肘外侧,继续沿臂闹外侧上行,经肩俞穴,沿肩峰前缘向后到天柱骨傍,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督脉穴名),再向前入缺盆内,络肺脏,下膈膜,入属大肠腑,另有支脉从缺盆处上走颈部,斜行贯穿两颊,入下齿龈,回过来挟口唇,左右两脉在人中穴会合,交叉上行于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衔接。
图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线路、循环、功能
图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线路、循环、功能一、十二经络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
指十二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肝经循行规律性不强。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分布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脏,阳经属腑络腑,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1、手太阴肺经(1)、经脉循行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
十二经脉得循行走向规律就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得循行交接规律就是:①相表里得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足背上至大趾内端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端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足背上分出,至大趾外端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②同名得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③相互衔接得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
十二经脉循环走向与交接规律见下图。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图
5、十二经脉得流注次序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得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得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得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图。
十二经起止点表格
十二经起止点表格一、起止点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起止点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做事情还是做决策,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起止点。
起止点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规划未来的目标。
同时,起止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过去的经历和成果。
二、十二经的起止点在中医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叫做“十二经”。
这是人体经络的分布图,将人体分为十二个主要的经络系统。
每个经络系统都与特定的脏腑器官和身体部位相连,起到调节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每个经络系统都有一个起始点和终止点。
起始点通常位于手指、脚趾或头部的特定位置,而终止点则位于身体的特定部位。
这些起止点的位置和功能都是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经络系统的起止点表格下面是十二经络系统的起止点表格:经络系统起始点终止点手太阴肺经末指甲内侧肺经经脉手阳明大肠经指端大肠经经脉足阳明胃经人中穴胃经经脉足太阴脾经大趾甲外侧脾经经脉手少阴心经小指甲内侧心经经脉手太阳小肠经小指甲外侧小肠经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直肠门膀胱经经脉足少阴肾经小趾甲内侧肾经经脉手厥阴心包经中指背侧心包经经脉手少阳三焦经无名指甲外侧三焦经经脉足少阳胆经睛明穴胆经经脉足厥阴肝经大趾甲内侧肝经经脉四、起止点的影响起止点的选取对经络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起止点选取不准确,可能会导致经络系统的功能受阻或失调。
而准确选取起止点,则可以帮助经络系统起到更好的调节作用。
因此,对于中医师来说,准确选取起止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需要对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同时,还需要结合具体的病症和病人的情况来判断和选择起止点。
总结起来,起止点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起止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决定了经络系统的功能和调节作用。
因此,准确选取起止点是中医师的基本功之一。
只有准确选取起止点,才能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应该重视起止点的选择,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十二经脉循环走向与衔接规律表
十二经脉循环走向与衔接规律表
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经脉标本
足太阳 跟以上5寸中 跗阳 两络命门(目) 睛明 足少阳 窍阴之间 足窍阴 窗笼(耳)之前 听会 足阳明 厉兑 厉兑 颊下、挟颃颡 人迎
足太阴 中封前上4寸中 三阴交 背俞与舌本 脾俞、廉泉 足厥阴 行间上5寸所 中封 背俞 肝俞
足少阴 内踝下上3寸中 交信、复溜 背俞与舌下两脉 肾俞、廉泉 手太阳 外踝之后 养老 命门(目)之上1寸 攒竹 手少阳 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 中渚 目后上角、目外眦 丝竹空 手阳明 肘骨中上至别阳 曲池 颜下合钳上 迎香 手太阴 寸口之中 太渊 腋内动脉 中府 手厥阴 掌后两筋之间2寸 内关 腋下3寸 天池 手少阴 锐骨之端 神门 背俞 心俞
四海、气街
部位
四海 气街 头 脑
(髓海)
脑 (头气之街) 胸 膻中 膺、背俞(心、肺)
(气海)(胸气之街)
腹胃
(水谷之海)冲脉、背俞(肝、脾、肾)(腹气之街)
胫冲脉
(血海)气冲、承山、踝上以下(胫气之街)。
十二经络交接穴位
各位爱友:
下面的题对你一定会有益的,看了它你会增加一分的!同时强烈要求加分!
