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外周血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方法、染色体组型分析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方法、染色体组型分析一、实验背景1、Carnoy固定液:固定液的重要特性是能迅速穿透细胞,将其固定并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还要能够增强染色体的嗜碱性,达到优良染色效果。
单纯的固定液一般难以达到这些要求,因此在实验中使用两种混合的固定液。
由于Carnoy首先使用的甲醇和冰乙酸混合液而称其为卡诺氏固定液。
Carnoy固定液(甲醇∶冰乙酸=3∶1)每次使用前需临时配制,长时间放置影响固定效果,固定时间15min至24h,冰箱、室温均可。
必要时可改变甲醇和冰乙酸的比例,冰乙酸比例增加,利于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但易导致细胞破裂、染色体散失。
2、低渗液(hypotonic solution)低渗液是指渗透压和离子强度均低于正常细胞生理条件的溶液,渗透压低于组织液,与外周血混在一起时,水分迅速进入细胞,使其膨胀,甚至破裂,获得分散良好的染色体分裂象。
常见的低渗液:水、低渗的柠檬酸钠或氯化钠、甘油磷酸钾(0.65mol/L)、氯化钾(0.075mol/L)等。
低渗效果取决于低渗液的化学组成、低渗的温度和处理时间。
低渗处理是凭借反渗透作用使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同时可使黏附于染色体的核仁物质散开,以便能在一个平面上观察所有染色体形态。
实验室中一般选用0.075mol/L KCl为低渗液,其优点有:①染色体轮廓清楚,可染色性强,染色时间短。
②用于显带染色时能充分显示带型特点。
低渗处理为37℃,25~30min,以预实验条件为准。
2、肝素N-硫酸和艾杜糖醛酸含量较多的一种糖胺聚糖,由D-β-葡糖醛酸(或L-α-艾杜糖醛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形成重复二糖单位组成的多糖。
肝素是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
2、PHA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lutinin)是一种有丝分裂原,主要用于激活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是一种干扰素诱导剂,不仅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白介素-2和干扰素;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抗体。
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及G带观察及核型分析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分子医学实验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G 带观察及核型分析 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及原理三、实验结果二、操作步骤 四、讨论分析一、 实验目的及原理熟悉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
初步掌握人类染色体标本培养和制备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掌握G带标本制备的基本方法,学会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G 带分裂相。
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染色体的结构不同,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呈现细长的丝状结构,分散于细胞核中,且交织成网状,难以识别其数目和每个染色体特有的结构;在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凝缩形成短的棒状结构,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楚,所以一般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
在人类遗传分析中,普遍采用外周血培养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几乎都处在G1期或G0期,因而外周血细胞中是没有分裂相的。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lutinin, PHA) ,可以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变为淋巴母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再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将细胞阻断在有丝分离中期。
再通过离心、低渗、固定和滴片,就可以获得大量有丝分裂相。
最后通过染色就可以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
本方法已为临床医学、病毒学、药理学、遗传毒理学等方面广泛应用。
有许多显示G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将已经过老化的染色体制片放到37℃胰酶中进行处理,然后用Giemsa 染色。
