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一·分子概念:可以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真是存在,但不可以由肉眼看见,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性质:a.微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是不断运动的c.分子之间有间隔d.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不相同e.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间隔越大。

f.压强越大,分子的间隔越小。

二.原子概念:可以构成一种物质,也可以构成分子,肉眼不可见,但真实存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A.质量体积很小,是肉眼看不到的。

B.原子总是不断运动的C.原子之间有间隔D.同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

三.分子原子的区别种类分子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性质小间隔运动小,间隔运动联系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分子是原子构成的。

区别分子可以再分不可以再分四.原子结构质子(带正电)原子核(原子核中心)1.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负电)2.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带电的原因)3.几种重要的原子的掌握原子种类不同的判断依据: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 1 0 1碳 6 6 6氧8 8 8钠11 12 11镁12 12 12氯17 18 17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A.分层排布层数:1层7层离原子核:近远能量:小大B.稳定原子核外电子排布C.原子结构示意图D.结构决定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原子8个或者2个相对稳定,不容易稳定得失电子金属原子一般小于4个容易失去电子不稳定非金属原子一般大于4个容易的得到电子不稳定。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复习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复习人教版

初三化学第三章复习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三章复习 1. 水的组成2. 氢气的性质和制法3. 核外电子排布知识4. 化合价二. 重点和难点1.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2. 化合价的应用三. 教学过程第一节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在自然界的分布1. 江河湖海中、地层中、大气中、动植物体中。

(人体中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 物质是水;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2. 水与工业、农业工业:⑴ 工业原料,⑵洗涤、溶解、冷却、加热物质,⑶发电,⑷ 航运。

农业:灌溉农田。

生活:⑴饮用,⑵ 洗涤,⑶ 活动。

3. 保护水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 。

水源污染的原因:⑴ 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⑵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⑶ 农 业生产中施用的 农药 、化肥 随雨水流入河中。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等。

第 二 节 水 的 组 成(一)水的物理性质1.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 没有味道的液体。

2. 在101千帕时,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

3. 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1克/ 厘 米3 。

(二)水的组成1. 电解水的反应现象:⑴ 正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为1:2 ;⑵ 正极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⑶ 负极的气体能燃烧,火焰为淡蓝色。

2. 电解水的表达式: 分解反应水氢气氧气通电通电−→−−+−→−−+H O H O 2223. 电解水的结论:(水的化学式为H 2O ,化学名称为氧化氢 )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⑵一个水分子是由2 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电解水的实验验证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水是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第三节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一)氢气的实验室制法1. 原料:(即药品、反应物、试剂)⑴锌(银白色固体),⑵稀硫酸(无色液体)2. 反应原理:锌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生成了硫酸锌和氢气锌+硫酸→硫酸锌+氢气Zn + H2SO4 →ZnSO4+H2 反应现象:有气泡放出3. 实验装置:简易装置:见图3-6 和图3-7 反应不能控制。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本文旨在概括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
地复和理解相关内容。

1. 元素与化合物
-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可通过化学符号表示,如氧
气(O2)。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可通过化
学公式表示,如水(H2O)。

2. 电子结构
-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
电子绕核运动。

- 原子的电子结构可用壳层、子壳层和轨道描述,如2层、2s
子壳层和2s轨道。

- 电子的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阜里不同原理和洪特规则。

3.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元素性质等规律排列。

- 周期表分为周期、族和区块,包含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等。

4. 化学键
- 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的离子吸引而成,如氯化钠(NaCl)。

- 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如氢气(H2)。

-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云共享,如铜(Cu)。

5. 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 方程式左边为反应物,右边为生成物。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守恒,即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总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研究和复,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化学单元知识点梳理-第三单元[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单元知识点梳理-第三单元[人教版]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知识点课题1 水的组成水电解实验:1、实验现象: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并且产生的体积不一样。

2、正、负极气体的检验:正极是:氧气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负极是:氢气(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 质量比为8:1)反应表达式:水通电氢气+ 氧气3、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氢气(H2)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最小(可用向下排气法收集);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可燃性纯净氢气燃烧的现象: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产物只有水。

不纯氢气点燃将可能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要验纯,方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的火焰,松开大拇指。

