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命题材料,全面有效备考—从命题材料角度看2020年作文命题趋势

合集下载

从2020年全国Ⅰ卷看高考语文命题方向

从2020年全国Ⅰ卷看高考语文命题方向

111[测试评价从2020年全国I耒青高才语文命題方向■续鹏飞2020年高考全国I卷语文试题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方向,继往开来,持续创新,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彰显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丰厚与活力。

那么,未来高考语文怎样考?在此,笔者以2020年高考全国I卷语文试题为主要依据并参考其他高考试题,斗胆预测未来几年高考语文命题方向。

一、着眼立德树人,立足以文化人2020年高考全国I巻语文命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例如:实用类文本阅读介绍新基建加速发展情况,以及第21题有关火星探测的新闻报道,都体现了中国速度,传递了中国力量,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报效祖国;文言文阅读选材展现了苏轼这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关注民生疾苦的事迹,激励学生学习苏轼的责任担当、务实求为和家国情怀;名篇名句默写题要求默写《离骚》中“制芟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意在引导考生追求高洁情怀、树立理想信念;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对有关有氧运动内容的补写,意在引导考生热爱体育运动,重视体育教育,弘扬体育精神。

试卷命题弘扬了传统文化,体现了文化特色。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家庭伦理与'孝语言文字运用题中的“篆刻艺术”,都暗含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全国I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中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鹭,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

56中在中华民族向伟大复兴全力冲刺的时代背景下,在新的课程标准全面推行、高考改革继续深化的教育环境中,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不会动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2020年至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作文命题特征分析

2020年至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作文命题特征分析

2020 - 2024 年深圳中考语文作文命题特征分析及2025年中考语文作文备考建议2020 - 2024 年深圳中考语文作文题目及简要分析1、2020 年《见证美好》:分析: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命题作文。

题目中的“见证”强调学生作为观察者、体验者的角色,要写出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美好事物。

“美好”的范围很宽泛,可以是生活中的温馨场景、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社会上的善举等。

该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积极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同时也能考查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

2、2021 年《这创意,让我激动不已》:分析:此题目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特体验。

“创意”可以是学习上的新思路、生活中的小发明,也可以是对某个问题的独特见解等。

“激动不已”则突出了创意给学生带来的强烈情感冲击。

这个题目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对新鲜事物的感受力,同时也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3、2022 年《是你,让我超越了平常的自己》:分析:“你”是题目的关键,既可以是人,如老师、父母、同学等给予自己帮助和鼓励的人;也可以是某件事、某种精神品质等。

“超越平常的自己”体现了一种突破和成长,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述“你”是如何让自己在思想、能力、行为等方面得到提升和超越的。

该题目注重学生的自我成长和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4、2023 年《把学到的用起来真有意义》:分析: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把学到的用起来”要求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思考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真有意义”则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方向,即要突出学以致用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价值。

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对学习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备战高考作文写作: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暨备考策略

备战高考作文写作: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暨备考策略

备战高考作文写作: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暨备考策略2019年高考,全国各省份8套语文试卷共命制9道作文题(北京卷是二选一),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其他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

总体来看,作文试题仍然以材料作文(漫画作文也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为主,积极回应了时代重大主题,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

作文命题注重能力立意,引导考生传承爱国精神,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很好地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度解读:2019年高考作文题四大主题,今后备考四个意识一、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更多地体现关注时代社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更强调对社会问题和自我人生的思考。

可以说,关注国家、社会及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仍将是2020年乃至接下来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不变的追求。

1.注重关注社会,引导考生走出书斋关注伟大的时代将时事与个体感受有机融合,彰显宏大时代与贴近考生实际相结合,仍将是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

这样安排,目的是充分发挥高考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青年一代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努力奋斗。

习总书记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

”这是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殷切期望。

青年是有梦想的群体,乐于追梦、勤于圆梦,将民族梦想和个人梦想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个人梦想,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遵循习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用中国梦激扬我们的青春梦,将我们的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

2020年多地中考作文题+专家解析出炉(备考趋势)

2020年多地中考作文题+专家解析出炉(备考趋势)