胰酶可以从染色体上抽取蛋白特定的组成部分。
通过胰酶处理使G带区的疏水蛋白被除去或使它们构型变为更疏水状态。
由此可见在G带区中抽取的蛋白往往是疏水蛋白。
关于显带机理有多种论点,总的来说,还不能完全解释显带的机理问题。
二、操作步骤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1、采血2、培养RPMI1640培养液,37℃ 0.5℃恒温中培养72小时。
3、秋水仙素(colchicine)处理在终止培养前2-3小时,加入秋水仙素。
人外周血培养实验报告
1. 掌握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技术。
2. 学习制备染色体标本并进行核型分析。
3. 了解淋巴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细胞,在免疫应答和维持内环境稳定中起关键作用。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淋巴细胞受到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的刺激,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周期。
通过秋水仙素处理,使细胞分裂停滞在中期,便于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和核型分析。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2. 试剂:PHA、秋水仙素、KCL、甲醇、冰醋酸、PRMI 1640或M199培养基、小牛血清、肝素、双抗等3. 仪器:显微镜、培养箱、吸管、培养瓶、载玻片、酒精灯、碘酒、无菌棉签等四、实验方法1. 采样:无菌条件下,取小鼠外周血0.5-1ml。
2. 培养液配制:无菌条件下,按照比例配制PRMI 1640或M199培养基、小牛血清、PHA、肝素、双抗等。
3. 细胞培养:将外周血加入培养瓶中,每瓶加20滴左右,轻摇均匀。
将培养瓶置于36℃培养箱中培养72小时,每隔12小时轻摇1次。
4. 秋水仙素处理:在培养72小时后,加入适量秋水仙素,使细胞分裂停滞在中期。
5. 细胞收获:收获细胞,进行低渗处理,使细胞膜破裂,染色体释放。
6. 固定:将低渗处理后的细胞加入甲醇和冰醋酸的混合液中固定。
7. 染色:将固定后的细胞涂片,进行染色。
8. 显微镜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形态,进行核型分析。
1. 细胞培养:在培养过程中,细胞逐渐增多,形成细胞群体。
2. 秋水仙素处理:细胞分裂停滞在中期,染色体形态清晰。
3. 显微镜观察:观察到人类染色体,男性为46,XY;女性为46,XX。
六、实验讨论1.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培养液的成分和培养条件。
本实验采用PRMI 1640或M199培养基,并加入适量小牛血清、PHA、肝素、双抗等,保证了细胞的正常生长。
2. 秋水仙素处理是本实验的关键步骤。
适量的秋水仙素可以使细胞分裂停滞在中期,便于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和核型分析。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与观察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实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染色体组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
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标本制备。
2、初步掌握人类染色体G-带的显示方法及人类染色体G-带在染色体识别中的意义。
3、熟悉人类染色体的镜下检查和核型分析方法。
初步掌握人类染色体G带的特征及其识别。
二、实验原理所谓外周血培养即是将外周血接种在适当的培培养物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使纺锤体微管解聚,这样细胞停留在中期,可以获得大量的分裂细胞。
用低渗盐溶液(一般是0.075mol/L的KCl)处理,使其中的红细胞及分裂相细胞膜和一部分细胞质除去,最后以气干法制片,可获得较好的染色体养基中进行培养。
人类外周血细胞本来是终末分化细胞,一般没有分裂能力,但经PHA(植物血球凝集素)或ConA等药物刺激后,转变成可分裂的转化细胞。
染色体显带是将染色体标本经过一定程序处理,并用特定染料染色,使染色体沿其长轴显现明暗或深浅相间的横行带纹――染色体带,这种技术,称为染色体显带技术。
通过显带,人们可以准确地识别每一条染色体及染色体上的各个区段,并可发现染色体上较细微的结构变化。
在所有的显带技术中,G显带(G banding)是最常见的显带技术,它是将染色体标本用碱、胰蛋白酶或其它盐溶液处理后,再用Giemsa染液染色,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深浅相间的带纹,称G带(G band)。
G显带方法简便,带纹清晰,染色体标本可以长期保存,因此被广泛用于染色体病的诊断和研究。
正常人类染色体的数目为46条(23对),1960年的Denver会议和1963年的London会议制定了统一的人类染色体命名体制:按照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和着丝粒指数,将常染色体(22对)按大小用阿拉伯数字标记,顺次排列为1~22号,性染色体用X和Y标记;并按染色体大小和着丝粒位置,把人类染色体分为七个组,用大写字母A~G表示。
