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7dfb3258fb770bf78a554c.png)
张爱玲是一个别致的女子,她用作品写就了一生的传奇,她的故事里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让人欲罢不能,无意间的走近而成为永恒的张迷,她的文字雅俗相触,中西合璧,传统意让与现代的技巧相统一,时隔50 年她的作品依旧新鲜,她笔下的人物依然是前精神的,虽然她已远离人世,而她的文字依然在滚滚红尘中徜徉。
1、作品中浓郁的市井气息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小人物的种种俗欲,为了安身立命,而不得为之的命运。
贫穷的白流苏,葛薇龙;都不得为之的生计而以婚姻,青春为代价,换取物质的满足。
出卖一生,终于成为富有者的梁太太,曹匕巧,在扭曲的灵魂中挣扎。
葛薇龙对衣饰的喜爱,白流苏为长期饭票——婚姻的算计。
梁太太那唯一的乐趣,曹匕巧死守着用青春换来的金钱。
在她笔下那么生动,那么无耐,让我们在摇头叹息之后重又省视自己,自己身上有多少她们的影子,俗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
她们就在我们身边,张爱玲说:“我喜欢听市声。
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2、浓郁的旧小说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几乎都采取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以“说书人”的身份来讲故事。
如《沉香》,第一炉香一开篇就是说书人的口:“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中国旧小说多是单条线索,按时空的先后演变顺序来结构故事。
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张爱玲的小说多市如此,无论穿插多少倒叙,插叙补叙总体线索不变。
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金锁记》《十八春》尽管开头使用了倒叙,但文章展开,很自然转为以时空变化为序,以人物性格命运为线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依次铺开。
她的小说有无巧不成书,曲折性,传奇性,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等传统的旧小说方式。
俗增加了耐谈性。
俗雅——华美后的苍凉。
张爱玲的作品在这俗人俗欲里,又有一丝深层的味道。
人物对命运的抗挣与无耐。
世态炎凉,让爱思索的读者诅嚼,如《倾城之恋》白流苏,是一个28 的离婚女子,她出身在一个没落腐朽的旧式家里,排行老六,20出头,坚决同丈夫离婚,回了娘家,她的钱渐渐被兄嫂花光,又开始冷落嘲讽,劝她改嫁。
张爱玲作品的特点
![张爱玲作品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10db77daf1ffc4ffe47ac49.png)
张爱玲作品的特点
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而尖锐的笔触、华丽阴郁的写作风格,使得张爱玲在上世纪四十年代
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加之出身破落世家的背景和传奇般的情爱纠葛,她本人甚至成为了“
上海风情”的一个符号化人物。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她"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
1.她采用的语言是私人性的话语,也就是现代都市女性的话语.
2.她笔下的人物也几乎都是"不彻底"的,"软弱的凡人".
3.她的小说真实地表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生的风貌.
4.由于她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双重影响,使得她的小说既有传统小说叙事套路的痕迹,又带有"现代派"味道,诸如注重人物意识的流动,注意暗示与象征,善用联想,特别是对人物病态心理的描写与剖析等等,都显示这一特点.
5.她的小说具有雅俗融合的特征,也即是"新旧文学界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
6.她的小说中具有繁复,丰富的意象.且这些意象具有鲜明的都市特征.这些独特的意象,带来了张爱玲小说写作独特的风貌.。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a77a91a844769eae009edbe.png)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
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
同时张爱玲对人性和生命也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态度——她用站在高处的视野,鸟瞰人间的争风吃醋,用敏锐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都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她以一种超然甚至冷酷的笔触,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我们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
她的文字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如果不嫌拟于不伦,只要把其文的…香港‟改为…上海‟,…流苏‟改为…张爱玲‟,简直是天造地设”——...张爱玲的散文文体特色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郁渗透、走向世俗的现世精神、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既构成了当时文坛上不同于主流语境的另一种风格,也构成了其散文文体的鲜明特色.思想境界:在散文中,张爱玲对于千家万户仔细过生活的现时细节,以及人情世故,怀着一股热烈真切的喜爱。
正如毛姆曾经从惠特曼的诗里,得到过一份启悟:“诗不一定要从月光、废墟、以及患相思病的少女的悲吟才能找得到。
诗一样存在于街头巷尾,火车站、汽车,也存在于工匠的劳动,农妇们单调无趣的工作里,存在于工作以及休闲的任何时刻。
一言蔽之,整个生活,以及所有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找到诗。
”[6]诗如此,散文也如此,而张爱玲的散文尤为如此。
她总是在世俗生活中寻找快乐,整个人都是世俗化的小...总结了一下。
刻薄而极富偏才细腻、物质、唯美、善于从悲剧的角度看生活是一个从内而外崇尚美的女子带有明显的传奇的手法,却又极具个人情感的特色。
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
![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7fc5c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91.png)
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
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张爱玲《封锁》内容简介】《封锁》写的是男女主角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车上恋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
【张爱玲《封锁》主题】《封锁》是张爱玲著名的短篇小说。
作品以四十年代初的旧上海为背景,叙述了在非常时期因故被封锁了的电车车厢内,一群“软弱的凡人”的“通常的人生回声”。
他们在突然脱离了习惯的生活轨道后,一时无事可做,百无聊赖,上演了一幅人生百态图。