2020年多地中考作文题+专家解析出炉(备考趋势)今年各地的中考作文难度如何?是否保持了一贯的命题趋势?专家又是如何点评的?今天,我们汇总了2020年已经新鲜出炉的13地中考作文题,和专家的点评。

这些点评对于孩子理解今年的中考作文题目,了解各地的试题风格,打开写作思路都有很好的帮助,一起看看吧!专家点评012020上海中考作文题目:有一种甜题目:“有一种甜”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华师大二附中语文高级教师孙彧:这个题目延续了上海近几年中考作文的形式,题目简洁凝练,贴近学生生活,重视“走心”,让每个考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中提取、表达。

题目的关键词是“甜”。

从狭义上看,食物的各种味道:甜、酸、苦、辣、咸,“甜”是其中的一种;从广义上看,“甜”亦属于人生百味中的一种。

无论是食物之味,还是人生之味,“甜”都是由人品出来的,对同一件事物、事件,不同的人品出的滋味是不一样的。

“甜”字前面的“有一种”引导学生写出个性、写出新意,写出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深入思考。

“甜”的对立面是“苦”,生活中“甜”和“苦”看似有明显区别,实际上又是有所关联的。

苦尽甘来的“甜”是令人难忘的,由苦到甜的过程能促使自我精神的成长,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有的事情目前来看还是“苦”的,可是“苦”中带“甜”,虽苦犹甜,泪光中有微笑;有的事情目前来看令人尝到其中的“甜”味,可是甜中有苦涩、有值得人反思警戒的东西。

可见,今年的题目呈现了生活的丰满、厚重,充满了思辨性,可以反映出考生情感体验的细腻度,更可以考察出他们对生活认识的深广度。

从写什么和怎么写来看:这个题目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围绕“甜”写多件事。

如果写一件事,则在叙事的具体生动性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描写方法、叙述方式的运用上可以更加灵活、多样。

如果写多件事,则需注意它们应共同指向“一种甜”,否则文章就会显得散漫杂乱,在详略布局、重点确定、结构层次上亦要多些考量。

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特征与备考策略

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特征与备考策略

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特征与备考策略2020年高考11道作文试题精彩亮相,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些作文题虽然取材不同,內容和形式各异,写作要求也有差别,但细细品味,存在很多共性。

认真研究这些共性,对今后的作文教学和备战高考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高考作文试题主要凸显以下特点:一、彰显“立德树人”导向“作文”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怎样“做人”,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即人学”。

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那么,“德”如何考量,作文是一个很好的标尺。

通过作文试题材料的暗示引导,透过给材料、给话题的限制性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同学们端正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激发强烈的家国情怀,以此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高考作文不仅考查我们驾驭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更肩负着“道德”引领的神圣职责。

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取材于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的故事,命题目的是借古讽今,引导我们像齐桓公那样志向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这样才可以成就大业;像鲍叔牙那样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像管仲那样博学多才,恪尽职守,建立不朽的功勋。

在此基础上进而挖掘材料意蕴,提炼出团结合作、共镶春秋伟业这一重大历史主题,最终使我们的认识得到升华。

显然,命制本题的意图,重在启发同学们以史为鉴,古今关照,激励自己养成崇高美好的品德,彰显人生价值,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再如全国卷,要求我们绘制“自画像”,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命题意图明显在于引导同学们关注人生理想,关注个人成长,关注人生价值。

我们作文时必须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更有意义”,什么样的“像”才算“好像”。

答案丰富多彩,诸如个人的成长紧跟时代发展的轨迹,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理想、担当、奉献、追求、使命,皆可入题,而命题指向集中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树人”。

2020年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

2020年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

2020年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作者: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20年第04期浙江是独立命题省份,综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虽然各有不同,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

一是凸显文化味。

作为文化大省,浙江的高考作文题特别关注文化积淀,无论是2017年高考的“人生必读的三本书”,还是2019年高考的“作家如何对待读者”,都书卷气十足。

即便2018年高考比较特别——对“浙江精神”进行思考和论述,但也有着清晰的浙江历史文化指向。

命题者似乎在有意识地透露出考查学生阅读积累的构想。

二是注重思辨性。

针对一段时间里缺乏客观、理性的思考,一味凌空蹈虚、雕琢文辞的“文化散文”的泛滥,近几年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是重视考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