染色体经显带处理后,每条染色体都显示出其特定的带纹特征(见下表)。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与观察实验方案 (1)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方案2012级师范2班第3组组员:吴婵胡颖月央珍杨基伟杨青松宋海燕田金梅(组长)一、实验目的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人的1ml外周血约含有1×10*6~3×10*6个小淋巴细胞,它们几乎都处于G0或G1期,一般情况下不分裂,但但采用人工离体培养的方法,经PHA(植物血球凝集素)刺激后,能转变成可分裂的淋巴母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所谓外周血培养即是将外周血接种在适当的培养物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使纺锤体微管解聚,这样细胞停留在中期,可以获得大量的分裂细胞。
用低渗盐溶液(一般是0.075mol/L的KCl)处理,使其中的红细胞及分裂相细胞膜和一部分细胞质除去然后用Carnoy固定液固定,最后以气干法制片,可获得较好的染色体标本。
核型(karyotype)指一个细胞中的整套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通常是将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剪贴而成。
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体细胞的核型一般可代表该个体的核型。
组型(idiogram)是以模式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绘制成的,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代表一物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
将待测细胞的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特性的分析,确定其是否与正常核型完全一致,称为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
这对于探索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探讨动物和植物的起源,以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染色体的特征以有丝分裂中期最为显著,所以一般都分析中期分裂相。
根据染色体着丝粒位置可将染色体分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亚端部着丝力粒染色体(st),端部着丝力粒染色体(t)。
对于任何一个的基本形态特征来说,重要的参数有以下3个:(1)相对长度=单条染色体的长度/(单倍体常染色体+X或Y染色体)的总长度×100%(2)臂指数=长臂/短臂(反映着丝粒位置的指数)(3)着丝粒指数=短臂/整个染色体长度×100%(反映着丝粒位置的指数)人类体细胞的正常核型是含有23对染色体,共46条。
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G显带核型分析
液,轻轻混匀,制成磨砂状悬液。 11.制片:取上述悬液1~2滴,滴至沾有冰水或干燥的
洁净载玻片上,吹散,过火,空气干燥。 12.37℃温箱放置3~4天或70℃烘烤2 h进行老化处
理,以备显带分析用。
【(二实)人验类染方色法体和的G步显带骤】
染色体的带纹是染色体标本经过特殊处理后,每条 染色体上沿纵轴显示出的一定数量、着色程度不同、 宽窄不等的横纹。染色体带是染色体固有的、稳定 的特征。染色体G显带是多种显带技术中的一种,是 将染色体标本经胰蛋白酶处理后再用吉姆萨 (Giemsa)染液染色。G显带技术因其方法简便, 重复性好,带纹清晰且可长期保存而应用最为广泛。
2. 超净工作台内将抗凝血加入RPMI-1640培养液中,
每 瓶加0.3~0.5 ml全血。轻轻混匀。 3. 37℃恒温培养箱静置培养72 h左右(培养24 h后水平 轻摇培养瓶一次,以悬浮混匀血细胞)。 4. 培养至68~72 h(即终止培养前2~4 h),每瓶加秋 水仙素(20 μg/ml)至终浓度0.1~0.2 μg/ml,轻摇 培养瓶混匀,继续培养2~4 h。 5. 终止培养,将培养物吹打混匀后转移到10 ml玻璃离 心管,配平,1800 rpm 离心6 min。
2. G显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包括胰蛋白酶的作用时间、 温度、pH等。其中胰蛋白酶溶液应37℃充分预热,溶 液pH应维持在6.8~7.2,以保证酶活性的发挥。另外 消化要适度,消化不足则带纹不清晰或不显示,消化过 度则带纹模糊甚至损失。
[作业与思考题]
1.简述人类染色体制备的操作过程和基本原理。 2.总结人类染色体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及注意
植 物血凝素(PHA)、秋水仙素(20μg/ml)、 0.075 mol/L氯化钾低渗液、0.85%生理盐水、 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现配现用)、 Giemsa原液、0.25%胰蛋白酶溶液、磷酸盐缓冲 液。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项目简介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项目简介临床应用:用于染色体遗传病的诊断、不孕不育、先天畸形、智障诊断、胚胎植前筛选等。
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我国,人口中有20-25%的人患有各种遗传病,其中由染色体病导致的有近1400多万人。
染色体病主要表现为不孕、不育、反复性或自发流产、死胎、生育异常儿、闭经、智力发育不全或智力低下、多发畸形等。