十二经交接规律:
1)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2)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
3)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十二经脉走向动画图(经典)
十二经脉走向动画图(经典)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注意:请观看十二经脉走向动图(留意图中的红色或者蓝色的虚线走向)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
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
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
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
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准确的子午流注时间表与歌决十二经络走向,交接,流注,交会
准确的⼦午流注时间表与歌决⼗⼆经络⾛向,交接,流注,交会准确的⼦午流注时间表准确的⼦午流注时间歌决⼦胆丑肝寅时肺,卯时⼤肠⾠时胃巳脾午⼼未⼩肠,申时膀胱⾣时肾戌时包络亥三焦,脏腑最旺时⾠定。
⼈是⼤⾃然的组成部分,⼈的⽣活习惯应该符合⾃然规律。
把⼈的脏腑在12个时⾠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则是环环相扣,⼗分有序:⼦时(23点⾄1点)胆经最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点⾄3点)肝经最旺,肝⾎推陈出新。
寅时(3点⾄5点)肺经最,将肝贮藏的新鲜⾎液输送于百脉,迎接新⼀天的到来。
卯时(5点—7点)⼤肠经最旺,此时起床利于排泄。
⾠时(7点⾄9点)胃经最旺,此时吃早饭,有利消化。
巳时(9点⾄11点)脾经最旺,有利于吸收早饭的营养,⽣⾎。
午时(11点⾄13点)⼼经最旺,有利于周⾝⾎液循环,⼼⽕⽣胃⼟,有利于消化午饭。
未时(13点⾄15点)⼩肠经最旺,有利于吸收午饭营养。
申时(15点⾄17点)膀胱经最旺,有利于泻掉⼩肠下注的⽔液及周⾝的“⽕⽓”。
⾣时(17点⾄19点)肾经最旺,有利于贮藏⼀⽇的脏腑精华。
戌时(19点⾄21点)⼼包经最旺,清理⼼脏周围的病邪,以利⼈进⼊睡眠。
亥时(21点⾄23点)三焦经最旺,三焦通百脉,⼈应进⼊睡眠,修养百脉⽣息。
从亥时初(21点)开始到寅时末(5点)结束,是⼈体细胞休养⽣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随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阴主静,是⼈睡眠的良⾠,此时休息才能有良好的⾝体和精神状态。
这与睡觉多的婴⼉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婴⼉发育不良是⼀个道理。
⼈在宇宙中只是⼀粒微尘,要顺应天时、顺应⾃然,若逆天,⼈就容易过早衰⽼,容易⽣病!由此可见⼦午流注对⼈的重要性。
⼗⼆时⾠和⼈体经络⾛向⽰意图其歌诀:寅时⽓⾎注于肺,卯时⼤肠⾠时胃,巳脾午⼼未⼩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戌时包络亥三焦,⼦胆丑肝各定位。
⼗⼆经脉表⾥属络关系:⼗⼆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脏配⼀腑,⼀阴配⼀阴,形成了脏腑阴阳表⾥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具体表述如下:
按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分别分成前、中、后三条区线。
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i / i。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
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
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
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
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中医宝典微信号zhongyidaxue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简介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奇经八脉-八穴歌奇经八脉的作用奇经八脉的特点奇经八脉的医学应用奇经八脉的养生功能奇经八脉名称经络学说经络简介经脉简介络脉简介别络简介(十五络脉)浮络简介孙络简介十二皮部简介十二经别简介藏象学说藏象学说简介藏象学说理论形成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藏象五系统脏腑关系运气学说(五运六气)精气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及辨证阴阳学说阴阳简介阴阳特性阴阳变化阴阳属性阴阳关系阴阳临床应用阴阳相倚阴阳渊流五行学说中医五行简介五行归类的方法五行的相乘、相侮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的制化、胜复五行的母子相及五行指点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中医五行归类表相关文章中医学简介中医史中医治病的实质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中医的起源中医的历代称呼十二时辰对应脏腑图中医辨证“辨症”病因辨证:外伤证候病因辨证:饮食、劳逸证候病因辨证:七情证候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脉象分类与主病。
中医学“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中医学“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走行方向的规律,《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
