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石涛《画语录》中的艺术辩证精神

合集下载

论石涛《画语录》绘画美学体系

论石涛《画语录》绘画美学体系

两忘、心手合一、物我交融的一种艺术创作境界;还 这句话也是鲜明地道出了对艺术主体的要求。“蒙养”
有的学者认为“一画”论是突破了笔墨技法这种具体 的概念出自《周易·蒙卦》中:“蒙以养正,圣功也。”
的概念,而是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高度,企图从哲学、 由此可看出,石涛重视艺术主体“养心”“养气”的
美学、艺术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理解、论述。对 作用,认为要通过“养”的过程摒弃外界的干扰,从
意味。其实《画语录》这十八个章节中,谈论技法的 论述的是艺术家如何从愚蒙状态的束缚中超越出来。
内容很多,但石涛并没有单单从技法角度谈论技法, 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老子提出过“涤除玄
而是从更深的哲学、美学角度来阐述和理解。创作中, 鉴”的观点,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魏晋时
笔墨技法、运腕、皴法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画受 期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命题,郭熙在《林泉高致》
响十分广泛,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艺术 首先表现在它是绘画之“道”,是绘画活动的根本。
家的作品伪造程度超过石涛。自康熙以来,伪造石涛 因此,绘画客体所表现的种种,都是以“一画”为本。
的作品成为书画市场中的一道风景,甚至有专门伪造 其他章节所论述的则是在“一画”论统摄下的绘画美
石涛的作手。在理论水平上,其力作《画语录》更是 学思想,其中《了法章》《变化章》主要是就“法”
艺术品鉴 YI SHU PIN JIAN
论石涛《画语录》绘画美学体系
谢 莉
清初画家石涛的绘画理论作品《画语录》在中 此,笔者是赞同后者的观点,认为“一画”的思想渊
国画论史甚至是中国美学史上都占据着总要的地位。 源最主要是受老庄的道家哲学思想影响和启发。正如
本文将从历史的视角,结合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传承 老子的“大音希声”思想,将“大音”和“五音”明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范文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范文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范文《石涛画语录》是中国画家石涛的传世名著,记录了石涛的一生所言所写。

该书包含了石涛的艺术观念、创作经验和艺术修养的要点,对于了解石涛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石涛画语录》的心得体会。

首先,石涛强调笔墨的功力。

石涛认为,画家的笔墨功力是画作成功的关键,对于画风和形式的柔韧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石涛画语录》中,石涛多次强调了练习笔墨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练习方法和技巧。

他指出画家应该注重对笔墨的领悟和体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

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只有不断地临摹和练习,才能够真正掌握笔墨的运用技巧,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其次,石涛强调描绘自然的忠诚和准确。

石涛对于自然的描绘力求忠实和准确,他认为画家应该拥有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表现能力。

在书中,石涛多次提到他对于山水之美的感受和描绘,他追求山水画能够表达出真实的山水景色和情感。

他强调绘画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来表现自然现象。

这让我重新认识到了描绘自然的重要性,以及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才能够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

另外,石涛提出了画家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画家不仅要有艺术的才华和技巧,更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修养。

他鼓励画家要多读书、多思考,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学术背景。

在《石涛画语录》中,石涛列举了一些他个人的学术见解和读书心得,这让我深感当代画家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

只有如此,才能够创作出更有内涵和深度的作品。

最后,石涛对于个性化创作的强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画家要有独特的个性,并且要在画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反对画家的机械复制和僵化的创作方式,鼓励画家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独到见解。

这让我明白到,作为一名画家,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表达真实的内心情感。

总之,阅读《石涛画语录》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启发。

浅析《石涛画语录》

浅析《石涛画语录》

浅析《石涛画语录》作者:蒋梦雨吴丹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5期摘要:石涛作为清初著名的书画家、画家理论家,他不只是有在书、画、诗中的成就。

更多的是在于他那种远尘的精神。

他且沉醉其中,饮尽这漫漫的生命诗情,墨迹的婉转与奔放,顿挫与流淌,宣泄着袭袭情愫的别雅情致。

关键词:石涛;水墨;意境一、语录中的远尘石涛作为清初著名的书画家、画家理论家,他不只是有在书、画、诗中的成就。

更多的是在于他那种远尘的精神。

石涛在明灭亡后出家,随后不时隐忍于心的矛盾和苦痛,又强烈地反映在他的诗文书画作品中:“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寄于诗画,故有时如豁然长啸,有时若戚然长鸣,无不以笔墨之中寓之”。

