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愚公移山》(时代背景、重点难点讲解、人物描写、结构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愚公移山》(时代背景、重点难点讲解、人物描写、结构分析)《愚公移山》时代背景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愚公移山》结构分析【结构分析】全文按情节发展过程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在地。
这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对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段写愚公发起移山的经过和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为下文“答智叟难”做铺垫。
这一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愚公倡议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议得到儿孙们热烈响应的情形;第二层写愚公妻的“献疑”,说明移山的实际困难,还写了众人提出的解决困难的办法;第三层写愚公及其子孙们在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
其中还穿插叙述了京城氏孀妻的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第三段写愚公批驳智叟的诘难。
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文中把两种对立的观点叙述得十分清楚,是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
由此自然地导出故事的神话结尾。
第四段写愚公的话感动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终被移走。
这篇寓言的故事情节跟一般寓言比较起来,要稍微复杂一些,而且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它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这样一个情节发展的过程,尽管跟一般小说还有很大的差别,但对人物精神、思想或性格的表现仍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是这篇寓言中的主要人物愚公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格的主要原因。
《愚公移山》人物描写1、愚公的形象: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
他面对千难万险,不顾“年且九十”的高龄,率领全家“毕力平险”。
这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而愚公却坚决要干。
看起来这似乎是“愚”,其实不然。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惩,苦。
这里是意动用法。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 《愚公移山》(解析版)
专题28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愚公移山》(解析版)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本文的体裁是一篇寓言。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⑴[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⑵[且〕将近。
⑶[惩]苦于。
⑷[塞(sè)]阻塞。
⑸[迂(yū)曲折,绕远。
⑹[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⑺[室]家。
⑻[汝]你,你们。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⑼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⑽[毕]尽、全。
⑾[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⑿[指],直。
⒀[汉阴〕汉水南岸。
⒁[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⒂[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⒃[杂然],纷纷地。
⒄[许],赞同。
⒅[献疑〕提出疑问。
⒆[曾(zēng)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⒇[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21)[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22)[如…何],把……怎么样。
(23)[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24)[且],况且。
(25)[焉]哪里。
(26)[置]放置、安放。
(27)[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28)[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29)[荷]肩负、扛。
(30)[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
(31)[叩]敲、打。
(32)[箕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3)[京城]复姓。
(34)[孀妻]寡妇。
(35)[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36)[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37)[始]才、刚。
(38)[龀]换牙。
(3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课文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课文讲解一、导讲教学内容1、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2、掌握《愚公移山》的字形、字音、字意以及难句解释3、理解《二六七号牢房》语句的深层含义4、掌握课文中描写和抒情的作用二、学习指导《愚公移山》1、作者:列子,名御,战国时郑国人,著有《列子》2篇,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课文的寓意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努力。
3、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①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②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 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④ 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⑤ 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4、愚心移山的艰巨性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多处表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为四点: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本文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这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移山的任务的艰巨。
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
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5、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
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6、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愚公移⼭》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创作的⼀篇寓⾔⼩品⽂。
⽂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不⽌,最终感动天帝⽽将⼭挪⾛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民的信⼼和毅⼒,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太⾏、王屋⼆⼭,⽅七百⾥,⾼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愚公者,年且九⼗,⾯⼭⽽居。
惩⼭北之塞,出⼊之迂也。
聚室⽽谋⽈:“吾与汝毕⼒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以君之⼒,曾不能损魁⽗之丘,如太⾏、王屋何?且焉置⼟⽯?”杂⽈:“投诸渤海之尾,隐⼟之北。
”遂率⼦孙荷担者三夫,叩⽯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京城⽒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反焉。
