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与直疝鉴别
腹股沟疝PPT
➢ 此外,还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肿大的淋巴结、动(静)脉瘤、 软组织肿瘤等。
05 治疗
治疗
腹股沟疝如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终将加重腹 壁的损坏而影响劳动能力;斜疝又常可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 胁病人的生命。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腹股沟疝一般均 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02 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 先天性解剖异常: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 2~3 腰椎两旁,以后逐渐下降,在未来的腹股沟管深环处带动 腹膜、腹横筋膜等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 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睾丸则紧贴在其 后壁。鞘状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 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成一纤维索带。如鞘状突不闭锁 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右侧睾丸下降 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
(5)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从上述解剖层次可见,在腹股沟内侧 1/2 部分,腹壁强 度较为薄弱,因为该部位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 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空隙,这就是腹外疝好发于腹 股沟区的重要原因。
左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前面观) 右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后面观)
一、腹股沟区解剖概要
2.腹股沟管解剖: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 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 带之间的空隙。成人腹股沟管的长度为 4~5cm。腹股沟 管的内口即深环,外口即浅环。它们的大小一般可容纳 一指尖。以内环为起点,腹股沟管的走向由外向内、由 上向下、由深向浅斜行。腹股沟管的前壁有皮肤、皮下 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但外侧 1/3 部分尚有腹内斜肌覆 盖;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膜,其内侧 1/3 尚有腹股沟镰; 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 带和腔隙韧带。女性腹股沟管内有子宫圆韧带通过,男 性则有精索通过。
普外腹股沟疝病例讨论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
疝块不再突出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系
嵌顿机会
较多
极少
一般术中可区别斜疝与直疝
2021/4/24
21
鉴别诊断
• 睾丸鞘膜积液 • 交通性鞘膜积液 • 精索鞘膜积液 • 隐睾 • 急性肠梗阻 • 肿大淋巴结 • 子宫圆韧带囊肿 • 腹股沟区脂肪瘤
2021/4/24
5
影像学检查(Imaging)
双侧腹股沟彩超检查: 左侧腹股沟区不均回 声包块,提示腹股沟疝
2021/4/24
6
初步诊断 Impression
左侧腹股沟疝 腹主动脉造影+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后 耻骨上前列腺摘除+膀胱切开取石术 高血压病 支气管炎 胃体溃疡
2021/4/24
7
腹外疝
自病以来,神清,精神可,胃纳可,睡眠一般,二便无殊,体重无明 显减轻。
患者支气管炎30余年,未药物控制。患者高血压病史6年,倍他乐可 1/2#QD。
2021/4/24
3
• 内科疾病史: 高血压:有、病情已控制、高血压用药情况倍他乐克1/2 #QD
肾脏疾病:有泌尿道结石 其他:腹主动脉瘤
• 手术外伤史: 腹主动脉造影+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1年余,耻骨上前 列腺摘除+膀胱切开取石术3年余,上消化道出血2年。
2021/4/24
30
总结
腹股沟疝
解剖 病因 诱因 临床表现 斜疝与直疝的区别 治疗
2021/4/24
31
Thank you
2021/4/24
腹股沟直疝与腹股沟斜疝的区别精品课件
疝气的治疗
由于技术的进步,使通过更小的切口来实施手术成为可能。
这样,对组织的破坏比传统的外科手术小。广州后勤医院疝气诊
疗中心采用的NSS腔镜纤维疝修术是利用一个比疝气缺口更大的
纤维补片来修补并加强受损的腹壁缺口,运用水坝修补的抗压原
理加强抗压力,可挡住腹壁的压力,不会导致腹壁拉力增加,减
少患者术后疼痛与复发的可能性。经过术后调查显示,使用NSS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 9.320.9. 307:34:2907:3 4:29Sep tember 3, 2020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 020年9 月3日 星期四 上午7时 34分29 秒07:3 4:2920. 9.3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 0年9月 上午7 时34分2 0.9.307 :34September 3, 2020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 020年9 月3日 星期四7 时34分 29秒07 :34:293 September 2020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上 午7时34 分29秒 上午7 时34分0 7:34:29 20.9.3