其中有两个在日常生活中不失为“好人”形象的男女,竟然在这极短的时间内产生了自然而然的爱情。
当封锁开放后,他们又都恢复了惯常的生活状态,乖乖地像乌壳虫似地躲回“巢里”去了。
1、张爱玲故意借在这种超现实的背景下人性本相的真实曝大,反映了人面对强大而没落的文化背景时对文化的抗争与屈从,展示了没落的社会文化中人生由外来苦难带来的内在悲剧。
小说是想在这肮脏的、不可理喻的现实背景下展示人面对没落的社会文化时思想的脆弱、幻想的脆弱、情感的脆弱。
现实文化原本如此,而这个现实又是难以抗拒的,人只有节节败退,只能无可奈何地哀叹,结果使生活变得没有光亮、没有热情、没有希望。
而没落的社会文化一旦为人们所接受,便构成了人性的一部分,造成了人性的懦弱、卑怯和可笑可怜,他们即使在特殊的环境中偶尔对.生命的真相有所了悟,也不可能长久地停留在这一点上,生活真相的可怕与恐怖是一般人的意识难以负荷的,于是他们只好回到纷扰的现实中去,埋头于眼前的琐事之中。
吕宗祯不愿意进入理性,他没有了封锁的那种环境,就连情欲的一而也没有了。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人让真实的人性受环境屈抑着,不敢表现不愿表现,然而他们也不做极恶的坏事,他们软弱虚伪,心中却还是有着真实的挣扎,一且给予他们一个“封锁”的良好大环境,他们仍然能够在外界的冲击下回复到人性的纯真。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5a99a5102768e9951e738c2.png)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
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
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由于张爱玲社交范围窄,朋友不多,知心者更少。
她沉默寡语,冷眼审视人生,在这样的创作心态支配下,其笔端写出扭曲的人格,变态的灵魂。
把读者逐步引入她营构的苍凉世界,同时,也展示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美。
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2]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渺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进进出出。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
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
他们在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fb3ceac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3.png)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张爱玲(1920年—1995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以独特的散文风格和犀利的洞察力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她的作品情感细腻,语言清丽,深刻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矛盾。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张爱玲及其作品的特点。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普遍以女性为主角,呈现出女性独特的心理和体验。
她以抒情的笔调写下了那个时代女性的艳丽而苦涩的生活印象。
作品中常常描绘女性的细腻情感,思考女性的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
无论是《红玫瑰与白玫瑰》,讲述了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女主人公的爱情遭遇;还是《倾城之恋》,描述了女主角与三个男人之间复杂的关系,都展现出张爱玲对于女性独特经历的关注。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常常通过她精细入微的描写和洞察力,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剖析。
她擅长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思考,勾勒出人们感情和行为背后的根源。
她的小说作品《闲适》,《小团圆》,《梦》等,都以细腻的笔触和精准的观察,探讨了人性的欲望、自私和追求真实的渴望。
她善于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再者,张爱玲的语言风格清丽、凝练,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
她独有的文学语言,常常带有一种古典的风格,流畅而优美,又不失犀利的锐度。
她善于运用比喻、修辞和暗示,创造了大量富有诗意的形象和场景。
她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通过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句子,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回味。
最后,张爱玲的作品表达了她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失望。
她的作品常常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背叛和伤害。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令人扼腕的爱情和无奈的希望,她对人性的洞察让人感到沉重和无奈。
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主人公李碧华被两个男人争夺,最终无法选择,最终走向悲剧。
这种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失望,成为了张爱玲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总之,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女性视角出发,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矛盾。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233305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9.png)
张爱玲作品特点张爱玲(1920-1995),华语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擅长写作小说、散文和剧本。
她的作品风格独特,笔触精细细腻,常常揭示人性的复杂和伤痛。
本文将介绍张爱玲作品的三个特点:情感细腻,婉约而优美,思想深邃。
一、情感细腻张爱玲的作品以对人情世故的敏锐触察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而著称。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和纠结。
例如,在《红玫瑰和白玫瑰》中,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不仅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情感,还通过一些微小的细节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二、婉约而优美张爱玲的作品以婉约而优美的文风而闻名。
她的文字流畅而雅致,富有诗意。
她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构建独特的意象与符号体系。