牽尘年华,又有谁能逃离出那份痛苦的经历。

石涛以心为轴,以淡泊为半径,为自己画圈为牢,任凭书画困于其中,再也不想出去。

其实对于石涛而言,避开这纷纷攘攘的尘世嘈杂更适合他,能用一副淡然的心,慢看人间沧桑,爱恨情愁,叶落彼岸。

《画语录:远尘章》中流露出,石涛认为自己是被时间抛弃的人,在不经意间,书写了错误的人生。

作为末代王朝的子弟,自从唯一的信念丢失时,他便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希望的微茫之光,缥缈的像是梦境中的花开,碎裂的无声,如同水中荡漾的皓月。

他深知,早已拼凑不回完整的岁月,却依旧不愿放弃最初的信念。

喜欢石涛那淡淡的水墨韵,他的画墨色清雅,气韵悠远,携远尘意韵于纸上,留淡静闲雅于心间,虽不能让人感觉惊鸿一瞀,却越品越有韵味。

画中一水一心语,红尘的烦闷,婉约成文字中最美的情怀,倾尽一生的柔、只为水墨相映,墨,在文里,深情的呢喃,柔柔,无语也缱绻,水,在心里,多情的顾盼,脉脉,无酒亦沉醉,研墨的当口,他抬笔落腕处,便有了馨香。

他的坎坷经历,造就了他的画一墨一生花,万般景致于残笺碎片的苍凉中,远离尘世的门扉,在青山绿水里,镌刻着片片浓情,点染出人生画轴,墨与水的邂逅是一场完美的表达,尽态极妍地诉说着一场际遇,墨迹似乎是循着早已注定的生命纹路,以一种极尽的姿态演绎着生命的赞歌,墨与水的亲吻,晕开的生命舞姿,唯美的意境,水墨的缠绵,舞墨的神韵。

画从于心:读石涛画语录看石涛画作

画从于心:读石涛画语录看石涛画作

画从于心:读石涛画语录看石涛画作石涛,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

后隐蔽为僧,法名原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

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著写《石涛画语录》,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

《画语录》十八章,从“画章”、“了法章”、“变化章”到最后的“资任章”条理明朗,从笔墨规则到四时、林木,从意境到具体表现法则皆有涉及。

其中石涛强调“一画”理念,开篇即申明:“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强调画画要:“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

”可见“一画”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石涛《画语录》依托佛老思想,阐明了画画的基本规律,认为掌握了中国绘画的基本规律,即可有成,同时还强调画要“从心”:“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

天然授之也。

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认为“师古”更要“化古”。

石涛画语录所传达的绘画理念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为人所赞誉。

《云山图》轴,清,石涛绘,纸本,设色,纵45.1cm,横30.8cm。

此图轴是石涛晚年之作,此时他的山水画构图新颖大胆,出奇制胜,极尽含蓄隐约之妙。

《墨荷图》轴,清,石涛绘,纸本,墨笔,纵90.2cm,横50.4cm。

图绘欣欣向荣的荷塘景色。

清石涛花卉册康熙卅八年(公元1694年),作者时年55岁《石涛画语录》画章第一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

行远登高,悉起肤寸。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

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腕不虚则画非是,画非是则腕不灵。

读《画语录》后感

读《画语录》后感

《画语录》读后感《画语录》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书,它详细阐述了石涛对于山水画的独特见解。

全书共十八章,涵盖了山水画的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以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

石涛在书中展现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视角。

读完《画语录》,我深感石涛对于山水画的见解独到且深刻。

他强调画作要与自然相融合,要真实地反映自然之美,而非简单地描摹自然。

这种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使得石涛的山水画具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仿佛每一笔、每一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此外,石涛对于笔墨的运用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笔墨的运用并非简单的技巧,而是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要表现出自然的神韵。

这需要画家深入观察自然,用心去感受自然,才能掌握笔墨的精髓。

这种对于笔墨的见解,让我对于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运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画语录》中,石涛还详细阐述了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

他认为山川林木的表现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要表现出它们的生长规律和形态特征。

同时,画家还要通过自己的笔墨,表现出山川林木的生命力和神韵。

这种对于表现方法的阐述,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如何通过笔墨来表现自然的美。

此外,《画语录》还让我意识到艺术创作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尝试。

石涛在书中提到,画家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敢于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这种创新精神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我们作为艺术创作者需要学习和追求的品质。

总之,《画语录》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书,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山水画的创作技巧和艺术魅力。