谢谢大家
腹股沟直疝与腹股沟斜疝的区别
腹股沟直疝的介绍
老年人腹股沟直疝的临床症状
1.肿块基底宽,罕见坠入阴囊。
2.直疝三角可触及明显的腹壁缺损。
3.肿块回纳后,指压内环和增加腹压后肿块仍可出现
4.若部分膀胱壁构成滑动性疝的一部分,则可出现膀胱刺激
症状。
5.耻骨结节外上方出现的半球形可复性肿块,直立时出现,
老年腹股沟疝气危害大
老年人由于体力活动量相对较小,而且疝的病程相对较长,
直疝与斜疝的鉴别和诊断课件
手术治疗
operative treatment
手术方法(operation methods)
传统疝修补、无张力疝修补和经 腹腔镜疝修补。 传统的疝修补术的手术原则是 疝囊高位结扎、加强或修补腹股 沟管管壁。
手术方法
operation methods
高位结扎疝囊 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 加强前壁 Ferguson 加强后壁 Bassini、Halsted、 McVay、Shouldice
缝合张力大卧床时间长术后术区有牵扯感疼痛修补的组织愈合差疝易复发手术方法operativemethods无张力疝修补术tensionfreehernioplasty手术方法operativemethods修补修补tensiontensionfreefreeherniophernioplastylasty二二手术方法operativemethods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点保持了腹股沟管的正常解剖结构修补了内环加强了腹股沟管后壁又加强了腹横筋膜修补无张力符合解剖和疝外科原则术后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可同时应用于双侧疝马鞍疝巨大疝复发疝无张力疝修补术tensionfreehernioplasty手术方法operativemethods经腹腔镜疝修补术经腹膜前法tapa完全经腹膜外法tea经腹腔内法ipom单纯疝环缝合法思考题1shoudice疝修补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高位结扎疝囊
Ferguson
Bassini
Halsted
McVay
Shouldice
手 术 方 法
operation methods
手术方法 operative
传统疝修补 卧床时间长 术后术区有牵扯感、疼痛 修补的组织愈合差,疝易复发
手术方法 operative methods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腹股沟斜疝,也称为腹股沟疝,分类标准如下: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斜疝:从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直疝:从直疝三角凸起的疝。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马鞍疝:斜疝和直疝同时存在。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股血管周围疝:位于股血管前方或外侧的疝。
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情况分类: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在站立或活动时突出,但在平躺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以返回腹腔。
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但并未发生嵌顿,疝内容物也未发生器质性病理改变。
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通常伴有疼痛、肠梗阻等症状,但并未出现缺血坏死。
绞窄性疝:作为嵌顿性疝的并发症,疝内容物出现缺血坏死,可能导致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3. 特殊类型疝:Richter疝(肠管壁疝):突出的疝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而非整个肠管,因此患者通常不会出现肠梗阻症状。
Littre疝(小肠憩室疝):突出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指Meckel憩室。
滑疝:疝内容物为膀胱、乙状结肠或者回盲部。
逆行性嵌顿疝:突出的小肠严重扭曲,通常存在多处的肠坏死。
阑尾嵌顿疝:此类型的疝内容物为阑尾,并发生了嵌顿。
4. 根据是否进入阴囊分类:斜疝可以经内环口进入阴囊,表现为腹股沟及阴囊肿块。
直疝也可进入阴囊,但相对斜疝少见,大多表现为腹股沟肿块。
股疝等不会入阴囊。
此外,腹股沟斜疝还可以根据病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其中,先天性腹股沟斜疝主要是由于鞘状突未闭所致,而后天性腹股沟斜疝则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手术、外伤、感染、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长期腹壁劳力等。
以上分类标准有助于医生对腹股沟斜疝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或他人疑似患有腹股沟斜疝,请尽快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
外科学题库与答案-腹外疝
第三十四章腹外疝一、概述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致。
腹外疝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以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股疝次之,还包括切口疝、脐疝和白线疝。
1.病因(1)腹壁强度降低①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②腹白线因发育不全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③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及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缩等也常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