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示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物质的分类: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其中纯净物又可以分为化合物和单质,化合物中又包含氧化物。

并且能举例说明或者进行分类判断。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纯净物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当然里面有一种是氧元素了)。

课题2: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物质由元素组成。

如: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举一反三)分子的特点: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分子之间有间隙3、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知道举例说明分子的三个重要性质,并能反过来用]分子和原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如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是氧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如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最小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2、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不破裂,但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物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程度越剧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Fe的意义:(1)表示铁这种物质;(2)表示铁元素;(3)表示一个铁原子。
6、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用元素的元素符号。
7、元素的分类
(1)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基本全部为固态,Hg常温下为液态。
(2)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状态。
(3)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都为气态。
8、元素周期表:七个周期,十六个族。同个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同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似。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分子
1、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பைடு நூலகம்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就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二、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三、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带+电荷)包括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和中子(不带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对于原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2、相对原子质量(A r):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2 元 素 一、 元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就不同。 2、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 素 原 子 区 别 含义 宏观概念,只分种类不计个数 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D�D�D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2O) 氢气(H2) + 氧气(O2) 化学方程式:2H2O 2H2↑+ 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时密度最大,为1g/cm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2O) 氢气(H2) + 氧气(O2) 化学方程式: 2H2O 2H2↑+O2↑ 3、氢气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味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焊接和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2) + 氧气(O2) 水(H2O) 化学方程式:2H2 + O2 2H2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之一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例:二氧化硫、水等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 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⑷同种物质的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改变。⑵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 子 原 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课题3 水的净化 一、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1、沉淀:静置,让水中的不溶性固体颗粒下沉到底部。 2、过滤 ①适用范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 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 子 原 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1、沉淀:静置,让水中的不溶性固体颗粒下沉到底部。 2、过滤 ①适用范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 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 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也不变。 4.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列前四位:氧﹥硅﹥铝﹥铁
生物细胞中元素含量排列:氧﹥碳﹥氢﹥氮
元素的分类
• 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 头
金属元素:“金”字旁
固态非金属:“石”字
非金属元素
旁 液态非金属:“水”字旁
气态非金属:“气”字头
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书写: 只用一个符号表示的要大写,用两个符号 表示的应该“一大二小”
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
重新结合形成新的分子。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由相同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四) 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最外层)
弧线表示 电子层
+11 2 8 1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数字1也可以表示 最外层电子数 圆圈表示 原子核 圈内数字表示 质子数 “+”表示 原子核带正电
三态的变化,由于分子之间空隙的变化, 分子本身的体积大小不变。
• (二)化学变化的实质
•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分裂
原子
重新组合
新的分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会变成其他分子;
2.元素符号的含义 “O” 既表示 氧元素,又表示1个氧原子。 “H” 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1个氢原子。 “2H” 只能表示2个氢原子。
元素周期表
1.7个横行,即7个周期。
18纵行,16个族(8,9,10纵行共组1个族)。b.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所在周期数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的第3章主要讲述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状态变化、热量传递、化学反应速率以及酸碱解析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近,分子之间有规律排列,分子间吸引力强。

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近,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远,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或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熔化热或融化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固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或蒸发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液化热;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吸收的热量称为升华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华热。

二、热量传递热量传递发生在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之间,热量会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

热量传递存在三种方式:传导、传热和对流。

传导是指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传热方式,常见于固体物体。

传导过程中,热量由高温区的分子传递给低温区的分子。

传热是指通过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传递热量的方式。

例如,太阳辐射的热量经过大气层传热到地面。

对流是指物质通过自然或外力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常见的例子是水的循环,热水上升,冷水下沉,形成对流循环。

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表面积和催化剂等。

温度的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温度的增加会提高分子的平均能量,从而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

浓度的增加也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浓度的增加会增加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反应发生的机会。

压力的增加对气体反应的速率有影响,当压力增加时,气体分子的密度增加,碰撞概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加。

九年级化学第3章的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的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的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规律。

九年级化学的第3章主要讲解了溶液和质量守恒两个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知识点,了解它们的应用和重要性。

一、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质被溶解于其中的物质。

在溶液中,溶质的数量相对较少,而溶剂的数量相对较多。

溶液的形成是通过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的。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力有助于溶质溶解于溶剂中。

