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背诵《石壕吏》,理解诗词含义。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民生疾苦,感受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2.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学习过程:一.预习展示1. 注音(1)老翁逾墙走逾()(2)三男邺城戍邺()戍()(3)如闻泣幽咽咽()(4)老妪力虽衰妪()2. 解释(1)吏呼一何怒一何:(2)老翁逾墙走逾:走:(3)急应河阳役应:(4)独与老翁别别:3. 填空(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 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揭示统治者的凶残人民悲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暗示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 翻译(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写得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炼凝神。
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复述课文故事。
三.品读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四.作业设计1.背诵《石壕吏》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五. 拓展阅读1.《新安吏》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翻译◆我走过新安道上,听见官吏大呼小叫地征召点兵。
《石壕吏》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别:编制人:何涛审核人:齐亚霓日期: 编号:21
【自研课导学】
预习课读《杜甫诗三首》完成如下任务:
自读自悟1.了解《石壕吏》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2.熟读至背诵。
资料准备: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展示课导学】
·学习主题: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位诗歌的意境。3.背诵诗歌。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课堂
元素
导学
流程
自研自探环节
合作探究环节
展示提升·质疑评价
总结归纳环节
自 学 指 导
程序、要求
互 动 程 序
内容、形式
展 示 方 案
方案、建议
随堂笔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
诵读文本 理解文意
内容:品读诗歌
学法:
1、反复朗读诗歌,直至成诵。
2请理一理:故事情节:
时间顺序:
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展示主题:
展示一:根据故事情节进行编排人物出场简历表
文中人物
出场时间
出场道具主要事ຫໍສະໝຸດ 或关键动作展示二:戏剧表演(理解课文、培养想象)
请演一演:根据内容,结合体会,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
展示三:故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找出文中易读错的字词并能正确注音
故事情节:时间顺序:
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诗人的行踪:
诗人的行踪:
A.两人小对子:
对子间相互检查课文背诵。
B.互助组:
小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感悟诗意
C、共同体:讨论:
石壕吏导学案
设计:唐娟娟审核:马丽娟杨喜子杨建霞时间:2013年10月16日班级姓名25《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识记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含义。
2.准确疏通文意,掌握课文内容。
3.发挥想象,抓住诗中关键的词句,设想当时的情境。
4.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过程:一、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
(5分钟)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快速背诵文学常识,3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记的快又准。
杜甫是唐代大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他被称作诗圣,其诗作被称作“诗史”。
“三吏”是指杜甫写的《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是指他写的《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朗读课文(10分钟)自学指导二: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2.听课文范读,给不认识的字注音,注意朗读节奏和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感悟。
4.朗读比赛。
自学检测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老翁逾.墙走逾()(2)三男邺.城戍.邺()戍()(3)如闻泣幽咽.咽()(4)老妪.力虽衰妪()三、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15分钟)自学指导三: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将自己不会的画出来在小组内讨论或问老师。
自学检测二:各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翻译大比赛。
每人翻译一句,要求先读句子,再解释重点词语,最后疏通意思。
自学检测三: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吏呼一何..怒一何:()(2)老翁逾.墙走.逾:()走:()(3)急应.河阳役应:()(4)夜久语声绝.绝:()四、整体感知: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3分钟)自学指导四:紧扣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些要点来概括。
五、课堂小结:(3分钟)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谈一谈学习本课后的感想。
六、当堂训练: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 _________(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 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 _____(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 ________。
八年级石壕吏导学案
八年级石壕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读并背诵《石壕吏》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分析诗歌中人物的形象,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老妇的形象,体会她的悲惨遭遇和无奈。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含蓄深沉的表达手法。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分析法:对诗歌的词句、形象、主题等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拓展思维。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写作背景《石壕吏》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春。