(2)腹内压增加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如包茎、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搬运重物、举重、腹水、妊娠、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原因。
2.病理解剖典型的腹外疝由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组成。
3. 临床类型有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等类型。
二、腹股沟疝腹内脏器在腹股沟通过腹壁缺损突出者,称为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
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
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
1.解剖(1)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2)腹外斜肌 (3)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4)腹横筋膜 (5)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腹股沟管解剖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
直疝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2.发病机制(1)先天性解剖异常(2)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
3.临床表现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自行回纳,一般无特殊不适,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并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
检查:病人仰卧时,肿块可向腹腔内回纳而消失,食指尖伸入扩大的外环,嘱病人咳嗽,指尖有冲击感,或手指紧压内环,嘱病人用力咳嗽、斜疝肿块并不出现。
嵌顿性疝常发生在腹内压骤增时,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伴明显疼痛,可出现机械性肠梗阻的病象。
腹股沟斜疝一例(如何鉴别斜疝与直疝)
腹股沟斜疝一例(如何鉴别斜疝与直疝)春节即将到来,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虎虎生威,虎年大吉!本例为一位50岁左右男性发现左侧腹股沟包块数月,站立位或咳嗽时包块出现,平躺时包块消失遂来院就诊。
患者平躺嘱屏气腹腔加压时显示以网膜为主的内容物疝出,非常直观,诊断腹股沟疝没有问题,那是斜疝还是直疝呢,该如何判断呢?屏气腹腔加压时显示网膜疝出↑横断面显示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要想鉴别腹股沟斜疝还是直疝,首先需要了解斜疝和直疝的区别,腹股沟疝临床上根据疝囊突出部位的不同分为腹沟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和股疝。
斜疝是指疝内容物自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管深环突出的疝,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可穿出腹股沟浅环进入阴囊中;直疝指是指疝内容物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突出的疝,不进阴囊;股疝是指疝内容物经股环进入到股管的疝。
直疝三角内界:腹直肌外缘;外界:腹壁下动脉;下界:腹股沟韧带。
疝内容物自腹股沟管深环突出的为斜疝,可进入阴囊↑疝内容物从直疝三角突出为直疝,不进阴囊↑本病例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可以判断为腹股沟斜疝(若在腹壁下动脉内侧则为直疝)。
如何寻找腹壁下动脉:①探头横切置于脐下约4-5cm处,在腹直肌后方偏外侧寻找血管断面,可发现腹壁下动脉,其旁可见伴行一支或两支腹壁下静脉,沿着血管横断向下可追踪至髂外动脉腹壁下动脉起始处;②直接于腹股沟韧带中、内1/3与脐连线交点处扫查可见腹壁下动脉起源髂外动脉。
由腹壁下动脉起始处向上扫查↑由上向下扫查至腹壁下动脉起始处↑斜疝和直疝的鉴别斜疝直疝患者年龄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多见于老年人突出途径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疝块外形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疝块不在突出疝块仍可突出精索与疝囊的关系精索在疝囊后方精索在疝囊前外方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嵌顿机会较多极少。
腹股沟斜疝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 嵌顿性疝需要紧急手术,以防止疝内 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绞窄 性疝的内容物已坏死,更需手术。 • 手术的主要关键在于正确判断疝内容 物的生命力,然后根据病情确定处理 方法。
• 不仅要检查疝囊内肠袢的生命力,还应检 查位于腹腔内的中间肠袢是否坏死。切勿 把生命力可疑的肠管送回腹腔,以图侥幸。 • 必须仔细探查肠管,以免遗漏坏死肠袢于 腹腔内。必要时另作腹部切口探查之。 • 凡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的病人,因手术区污 染,在高位结扎疝囊后,一般不宜作疝修 补术,以免因感染而致修补失败。
• 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1/3 有部分腹内斜肌。 • 后壁:是腹横筋膜及其深面的腹膜壁层, 后壁内、外侧分别有腹横肌腱(或 联合肌腱)和凹间韧带。 • 上壁: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
• 下壁:腹股沟韧带和陷窝韧带
海氏三角
• 外侧边:腹壁下动脉构成。
• 内侧边:腹直肌外缘构成。
• 底边:腹股沟韧带构成的一个三角形区域。
3.疝成形术
• 适用于巨型斜疝、复发性疝、腹股沟管后 壁严重缺损,腹横腱膜弓完全萎缩。不能 用于缝合修补的病例。 • 手术步骤按Bassini法进行,在精索深面用 同侧腹直肌前鞘瓣,向外下方翻转缝于腹 股沟韧带上;或用移植游离的自体阔筋膜 以修补腹股沟管后壁,也可用各种人工制 品材料如尼龙布、不锈钢丝网、钽丝网等。
加强腹股沟前壁的方法