然而,染色体病至今没有特殊、有效的疗法,主要在于预防和早期干预,所以做染色体检查,对于遗传咨询、降低出生缺陷、正确的生育指导及提高人口素质均具有重要意义。
适检人群1.不明原因的生长、发育迟缓,异常面容,多发畸形,身材矮小,两性畸形和智力发育迟缓的病人。
2.不明原因死产和新生儿死亡。
10%是由于染色体异常导致。
3.具有原发性闭经或不明原因的继发性闭经的女性。
4.原发性不育或习惯性流产的夫妇。
约3%~6%的原发性不育或习惯性流产的夫妇,其中一方存在染色体异常。
5.一级亲属中携带已知的或者可疑的染色体异常。
6.肿瘤。
几乎所有的肿瘤都与一条或多条染色体异常相关,肿瘤组织的染色体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
7.高龄妊娠。
孕妇年龄大于30~35岁时,其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明显增加,因此应对高龄孕妇的胎儿常规进行染色体分析。
标本采集要求1.采集要求:无菌采静脉血3ml,使抗凝剂与静脉血充分混匀,防止凝固,等待本中心配送人员收取,应在室温4~25℃保存。
采样和送检过程要严格无菌操作,严防溶血、凝血。
2.化疗期间病人和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病人需停药半个月后采血。
3所有样本应在保质期内及时送检(保存24小时)。
过了保质期样本不能保证培养效果。
或通知临床重新抽血送检。
4.如有大量饮酒或有酗酒习惯,采血期间尽量避免。
临床项目收费标准。
核型分析【范本模板】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人体微量外周血分离培养的方法2.学习应用培养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制片的方法3.了解人类染色体核型的基本特征4.通过对人类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初步学会对染色体进行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人体外周血的形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红细胞和血小板不能离体培养,白细胞中含有小淋巴细胞.外周血是制备动物染色体标本的重要材料之一。
通常情况下哺乳动物外周血中是没有分裂相的,只有在异常情况下才能发现,其他动物如两栖类外周血中也只是偶尔能见到分裂相。
外周血中的小淋巴细胞几乎都处于G1期或G0期的非增殖状态.在人工离体培养时,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剂量的植物血凝素(PHA)后,小淋巴细胞受刺激可转变为淋巴母细胞,重新进入增殖周期,进行有丝分裂.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经过68—72小时(三个周期)的短期培养,即可产生大量的增殖期细胞群。
用秋水仙素(细胞分裂阻断剂)处理,积累分裂相,可使处在分裂期的淋巴细胞停留在分裂中期或早中期,从而获得足够的可供分析的中期分裂相。
此外,秋水仙素还能使染色单体缩短、分开,使染色体呈现明显形而利于辨认。
核型分析是指在有丝分裂中期,对染色体大小形态、数目测量,进行排队分组分析。
不同物种的染色体都有各自特定的形态结构(包括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大小等)特征,而且这种形态特征是相对稳定的。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
正常男性的染色体核型为44条常染色体加2条性染色体X和Y.正常女性的常染色体与男性相同,性染色体为2条XX。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材料:人外周血淋巴细胞2.实验试剂RPMI“1640”培养基、小牛血清(冰冻保存,用时在56℃水浴条件灭活)、、秋水仙素、植物血球凝集素(PHA)、肝素、生理盐水溶液(500U/ml)、5%NaHCO3双抗(青霉素:50000U/ml,链霉素:50000ug/ml)、2%碘酒、pH6。
5blood实验5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5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5.1 相关基础知识人外周血液中的小淋巴细胞,几乎都处在G1期(G0期),一般情况下是不再分裂的。
在培养液中加入植物凝血素(PAH)时,小淋巴细胞受刺激转化为淋巴母细胞,随后进入有丝分裂。
这样经过短期培养、秋水仙素的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细胞。
目前本方法已为临床医学、病毒学、药理学、遗传毒理学等领域广泛采用。
人类每个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男子是46,XY;女子是46,XX。
根据各组染色体的特征予以分组:A组:(N01~03)是最大的一组染色体,它们的着丝粒在中部或几乎在中部;B组(N04~05)为两对大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它们有显的长臂和短臂;C组(N06~12+X)为中等大小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它们大小相差不多,X染色体大小介于期间,一般难以区分;D组(N013~15)为中等大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它们的一个重要形态特征是随体,随体是一对着色很深的小球,处于短臂的末断,随体与短臂之间的区域很少着色;E组(N016~18)包括一对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一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F组(N019~20)为两对小的中着丝粒;G组(N021~22+Y)为最小的一组端着丝粒染色体,在N021~22的短臂上可见随体,Y常呈现异固缩状态,着色更深,可以识别。