手三阴经起于胸中,循上肢内侧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循上肢外侧,走向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循下肢外侧,走向足趾端;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经下肢内侧走向腹部、胸部。
二、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端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翼旁交接,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交接。
3.足、手阴经在胸中交接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足少阴肾经与手阴心
包经在胸中交接,足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在肺中交接。
针灸学歌诀
十二经脉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名称三大要素手足+阴阳+脏腑十二经脉分布规律重点:四肢部的分布框架:内外,前中后内外:四肢内侧→阴经;四肢外侧→阳经前中后: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上肢外侧(手三阳经):前缘→手阳明大肠经;中缘→手少阳三焦经;后缘→手太阳小肠经(阳,少,太)上肢内侧(手三阴经):前缘→手太阴肺经;中缘→手厥阴心包经;后缘→手少阴心经(太,厥,少)下肢外侧(足三阳经):前缘→足阳明胃经;中缘→足少阳胆经;后缘→足太阳膀胱经(阳,少,太)下肢内侧(足三阴经):前缘→足太阴脾经;中缘→足厥阴肝经;后缘→足少阴肾经(太,厥,少)特例:组内踝上8寸以下:厥,太,少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肺大包焦心小肠,脾胃肝胆肾膀胱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联络眼角:目外眦→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少阳侧头痛目外眦)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睛明)入耳中: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交头接耳胆小鬼→焦胆小)舌:连舌本,散舌下→足太阴脾经夹舌本→足少阴肾经(肾两个夹着)齿:上齿→足阳明胃经下齿→足阳明大肠经入络脑:足太阳膀胱经环阴器: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举手向上:阴升阳降)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十二经脉大体交接部位相表里的阴经阳经→手足末端(指,趾)同名阳经→头面部(诸阳之会)相互衔接的阴经阴经→胸中十二经脉交接部位规律相表里的阴经阳经,同名阳经:看下条经脉起始穴部位(两处特殊:大肠→胃,膀胱→肾)阴经与阴经:看下条经脉对应脏腑奇经八脉名称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督,任,冲脉起于胞中,同出会阴,一源三岐)奇经八脉分布督脉:腰背正中(总督六阳经,阳脉之海)任脉:胸腹正中,上抵颏部(阴脉之海)冲脉:肾经并行,环绕口唇(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胁下,绕腰一周(约束纵行诸脉)阴,阳维脉:维系全身阴,阳脉阴,阳跷脉: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十二经别分布(离,合,出,入)四肢肘膝关节附近正经别出(离);经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脏腑联系(入);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表里阳经经脉(合);“六合”经络学说临床应用诊断:分经辩证:前额→阳明;侧头→少阳;枕部→太阳;巅顶→足厥阴治疗:针灸治疗: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药物归经:如头痛(太阳→羌活;少阳→柴胡)腧穴分类十四经:归属十四经,总称“经穴”;固定名称位置;明确主治;组成362个穴奇穴:有的十四经,有的不是;固定名称位置;主治单一;可多个穴点组成(阿是穴基础)阿是穴:压痛点取穴,天应穴,不定穴;无具体名称位置;病变附近,也可较远;无定数腧穴主治特点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睛明→眼病);共同特点远治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合谷→近上肢,远头面);十二经脉四肢肘膝关节下腧穴特殊作用:双向调节和特异治疗(天枢→泄泻,便秘;内关→升心率,降心率);某些腧穴(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原穴,络穴组成手太阴肺经:太撕心裂肺→太渊,列缺手厥阴心包经:大内侍卫→大陵,内关手少阴心经:心神通→神门,通里足太阴脾经:姜太公→太白,公孙足厥阴肝经:太离谱→太冲,蠡沟足少阴肾经:太大声→太溪,大钟手阳明大肠经:大谷粒→合谷,偏历手少阳三焦经:阳关道→阳池,外关手太阳小肠经:小腕正→腕骨,支正足阳明胃经:欧阳锋→冲阳,丰隆足少阳胆经:虚度光阴→丘墟,光明足太阳膀胱经:经常飞→京骨,飞扬任脉: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络穴长强散于头脾之大络:大包布于胸胁原穴,络穴临床应用原络配穴法:肺经先病原穴太渊,大肠后病络穴偏历;大肠先病原穴合谷,肺经后病络穴列缺背俞穴,募穴组成背俞穴:什么脏腑→什么俞;心包背俞穴→厥阴俞募穴:六脏:肝→(肝癌晚期)期门;心→(巨开心)巨阙;脾→章门;肺→(肺腑之言)中府;肾→(肾精不足)京门;心包→(鸡蛋皮)膻中六腑:胆→(日月神教)日月;小肠→(大观园)关元;胃→中脘;大肠→(两天枢)天枢;膀胱→(尿急)中极;三焦→(三重门)石门五俞穴(井,荥,输,经,合)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八脉交会穴(肘膝以下)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腧穴定位骨度分寸(1寸=1等分)体表标志(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之间取膻中)活动标志(张口取听宫,闭口取下关)指同身寸(中指,拇指,横指同身寸(一夫法))。