当时,唐军与安史叛军在邺城交战,唐军大败。
为了补充兵力,统治者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在从洛阳回华州的途中,经过石壕村,亲眼目睹了官吏抓人的一幕,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叙事诗。
五、学习过程(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注意以下字音:壕(háo)吏(lì)逾(yú)戍(shù)妪(yù)衰(shuāi)应(yìng)(2)注意以下节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导学案.doc
石壕吏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矛盾的思想感情。
3、借助分角色表演差吏与老妇的对话,体会本文巧妙的构思。
重难点目标2、3o 情景导入预习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首先: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习古诗时,要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想写的内容。
最后: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古诗中的诗意,这样在体会到诗词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岀诗句中的感情。
自主学习1、了解背景阅读课本187页注释(1),并作出批注。
2、不动笔墨不读书。
完成下面的练习吧!积累文言字词!(1)、给下面的字注音。
逾()邺()戍()妪()咽()(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字。
老翁逾墙走死者长已矣犹得备晨炊听妇前致词天明登前途整体感知1、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将自己不会的地方在书上做好记录。
)2、相信你现在可以讲故事了!记住记叙文的六要素要包含进去哦!(同桌交流)3、这是一首叙事诗,根据故事情节文章可以分几部分?本文的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老妇的回答又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二:()Y 三:()a合作研讨1、品味语言。
找出诗歌中能表现官吏残暴和老妇悲苦的字词或诗句,批注你的理解。
示例:有吏夜捉人这句话说明官吏捉人之事时有发生,白天根本捉不到人,只有趁夜间人们熟睡之后才突然袭击。
官吏捉人的手段之狠足见官吏的残暴无情。
2、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3、这首叙事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展示点拨1、学生自由展示合作研讨的第1题。
2、小组分角色表演差吏与老妇的对话,注意想象他们各自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还可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3、点拨小结:《石壕吏》是一首诗。
描述了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含蓄揭露官吏的,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
第24课《石壕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解锁剧情: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抓关键句理清叙事脉络。
2、拨开迷雾:知人论世,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
3、揭秘真相:追根溯源、联系当下,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用剧本杀的方式走进《石壕吏》——到底是谁害了她?【解锁剧情】1、初读剧本,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解锁剧本,抓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3、解读剧本,理剧情。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剧情。
(2)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清剧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经过:结果:【拨开迷雾】补充剧情背景: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很大变化。
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疑点一:公元759年,“安史之乱”第四年,前线战事告急,在敌军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
战况十分紧急,必须马上征补兵力。
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开元旧例凡男子二十为兵,六十而免。
”按照此条例,老妇并不在征兵范围,为何征之?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拟写一条符合实情的征兵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战事告急,兵力紧缺,特下征兵令,要求如下:守我大唐。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疑点二:夜捉人?为什么是夜里不是白天?为什么用“捉”不用“征”?逾墙走?一老翁身手竟是如此矫健?疑点三:从《石壕吏》的题目就可看出,吏应该是这首诗的主角。
然而,诗中对其的描写却只有“吏呼一何怒”,接下来便都是借老妪的“抒情独白”,真实的情境到底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结合老妇的回答推测出官吏的语言,并为二人加上恰当的神态或动作,还原当时的情形。
人设分析:结合刚刚的对话和情景的再现,你能不能分析一下老妇和官吏的人物形象分别是什么样的?老妇:官吏:疑点四:杜甫曾在寒风中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石壕史导学案
二五杜甫诗三首石壕吏【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3、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石壕吏【合作交流】1、给加点字注音,解释字词。
(全班)壕.()吏.()逾.()邺.()戍.( )妪.()咽.()怒.()啼.()暮:投:夜:捉:老翁:逾墙:走:看:呼:一何:怒:啼:苦:前致词:三男:且:戍:附书至:新: 存在:偷生:长:已:更无人室中:乳下孙:力:虽:去:出入:无完群:老妪:衰:请:应:犹得:泣幽咽:登前途:独: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划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1组)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划线句的修辞手法。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组)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组)1、分析人物形象。
(3组)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2、“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4组)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三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揭示主题。
3、原文回答问题(5组)。