5.2 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人体微量血液体外培养技术和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方法;(2)观察人类染色体的形态,并计数、配对、分类和绘图。
5.3 实验材料和仪器5.3.1 实验材料和试剂(1)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2)Giemsa母液:量取33ml甘油,先在研钵内加入少量甘油与0.5g Giemsa粉混合,研磨至无颗粒为止,再将剩余甘油倒入,搅拌后于56o C水浴保温2小时,再加入33ml甲醇,搅拌均匀后储存于棕色瓶中;(3)Giemsa染色液:将Giemsa母液用0.1M pH7.4磷酸缓冲液稀释至10倍。
细胞学自主实验 染色体核型分析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及染色体核型分析09级一班 3组摘要:细胞培养是指在体外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培养从机体中取出的细胞,并使之生存和生长的技术为细胞培养技术。
外周血中的小淋巴细胞几乎都处于G1期或G0期的非增殖状态。
体外培养时经一定剂量的植物血凝素(PHA)刺激,T淋巴细胞可转变为淋巴母细胞,重新进入增殖周期,进行有丝分裂。
处于增殖期的培养淋巴细胞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可停留在分裂中期或早中期,这一时期的染色体形态为棒状结构,是观察分析染色体的最佳时期一、实验目的1.学习人体细胞离体培养的方法;2.掌握制作人染色体标本的方法;3.观察人类染色体的形态和染色体数目;4.熟悉染色体核型分析。
二、实验原理细胞培养是一种程序复杂而又要求十分严谨的实验技术。
要使细胞在体外长期生存,必须模拟体内环境,共给细胞存活所必需的条件。
如供给适量的水、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以及有关的生长因子;氧气及适宜的温度;注意调节其外环境的酸碱度(pH)与渗透压;以及为排除细胞代谢产物的危害,保持良好适宜的外环境而进行必需的传代等等。
所有这一切条件与操作都要保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外周血淋巴细胞是不能增殖的分化细胞群,在体外无菌培养条件下,若于培养基中植物凝集素(PHA)则可刺激处于G。
期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重新获得有丝分裂的能力,经一段时间的培养即可获得大量分裂期细胞以供染色体分析。
秋水仙素(或秋水酰胺)可通过干扰微管组装而抑制纺锤丝形成,使细胞分裂顺利进入后期而停滞于中期,从而可在短期内积累大量最适于进行染色体分中期分裂相。
此外,秋水仙素还能使染色单体缩短、分开,使染色体呈现明显形而利于辨认与观察。
染色体标本制备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环节,其原理是:(1)低渗处理:目的是使水分通过细胞膜向细胞内渗入,导致转化的淋巴细胞染色体进一步分散而利于分析。
同时,低渗处理还可使红细胞质膜破裂,经后血影浮于上清中被去除,后续的固定过程主要针对淋巴细胞,改善了淋巴细胞的固定质量及标本质量。
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
PHA、灭活小牛血清和双抗。
3 、接种的血样愈新鲜愈好,最好在 24 小时内培养。如果
不能立刻培养,应置于4℃冰箱,保存时间过久会影响细胞活力。
4、温度和培养液的酸碱度十分重要。人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 培养最适温度为37℃0.5℃,温度过高过低都将影响细胞的生长, 但细胞对低温比对高温耐受力强;若是中途停电,可相应延长培
人类染色体G带标本制备及观察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G带标本制备的基本方法,学会在显微镜下
直接观察G带分裂相。
二、实验原理
有许多显示G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将已经过老化的染色体
制片放到37℃胰酶中进行处理,然后用Giemsa染色。胰酶可以 从染色体上抽取蛋白特定的组成部分。通过胰酶处理使G带区的 疏水蛋白被除去或使它们构型变为更疏水状态。由此可见在G带 区中抽取的蛋白往往是疏水蛋白。 关于显带机理有多种论点, 总的来说,还不能完全解释显带的机理问题。
养时间。培养液的最适pH7.2-7.4。pH偏酸,细胞发育不良,偏碱
细胞会出现轻度固缩。 5、PHA的质量和浓度是培养成败的关键问题。PHA如果保存 时间太长,效价会降低,应在培养基中多加一些。 6、培养过程中,如发现血样凝集可轻轻震荡,使凝集块散开,
继续培养。
7、最好使用水平式离心机,离心速度不易过高,否则沉降在 管底的细胞团不易打散;反之,离心速度太低,细胞会丢失。
10、再固定,加入5mL固定液(甲醇:冰醋酸=1:3),室温固定
10-15分钟
11、再离心 1000转/分离心10分钟,弃去上清液。 12、再固定 加入固定液(甲醇:冰醋酸1:1)5mL,打匀, 固定 10-15分钟。 13、制片
固定后,1000转/分离心留下0.2ml沉淀物,吸取细胞悬液滴
〖医学〗人类外周血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
人类外周血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
