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 同济大学
热爱同济的9个理由
热爱同济的9个理由热爱同济的9个理由有:1. 历史底蕴深厚:同济大学成立于1907年,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2. 综合实力一流:同济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3. 科研水平拔尖:同济大学拥有多个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研发平台,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4. 人才培养优秀:同济大学以培养“社会栋梁和行业精英”为目标,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术氛围。
5. 国际化程度高:同济大学与世界各地的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交流和深造机会。
6. 社会责任感强烈:同济大学致力于服务国家和社会,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贡献智慧和力量。
7. 校园环境优美:同济大学校园环境幽雅,建筑风格独特,是学生安心学习、舒心生活的理想之地。
8. 师资力量雄厚:同济大学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专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9. 社会声誉良好:同济大学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毕业生深受各行各业的欢迎和认可。
综上所述,热爱同济的9个理由涵盖了学校的历史底蕴、综合实力、科研水平、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社会责任感、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和社会声誉等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同济大学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使得它成为众多学生和学者向往的高等学府。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这是同济大学的前身。
1912年,该学堂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1923年,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正式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
在1937年的抗日战争期间,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于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
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两性一度”指向下流体力学荣誉课程建设探索
“两性一度”指向下流体力学荣誉课程建设探索
付小莉;操金鑫;张洪
【期刊名称】《高等建筑教育》
【年(卷),期】2024(33)1
【摘要】文章根据“两性一度”标准,确定了流体力学荣誉课程在教学大纲重塑、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选拔和考核要求等方面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以问题驱动为抓手、以基本概念为支点、以学习产出为导向、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为拓展的荣誉课程特色。
以连续方程四种形式及其与不同流动模型之间的关系为重点内容,以虚拟仿真平台中计算流体力学技术案例和现代流体测量技术进展综合性作业为典型,指出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三标准在课程教学内容、虚拟教学平台和学生学习产出中的要求体现,相关探索可为工科流体力学荣誉课程及其他力学荣誉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总页数】8页(P85-92)
【作者】付小莉;操金鑫;张洪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3
【相关文献】
1.“两性一度”背景下的《化学反应工程》课程建设探索
2.“两性一度”导向下雅思课程建设反思与探索
3.基于“两性一度”标准的“包装与印刷工艺”课程建设
路径与实践探索4.基于“两性一度”的土木工程施工一流课程建设探索5.《金属学及热处理》课程“两性一度”建设探索与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师型”教师队伍该如何打造
无 论 是 学 校 基 地 还 是 企 业 基 地 , 国培 方 案 中 , 无 一 例 外 在 都
地安排有职业教育专题讲座 ,聘请 国内外 职教研究专 家介绍英 国 、 国、 美 加拿大 、 澳大利亚等 国及 我 国台湾地 区的职业教 育办 学模式和经验 。 此外 , 更有一些基地本身办有中外合作职业教育 培训项 目或培训机构 , 山东平度职教 中心与德 国汉斯 ・ 德尔 如 赛 基金会合作 的“ 双元制” 职业教育培训项 目, 同济大学 I德 围国 j _ 际合作机构合作 的中德合作职教师资培养项 目,湖北 工业 大学 与英 国文化教育委员会合作的中英 ・ 湖北职业教育与培训 中心 , 重 庆师范大学与澳大利 亚合作 的中澳职业教育与培训 项 目等 。
排上都有相对统一 的规定 ,各基地严格要求参培教师完成 培训
的所有课程 , 以确保 培训 目标 的实现。 “ 双师型”教师需要 具备教学 创新 能力 和教学研究能力 , 但 没有系统化 的理论知识 ,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将 无从
淡起 。 此 系 统 化 的 理 论 知 识 在 职 教 国 培 中 不 仅 不 能 省 略 , 且 因 而
“ 双师型'
在我 国高等教育 领域 中 , 这样一 个特殊 群体 , 有 它们兼 具 为“ 师范性 ” 。学术性 是理论基 础 , 职业性是实践要求 , 师范性是 最终 目标 , 三者相 互交叉 、 相互 渗透 、 相互 促进 , 同构成 了一 共 个系统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 职业技 术师范 教育 在长期 的师资 培养 实践 中积累 了极为
教 育 发 展 方 向的 任 务 。
职 业 技 术 师 范 教 育 的 独 特 功 能 和 不 可 替 代 性
同济大学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优先晋升聘任条件(试.