她的文字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美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倾城之恋》中,她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凄美的爱情,她的文字如丝一般柔软,温婉而又动人。
三、思想深邃张爱玲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往往与深刻的思考与哲学意蕴相结合。
她通过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局限。
她的作品常常提出对于自由、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思索。
例如,在《金锁记》中,她通过女主角的命运反思了封建礼教对于女性命运的束缚,提出了对于个体自由和权利的呼吁。
她的作品中透露出的思考和触动,常常引发读者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与共鸣。
总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情感细腻、婉约而优美的文风与深邃的思想常常相结合。
她用她独特的文学语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伤痛,使读者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她对于人情世故的敏感触察和对于文字的精细塑造,使她的作品仍然深受世人的喜爱,并且对于华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征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7b26c9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4.png)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征张爱玲(1920-1995)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一位女作家,她以纤细的笔触和独特的笔法著称于世。
她的小说语言独特,凝练而委婉,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探讨。
首先,之一是言简意赅。
她有着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在片刻之间将一个故事深入人心。
她常通过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用简练的文字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一文中,她用“红玫瑰”和“白玫瑰”来隐喻两个女主角,以此揭示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和女性的困境。
这种言简意赅、寓意深远的表达方式,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点。
其次,还体现在她对情感的细腻刻画上。
她擅长通过语言描绘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和矛盾。
她能捕捉到人物情感的微妙变化,并通过细腻的文字技巧将之展现出来。
比如在《小团圆》一文中,她以女主角秦萍的视角,描写了她对婚姻的期望和失望,通过对她对花园的描述,深入揭示了她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这种对情感的细腻揭示,使得张爱玲的小说产生了独特的情感共鸣。
再次,还体现在她对细节的关注上。
她以微小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展现其性格和命运。
她善于通过观察人物细节,把人物的思想和情感通过隐晦的描写表达出来。
比如在《金锁记》一文中,她通过女主角尤利西娅的穿戴、喜好、行为等细节,揭示了她内心的孤独和渴望。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张爱玲的小说更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感。
最后,还表现在她对时间和空间的特殊运用上。
她常通过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叙述方式,将故事、情感和思想融为一体。
她通过穿插过去和现在的场景,回顾和展望,展示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命运的沉浮。
比如在《生死场》一文中,她以“我来告别这个时代”作为开篇,通过回忆过去的片段,将主人公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特殊运用,使得张爱玲的小说更具有跨度和层次感。
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言简意赅、情感细腻、注重细节以及特殊运用时间和空间等。
她的语言风格独特,以寥寥数语展现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论张爱玲悲剧开题报告
![论张爱玲悲剧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ca91ff1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e4.png)
论张爱玲悲剧开题报告引言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情感描写而著名。
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悲剧元素,揭示了个人命运的悲剧性。
本文将对张爱玲悲剧的特点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她作品中悲剧元素的影响。
张爱玲悲剧的特点张爱玲的作品以悲剧为主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内外矛盾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常常是由个人内心和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引发的。
她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冲突,揭示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己之间的矛盾。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主人公琪莉的内心矛盾和外界压力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2. 命运的无情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命运对人物的安排往往是无情的。
她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示了命运对个人造成的伤害和不公平。
在《倾城之恋》中,主人公苏童与白流苏的爱情被命运所阻挠,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结局。
3. 悲剧中的美尽管张爱玲的作品充满了悲剧元素,但她通过对情感的细腻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使悲剧成为一种美。
悲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让人深受触动,产生共鸣。
无论是《色戒》中的王佳芝,还是《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琪莉,都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形象。
