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回用技术发展现状分析_武淑文

合集下载

中水回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水回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页面为作品封面,下载文档后可自由编辑删除!环境保护行业污水单位:姓名:时间:中水回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中国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中水回用技术的应用能有效的降低新鲜水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调研了国内中水回用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节水减排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水资源;中水回用;工艺流程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工业生产等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再进过深化处理达到规定水质标准,可以重复使用的水,这些水被称为中水,一般用于非直接和人体接触的用水。

中水处理设施:是指中水的水处理、集水、供水以及计量、检测等设施,中水回用的特点最主要集中在非引用水领域,当然中水经过深度处理也可以达到应用水的标准,但是人们对其接受的程度有待调查。

1.2 中水回用的意义水对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作为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

中水回用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开始利用处理后的污水。

人口的增长可用水量的加大,对现有的水资源形成的严重的挑战,缺水情况日益严重,于是水资源的重复利用越来越重要,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人均来算更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所以中水回用技术在我国的水资源利用中的作用也是愈加的明显。

2 中水回用发展现状2.1 中水回用技术分类按处理方法来分,中水处理工艺一般分为 3 种类型:1)物理化学处理法:如活性炭吸附、气浮、沉淀等,一般用于污水的一级处理或预处理,水质的变化对其处理效果影响比较小。

优点是技术先进,结构紧凑,占地少,管理简单;缺点在于其处理成本相对比较高,例如活性碳的再生。

以及在大流量的情况下产水水质的不稳定;2)物理处理法:如膜滤法,利用膜孔的直径可以进行精细过滤处理,使出水达到很高的水质指标。

其设备的体积相对较小,操作相对简单。

中水回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

中水回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

中水回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摘要:开展中水回用技术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是目前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实现中水的有效回收利用,还需要做好技术保障和政策保障措施,让中水回用技术的可行性得以提升,促进这一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水回用技术;发展现状;问题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water reuse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water resources. It is the only way to develop the green economy and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 It is also the only way to carry ou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recovery and utilization of the water,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technical guarantee and policy guarante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feasibility of recycling technology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this technology.1 中水回用技术的内涵“中水”是指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中水回用现状

中水回用现状

城市中水回用现状分析摘要: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提出我国中水回用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的发展水平,我国的中水回用起步较晚,分析我国中水回用的现状,分析我国的中水回用发展趋势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

1.前言: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

我国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亿m3,我国多年年降水总量约为6.19亿,平均年降水水量为648mm,低于全球的年降水水量,居世界第6位,但由于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人均水量仅为2400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低于人均3000 m3的轻度缺水标准,是世界上缺水的国家之一,且我国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

据2006年统计,我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此外还有2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正常年份城市缺水60亿m3,日缺水量达1600万m3。

其缺水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水污染严重。

地下水多年超采,储量不足。

预计2010 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

随着工业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以及近期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用水量也随之增长。

但是我国的水资源是有限的,这有限的水资源还在不断地受人类肆意开发和污染。

这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所以中水回用系统的启动刻不容缓。

2.城市小区中水回用发展与现状2.1中水回用系统的分类中水回用是污水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般将中水回用分为三类,即城市中水系统(城市中水管道)、小区中水系统和单幢建筑中水系统(建筑中水道)。

三类系统各有其使用范围。

城市中水系统由于需要市政管网的配套,实施需要大量资金和较长的时间。

小区中水系统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是能将优质排水与其他污水分开。

优质排水作为中水水源,进入小区的中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回用,而粪便污水和厨房废水则直接排放。

盥洗废水、淋浴废水、洗衣废水等这些废水人们以前也直接用来冲洗厕所,现在作为中水水源,经处理后再回用于厕所的冲洗,人们在感官上、思想观念上都较为容易接受,对中水回用的推广有很大的益处。

谈中水回用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谈中水回用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谈中水回用技术发展现状分析摘要:详细介绍了中水回用的基础知识,阐述了国内外中水回用发展现状,并对中水回用处理工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水回用技术的现实意义及其前景,指出中水回用技术在我国必将取得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中水;中水回用;发展现状0 引言城市污水的组成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近年来超过 70% 的工业废水得到良好的回用利用,占城市污水总量约 60% 的生活污水正随着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密度的持续增大,其排放量逐渐呈现迅速增加态势,仅 2010 年全国城市污水总量已经达到了 560 多亿吨。