主要仪器: (1) 超净工作台 (2) 大容量低速离心机 (3) 二氧化碳培养箱和电热恒温培养箱 (4) 电热恒温干燥箱 (5) 水浴锅 (6) 天平 (7) 显微镜
人类外周血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
试剂:
培养基(含80% RPMI-1640营养液,20% 胎牛血清,每5mL中加1-2%植物血球凝 集素和各500单位的青、链霉素)
2 染色体臂率(比)=q/p 3 着丝粒指数=p/单条染色体总长 根据上述三个重要参数,将染色体分成7个组,即A-G
组,X染色体长短在C组内,Y染色体长短归于G组内。
思考题:
人类染色体畸变的类型 制片质量的关键步骤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标准
精品课件文档,欢迎下载,下 载后可以复制编辑。
根据第五次人类遗传学国际会议讨论通过的内容, 1978 年 发 表 了 ISCN ( An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Cytogenetic Nomenelature)根据规定的内容, 非显带方法的人类染色体的核型分析依据如下:
1 染色体相对长度=单条染色体长度/正常单套常染色 体+X染色体的总长度
* Giemsa工作液(10%)需要新鲜配制(以蒸馏水或 1/15M 磷酸缓冲溶液配制)
人类外周血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
0.0125%胰蛋白酶(效价1:250,以生理盐 水配制)
0.2M HCL 2.5% Ba(OH)2:新鲜配制并经65oC热过滤 2×SSC(0.3M NaCL + 0.03M 柠檬酸钠)
编辑本段明清时期(df肺25s血液f369血小板t5172红 血球gdf55m白 血球fd2)
是中医学理论综合汇编、深化发展,临 床各科 辨证体 系丰富 、提高 阶段。 如明代 楼英的 《医学 纲目》 和王肯 堂的《 证治准 绳》, 清代吴 谦等编 著的《 医宗金 鉴》和 陈梦雷 主编的 《古今 图书集 成·医部 全录》 等。王 清任著 《医林 改错》 ,注重 实证研 究,( df高血 压958心脏病983u6糖 尿病87fr)纠 正了古 医籍中 关于解 剖知识 的某些 错误, 肯定了 “脑主 思维” ,发展 了瘀血 理论。 温病学 说的形 成和发 展,标 志着中 医理论 的创新 与突破 ,吴有 性著《 温疫论 》,叶 天士著 《温热 病篇》 ,吴鞠 通著《 温病条 辨》等 ,在药 物学研 究方面 ,(45传染病q566丙 肝964jo乙肝28jgs x甲 肝gh)李时珍 著的《 本草纲 目》, 总结了16世纪 以前我 国药物 学研究 的成就 。医的 诊察疾 病能参 考现代 医学的 微观分 析,将 辨证与 辨病相 结合, 实现宏 观与微 观的统 一,使 中医诊 断客观 化,即 把分析 与综合 相结合 的方法 引入中 医理、 法、方 、药的 研究, 使二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西南大学《细胞生物学自主实验》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年级班级:2010级5班校区编码:北区姓名:陈建坤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四日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摘要】: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具有贮存和传递DNA、控制基因活动和调整基因重组的作用。
本文着重介绍通过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初步了解到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与人类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
该实验采用人工离体培养的方法,采集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加有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刺激小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而进行有丝分裂)的培养基中培养。
经过(72±2)恒温培养,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和固定,获得大量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最后经过空气干燥法制片,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关键字】: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人工离体培养一.引言: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具有贮存和传递DNA、控制基因活动和调整基因重组的作用。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将人的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在技术的基础上,按照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特征(主要根据着丝点位置),对染色体进行分组、排队和配对。
