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是诸葛亮写的吗
隆中对-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隆中对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f6e0616bb4cf7ec4bfed035.png)
隆中对:隆中对原文及翻译教学建议一、课文题解《》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
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
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诸葛亮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结构内容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策。
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
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
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
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隆中对
![隆中对](https://img.taocdn.com/s3/m/3aaed5a10029bd64783e2c7a.png)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亲自 田地 喜欢 唱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 常常 和.与 毅,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 没有 代词,代“诸葛亮 自比于管仲、乐毅” 这件事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
只有
亮友善,谓为信然。
友好,关系好 说 确实这样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
耕种,喜爱吟唱《梁 父吟》。他身高八尺, 常常把自己和管仲、 乐毅相比,当时的人 都不赞同这点。只有 博陵崔州平,颍川的 徐庶与诸葛亮友善往 来,说是确实这样。
陈寿(233-297),字承祚, 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西晋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 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 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 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 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 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 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 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 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 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 国志》。
张飞(?-221),字益 德(《三国演义》、《华 阳国志》中字翼德),汉 族,涿郡(治今河北涿州) 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 领。官至车骑将军,封西 乡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 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 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 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 心。
历史背景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 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 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 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 有个名士叫司马 ,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 徽告诉刘备: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凤雏是庞统,字士 元。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 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 谋士,但后曹操抓了其母,用其母来逼他进曹营。徐庶 临走时说:“我有个朋友叫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 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 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 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 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评《隆中对》
![评《隆中对》](https://img.taocdn.com/s3/m/7ae8bec658f5f61fb7366606.png)
摘要:《隆中对》是诸葛亮献给蜀汉集团的战略策划书,诸葛亮的这一决策使得蜀汉集团如拨云雾见青天,事业逐渐兴旺起来。
但其中诸葛亮也为现代人和现代企业如何包装自己、推销自己、走向成功之门,提供了典型的策划案例。
关键词:隆中对诸葛亮推销包装宣传策划《隆中对》是一篇对三国政治割据产生巨大影响的策论文章,为后来的研究者不断加以研究认识。
大家已习惯把诸葛亮评判成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状多智而近妖”是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
先不说《隆中对》给予蜀汉集团的战略决策是否正确,单从诸葛亮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文人到成为刘备最依赖、最赏识的人才来说,我认为诸葛亮是一名出色的善于推销自己的待业人员。
在群雄并起,战火纷乱的三国。
欲图霸中原的各家诸侯都想尽一切办法搜罗天下贤才为己所用;各路贤士也择主而仕,也期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就在这需求方是求贤若渴的条件下,我们看到并不是有经纬之才就必然能够发挥价值。
文章中有“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表明他也想表现自己,拿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较,就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有才,让当时那些诸侯军阀们来邀请自己。
也许放在现在我们会觉得诸葛亮宣传自己的方法太老土了点,应该毛遂自荐啊,投投简历啊,到人才市场看看有哪些单位招人啊。
但毕竟诸葛亮是成功把自己给推销出去了的,他的成功在于能善于包装自己,以及清楚用人单位的招聘岗位和把握管理者想尽快开拓市场的迫切心理。
首先,诸葛亮在出山辅佐刘备之前做了精心的准备。
在刘备第三次光顾草庐时,诸葛亮纵论天下大势,对当时整个局势了如指掌。
对各股势力的强弱、优劣精确分析,为拥有汉室皇族品牌文化的刘备集团提出了指导全局的战略决策。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战略分析
![隆中对,战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5c23dfd0d233d4b04e6925.png)