同时,它也让我意识到艺术创作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尝试,只有不断地突破自己,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我读石涛画语录

我读石涛画语录

我读石涛画语录石涛,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其精湛的绘画技巧令人赞叹,不仅受到业界艺术家的高度评价,也深受国内外观众追捧。

作为一位有着极高才华的画家,石涛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画语录。

这些语录表达了石涛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以及其绘画思考的生活内涵。

在这里,让我们来一起探索石涛的画语录。

首先,石涛强调了画画的重要性:“画画,可以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活动。

”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石涛对绘画的重视。

他相信,绘画不仅可以帮助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思想,还可以让一个人实现特定的目标,并让其达到一定的成就。

其次,石涛以自己的实践明确指出:“真正的画家,不仅要有绘画技巧,还要有充满灵性的味道。

”这句话表明,绘画不仅是技术的练习,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而其核心,是艺术家的灵性和技巧的结合。

因此,要想成为一名有才华的画家,必须不断学习,磨练技巧,不断追求完善,并将灵性结合到作品中去。

此外,石涛还建议:“画画时,要学会把内心的想法融入到作品中,使画面更有活力”。

这句话指出,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入到作品中,以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里,石涛也以自己为例讲解了如何从内心把情感表达出来,将自己的精神图景,融入到画作中去。

此外,石涛还认为,艺术家必须勇敢地探索新的领域:“艺术家要不断的创新,勇敢的挑战自己的极限”。

这句话暗示,艺术家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完善,并勇敢地挑战自己。

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在艺术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最后,石涛指出:“画画是一种快乐,快乐的体验是最重要的。

”这句话表明,绘画不仅是一种技术的练习,更是一种快乐的过程。

在实践画画的过程中,艺术家要保持心境的开放和舒适,深入探索绘画的乐趣。

石涛的画语录,让我们深入了解其精彩的画作,同时也表达了石涛对于艺术的独特见解。

他强调了一个艺术家必须具备的技术技巧和灵性,提出了一种以心为主的画作创作方式,同时又建议艺术家要勇敢探索新的领域,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我读石涛画语录》中“一画”再阐释的叛逆精神

《我读石涛画语录》中“一画”再阐释的叛逆精神

004《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石涛画语录》作为石涛一生实践的理论结晶,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冠中先生作为一名中西融合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站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传统之上,为使这本古代绘画理论著作适用于当下艺术创作实践之所需,以自己数十年的艺术创作经验为基础,将自己的艺术观点融入对《石涛画语录》的解读之中,创作了《我读石涛画语录》。

《我读石涛画语录》实质上是吴冠中对《石涛画语录》的一种再阐释,其中对“一画”概念的再阐释,体现了一种叛逆的精神。

正确理解这种再阐释的行为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叛逆精神,会在对待经典文献的态度上带来新的启发。

[关 键 词] 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再阐释;批判精神《我读石涛画语录》中“一画”再阐释的叛逆精神邱贻聪一、《我读石涛画语录》中“一画”再阐释的特点吴冠中对《石涛画语录》再阐释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他对“一画”的理解上。

他对《石涛画语录》中“一画”的定义,是其数十年实际艺术创作经验累积的结果。

不同于一般倾向于哲学上的解释,吴冠中以自己的创作心得来推及石涛的创作心态,大胆断言道:“我的理解,这法,这一画之法,实质是说:务必从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创造能表达这种独特感受的画法。

”①“法于何立,立于一画”,由此可见《石涛画语录》中的“一画”问题,是对绘画创作源头的论述。

正是有了“一画”,各种不同的画法才得以确立。

吴冠中认为,绘画创作的源头,首要便是自己的独特感受,为此,于“一画”之后还特别设立了“尊受”章,用以突出尊重自己感觉的重要性。

每个人每时每刻的感受都会发生变化,因此由感受所决定的画法也总是在变化,而这种由感受所主宰的一直在变化的画法便被称作“一画”之法。

二、《我读石涛画语录》中“一画”再阐释的叛逆之处石涛是我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叛逆”艺术家,《石涛画语录》作为石涛一生艺术创作的结晶,其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