张爱玲悲剧的原因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元素并非偶然出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个人命运的无力张爱玲将个人命运的无力作为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个人在命运面前力量的无能为力,无法抵挡命运的摧残。
这种无力感使人物陷入了悲剧的深渊。
2. 社会环境的制约张爱玲的作品中,社会环境对个人命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社会的束缚和道德规范限制了人物的行动和选择,使他们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她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展示了社会对个人命运的制约。
3. 人性的弱点张爱玲揭示了人性的弱点是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物因为自私、贪婪、欲望等弱点而走向自己的悲剧命运。
她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剖析,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
张爱玲悲剧的影响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元素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对现实的反思张爱玲的悲剧作品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不公平现象,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现代文学】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现代文学】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401da10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5.png)
【现代文学】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作家。
她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成了一个“异数”,尤其是她的小说创作,真实地、历史地再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深刻的层面,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其小说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灵活运用古典小说的创作手法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与民族传统联系最紧密的作家之一。
她的创作在继承和借鉴民族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传统风韵中凸显现代个性,从古老文化中渗透现代气息,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立于中国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作家。
1、结构上的“中国模式”张爱玲大部分的小说都采用我国传统小说纵式结构的写法。
中国古典小说讲究两点:一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叙述描写要首尾一贯,前后照应;一是“憎而知其善,爱而知其丑”,充分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这两点,张爱玲把握的很好。
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每个故事都是有头有尾,都是完整的。
人物的性格发展在情节推进中得到完成,具有整体美,而人物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彻底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她的作品里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高大全”人物,也没有一个作恶多端、坏透了的人物,大都是些带有旧制度烙印、人格有缺陷、有弱点的人物。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宣称“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因此她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鲜活、真实、可信,面目清晰得好象可以触摸得到一样。
2、全知视角、“讲故事”口吻和叙事方式上的“冷处理”由说书、话本衍化而来的世情小说大多采用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和“讲故事”口吻来描述世俗人情,张爱玲的作品部分保留了这种传统。
如《第一炉香》,开头和结尾出现了“说话人”,引出和结束了故事;而《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中,叙述人未直接出面,但故事的开端和结尾还是有“说话人”的“画外音”的,《倾城之恋》选择“胡琴”做楔子,《金锁记》则以咏月为线索,并且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87945d108a1284ac85043c1.png)
张爱玲独特风格:
1、对生活、对时代社会理解的透彻。
女作家都关注女性婚姻、爱情方面问题,但从冰心到丁玲,她们都不如张爱玲写得这样单刀直入,这样透彻,张爱玲直接写出了金钱在女性生活、女性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像《金锁记》中的人物曹七巧,她作为一个受害者,是金钱造成的,后来成为害人者,也是金钱造成的,揭示出金钱对人性的巨大诱惑、腐蚀作用,以及人性在金钱的诱惑腐蚀之下产生的深刻变化;
2、小说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是客观写实的又是主观抒情的,风格多样,可称这“大家”,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
具有大雅大俗的风格;
3、作品更具体,善于写故事,营造气氛,有很强的意境;
4、语言通俗、明快、泼辣、犀利、到位、准确,使人读之痛快,又有文学的味道。
张爱玲散文的特点是:①思想独特;②文体不纯;③语言风趣。
作为海派作家,张爱玲最突出的精神特征在于对女性神话的消解和对凡俗而真切的女人天性特别是女性情爱世界的洞察上。
哦香雪课文艺术特点
![哦香雪课文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837354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b.png)
哦香雪课文艺术特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哦香雪》是中国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具有深刻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手法。
本文将从文学表现和风格两个方面分析《哦香雪》的艺术特点。
从文学表现角度来看,《哦香雪》通过对角色的生动刻画和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观察和理解。
小说主要围绕着女主人公哦香雪展开,描写了她与丈夫、情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哦香雪是一个典型的张爱玲式女性形象,既聪明狡猾,又柔弱多情,她的情感生动真实、丰富多变。
