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K12教育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考试要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能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化学变化考点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考点二、分子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本文旨在概括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
地复和理解相关内容。
1. 元素与化合物
-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可通过化学符号表示,如氧
气(O2)。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可通过化
学公式表示,如水(H2O)。
2. 电子结构
-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
电子绕核运动。
- 原子的电子结构可用壳层、子壳层和轨道描述,如2层、2s
子壳层和2s轨道。
- 电子的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阜里不同原理和洪特规则。
3.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元素性质等规律排列。
- 周期表分为周期、族和区块,包含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等。
4. 化学键
- 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的离子吸引而成,如氯化钠(NaCl)。
- 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如氢气(H2)。
-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云共享,如铜(Cu)。
5. 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 方程式左边为反应物,右边为生成物。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守恒,即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总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研究和复,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dì sān)单元根底(gēndǐ)知识(zhīshi)总结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dì sān)单元根底(gēndǐ)知识总结八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根底知识训练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和______、_______;例如:水是由_________构成的;铁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食盐是由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
2、分子的性质〔原子的性质和分子的性质相同〕有:〔1〕分子的______和________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_______着。
〔3〕分子之间有__________。
〔4〕同种分子___________相同,不同种分子的__________不同。
3、花香在空气中的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都是___________的结果。
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率______。
4、相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________不同;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那么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__________,遇冷时_________的缘故。
5、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__________________。
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__________________。
6、用分子观点解释纯洁物和混合物:纯洁物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混合物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7、什么是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_______性质的________粒子。
8、什么是原子?原子是________变化中的_____________粒子。
9、分子的构成:分子是由_________构成的。
有些分子由_______原子构成,大多数分子由________或__________原子构成。
最新中考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中考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第一节 分子和原子五、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六、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七、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6.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7.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8.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9.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10.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4.原子的构成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5.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6.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kg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121(kg)(kg)⨯=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碳原子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第三节 元素8.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的第3章主要讲述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状态变化、热量传递、化学反应速率以及酸碱解析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近,分子之间有规律排列,分子间吸引力强。
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近,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远,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或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熔化热或融化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固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或蒸发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液化热;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吸收的热量称为升华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华热。
二、热量传递热量传递发生在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之间,热量会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
热量传递存在三种方式:传导、传热和对流。
传导是指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传热方式,常见于固体物体。
传导过程中,热量由高温区的分子传递给低温区的分子。
传热是指通过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传递热量的方式。
例如,太阳辐射的热量经过大气层传热到地面。
对流是指物质通过自然或外力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常见的例子是水的循环,热水上升,冷水下沉,形成对流循环。
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表面积和催化剂等。
温度的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温度的增加会提高分子的平均能量,从而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
浓度的增加也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浓度的增加会增加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反应发生的机会。
压力的增加对气体反应的速率有影响,当压力增加时,气体分子的密度增加,碰撞概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加。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doc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整理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三决定: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2、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注意:__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__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a、书写方法:b、意义(1)表示某种元素,如:O氧元素(2)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O一个氧原子注意:__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 、C 、Si__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c、有关元素周期表__发现:门捷列夫__排列依据(1)7横行(7个周期):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加(2)18纵行(16族):各族最电外层电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__注:原子序数=质子数d、分类:金属元素:如Mg、Al,最外层电子数特点:4非金属元素:如N、C,最外层电子数特点:≥4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最外层电子数特点:2或8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C、H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二、物质的组成的表示:1、化合价a、写法及意义:Mg: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b、几种数字的含义Fe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2H2O 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2、化学式(1)写法: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