(1)说明兵役之苛酷:(2)说明战争之惨烈:(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5)能够看出老妪已经本官吏捉走:(6)全诗关键句是:4、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之乱”,这是指和两人发动的叛乱。
(6组)5、本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6组)。
25石壕吏导学案
25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掌握诗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
3、了解“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预习学案】一、了解背景,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遭受安史之乱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石壕吏》作者(),()诗人,字(),号“()”,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标出难词难句。
1、给下列字注音。
壕()逾()邺()城戍()妪()咽()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死者长已.矣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咽...三、再读课文,逐词逐句疏通文意。
四、三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明确文章主旨。
五、小组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课内探究学案】一、检查预习情况。
1、朗读下列字词。
壕()逾()邺()城戍()妪()咽()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死者长已.矣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咽...二、朗读课文,用声音感悟。
石壕吏导学案(学生用)
《石壕吏》导学案【自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整体感知诗意。
2、借助文言宝典和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
3、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导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
古今中外的一场场战争,都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公元758年,中国大地上狼烟四起,正爆发着安史之乱,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强行抓人当兵。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他“史诗”一样的笔触描绘战争中了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今天,我们就借他的一首《石壕吏》,走近杜甫,共同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真情脉动。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交流文言宝典我的字典__我的词典__我的句典__我的文典__2、初读课文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①、听教师范读,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②、学生范读。
③、学生评价。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懂诗人笔下的事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句话最能概括这件事?__2、在全诗中起提纲挈领的一句是:。
“有吏夜捉人”中“夜捉”一词能表明什么?__3、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叙写的?其故事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部分?____4、互动深化①、读懂诗人笔下的人细读全诗,感知诗人笔下的人物形象,在文中圈点批注。
展示交流时请用“我从_________ 句或_____ _词中看出诗中所写的石壕吏(老妇)是一个______________人。
”的句式评价石壕吏或老妇,并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老妇人致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文中是怎样展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③、读出诗人笔下隐藏的细节本诗运用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老妇的致辞实际句句在写石壕吏,老妇的答语是在石壕吏的句句紧逼之下说出的,请发挥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石壕吏是如何逼问的,问了什么,逼问时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尽量将细节补写出来。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一、情景导入历史和诗有区别吗?历史是过去旳事实,而诗是经人想象加工出来旳,它可以不遵循客观真实旳原则。
把“史”和“诗”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可觉得“史诗”,还可觉得“诗史”。
我们懂得,杜甫除了有“诗圣”之称,其诗尚有“诗史”之誉。
下面让我们学习这首《石壕吏》,看看什么样旳诗堪称为“诗史”。
二、自学质疑1、题解:《石壕吏》中旳“吏”,这里专指官府中旳胥吏或差役。
古代“官”比“吏”级别高,“官”是决策者,“吏”是当差旳。
今天习惯于把两个字合为一种又音节词,词义是两者旳并集。
这是古今异义旳词义扩大现象。
2、背景简介:阅读课本题解第182页。
补充:杜甫出名旳“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旳。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3、反复朗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并注意下面加点字旳读音:逾.( )墙走邺成戍.( )老妪.() 啼幽咽.( )4、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旳“致词”。
诗旳前四句写“致词”旳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旳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旳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阐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
“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
“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
“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涉及了食不果腹旳意思。
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
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旳地方,她懂得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旳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旳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敢于承当苦难旳精神,表白他支持唐王朝进行旳这场平叛旳战争,但愿能获得最后旳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旳悲惨遭遇,这又表白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旳劫难而深感悲哀。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杜甫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及其代表作《石壕吏》的背景与特点。