作者通过对哦香雪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复杂而深厚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中的种种矛盾和弱点。
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和意象,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格调。
哦香雪的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她的名字中的“香雪”二字,分别代表了女性的柔美和纯洁,在小说中起到了象征、隐喻的作用。
作者还通过对哦香雪的衣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深度。
从艺术风格方面来看,《哦香雪》展示了张爱玲独特的文风和叙事技巧。
张爱玲的文字简洁明快,雅致精练,用词精准,句式优美,语言清丽动人。
她善于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和日常场景的表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作品更加真实生动。
《哦香雪》虽然有一定的言情气息,但张爱玲的叙事风格并不浮夸,而是以细腻、深沉的笔触,探讨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张爱玲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使作品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元。
她擅长运用物象和意象,通过对小说中一些物品、场景的描写和运用,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同时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寓意和内涵。
这种象征的叙述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共情。
第二篇示例:哦香雪课文是由中国著名作家巴金创作的经典之作,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深受读者喜爱。
哦香雪课文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充分展现了巴金的文学功底和情感表达。
张爱玲的文学特点
![张爱玲的文学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6222d076c175f0e7cd137c0.png)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
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
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
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
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
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
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
”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喜用比喻反讽等手法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
如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
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
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海派三大家名词解释(一)
![海派三大家名词解释(一)](https://img.taocdn.com/s3/m/979d3a5c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4.png)
海派三大家名词解释(一)海派三大家名词解释张爱玲•背景介绍:张爱玲(1920年-1995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海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她的作品以独特的笔触和情感表达而著名,描写了上海传统文化的繁华与沉寂。
•作品特点:张爱玲的作品多以上海为背景,以女性的视角展现了上海社会的变革与人情世故。
她的笔触细腻流畅,善于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她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独具一格。
•例子:《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上海名门闺秀与一个富豪之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充满了对上海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的描绘,展现了女性在传统家庭中的权利和束缚。
老舍•背景介绍:老舍(1899年-196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创作家之一,也是海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风格多样,对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有深入的触动。
•作品特点:老舍的作品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格。
他的笔触犀利幽默,善于刻画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他的作品中也常出现中国京剧的元素,显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例子:《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贫苦农民到城市闯荡的故事。
小说中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底层社会的生存艰辛、悲欢离合,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萧红•背景介绍:萧红(1911年-1942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作家,也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品特点:萧红的作品常常以女性视角切入,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苦难和挣扎。
她的笔触鲜活生动,情感真挚深切,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呈现了生活中的痛苦和希望。
•例子:《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村女子呼兰河的一生。
小说中呈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种种压迫和困境,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气。
通过以上对海派三大家的名词解释及相关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海派文学中各具特色,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爱玲小说有何特点
![张爱玲小说有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23935861711cc7930b7162b.png)