• 佛格逊(Ferguson)法 • 方法:在切断疝囊颈作高位结扎后,不游离精 索,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 腱)在精索前面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 目的:是消灭上述两者间的空隙薄弱区。
• 适用:于腹横腱膜弓无明显缺损,腹股沟 管后壁尚腱合的儿童和年青人的小型斜 疝。
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区别
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区别腹股沟直疝和斜疝是常见的腹股沟区域疝气的类型,它们在发病机制、症状和治疗等方面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区别。
腹股沟疝是指在腹股沟区域形成的腹部器官通过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或大阴唇等位置的异常情况。
直疝和斜疝是腹股沟疝的两种主要类型。
首先,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发病机制不同。
腹股沟直疝是指腹股沟内支持腹壁的肌肉或腹膜薄弱部位在腹压增加时发生突出,形成一个直径可变的疝门,并且疝囊与腹腔相通。
而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腔内的脂肪组织或腹膜囊从腹股沟内环肌和腹横肌的缺损处突出。
腹股沟直疝主要是由腹内压大和腹股沟内结构的薄弱引起,而腹股沟斜疝则是更多与解剖结构的缺陷有关。
其次,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症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腹股沟直疝常见的症状包括腹股沟区域的肿块、不适感或轻度疼痛,可能会加重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时。
病人可能会觉得刺痛或灼热的疝囊。
这是因为直疝通常是肠管或脂肪组织通过疝门突出形成的。
而腹股沟斜疝则常常表现为腹股沟区域的肿块,病人可能会感到压迫或轻度疼痛,但通常不会有明显的刺痛或灼热感。
斜疝的病因通常是脂肪或腹膜囊组织通过腹股沟内环肌和腹横肌的缺损处形成的。
最后,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对于腹股沟直疝,手术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手术修补腹股沟区域的腹壁缺陷,以防止疝囊的再度突出。
经过手术后,病人通常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而对于腹股沟斜疝,手术也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修补腹股沟内环肌和腹横肌的缺损处,以防止脂肪或腹膜囊的再度突出。
在手术后,病人也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综上所述,腹股沟直疝和斜疝在发病机制、症状和治疗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了解这些区别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治疗。
同时,对于患有腹股沟直疝或斜疝的患者来说,了解这些区别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参与并配合治疗过程。
简述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
简述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斜疝与直疝都是指腹壁肌肉或组织的脱垂,穿过腹壁缺陷形成的突出物。
两者在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上有一些区别,下面将对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进行详细描述。
1.临床表现:-斜疝:常见的斜疝有鼠蚓疝、腹股沟直肌疝等类型。
斜疝的突出物通常位于腹股沟附近,可以上腹部或下腹部。
在体位改变或咳嗽、用力排便等情况下,突出物会增大并可伴有疼痛,但可以自行复位。
斜疝一般不会引起肠梗阻。
-直疝:直疝突出物通常位于腹股沟内侧,外科临床上指的是通过腹股沟环的称为腹股沟疝,突出物位于腹股沟外侧则称为股疝。
直疝通常表现为可触及的、有压痛的肿块,压迫下可消失,但站立或用力时会再次出现。
直疝可引起肠梗阻的风险较高。
2.解剖位置:-斜疝:斜疝是由于腹壁肌肉或组织沿着腹股沟管或泄殖管下降所致的脱垂。
腹股沟管是一条位于腹股沟区域的通道,男性中包含睾丸附带结构,女性中包含圆韧带。
斜疝通常位于腹股沟管内。
-直疝:直疝是由于腹壁肌肉或组织穿过腹直肌(股内腹肌)缺陷形成的突出物。
直疝通常位于腹直肌内。
3.鉴别检查:-因为斜疝与直疝的解剖位置不同,它们的鉴别可通过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斜疝: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观察、咳嗽数据筛选和超声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腹股沟区域的突出物,并观察其变化情况;可利用咳嗽数据筛选,即让患者咳嗽或用力排尿,观察突出物的大小和变化情况;超声检查可以确定疝囊位置和大小。
-直疝: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观察、咳嗽数据筛选、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等。
观察患者是否有腹股沟内侧或外侧的突出物,并观察其变化情况;通过咳嗽数据筛选,观察突出物的大小和变化情况;直肠检查可以排除前列腺或肛门肿瘤的存在;B超检查可以确定疝囊位置和大小。
4.治疗方法:-斜疝:对于大多数斜疝患者,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有效方法。
手术本质上就是修补腹股沟区域的缺陷,以防止脏器再次脱垂。
常见的斜疝手术方法包括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选择,可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斜疝与直疝的区别
斜疝与直疝的区别在生活中我们有可能会突然的发现自己的身体上出现了一个类似于肿瘤的东西长在身上,这难免不令人感到害怕,有经验的老人会说这是直疝,但是年轻人一般不会患有直疝这种疾病经过医生的检查,才知道自己的身上长了斜疝,那么斜疝与直疝的区别是什么呢?斜疝与直疝的区别1.发病年龄: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