命题材料中往往包含一组相互矛盾或关联的概念,让考生辨析和判断,以此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和深刻程度。

三是命题材料话题的宏阔性与主旨的隐秘性。

或许是因为高考需要顾及公平和价值导向,浙江高考作文试题很少涉及具体真实的生活情境,通常是人生中容易遭遇的重大文化母题。

比如2016年高考的“虚拟与现实”,2017年高考的“有形之书、无形之书和心灵之书”,2019年高考的“作家与读者”。

综上,浙江省杭州市2020届高三“一诊”作文试题以“知”与“识”为主题,要求考生思考“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兼具文化味、思辨性和话题的宏阔性等特点,正好符合近五年来浙江卷高考作文的命题思路。

浙江省杭州市2020届高三“一诊”作文试题解析与导练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有学者根据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的说法。

如果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不更新,那么在“半衰期”之后,基础知识仍然可用,但是其他一般新的知识却已经过时了。

事实上,知识就包含了两层意思:“知”是获取信息,知道、了解;“识”是具备见解,是比“知”更高的层级。

由“知”而“识”,方为智慧。

2020年全国普通语文高考II卷材料作文题解析与备考建议

2020年全国普通语文高考II卷材料作文题解析与备考建议

2020年全国普通语文高考II卷材料作文题解析与备考建议(适用地区: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

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多指向较为宏大的时代命题,注重“青年立场”,引导青年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以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和为国选材的高考任务,基于此,作文题所给材料仍以多则材料、多元材料呈现,虽然依然和情境设计、任务要求组合在一起,与师生的备考预期较为吻合。

从近年高考和备考的大背景来看这道题。

从作文题的命题方向和内容讲,它自然符合“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指向了现实和社会,引导考生关注中国与世界,思考现实与未来。

近两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都是在“一点四面”的导向和范畴内进行命题,或者侧重“立德”,或者侧重“树人”,或者兼而有之。

今年全国卷的作文题,是将传统和合思想和现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接,倡导携手同行,互联互通,一个人可以激励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响一个天的理念。

既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又有时代精神;既有含蓄深刻的意味,又有直抒胸臆的表达,考生以平时的的积蓄应对此篇作文基本能够“左右逢源”,任取所需,因而立意和论证都不难,而且“大有文章”可作。

2020全国卷一作文题分析与前瞻备考及范文四篇

2020全国卷一作文题分析与前瞻备考及范文四篇

2020全国卷一作文题分析与前瞻备考及范文四篇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再次出乎意料——稳中有变。

在关注现实大行其道的备考背景下,全国Ⅰ卷作文材料取材于历史上的“春秋五霸”故事,齐桓公小白在与公子纠的继位之争中因为鲍叔牙等人的拥戴而获胜,在他继位后,鲍叔牙又向他举荐了曾经拥戴公子纠并且一箭射中桓公衣带钩的管仲。

齐桓公不计前嫌,原谅了管仲的射钩之罪,还让管仲主持政务,甚至对管仲以“仲父”呼之,足见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在管仲、鲍叔牙这样的贤臣辅佐下,齐国政通人和,霸业遂成。

该命题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情境化、现场感相对弱化。

一方面防止了考生背诵时评类文章、套用政治课式的理论观念、偏离语文作文本质的弊端,同时有助于引导考生独立思考,用独有的思维形式思考问题,某种程度上算是对新材料作文的一种回归。

考题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一个“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的简单情境,让考生能够根据自己对一段历史材料的感触进行写作,三个历史人物,一个任用贤才成就事业的故事,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个,也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来写“发言稿”。

齐桓公情商高,会用人,识人才宽容大度,从谏如流不计前嫌;管仲善于治国,不拘小节,聪敏机智,成为齐国的实际掌舵者;鲍叔牙慧眼识才,不计小节,真心待友,为国举贤,成全别人威名的同时,也让史书留下了自己浓厚的一笔。