河曲智叟笑⽽⽌之⽈:“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曾不能毁⼭之⼀⽑,其如⼟⽯何?”北⼭愚公长息⽈:“汝⼼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
虽我之死,有⼦存焉;⼦⼜⽣孙,孙⼜⽣⼦;⼦⼜有⼦,⼦⼜有孙;⼦⼦孙孙⽆穷匮也,⽽⼭不加增,何苦⽽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负⼆⼭,⼀厝朔东,⼀厝雍南。
⾃此,冀之南,汉之阴,⽆陇断焉。
译⽂及注释 译⽂ 太⾏、王屋两座⼭,纵横七百⾥,⾼七⼋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下⾯有个名叫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岁了,⾯对着⼭居住。
他苦于⼭区北部的阻塞,出⼊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铲除险峻的⼤⼭,使道路⼀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南岸,好吗?”⼤家纷纷表⽰赞同。
他的妻⼦提出疑问说:“凭你的⼒⽓,连魁⽗这座⼩⼭也不能削平,能把太⾏、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和⽯头⼜安放在哪⾥?”众⼈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上了⼭,凿⽯头,挖⼟,⽤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愚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知名人物,关于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人物被人不断称颂?二、作家作品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
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本文体裁是寓言。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方: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且:面山:惩(chéng):塞(sè):迂(yū):聚室而谋:。
室,汝:毕力平险:毕,指通豫南:指,汉阴:杂然相许:杂然,许,献疑:以:曾(céng):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常与“不”连用。
损: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且:焉:置: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诸,相当于“”。
荷(hè):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
叩,箕畚(jīběn):孀(shuāng)妻:遗男:始:龀(chèn):寒暑易节:。
易,。
节,始一反焉:反,四、翻译课文1、翻译第一遍翻译:第二遍翻译:五、课堂总结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解释,再逐字逐词正确翻译。
《愚公移山》实词解释课文理解
《愚公移山》实词解释课文理解《愚公移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故事,讲述了愚公和他的儿子们坚持劳动,不懈努力,最终移山成功的故事。
这个故事寓意了坚定的信念和永不停歇的努力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和不可能。
让我们来仔细解释一些实词,以加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愚公(名词):指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个普通老人,以他的智慧和勤劳为全家人树立起榜样。
移(动词):表示改变物体位置或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
在这个故事中,愚公带领儿子们移动山脉,表现出了坚持不懈的精神。
山(名词):座大地起伏的高地,表示这个故事中的障碍物。
愚公决心移动山脉,充分展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
努力(动词):费力地去做某件事情。
愚公和他的儿子们没有放弃,努力地挖山,代表了他们的积极进取的态度。
奇迹(名词):郑重其事的幸运或非凡的事件。
愚公的努力让奇迹发生,山脉被移动了,故事传为佳话。
勤劳(形容词):指勤奋努力的特质。
愚公通过不懈的劳动展示了坚守信念的力量,成为后世的楷模。
信念(名词):坚决相信某事具有真实性或正确性的信仰。
愚公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移动山脉,坚持下去,最终实现了目标。
信任(名词):对某人或某事具有完全相信的态度。
愚公的孩子们对他的决策保持信任,积极参与到山脉移动的任务中。
希望(名词):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愚公坚定的信念为他们整个家庭带来希望,让他们从容面对面前的困难。
最后,通过对《愚公移山》中的实词进行解释,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了这个故事的内涵。
这个故事不仅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坚持努力,也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和毅力,就可以创造奇迹。
让我们效仿愚公的精神,勇敢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山脉,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实现我们的目标。
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也能够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进程的总和。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从前,有个老人叫愚公,已经九十多岁了。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
人们进进出出,要绕很远很远的路,很不方便。
愚公决心要搬走这两座大山。
儿孙们听了齐声叫好。
他领着一家人挖土搬山。
他们挖的挖,抬的抬,干得非常起劲。
邻居们看见了,也都过来帮忙。
一个才七岁的孩子,也蹦蹦跳跳地跑来了。
智叟看见他们干得又苦又累,就对愚公说:“两座大山这么高,你又年老体弱,怎么能把它们搬走呢?”愚公笑着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以后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不停地挖下去,还怕挖不平吗?天帝知道了愚公移山的事,很感动,就派了两个力大无穷的神仙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从此,这里的人们出门再也不用绕道了。
2.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存四字词语,重点学习((式叠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在浏览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课外资料知道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使学生知道: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不管怎样艰险,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可以够克服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在生活中,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总会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知道这个故事告知人们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四、教学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五、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进程:(一)质疑导入。
1、出示课题,你们了解愚公吗?谁能介绍介绍你知道的愚公?2、“移”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它组什么词?3、环绕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4、教师梳理学生提的问题。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doc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学习目的]1. 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2. 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简介1. 课文《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2. 文体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3. 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二、思考1. 列子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 《愚公移山》的文体有什么特点?3. 愚公在课文中发表了什么观点?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三、生字正音记形。