张爱玲小说有何特点1、市井气息浓郁:张爱玲的小说题材选取大多为男女之情,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描写的是那个时代中小人物的种种境遇,她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中安身立命,不得不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1)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她们出身贫寒,为了换取物质的满足,不得不以自己的青春和婚姻为代价。
最终,她们成为了富家太太,但是她们的灵魂却早已经扭曲,行为也变得不近乎人情。
(2)这些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写得十分生动,显示出了在当时社会中女性对于命运的妥协和无奈,显示了命运的多舛,正因为如此,作品也拉近了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的距离。
2、弥漫着悲剧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她的小说笔触悲凉,描写的故事几乎都是悲剧,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来叙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1)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在创作小说时,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影响十分深刻,这可以从她的身世中寻找到一丝根源。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一个受到封建传统思想和西洋进步思想共同交织影响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离异,母亲流落欧洲,父亲另娶后母,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张爱玲过于早熟,并且给了她在乱世中顽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和性格,这直接影响到了她创作的心态。
也使得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3、延续了中国旧小说的基调:张爱玲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采取上帝视角来进行叙述的。
这种视角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是旧小说的特点之一。
(1)比如《沉香》在刚开篇的时候,她采取说书人的口吻来引出整篇的故事:“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在中国的旧小说中,大多只有单条线索,并且大部分都是按照时空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故事的结构,因此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2)张爱玲的小说也大多具有如此特点,虽然中间有一些比较小的倒叙和插叙,但是总体的线索仍然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的,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cd3b6a5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c.png)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导语: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多以没落家庭的情感伦理为题材,以男女之间的爱恨交织为创作主线,语言风格独特,修辞运用不拘俗套,这些都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审美风格和创作风格。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欢迎大家阅读!张爱玲从小接受着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导致她形成了一种中西杂糅的人格品性和怪异自立的人生态度,她的作品也带有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所特有的苍凉感。
张爱玲以其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她的代表作有《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同学少年都不贱》等。
纵观张爱玲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在题材方面它们大都取材于沦陷前后的香港和上海,描写的多是男女之间的恋爱婚姻关系;在结构方面它们总体结构都十分独特,尤其是开头和结尾引人入胜,张爱玲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倒叙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在写作目的方面它们的内容往往都是揭示那个没落年代的人物生存状态;在语言风格方面,一是古典借用造成陌生化效果,二是追求中西方文化与旧现代小说之间的调和;在艺术手法方面意象的营造新颖以及比喻和对比的巧妙运用都发展到了顶峰。
张爱玲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她的作品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领读者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
其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带有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畸形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女性生存的悲剧。
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女性角色的人格和心灵都是被扭曲的,都是一些深受中国封建文化传统营销的平庸小角色。
她用独到的人生领悟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刻画出女人在旧式家庭中的沉浮,既挖掘出来女性在历史中所遭受的文化和精神的扭曲,也指出女性生存的困境和情感心理。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深陷封建意识的影响,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大多数女性都表现出对生活的困窘和不安,展现出了女性的全部弱点以及生存的困境,其目的在于揭示那个年代背景下的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情感心理。
张爱玲小说特点
![张爱玲小说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e2157bfa45177232f60a2e4.png)
张爱玲是一个别致的女子,她用作品写就了一生的传奇,她的故事里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让人欲罢不能,无意间的走近而成为永恒的张迷,她的文字雅俗相触,中西合璧,传统意让与现代的技巧相统一,时隔50年她的作品依旧新鲜,她笔下的人物依然是前精神的,虽然她已远离人世,而她的文字依然在滚滚红尘中徜徉.一、俗与雅的结合,雅至俗时俗亦雅1、作品中浓郁的市井气息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小人物的种种俗欲,为了安身立命,而不得为之的命运。