十二经脉
5.2.1 十二经脉的名称
手 足
陰
太陰 厥陰 少陰
手太陰肺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陰心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太陰脾經 足厥陰肝經 足少陰腎經 足陽明胃經
陽
陽明
少陽
太
足太陽膀胱經
5.2.2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和分布规 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 阴经与阳经交接: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 阴经与阴经交接:阴经在胸腹相交接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手三阴经均起于胸中,从胸走手,在手指各与其相表里的手三阳经交会; 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从手走向头,在头面与足三阳经交会; 足三阳经均起于头面部,从头走向足,在足趾各与其表里的足三阴经交会; 足三阴交均起于足趾,从足走向胸腹,在胸部各与手三阴经交会。
十二经脉
主讲人:汪海峰
⑴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为手足三阴经、
手足三阳经的总称。 ⑵作用: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⑶特点:十二经脉有一定规律的循行路线,其 特点是:
① 分布规律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头面躯干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躯干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5.2.3 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的起止路线
十二经脉的起止路线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部位内侧外侧手前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中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后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足前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中厥阴肝经少阳胆经后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
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二、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
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经常考到,重点。
为便于记忆,我编了首顺口溜,内容见指南。
肺经食指连大肠,与胃相交鼻翼旁。
下接脾经大趾端,再行心中在心上。
小指小肠内眦胱,小趾肾经胸包镶。
无名三焦外眦胆,大趾接肝回肺乡。
简述十二经脉的衔接规律
简述十二经脉的衔接规律十二经脉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们共有十二条,分别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手少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胆经、足少阴脾经、足阳明肾经、手厥阴心经和足厥阴肝经。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彼此之间的衔接规律。
关于十二经脉的衔接规律,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本脉相关,即每一条经脉之间都存在直接的联系;二是相关性,即每一条经脉都与其他经脉有一定的联系。
第一条原则即本脉相关,指的是它们之间有直接的关联。
比如督脉和任脉在下肢相互连接;督脉和带脉在上肢相连;任脉和手少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在上肢相连;带脉和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胆经在下肢相连;手厥阴心经和足厥阴肝经在上下肢之间相连;手少阴心包经和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胆经和足少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肾经之间也有某种联系。
第二条原则即相关性,即任一条经脉都与其他经脉有一定的联系。
比如督脉和任脉之间,共同控制上下肢的关节活动,并相互促进经络的血液循环;手少阴心包经和足少阴脾经之间,共同控制脏腑的功能和内分泌活动;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胆经之间,共同控制肺的通气和排毒功能;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肾经之间,共同控制肾的吸收和排泄功能;手厥阴心经和足厥阴肝经之间,共同控制肝脏的排毒和免疫功能。
十二经脉之间的衔接规律,对于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意义。
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联系,往往能够反映出人体内不同部位疾病的演变规律,同时也为临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使得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更加科学有效。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得出结论:十二经脉的衔接规律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正确掌握经脉之间的衔接规律,使得中医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患者的脉象变化,从而更好的针对性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十二经脉循行顺序记忆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附:记忆要点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