《石涛画语录》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解释它的含义。

浅析石涛画语录

浅析石涛画语录

浅析石涛画语录之一画章第一远古没有法则,原始质朴的大道不散失;大道一散失,法则就形成了。

法则在哪里显现?存在于一画之中。

一画,是万物的本原,是万千现象的根由,显现公用于神奇,隐藏公用于世人,但是世人不知道,所以一画的法则是自身存在的。

存在一画之法则,是因为从无法滋生到有法则,从有法则贯通所有法则。

绘画的事,听从于心。

山川人物的秀丽交错,鸟兽草木的秉性情态,池榭楼台的规矩法变,不能深入到它的道理,描绘全它的形态,终究不能得到一画的大法。

行远路登高山,开始于很小的距离。

因此一画收纳尽宇宙形成之前的混沌之象外,就是亿万万笔墨,没有不从这开始,而终了于此的,只是听从人掌握取用它罢了。

人能以一画深入到具体和细节,意思明了,笔画透彻。

腕不虚,则画不当,画不当则腕不灵活。

动用使之回旋,温润使之圆转,部署安排使之开阔。

出笔如同斩截,入笔如同暗揭,能圆能方,能曲能直,能上能下,左右均衡,凸凹突兀,断截横斜,如同水趋向深处,火炎向上燃烧,自然而不能容纳毫发的勉强。

功用没有不神奇的,而且没有不贯通的;清理没有不深入的,形态没有不描绘全面的。

随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用形状势态,写出生意,忖度意趣,运用心志摹写景象,显露隐含,人没看到他画的形成,画不违背他心的运用,都是因为远古质朴的大道散失,而一画的法则形成了,一画的法则成立了,而万物建立了。

因而我说:“道贯穿于万事万物”。

太古无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

行远登高,悉起肤寸。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

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腕不虚则画非是,画非是则腕不灵。

浅析石涛《画语录》中“自我”意识的表达

浅析石涛《画语录》中“自我”意识的表达

31艺术论丛浅析石涛《画语录》中“自我”意识的表达庞蓉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摘要:作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石涛,不仅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过许多一流的作品,而且也拥有颇高的理论建树。

纵观石涛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无不体现着丰富的自我精神。

他的理论著作《画语录》中更是充满了自我情感的宣扬。

其中“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可谓将自我意识强调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也正是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得石涛的艺术创作独辟蹊径、自成一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画语录》;自我;主体意识石涛作为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对中国绘画艺术有着独特的贡献,而这位大师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也为我们留下了更多探索的空间。

“自我情感”的表达贯穿于石涛的一生,本文试着从石涛集大成的理论著作《画语录》入手,通过解析“自我”在其著作中的具体体现,来进一步阐释石涛“自我”意识的表达。

一、《画语录》中对“自我”的诠释根据笔者统计,在《画语录》中,使用“我”字近.30.次,而用吾、余、予、大涤子等共.10.次。

可见“自我”的观念充斥着《画语录》当中。

在《一画长第一》石涛就指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他认为“一画”的方法是在“自我”的基础上创立的。

“一画”理论贯通于《画语录》的始终,也是万物之本。

而将此放在“自我”的基础上,足以看出“自我”在石涛艺术理论中的重要性。

再如,《变化章第三》中“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

”这里再次强调了“自我”的重要意义。

即使是古人也无法与“自我”相媲美,我的存在即是有合理的意义。

石涛用他的作品展示着他的情感、他的“自我”。

在《絪缊章第七》中“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又是一个“自我”意识的明确表达。

作画的时候,纵使笔不同于他人的笔,墨不同于他人的墨,画也不和古人的画一样,其中自有我的精神存在,这不同于人的地方,正是我的价值所在。

读《石涛画语录》有感

读《石涛画语录》有感
关键词: 画 一 法 绘 画 性
老 子在《 道德经》 四十二章 中这样 阐述 : 道生一 , 第 “ 一生二, 二生 三, 三生万物。 这里所讲 的“ , ” 道” 它是一种不 明 状 , 并非一个 名字 、 而 一个概念 , 形 而上” 是“ 的存在 , 也是 无 以命名 的。而所说 的“ , 有” 是大 多数 人思考 的 一” 即“ , “ 形而下” 的存 在 , 即现 实世界 。说 “ 生一” 也就是说“ ” 道 , 有 生于“ 。在这 里说 的“ 生二 , 无” 一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意思
就是从 “ 产 生 出万物 , “ 的开始 , 在着的千千万万 的具体事 物就是“ 的形式。石涛在绘 画艺术上所 主张 有” 是 多” 存 多”
的“ 画之道” 一 与老 子的这种世界观是不谋 而合 的。 “ 吾道一 以贯之。 ” “ 至人无法 , 非无法也 , 无法而法 , 乃为 至法 。 ” “ 受与识 , 先受而后识也。 ”
能力 , 至于人云亦云 ; 不 而且古语说 “ 人饮水 , 暖 自知” 只有经过 自己感 官感知 的物象 , 如 冷 , 这种感 受才会 分外 的亲
切、 深透 , 一画才可有它 的真 正价值 。而 当石涛谈到具体方法 时就更胜 一筹, 他认为 : 人在绘画 中法所达到 的最高境
界是 没有 法的 , 而这种没 法, 并非 没有 法, 而是无 法的法, 就是法 的至 法, 而这样 的法才是真 正意义上 的法, 进入法 即 无、 由物象感 受而决定 的境 界 , 此逻辑可 以推 论 出: , 法 从 法 一是指至法 , 二是指 变法。从而再强调“ 感受” 就是不被 已掌握、 已获得 的知识束 缚, 带有 任何 的先入 为主之见 而去领 略正被重视 、 不 正在获得 知识的心灵境界 , 知其受 而 “ 发其 所识” 把 对它的感 受加 以综合而 成概念 , 以推论 而成判断, 成 自己独 到见解的具体 方法论 , 感 受” 此时 , 加 形 从“ (