2.疝突出途径: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3.疝块外形: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底较宽。
4.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斜疝可不再突出;直疝的疝块仍可突出。
5.精索与疝囊的关系:斜疝发生时,精索在疝囊后方;直疝者精索是在疝囊的前外方。
6.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7.嵌顿机会:斜疝发生疝嵌的机会较多;直疝发生嵌顿的机会极少。
怎样治疗疝气1、非手术治疗。
医师对於有手术风险的老年或衰弱病人,会给予疝气托带,这样可以暂时防止肠子脱出。
疝气托带不能绝对防止可能致命的并发症,而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皮肤溃疡,甚至引起睾丸的不适与萎缩。
2、手术治疗:手术修补疝气缺口,仍然是最佳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手术方法是把肠子推回腹腔,直接缝合腹壁缺口,或是取侧壁组织补缺口,如果不易补牢时,就会缝上人工网膜。
3、无张力法:就是用人工网膜来进行疝气的修补,这项手术的优点是手术时间短,病患复原快,复发率低,和术後疼痛减少。
4、内视镜法:目前最新的方法,是用腹腔镜进入腹腔执行手术;由於这个方法需要全身麻醉和使用人工网膜,所以费用较高。
斜疝与直疝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发生于小孩身上一个发生于老人身上,所以细心地母亲一旦发现小孩身体上面有肿块,一定不能够忽视这个问题,宝宝患有斜疝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及时的前往医院进行诊治,宝宝是能够被医治好的。
腹股沟疝气
本词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内容。
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
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腹股沟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腹横筋膜卵圆孔)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可进入阴囊中,占腹股沟疝的95%。
右侧比左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
腹股沟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不进入阴囊,仅占腹股沟疝的5%。
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
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别称腹股沟疝气英文名称inguinalhernia 就诊科室外科常见病因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专家解读为什么腹股沟疝最为常见?腹股沟疝是指人的大腿根部即腹股沟处突出体外的包块。
就诊科室外科常见病因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腹股沟疝病因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是引起腹股沟疝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肌肉萎缩,腹壁薄弱,而腹股沟区更加薄弱,内有血管、精索或者子宫圆韧带穿过,给疝的形成提供了通道。
此外,老年人因咳喘、便秘、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等疾病,致使腹压升高,为疝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腹股沟疝临床表现 1.可复性疝临床特点是腹股沟区出现一个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患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
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
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
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
平卧时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疝内容物为小肠时可听到肠呜声。
肿块柔软、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
普外-名解简答
名词解释1、Charcot三联征:是指胆管炎症时出现腹痛、寒战高热与黄疸临床表现2、Calor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三角区称为但那三角3、白胆汁:胆囊结石长期嵌钝或阻塞胆囊管但未合并感染时,胆囊黏膜吸收胆汁中胆色素,并分泌粘液性物质,导致胆囊积液,积液呈透明无色,呈白胆汁。
1、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管斜疝。
2、腹股沟直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直疝。
3、滑动性疝:疝内容物如盲肠、乙状结肠或膀胱下移成为疝囊壁一局部难复性疝。
4、绞窄性疝:嵌顿性疝开展至肠壁动脉血流障碍疝。
1、细菌性肝脓肿:全身细菌性感染,特别是腹腔内感染时,细菌侵入肝,如病人抵抗力弱,可发生肝脓肿2、Glisson鞘:在肝实质内,由于门静脉、肝动脉与肝胆管管道分布大体上相一致,且共同包裹在纤维鞘内,称Glisson鞘1、腹膜炎:是腹腔脏腹膜与壁腹膜验证,可由细菌感染、化学性或物理性损伤等引起。
2、膈下脓肿:脓液积聚在一侧或两侧膈肌下与横结肠及其系膜间隙内者,通称为膈下脓肿,膈下脓肿可发生在一个或两个以上间隙。
1、肛裂“三联征〞:肛裂、前哨痔、乳头肥大同时存在,称肛裂“三联征〞2、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小溃疡3、齿状线:肛瓣边缘与肛柱下端共同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锯齿状环行线4、白线:位于齿状线与肛缘之间,是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下部交界处,外观不甚明显,直肠指诊时可触到一浅沟,所以亦称为括约肌间沟。