同济大学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优先晋升聘任条件(试行)摘录(2009-09-14校长办公会通过)第一条总则一. 根据学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为建设一支政治及业务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人员精干、相对稳定、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经学校研究,特制定同济大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优先晋升聘任条件。
二. 本次教师系列高级职务“优先晋升聘任条件”的制定,是针对教授、副教授晋升条件而定,在将来完整出台新的同济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任职必备条件时,将会覆盖所有系列、各种类型,有关“优先晋升聘任条件条件”意见稿中没有涉及的内容,仍然依据同人[2003] 220号文。
三. 考虑到学校学科的多样性,本次学校制定的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优先晋升聘任条件中,兼顾了各个学科的自身特点,进行学科分类。
但同时也力求这些聘任条件能尽量体现同济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要求,满足学校学科建设、培养人才等核心任务的需要,各个学科对教授、副教授的任职条件基本要求,定位在985高校同类学科的前列。
四. 本文所指教师系列高级职务为:教学科研型的教授、副教授及教学型的教授、副教授两大类。
对于教师中申报研究系列教师岗位高级职务(研究员、副研究员)的人员,优先晋升条件参照本条件执行。
五.为加强学校国际化办学特色,学校鼓励各学科对于主持过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的申请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第二条教授(教学科研型)职务优先晋升聘任条件在达到同人[2003] 220号文规定的学位和副高级任职年限等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达到以下要求者,优先晋升。
一. 教学方面的要求:1.系统主讲过一门主干基础课或二门及以上专业课程,每学年不少于68实际学时,其中近5年累计承担本科生课堂教学时数不少于255学时,并满足教学考核的基本要求(见附件)。
对于从事临床工作的人员申报教授职务时,授课时数应满足上述要求的至少20%。
2. 全过程独立培养过获得学位的研究生。
同济年度总结
随着岁月的流转,同济大学在过去的一年里,秉持“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以下是对同济大学2023年度工作进行的全面总结。
一、教育教学方面1.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同济大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全年共有50余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课程。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通过实施“青年学者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3.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师生交流等项目,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二、科学研究方面1.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激发科研活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2. 提高科研水平,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2023年,同济大学共发表SCI论文160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占比超过50%。
此外,还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奖励。
3.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与多家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三、社会服务方面1. 深化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与上海市、江苏省等地政府及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工作,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 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 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民生。
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大民生工程,为我国社会民生事业作出贡献。
四、文化传承方面1.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同济大学校长发声感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大家共同回顾同济大学过去一年的辉煌历程,展望未来的美好前景。
在此,我要代表同济大学全体师生,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们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一年来,我们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在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心声和感悟。
一、坚定信念,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同济大学始终牢记“兴学强国”的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过去一年,我们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激发了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育人为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过去一年,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的优秀教师;三是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行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使命。
过去一年,我们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一是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团队;二是加大科研投入,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四、开放办学,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放办学是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过去一年,我们深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合作平台,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是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二是鼓励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拓宽国际视野;三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学校国际知名度。
建筑学新四军老八校
建筑学新四军老八校在建筑学界,“老八校”的名号如雷贯耳,它们是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而近年来,又有“新四军”崭露头角,它们分别是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
这“新四军”在建筑学领域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实力和独特的魅力。
先来说说浙江大学。
浙大的建筑学专业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创新精神。
学校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方面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他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果丰硕,而且在实际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浙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国内外的建筑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