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溶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与温度和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密切相关。

除了温度,溶解过程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压力和溶液的浓度。

增加压力会使气体更易溶解于溶液中,而浓度则表示单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影响溶解过程的速度和程度,从而对溶液的形成和溶解度产生影响。

二、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

该定律表明,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简而言之,质量不会被创造或毁灭,只会在反应过程中发生转化。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发生化学变化,原子的组合和排列发生改变,但是原子的数量保持不变。

这是由于化学反应是基于原子的物质变化,而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因此,质量守恒定律成为了化学反应中的重要原则,对于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非常关键。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广泛。

从日常生活中的燃烧反应,到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制品制备,都遵循着质量守恒定律。

这一原理也为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的解释提供了基础。

总结九年级化学的第3章主要涉及了溶液和质量守恒这两个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溶液的形成、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都是化学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概念。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变化规律。

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水的组成: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化学方程式:2H2o2H2↑+o2↑产生位置负极正极体积比2:1质量比1:8E.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水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时密度最大,为1g/c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化学方程式:2H2o2H2↑+o2↑氢气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难溶于水、无色无味的气体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化学性质:可燃性文字表达式:氢气+氧气水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点燃前,要验纯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氢气、氧气、红磷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水、高锰酸钾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之一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例:二氧化硫、水等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

课题2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实用的科学,它探究了我们周围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初三化学的第三章,我们将学习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物质的组成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是中性的。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子数,即原子序数。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元素的基本单位是原子。

元素还可以根据原子核的不同构成分为同位素,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子数或中子数不同。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不同分子的化学式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可以通过化学式了解分子的元素组成和比例关系。

二、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变化转变为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用化学式表示。

化学反应中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沉淀反应等。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或其他化学物质之间发生氧化和还原的过程。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而沉淀反应是指物质溶液中的离子结合生成难溶于溶液中的沉淀物质。

化学反应中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存在,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可以推导出化学计量关系,可以通过摩尔的概念来计算。

三、酸碱中和反应酸是指能释放出H+离子(质子)的化合物,碱是指能释放出OH-离子的化合物。

酸碱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中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判断反应的终点。

酸碱指示剂根据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

酸碱溶液可以通过酸碱滴定来测定浓度。

滴定是通过滴加一种已知浓度的酸碱溶液来测定另一种酸碱溶液的浓度。

四、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物质中电子的转移过程。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人教版 九年级 初中 化学 第三章知识点

人教版 九年级 初中 化学 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原子、分子、离子。

考点1 分子(50页)★1.分子的基本性质(48-49页)⑴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⑵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⑶分子在不停运动。

用⑵⑶两条性质可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2.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⒊分子的内部结构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1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考点2 原子(50页)★⒈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⒉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⒊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⒋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铜、金、汞等★⒌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磷、碳、硅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氖气等考点3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50页)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⑴物理变化:分子原子本身大小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大小发生变化。

;★⑵化学变化:分子要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各类物质的微观构成: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

单质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构成;化合物由多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构成⒊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如:衣服晾晒,花香等。

考点4 原子的构成(53页)★⒈构成原子的粒子:质子、中子、电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第三章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三章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三章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三章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的研究科学,它涉及了广泛的知识领域。

九年级化学课程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章将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物质和变化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2.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例如与酸碱反应、燃烧等。

3.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发生的变化,例如燃烧、腐烂等。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例如融化、沉淀等。

二、离子和化合价1. 离子的形成离子是通过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的带电粒子。

正离子是指原子失去电子后带正电荷的离子,负离子是指原子获得电子后带负电荷的离子。

2. 化合价和化合物化合价是指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时所具有的化学价值。

化合物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

三、化学方程式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符号组成。

反应物是参与反应并被改变的物质,生成物是在反应中被产生的物质,符号表示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需要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原则。

平衡的化学方程式表示在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量和物质比例保持不变。

四、酸碱中和反应1. 酸碱的定义酸是指具有酸性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指具有碱离子(OH-)的物质。