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山北之塞(sè)汝心(rǔ)曾(céng)不能诸(zhū)箕畚(jīběn)荷(hè)担孀(shuāng)妻始龀(chèn)智叟(sǒu)穷匮(kuì)亡以应(wú)一厝(cuò)雍(yōng)南四、课文分析第1段1.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1、各段段意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
——背景作用: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第二段段意: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开端第二段:一层: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第二段:二层:写解决土石的方法。
第二段:三层: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发展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
——结局本段作用 ( 1 ) 结构上:照应开头,结束全文。
( 2 ) 内容上: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2、对待移山,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 ?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有限,不能改变自然,愚公认为人定胜天;智叟用短浅、停滞观点看问题;愚公用长远、发展观点看问题。
3、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4、概括愚公及智叟的形象及用意。
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眼光,有坚强的毅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他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
用意: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5、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愚公移山》课文赏析
《愚公移山》课文赏析《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名篇,它以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意义,向人们展示了坚持与毅力、智慧与勇气的力量。
以下是关于《愚公移山》的详细赏析,主要从故事背景与主题、人物形象塑造、寓言哲理深度、语言艺术特色、传统文化的体现、故事的教育意义和现代解读与启示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故事背景与主题《愚公移山》的故事源于《列子·汤问》,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险,带领家人挖山开路、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移走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题主要表达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决心和毅力,坚信只要持之以恒,最终定能成功。
二、人物形象塑造1.愚公: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愚公展现出了坚韧不拔、毅力顽强的形象。
他不畏艰难险阻,一心一意要把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挖掉。
这种精神不仅令人敬佩,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智叟:智叟是愚公的邻居,他嘲笑愚公的行动,认为愚公的行为是愚蠢的。
智叟的形象与愚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愚公的坚定信念和毅力。
3.天帝:天帝在故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被愚公的毅力和精神所感动,最终帮助愚公将山移走。
天帝的形象展示了力量和智慧的结合,强调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
三、寓言哲理深度《愚公移山》的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首先,它强调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其次,这个故事传达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愚公和他的家人展现出了智慧和勇气,他们不畏艰险,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最后,这个故事还体现了团结的力量。
愚公和他的家人以及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四、语言艺术特色《愚公移山》的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
寓言以生动的叙述和对话表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表达了寓言哲理。
语言富有韵律感,精炼有力,让读者容易理解和记忆故事的主题和哲理。
五、传统文化的体现《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它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如坚毅不拔、勇往直前、团结互助等。
《愚公移山》课文解析
《愚公移山》课文解析愚公移山课文解析《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传统故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以讲述愚公和他的家庭移山的故事为主线,通过逐字分析课文内容和深入理解其中的寓意,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教育启示和智慧。
(正文开始)愚公移山,是一则关于坚持不懈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这两座山挡住了他家到外面的路,使他和家人的生活非常不便。
但愚公却没有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山挖去。
愚公这个角色有很多令人钦佩之处。
他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就能战胜困难。
于是,愚公带领他的家人天天挖山,用小篮子一筐筐的运土石块。
虽然愚公这样的决心在一开始引起了周围人的嘲笑和不屑,但是愚公并没有因此而动摇。
他告诉自己和家人:“只要我们不停努力,我们一定能达到目的。
”虽然山的高度、底部土质的坚硬程度等等困难会增加任务的难度,但是愚公和他的家人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
他们日复一日地坚持不懈,终于引起了神仙的注意。
神仙被愚公的坚持和努力所感动,决定帮助他们。
于是,神仙在夜晚时分,借助神奇的力量,把北山和南山一齐搬走了。
故事中的寓意是: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关键。
愚公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达到目标。
这个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和启示的工具。
它是告诉人们,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取得成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还可以引申出更多的寓意和启示。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愚公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团队、民族或者国家。
他们秉持着同样的坚持和决心,共同攻克各种困难和挑战,使得整个团队、民族或者国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回想自己的生活,也许我们并没有遇到需要挖山的困境,但是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
无论是学业上的困难,还是工作中的压力,亦或是家庭生活的种种问题,都需要我们保持坚持和努力的品质,才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最后,我们要感谢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带给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中考语文重点课文精解:第六单元:《愚公移山》
(寓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相传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第六单元:《愚公移山》小结:请概括本文的主题;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什么寓意?本文记叙了愚公不畏艰难移山成功的故事,塑造了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移山填海、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惊人毅力以及“人定胜天”的美好理想。