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建筑理念和技术。
湖南大学的建筑学专业也是独具特色。
湖大的建筑学科历史悠久,其教学和研究一直秉承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
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对建筑历史、文化的传承,又紧跟时代步伐,引入先进的设计方法和技术。
学校还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湖大的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感受到浓厚的建筑文化氛围,通过参与各种学术讲座和社团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沈阳建筑大学在建筑领域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作为一所专门的建筑类高校,沈建大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上可谓是精益求精。
学校拥有完善的实验设施和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其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沈建大的毕业生在建筑行业中备受青睐,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大连理工大学的建筑学专业也在近年来发展迅速。
大工的建筑学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建筑与工程、艺术、人文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建筑人才。
学校的科研实力也不容小觑,在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此外,大工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同济大学青马工程培养方案
同济大学青马工程培养方案第一章:前言同济大学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一直以来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同济大学设立了青马工程,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方案旨在对青马工程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第二章:培养目标1.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够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趋势;2. 培养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能够在跨学科、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协作;3. 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知识,能够通过实践掌握技能,解决现实问题;4.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章:课程设置1.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政治、外语、数学、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2. 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核心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3. 选修课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设置一定范围的选修课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4. 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5. 导师制度:为每位学生配备专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个性化的学术辅导和职业规划。
第四章:教学管理1. 课程评估:设立课程评估机制,及时收集学生对课程质量的反馈,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2. 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师选拔机制,不断培养优秀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3. 学生管理: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4. 资源配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5. 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实习实践1. 实习基地建设:与社会各界建立紧密联系,开展实习基地合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习机会;2. 实习管理:建立健全的实习管理制度,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指导和跟踪服务;3. 实践活动: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机会;4. 实习成果评价:对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提高实践结果。
“双一流”背景下智能建造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模式研究
薛维培,蔡海兵,荣传新,姚直书
建筑教学
安徽建筑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2021jyxm0375);安徽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
研究项目(2021xjjy13);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
工 程 省 级 教 学 示 范 课 (2020SJJXSFK0905);教
(要求-挑战-响应)专业建设框架体系。
传统土木,缺乏对智能化、信息化、机械
涂劲松等[5] 指出要注重智能建造专业实
化知识的补充。即便配备机械、电气、计
践课程建设,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算机等专业教师授课,由于其对土木工
姜景山等[6] 分析了建筑行业发展现状,
程了解甚少,也很难厘清其专业知识在
提出应用型高校应该重点培养智能建造
程试验;专业课程实验即为混凝土性能
法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
试验、装配式构件拼装试验等;自主实验
的。
则要求学生自行设计试验方案,培养学
与此同时,安徽理工大学给出相应
的专业建设政策支持,根据企业发展出
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对智能建造教师进
假期实践是学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
生自主探索意识与实践创新能力。此
造一支以土木为主,以机械、电气、计算机为辅且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在入学阶
段、在校期间以及假期中,以引导式、启发式培养与拓展学生专业兴趣、激发实践创新意
识。重构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实践创新能力锻炼,确保学生胜任工作岗位要
求,为满足用人单位对智能建造专业人才的需求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双一流;智能建造;新办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环境。并且在职称晋升文件中将教师为
2023同济大学文科专业有哪些(同济大学专业)
2023同济大学文科专业有哪些(同济大学专业)同济大学文科专业有哪些其实在任何一所大学中,文科生的专业选择空间都不占据优势,毕竟现如今还是理科生的社会生产的主导。
而同济大学的本科专业总共有114个,相比较而言文科专业少于理科,但是绝大多数专业的限制并不严格,还是有存在文理兼收的情况,大家可以参考具体信息作为标准。
目前为止同济大学招收文科生的专业并不多,主要包括语言类、法学类和管理类,类似于英语、日语、法学类(国际政治、法学、社会学)、行政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哲学、中文、新闻传播类、经济学等,但是面向每个地区的招生计划会有所不同,最好是参考具体的招生简章。
同济大学学科建设同济大学之所以在国内外的实力超群,主要还是取决于它的学科建设,截止到2020年3月,该校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总共有8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7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8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