现分述如下:①脏腑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
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
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十二经脉中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
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
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三、实例演示1、手太阴肺经首先,手三阴从胸走手。
其次,手,提示分布在上肢;太阴,提示位于(肢体)内侧前缘;肺,提示属肺,络大肠。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大致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属肺,络大肠.2、足少阳胆经首先,足三阳从头走足。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
十二经络歌经络歌诀十二经脉歌1、手太阴肺歌: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从腋下(月需:音闹)内萦,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遂入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为喘满咳,膨膨肺胀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肺所主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结,(月需:音闹—肩膊下内侧,对腋处高起的白肉。
)臂之内前廉痛,为厥或为掌中热,肩背痛是气有余,小便数欠或汗出,气虚亦痛溺色变,少气不足发报息。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行,网络大肠,再回绕胃的上口,继续上行,穿过膈膜,入属肺脏,治肺系上行,斜出横行经腋下,沿上臂闹内,在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一直下行到肘内,然后继续循着前臂内侧下行到掌后高骨的下面,入于寸口,经过鱼际,到大母指内侧,止于爪甲的根部。
另有支络从掌后高骨处,出手腕的后面,直达次指尖端,与手阳阴大肠经相交接。
本经多气少血,所以经气有了变动,就会发生肺中膨胀而满,气不得宣布,从而见到咳嗽气喘,缺盆中痛。
变动剧烈时,可见到病人两手交叉,紧按在胸部,同时心中烦闷,眼睛发暗等“臂厥”的症状。
本经属肺,所以主肺脏的病症。
如咳逆上气,喘促口渴,心烦胸满,(音闹)臂内侧的前面(即肱骨前缘)疼痛,或手足厥冷,或掌中心发热等。
若邪气盛而有余,就会出现肩背痛,小便次数频多而量少。
如汗出而恶风寒,是被风邪所伤。
若果肺气虚,也会发生肓背痛而恶寒,气少而呼吸短促低微。
同时由于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所以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而色深。
2、手阳明大肠经歌:手阳明经大肠脉,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两筋中间行,循臂入肘行闹(月需)外,肩俞前廉柱骨傍,会此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挟口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尽迎香,此经血盛气亦盛,是动齿痛颈亦肿,是主津液病所生,目黄口干鼽衄动,喉痹痛在肩前闹(合。
月需),大指次指痛不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次指爪甲根部内侧的商阳穴,循着次指内侧上缘上行,经合谷穴,从两指歧骨的中间,出腕侧两筋的---陷处(即阳溪穴),沿前臂上行到肘外侧,继续沿臂闹外侧上行,经肩俞穴,沿肩峰前缘向后到天柱骨傍,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督脉穴名),再向前入缺盆内,络肺脏,下膈膜,入属大肠腑,另有支脉从缺盆处上走颈部,斜行贯穿两颊,入下齿龈,回过来挟口唇,左右两脉在人中穴会合,交叉上行于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衔接。
中医学——十二经脉流注图
中医学——十二经脉流注图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01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0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0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
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循环走向与衔接规律表
十二经脉标本
足太阳跟以上5寸中跗阳两络命门(目)睛明
足少阳窍阴之间足窍阴窗笼(耳)之前听会
足阳明厉兑厉兑颊下、挟颃颡人迎
足太阴中封前上4寸中三阴交背俞与舌本脾俞、廉泉足厥阴行间上5寸所中封背俞肝俞
足少阴内踝下上3寸中交信、复溜背俞与舌下两脉肾俞、廉泉手太阳外踝之后养老命门(目)之上1寸攒竹
手少阳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中渚目后上角、目外眦丝竹空
手阳明肘骨中上至别阳曲池颜下合钳上迎香
手太阴寸口之中太渊腋内动脉中府
手厥阴掌后两筋之间2寸内关腋下3寸天池
手少阴锐骨之端神门背俞心俞
四海、气街
部位四海气街
头脑
(髓海)
脑
(头气之街)
胸膻中
(气海)膺、背俞(心、肺)(胸气之街)
腹胃
(水谷之海)冲脉、背俞(肝、脾、肾)(腹气之街)
胫冲脉气冲、承山、踝上以下
(血海)(胫气之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