2.理解《石壕吏》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导学重点: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石壕吏》的创作背景。
2.理解《石壕吏》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社会批判。
3.分析《石壕吏》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三、导学难点:1.理解《石壕吏》中的意象和隐喻。
2.把握《石壕吏》的情感表达和意义深遥的地方。
四、导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杜甫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向学生展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为什么被誉为“诗圣”,以及他的作品为何被后人传颂。
2.导读:讲解《石壕吏》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指导学生分析诗中所描绘的石壕吏的形象和心里世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社会意义。
3.教室讨论:组织学生就《石壕吏》中的诗意表达、情感抒发和社会批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文本分析:通过对《石壕吏》的诗句、意象和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内涵,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写作训练:要求学生针对《石壕吏》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展开一篇短文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6.教室总结:对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杜甫的诗歌对我们的启迪和影响,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五、课后作业:1.背诵《石壕吏》中的部分诗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杜甫及其作品《石壕吏》的理解和感悟。
3.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六、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
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古代文学名家的生活轨迹,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文学的力量。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石壕吏》。
2. 理解《石壕吏》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
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导学内容:
1. 杜甫简介及《石壕吏》背景介绍
2. 《石壕吏》的主题和意义
3. 《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
三、导学过程:
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其作品产生兴趣。
2. 分发《石壕吏》的诗歌原文给学生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讨论《石壕吏》的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 分析《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技巧。
5.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石壕吏》的读后感或评论,展示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导学评判:
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杜甫这位诗人的生平宁创作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石壕吏》的主题和意义。
3. 学生能够分析《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
4. 学生能够通过写读后感或评论展示对《石壕吏》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作品《石壕吏》,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水平。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石壕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石壕吏》中所描绘的形象和情感;3. 分析《石壕吏》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4. 探讨《石壕吏》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二、导学内容:1. 杜甫简介及《石壕吏》背景介绍;2. 《石壕吏》全文赏析;3. 艺术手法分析;4. 当代社会启示探讨。
三、导学步骤:1. 热身环节:通过简短的视频、图片或音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石壕吏》的基本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过程:(1)杜甫简介及《石壕吏》背景介绍:-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石壕吏》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石壕吏》描绘的形象和情感,了解诗人对士兵的关怀和思考。
(2)《石壕吏》全文赏析:- 分段解读《石壕吏》全文,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
(3)艺术手法分析:- 分析《石壕吏》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对比手法等艺术手法,探讨这些手法对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4)当代社会启示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石壕吏》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探讨现代社会中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等议题。
3. 总结反思: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石壕吏》的诗歌赏析作业,包括对诗歌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的分析;2. 撰写一篇短文,探讨《石壕吏》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并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思考。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杜甫其他作品,了解更多关于杜甫的诗歌创作;2.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分享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石壕吏》,还能够通过诗歌赏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卡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字音词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和“诗史”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古诗韵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珍爱和平生活,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难点:发挥想象,学做小编剧,补充差役台词。
