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愚公移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掌握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古代寓言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坚持不懈精神的认同,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形象和寓意。
学生对寓言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愚公移山》的寓意。
引导学生将寓言故事的寓意与个人成长和社会现象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列子:春秋时期著名道家思想家,其著作《列子》记录了许多寓言故事,以阐述道家的哲学思想。
教学准备:《愚公移山》课文PPT课件,包含列子的生平简介、《列子》文学特点和相关哲学背景。
愚公移山的插图或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愚公精神”感悟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愚公移山的插图或动画,简要介绍故事背景。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列子的生平和《列子》的成书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历史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语调和节奏。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叟”、“厝”、“朔”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愚公的形象和故事寓意。
深入探讨(15分钟)1. 寓言特点:分析寓言的写作特点,如使用比喻、夸张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寓意的传达。
2. 寓意解读:讨论《愚公移山》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坚持不懈精神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互动活动(2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文中的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验故事情节和角色心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愚公移山》课件(共35张幻灯片)
人物形象
智叟和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 里?分别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情特点?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
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
字词积累
hánɡ rèn sè
hè
běn
太行 仞 塞 荷担 箕畚
chèn
sǒu
kuì
龀 智叟 穷匮
cuò
lǒnɡ
厝 陇断
wú
亡以应
疏通文义
方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 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助词,的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 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
将近 面对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
表修饰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集合;家
居峻的大山
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
直
纷纭地 赞同
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译文: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面对着大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部的阻 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集合全家来商量 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革除险峻的大山, (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 岸,好吗?”大家纷纭表示赞同。
课外拓展
对于“愚公精神”,有人认为更应该发 扬“愚婆精神”,即在决策时敢于献疑,提 出不同意见,对此你怎么看?
2.运用对照手法表现人物性情
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 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照; 智叟和孀妻弱子的对照。
板书设计 山势高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愚公移山》
教案名称:《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列子》中的《愚公移山》寓言,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寓言的寓意和叙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角色扮演、寓意探讨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寓言中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的毅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寓言的叙事结构和语言特色。
寓言中愚公形象的塑造和寓意的深刻表达。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并能联系到个人生活和社会现象。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准备:《愚公移山》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寓言分析练习题。
角色扮演用的服装、道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寓言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列子》的文学地位和《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为理解寓言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寓言的叙事风格。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寓言分析:分析寓言的叙事结构、语言特色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角色讨论:学生分析愚公及其他角色的行为和心理。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寓言的寓意和现实意义,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角色扮演准备:学生根据寓言故事分配角色,准备服装和道具。
拓展延伸(1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寓言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出来。
2.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寓言元素创作自己的短文或故事,表达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愚公移山》的主要内容、叙事结构和寓意。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寓言分析练习,准备下节课的创意写作分享。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doc
22愚公移山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言文。
2•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课文意思,学会质疑问难。
3•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2.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现在我让同学们欣赏一幅油画,哪位同学知道这幅油画的作者是谁?这幅油画是著名画家徐悲鸿与1940年为了宣传抗日而创作的一份不朽艺术作品,油画取材于中国古代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愚公移山》,了解油画讲述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示范朗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互动学习:你敢挑战吗?活动规则:①以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文言原文为诵读对象。
②其他学生从“音准、停顿、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作出评价。
4.学习小组之间就课前预习中圈点勾画的难词难句互相质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5•互动学习:智勇大闯关闯关规则: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名闯关者;一共有八道题目,由闯关者自选其中一道题目作为闯关内容;闯关过程中,如遇困难,可以求助本组其他学习成员,但同时意味着闯关失败;只身闯关成功者获“闯关小勇士”称号,奖励一颗五角星,计入平时成绩。
附:闯关题【第一道题:解释加点词语。
】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 •③以残年余力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⑤始一反焉⑥汝之不惠• •⑦亡以应⑧一厝朔东• •⑨无陇断焉【第二道题:解释加点词语。
】①始一反焉 ②且焉置土石• •③无陇断焉 ④谨食之,时而献焉• •⑤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⑥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⑦惩山北之塞 ⑧出入之迂也• •⑨指通豫南 ⑩杂然相许• •【第七道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对移山各持怎样的态度?【第八道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有哪些现实困难?】6•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根据画面和画面标题朗读课文相关片断;或者根据 画面和课文相关片断用自己的语言拟写画面标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22.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料 设计
原文: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
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注释: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毛:草。 其:放在“如……何”的句式前,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固:固执,顽固。 彻:通,这里指思想的改变。 若:像,比得过。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料 设计
本文选自《列子》。《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 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 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 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 山》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料 设计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难点) 3.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
法的表达效果。(重点)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料 设计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郑人,是道家代 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一书,有八篇:《天瑞》 《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 《杨朱》《说符》。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料 设计
重点品析第三段 2. 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如何?试结合其语言分析。
【答案】持反对的态度。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 难。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 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简 直就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lǒng
háng
智叟 无穷匮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太行
魔法记忆之记少余多定音法: 行列;兄弟姐妹的次弟;步行的阵列; 某些营业所;行业;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少数时候也用做动词, 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如“~棉袄”其余读xí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学会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读懂并理解故事中的内容。
