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的领导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皇帝的领导艺术
康熙帝(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爱新觉罗氏,名玄烨,为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庙号“圣祖”,史称清圣祖或康熙帝。

康熙帝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顺治帝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千古一帝,他的领导艺术堪称历代帝王的典范。

清朝完成君权一揽形式的专制政体是从康熙朝开始的。

康熙帝剪除鳌拜集团,使国家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并将这种专权形成传统。

他说:“天下大权当归于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事无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当时,无论是议政王大臣、内阁大学士,还是值南书房之汉官,均不得专擅朝政,他们中一些人可能参与某些重要政务,拥有较大发言权,但这种权力只能源于康熙帝的授予。

康熙帝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理论与原则,使其后世子孙有章可循,有案可稽,从而保证了这种政体的长期延续。

概括起来,他在这方面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皇帝独揽兵权,犹今日总统为国家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旗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八旗王爷拥有兵权。

康熙十八年,康熙帝限定八旗王公府邸官员名额,各旗设都统、副都统,掌管宣命教养,整饰戎兵,以治旗人。

各都统直接听命于皇帝,将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力剥夺。

以后,把八王统兵征伐的惯例改为由皇帝任命出征,往往是以皇家子弟为帅,这就削弱了八王的军权。

康熙晚期,更由皇子管理旗务,彻底改变了八王及其子弟统兵出征的传统。

用人之权不可旁落。

朝中重臣,用黜一概出自皇帝,绝不分权于大臣。

用人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授予或分配政治权力,这是实现政治控制的关键。

自鳌拜专权之事后,康熙对于大臣专权尤为防备,在其亲政后对朝廷用人实行高度垄断,严防大臣僭越。

大臣可以荐举,但用人的最后决定权在皇帝,绝不在大臣,否则皇帝就没有事干了。

为保证君权不被侵犯,严禁臣僚“越权”。

自从明朝废除宰相以后,皇帝就兼决策与执行权于一身,成为专制极权的化身。

康熙帝在汉人文化影响下,对君权具有非常明确的意识,说自己“岂肯以大权授人”,大臣只有出谋划策和具体执行的权力。

监督地方官员,创立密折制度。

皇帝要独揽大权,防止臣僚僭越,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防范、监督、控制机制。

当时,清廷沿用明朝的方法考察官吏,有京察、大计、军政等方式。

京察是考察京官,六年一次;大计为考察外官,三年一次;军政是考察武官,五年一次。

康熙帝经常接见文武官员,通过谈话,察言观色,又往往亲自验看武官骑射,想方设法了解实际情况,可惜这都只能是表面观察。

对于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连表面观察也没有。

康熙帝说:“天下大矣,朕一人闻见岂能周知,若不令密奏,何由洞悉?”康熙后期,吏治松弛,各级官吏很少据实上奏。

皇帝为了强化控制,必须掌握真实情况,密折制度便应运而生了。

亲自考察地方。

康熙帝除了多次下江南,也常常巡狩北方。

康熙帝出巡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为了解下情。

康熙认为不察民情是帝王之政的大忌,在他看来,明朝灭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崇祯帝居于深宫不了解地方,不知道百姓疾苦。

作为领导者最重要的是用人之道,康熙帝的育才、拢才、选才之道有历代帝
王所没有的独特之处。

康熙在培养人才方面提倡自育。

所谓自育,就是康熙皇帝要求文武宫员“皆须读书”,以扩展知识,增强能力。

他身为先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人文科学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等,几乎都有所研究。

康熙还广设学校,并严选教官。

康熙认为教学内容如何,同人才的培养关系十分密切,教学内容要能通古今、习礼法、明技艺、急射御,文武之道兼备,培养出的人才方可有为于世。

康熙帝深知,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广纳贤才。

所以,他在如何笼络人才这一问题上费尽了心机,设计了诸多方案。

康熙曾多次直言不讳地讲,汉族还是以汉人治理为好,为了拉拢汉族知识份子,于康熙十八年下一诏书,选拔人才,于是大批宿学文士应邀到京赴试,应试者共143人。

对那些深有造诣的大名士康熙表示优容,或称赞其本人之笃学,或坚请参与政务,或引用其子弟门生。

康熙是在政局动荡、经济衰败、民生调蔽的非常时期登上皇帝宝座的,要想改变这种艰难险峻局面,需要网罗卓异人才。

为此,他颇费了一番功夫,苦思冥想选才之道。

开科取士,通过传统的科举制考试,是康熙选择人才方法之一。

他在位六十一年,共开科考试二十一次,录取进士3903人,这些人后来多数都成为清政权的基本力量,充实了他的统治机构。

《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就有康熙一朝录取的进士46人、举人8人、博学鸿儒11人,共62人,其中38人,自康熙至乾隆,经历三朝,望重朝野。

康熙帝除了从科举途径选拔人才外,还曾采用捐纳制度,以“搜集异途人才,补科民所不及”。

康熙说:“用人之道,宜勤咨访,以求真才,以收实效。

”他要求地方官和京官“省方察史,超摧贤才”,他自己外出巡视时,也不放过机会,到处观察、审视下级官吏,选上了一批贤才。

康熙皇帝勤政爱民,并在管理国家、发展经济及维护国家的统一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其在位期间,引导大清帝国摆脱了明清时期混乱与动荡的局面,最终走向了太平盛世,为持续长达一百三十多年的康乾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堪称千古一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