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疽性脓皮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坏疽性脓皮病
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破坏性溃疡为特征的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成年人,其皮损形态有一定的特征性。本病临床少见,但病情较严重,多与一些系统性疾病有关。其组织病理改变属于嗜中性皮肤病范畴。典型的PG为溃疡型PG,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变异型,如大疱型PG、脓疱型PG、增殖型PG。
1.大疱型PG
大疱型PG其特征为迅速发展的疼痛性水疱和大疱,或一群大疱相融合,继而中央出现浅表性糜烂而非坏死性溃疡,皮损四周形成一同心青灰色环,主要分布于面部和上肢。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除真皮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外,尚有表皮下大疱形成。本型愈后无筛状瘢痕,有时与Sweet综合征难以区别;本型约有70%的患者合并有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在白血病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出现大疱性PG常是预后不良的信号,患者可在短期内死亡。诊断大疱型PG,必须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大疱病。
2.脓疱型PG
本型开始为疼痛性脓疱,直径0.5~2.0cm,四周绕以红晕,且不会发展成溃疡,多合并有炎症性肠道疾病,并可作为肠道疾病活动的标志。当治疗基础病后脓疱性皮损常能得到改善。诊断本型前必须要排除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脓疱,如感染、药物或银屑病等。
3.增殖型PG
增殖型PG又称浅表性肉芽肿性脓皮病,为一种局限性慢性浅表性PG,具有疣状和浅表溃疡性皮损,其溃疡浅表和边缘增殖是其临床特征。皮损主要发生于躯干部,一般进展缓慢,边缘无潜行性破坏,组织病理学上显示有肉芽肿形成并伴有窦道。本病相对良性,一般不需要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也不伴系统疾病。诊断前应排除增殖性脓皮病、芽生菌病样脓皮病或增殖性天疱疮。
注意事项: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采用“捷生”保足疗法,此方法治疗坏疽性脓皮病效果不错,主要是中西医结合、内外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标本监治、治本为主。坏疽性脓皮病属于血液性的疾病,即使伤口治好了,病根还是没有办法去除的,建议每天锻炼身体,加强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