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

合集下载

论文:《许三观卖血记》中血象征意义

论文:《许三观卖血记》中血象征意义

论《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象征意义摘要:《许三观卖血记》描写了许三观因为遭受了生活的苦难而去卖血的经历。

这十二次卖血各有其目的,而在卖血过程中血的象征却又各不同。

通过对去卖血、卖血时、卖血后的人物的具体描写,使文章既悲剧又不乏幽默。

探究这部作品中血潜在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血;象征意义在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主人公许三观在生活中遭受了许多苦难,由于无法克服困难,而采用卖血的方式度过难关。

从一开始没有卖过血到后来知道卖血代表身子骨强第一次去卖血,直至最后一次卖血。

在这十二次卖血过程中,许三观卖的不仅仅是血,更有一些其他的东西体现出来。

许三观卖血更多的是为了他人,体现了许三观的一些难能可贵的品质和精神。

余华通过《许三观卖血记》塑造了一个具有高贵品质的朴实的形象。

一、血是力气许三观原是不知道卖血的概念的。

这个概念是许三观在去村里看望他爷爷那段时期知道的。

他爷爷问他有没有卖过血,到后来看到桂花母女,再到后来问他叔叔,才确定在村子里,没有卖过血的男人是娶不到女人的,卖血代表着身子骨强。

正是这样的观念,促使了许三观第一次卖血。

这是许三观第一次卖血,与阿方和根龙一起去的。

第一次卖血的经历可以说对许三观影响重大,包括卖血前要喝很多水、要给血头东西、卖血后要吃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以此来补血等等的规矩。

为许三观后面的十一次卖血作下了铺垫。

与后来许三观遇到来喜、来顺时,教他们卖血的规矩是形成对应的。

“我们卖掉的是力气,你知道吗?”[1]这是阿龙对许三观说的。

因此,在这里,血象征的是力气。

第一次的卖血,许三观为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他把力气卖掉得到的钱来娶老婆,这是为了自己。

而许玉兰就是这个女人。

这个后来使许三观丢人却陪许三观走完一生的女人。

在这里,要提到的是卖血过程以及人物言行体现出的落后的思想。

村子里的人们并不知道卖血到底代表着什么,只知道卖血可以赚钱,并且是比种田耕地多好几倍的钱,体现一种盲目;他们在卖血前喝大量的水,虽然知道这样对身体是不利的,却仍然固执不前,不改习性,体现了村里人的思想落后性;去卖血时为了不检血,送血头东西,以及书中描绘的血头的“私事”,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的状况。

余华小说中“血”意象的文化思考

余华小说中“血”意象的文化思考

2012-07百花园地从民族文化心理层面分析中国人对“血”的定位,探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血”的渊源,显示出余华小说中“血”的出现都代表一种意象,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一种撞击,是人类文明成长的许多印记与叙述,是作者复杂生命体验的文化表达。

关于“血”意象的文化意义,余华对此的解读是:暴力、血腥、死亡、生命、血缘,总体来说分为对原始血肉的迷恋和对血亲感情的纠缠。

一、“血”意象作为自然属性的意义古人认为:“血和气息是人和动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

‘血气’连用就是指生命”。

血气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就是人体内保持热量的储存库。

《活着》里面有庆因为被抽血抽死了———县长老婆难产,而当时失血过多,医生要全校的孩子出来验血,但是却没有人血型符合的,只到抽到有庆才找到想要的血型,当血越抽越多,有庆的脸也白了下去,说明血在流失的时候,人体内的气也在消失。

而许三观中“血气”一说就更加明显了。

文章开头出现的男青年哪个不是血气方刚的汉子,但是随着生活压力的一次次冲击,男人们的年龄也越来越大,本来会用完的“血气”又因为卖血而荡然无存。

最后阿方身体败掉了,根龙死于卖血,而许三观在年老的时候想为自己卖一次血,血头竟然说“你都老成这样了,你身上死血比活血多,没人会要你的血,只有油漆匠会要你的血……”活的血就是有生气的血,而许三观已经没有“血气”了。

而在人生面对困境的时候。

“血”的可以再生的自然属性使生命韧性得以继续。

在生命的文化意义上,“血”通过自我的更新换代保持人们的活力,而这种活力又分为单个人的持久性和生命更替的生生不息。

作为极具忍耐力三部曲的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分别代表了普通的劳动人民对于生活困苦自我调节的方式。

他们有的选择沉默,有的选择自我幽默,有的选择欲望的发泄。

二、“血”意象作为“血缘”的文化解读血又代表着血统、血缘,古代后代与前代的亲属关系靠血缘来认证。

浅谈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生命意识 (1)

浅谈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生命意识 (1)