20届作文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

20届作文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
•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特征明显;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析
• 材料引用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 务工作者给予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
• 考生可以由果导因,思考为什么他们是光明的使者、 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是新时 代最可爱的人。
• 他们救死扶伤、日夜奋战,驱散疫情的阴霾,给患者 带来生命的希望,堪称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
二、高考作文之流变
三、命题评析与备考
高三质检作文解析
2020年3月高三质检作文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你们真正做到了救死扶伤、
• ③请你为《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写 一篇关于这场线上考试的评论。
•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思路】
• 本次题目内容紧贴时代脉搏。
• 考生是时代的答卷人,高考作文写作内容要有时代性, 这是作文命题的追求。以往的作文题,能够反映最近 几年发生的事情,或者刚发生不久的事情,就算是具 有时代性了。而深圳2020年一模作文题直接考查的 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估计是“前无古人”般的题目。 这道作文题从新冠疫情的背景切入,抗疫正在进行中, 在家线上学习进行中,一场没有监考老师,在家进行 的考试正在进行中,这一切贴近学生实际,学生都有 亲身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思考,有利于激 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1.审清题目内容和形式。
• 题目由三部分组成,“材料+提示语+情境化写作要 求”,这从题目的三段可以看出。材料:以编年体 形式排列发生在我国的“抗洪、非典、地震和肺炎” 这四次重大灾难,展现的共同话题是“众志成城”, 具有的的共性是“齐”“同”“并”“共”,也就 是团结一致。提示语:对众志成城,解读为“包含 丰富的内涵,蕴藏磅礴的力量”,提示我们写作时 要紧扣“众志成城”中心话题,写出其内涵,突出 其力量。情境化要求:以电视节目主持人身份来写, 面对听众,讲“众志成城”,这一语境要求写作时 要有演讲稿一样的格式,如开头要有对观众的问候, 结尾礼貌致谢等。

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暨备考策略

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暨备考策略

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暨备考策略一、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更多地体现关注时代社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更强调对社会问题和自我人生的思考。

可以说,关注国家、社会及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仍将是2020年乃至接下来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不变的追求。

1.注重关注社会,引导考生走出书斋关注伟大的时代将时事与个体感受有机融合,彰显宏大时代与贴近考生实际相结合,仍将是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

这样安排,目的是充分发挥高考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青年一代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努力奋斗。

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

”这是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殷切期望。

青年是有梦想的群体,乐于追梦、勤于圆梦,将民族梦想和个人梦想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个人梦想,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遵循的谆谆教诲,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用中国梦激扬我们的青春梦,将我们的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

作为新时代高中生,我们一定要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去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去关注时事,关注我们的新时代,真正从实践中、从现实中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

如果到现在还坚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无法适应新时代对高中生的要求,就会落伍于这个时代。

高考作文命题体现高考改革方向,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的考查,从而较好地实现高考语文的教育功能。

站在这样一个历史的时代的关口,青年学子没有理由不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浪潮,立志肩负起国家发展的使命,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2020年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

2020年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

2020年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作者: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20年第04期纵观十余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目,从“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好奇心”“品味时尚”“绿色生活”到“青春的朽与不朽”“說话长短”“车与生活”“语言”“物各有性”……我们会发现江苏的高考作文命题讲情调、重内涵,既考智商又测情商,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考生,贴近青春;凸显时代主题,提升思维品质,助推素质教育,有利于人才选拔与教学引导。

2020年高考是江苏最后一次分省独立自主命题,这么多年形成的作文命题的思路与风格会自然延续。

这种思路风格就是:注重思辨,讲究情调,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如江苏省南京市2020届高三“一诊”作文试题考查话题类材料作文“粮食”,延续了江苏卷作文命题的传统风格,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着重强调考生要关注日常生活,体悟生活。

江苏省南京市2020届高三“一诊”作文试题解析与导练试题展示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70分)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