12个同济大学简介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显著,该校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历经百年来的稳健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同济大学位于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截至2022年,学校设有29个专业学院,11家附属医院;共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4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84余万㎡;如四平路是老校区,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校内硬件设施完善,老建筑不少,而嘉定是新校区,所以占地面积更大,硬件设施更加齐备。
其次不管是在吃方面还是住方面都是相当不错的,在住宿方面大生活设施齐全,环境舒适,在吃方面可了不得,不然就不会有“吃在同济”这一说了,一方面是食堂餐食美味,另一方面是经济实惠。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师资队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师资队伍
桥梁抗风研究室
项海帆顾明葛耀君宋锦忠朱乐东陈伟周志勇丁泉顺全涌曹丰产黄鹏徐建英杨詠昕周志勇周暄毅赵林郭震山胡晓红
桥梁抗震研究室
范立础胡世德李建中王君杰袁万城魏红一叶爱君王志强彭天波管仲国徐艳
轨道交通桥梁研究室
吴定俊马坤全顾萍余华李奇
桥梁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研究室
孙利民程纬孙智淡丹辉黄洪葳
桥梁施工与信息技术研究室
石雪飞陈德伟吴迅凌知民李柯周宗泽阮欣
混凝土桥梁研究室
李国平徐栋黄士柏孙建渊李方元张国泉柳惠芬郑步全刘超沈殷
钢与组合结构桥梁研究室
吴冲陈惟珍曾明根刘玉擎董冰曹劲松苏庆田
大跨度桥梁研究室
肖汝诚贾丽君程进薛二乐许俊孙斌
桥梁设计方法与过程研究室
陈艾荣吴培峰马如进王达磊
桥梁结构试验室
张启伟章关永刘剑锋兰海
桥梁工程系研究生指导导师名单。
双一流建设与发展规划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 双一流建设背景 • 双一流建设目标与任务 • 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 • 双一流建设实施路径与策略 • 双一流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 双一流建设的未来展望
01
双一流建设背景
双一流建设的提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 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由此拉开帷幕。
对策建议
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
鼓励高校间通过合作、共建等 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
优化学科布局与结构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 ,调整学科布局和结构,加强 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
完善评价体系与机制
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 价体系,同时加强教学、科研 、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评价机制 建设。
学科发展不平衡
不同学科在发展速度、投入 产出比等方面存在差异,导 致学科发展不平衡,影响双 一流建设的整体效果。
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评价体系存在重科研 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等问 题,难以全面反映高校的办 学水平和学科实力。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的高校在双一流建 设过程中面临的发展环境和 条件不同,导致区域发展不 平衡。
学科交叉融合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高等教育将加强学科 交叉融合,促进跨学科的合作与人才培养。
双一流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01
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双一流高校将进一步强化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和
竞争力。
02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03
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
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模式、挑战与方向论
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模式、挑战与方向论作者:李玉静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33期摘要 2021年10月25日,“新时代一流职教师资培养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
论坛对于新时代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模式、挑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交流讨论。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作为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主体,积极进行模式探索和创新。
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实行院务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将打造成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和培育一流职教师资的重要平台。
目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在体系建设、教师来源、教师培养培训机制等多方面都面临一定挑战。
未来,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应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加强产教融合,实现职教师资整体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职教师资;高质量发展;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3-0051-05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目标的发展阶段。
教师队伍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实施的主体,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把“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
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于职业教育师资的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职教师资培养面临哪些挑战?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这些都是亟需回答的问题。
2021年10月25日,以“新时代、新要求、新模式:一流职教师资培养”为主题的首届“新时代一流职教师资培养高峰论坛”及“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成立大会”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
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和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出席成立大会并作专门发言。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以及来自相关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和职业院校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论坛和成立大会。
同济大学2022培养方案
同济大学2022培养方案