案例:隆中对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被誉为“一对足千秋”,是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分析、决策的典范,其全文如下: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首先,提出当时总体的战略形势: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其次,诸葛亮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的敌人:(1)曹操在劣势的情况下打败袁绍,不在天时、地利,而关键在与曹操和曹操的团队非常具有谋略;曹操当时正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没有这些优势,敌人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针对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威胁。
诸葛亮把曹操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告诫刘备此时不能和曹魏争锋,要避其锋芒。
(2)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诸葛亮把孙权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认清劣势,回避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孙吴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的企图。
(3)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
诸葛亮首先从荆州地利的优势,再到刘表不能守的劣势,让刘备利用起来就是机会了。
《隆中对》的解读
![《隆中对》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54a8bd3ce2f0066f5332256.png)
《隆中对》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向其提出的兴复汉室、谋取天下的战略策划书。
而此后刘备正是根据诸葛亮的这些策划,建立了蜀汉政权。
因此,这篇名文颇为后人津津乐道。
根据笔者看到的材料,毛泽东对此文曾经有过两次评点。
一次与皖南事变有关。
1941年1月,国民党在皖南发动突然袭击,企图消灭新四军。
皖南事变发生后,针对复杂的形势,毛泽东借用刘备伐吴战败身亡的典故教育全党。
他说:三国时期,蜀汉所据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和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
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
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在这里,毛泽东对《隆中对》确定“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是赞许的。
诸葛亮通过对当时天下形势的深入分析,区别了各种矛盾的主次,抓住曹刘这一主要矛盾来制定刘备集团的发展战略,进而明确“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方针。
正是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导下,通过赤壁之战等多次战役,刘备成就了一番政绩,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但在处理诸多具体的矛盾关系时,能不能始终看清主要矛盾所在,并不是件简单的事,稍不冷静,就会铸成大错。
刘备派关羽镇守荆州,但关羽刚愎自用,与东吴交恶,结果败走麦城,身首异处;之后,刘备不听劝谏,感情用事,出兵伐吴,颠倒了矛盾的主次,破坏了孙刘联盟,结果兵败彝陵。
联系当时的形势,毛泽东举这个例子,意味深长。
皖南事变后,在如何对待蒋介石和国民党顽固派的问题上,党内出现了不同意见。
有些同志认为,皖南事变可能会“造成一九二七年的形势,重演四一二事变和马日事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所以应该对国民党立即进行全面反击。
这种想法事实上没有摆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位置。
当时,党对形势的基本判断是,“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全国各派力量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隆中对_课件
![隆中对_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675f48b307e87101f69651.png)
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整体阅读,合作探究
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 理提出策略的? 天下形势: 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三步走战略: 主攻荆州;
夺取益州; 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乎?诚于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读课文,用现代汉语说说大意
将军既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 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 和诸戎,南抚夷越,外 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 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 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 如是,则霸业可成,汉 室可兴矣。”
听朗读,给下列红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 hào ) 因屏人( bǐng ) 猖蹶(jué) 屯新野先( tún ) 主遂诣亮(yì) 倾颓(tuí ) 陇亩( lóng ) 乐毅( yuè ) 欲信大义(shēn) 存恤( xù ) 帝室之胄( zhòu ) yǐng dài 颍川( 殆( ) miǎn zhāng) 璋( ) 北据汉沔( )
文学常识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 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 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 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 》。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历史事 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 《汉书》 《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三国中著名的《隆中对》是谁写的?是荆州名士
![三国中著名的《隆中对》是谁写的?是荆州名士](https://img.taocdn.com/s3/m/4dd2f160a26925c52cc5bf8f.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国中著名的《隆中对》是谁写的?是荆州名士
导语:“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
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算就了汉家业鼎足三分。
”对京剧有兴趣的朋友肯定知道,这是《空城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
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算就了汉家业鼎足三分。
”对京剧有兴趣的朋友肯定知道,这是《空城计》第四场老生诸葛亮的一段唱词。
要不然说京剧是国粹呢,四句话,就定下了诸葛亮这个人——出山前的时候。
无论谁评价诸葛孔明,都绕不开一句话“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这话可不是没根由的,就算你没看过陈寿写的《三国志》,《三国演义》里这也是一段重头戏。
刘备第三次到茅庐,终于遇到诸葛亮,然后诸葛亮噼里啪啦给他来了这么一串《隆中对》。
这《隆中对》,主要就是告诉刘备,你接下来该咋办?咋办呢?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和东吴抗曹魏,继而图取中原。
刘备哪听过这个?他身边的不是卖枣的(关羽)就是卖肉的(张飞),一下就如醍醐灌顶啊!简直打通了任督二脉,神清气爽,不觉飘飘然。
这都扯远了,回到《隆中对》本身上,《隆中对》到底是谁写的呢?