2021中考复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1 ---2 重难点归纳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①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例如:冰融化为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胆矾的研碎,汽油挥发,碘升华,蜡烛融化等②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
③本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有变,主要是指形状改变或三态变化。
④伴随现象: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等都是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①定义: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②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③本质:分子或粒子本身被破坏,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或粒子。
④伴随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与联系4.特别提醒①爆炸有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如:火药的爆炸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生成了新物质。
瓦斯爆炸、轮胎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原子弹爆炸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②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电灯通电发光放热不是化学变化。
③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浑浊的泥浆水放置较长的时间会产生沉淀。
④有变色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红墨水加水稀释后颜色变浅。
⑤产生气体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干冰升华、碘升华。
知识点二: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①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②性质的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③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①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②性质的确定:通过化学变化来确定。
③内容: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方法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4.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例如:因为铜有导电性所以铜可以做导线。
因为导线是用铜做的所以这个用途利用了铜的导电性。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本文档总结了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知识要点,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1. 原子和分子
- 原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合而成的粒子。
2. 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不同元素组合而成的纯物质。
3. 化学式
- 化学式是化合物组成的简写方式。
-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通常由C、H、O等元素符号组成。
4. 反应式和反应类型
- 反应式:描述化学反应所发生的变化。
-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电解反应等。
5. 离子和离子反应
-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由原子组成的粒子。
- 离子反应:以离子为反应物的化学反应。
6. 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
- 摩尔质量: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质量(克)。
7. 配制溶液
- 配制溶液的步骤:称取溶质、溶解溶质、加水并充分搅拌。
8. 酸碱中和反应
- 酸碱中和反应: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知识总结要点。
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微粒的性质一、微粒的性质(1) 构成物质的微粒极小、肉眼看不见。
(2) 不论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构成物质的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
微粒的运动速率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3)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
微粒间空隙大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大;气体物质的微粒间空隙较大,因而受压强的影响,压强越大,微粒间空隙越小,气体体积变小;固体、液体微粒间空隙本身较小,难被压缩。
※注意:1.温度对微粒的运动速率与微粒间的空隙大小都产生影响。
在分析时,可根据具体现象回答主要影响。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物体随温度的“三态”变化都可以用温度改变时,微粒间空隙大小改变来解释。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①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如铁、铜、镁等,金属中除了金属原子,还有金属离子和电子;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氩气等;少数固态非金属,如:金刚石、石墨、硅等。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氮气、硫、磷等;由非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氨气、氯化氢、酒精等。
③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活泼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镁、氧化钙等(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或最小微粒)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如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铁是铁原子构成,保持铁化学性质的微粒是铁原子。
(3)从微粒角度看,只有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有两种或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如酒精溶液中有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两种分子,酒精是混合物;冰和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是纯净物。
※注意:不能说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因为纯净物可能是原子构成的,就谈不上是同种分子了。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1个二氧化碳分子又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但不能认为二氧化碳就是碳、氧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化学的奇妙世界】化学是一门奇妙的学科,它研究的是物质的性质、成分、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过程。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涵盖了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些知识点的奥秘吧。
【化学反应:我们周围的变化】从小到大,我们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变化,比如水变成了冰、火车行驶时的燃料燃烧等。
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着化学反应的奥秘。
所谓化学反应,就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其中既有物质的消失,也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例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合成反应是指将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比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而分解反应则是指一个物质分解成多个物质,比如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
此外,置换反应是指两种物质之间的交换,其中一种物质被另一种物质取代。
比如金属铜和盐酸反应,铜会被氢气取代,生成盐和氢气。
【化学方程式:揭开变化的密码】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语言工具,它通过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化学方程式的左侧是反应物,右侧是生成物,中间用箭头隔开。