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

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主题是关于“人与粮食”关系的感悟与思考。

粮食,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粮食歉收,灾难便接踵而至。

反之,“家中有粮,心里不慌”,五谷丰登便意味着国泰民安。

民无粮不安,兵无粮不行,国无粮不宁,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便有了关于粮食的各种风俗文化。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脱离温饱线,食而不知其味,弃而不知珍惜的现象便层出不穷了。

粮食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是阳光照耀、雨露滋润的“天地果实”,是农人挥洒汗水、辛勤劳作的“人间成果”,粮食是有生命的;粮食能“感知”天、地、人,能让人延续生命,能令人齿颊留香,能使人从容心安。

2020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命题方向:紧扣社会热点

2020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命题方向:紧扣社会热点

2020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命题方向:紧扣社会热点2020年起各省市陆续回归全国卷,对于今天重新回归全国卷的考生,最想知道就是高考如何命题,命题趋势是怎样的,从近十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能够发现2007和2020年是看图写作题,其他都是材料作文题,所以考生们要注意复习重点。

2007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图中一个小男孩摔倒在地,旁边分别举着“家庭”、“学校”、“社会”牌子的三个大人不约而同地说:“出事了吧!” ……小伙伴们,这两幅图你们都读懂了吗?2020年全国Ⅰ卷的看图作文:“动物世界”,有猫,有鱼还有老鼠。

三只猫坐在桌子前,面前摆着四盘鱼,有一只猫却离开饭桌要去逮老鼠,这时,另一只猫嘲笑道:“都什么年代了,有鱼还吃老鼠!”从高考作文题中不难发现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贴近生活,同时又考验学生的思辨水平。

除了这两年的高考作文题是看图写作之外,其他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全是材料作文,无命题作文:作文都是“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而且材料多以小故事为主,需要考生抓住主题,充分发挥,但是偏题就很容易出现。

高考全国卷作文爱用小动物看近十年的全国卷作文题,我们会发现小动物们是命题老师眼中的红人,成为“第一主角”。

2006年高考全国Ⅰ卷:“老鹰抓走了小羊”;2008年的全国Ⅱ卷中:老鹰又当“反派”,仅仅这次被抓的是爬上海滩的小乌龟;2009年全国Ⅰ卷的的材料:“动物总动员”,有兔子、乌龟、松鼠、青蛙,还有“思想家”仙鹤;2020年全国Ⅰ卷:吃鱼的猫和逮老鼠的猫;2020年的全国Ⅰ卷的材料:“山羊过独木桥”,全国Ⅱ卷则把野生动物都“搬”了过来……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紧扣社会热点也很常见高考作文题命题中,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等近几年也很受重视,在全国卷的作文题中,近十年间关于“阅读”的作文题也出现过两次,比如:2006年全国Ⅱ卷的谈到关于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降低和网络阅读率升高的现实问题;2020年全国Ⅱ卷的作文材料则是世界读书日这天关于“浅阅读”的讨论。

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20年趋势预测

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20年趋势预测

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20年趋势预测高考硝烟早已散尽,但各地高考作文题带给我们的遐想却依然如火如荼。

毫不夸张地说,2020年,全国各地的作文题不偏不怪,平和亲切,较好地体现了“两纲一标”(教纲、考纲、课标)的精神。

虽然试卷年年在变,但飘扬在考题里的思想旗帜,流淌在考题里的生活清泉,却总有一脉相承的地方。

透过这些作文题,我们不仅可以找到新课程的先进理念与高考大纲的具体要求,还可以窥见高考作文命题的轨迹。

关注高考作文命题上的特点,“握住满分作文之手"的梦想或许就会成为现实。

1.命题格局:话题比重下降,多元格局形成。

如果说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从2020年开始分化,2020年的命题则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态势,出现了新材料作文、新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l8套试卷18道题目中,除重庆卷的l道小作文之外,新材料作文3道,新命题作文6道,话题作文8道。

这里所说的新材料作文和新命题作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而是传统题型的综合、发展与创新。

在新的形势下,以下特点应该引起重视:一是新材料作文(或称“题意作文”)趋于成熟,备受青睐。

今年全国卷I、全国卷Ⅱ和山东卷属于这种命题形式,其特点是作文提供材料或图画,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它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

