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导游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借2004年10月南京农业大学九十周年校庆的契机建成开馆,建筑面积约2000平米。大家可以看一下门口的三块牌子,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南京分馆、南京博物院南农分院、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该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接待的参观者以达五万人次,它的建筑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这个博物馆与我们学校的主楼都是由杨庭宝设计的,杨庭宝是我国民国时期南派建筑四大家之一,他设计的建筑极具中国特色。

(进门后)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由两大块组成:一是中华农业文明展,它主要讲述了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二是南农大校史陈列,它不仅介绍了南农大的校史,更体现出了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介绍中华农业文明的起源;第二个部分展示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第三部分为中国农业制度的历史演变;第四部分为中国传统农业在世界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第五部分为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与农业文化;第六部分为南京农业大学校史陈列。

(走进去)首先看到<斫木为耜——中华农业文明的起源>,斫是砍削的意思,耜的偏旁耒是尖木棒的意思,耒用于将土地戳孔然后放入种子,耜是木棒加上石片,泛指古代的农具。此句出于《易经*系辞》中的“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中国原始农业开始于距今一万年前后,分为三个阶段:耕火种、锄耕农业、梨耕农业。大家看一下这些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锛,分别用于切穗、加工,还有石斧,它是用来砍伐树木的,原始农业刚开始是刀耕火种阶段,原始人类将树木砍倒,之后放火将其烧成草木灰,于是就在肥沃的土地上种植作物,可两三年之后土地失去肥力,然后他们就迁移到别处耕种,过了三十年左右再回到原来的地方继续耕种,所以我们称当时的农业是迁移农业。之后看一下作物遗址图:河姆渡遗址是1976-78年发掘出来的,在此之前国内普遍认为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有三四千年,而河姆渡遗址这个考古发现则将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推向了六千九百年前,半坡遗址中的一些考古发现则表明中国种植麦的历史已有七千年了,贾湖遗址中的一些考古发现则表明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已有八千多年,而玉蟾岩遗址中的一些考古发现则表明中国在一万多年就出现了栽培稻,苏州草鞋山遗址的一些考古发现证明当时已存在农田。然后再看一下家畜遗址图:河姆渡遗址中挖掘出了一些猪的骨骼,在大汉口挖掘出的墓葬品种有了新的考古发现:有的墓葬品种有几十具猪的骨骼,有的墓葬品种只有两三具的猪的骨骼,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已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距。旁边有一幅猪的形体变化图,大家可以看一下,尔后我们看一下纺纶,这些纺纶中间都有小孔,将木棒插进孔里,转着木棒就能把线捻起来了。接着大家看一下青铜农具,众所周知在夏商时青铜器开始出现,但那时的青铜器主要是供皇宫贵族使用,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农具大量出现,如铜锄等,其中比较特别的是铜鼎,鼎最早是炊具,之后成为祭祀用品,最后变成了权利的象征,“问鼎中原”就是这么来的。然后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陶井、陶屋陶楼,它们是陶具模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都是陪葬品,即考古界所说的明器(冥器)。旁边的是铁牛,也是陪葬品,制作的还是比较精美的。

(边走边走)这一块展现出了耕种器具方式的演变:从汉代的直辕犁到唐代的曲辕犁,北方的耕耙耱的配套使用。大家可以看一下展示的铁农具,春秋中晚期,中原地区铁农具已逐渐增多。战国秦汉时期,铁农具在黄河流域已很普及,常见的有:锸(掘土的工具)、铲(削平土地的工具)、镢(刨土的工具)、锄(刨地的工具)、铧(犁上的铁片)。大家看一下中间这个铁鏊,它是用于煎饼的,下面用木炭生火。大家再进来看一下翻车,它又名龙骨水车,用于提取河水灌溉农田,翻车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三国时魏马均对翻车加以改进,用于灌溉地势较高的农田,大家看一下这辆翻车,它是清代的,长约七米,人在上面踩,水就提取上来了。我在想大家介绍一下耧车,汉武帝时期发明了耧车,作物播种方式由撒播改为