1、甲状腺危象:是甲亢严重并发症,危象发生与术前准备不够有关,临床表现为:高热、脉快、同时合并有神经、循环及消化系统严重功能紊乱。
2、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由各种原因引起循环中甲状腺素异常增多而出现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疾病总称。
1、阑尾周围脓肿: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如果此过程进展较慢,大网膜可移至右下腹部,将阑尾包裹形成粘连,称为阑尾周围脓肿。
成人腹股沟斜疝医学
病因
正常情况下, 人直立时内脏下垂入下腹及盆腔, 腹股沟区腹壁受 到的压力较平卧时增加3倍, 有促进腹股沟斜疝形成的作用。在 某些生理和病理情况下(重体力劳动、慢性便秘、肝硬化腹腹水、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腹压增高并持续存在, 势必要破坏腹 股沟区的解剖结构和生理防卫功能。同时, 腹腔内高压可致使内 脏直接突破内环, 进入腹股沟管形成腹股沟斜疝。
成人腹股沟斜疝
英文名称
adult inguinal hernia
别名
后天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股沟斜疝
类别
普通外科/疝/腹外疝/腹股沟疝/腹股沟斜疝
ICD号
K40
概述
腹股沟斜疝(adult inguinal hernia)是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 沟管内环处突出, 通过腹股沟管向内下前方斜行, 再穿过腹股沟 管外环, 形成的疝块, 并可下降至阴囊。
②疝块回纳试验:
手法回纳时,让病人仰卧,检查者托起疝块,紧压其下端, 向腹股沟管走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开始常有轻微阻力,随即 很快肿块被推入腹腔而消失,在其进入腹腔时,若疝内容是小 肠,则听到咕噜声,内容物若为大网膜则有一种坚实感,无弹 性。
临床表现
疝块回纳试验也可以病人站立时进行,检查者站在病人患侧旁, 一手扶住病人腰背部,另一手从上而下地放在腹股沟区,与腹 股沟韧带平行的位置,手法同前述,也可使疝块回纳。
4.生物学上的异常 生物学上的异常是导致腹股沟斜疝发生的 辅助因素。
病因
临床实践证实, 有些腹股沟管解剖结构缺陷, 以及长期腹腔内压 力增高的人并不发生腹股沟斜疝, 相反, 很多既无先天性解剖缺 陷、也无腹腔内压增高的从事轻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人同样 可患腹股沟斜疝。显然, 以先天性解剖缺陷和长期腹腔内压增高 很难完全阐明腹股沟斜疝的发病机制。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终极版)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完结版)❀第一篇名词解释1 急性乳腺炎---亦称急性乳房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多数发生在产后哺乳期最初3~4周内,尤其以初产妇为多见。
临床特点是乳房肿胀疼痛。
中医称为“乳痈”。
2 乳房纤维瘤---是由乳腺组织和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种乳房良性肿瘤,是乳房良性肿瘤最常见的一种,约占70%左右。
好发于18~35岁的青壮年妇女,尤以25岁以前者为多见。
临床特点是乳房肿块,圆形,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推之移动。
本病属于中医的“乳核”的范畴。
3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好发于40~60岁绝经期前后的女性。
98%以上的乳腺癌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2%,本病属于中医“乳岩”、“恶疮”、“失荣”等范畴。
4 幽门梗阻---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80%幽门梗阻由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或幽门管溃疡引起。
由两种常见的原因所致:一是瘢痕挛缩引起幽门管狭窄、扭曲变形、二是由于幽门口的水肿所造成。
5 门静脉高压症---是指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和内压增高而引起的疾病。
门静脉压力正常值约为 1.27~2.36kPa(13~24cmH2O),如其压力高于此界限,则定义为门静脉高压症。
其主要表现为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继而破裂引起消化道出血等。
6 疝---任何脏器和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人体正常或不正常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
疝可发生在人体各部位,最多发生于腹部。
7 腹外疝---腹部疝以腹外疝多见,它是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经过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属中医“疝气”的范畴。
8 尿频---正常人白天排尿一般4~6次,夜间0~1次。
尿频者是指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减少,严重时几分钟排尿一次,每次仅数毫升。
9 尿急---是指突然有强烈的尿意而不能自制,需即刻排尿。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疾病介绍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
腹股沟疝又分为斜疝和直疝。
从斜疝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直疝多发于老年男性。
发病率以腹股沟斜疝占绝大多数。
腹股沟斜疝,多为右侧,也可两侧发病,一般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仅在腹股沟区出现一个梨形或椭圆形包块,可有坠胀感觉,随后包块经常反复出现。
当成人长久站立、行走或体力劳动,儿童玩耍腹内压增高时出现;休息或平卧后腹内压降低时包块又消失。