学习方法:以诵读加深体悟,以讨论促进理解,以练习强化巩固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加导学卡一、情景导入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
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
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
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二、通过课前预习,补充诗人资料杜甫(712——770),字,自称,世称、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坎坷,因此他的诗广泛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他本人也被称为“”。
二、本诗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了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军二十万围攻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的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三、把握诗歌中的重点字音壕()啼()逾()邺()戍()裙()妪()役()炊()咽()四、结合注释,掌握重点词义,理解诗歌主要内容五、本文结构层次这是一首叙事诗,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一)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二)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人已被差吏抓走。
石壕吏 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高二语文备课组:刘仁杰、李翠芳、王东青、宋培军执笔:宋培军目标:一、熟读、背诵这首诗。
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体会诗歌语言精炼、融情于叙、藏问于答的艺术特征。
导入:诗歌不仅给人以美的文学方面的艺术享受,而且中国诗歌从来就有关注社会的优良传统。
唐宋以来,进步诗人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着力倡导并实践了诗歌讽喻现实的功能。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诗歌《石壕吏》,看一下有“诗圣”之称的诗人杜甫是如何在诗歌当中反映现实,关注民生的。
进入课文一、介绍背景。
(与杜甫的上一篇诗歌相比较)二、重温作者。
三、朗读课文。
四、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逾、走、一何、致词、戍、附书、长已矣、绝)五、分析课文。
1、再读前四句:“暮”、“石壕村”分别写的什么?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原文中一句话来概括这则故事,应该是哪句?如果是一个词呢?从这个词中可看出什么来?2、再读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老妇人一家都有哪些遭遇?其中三男的情况说明了什么?“出入无完裙”又说明了什么?她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为什么?(从哪里看出来?)试着补充县吏的问话。
(注意语气)从中可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语带深情,再读课文。
3、再读最后四句,“夜久”说明什么?“如闻”呢?老妇人被抓走了吗?有何依据?作者对这一切是无动于衷吗?找出依据。
诗人此时情感怎样?4、试总结全文。
(通过……表达了……)艺术特征:学习目标三。
作业: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后第一题。
3、完成资料上相关试题。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
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三、朗读文,初步感知:、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2、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4、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文。
(悲愤沉郁)四、研读文,明确主题、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捉人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
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
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吗?会怎样怒呼?)第二次申诉:“室中更无人,惟有辘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三吏三别原文。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一:预习检测: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邺()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1)老翁逾墙走逾:(2)吏呼一何怒一何:(3)有孙母未去去:(4)犹得备晨炊犹得:二:研读课文: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哪三个部分?一:()二:()三:()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4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5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6、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7、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8、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三、石壕吏赏析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导学案编写人:陈晓莉 审核人: 编写时间:2014-09-22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_ 组名_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3、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学习重难点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资料链接: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朝廷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二十万大军包围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
第二年春,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的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正好由洛阳经过潼关,他历经了“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测,疏通字词 (疏通性朗读,读得正确)暮投石壕村。