综合多方面现状可见,中水回用处理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凭借其见效快、投资少而且运行成本低等多方面优势逐步成为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重大课题。

1 “中水” 及“中水回用” 概念中水,也称再生水,它的水质介于污水和自来水之间,是城市污水、废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可用于城市景观、农业灌溉、市政同林绿化,车辆冲洗,建筑内部冲厕及工业冷却水等方面。

因为它的水质指标低于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但又高于允许排放的污水的水质标准,处于二者之间,所以叫做“中水”。

中水回用即污水的再生利用。

由于“水危机” 的困扰,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着手巩固和加强节水意识以及研究城市废水再生与回用工作。

据悉,中水回用在日本、美国、南非、以色列等国应用很普遍。

日本早在20 世纪 60 年代就推广此顶技术,目前日本的大城市以中水作补充水源的现象极为普遍。

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着手中水利用工作,并在北京、天津、大连、青岛、西安等许多城市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北京、大连、青岛等城市开展的中水工程运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 中水处理工艺目前中水的水源主要来自于生活废水、生活污水、冷却水等,按照水源水质情况可以将中水的水源分为:优质杂排水、杂排水、低质排水等;根据不同水源的水质情况,中水处理工艺主要有:物化法、活性污泥法、膜处理法等。

中水回用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现状与应用

中水回用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现状与应用
2国内外工 业中水 回用概况
后回用于生活和企业生产的工作;中水回用的典型 代表是日本,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使用中水。 19 97年 底, 日本 供 建筑 、建 筑物 群、 居 民小 区的 冲厕 或其它非生活饮用的杂用水污水净化设施有l 475 套,回用水量为0.7l 亿m3/a,占城市总供水量 ( 165.5亿m’/a) 的0.4%。与此同时,中水开发与 回用技术 近期得到了迅 速发展,在美 国、日本、印 度、 英国等国家( 尤以日本为突出)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国家均以本国度、区域的特点确定出适合其国 情国力的中水回用技术,使中水回用技术越来越臻 于完善。
中水回用处理工艺根据污水水质、水量以及回 用的水质和水量要求,综合考虑经济技术参数,确定 最佳处理工艺。不同的水质要求,处理工艺亦不同。 国标《建筑中水设计规范》推出的多种处理工艺和 利用方式如膜分离( MF、UF、NF、OF) 技术、膜生物 反应器 、曝气生物 滤池、生 物活性炭、 土壤生物系 统、 土壤毛吸处理利用系统( 人工土地系统) 等多种新 的处理、利用方式方法,在国内、国外都有成功的应 用,在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中必使中水工程应用技术 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常用处理工艺以污水二级 生化处理加三级深度处理单元为主。中水处理工艺 方法 主要 有:KT生化法 工艺 、MBR工艺 、SPR除 磷 工艺、常规膜处理技术、集成膜处理技术。
2010年10月第27卷第10期( 下)
河 南化工
HENAN CHEMI CAL I NDUSTRY
·15·
中 水回 用 技 术在 工 业 发展 中 的现 状 与 应用
李雪双
( 河南神马尼 龙化工有限 责任公司 ,河南平顶 山467013)
【摘要】 介绍了国内外工业中水回用概况和目前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提出了现在工业从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到废

中水回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

中水回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

2018年1月J o u r n a l o fG r e e n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第2期收稿日期:2017-11-29作者简介:李 勇(1981—),男,硕士,主要从事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工作。

李勇1,刘静2,王文鹏3(1.山东省安丘市环境保护局监测站,山东安丘262100;2.山东省安丘市工商业联合会,山东安丘262100;3.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555)摘要:指出了中水回用是解决水资澡短缺的重要手段,是污水资源化的有效方法。

总结了国内外中水回用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中水回用处理技术和模式。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中水回用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关键词:中水回用;技术;模式中图分类号:X 7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8)2-0049-021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因此,采取合适的技术来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水回用便是其中一种高效便捷的措施。

它不仅可以减少污水排放量,降低污水对天然水体的污染程度,而且可以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笔者通过查阅中水回用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中水回用现状,总结了现有的技术及模式,探讨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中水回用的研究提供参考,促进中水回用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

2 中水回用现状在发达国家,中水回用已作为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美国作为世界上中水回用技术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8个地区开设了专门的中水回用工厂,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1]。