同济大学是国内一流学府,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都是创新的和革新的,具有国内一流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性。
2022年,同济大学将根据新科技和新发展趋势,继续发展和优化其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更好地推动中国跨越式发展。
首先,我们要结合新形势、新技术和新发展趋势,将数字科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纳入到同济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努力建设同济大学的“双一流”建设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服务国家、高校、企业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发展。
其次,要优化和重新定义人才的培养方案,从而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学生发展的改革。
在同济大学,要紧密结合数字科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组建产学研整合课程,培养具有战略思维、英语能力、新兴技术应用能力等跨学科性综合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再者,要加大学校的实践教学力度,有针对性地发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使他们具备基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技能,从而更具有实用性。
此外,要及时建立和完善培养人才的机制,重视各层次人才培养,重视专业人才培养,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提升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课程、交换生项目、国际实习项目等,让学生们受到更全面的教育,更好地培养国际化的创
新型、创意型人才,以满足国家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要求。
2022年,同济大学将坚持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建设“双一流”,把同济大学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机构。
通过发展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同济大学将为新经济的发展准备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科学研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合当下世界一流大学中,给予理解与建议
结合当下世界一流大学中,给予理解与建议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的高等教育大国,但是,应该看到我们离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吹响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号角。
然而,我们的大学离世界一流水平究竟有多远?差距在哪里?我们实现赶超的路径是什么?如何立足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带着这些问题,2016年11月24-30日,中共中央党校第41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6名学员,在上海就高校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
调研小组先后走访了上海市教委、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7家单位,并拜访了上海市政府的相关领导。
通过调研,调研小组对“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了解了上海地区“双一流”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进展,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和建议。
“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向一流本科建设的公共数学课教学改革
教科园地 145◊武汉轻工大学数计学院 党生叶面向一流本科建设的公共数学课教学改革当前教育部正在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结合我校公共数学课建设 一流课程的实际情况,本文从打造一流教 师队伍、更新课程教学大纲、优化线上教 学环境、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优化考试内容等五方面做了探讨。
1引言2019^4月,教育部启动“双万计划”,2019-2021年将建1万个国家级、1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2019年10月31 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111 (以下简称《意见》),提 出要在2019~2021年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简称一 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
“教授要到本科生课堂上讲课,淘汰'水课',奖励 '金课',把最好的资源给本科生。
”教 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要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推进质量革命。
"双万计 划”其中“一万”指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 一流本科课程。
三年间,完成4000门左右 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 程)、4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 6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500门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 流课程、1000门左右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认定工作。
注重创新型、复合型、应 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创新性、示范引领性和推广性。
另"一万”指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突岀 针对性和有效性,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解决当地高校长期存在的教育教 学问题。
2教学改革公共数学类课程作为理、工、文、农 科各专业大学生的首门核心必修课,面向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在眉睫。
如何让传统的公共数学类课程与一流专业建设的发展理 念相融合,如何让传统的公共数学类课程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相融合,如何将传统的公共数学类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一流、国家级一流课程成了各 高校数学基础课教师的首要任务。
交通工程 培养方案 同济
交通工程培养方案同济为适应交通领域发展的需求,培养具备良好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制定了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以期为我国交通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贡献。
一、培养目标1.基本目标培养具备较全面素质,获得较深广且较坚实的基础、具备较强能力,能够在交通工程建设、管理、科研、设计等领域从事专门工作的高级交通工程人才。
2.培养目标(1)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2)专业素养:具有扎实的交通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与交通运输工程相关的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3)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组织、协调、沟通、领导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方案的设计1.课程设置(1)通识教育课程学生需修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英语等通识教育课程,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2)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需修读数学、物理、机械原理、力学、材料力学、建筑力学、土木工程测量等专业基础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学生需修读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