病程较长时包块往往可以坠入同侧阴囊内。
少数患者可形成巨大疝且疝内容物难以还纳入腹腔者可称为“难复性疝”。
当疝块被嵌、勒、卡住而完全不能还纳,伴有明显疼痛者则称为“嵌顿疝”,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腹股沟直疝好发于男性老年人,该部位无先天性潜在通道而系组织薄弱的缘故。
其包块呈球形,不进入同侧阴囊,由于疝块基底部宽,一般很少发生嵌顿。
1.1 疾病病因腹壁强度降低引起腹壁强度降低的潜在因素很多,最常见的因素有:①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②腹白线因发育不全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③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缩等也常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
生物学研究发现,腹股沟疝病人体内腱膜中胶原代谢紊乱,其主要氨基酸成分,羟脯氨酸含量减少,腹直肌前鞘中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异常,超微结构中含有不规则的微纤维,因而影响腹壁的强度。
另外发现,吸烟的直疝病人血浆中促弹性组织离解活性显著高于正常人。
腹内压力增高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如包茎、膀胱结石)、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原因。
正常人虽时有腹内压增高情况,但如腹壁强度正常,则不致发生疝。
1.2 病理生理1.3 简述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
腹外疝
B.给缓泻剂
C.手法复位
D.立即急诊手术
E.手法复位失败后手术
18.女性患者,40岁,挑担时突感右下腹痛,摸见右大腿根部有一半边乒乓球大小包块,应考虑为
A.直疝
B.斜疝
C.股疝
D.局部囊肿
E.淋巴结肿大
19.一男性成年患者,在举抬重物时右侧疝块增大,进入阴囊,不能还纳,局部胀绞痛。查体:一般情况可,局部无红肿,疝块较硬,压痛,左下腹有轻压痛,无反跳痛,考虑为
B.交通性鞘膜积液
C.精索鞘膜积液
D.隐睾
E.睾丸肿瘤
33.股疝容易嵌顿的原因主要有
A.股管狭窄0
B.股管弯曲(股管几乎是垂直的,疝块在卵圆窝处向前转折形成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角,且股环本身较小+E)
C.股管太长
D.疝内容物多为盲肠
E.股管周围韧带坚韧
二、名词解释
1.腹外疝
E.压迫后都能治愈脐疝
15.腹股沟斜疝其内容物最多见的是
A.盲肠
B.阑尾
C.大网膜
D.大肠
E.小肠
16.腹股沟疝术后用提睾带托起阴囊并在切口放置小砂袋目的是
A.防止伤口裂开
B.减轻伤口疼痛
C.防止阴囊血肿
D.防止伤口感染
E.防止疝复发
A2型题
17.患者男性,35岁,用力排便时右侧斜疝疝块增大,不能回纳4小时,伴有阵发性腹痛、呕吐,检查腹部有压痛和腹肌紧张,正确的处理是
(三) A3型题
女性患者,55岁,诉下腹部阵发性痛伴恶心呕吐半天。体检:一般情况尚好,腹略胀,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亢进,左侧卵园窝处触及半球状包块,约鸽蛋大小,压痛明显,包块按压,不能还纳消失,腹部X线透视:肠腔胀气,有二个液平面,W B C21×109/L,中性90%。
考点 腹外疝
考点腹外疝[A1型题]1.鉴别腹股沟斜疝与直疝最有价值的临床特点是A.疝块的形状 B.疝块的位置 C.回纳疝块后压住深(内)环,增加腹压是否脱出D.是否容易嵌顿 E.发生年龄答案:C考点: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鉴另0解析: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鉴别点包括:发病年龄、突出途径、疝块形状、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的表现、精索与疝囊的关系、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嵌顿机会等。
其中发病年龄、突出途径、疝块形状、嵌顿机会的区别只是统计学经验,并不绝对。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的表现、精索与疝囊的关系、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的区别则适用于所有情况,但只有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的表现能在术前给出判断,所以它是鉴别腹股沟斜疝与直疝最有价值的临床特点。
故选C。
2.腹股沟深环位于A.腹股沟中点上方1cm B.腹股沟中点上方2cm C.腹股沟中点D.腹股沟中点下方1cm E.腹股沟中点下方2cm答案:B考点:腹股沟区的解剖解析: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2.0cm、腹壁下动脉外侧处,男性精索和女性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造成一个卵圆形裂隙,即为腹股沟管深环。
故选B。
3.嵌顿疝与绞窄疝的鉴别要点是A.深(内)环口的大小 B.有无休克 C.不能还纳的时间D.有无肠梗阻 E.有无血循环障碍答案:E考点:特殊疝的定义解析:疝门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囊颈弹性收缩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这种情况称为嵌顿性。
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
最后导致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
故嵌顿疝与绞窄疝的鉴别要点是有无血循环障碍。
故选E。
4.腹股沟斜疝患者疝还纳后,使肿物不再出现的压迫部位是A.海氏三角 B.腹股沟韧带中点 C.阴囊根部D.斜疝外环 E.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答案:E考点:腹股沟区解剖解析: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2.Ocm、腹壁下动脉外侧处,男性精索和女性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造成一个卵圆形裂隙,即为腹股沟管深环。
影像上如何区分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和股疝?