日本也是中水回用实施较早的国家之一,由于其国土面积狭小、四面环海、淡水资源短缺,故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行中水回用技术,到70年代已小有规模。

日本政府大力支持中水回用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来推进中水回用的发展[2]。

中水回用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中水回用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加 快人 工湖泊 和河道 内景观 水的更换 速度 .
1 2 中 水 回 用 的 经 济 效 益 .
我 国很多 污水处 理厂没 有配套 的 中水 回用设施 , 这是 对水资 源和污水 处理 费用 的浪费. 中水 回用在 钢铁 , 电力 , 筑等行 业使用 , 建 能够 满足企 业的要求 . 由于 中水 的价 格 比较 低 , 为企业节 约的大量 的资金 .
Hale Waihona Puke 凝剂 微絮凝 后进行 过滤 , 进一 步去 除残余 有机 物和悬 浮物. 进水 氨氮 、 总磷含 量较 高时 , 生物 处理需 要采
取厌 氧 、 氧和好 氧组合 以脱 氮. 滤前 可投加 混凝 剂 以去 除大 部分磷 盐. 缺 过
2 4 中水 的深 度处理 .
深度处 理 的主要作 用是进 一 步去除残 余 的悬浮 物和胶 体 , 去除二 级生化 处理 后残 留 的有 机物 , 除 去 无机 盐类 : 如氮 、 、 磷 重金 属等 及微 生物难 以 降解 的有 机物 , 除色素 , 去 杀灭 细菌及 病毒 等 , 降低水 中的碱 度 和暂时硬 度. 常见 的方 法有 石灰 法 , R法 , MB 和一些 联合 工艺 . 石灰处 理法 是将 石 灰乳 加入 水 中与 水 中 的碳 酸 盐硬 度 发生 反 应 , 成 C C s和 Mg OH) 沉 淀 , 生 aO ( 2
预 处理单 元一般 包括 格栅 、 节池 、 调 预曝气等 . 格栅 的 目的是 去 除部 分大 的漂浮 杂质 , 轻后续处 理 减
的负荷 . 调节 池进行水 质水 量的平衡 , 以保 证后续 处理工序 有较稳 定 的处 理效 果.
2 2 物 化 处 理 方 法 .
以优质 杂排水 为 中水 水源 的中水 系统 一般采 用物化 处理方 法. 由于进水 污染物 的浓度 比较低 , 质 水 变化不 大 , 采取 物化 处理法 基本能 达到 中水 回用 的水 质要求 . 见 的物化 处 理方 法 主要 有混 凝沉 淀 、 常 过 滤、 活性 炭 吸附等技 术工 艺. 随着 膜技术 的发展 , 法处 理受 到 普遍 运用 . 分离 技 术包 括微 滤 、 膜 膜 纳米 过 滤 、 滤 、 析 、 渗透 、 超 渗 反 电渗析 、 体分 离等. 气

论中水回用处理技术的困境与对策

论中水回用处理技术的困境与对策

论中水回用处理技术的困境与对策中水回用处理技术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水资源极度匮乏的以色列,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利用中水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以色列的中水利用堪称世界第一,全国污水处理总量的46%直接回用于灌溉,其余33.3%和约20%分别回灌地下和排入河道,最终又被间接回用于各方面(包括灌溉)。

美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已经非常完善,城镇中水回用已经处于大规模生产应用阶段,尤其是在气候干旱的中西部地区。

日本早在1962年就展开了中水回用处理技术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起大力提倡使用中水,并在上水道和下水道之间,专门设置了中水道。

而且为了鼓励设置中水道系统,日本政府制定了奖励政策,通过减免税金、提供融资和补助金等手段大力加以推广;同时,还要求新建的政府机关、学校、企业办公楼以及会馆、公园、运动场等公共建筑物都必须设置中水道。

“中水”一词起源于日本,对应给水、排水的内涵而得名,是指洁净程度介于给水与排水之间的水。

建设部于1995年颁布的《城市中水设施管理暂行办法》中将中水定义为:部分生活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净化后达到《生活杂用水水指标》(CJ25.1-89),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中水虽然不能饮用,但它可以用于一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场合。