(4)实践教育环节学生需进行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2.实践教学环节设计(1)实习在暑期或寒假期间,学生需进行交通工程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毕业设计在最后一年内,学生需选择一个交通工程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撰写毕业设计,并完成书面论文与答辩。
(3)毕业论文学生在毕业设计完成后,需选题并完成毕业论文,包括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引言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1]。
因此,“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在各大高校各专业进行了广泛建设。
譬如,同济大学构建分层分类多维的教师能力发展框架体系,并与其他院校及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双师队伍”;又如,浙江大学结合自身科研项目,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世界著名大学强项学科或一流研究企业开展合作研究,提升师资力量等。
2020年11月启动的第五轮学科评估突出学科内涵建设,强调提升师资质量和学术水平,凝聚师资,打造学科优势[2]。
本论文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明确“学科带头人+团队”建设模式,实现师资队伍专业与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本文研究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集信息分类、管理与研究应用为一体,主要是用来研究信息管理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随着社会对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增多,企业诸多核心业务及日常事务都需要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来完成,故该专业就业涉及面广、发展前景较好[3]。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起源于西方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常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种将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学习交替进行的模式。
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的特点[4]。
通过将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结合来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使其在实践中协调合作、在企业中专业化发展。
西方高校相对成功的师资队伍建设对我国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我国最早研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是孙风梅、李月诚(2003),他们从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入手,研究其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问题。
随后,关于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不断涌现,涉及“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观点也正在凸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分类管理、分类建设、分类评价,突破队伍建设瓶颈,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队伍支撑一流大学建设。
通过“十三五”建设,专任教师队伍的结构与质量进一步优化,规模稳定在2800人左右,其中博士学历达到80%,海外博士比例达20%,高端人才达200-250人。
1.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构建科学、精细、规范的高层次人才管理体系
全面实施基于学科发展规划的人才队伍规划。
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围绕学科发展规划进行高层次人才管理体系建设(包括设岗、遴选、聘任、薪酬、考核等),优先在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引进学术领军人才和优秀学术带头人,形成优秀人才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探索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新机制。
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引进决策机制,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集聚一批活跃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科技精英;实施同济大学青年百人计划,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以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为突破口,切实解决制约人才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
2.探索建立长聘制,带动职称、岗位、薪酬及评价体系的升级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式的系统改革。
进一步明确岗位设置的标准与原则,强化岗位控制。
提高学术标准,严格评审程序,完善以代表性成果为主的学术评价机制,全面提升专任教师的质量与水平。
提升准入门槛,完善教师考核续聘办法,探索建立同济特色的长聘制。
通过薪酬体系的优化和岗位聘任的完善,逐步实现校内培养人
才和校外引进人才的管理与服务并轨。
通过分类管理,形成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科研服务型等不同类型教师队伍。
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完善教师招聘管理办法,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知名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及学术潜力较强的年轻博士进入助理教授队伍;通过推行年轻教师“助课制度”,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水平。
3.完善高等研究院机制,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专职科研队伍
继续实施并完善高等研究院“基础学科高水平人才领航计划”;鼓励招聘和使用专职科研人员,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层次合理的专职科研队伍,争取达到500人左右;实施特殊的薪酬制度和岗位制度,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促进一批创新团队的形成;完善招聘程序,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的专家评审方式,保证人才引进的质量。
积极推进博士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博士后队伍的总体规模与学术产出质量。
4.优化教辅队伍建设,促进思政教师及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改革实验技术教辅人员定编管理办法,制定和实施实验技术优秀人才队伍建设计划。
进一步细分教辅队伍,实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将实验教学教师纳入教师岗位,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技术工人纳入实验技术教辅岗位;明确以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实验技术平台的层次、规模、服务范围及质量评估结果为主要依据,进行整体实验技术队伍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支持。
构建思政教师长效发展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培养培训、选拔任用、日常管理、监督约束、激励发展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职业化与专业化管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