石涛的话语录中关于点的认识

石涛的话语录中关于点的认识

石涛的话语录中关于点的认识
石涛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对点的认识在他的话语录中得到了深刻的
体现。

石涛认为点是构成一幅画作的最基本元素之一,是画面中的小而有力的存在。

他将点与线、面等其他要素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石涛认为,点的作用在画面中是至关重要的。

他将点看作是表现画面元素变化
和空间深度的关键。

他强调点的大小和位置的精准安排对画作的整体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石涛善于运用点的密度和分布来表达画面的光影变化,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作中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此外,石涛也将点与情感表达相结合。

他认为点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颜色和
笔法来传递画家的情感和意境。

石涛在他的山水画作中常常使用细小的点来描绘树木的叶子、水面的波纹和山石的纹理,以表达自然界的细微之美。

同时,他也会运用大胆的点状笔触来表达豪迈的气势和壮丽的景象。

总的来说,石涛对于点的认识可以说是深思熟虑的,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在他
的山水画作中。

他通过点的精准安排和变化运用,展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画家的个性。

他的点的认识给予我们了解艺术中点的重要性和多样性的启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表达的方式。

苦瓜和尚语录主要观点

苦瓜和尚语录主要观点

苦瓜和尚语录主要观点
《苦瓜和尚语录》是石涛在扬州时期的画作,其主要观点如下:- 反对拟古:石涛认为绘画应该师法自然,反对模仿古人。

他主张画家要直接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时代特色的作品。

- 注重个性:石涛认为画家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不要被传统的规范和模式所束缚。

他主张画家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 强调意境:石涛认为绘画不仅要表现物体的形态,更要表现物体的意境和精神内涵。

他主张画家要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创造出具有深刻意境的作品。

石涛的绘画理论强调了师法自然、注重个性和强调意境等观点,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用我法 借古开今——浅析石涛《画语录》中的艺术创新思想

我用我法 借古开今——浅析石涛《画语录》中的艺术创新思想

我用我法借占开今——浅析石涛《画语录》中的艺术创新思想□秦杨摘要:明清之际,因循守旧之风笼罩画坛,一时画风陈陈相因。

石涛以其突破传统、直抒胸臆的艺术创作为画坛带来一股新风。

《苦瓜和尚画语录》(以下简称《画语录》)为石涛一生画学理论的集大成者。

该文通过对《画语录》文本的解读,结合石涛的艺术创作经历,分析其艺术创新思想。

石涛从事物通变之理阐发出创新我法的必要性,通过向外师法自然造化、向内求诸自我本心、向前人借古以开今的不同途径,最终实现艺术创新和发展。

时至今日,石涛独到的艺术创新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艺术创新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我自用我法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以传统为基础,但是不同文人画家对待传统的态度存在“摹古”与“创新”两种分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和画风不断地斗争着。