条播,耧车将开沟、下种、覆土、三项作业合二为一,播种质量和效率大为提高,它传到外国后塔尔将其改良为条播机。(另一个厅)这里展示了一个手摇的龙骨水车,还有一些陶器,大家看一下这个陶猪圈,上面是厕所,下面是一窝小猪,形态栩栩如生。

(再走进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丝绸产品举世闻名,远销海外,历史上的中外贸易通道也被称为丝绸之路,汉唐时期,我国蚕桑业的中心在黄河流域,齐鲁以及关中等地的蚕桑业均很有名,宋元时期南方蚕桑业蓬勃发展,蚕桑业重心南移,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刺激,杭州嘉湖地区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蚕桑业日益兴旺。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台纺织机,它是我馆从民间征集来的,大约是民国时期的,大家看一下墙壁上的图片,我们从汉代的画像石中的纺织画面复原出了当时的纺织机,机器还是十分复杂的。

(走廊)耕织图,南宋出现,明清得到发展,一共二十四幅图十二耕十二织,朝廷召集画工画了二十四幅耕织图后刻印了颁发给地方,再由地方去推广,由此可见当时的统治者对农业是十分重视的。之后是农田水利设施,大家看一下这幅都江堰展示图,都江堰是秦昭王时蜀手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修建完工后使得成都平原再也没有旱涝,之后程成都才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在1996年青城山——都江堰成功申报了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然后是农书,古代有四大农书,分别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的《王桢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清代的《授时通考》,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则居四大农书之首。《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一部农书,我国现在有两部明代的《齐民要术》,一部在我们学校,一部在上海博物馆,但上海博物馆的《齐民要术》缺两卷而我校的则是完好无缺的,所以可以说我们学校的《齐民要术》是孤本,由由于我馆条件有限,所以明代的《齐民要术》不在这里,在这里展示的是清代的《齐民要术》,这也已经是文物了。大家再看一下这幅图,徐光启是上海人,官至礼部尚书,他编写的《农政全书》对明清时期的农业和农学发展长生了重要影响,而现在上海的徐家汇就是徐光启后人汇集的地方。

(再走进去)这一块介绍了中国农业制度的历史演变,文字介绍的很详细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然后大家可以看到一些度量衡工具,这些是称,秤杆代表平衡、秤砣代表权力,“权衡”一词就是这样来的,可能有人会问这些小小的称是干吗用的,它们是戥子,是用来称黄金和药材的,后面的两个木盒是用来装戥子的。这一个是官权,用来称粮食的。这些事一些度量衡工具,大家可以看一下。

(第四个部分)这一板块介绍了中国传统农业在世界农业中的地位与影响,中国是世界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也是第一个种植水稻大豆茶叶等作物的国家,在东汉是已经出现了稻田养鱼,这就是现在生态农业的雏形,而中国农书的外传也给世界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里还有两个实物,分别是曲辕犁与耧车,大家可以根据这两样东西想象一下当时的耕种场景。

(走廊)这里摆设出了一些铜镜,最早我国是没有镜子的,都是拿盆水来照出自己容貌,之后出现了铜镜,而我们现在用的水银镜则是从国外流传进来的,这里展示的都是铜镜的背面,其正面磨的非常平整,背面则十分精美,镜子旁边是带钩,是用来钩住镜子的。

(第五个部分)讲述了中国的一些农家生活、乡土文化与民俗风情,如拜堂、闹元宵、祭灶神等,这两幅“男十忙”与“女十忙”则分别展现了男耕女织的工作场景。

南京农业大学校史陈列以实物、图片和文字展示了南农人传承薪火、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南京农业大学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由金陵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农学院和浙江大学部分科系组建而成,他起源于1902三江师范学堂农业博物科。南农主要前身是金陵大学农学院饿中央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与1914年始建农科,首创四年制农学本科,这是南京农业大学的肇始,2004年学校迎来了90华诞。由于图片文字十分丰富,所以主要以自己看为主,在参观过程中可以讲解一下:“中华民国义农会”的签名,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张骞和裴义理等在南京组织建立“中华民国义农会”,号召开垦荒田发展农业,孙先生领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