酸碱溶液的酸碱性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进行检测。

2.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形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摩尔比例为1:1,反应产物是盐和水。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题1 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1、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种类---直流电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D化学反应:字表达式::水(H2)氢气(H2)+ 氧气(2)化学方程式:2H2 2H2↑+ 2↑产生位置负极正极体积比2 :1质量比1 :8E检验: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时密度最大,为1g/3化学性质:通电分解字表达式:水(H2)氢气(H2)+ 氧气(2)化学方程式:2H2 2H2↑+2↑3、氢气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味的气体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2、化学性质: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焊接和切割金属)字表达式:氢气(H2)+ 氧气(2)水(H2)化学方程式:2H2 + 2 2H2 点燃前,要验纯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氢气、氧气、红磷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水、高锰酸钾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之一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例:二氧化硫、水等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

题2 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九年级上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检验(1)【实验2-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①实验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实验结论:氧气能支持燃烧。

③应用于检验氧气的存在: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木条复燃,则证明瓶内装的是氧气。

【特别注意】氧气是不可以燃烧的。

讨论:现桌上有三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如何区别?2.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反应现象关于氧气性质的几个实验如下所示:物质的颜色、状态燃烧现象反应表达式注意事项木炭(黑色固体)比在空气中燃烧的更剧烈燃烧;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碳+氧气→二氧化碳夹木炭的坩埚钳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由以上实验得出结论:(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跟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2)氧气具有氧化性,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3)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的更剧烈。

即氧气具有助燃性。

(4)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如铁、铝。

二、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

医疗急救、登山、潜水航空。

2.支持燃烧。

燃料燃烧、炼钢、气割、气焊、作为火箭发动机的助燃剂、制作液氧炸弹。

三、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1.化合反应(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多变一)(2)反应通式:A + B+ ····= C(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C + O2===CO2S + O2 ====SO24P+ 5O2 ====2P2O5 3Fe+ 2O2 ====Fe3O42.氧化反应(1)定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分子和原子
一、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
1.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 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分子。

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 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
kg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12
1
(kg)(kg)⨯
=
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碳原子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
1/1836,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三节 元素
1. 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区别
只表示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种类,不论个数,是宏观概念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数量含义 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但形态可能变化
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量不变,但最外
层电子数可能变化
联系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基本单元
2. 元素之最
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氧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3.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4. 元素符号: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

元素符号是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
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5. 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果物质
原子
(不带电) 原子核(带正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
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每个质子带
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做着高速运动
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十万分之一
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果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原子的个数,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H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

2H表示2个氢原子。

Cu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金属铜。

6.描述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①宏观组成(描述物质的组成时用元素叙述):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
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②微观构成
7.(描述物质的构成时用分子、原子、离子叙述)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二
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描述分子的构成时用原子叙述)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8.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
共16个族。

周期的变化规律:从左到右,原子序数由少变多。

除第一周期以外,每一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9.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含有很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就像分了层一样。

这样的运动,我们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

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电子层序数越大,层内电子的能量越大,离原子核距离越远。

规律:①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第一层排满才能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才能排第三层。

②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n为层序数,第一层n=1,第二层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10.原子结构示意图:一个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17 2 8 7 弧线表示电子层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填充的电子数
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
11.元素的种类
①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失
去最外层电子,而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形成稳定结构。

这种性质叫做金属性。

②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
化中易获得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

这种性质叫做非金属性。

③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个),为相对稳定结构。

元素类别最外层电子

得失电子趋势性质结论
金属元素<4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
子)
易发生化学反应元素的化学性质
由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

非金属元素≥4(H:1)易获得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形成阴离子)
稀有气体元
素=8(He:2)难得失电子(为相对稳定结构)
极难发生化学反

12.离子的形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

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互相吸引,结合形成稳定的、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13.离子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是8(氢是0)个电子的稳定
结构。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回原子。

14.离子符号
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可以不写。

如Na+(钠离子)、Ca2+(钙离子)、H+(氢离子)、Cl-(氯离子)、O2-(氧离子)、OH-(氢氧根离子)等。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Mg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2O2-表示2个氧离子。

离子符号只有微观含义,没有宏观含义。

15.一定带正电的粒子: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一定带负电的粒子:电子、阴离子
不带电的粒子有:中子、原子、分子
16.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①原子直接构成物质。

如汞、金刚石直接由原子构成。

②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分别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

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
钠离子构成的。

③非金属元素离子和非金属元素离子各提供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结合成分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