明末清初时期,以董其昌、“四王”为代表的文人画派占据着画坛的主导地位,诸多画论著作陆续问世,他们对宋元绘画推崇备至,摹古之风盛行。

一些文人画家只知空谈前人笔墨痕迹,全无自己面目,因袭摹仿之风大盛。

一时间“家家子久,人人大痴”,绘画艺术缺乏创新,画风陈陈相因。

绘画领域内摹古派与创新派的斗争,也于此时显得尤为激烈。

清初,在以“四王”为首的以古为尊、拘束保守的官方风格之外,出现了以“四僧”为代表的突破传统、表达自我的个性化的新 画风。

该画派为趋于僵化的画坛带来了一阵新风,其中,石涛的艺术成就和绘画理论尤为值得关注。

石涛,原名朱若极,释名原济,又号大涤子、瞎尊者、苦瓜和尚、清湘老人等。

他本出身于明朝宗室,幼年时明清易统,被内官抱出逃亡,削发为僧保存性命。

他辗转流离于潇湘、匡庐、新安、金陵等地,也曾北上京师求取名声,晩年时定居于扬州,以鬻画为生。

半生云游的经历,让石涛得以饱览名山大川,成为他日后从事绘画创作时的艺术源泉。

值得称道的是,对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石涛不仅能够对传统文人画去芜存菁、化为己用,而且能够别出心裁、另辟蹊径。

石涛 《 画语录 》 “一画论”之评述

石涛 《 画语录 》 “一画论”之评述

石涛《画语录》“一画论”之评述在石涛《画语录》中可以发现,不乏有胆识有见地的观点。

譬如他对艺术个性的强调,对继承和创新关系的分析,对生活感受的珍视,对艺术创作高品格(远尘、脱俗)的提倡,以及对取景构图、山石、树木、海涛画法的研究等等。

然而,很遗憾的是,作为他的整个绘画理论的支撑部分,即他的“一画论”却未能成为他理论体系中最精彩的篇章。

因此可以认为石涛留给后人最宝贵的东西,是他丰富的绘画创作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所做的理论性总结,不是超验的形而上学的玄思。

对于后人来说,石涛《画语录》无疑是一份瑰宝,但是,如果我们不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和方法去做批判地继承,而是一股脑儿地全盘接受,诵之为经典,那就只能归罪于我们这些后辈了。

关于《画语录》中“一画”注家和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有人认为“一画”是指绘画造型的线,有人认为“一画”是指绘画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元素,有人认为“一画”是指绘画的整体,还有人认为“一画”就是对立面斗争与统一的规律。

这些解释,相互之间的分歧是很大的。

石涛整个的《一画章》的意思是说,万物形象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一画”,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也是“一画”,因此,“一画”就是绘画的根本法则。

画家把握了这个根本法则,对于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就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就能获得艺术创造的高度自由。

石涛的这个思想,看来是受到老子哲学的启发。

老子哲学认为世界的始原是“道”。

“道”就是“朴”,就是混沌。

从作为“天地之始”的角度看,“道”是“无”。

“大象无形”。

从作为“万物之母”的角度看,“道”是“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石涛对老子的这些话,似乎作了这样的理解:由“道”到一,就是由无形到有形。

一是形的开始,是形象的基础。

由此他就得到了“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这样一个命题。

“一画”是形象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因素,在“一画”中包含了产生各种形象的可能性。

2023年读《石涛画语录》心得标准

2023年读《石涛画语录》心得标准

2023年读《石涛画语录》心得标准《石涛画语录》是中国画家石涛的著作,收录了他的一些绘画心得和艺术理念。

本文以2023年读《石涛画语录》为背景,撰写一篇____字的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导言(100字)《石涛画语录》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艺术之书,对于石涛的画风和艺术追求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石涛对于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对于自然美的追求,这些思想对我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分享我对《石涛画语录》的心得与体会。

第二部分:自然美的追求(400字)《石涛画语录》强调了对自然美的追求,这与石涛的绘画风格密切相关。

他认为只有真正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之处,才能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

他提倡画家要去实地观察自然景致,感受自然之美,才能真正将其反映在画作中。

通过读书,我更加深刻理解到自然美的重要性,并且坚信只有通过对真实自然的观察与思考,才能在作品中表现出真正的自然之美。

第三部分:笔墨与技法(600字)石涛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他的笔墨与技法,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

他提倡在创作中善于运用墨色渲染和勾勒的技巧,以产生绘画作品中所需的光影效果。

他还强调了对于笔墨品质的要求,认为只有持之以恒地磨砺自己的笔墨,才能画出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的作品。

通过书中的示范和解析,我对于笔墨运用和技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对于我今后的创作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四部分:作品语言与表现(500字)《石涛画语录》中的作品语言和表现方式给予我很大的启发。

石涛善于利用寥寥几笔勾勒出山水画中的大致构图和主题,并通过巧妙的运笔将意境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强调了“神似”和“气韵”的重要性,认为画家应该通过笔墨来传达自己对于事物的理解与感受。

这种意境的提炼和情感的表达,使我开始思考作品背后的意义和表现力量,力求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能够有所体现。