贫穷的白流苏,葛薇龙;都不得为之的生计而以婚姻,青春为代价,换取物质的满足。
出卖一生,终于成为富有者的梁太太,曹匕巧,在扭曲的灵魂中挣扎。
葛薇龙对衣饰的喜爱,白流苏为长期饭票——婚姻的算计。
梁太太那唯一的乐趣,曹匕巧死守着用青春换来的金钱。
在她笔下那么生动,那么无耐,让我们在摇头叹息之后重又省视自己,自己身上有多少她们的影子,俗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
她们就在我们身边,张爱玲说:“我喜欢听市声。
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得觉的。
”2、浓郁的旧小说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几乎都采取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以“说书人”的身份来讲故事。
如《沉香》,第一炉香一开篇就是说书人的口:“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中国旧小说多是单条线索,按时空的先后演变顺序来结构故事。
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张爱玲的小说多市如此,无论穿插多少倒叙,插叙补叙总体线索不变。
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金锁记》《十八春》尽管开头使用了倒叙,但文章展开,很自然转为以时空变化为序,以人物性格命运为线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依次铺开。
她的小说有无巧不成书,曲折性,传奇性,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等传统的旧小说方式。
俗增加了耐谈性。
俗雅——华美后的苍凉。
张爱玲的作品在这俗人俗欲里,又有一丝深层的味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
原名张瑛,出身名门。
1939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因二战改入香港大学。
1942年返回上海,开始以文谋生。
在《泰晤士报》、《紫罗兰》、《万象》等报刊杂志发表大量作品。
张爱玲擅于将西方小说艺术与中国传统小说结构相结合,以上海、香港为背景描写两性关系、婚姻关系。
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前期作品结集为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影响深远。
张爱玲于1952年赴香港,1954年发表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
1955年赴美,1977年发表《红楼梦魇》。
1995年逝于美国洛杉矶。
本文从女性文学批评的角度对张爱玲的前期作品进行研究,揭示了张爱玲女性写作的独特表现:以上海、香港十里洋场半官半宦人家的女性生活为故事背景,深入透视剖析女性心理,成功运用月亮、镜子两种具女性内涵的意象,对女性内在的奴性意识做了全面自觉的曝光。
张爱玲通过写作实现了对女性自身传统意识根本的扬弃和批判,超越了“五四”新文学中的女性作家。
张爱玲对女性病态意识的揭示填补了民族文化心理建构方面的一个空白。
张爱玲的女性写作的成功与家庭影响、个人经历、特殊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张爱玲女性写作的题材和风格给后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1943年她成为职业作家,并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一)、张爱玲写作手法张爱玲虽被评价为“旷世才女”,但她一生曲折坎坷,最后魂断异国他乡。
她的生平让她始终不能摆脱从内心里流露出来的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哀和深刻的苍凉感,这对她小说中悲凉气氛形成了影响。
女性意识的显现经历了偶露峥嵘、蓬勃发展、全面深化和黯然消亡这四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张爱玲借助三篇少年习作完成了其女性意识由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向,初步显现其女性意识;在第二阶段,张爱玲以两性关系为切入点,小说创作由从传统的男女关系出发去反思女性的生命存在的视角,转到书写男女两性的平行关系,再转向到颠覆传统男尊女卑关系书写男女关系的错位和倒置,其女性意识得到强力彰显和蓬勃发展;在第三阶段,张爱玲小说从男女焦虑、女性尴尬、女性裂变、颠覆男性等视角全面审视了在男性强权笼罩下女性存在的种种状态,实现了其女性意识的全面深化;在第四阶段,随着远离大陆熟悉的环境,再加上种种原因的存在,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要么背离了女性主义书写传统,要么仅仅重复曾经有过的视角和主题,其小说创作由于创造性、开拓性不够显示出女性意识的匮乏,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也就此迈向了黯然消亡的终点。
由于从小就受到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构成了张爱玲中西杂糅的人格。
加之她命运多舛,导致了她的性格也极其矛盾:虽然贵为名门之后,却一生多孤独,还骄傲的声称自己不过是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的文字悲天悯人、通情达理,而她本人却孤僻寡情、与世隔绝、我行我素;她将生活艺术化和享乐化,但文字中却充满了悲凉和贵族没落、世事沧桑、处境逼仄……,因此不论她得人生,还是她得文字,都少不了一种孤独无依的悲伤,和难以把握的失落的凄凉。
张爱玲的作品大多以没落家庭中男女情感、家庭伦理为题材,她以清贞决绝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绝的笔调,奇妙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苍凉的传奇。
男女主人翁爱与恨的交织,是张爱玲小说中的恒久主题。
她把自己对时代的内心焦灼,投影到自己的小说中,营造了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并且始终无法摆脱这种悲哀和苍凉感。
以其凄艳的笔调,诡异的意象,独特的人生体验,为世人留下作品.她仗着女性的直感和她善悟的聪颖,以独特的手法,运用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交融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写出了由男性作导演的女性生存状态,并通过她们的缺乏独立意识的卑弱的表现,让人看到这些可悲女子陷于用金钱编织的罗网而不能自拔的命运,让人透过传奇性的故事看到世态的炎凉,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
(二)、张爱玲写作背景她所出的时代是价值冲突的时代,她有着深刻的觉醒意识.在五四文化启蒙运动的背景下与个人存在价值的探索中,她是大无畏的,也是痛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现代女性“人”的觉醒和女性意识的觉醒。
当女作家思索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境况时,她们开始摆脱封建传统观念强加给她们的思维方式,挣脱“他者”话语的束缚,试图以“我”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可以说,在五四时期,女性解放首先是通过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泄“自我”的方式来加以体现的。
“五四”女性小说一开始就表现了自己不同于男性的特点,当男作家在时代的大潮中极力捕捉社会的种种问题时,女作家却更倾注于女性个人的真实、复杂的心理感受。
女作家们及时地把握住历史赐予的最佳时机,他们从长期被压抑、迫害的境地中冲出,迫不及待地抒发“自我”,控诉封建旧礼教的罪恶。