3.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蕴含的寓意。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理解故事中的主要道德寓意。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寓言故事中的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教师:教材、课件、故事图片、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利用图片或小故事等方式导入,引起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Step 2:大声朗读、解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放松身心,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节上;然后,教师大声朗读整个故事,并在朗读过程中加以解读。
Step 3:理解故事情节1. 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回顾整个故事情节,然后复述故事;2. 故事交流讨论,解答学生在复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Step 4:探讨寓意1. 导入问题:你认为故事中有什么寓意?为什么愚公能坚持下去?2.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将结论汇总。
3.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相互讨论。
Step 5:拓展活动1. 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则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进行解读,并进行展示。
2. 学生可以创造自己的寓言故事,并进行课堂分享。
Step 6: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强调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Step 7: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小短文,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Step 8:课堂点评和反思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反思,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改进方向。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
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
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
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
”愚公却毫不动摇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
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
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2.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分析愚公形象,感悟故事寓意。
1.3掌握生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2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理解课文。
2.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3.2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寓意。
1.2分析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
2.教学难点:1.1掌握文言文句式,提高阅读能力。
1.2理解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
1.2学生分享对《愚公移山》的了解。
2.熟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
3.理解课文内容3.1教师简要讲解课文大意。
3.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分析愚公形象4.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愚公的形象特点。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愚公的看法。
5.感悟故事寓意5.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寓意。
5.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6.学习文言文句式6.1教师讲解文言文句式特点。
6.2学生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
7.小组讨论7.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7.2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共识。
8.2学生完成作业: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的感悟文章。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难点详细补充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寓意: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愚公移山的故事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寓言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其实,这个故事背后蕴含着很深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探讨。
”1.2分析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教师提问:“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教学难点:1.1掌握文言文句式,提高阅读能力:教师举例:“比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句话,它的现代汉语意思是……”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句式,尝试翻译。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2.愚公移山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2.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顺畅翻译课文。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示标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1.顺畅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句式。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三、简介《列子》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四、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48个注释)翻译课文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六、总结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1.通假字 2.重点虚词的用法七、合作学习,研读课文(一)请同学们看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八、分析人物形象过渡语: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当然愚公机智的驳斥是令智叟哑口无言。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寓意。
2.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 理解愚公的形象,体会其在移山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4. 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寓意。
2. 难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理解愚公的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生字词、课文内容、故事寓意等。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故事或情境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生字词: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3.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 分析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故事寓意和人物特点。
5. 深入探究:通过进一步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理解愚公的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故事寓意和人物特点,布置作业。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对故事寓意的把握能力等。
3. 反馈与调整: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件
毛 古义:草木 息 古义:叹气 虽 古义:即使 已 古义:止
今义:毛发 今义:休息 今义:虽然 今义:已经
2.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焉且焉置土石(哪 里)始一反焉(语气词)
特殊句式 1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2 河曲智叟亡以应 3 告之于帝 4何苦而不平 5 甚矣,汝之不惠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范读,注意停顿
(1)关于标点的停顿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 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 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 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 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 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年且九十将近 2、惩山北之塞 苦于
3、指通豫南 直 4、投诸渤海之尾 之于
5、始一反焉 返 6、汝之不惠 通“慧”,聪明
7、而山不加增 更8、一厝朔东
9、汉之阴 南岸
通“措”,放置
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他之苦力于,山曾区不北能部损的魁阻父塞之,丘出,来如进太去行都、要王绕屋道何。?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 明。)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后同措放 置。
5虚词 之 代词,他。例:跳往助之。助词:的。例: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甚矣,汝之不 惠。 而 表承接:不译。例:何苦而不平 表修饰:地、着。例:面 山而居 表转折:但是,却。例:而山不加增。 其 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曰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 其如土石何 以 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 连词,用来。例:河曲智 叟亡以应 焉 语气助词呢。例:始一反焉 疑问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和道理。
2.学会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获取文章的信息。
3.熟悉《愚公移山》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地理知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愚公移山》的情节和故事线。
2.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和主题。
3.了解《愚公移山》所涉及的文化和地理知识。
三、教学难点1.分析《愚公移山》背后的哲学意义。
2.探讨《愚公移山》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询问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了解程度,让学生先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节。
2. 给出问题(10分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这背后有什么含义?2.愚公的坚持让我们想到了什么?3.故事中提到的《蟠桃园》、《西岳华山》是什么,有什么文化和地理知识含义?通过讲述故事和讨论问题,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寓意,并加深对文化和地理知识的了解。
3. 分组讨论(20分钟)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自行讨论一个问题:1.故事中的愚公对我们有哪些启示?2.故事中的山是实际的山吗?有什么特殊含义?每个小组要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自己的答案和观点,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总结归纳(10分钟)根据讨论的结果,整理出故事《愚公移山》所表达的寓意,以及心灵鸡汤式的启示,如“努力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失败”,“尽管不能改变外在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等等。
5. 作业(5分钟)布置以下作业:1.写一篇总结《愚公移山》的随笔(500字以上)。
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蟠桃园》和《西岳华山》的文化知识,并写一篇短文介绍。
五、学习评价方法1.课堂参与度评分。