第五部分:艺术理念与精神追求(400字)在《石涛画语录》中,石涛分享了他的艺术理念和精神追求,这对于我个人的艺术修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石涛“一画”论绘画美学思想探析

石涛“一画”论绘画美学思想探析

石涛“一画”论绘画美学思想探析发布时间:2021-03-29T10:50:11.25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作者:马金林[导读] 《画语录》是清代初期画家石涛的集大成之作,是石涛的美学思想和绘画艺术观的完美体现。

“一画”论是石涛《画语录》的核心思想,石涛所提出的"一画"论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本质的理论,是形而上与形而下有机结合,也从哲学角度上反映出质朴的辩证思维。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马金林 710119摘要:《画语录》是清代初期画家石涛的集大成之作,是石涛的美学思想和绘画艺术观的完美体现。

“一画”论是石涛《画语录》的核心思想,石涛所提出的"一画"论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本质的理论,是形而上与形而下有机结合,也从哲学角度上反映出质朴的辩证思维。

本文从明末清初传统美学的转向去探析石涛一画论的形成原因并对其美学思想进行阐释进而简略梳理其绘画理论后世的影响波及。

关键词:一画论;美学思想一、“一画”论绘画美学思想渊源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艺术天才,他既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个成就卓越的绘画理论家。

他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为中国画的近代化转向作出了主要贡献。

在绘画上,石涛以雄奇酣畅的笔墨,直抒胸气,将心之豁达横扫于画面之上。

在绘画理论上,他更是以前无古人的博大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而石涛的艺术美学思想都体现在了他的《石涛画语录》之中。

石涛的历史地位与社会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是不同的,而《话语录》这一著作作为其生平的绘画论著在清代初年并没有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直到清末民初掀起的石涛热才逐渐引起一波又一波的学术争鸣。

[[[] 参见:韦宾.《石涛历史地位变迁考》载于《美术观察》2021年第三期]]直到现在,关于石涛画语录的美学价值仍不失为一学术热点。

他的这一学术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我国画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万, 以万治 一”。 此 , 家之 “ ” 至 画 我 也就 呈
自出 神解 , 为从 来 丹 青家 所 未 道 。 清 代学 者 ”
何绍 基 曾如 此 评 价石涛 所著 《 语录 》。石涛 画
现 了出来 ,“ ~画 ” 也就 得到 最终表现 。 所 以说 , 石涛 的 画 语 录 是讲 绘 画之 法
中曰窗胃 ・ 史论评
CH I E E P I T N G CA t l N S A N 1 l GRA PHy
《 画语录》 中的艺术辩证精神
“ 瓜和尚 论画 秘 录十八 章 , 苦 空诸 依傍 ,
物 著 矣” 了法章 围绕 “ ” “ ” 。《 法 与 障 来谈 , 并指出 “ , 法 无障 , , 障 无法 ” 凝 固之法 并不是 ,
泥分 疆。 三叠 两段 , 要突手 作用 , 偏 才 笔 力。
有 法和无 法的统一 , 既有具体 的绘画技 法 , 又包 括 “ 无法 而法 , 乃为至 法” 理 念, 中包 含着 的 其 深 刻的艺 术辩证精神 试作剖析如下 今
即 干峰万 壑 , 无俗迹 ” ( 俱 境界 章第十》 、 )
谈 笔 墨与 蒙 荞 、 活 的关 系后 , 生 以下十一 章 则
涉及 到了绘画 的具体 法 则。如 :“ 腕若 虚 灵,则
东大 学的剧 怡在 2 0 年 的 《 05 山东社 会科学 上
发表了一篇题 为 《 石涛 “ 一画 ” 论研究 的世 纪 回
顾 》,对此问题进 行了梳 理。 人致 按照历 史发 他
“ 写画有蹊 陉六 则: 对景不对 山, 山不对 景, 对 倒景, 借景 , 断, 截 险峻 ”( 蹊 径章第十 ‘) 《 》 、
“ 吾写松 柏 古 槐古 桧 之法 , 三 五株 ,其势 似 如
画” 的实 际内涵 。
《 语 录 》全 书共 十八 章 , 别是 一 画 画 分 章第一》 了法章第二 、 变化章第三 、 尊 、《
昌, 敏泽 、 韩林 德 , 叶朗 、 苏东 天, 景南、 束 罗勇 来, 周来祥 、 吴蠡甫 、 冠 中, 吴 石鲁、 同华 。 林 含
义 的丰 富性 越发 增 加 了它的 神秘 感 , 引发 了人 们研 究的兴 趣 。 其实 , 我们 不妨从 《 语录 》 画 全 文 的框 架 和 内容 出发 , 来考 察 其核 心词 汇 “ 一
先 生的 “ ” , 法 论 叶朗先 生 认 为 “ 画 ” 一 是万 物
形象和绘 画形象 结构最基 本的 因素和最 基本 的
展 的顺序 将研 究结论概 括为六 种, “ 论 、 即 线” “ ” 、“ ” 、“ 道 论 法 论 禅”论、“ 自我 ” 论、“ 统