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作家表现自我的欲望如同刚开闸的潮水,急不可耐地奔涌出来,但这一时期的女性创作都缺乏一种自觉的文体选择,而当时文坛表现社会问题、家庭问题的题材、主题已经十分流行,因此女作家所面临的是用什么样的文体、从什么角度来表现的问题。
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女作家们最初并不善于自我表现,因而女作家“追随日记和回忆录的作者的早期传统”,从“女性局部经历中取材”,从身边事实中取材,使其创作“带有自传性质”。
“五四”女作家向“自我”的内转,正说明了她们创作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自省,应该说是女性文学的进步,她们开发出了一个特殊的领地.张爱玲也象“五四”以来的大多数女性作家一样选择了自传性的文体来进行真正女性写作的艺术尝试,从张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人性中自私、冷漠、残酷的揭示,有她自己生活经历的现实基础,但这个现实是在她“主观放大镜”下的现实,有别人达不到的深度,也有难以避免的偏颇。
从她作品中人物内心的体验,可以看出作者自己的内心体验;从她对人物的剖析,能看出她的主观色彩与自己生活经历的投影。
关于人生的思考,两性的关系,人的生存状态等问题,张爱玲以自身的体验在作品中做出了回答。
张爱玲家族无可挽回的衰落使她对世事无常有了深切的体认,并形成了异常独特的感知方式,她总是能够敏锐的捕捉到蕴含在寻常事物里的荒凉和破败.她对女性灵魂的审视与理想世界的追寻是一贯的.她对女性人物的刻画与女性出路的思考是深刻的。
(三)、张爱玲作品特点用两个字来形容张爱玲的小说,就是冷静。
她似乎总站在第三者的视角,以局外人的态度冷静的陈述现实和现实中的人性表露。
小说中的语言之精准,词句之凝练,“前人之述备矣”。
文字似乎不能用冷静来形容,但是除了这两个字,不能更恰当的形容张爱玲的文字。
局外人的视角冷眼旁观事态的进展,冷静的叙述。
无论多么残酷的现实,多么激烈的争斗,多么凄美的爱情,在张爱玲笔下,一律冷静。
而这冷静中流露出的冷酷,更让人心生寒意。
现实的威力在她冷静的叙述中表露无疑。
美好的情感在现实残酷的扼杀下毁于一旦。
在她冷静的语调中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以讲故事的口吻来讲述现实,冷静的话语来叙述,对于现实的残酷的表达,其效果比激烈的控诉更加明显。
1.张爱玲作品的主题思想冷静的语言叙述残酷的现实,这现实也显得冷静起来。
虽然残酷,却是再自然不过,似乎不这样便违背了自然规律一般。
代表人物便是《金锁记》中的七巧。
七巧原是麻油店中的女儿,嫁给了姜家身残病弱的二少爷。
因此毁了她的一生。
平凡人家的女儿嫁进大户人家,生活上的不习惯,个性的倔强,使她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爱玲对于她婚后五年的生活没有多加描述,只从五年后说起。
然而七巧生活的压抑也可以想象。
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人性的扭曲与畸形是在所难免的。
七巧心里还存着对幸福的渴望,然而现实的残酷又让她不得不防。
严苛的现实逼得她的人格发生巨大的转变,她只识得金钱了。
人性发生巨大的扭曲与变化,在这冷静而残酷的现实中也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似乎不发生变化,倒不正常了。
在这现实中,人性的转变是再自然不过的。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故事,极少有喜剧,即便是有了一个好些的结局,其过程也必是曲折的,不肯顺顺当当的让人家在一起。
这与她个人的经历有关。
但是,她也有着对幸福的憧憬,因此,在她的笔下也有得到幸福的女子。
张爱玲的作品从女性角色的历史深处去审视女性灵魂,一部《传奇》揭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女性人物画卷,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女性—一在现代社会里的困惑、挣扎乃至屈辱的沉沦。
她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都市旧家庭中发生的故事。
这些故事之所以“传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张爱玲对故事中女性形象的独特书写。
无论是从父亲缺失的角度入手写女性,还是写旧家庭中那些具有“娜拉”型的女性形象,她都写得得心应手。
本文以“五四”时期的“娜拉”型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整个女性话语的流变为展开脉络,以女性主义理论为知识背景,用历史与逻辑的基本方法,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及造成张爱玲作品中这类“娜拉”型女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仔细地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解读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敞亮这些人物的精神内涵,解释其在现代文学人物历史链条中的作用,进而能更好地引起学界对女性解放和女性生存现状的重新思考和对女性的重视。
“娜拉”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剧中的女主角娜拉是一个渴望摆脱对丈夫经济上的依赖,不愿意做丈夫的玩偶,勇于走出自家大门,去追寻自己生活的女性。
“五四”时期,随着《玩偶之家》的传播,中国文坛上掀起了一股“娜拉”风,鲁迅、胡适、庐隐、石评梅等作家纷纷撰文,塑造了一系列“娜拉”型女性形象。
在张爱玲的众多作品中,也有一些“娜拉”型女性形象,这类女性形象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特点,她们追求进步和思想解放,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五四”时期“娜拉”型女性形象走的是一条离家——追求爱情和自由——(受到经济压迫)回家的道路。
与“五四”时期不同的是,张爱玲笔下的“娜拉”型女性形象最初是逃离夫家或父家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爱情,虽然追求的过程中她们也同样面对来自金钱、物质生活的诱惑或者家庭和伦理道德的摆布,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她们仍在不断地抗争和争取,为属于自己的幸福不断地努力,其中的过程很艰辛,也会面临着失败,但是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些乐观、积极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女性这个名词已经不是对所有女同胞的一个集合的代名词,她是女性存在于社会的最好体现。
张爱玲就是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引起我们对女性生存现状和命运的思考。
整篇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女性话语流变过程,并对这篇论文的中心思想进行了概括。
第二部分是整篇论文的主要部分,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分别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三个不同的时代来阐述中国女性的现代话语;第二章主要阐述张爱玲的女性话语及其笔下的“娜拉”形象,这一部分包括三小节内容,第一小节讲的是张爱玲的女性话语,第二节以《霸王别姬》为例,讲述了“娜拉”形象在张爱玲作品中的最早体现,第三小节重点分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娜拉”形象;第三章分别从张爱玲与城市的关系、张爱玲高贵的出身和张爱玲“娜拉”思想内涵探究三方面探讨张爱玲的“娜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