化学方程式的编写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首先,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需要正确表示,以确保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
其次,方程式的左右两侧需要平衡,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数目要相等。
为了平衡方程式,我们可以使用不改变反应物种类的情况下添加系数,这样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数目就可以相等了。
比如,对于二氧化碳和氢气生成甲烷和水的反应,我们可以将方程式写为:CH4 + 2O2 → CO2 + 2H2O。
通过添加系数,我们保证了碳、氧和氢的物质数目一致。
【化学反应速率:从快到慢】化学反应发生的速率是指反应物转化成生成物的速度。
在化学反应速率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反应物浓度和温度。
当反应物的浓度增加时,反应速率也会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较高浓度的反应物分子之间发生碰撞的机会更多,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
九年级化学第3章的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的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规律。
九年级化学的第3章主要讲解了溶液和质量守恒两个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知识点,了解它们的应用和重要性。
一、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质被溶解于其中的物质。
在溶液中,溶质的数量相对较少,而溶剂的数量相对较多。
溶液的形成是通过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的。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力有助于溶质溶解于溶剂中。
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溶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与温度和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密切相关。
除了温度,溶解过程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压力和溶液的浓度。
增加压力会使气体更易溶解于溶液中,而浓度则表示单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影响溶解过程的速度和程度,从而对溶液的形成和溶解度产生影响。
二、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
该定律表明,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简而言之,质量不会被创造或毁灭,只会在反应过程中发生转化。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发生化学变化,原子的组合和排列发生改变,但是原子的数量保持不变。
这是由于化学反应是基于原子的物质变化,而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因此,质量守恒定律成为了化学反应中的重要原则,对于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非常关键。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广泛。
从日常生活中的燃烧反应,到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制品制备,都遵循着质量守恒定律。
这一原理也为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的解释提供了基础。
总结九年级化学的第3章主要涉及了溶液和质量守恒这两个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溶液的形成、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都是化学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概念。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变化规律。
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Al
3+
2.原子得失电子数=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3.阴离子
得到电子
原子
失去电子
阳离子
相对原子质量
•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质子 和中子上。 某原子的实际质量 • 2.相对原子质量= 碳12原子实际质量的1/12
3.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 4.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物质 元素 分子 原子
元素
同 原 类 子 组成
物质
构 宏观: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成 微观: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原子
构成
分子
元素周期表
1.7个横行,即7个周期。 18纵行,16个族(8,9,10纵行共组1个族)。 2.由元素周期表可以得到的信息: a.原子序数=质子数 b.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所在周期数 3.从元素周期表的一个格可以得到的信 息:a. 该原子的名称 7 N b.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氮 c.该原子的原子序数 14.01 d.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
1.元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 的总称。 2.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3.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 也不变。 4.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列前四位:氧﹥硅﹥铝﹥铁 生物细胞中元素含量排列:氧﹥碳﹥氢﹥氮
元素的分类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 头 • 元素 金属元素:“金”字旁 固态非金属:“石”字 旁 非金属元素 液态非金属:“水”字旁
•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裂 原子 重新组合 新的分子 • 分子 (新的物质)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会变成其他分子; 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 子重新结合形成新的分子。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实用的科学,它探究了我们周围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初三化学的第三章,我们将学习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物质的组成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是中性的。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子数,即原子序数。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元素的基本单位是原子。
元素还可以根据原子核的不同构成分为同位素,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子数或中子数不同。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不同分子的化学式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可以通过化学式了解分子的元素组成和比例关系。
二、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变化转变为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用化学式表示。
化学反应中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沉淀反应等。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或其他化学物质之间发生氧化和还原的过程。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而沉淀反应是指物质溶液中的离子结合生成难溶于溶液中的沉淀物质。
化学反应中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存在,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可以推导出化学计量关系,可以通过摩尔的概念来计算。
三、酸碱中和反应酸是指能释放出H+离子(质子)的化合物,碱是指能释放出OH-离子的化合物。
酸碱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中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判断反应的终点。
酸碱指示剂根据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
酸碱溶液可以通过酸碱滴定来测定浓度。
滴定是通过滴加一种已知浓度的酸碱溶液来测定另一种酸碱溶液的浓度。
四、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物质中电子的转移过程。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必备知识点姓名: 班级:课题1 原 子考试要求:知道原子是由 和 构成的 考点一、原子的构成 (1(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因此: 核电荷数 = =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 。
例如:氢原子核中无 2、相对原子质量:⑴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 = +课题2 元 素考试要求: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化学元素;记住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的分类;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认识元素符号的意义;注意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和区别 考点一、元素1、 含义:具有 (或 )的一类原子的 。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 ;这类原子的 相同相对原子质量=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决定,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和三种(考点二)4、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六位的元素: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二、元素符号(考点三)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第二个字母。