画能 折变 ; 笔如 截揭 , 则形不 痴 蒙” ( 腕 章 运 第六 * 、“ 山川 自具之 皴 , 有 峰 名各 异 , ) 如 则 体奇面 生 , 状 不等 , 皴 法 自别” ( 皴 法章 具 故 《 第九 》) 为此 三 者 , 要贯 通 一 气 , 可拘 、“ 先 不
法则 。 笔者 认为 “ 一画” 念仅仅足石涛 受其哲 概
学 思想 的启 发而 寻找 到 的一 个核心 词汇 , 与宇 宙生成 论 和 本体论 无 关 。 涛之 所 以选 用 “ 石 一
画” 这个概 念 ,目的在于 强调 池所 说 的 “ ” 法 是
” 沦。 其代表 人物 分别主 要是 : 俞剑 华 、 汝 周
受章第 四 、《 墨章第五 》、 运腕 章第六》、 笔
《 绵 章第七 》、《 捆 山川 章第 八》、《 法章 第 皴
概 念替 ,了以往 画论 中频 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出现 的 “ 。 弋 道” 老子
说 :“ 道生 一 , 生二 , 一 二生 三 , 生 万物 。 三 ”由
九 、Ⅸ 界章第十 》 蹊 径 章第十 一》、《 。 也 , 即山也” 海涛章 第十三》 等 等。 《 境 、“ 林 海 ( ) 而 远 木 章 第十二 、《 涛章 第十 三 》、《 海 四时 章 第 十 四》 远 尘 章第十五 》 脱 俗章第十六 》 、《 、《 、 尘 章 和 《 俗章 》则主 要是 对 绘画 主体 提 出 脱 要求 ,“ 不 劳则有 向 ” 达 则变 , 则化” 心 、“ 明 , 这样 就能 做 到 “ 事则 无形 , 形则 无迹 。 最 受 冶 ” 后 《 字章》是谈书法入 画的问题 。 兼 以上可 看作 《 语录 的 第二 大部分。《 画 资任章》是全 文的
非 有法而 限之也 ” 变化章 专 门就如 何 对待 。
前 人 的法 则 这一 问题 来谈 。 出了 “ 古 以开 提 借 今 ” 主张 。 握 法 的人 是 “ ” 从而 《 的 掌 我 , 尊受
的 。“ 天有是权 , 能变 山川之精 灵; 有是衡 , 地 能
运 山川之气 脉。 我有是一画 , 能贯 山川之形神。 ”


有 法 与无 法
英雄起 舞 , 俯仲 蹲立 , 跹排 宕, 硬或 软 , 蹁 或 运
石 涛的 高 明之 处就 在于 创 立了 “ 画 ” 一 这 个 核心 概 念 , 以 “一 这个 道家 特 殊 的 哲 学 他 -”
笔 运畹 , 都 多以写石之 法写之 ”( 林 木 章第 弋 《
十二》) 若得之于 诲 , 之于 山 , 、“ 失 得之 于 山, 失 之 于海 , 人 妄受 之 也 。 之 受 也 , 是 我 山即 海
画 之法 ”,“ 一 画者 , 无限 而限 之也 , 是 非
作为 清初画 坛上 的 四大 名僧之一 , 仅在 山水 不
画创 作实践 方面 开 一代 画风 , 且创作 了这 部 而 思维高 妙的理 论专 著。 但究 竟 “ 画” 一 是什么? 自2 世 纪4 年代 起我 国学 术界就 争议 不断, O 0 山
( 山川章 第八 》 权” 义秤 锤 ,“ )“ 本 衡”本义 秤 杆, 者引申义皆为标准 、 度 , 二 法 故从 措 辞角
度讲 “ 画” 是指 “ ” 但这 又不 同干 叶 朗 一 亦 法 。
章》 从 “ ” 就 我 的角度 来讲 我与法 则 的关 系, 并 提 出 』 “ ” “ ” 个概 念 。 《 墨章 》 ,识 和 受 两 继 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