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有相同之处,可以看作是材料作文的新形式;二是寓意型作文命题大行其道,像江西卷的“雨燕减肥”、广东卷的“雕琢心中的天使”等;三是二元关系型作文命题有降温,如重庆卷的“走与停”、浙江卷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等,不过此类考题仍然不可忽视。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根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

河南省2020中考语文 试题特点评析、解读2020命题趋势

河南省2020中考语文 试题特点评析、解读2020命题趋势

平稳中蕴含创新——2020河南省中考试题特点评析、解读2020命题趋势河南省中考语文命题一直坚持稳中求变,变中出新的命题原则,遵循课标精神,兼顾本省教学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202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完全符合这一精神。

下面从试题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逐板块略作分析。

一、积累与运用1.积累与运用部分字音、字形、古诗文默写多年来稳定考查,分值保持了2-2-8分不变,命题细节调整不大,2020备考必须作为重点,确保不失分。

(1)第1题字音辨析选择题近9年(2020~2020)除2020~2020两年外,7个年份基本都保持了2020年的考查形式,且均以多音字、同音形近字和同音异形字的考查为主。

(2)第2题字形辨析选择题近9年(2020~2020)也保持了稳定考查,9个年份基本都保持了2020年的考查形式,2020年起开始出现三字词的考查且延续至今。

(3)第3题古诗文默写近9年(2020~2020)也保持了稳定考查,考查范围均为2001版《课标》要求背诵的50篇;2020年涉及的5篇古诗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爱莲说》《过零丁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篇都是近5年的未考篇目。

2020中考将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的要求划定范围61篇。

河南中招古诗文默写比较出彩就是主题型默写,涉及的小话题有:2020:明月千里寄相思 2020:为祖国效力是大漠边关永恒的歌2020:时间都去哪儿了 2020: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化无形之物为有形2020:读书四境界 2020:借物抒情-思念与牵挂2020:借酒抒情言志 2020:修辞能使诗句灵动隽永2.第4题名著阅读近4年(2020~2020)都是简答题,仍旧是“故事情节”与“人物分析”两大考查角度,《西游记》与《水浒》已经固定成为必考的两本名著。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名著阅读首次考查两篇童话(《夜莺》《渔夫和他的妻子》),且要求对两篇童话写出“‘常读常新’的阅读感受”;这道试题的意义在于,强调阅读的个性化体验,唤醒阅读在个人精神成长上的独特滋养。

备考2020作文命题趋势预测

备考2020作文命题趋势预测

备考2020作文命题趋势预测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是“稳中有变”。

在纵观2020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基础上,展望2020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笔者有如下预测与建议。

一、把握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就是高考作文已进入“一元(话题作文)为主,多元(各种命题形式)并存"的阶段。

多年考查话题作文.固然出现了一些流弊(比如,宿构现象难以避免,学生作文文体意识淡化等),但话题作文给考生以更大的表达自由与发挥空间的优点不容抹杀。

这一优点,具体表现在思考方向的多向性、文体选择的多样化、思维特点的多重性等方面;这与多元、民主、开放的时代特点是相吻合的,与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命题形式,也各有自己的长处,足可成为话题作文的有益补充。

所以在2020年的备考中,话题作文等四种形式的训练要兼顾,对它们的写作要领都应了然于胸。

特别是那些已连年考查话题作文的省份(如广东、江西、浙江)的考生,一定要多练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及命意作文(所谓“命意作文”即提供材料并略作提示,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作文)。

二、重视两种题型两种题型.指“寓意”类话题作文和关系类作文。

(一)“寓意”类话题。

即本身含有比喻义、象征义等隐含意义的话题。

如,2020年江西卷的“雨燕减肥”、广东卷的“雕琢心中的天使”等。

对于“寓意”类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时应当像材料作文那样。

充分理解、准确把握设题材料的内涵.这是把握题目的关键。

具体应注意:(1)从材料中找到暗示话题含义的关键词(句)。

比如在“雨燕减肥”的材料里,有多个关键词应引起重视,它们是“安乐窝”“离巢”“减肥”等,大体说来,它们分别比喻安逸的生活环境.走出安逸环境而接受考验,改掉自身的种种不足。