若是你查百度百科,作者是陈寿,陈寿是谁?《三国志》的作者,这就是废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作者还是司马迁呢,《史记·陈涉世家》里面写着呢。
写史讲究的是简单、概要,但是陈寿这反其道而行,大片把这《隆中对》引过来了,可见这《隆中对》是他都得跪着读的。
还真没错,文学、历史、军事上给《隆中对》定位——古代三大策生活常识分享。
隆中对读后感
![隆中对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5197ce5844769eae109edb1.png)
隆中对读后感《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下面便是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l隆中对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隆中对读后感(一)读诸葛亮的《隆中对》,研究一下诸葛亮如何为刘备筹划战略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战略步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启示。
刘备出道,到诸葛亮出山之前,基本上是一无所有。
他的兵少得可怜,打点小仗就要向人家借兵;他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就像无家可归的孩子,寄宿街头;他没有像样的战功,只打了几次小仗,等到要与袁术、吕布、曹操这些人交锋时,就傻了眼;他的名气也不大,袁术就极为不屑地对人道:“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人,却在《隆中对》战略思想指导下,按照诸葛亮设计的战略步骤行事,创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蜀国,造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这不能不使人深切地感到,明确的战略目标,正确的战略措施,对开创事业,壮大力量,发展自己的极端重要性。
如何确定战略目标,如何正确实施这一目标,《隆中对》给了我四个方面的有益启示:1.企业的领路人必须要有宏伟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
刘备自起兵以来,一路坎坷,但是,他从不悲观泄气,始终怀抱澄清宇内,解救人民的志向不改。
诸葛亮十分看重刘备这一志向,在和盘托出自己的战略构想之前,首先了解的就是刘备的志向,当听到刘备志在兴复汉室,“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宏伟志向后,才郑重其事地向刘备描绘了为他设计的战略蓝图。
对于这一点,我们感受颇深。
20XX年6月,力成电气注册组建,无办公场地、无产品、无资金。
我们分析市场几个竞争对手之后得出结论,力成一定能够生存并超越竞争对手。
宏伟志向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员工,大家齐心协力,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力成电气从上面说的三无实现了三有,顺利地达到了这一目标。
2.倾全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诸葛亮对刘备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当前的保定电气市场普遍缺乏诚信,没有信义可言。
《隆中对》知识点总结
![《隆中对》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775b55a1eb91a37f1115c68.png)
《隆中对》知识点总结《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
一、原文及翻译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隆中对
![隆中对](https://img.taocdn.com/s3/m/cf59a4d5da38376baf1fae56.png)
第三段字词释义
• 度德量力:度(duó),衡量。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 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 信:通“伸”,伸张。 • 而智术浅短:而,可是。智,智谋;术,策略;浅短,低微。 • 遂:就。 • 用:介词。作用同“以”“因”。表示原因,结果。译为“因 ”“因为”“因此”。 • 猖蹶:颠覆,失败。 • 然:但是。 • 犹:尚。 • 已:停止,罢休。 • 计:计策。 • 将:表应当,相当于“应当”。 • 安:疑问代词,怎么。 • 出:产生
3.已 然志犹未已 自董卓已来 已历三世
(停止) (通 “以” (已经))
• • • • • •
4.国 去国怀乡(国都) 国险而民附(地势) 此用武之国(地方)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国家) 死国可乎(国事)
• 5.就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 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 6.为 • ①好为 《 梁父吟 》(吟唱) • ②谓为信然( 是 )
修 性
依修行始能成就者,称为修;不待修 行而本来具足者,称为性。 修性者以正浩然气,开心胸之广阔, 以己度人,淡泊功利,则德高才重。
对策之妙
诸葛亮对刘备“问计”所做的 回答,深刻的分析了当时的政治、 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形势,在 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刘备 制定了一套统一天下的政策和策 略,表现了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 家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过人才 干。
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 张) (“已”通 自董卓已来 “以”)
隆中对
特殊句式
⑴判断句 ⑵省略句
⑶倒装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君与俱来。 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第三段译文
•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 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 ,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 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 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 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 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 取怎样的计策呢?"