中水回用的对象分市政杂用水、生活杂用水和工业用水。

例如,中水可用于城市景观和冲洗马路、车辆、厕所及绿化,甚至消防。

我国水资源匮乏,这些领域用水量很大,用自来水是对优质水的浪费,这就为中水的利用提供了可行空间。

实践表明,中水利用对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能起重要作用。

我国于“六五”、“七五”期间开始研究中水的利用,“八五”期间在部分石化企业展开工程性试验,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推广使用,2000年中水回用被正式写入“十五”规划纲要,表明全国开始启动中水回用工程。

目前,我国中水回用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北方一些严重缺水城市,如北京、天津等城市,中水回用工程已经相当普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轻工业
GUANGXI JOURNAL OF LIGHT INDUSTRY
资源与环境
2011年6月第6期(总第151期)
【作者简介】武淑文,女,湖北随州人,讲师,从事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当今,全世界面临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用水量急剧增加、水污染、水资源开发不合理、浪费严重等几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
特别是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用水量急剧增加。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200m 3,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而且,我国用水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1],据统计,我国水重复利用率平均在40%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在75%一85%[2]。

中水回用,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协调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根本出路。

1“中水”及“中水回用”概念
中水,也称再生水,它的水质介于污水和自来水之间,是城市污水、废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可用于城市景观、农业灌溉、市政同林绿化,车辆冲洗,建筑内部冲厕及工业冷却水等方面。

因为它的水质指标低于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但又高于允许排放的污水的水
质标准,处于二者之间,所以叫做“中水”[3]。

中水回用即污水的
再生利用。

由于“水危机”的困扰,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着手巩固和加强节水意识以及研究城市废水再生与回用工作。

据悉,中水回用在日本、
美国、南非、以色列等国应用很普遍。

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推广此顶技术,目前日本的大城市以中水作补充水源的现象极为普遍。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着手中水利用工作,并在北京、天津、大连、青岛、西安等许多城市得到广泛应用[4]。

其中北京、大连、青岛等城市开展的中水工程运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5]。

2常用中水回用处理技术
常用的中水回用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法、生物法及膜
分离法。

物理化学处理法是运用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作用净化废水的方法。

主要去除原水中的悬浮物和少量有机物,降低水中的浊度和色度[6]。

包括混凝沉淀(气浮)、过滤、活性炭吸附等。

通常一种或多种方法组合使用,该方法处理工艺流程短,适用于处理规模较小,污水水质受污染较轻的中水工程。

由于中水处理过程中,需投加药剂,因此相对生物法,运行费用较高。

生物处理法是利用水中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包括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微生物处理,主要去除废水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

在中水回用处理工艺常用好氧生物处理法,所采用的生化处理设施常见的有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BAF )等。

具有去除有机物效果好、出水水质稳定、剩余污泥产量低、耐冲击负荷、运行费用相对较少等优点,适用于大、中、小型中水回用处理工程。

膜处理技术是将生物处理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

膜分离组件置于曝气池中,污水中的绝大部分有机物被微生物所分解,直径大于膜孔径的颗粒被截留下来,固液分离效果佳,出水水质好。

由于该处理技术取代了传统工艺中的二沉池,具有工艺简单、占地面积小、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中水回用处理系统。

通常采用超滤(微滤)或反渗透膜处理。

膜生物技术也存在膜组件昂贵,投资成本较高,以及在长期的运转中,膜容易堵塞,需要有效的反冲洗和化学清洗以减缓膜的堵塞[7],导致运行成本较高。

通常中水回用技术需要多种污水处理技术的合理组合,即根据污水的水质和水量、排放标准、处理成本和回收经济价值等,采用上述一种方法或哪几种方法联合使用。

3中水回用实例
3.1石油行业的中水回用[8]
油气利用公司下属控股公司湛江公司将产生的生产污水
经BAF 系统处理后再进行深度处理,处理后的中水能够满足《循环冷却水水质标准》(GB50050-95),用于绿化用水、消防补水、循环水系统补水和洗手间用水,回用率达到100%,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吨水处理成本约为0.93元,每年节约用水6万t ,每年的收益为3.78万元。