其中的关键句为“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这句话意味着强化自己的能力,就能迎接人生风雨的洗礼并一展抱负。

(2)要有整体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析命题材料,全面有效备考—从命题材料角度看2020年作文命题趋势材料是作文写作的源泉,也是作文命题的依据。

通过对高考作文命题材料的把握和分析,我们会进一步明确命题者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从而进行有效复习。

下面,笔者以近三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为例,从材料的角度谈谈2020年的命题趋势,以便给考生们以实质性的帮助。

一、高考作文命题的选材标准与原则1.强调立德树人,涵养家国情怀体现新时代、融会新思想、突出新主题,是高考作文命题选材的显著特点和重要标准。

立德树人造就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先锋,必须准确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

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的命题材料,就向考生展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2049年)的特定历史时期,从中精心选择了五个标志性的历史节点:“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 周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

这些材料突出了各自的时代主题,意在引导考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设身处地体验历史、思考未来,激励他们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让青春在为人民、为民族、为祖国、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2.传承中华文化,体现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高考作文题的命题材料中得以体现。

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正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命题材料中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既揭示了劳动是财富,是幸福的源泉,人民可以通过劳动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强调了我国人民自古热爱劳动。

通过这两句话,命题人意在告诉考生,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且绵延至今。

本则命题材料既着眼于劳动思想的历史溯源,又关注问题的现实呈现,将传统文化中有关劳动的箴言与警句作为引领,将中华优秀传统与当下社会对劳动的偏差认识进行对比,引导考生对这一现象及劳动本身进行深入思考,充分发挥了高考作文在推动劳动教育方面的导向功能。

3.突出思辨色彩,考查认知能力高考作文一直突出考查考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注重从整体上挖掘材料的含意和考生思维的深度,引领考生辨析核心概念,在比较中加以鉴别论证,强化试题的选拔功能。

作为高中生,唯有借助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全面地、多角度地分析与思考问题,才能写出认识深刻的高水平文章。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出于一个逻辑基本概念——幸存者偏差。

“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可谓经验之谈;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

这是一位专家见他人之未见、思他人之未思的独到见解。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那么,到底是应该加强“弹痕多”的部位的防护,还是应该加强“弹痕少”的部位的防护?二者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它们只是表明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思维方法不一致,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以免顾此失彼,走向极端。

对于这种类似于二元对立的观点,命题意图是让考生通过聚焦思维方式来立论,用全面的、综合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理性的严密的分析,冷静深刻的解剖,以此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注重观察生活,凸显考生阅历2018年之前的高考作文题,大多体现伦理道德观对考生的影响,是一种外在价值观的强行灌输。

而2019年的高考作文题,则强调考生内在的人生反思,强调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即设置具体的情境考查考生的阅历和生活体验。

如2019 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既着眼于劳动思想的历史溯源,也关注问题的现实呈现,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箴言、警句和领袖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深刻阐释作为总领,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与当下社会一些对劳动的偏差认识、错误态度进行对比,引导考生对这一现象及劳动本身进行深入思考,自觉弘扬劳动精神,以期在全国青少年乃至全社会中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高考作文在推动劳动教育方面的导向功能。

对于这样的题目,如果没有一定的阅历,缺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真切体验,是不能写出动人文章的。

二、高考作文命题选材的主要类型与方向1.热点事件指新近发生的并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讨论、激起民众情绪、引发强烈反响的事件,通俗地说就是被很多人熟知且讨论的事件。

如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材料所涉及的“一带一路”、高考40 周年,2018年高考作文命题材料所涉及的“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精准扶贫”等。

高考作文命题者选用热点事件作为作文材料,一般会选取生活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化大为小,要求考生谈谈自己的联想或看法。

命题者意在引导考生针对当下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发散思考或纵深挖掘,能够充分考查考生在复杂的现象中抽丝剥茧、确立观 点进而判断、类比、引申的能力。