《隆中对》 1
![《隆中对》 1](https://img.taocdn.com/s3/m/a0789334c5da50e2524d7f5c.png)
《隆中对》 1教学设想《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
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
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
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
上课使用——《隆中对》
![上课使用——《隆中对》](https://img.taocdn.com/s3/m/0c035afc551810a6f5248626.png)
侧面烘托
归纳整理
一.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 伸张
2、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以来
二 .古 今 异 义
猖 獗
今 猖狂、凶猛而放肆
古 失败 今 故意 古 有某种打算、想法
有 意
然志犹未已 还 犹 犹鱼之有水也 好像 然志犹未已 然而 然 谓为信然 这样
然志犹未已 停止 罢休 自董卓已来 已 同“以” 今操已拥兵百万 已经 欲信大义于天下 同伸,伸张 信 信义著于四海 诚信 信用 谓为信然 确实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
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 谓计将安出?”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 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 “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 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 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 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 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 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 英雄,思贤如渴,若跨荆、益,保其岩 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 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 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 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矣。”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 名天下,广泛接纳英雄,思慕贤才如饥 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二州,守住险 要的地方,与西边的各少数民族和好, 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 内部革新政治;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就 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进军, 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打出秦川,百姓 谁能不拿着饭食水酒来迎接您呢!如果真 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 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隆中对》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隆中对》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04b4bb7e53a580216fcfe88.png)
《隆中对》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史上本无《隆中对》一说,隆中对的标题是后人加的。
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
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城西30里)(史料记载)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著名的“三顾茅庐”)。
《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e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chāng jué),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文言文:《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170244dd36a32d7275810b.png)
文言文:《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隆中对》魏晋:陈寿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同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隆中对
![隆中对](https://img.taocdn.com/s3/m/08cc00207375a417876f8f0d.png)
今义,危险。
然志犹未已 然志犹未已 停止 罢休 还 自董卓已来 犹 同“以” 犹鱼之有水也 已 好像 今操已拥兵百万 已经 然志犹未已 欲信大义于天下 同伸,伸张 然而 然 谓为信然 信 信义著于四海 诚信 信用 这样 谓为信然 确实
谓为信然 说
谓
君谓计将安出 认为
谓先主曰 对…说
喜好
好为《梁父吟》
)
一.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 伸张 2、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以来
二 .古 今 异 义
猖 獗
今 猖狂、凶猛而放肆
古 失败 今 故意 古 有某种打算、想法
有 意
顾 凡
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古义,总共。凡三往 今义,平常的。
殆
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刘备:出身于贩屦织席之辈
(相继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 199年起兵攻打曹操失败,依附袁绍;次年因袁绍全军 覆没,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受排挤被送到新野小县屯 兵——虽号称“帝室之胄”而二十余年流亡各地。)
《梁父吟》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 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 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中阴谋,两桃杀三 士!谁能为此者,相国齐晏子。”
5 .是谁在回答?