2、表示的意义;(宏观)表示、(微观)表示。
例如:O:表示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2H:表示。
4、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6.N:。
三元素周期表1、发现者:国科学家2、结构:个周期个族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考点四)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相同,=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4、原子序数==核电荷数= (考点五)5、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课题3 离子考试要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离子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了解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要求通过观察结构示意图解析微粒的种类和性质 背熟常见的离子的符号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考点一)1、原子结构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 ②+:表示原子核的 ③弧线:表示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 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 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容纳 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 个电子)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 相同, =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考点二)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4 易 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4 易 电子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He 为2) 不易得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 )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 决定。
人教版 九年级 初中 化学 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原子、分子、离子。
考点1 分子(50页)★1.分子的基本性质(48-49页)⑴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⑵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⑶分子在不停运动。
用⑵⑶两条性质可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2.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⒊分子的内部结构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1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考点2 原子(50页)★⒈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⒉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⒊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⒋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铜、金、汞等★⒌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磷、碳、硅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氖气等考点3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50页)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⑴物理变化:分子原子本身大小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大小发生变化。
;★⑵化学变化:分子要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各类物质的微观构成: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
单质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构成;化合物由多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构成⒊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如:衣服晾晒,花香等。
考点4 原子的构成(53页)★⒈构成原子的粒子:质子、中子、电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氧气(o2)化学方程式:2H2o2H2↑+o2↑产生位置负极正极体积比2:质量比:8E.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时密度最大,为1g/cm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氧气(o2)化学方程式:2H2o2H2↑+o2↑3、氢气、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味的气体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2、化学性质: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焊接和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点燃前,要验纯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氢气、氧气、红磷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水、高锰酸钾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之一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例:二氧化硫、水等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
课题2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1、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氧气(O2)通电化学方程式:2H2O2H2↑+O2↑电解水口诀:产生位置负极正极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体积比2:1质量比1:8E.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03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C时密度最大,为1g/cm化学性质:通电分解通电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氧气(O2)通电化学方程式:2H2O2H2↑+O2↑3、氢气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2、化学性质: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2)+氧气(O2)水(H2O)点燃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点燃前,要验纯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1、概念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氢气、氧气、红磷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水、高锰酸钾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
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2、物质分类的步骤①根据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②写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点燃通电③根据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与化合物④在化合物中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找出氧化物课题2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K12教育文档)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1、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 。
电源种类———直流电C 。
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D 。
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2H 2O 通电2H 2↑+ O 2↑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体积比 2 : 1质量比 1 : 8E.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 时密度最大,为1g/cm 3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化学方程式: 2H 2O 通电 2H 2↑+O 2↑3、氢气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2、化学性质: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 2) + 氧气(O 2)水(H 2O )化学方程式:2H 2 + O 2 点燃 2H 2O 点燃前,要验纯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第一节 分子和原子五、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六、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七、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6.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7.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8.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9.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10.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4.原子的构成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5.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6.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kg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121(kg)(kg)⨯=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碳原子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第三节 元素8.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氧原子(不带电)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做着高速运动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十万分之一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10.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11.元素符号: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