2.作业评分。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们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情节、寓意、文化和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并与同伴交流和互动,从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3)对愚公形象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避免片面理解,深入挖掘其内在品质。
举例解释:
-文言文句式理解:针对文言文特有的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通过例句分析、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应用:引导学生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提炼出“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结合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思考如何运用这种精神去克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分析愚公形象,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过程和意义,体会愚公精神。
(4)学会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提炼关键信息。
举例解释:
-生字词的掌握: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惩”、“倔”、“遂”等字的读音、写法和用法,以便在阅读其他文言文时能够准确理解。
-愚公形象的全面评价: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在了解愚公坚定的信念和毅力的同时,也认识到其局限性,从而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愚公移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坚持努力去克服的困难?”(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愚公精神的奥秘。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热情。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在新教材要求下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在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22愚公移山》人教版(部编) (共2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二、词类活用 1.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2.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山。 3.平:形容词作动词,铲平。
三、古今异义 1.阳 古: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
今:太阳。 2.河 古:指黄河。
今:泛指河流。 3.尾 古:边。
今: 末端,末尾。
四、一词多义 1.焉 ①哪里(焉置土石) ②语气助词 (始一反焉/有子存焉/无陇断焉)
件事)
2.而 ①表修饰 (面山而居/笑而止之) ②表顺承 (聚室而谋曰) ③表转折 (而山不加增) ④助词,无义。 (何苦而不平)
3.其 ①代词 其妻献疑曰(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感其诚(指愚公) ②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4.于 ①到 (达于汉阴/运于渤海之尾) ②向 (告之于帝)
1方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 增加】 3固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4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 没有】 5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 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6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 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 聚室而谋【表承接】
六、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2.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
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 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
七、成语 愚公移山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努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TM竟然以为我竭尽全力了。能力是练出来的,潜能是逼出来的,习惯是养成的,我的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要因为希望去坚持,要坚持的看到希望。最怕自己平庸碌碌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第22课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掌握“且、惩、迂、许、易、惠、厝”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重在落实基础,以“言”促“文”,理解寓意,启迪智慧。
教学难点:还原和重塑愚公这一人物形象,链接生活及现实意义。
【情境导入】(播放《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做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甚矣,汝之不惠通假字为,同,始一反焉通假字为,同,(2)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 )出入之迂.也 A.曲折,绕远 B.迂腐 C.困难 (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直 (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同 C.答应 (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明确:这儿的“愚”,没有讽刺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
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物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
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 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 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铲除险峻的我跟你们尽全力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注释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指面积。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且:副词,将近。
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惩(ch éng ):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汝:你。
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指,直。
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
杂然,纷纷的样子。
许,赞同。
损::削减。
曾(zēng ):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魁(ku í。
)丘:土堆。
置:安放。
且: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荷(hè):扛的意思。
夫:成年男子。
箕畚(jīb ěn )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
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孀(shu āng ):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龀(ch 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
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
龀,换牙。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
易,交换。
节,季节。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反,通“返”往返。
焉,语气助词。
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叟(sǒu ):老头。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彻,通。
匮(ku ì:)竭尽的意思。
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
虽,即使。
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苦:愁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亡,通“无” 。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操,持。
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其,愚公。
已,停止。
帝:神话中的天帝。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感,被⋯⋯感动。
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负:背。
厝(cu ò):同“措”,放置。
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
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
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过程方法以多样化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看动漫flash ——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惩山北之塞A.处罚B.警戒C.苦于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3)一词多义方方其远出海门方七百里曾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若孀妻弱子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帝感其诚曾益其所不能死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之以君之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告之于帝甚矣。
汝之不惠(4)翻译下列句子。
甚矣。
汝之不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投渚渤海之尾。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
答案略写。
三、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向着大山居住。
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再说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伙纷纷说:“把土石投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前来帮忙。
夏去冬来,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 北山愚公长叹一口气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这件事禀报天帝。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 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教学设想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利用课本剧表演,培养学生的组织、创新能力。
3、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听歌《愚公移山》(屏幕演示),从而导入课文分析讲解。
二、课文分析:1、本文如何通过对比和烘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解析:本文除了用夸张的手法外,还通过烘托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如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极言山的高大;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极言移山的艰难;用“年且九十” 、“残年余力”极言力量的单薄;用“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极言工具的简陋、路途的遥远,从而烘托了愚公信念坚定、迎难而上的积极形象。
又如以智叟一“笑”、一“止”与愚公的一声“长息”相对比,以愚公之妻诚心献疑和智叟的刻意讽刺作对比,以愚公的雄辩与智叟最后“亡以应”作对比,使得大智若愚的“愚公”与鼠日寸光的“智叟”对映成趣。
2、愚公的形象: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
3、学生讨论解答以下问题:(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什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愚公认为可以移山成功除了信心、毅力之外,还有两点原因是什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4、本文的寓意:(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故事寓意深刻,愚公坚持奋斗、不畏困难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证服自然的愿望和信心,也教育了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