寓含着要取得事业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下定决心,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的道理。
通假字指通豫南指: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慧(聪明)一厝朔东厝: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垄古今词义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曾古义:还今义:曾经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荷古义:扛今义:荷花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已古义:止今义:已经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之”的用法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而”的用法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其”的用法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且”的用法1.副词,“将”:年且九十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于”的用法介词,“到”:达于汉阴“向”:告之于帝用文中原句填空:1.愚公移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愚公坚信大山一定能被挖平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p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习文言文的根底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习,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进步阅读欣赏才能,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根底。
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根底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化,理论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侧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的: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施行素质教育,本课目的确定如下:①知识目的: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才能目的:在比照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的:“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的: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制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为充分表达“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训练主线”原那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学法那么以诵读、讨论为主。
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
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
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快乐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四、教学程序:〔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观察比照,提问考虑,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愚公移山》 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愚公移山》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精神。
《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同时,对于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他们对于文言文的语法、句式等知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于文章的内涵和主题的理解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如“且”“惩”“迂”“许”“曾”等,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
(2)理解文章内容,能够流畅地翻译全文。
(3)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和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1、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形象,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愚公移山课文解析
《愚公移山》课文简析《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原文无标题。
全文四段。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
这是故事的背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商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太行:山名,亦写作“太形”。
王屋:山名,其山三重,状如屋,故名。
方:方圆,见方。
“万仞”极言二山之高峻。
河阳:黄河北岸。
“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
“阴”“阳”用于表山水位置时,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这一段用今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社托愚公形象的高大,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定和勇气也就越突出,写一二山的地理位置,用一不“本”字与后文呼应;言外之意,这两座山如今已不在那里,这就自然引出下面的故事第二段,写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孙移山。
这是情节的开端。
可以分为三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交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意见北山愚公”是虚拟人名。
且:时间副词,将近。
面山:面对着山。
“面”在这里用如动词,是对着的意思。
而:连词,连接状语“面山”与谓语动词“居”。
迁(yu):迁回曲折,绕远路。
“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中的“之”字都是结构助词,“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两个词组都作“惩”的宾语。
室:家,这里指全家人。
谋:商量。
汝:第二人称代词,这里表复数,指全家人。
险:险阻,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汉阴:汉水南岸,“汉”在上古是汉江的专称。
相许:赞成他相,指代性副词,代愚公。
许,赞成,同意以上第一层,写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课文讲解
愚公移山课文讲解一、文学常识。
1. 出处。
2. 作者简介。
- 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二、课文内容分析。
1. 故事背景。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它们挡住了愚公一家出行的道路,使得愚公一家乃至整个北山地区的人们在交通等方面面临极大的不便。
这种背景设定为愚公移山这一伟大壮举提供了合理的前提。
2. 人物形象。
- 愚公。
- 目光长远:愚公深知这两座大山对子孙后代的阻碍,他不是只考虑当下自己的生活,而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想要彻底改变这种被大山阻隔的状况。
例如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种想法体现了他对家族未来的深谋远虑。
- 意志坚定:面对智叟的嘲笑,他毫不动摇自己移山的决心。
智叟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来讥讽他,但愚公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移山。
- 勇于挑战困难:两座大山高万仞,移山工程浩大,但愚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积极地采取行动,率领家人开始了移山的伟大工程。
- 智叟。
- 目光短浅:智叟只看到了愚公年老体弱,以及移山工程的艰巨,却没有看到人类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力量。