元素符号是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12.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果物质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果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原子的个数,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H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
2H表示2个氢原子。
Cu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金属铜。
13.描述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①宏观组成(描述物质的组成时用元素叙述):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②微观构成14.(描述物质的构成时用分子、原子、离子叙述)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描述分子的构成时用原子叙述)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15.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共16个族。
周期的变化规律:从左到右,原子序数由少变多。
除第一周期以外,每一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16.核外电子的排布在含有很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就像分了层一样。
这样的运动,我们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
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电子层序数越大,层内电子的能量越大,离原子核距离越远。
规律:①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第一层排满才能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才能排第三层。
②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n为层序数,第一层n=1,第二层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17.原子结构示意图:一个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18.元素的种类①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形成稳定结构。
这种性质叫做金属性。
②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获得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
这种性质叫做非金属性。
③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个),为相对稳定结构。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
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互相吸引,结合形成稳定的、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20.离子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是8(氢是0)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回原子。
21.离子符号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可以不写。
如Na+(钠离子)、Ca2+(钙离子)、H+(氢离子)、Cl-(氯离子)、O2-(氧离子)、OH-(氢氧根离子)等。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Mg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2O2-表示2个氧离子。
离子符号只有微观含义,没有宏观含义。
22.一定带正电的粒子:质子、原子核、阳离子一定带负电的粒子:电子、阴离子不带电的粒子有:中子、原子、分子23.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①原子直接构成物质。
如汞、金刚石直接由原子构成。
②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分别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
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③非金属元素离子和非金属元素离子各提供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结合成分子。
二、中考化学推断题2.A、B、C、D、E、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根据它们的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白烟E :_____;气体乙_____. (2)检验集气瓶内气体甲的操作方法是_____. (3)在反应③中,固体B 起_____作用. (4)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及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①:_____;_____反应; 反应②:_____;_____反应; 反应④:_____;_____反应.【答案】五氧化二磷 氢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催化 2KMnO 4ΔK 2MnO 4+MnO 4+O 2↑ 分解 4P+5O 2点燃2P 2O 5 化合 2H 2O通电2H 2↑+O 2↑分解 【解析】 【分析】A 是紫黑色固体,则A 是高锰酸钾,424222KMnO K MnO MnO O ++↑加热加热分解生成的气体甲是氧气,黑色固体B 与溶液D 混合产生的无色液体通电能分解生成氧气,则B 是二氧化锰,D 是过氧化氢,生成的气体乙是氢气;故生成的固体F 是锰酸钾;固体C 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烟E ,故C 可能是红磷,E 是五氧化二磷,带入框图,推断合理。
【详解】(1)白烟E 是五氧化二磷,气体乙是氢气,故填:五氧化二磷,氢气;(2)甲是氧气,检验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故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3)B 是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起催化作用,故填:催化;(4)反应① :A 是高锰酸钾,加热分解能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故填:2KMnO 4ΔK 2MnO 4+MnO 4+O 2↑,分解;反应② :甲是氧气,C 是红磷,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故填:4P+5O 2点燃2P 2O 5,化合;反应④ :水通电能生成氢气和氧气,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故填:2H 2O 通电2H 2↑+O 2↑,分解。
【点睛】推断题往往以框图的形式出现,箭头的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要顺利解决推断题,就要熟练掌握物质的特点、用途、常发生的化学反应首先要认真审题,找出该题的突破口。
高锰酸钾是紫色固体,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发生分解反应是该题的突破口。
3.已知 A 、B 、C 、D 、E 是初中化学里常见的五种物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如图所示的转化(反应条件已略去)。
(1)若 A 、C 为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B 为黑色固体,则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若反应①是复分解反应,若 A 为常见的碱,且通常 用来改良酸性土壤,E 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 A 的化学式为______,B 可能是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C+2CuO 高温2Cu+CO 2↑ Ca(OH)2 Na 2CO 3【解析】 【详解】(1)根据A 、C 为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B 为黑固体,故A 可能是一氧化碳,B 是氧化铜,C 是二氧化碳;反应①是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填:C+2CuO高温2Cu+CO 2↑;(2)A 为常见的碱,且通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则A 是氢氧化钙。
E 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E 物质是CO 2,()2322Ca OH +CO CaCO +H O =↓,A 可与B 反应,反应①是复分解反应,B 可能碳酸钠,()2332Ca OH +Na CO =CaCO +2NaOH ↓,D 是氢氧化钠,反应②是()2322Ca OH +CO CaCO +H O =↓,故A 的化学式为Ca(OH)2,B 可能是Na 2CO 3。
【点睛】要顺利解决推断题,就要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特点、用途、常发生的化学反应,甚至反应条件。
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钙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是该题的突破口。
4.已知A 、B 、C 、D 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