诸葛亮。
6. 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 (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 (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荆州用武之国,益 州天府之土。——跨有荆益,保其岩阻。(3)分析刘备 的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A)做好准备:跨有荆益, 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等待时机:天下有变。 (C)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隆中对的故事
![隆中对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57d4305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4.png)
隆中对的故事隆中对,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吴国大将周瑜之间的一场智谋较量,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之一。
这个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前,两位智勇双全的军事谋略家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智慧之争。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蜀汉丞相刘备的谋士,他智慧过人,深谋远虑,被誉为“卧龙”。
周瑜,字公瑾,是东吴大都督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他机智过人,善于用兵,被誉为“小霸王”。
在当时的形势下,蜀汉与东吴虽然都是抗衡曹魏的势力,但彼此之间并不完全信任。
诸葛亮和周瑜在军事上既是对手,又是知己。
他们之间的一次智慧之争,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据史书记载,当时蜀汉和东吴两国联合起兵,准备对抗曹魏。
诸葛亮希望通过火攻来破坏曹魏的水军,而周瑜则认为风向不利,不宜发动火攻。
在这种情况下,两位智谋家展开了一场智慧之争。
诸葛亮向周瑜提出了自己的火攻计划,他指出风向虽然不利,但只要在适当的时机发动火攻,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周瑜则坚持认为风向不利,火攻不可行。
双方争论不下,最终达成了一项协议,在三天之内,如果风向依然不利,就取消火攻计划。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风向一直不利,诸葛亮心急如焚,而周瑜则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
最终,在第三天的黄昏时分,风向突然发生了变化,适合发动火攻。
诸葛亮得知消息后,立刻发动了火攻,成功破坏了曹魏的水军,最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隆中对的故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和周瑜的智慧和勇气,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谋略的精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同样重要,只有在智谋和勇气的双重作用下,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隆中对的故事,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敢面对,善用智慧,努力寻求突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同样重要,只有在智谋和勇气的双重作用下,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隆中对》
![《隆中对》](https://img.taocdn.com/s3/m/8cd37f10a6c30c2259019ee5.png)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 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 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 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 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 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 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 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 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 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 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 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 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 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 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 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 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 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 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 “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 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 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 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 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 传 》,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 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共65 卷,记载三国时期魏 、蜀、吴的历史。
隆 中 对
陈 寿
制作:钱库一中 JMF 2007/9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官府徭役繁重、刑 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爆 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 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 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 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 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 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 立的形势。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 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 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 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 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隆中对》课件
![《隆中对》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dcb0872a417866fb84a8eeb.png)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 亲自 田地 喜欢 唱 代,这件事 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经常 跟,同 当时的人 承认 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 只有 善,谓为信然。 说是确实这样
器重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驻扎
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
告诉
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是否 一起 庶 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 委屈 招致 接近、趋向
隆中对
陈寿
温故 知新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 作者是 陈寿 字 承祚 , 晋 朝安 史学 汉人, 家,所著《 三国志 》共 65 卷,记载三国时期 魏、蜀、吴 的历 、 、 史。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张角在冀州率黄巾军起 义,各地纷纷响应。这次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了, 但东汉王朝的统治也土崩瓦解,各地方割据势力 拥兵自重。昭宁元年,董卓率兵入洛阳,废黜少 帝而立献帝,独断朝政;建安元年,曹操又胁迫 献帝迁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东汉王朝 已名存实亡。帝室之胄刘备有心兴汉,却无计安 邦。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 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隆中对》,就是诸葛亮 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遂用猖獗
古义:失败
凶猛而放肆 今义: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 可以把 今义: 表可能,能够
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古义: 南方近海处 今义: 南中国海 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 用来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
抑亦人谋
古:而且
今:压抑
四、一词多义
谓
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
说 对……说
用
因此 遂用猖獗 此用武之国 运用,使用 贤能为之用 出力,效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是诸葛亮写的吗
不是。
《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中国东汉末年,刘
备三顾茅庐去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故事的主角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所以不是诸葛亮写的。
《隆中对》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
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
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
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
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
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
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隆中对》创作背景
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
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式。
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
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
的一段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