他以静止的、短视的眼光看待问题,认为愚公移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 自作聪明:他自认为比愚公聪明,以“叟”(老头)这样略带轻蔑的称呼来与愚公对话,还试图用自己的观点说服愚公放弃移山的计划,却不知自己的想法才是狭隘的。
3. 情节发展。
- 起因:太行、王屋二山阻塞交通,愚公决定移山。
- 发展:愚公率领家人开始移山,邻居寡妇的小孩也来帮忙,他们把土石运到渤海之尾。
- 高潮:智叟前来嘲笑愚公,愚公反驳智叟,阐述自己移山的坚定信念。
- 结局: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二子背走了两座山,愚公的愿望得以实现。
4. 主题思想。
- 人定胜天的思想: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信念。
《愚公移山》课文评点
《愚公移山》课文评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
突出两山的高大,衬托下文愚公移山的决心。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本在”一句为山被移走设伏。
][第一段介绍两山未移前的地理位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年近九十,却要移动两座大山,令人佩服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缘故]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力平险”是全篇大关键,是愚公及其支持者的行动指南。
此外写愚公办事民主,干什么和如何干,都提出来和大伙儿讨论。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以其妻之犹疑反衬愚公之坚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群策群力。
此话不由愚公回答,而由家人回答,反映愚公的群众路线是成功的]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交代运土的人数和工具,与山的高度,广度形成对比]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往返时刻之长,说明移山的艰巨,衬托出愚公的毅力。
][第二段写愚公一家的行动,既感染了别人,也为下文嘲笑智叟作伏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本与“愚公”对立。
智叟谈话的内容与愚公妻子的意见相呼应,是对“不惠”的说明。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批判智叟顽固,以孀妻弱子与其对比。
“长息”闻智叟之言而长叹,说明愚公胸有成竹。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愚公的精神、行动使得山神可怕。
]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课文解读
愚公移山课文解读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它传达了坚持不懈、
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老人,他家
门口有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于是他决定和家人一起挖山,移走这
两座大山。
虽然有人嘲笑他愚蠢,但愚公却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直到天帝感动,派神仙将山移走。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愚公移山”的精神,即坚
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愚公虽然
不是智者,但他却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相信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这种精神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宝贵的品质,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也可以引申为对抗困难、克服挑
战的意义。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发展,
都需要这种敢于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
以从中汲取力量,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坚定
信念,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长期传承,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
愚公移山的故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对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精神的赞美和传承。
愚公移山课文解释
愚公移山课文解释愚公移山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位老人愚公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决定移开阻挡他们通路的两座大山。
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一位老人,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挡了通往外界的道路。
他不顾家人和邻友的反对和嘲笑,毅然决定带领家人移开这两座山。
愚公带领儿子和孙子,开始了漫长而艰巨的移山工程。
他们每天挖土、运石,不畏严寒酷暑,坚持不懈地工作。
虽然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如土石太重、工具简陋等,但愚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毅力,鼓舞着家人和乡亲们一起努力。
天帝被愚公的毅力和精神所感动,于是派遣天神下凡,帮助愚公搬走了大山。
最终,他们一家人终于打开了通往外界的道路,为村民们带来了方便和希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恒心和毅力,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同时,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够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力不从心,想要放弃。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像愚公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那么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年龄并不是问题。
愚公虽然年迈,但他依然有着年轻的毅力和决心。
我们也应该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活力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相信自己的力量。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无法改变现状。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像愚公一样,相信自己的力量,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总之,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让我们一起向愚公学习,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1、各段段意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
——背景
作用: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第二段段意: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开端
第二段:一层: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第二段:二层:写解决土石的方法。
第二段:三层: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发展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
——结局
本段作用(1)结构上:照应开头,结束全文。
(2)内容上: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2、对待移山,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有限,不能改变自然,愚公认为人定胜天;智叟用短浅、停滞观点看问题;愚公用长远、发展观点看问题。
3、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4、概括愚公及智叟的形象及用意。
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眼光,有坚强的毅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他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
用意: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5、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