这对于探索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探讨动物和植物的起源,以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直到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对染色体本身的细致深入研究才成为可能。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形态与功能之间,人类G显带核型图谱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1952年徐道觉用低渗法使细胞膨胀,使染色体充分分散开来。
1956年,Tjio等用秋水仙素使细胞分裂固定在分裂中期,增加了细胞分裂相。
之后,有科学家建立了人体外周血培养法,使得染色体取材变得更加容易,大大推动了人类对染色体的研究。
二.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1.实验依据:.细胞培养是在体外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培养从机体中取出的细胞,并使之生存和生长的技术为细胞培养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外周血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外周血淋巴细胞悬浮培养的原理和方法;
2.利用培养后进行分裂的细胞制备人类染色体标本;
3.利用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软件进行核型分析。
二、实验原理:
1、植物血凝素的作用
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几乎都是处在G0或G1期,一般情况下是不分裂的。
当在培养基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A)时,这种小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进而开始进行有丝分裂。
2、秋水仙素的作用:
秋水仙素(colchicines)可以抑制细胞纺锤体的形成,使处在分裂的细胞停留在中期。
因此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以获得许多同步的中期分裂细胞。
使用秋水仙素处理会引起染色体在一定程度上的收缩,因此在处理时间和浓度上要合适。
3、低渗的原理:
徐道觉(T.C.Hsu)等于1952年发现在固定细胞之前使用低渗液进行处理,可以使细胞的核膜吸水膨胀,滴片后细胞破裂,染色体分散开来,在显微镜下易于观察和统计,染色效果也明显提高。
这种技术被广泛采用后,使人类染色体分析技术得到了发展。
4、核型和带型:
核型(karyotype):
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是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在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 进行分组、排队、配对, 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叫核型分析。
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条按其特征画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称为核型模式图,它代表一个物种的核型模式。
带型(banding pattern)
即染色体带型。
借助细胞学的特殊处理程序,使染色体显现出深浅不同的染色带。
染色带的数目、部位、宽窄和着色深浅均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每一条染色体都有固定的分带模式,即称带型。
常用的显带技术所显示的带有Q带、G带、C带、R带、T带等。
就每一种分带技术而言,每一染色体的带型是高度专一和恒定的。
三、实验用具及试剂:
1.实验仪器及用具:
恒温培养箱、离心机、恒温水浴箱、冰箱、显微镜、显微数码摄像系统、染色体分析仪;
培养瓶、注射器、微量移液器、枪头、吸管、离心管(10ml)、载玻片、烧杯、量筒。
2. 实验试剂: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基
2%碘酒
75%酒精
20µg/ml秋水仙素
0.075 mol/L KCl溶液
甲醇
冰醋酸
Giemsa原液
1/15 mol/L磷酸缓冲液
四、实验步骤:
1、采血:将皮肤常规消毒后静脉采血约0.5 ml。
2、种血及培养:将采到的血样立即接种到培养瓶内,每个培养瓶接25-28滴(约0.5ml),轻轻摇匀后将培养瓶放在37℃温箱中培养72小时。
培养过程中,每天应轻轻摇动两次培养瓶。
3、秋水仙素处理:在终止培养前4小时,向培养瓶中加20µg/ml的秋水仙素20µl,轻轻摇匀后继续培养到72小时。
4、制片:
(1)离心:从温箱中取出培养瓶,用吸管将培养液转入10ml的刻度离心管内。
2000转/分,离心10分钟。
(2)低渗:弃去上清液。
加入37℃预热的
0.075mol/L KCl低渗液6-8ml,用吸管轻轻吹打均匀,放在37℃恒温水浴中30分钟。
(此时配固定液:甲醇225ml+冰醋酸75ml )
(3)预固定:在离心管中加入现配的预温的甲醇-冰醋酸(3:1)固定液约1ml,轻轻混匀, 37℃固定15分钟。
(4)再次离心:2000转/分离心10分钟。
(5)第一次固定:弃上清液,加入固定液约7ml,立即用吸管吹打使之成细胞悬液,室温固定20分钟。
2000转/分离心10分钟。
(6)第二次固定:同第一次固定。
(7)弃上清液,根据沉淀量的多少,加入适量固定液6~8滴,用吸管吹打使均匀后制成细胞悬液。
(8)滴片:在10-15cm高处将细胞悬液滴在预冷的载玻片上,注意动作应迅速,避免载片升温。
(9)染色:用10%吉姆萨染液扣染30分钟,染色结束后用清水将浮色冲去,干燥后即可进行镜检。
(10)照相:在显微镜下寻找分散较好的分裂相(核型),再置于显微照相仪下拍摄照片,并保存。