因此,热点事件日渐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材料。

如2019年全国卷Ⅱ作文题命题材料以及北京卷作文题②的命题材料,引入了2019年的两个重大热点事件: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和新中国70周年华诞,将时代氛围与时代色彩巧妙对接。

2.名言警句指一些名人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

民间流传的谚语、格言等也都可以叫名言警句。

这些名言警句富有深邃的哲理,其含意往往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

对于这类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会选择与写作者道德修养、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或选择其中的数句确定主题。

2019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引用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每人一句爱国的名言名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些材料主题鲜明,启迪考生体悟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注重对考生思想境界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启发,意在为国家选拔具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的有志青年,较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命题方向。

3.漫画漫画是一种绘画艺术,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

它一般运用夸张、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等方法,构成幽默、诙谐或讽刺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

因为漫画材料具有引人开怀、发人深省、启人心智的三大特质,多取材于社会现实或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因此常常被用于高考作文命题,成为一种新颖别致的高考作文题型。

其中讽刺漫画、教育漫画、哲理漫画被选为高考作文命题材料的概率较大。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作文题的命题材料是一幅漫画,展现的是“毕业前最后一节课”的温馨场景:学生静坐在课桌前,老师深情脉脉地看着学生,恋恋不舍地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本题既紧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情怀”—— 引导考生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和情怀,学会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尊严,承认他人的价值,能关心他人的生活、生存和幸福,从而传递爱心,温暖他人,又紧扣“社会责任”—— 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让考生在写作中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

4.思辨话题思辨类作文材料中所列举的对象、话题、认知或者做法往往是相对的。

材料中一般蕴含两个或多个观点,这些观点在结构上一般是并列关系,在内涵上是对立统一关系,因此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思辨类材料可分为两大类:①二元矛盾型,即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对立的观点;②多元矛盾型,即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多个观点,这些观点或并列,或对比,或互补。

2019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探讨的是作家创作时要不要采纳读者意见的问题。

采纳与不采纳看似互相对立,但其实是互补的,两者要结合起来分析。

写作时若只选择其中一个观点,一味排斥另一个观点,就可能失之偏颇,思维就可能平面化、简单化。

“装着读者”是关注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是要保持思想的独立。

这些都需要思辨意识和思辨能力。

5.关键词即在材料中所凸显出来的主要词汇。

命题材料往往提供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或对关键词进行简单的诠释、扩充,让考生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发挥和组织文字,写出能够表达自己思想的文章。

如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中的关键词——“文明的韧性”,命题凸显中国元素,引导考生深入领悟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内涵。

又如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中的关键词“中国味”,可以围绕中国的音乐来写,也可以写中国的美食、绘画、建筑、文学等,内涵非常丰富。

三、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与考查方向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将更多地关注时代与社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强调对社会问题和自我人生的思考。

可以说,关注国家、社会及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仍将是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方向。

1.注重关注社会,关注伟大的时代将时事与个体感受有机融合,彰显宏大时代与贴近考生实际相结合,仍将是2020 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

因此,选择热点材料、主旋律材料命题是重中之重。

如国庆阅兵的材料,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华儿女手牵得更紧,心贴得更近;选择抗击疫情的材料,指向人与自然、生命与健康、爱与责任、时代英雄、乐观与坚韧、灾难中的人性光芒等话题;其他如5G时代、火星探测、国产航母、扶贫攻坚、感动人物、初心使命等方面的内容等,都可以成为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材料,目的是充分发挥高考作文的积极导向和育人功能,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青年一代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努力奋斗。

作为新时代高中生,一定要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关注时事,关注新时代,真正从实践中、从现实中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

2.注重感悟生活,强化作文与做人的有机结合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仍然会重视感悟生活,在实际生活里培养情感,畅谈人生体验。

作文命题将会选择生活化的材料,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

因此笔者认为,高考命题材料可能选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故事,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有关情节,凸显人格品质。

同时,高考作文命题还将会以抒写“我”的真实情感为中心。

在这一中心的统率下,侧重写“我”的所思、所想与所感。

考生需把现实生活作为写作的触发点,将自己的思考体现于作文。

3.注重对接新课标,强化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谈到,语文课程要能使学生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充满活力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