深度处理流程如下:
进水→投加PAM 和PAC 药剂→机械过滤→活性炭过滤→二氧化氯消毒
3.2印染行业的中水回用
上海幸福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对原有污水处理工艺进行技术改造,使3000t/d 废水排放完全达标,并分3步实施了中水回用,第1步,将二级处理后的水直接回用于锅炉水膜除尘、车间清洗和厂区绿化,中水回用约15%;第2步,采用高效滤清池、砂滤处理技术和离子交换除盐等处理工艺,进一步去除水中的COD 、色度、浊度、硬度及部分金属离子,达到一般印染产品生
中水回用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武淑文1,杨迎冬2
(1.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云南昆明650224;2.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云南昆明650216)【摘
要】阐述了当前中水回用常用的各种处理方法特点,
说明中水回用作为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的重要途径应受到广泛的重视。

【关键词】中水;回用;处理技术【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73(2011)06-88-02
88
(上接第20页)
按吸附剂添加量3.5g/100g ,在不同的脱色温度下对米糠油进行脱色,脱色时间30min ,
脱色效果见图2。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比较大。

当温度升高时,色素分子的扩散速度加快,油的黏度下降,有利于色素的吸附。

但当温度大于95℃时,
吸附色素能力下降,可能是由于温度升高使一部分吸附的色素又重新解吸下来的缘故。

因此,最佳脱色温度为95℃。

2.3脱色时间对脱色率的影响
脱色时间影响着吸附剂与色素间的吸附平衡,脱色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如图3所示。

从图3知,在10min ~30min 范围内,脱色率随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时间越长吸附剂与油的接触越充分,酸性氧化物向吸附剂表面扩散增强,传质速率加快,吸附性提高,吸附效果明显增加,当脱色时间超过30min 后,吸附效果增加缓慢,这可能是吸附量达到饱和。

因此,
选择30min 为最佳脱色时间。

2结论
实验研究表明酸化稻壳灰与活性白土结合起来使用效果
比较好,即利用了活性白土吸附色素能力强的特点,又利用了稻壳灰对过氧化物、游离脂肪酸的较强吸附能力,从而达到较好脱色效果。

脱色最佳工艺条件是:吸附剂用量为3.5g/100g ,脱色温度95℃,脱色时间30min 。

参考文献
[1]霍建聪,杨坚,欧丽兰.米糠油的特性及其精炼技术的研究进展[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5,(3)45-47.
[2]马云霄.浅谈油脂脱色吸附剂[J].粮油加工,2003,(4):11-12.
[3]刘军海,王勇.浅析影响油脂吸附脱色效果的因素[J].西部粮油科技,1998,(23):24-26.
产用水要求,中水回用30%~40%;对于一些特殊产品,如全棉漂白产品和特别鲜艳的染色产品的用水,采取再增加一道反渗透膜处理工艺以提高水质,使中水回用达70%,中水回用量为污水处理量的2/3。

从而使公司生产废水处理成本由印染行业平均3.80元/t 左右下降到低于3.00元/t ,每年可减排50余万吨废水[9]。

4小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越来越缺乏。

中水回用作为
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的重要途径已越来越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大力发展中水回用技术已成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路径。

中水处理技术在推广和运行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有经济、制度、政策等因素制约。

技术方面包括中水产量的限制、调节池容积的设计、消毒设备的选取、在建中水处理站时对中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气味的消除,降噪等;政策方面包括:建设、运营资金的不足,中水应用范围偏窄,价格偏高以及公众中水回用的意识淡薄、
心理接受程度不高等[10,11]。

上述因素虽然影响了中水回用的前景,但是,随着国家宏
观上对中水回用的政策支持和水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相信这些问题都可以逐步得到解决,中水回用技术也将有更加广泛的
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高廷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喻青,赵新华,秦琦等.中水回用及其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831-2833.
[3]董浮祥,董欣东.节约用水原理及方法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88-89.
[4]黄媛媛.中水回用技术介绍及应用[R].郑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2007:l-2.
[5]唐元.中水回用技术介绍及分析[J].四川建材,2008,(2)246-247.[6]周云瑞.浅谈中水回用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08,(30):70-71.[7]郑领英,王学松.膜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75-78.[8]程云,林青博.中水回用处理技术[J].河北化工,2010,33(8):78-80.[9]吴文浩.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项目的技术创新[J].上海纺织科技,2010,38(5):59-60.
[10]蔡银志,唐楚丁.中水回用技术及其前景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32(6):16-18.
[11]张文斌,蒋文闻.中水回用的困境与对策[J].生态环境,2007,(11):154-1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