影像上如何区分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和股疝?前些天上班时,突然一个同事问道,如何在CT上区分腹股沟疝具体属于哪一种疝?最怕空气突然安静,一时间竟然无言以对,因为平时真的没有认真去区分过,不知道有没有同行也跟我一样呢?但是认输不是我的风格啊,必须把它整明白来。
那么究竟如何快速而又准确的去区分腹股沟区疝(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呢?定义想准确区分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我们需要先简单了解一下它的定义。
腹股沟斜疝:指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内环,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外环,甚至进入阴囊的一类腹股沟疝,占腹股沟疝的九成以上,发病部位以右侧多见,男性多见。
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腹壁下血管(腹壁下动脉、腹壁下静脉)外侧。
腹股沟直疝:指通过直疝三角(也叫做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突出的腹股沟疝,以老年男性多见。
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腹壁下血管的内侧。
股疝:指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
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易发生嵌顿及绞窄。
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耻骨结节外侧。
复杂的定义让人看了心烦意乱,我们提取对我们最有用的信息就够了:1、腹股沟斜疝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腹壁下血管(腹壁下动脉、腹壁下静脉)外侧;2、腹股沟直疝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腹壁下血管的内侧;3、股疝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耻骨结节外侧。
解剖这里提到了几个比较重要的解剖需要我们掌握:腹股沟韧带、腹壁下动脉、直疝三角。
1、腹股沟韧带,位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是腹外斜肌下缘在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之间向后上方反折形成的腱性结构,在CT冠状位最好观察。
如下图:在工作中我们不难找到腹股沟韧带,在腹部靠前方的位置,找到耻骨结节,在其与髂前上棘之间即可找到腹股沟韧带。
2、腹壁下动脉,在近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内侧处发自髂外动脉,在腹股沟管深环内侧的腹膜外组织内斜向上内,走行于腹直肌后部,如下图。
工作中我们连续层面观察,即使不是增强,也比较容易找到腹壁下动脉,其内侧为伴行的腹壁下静脉。
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
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1. 引言在人体解剖学中,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是常见的疾病。
它们都源于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结构异常,导致腹腔内的脏器突出到腹股沟区域或大腿内侧。
本文将从解剖形态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些疝的基础知识,并深入了解它们的发病机制、区别以及治疗方法。
2. 腹股沟直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1)解剖结构:腹股沟直疝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直腹肌下,主要是由于腹腔内的脏器穿过腹股沟内环的缝隙。
(2)发病机制:腹股沟直疝的形成与腹压增加以及腹肌过度使用有关。
在腹压增加的情况下,腹股沟内环的缝隙会扩大,导致腹腔内的脏器突出形成疝囊。
(3)区别:腹股沟直疝与其他两种疝的区别在于其发生位置和发病机制不同。
3. 斜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1)解剖结构:斜疝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斜方肌筋膜肌间隙,腹腔内的脏器穿过腹股沟外环并伴随着腹股沟管的发育异常。
(2)发病机制:斜疝的发病机制与腹股沟直疝相似,也是与腹压增加和腹肌过度使用有关。
然而,斜疝的解剖结构使得它的发病机制更为复杂。
(3)区别:斜疝与腹股沟直疝的区别在于解剖结构和发病机制上的差异。
4. 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1)解剖结构:股疝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大腿内侧,主要是由于腹腔内的脏器穿过腹股沟外环的缝隙并伴随着大腿内侧缝隙的扩大。
(2)发病机制:股疝的发病机制与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相似,同样与腹压增加和腹肌过度使用有关。
然而,股疝的发病机制也受大腿内侧缝隙的解剖结构影响。
(3)区别:股疝与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区别在于发生位置和解剖结构的不同。
5. 总结与展望本文从解剖形态学的角度对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探讨了它们的解剖结构、发病机制以及与其他疝的区别。
通过本文的阅读,希望读者能对这些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预防。
对于未来的研究,不仅可以从解剖学的角度深入探讨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还可以结合临床实际,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疝囊颈在其外侧
疝囊颈在其内侧
嵌顿机会
较高
较低
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多见儿童及青壮年
多见于老年体弱者
突出路径
经腹股沟突出,由外上向内下前斜行进入阴囊
腹股沟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进入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形、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半球状,基底部宽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疝囊颈在其外侧
疝囊颈在其内侧
嵌顿机会
较高
较低
斜疝
直疝
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龄
多见儿童及青壮年
多见于老年体弱者
突出路径
经腹股沟突出,由外上向内下前斜行进入阴囊
腹股沟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进入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形、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半球状,基底部宽
疝块回纳后压住内环
疝块不再突出
疝块仍突出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疝块回纳后压住内环
疝块不再突出
疝块仍突出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疝囊颈在其外侧
疝囊颈在其内侧
嵌顿机会
较高
较低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疝囊颈在其外侧
疝囊颈在其内侧
嵌顿机会
较高
较低
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多见儿童及青壮年
多见于老年体弱者
突出路径
经腹股沟突出,由外上向内下前斜行进入阴囊
腹股沟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进入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形、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半球状,基底部宽
疝块回纳后压住内环
疝块不再突出
股沟斜疝与直疝鉴别股沟斜疝与直疝鉴别
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多见儿童及青壮年
多见于老年体弱者
突出路径
经腹股沟突出,由外上向内下前斜行进入阴囊
腹股沟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进入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形、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半球状,基底部宽
疝块回纳后压住内环
疝块不再突出
疝块仍突出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