(11)核型分析:应用核型分析软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五、注意事项:
1、秋水仙素处理时间过长,分裂细胞多,染色体短小;反之,则少而细长。
都不宜观察形态及计数。
故秋水仙素的浓度及时间要准确掌握。
2、低渗使红细胞膜破裂,淋巴细胞膨胀,低渗处理浓度及时间要适当。
且低渗后混匀细胞一定要轻,否则引起膜破裂、染色体散失。
3、离心前配平,离心速度过高,细胞团不易打散;反之,细胞易丢失。
4、固定液应在使用前临时配制。
5、载玻片一定要洁净,否则染色体分散不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染色体核型分析:人类每个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男性为46,XY;女性为46,XX。
(1)人类染色体分组
A组(No.1~3):是最大的一组染色体,它们的着丝粒在中部或几乎在中部,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B组(N0.4~5):为两对大的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它们有明显的长臂和短臂;
C组(N0.6~12+X):为中等大小的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它们大小相差不多,X染色体大小介于期间,一般难以区分;
D组(N0.13~15):为中等大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它们的一个重要形态特征是随体,随体是一对着色很深的小球,处于短臂的末断,随体与短臂之间的区域很少着色;
E组(N0.16~18):包括一对中着丝粒染色体(16)和两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17、18);F组(N0.19~20):为两对小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G组(N0.21~22+Y):为最小的一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在N0.21~22的短臂上可见随体。
Y染色体常呈现异固缩状态,着色更深,可以识别。
(2)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1)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单个染色体长度*1000/22条常染色体总长+1条X染色体长度(2)臂比率=长臂长度/短臂长度
(3)着丝点指数=短臂长度*100/染色体全长
七、作业及思考题:
1、将分散良好的标本进行显微照相;
2、观察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特点;
答:A组(No.1~3):是最大的一组染色体,它们的着丝粒在中部或几乎在中部,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B组(N0.4~5):为两对大的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它们有明显的长臂和短臂;
C组(N0.6~12+X):为中等大小的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它们大小相差不多,X染色体大小介于期间,一般难以区分;
D组(N0.13~15):为中等大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它们的一个重要形态特征是随体,随体是一对着色很深的小球,处于短臂的末断,随体与短臂之间的区域很少着色;
E组(N0.16~18):包括一对中着丝粒染色体(16)和两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17、18);F组(N0.19~20):为两对小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G组(N0.21~22+Y):为最小的一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在N0.21~22的短臂上可见随体。
Y染色体常呈现异固缩状态,着色更深,可以识别。
3、对比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标本,比较异同;
答:相同点:每个细胞都有46条染色体,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不同点:男性为46,XY;女性为46,XX。
Y染色体常呈现异固缩状态,着色更深;X染色体为中等大小的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4、总结做好本实验的关键因素。
答:本实验关键是标本片子中的染色体分散良好,结构明显,易于区别,所以应注意:
1)使用秋水仙素处理会引起染色体在一定程度上的收缩,因此在处理时间和浓度上要合适。
秋水仙素处理细胞时,时间应控制适当,时间过长,分裂细胞多,染色体短小,反之,细胞分裂想少,染色体细长,都不利于观察和分析。
2)低渗处理时时间要适当,且混匀细胞时一定动作要柔和,否则,细胞膜破裂,染色体丢失。
3)离心前要配平,离心速度合适,过高则细胞不易打散,过低细胞易丢失。
4)固定液应在使用前临时配制。
5)在10-15cm高处将细胞悬液滴在预冷的载玻片上,注意动作应迅速,避免载片升温。
6)照相前要认真镜检,做好标记。
八、实验结果评析
我们组是用女性外周血来分析染色体的核型。
由于拍照时,对比度调节不合适,染色体色淡;核型分析时,由于染色体片子做的不理想,拍照也不好,所以有些是自己按照片剪切,修改的,估计和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