投: 老翁逾墙走。
逾:吏呼一何怒。
一何: 听妇前致词。
前致词: 二男新战死。
新: 存者且偷生。
偷生: 死者长已矣。
已: 出入无完裙。
无完裙: 急应河阳役。
应: 犹得备晨炊。
犹得: 如闻泣幽咽。
幽咽:二、“走进石壕村” (理解性朗读,读得流利)1、小组合作,用白话文复述课文2、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文章。
(要求:读得流利顺畅,停顿合理)三、深入探究(欣赏性朗读, 读得有感情)1.这首叙事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2、老妇人一家遭遇如何?若用一个字概括,哪个字比较合适,并为这个字做具体阐释。
四、畅所欲言(体验性朗读, 读得会动情)1、老妇人一家的不幸遭遇,罪魁祸首是谁?2、诗人用哪些凝练的含蓄的字词来表现老妇人的苦难,在文中找一找,并做简要分析。
五、放飞想象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
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象,完成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官吏:老妇人: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官吏: 老妇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官吏: 老妇人: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官吏: 老妇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也可加入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如:老妇人慌忙地去开门,还没有等她把门打开,就有人一脚把门给踹开了。
原来是两名当地的差役。
其中一人手拿一把大弯刀,另一人手持一根三尺木棍,个个都是凶神恶煞的样子。
七、小结托尔斯泰说“战争让女人走开”,文中年老体衰的老妇人都被抓去服役了,足见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杜甫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补充材料(可选取其中一个片段表演)《石壕吏》课本剧时间——暮夜地点——石壕村人物——官司吏甲,官吏乙,老妇,老翁,儿媳,孙子背景——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人人自危场景——一破旧房子。
(《江河水》音乐起秋,暮。
房子大门紧闭着,秋风吹来,门有些晃动。
不远处,立着一个刻有“石壕村”三个大字的木牌。
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房了外空无一人,只是屋子里透出些许昏暗的亮光。
屋子里时不时地传出孩子的哭声。
)话外音:公元758年,安史之乱中,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又一个深秋的晚上,在石壕村的一所破旧小屋中,一对老夫妇在昏暗的亮光下,正在痛苦地说些什么。
一切都是那么宁静……)【老妇人】:(手拿信,哽咽地)老伴,大儿子来信了,莫不是……【老翁】:(强作镇定)别,别瞎想。
让我看看。
(拿过信)【老翁】:(读信哭)……儿子,儿子……(几欲昏倒,信纸飘落)【老妇人】(手颤巍巍地看信,眼神呆直):老天爷啊,你为什么不给我们留条后路哪?(老翁,老妇抱头痛苦哭作一团)(里屋正在带孩子的媳妇听见了老人的哭声,连忙出来。
)【媳妇】爸,妈,怎么了?(忽然想起什么,浑身一震)是不是(停顿),他来信了?【老翁】(把信藏在身后,努力使语气平静,但还是极不自然)不,不是,我们没哈,你,你去带孩子吧。
【媳妇】(越发坚定的语气)爸,妈,你们就不要在瞒我了,是不是我丈夫出事了,是不是呀!快告诉我!【老妇人】(匆匆拭干泪)没有,真的没有,别担心了,说不定过两个月他们兄弟三人就回来了。
【老妇人】(扶着媳妇上前,强忍眼泪,给媳妇理头发理衣服,带着笑)孩子,他们三个很快就会回来了。
到那时,妈妈给你制两件好一点的衣服,让你好好歇两天,不能让你再干家里的重活了。
(媳妇和老妇人抱头痛哭)【媳妇】(将信将疑)妈,如果真的有什么,你们不要瞒着我呀!(里屋衣着褴褛的孩子歪歪扭扭的跑了出来,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孙子】妈妈,我饿了,什么时候才吃饭呀?【孙子】奶奶,爷爷,我饿了我饿了。
(抱着爷爷奶奶哭)【媳妇】(媳妇在储物柜中翻箱捣柜一翻,终于从柜底找到半个饼子捧在手上)孩子,家里就只有这一个饼子了,爷爷奶奶都两天没有吃饭了。
妈妈实在不能给你吃啊!【老妇人】(一顿足,冲上前,和媳妇争抢那块饼)(孙子抢过狼吞虎咽)(正在此时官吏甲、乙登场。
气势汹汹,手持一米长的木棍。
)【官吏甲】(蛮横地):屋里的人都通通给我出来,否则别怪大爷我不客气。
【老妇人】(惊慌):哎,就来了。
(两位官吏撑着木棍站着。
)【老翁】(小声地,有些紧张):天呀,他们怎么又来了!【老妇人】:老头子,快跑吧,不跑就来不及了,等他们走后,你再回来。
(“砰砰砰”。
官吏们等不及了,把破旧的大门擂得山响)。
【官吏乙】(生气地):你们怎么还不出来,这大冷天的,想冻死我们呀。
【媳妇】(着急地):来不急了,爸爸,你赶快走吧。
【老翁】(有些不放心,一家人撕扯起来)【老妇人】:哭出声来,你再不走,这个家就完了!【媳妇】妈——(困惑不解的神情)【老翁】(痛苦地):老天哪!(老妇人和媳妇把老翁推出后门)(老翁慌忙地从后墙翻走,人已远去了,老妇人、媳妇还朝着他的背影远远眺望。
音乐渐弱)【官吏甲、官吏乙】妈的,屋里的人磨蹭什么?快开门!(甲一脚踹开了门。
)(媳妇带儿下去,老妇人来到大门前,理了理衣服。
把门打开。
)【老妇人】(悲凄地):二位大爷,请问有什么事?【官吏甲】(没好气地):老婆子,你们找死哪!【官吏乙】(凶巴巴地,抖出文书):奉李光弼大人之命,我们是来征兵的,快叫你家里男人出来!【老妇人】(平静地):我家早已没男人了。
【官吏甲】(毫不相信地)那你的丈夫、儿子哪去啦?【老妇人】:(泪眼婆娑)我哪里还有儿子……(边说边用衣服擦试眼泪,还不时回头望望,害怕儿媳听见)才刚接到三儿子才托人稍信来,说他的俩个兄弟都才在战场上送了命。
(嚎啕大哭)活着的那个不过是苟且偷生。
死了的就永远的去了!(老妇人发抖的手拿出信,说到这里早已泣不成声,一脸痛苦的表情。
)(媳妇在里屋听见,几欲晕倒,抱着孩子强忍住哭)【官吏乙】(口气稍软):那你丈夫呢?他去哪了?【老妇人】(仍表现出痛苦的样子):哦,你说他,他早已不在人世了。
【官吏甲】:那你家还有什么人。
【老妇人】:回老爷的话,现在家里再也没有一个人。
(这时,从屋里又传来几声孩子的啼哭声)(差吏冲到里屋揪出媳妇和孙子,一家人哭成一团)【官吏乙】:(一把扯掉信)死老婆子,你好大的胆子,给我如实招来。
【老妇人】(胆怯地):小的不敢,家里确实没有什么人了,只有个小孙女儿和我的媳妇儿。
因为有了这个小孙子,我媳妇儿才没有离去。
可是,她连进出门都没有一件象样的衣服呀!【官吏甲】:我可不管,但上面规定了,每家抽一丁,必须交人!【老妇人】:大爷,你就饶过我们吧!【官吏甲】:少说费话,每家必须出人!【老妇人】(痛苦地三个人跪下):大爷不放过我们,那就只有我老婆子随你们去了!(音乐《江河水》起)【官吏乙】啊,就你,你这老太婆子能干什么?有什么用,死了都没人要。
【老妇人】(有些央求):虽然我已经大把年纪了,也没啥力气,但到河阳去当一名伙头军还是可以的,兴许到了那里还能为将士们做做饭、洗洗衣服。
(两官吏走到一旁窃窃私语起来,不一会儿,两人回来了。
)(媳妇孙子阻止老人去,三人哭成一团)【官吏乙】:好,那你就随我们回去交差吧!【媳妇】婆婆,你不能去哪,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哪!【老妇人】(强作平静)孩子,这个家就交给你了,你要把孙女儿带好啊!(说罢,将头扭到一边,掩面哭泣)【媳妇】(焦急地,略带哭腔):婆婆,您这么大年纪,再去前线,这怎么可以呢?【官吏】:(一脚踢媳妇)走走走,啰嗦什么?(老妇人欲开口,两上官吏急不可待将老妇往后拖)【官吏甲】快走,哪来那么多废话!【媳妇】(撕心裂肺地,摔倒在地上)婆婆!婆婆!【老妇人】(被拖走)(泣不成声)媳妇,照顾好孙儿哪。
(两官吏将老妇人拖走至远处,媳妇在追老妇时摔到在地,眼看追不上了,便在地上爬着追。
孙儿抱着母亲嚎啕大哭。
)(老翁跌跌撞撞地从屋外冲进来,要去追老妇人。
媳妇和孙子去拦,一家人摔倒在地上。
音乐渐小,灯光渐暗)画面定格,媳妇哭声渐小,音乐大起《江河水》。
话外音:后来,著名诗人杜甫以这个真实的故事为题材写成了著名《石壕吏》。
一千多年过去了,石壕村一家人的哭声依旧在天地之间回荡,控诉着战争的残酷,表达着劳动人民向往和平幸福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