(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浅谈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生命意识__ ____ 专业_ 汉语言文学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院系__二〇一三年三月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生命意识学生:贾丰瑗指导教师:张林峰摘要:中国当代知名作家《许三观卖血记》以其独特的视角解读了生命的密码,展现了具有浓郁文学艺术色彩的生命意识:许三观为什么要反复卖血,以卖血为生?又为什么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死里逃生?何以面对家人的背叛依旧淡然处之?养子生病住院,是什么动力促使许三观一路卖血为儿子筹集医药费,为了这样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差点失去生命?作者在小说中对上述问题一一解读,诠释了自己的生命哲学和对生命意识的强烈感知。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许三观卖血记》中渗透出的生命意识,深刻挖掘余华眼中的生命艺术,同余华一起谱奏一曲生命的乐章。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生命意识;生命哲学;生存关怀;弱化苦难Undergraduate:Supervisor:Abstract:Chinese contemporary famous writer " Xu San guan blood-selling legend " for its unique perspective on life password, show the life consciousness has the rich literary art: Xu San guan why repeatedly to sell blood, to sell blood for a living? Why can once again take escape from death? How to face the family betrayal still treat with indifference? Son is ill in hospital, what motivated Xu San guan way to sell blood to raise medical expenses for my son, to such one with no blood relationship child almost lost his life? The one and on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blem is in the novel,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rong perception of their philosophy of life and sense of life. This paper aims at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 Xu San guan sold their blood in " penetration in deep mining, Yu Hua's life and art, together with Yu Hua spectrum music of life music movement.key words:Xu Sanguan blood-selling legend; life consciousness;life philosophy;life care;weakening of suffering目录修改意见去、1:人格生命和欲望生命( 详细叙述一下欲望生命和人格生命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作者:王祎凡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1期摘要:《许三观卖血记》作为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位普通民众许三观在动荡起伏的中国社会一次又一次地卖血,以此来谋求生路、渡过难关的故事。

在作者的叙述过程中,“血”这一主要线索充斥着许多丰富的内涵和意向。

本文试从《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入手,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小说中“血”的意象进行探讨和总结,进而更好地剖析、反思当时中国社会乃至当今社会人下性的复杂。

关键词:血;意象;许三观[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

它讲述了一位普通百姓许三观在动荡起伏的中国社会通过卖血的方式来谋求生路、渡过难关的故事。

从第一次卖血时的好奇,到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卖血,到最后,血再也卖不出去,许三观一共卖了12次血。

“血”在小说中,浸染着许三观及其家人的人生轨迹,也涂抹着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中国普通民众艰难的生活场景。

因此,在作者的叙述过程中,“血”充斥着许多丰富的内涵和意象。

本文试从《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入手,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小说中“血”的意象进行探讨和总结,进而更好地剖析、反思当时中国社会乃至当今社会下人性的复杂。

本文认为,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生命的苦难在许三观的人生道路上,“血”与苦难是紧密相连的。

在他卖血的十二次经历中,只有三次是自愿的。

在剩下的次数中,不论是为了医药费,还是为了贿赂二乐的队长、给一乐治病,许三观所卖的血,都更像是那个年代可以和苦难做等价抵消的商品。

因此,每一次“血”的出现,都意味着苦难的伴随。

除此之外,许玉兰对血的态度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在得知许三观为了还铁匠的债卖血时,许玉兰大声斥责许三观“把祖宗给卖啦”并表示羞愧。

但到了没有钱请二乐队长吃晚饭时,许玉兰却变成了一个“哭诉着求许三观再卖一次血”的人。

试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血的意义

试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血的意义

试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血的意义作者:潘祉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6期摘要:余华似乎对血有着特别的感情,他的作品中有着大量关于血的描写,而余华大部分作品中的血给人一种威慑力,是暴力的辅助工具,其中总是弥漫着一般冷酷而又残忍的味道,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血却有一照脉脉温情,文章通过对《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研究,了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主要从卖血行为中探讨作为传承和维系亲缘关系的血的意义,并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关系。

关键词:卖血;血脉;亲缘作者简介:潘祉伊(1982),女,广西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助教,学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085-02《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又一代表作,1995年发表在《收获》第6期上,余华似乎对血有这种异乎寻常的热爱,在他许多作品中都有着大量暴力和血腥的描写。

如《活着》中有庆献血致死一段.以及《现实一种》中,皮皮因摔死了其堂弟而被迫趴在地上舔血污的场面……而《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念被作者币断扩展进而成了一个基本主题。

血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面对血的时候直面生活的苦难,生存的艰辛,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是一个人用自己的血来度过生活苦难的故事。

血是人身体中既昂贵而又廉价的东西,当一个人无法用其他手段来确保自己的生存权利的时候,卖血就是最后一条出路,对于他们来说,血是确保生命的最后一件法宝,许三观就是用它来解决几乎是生活中一切难以解决的问题,他用血换来家庭,用血度过饥荒,用血买通关系,用血救自己的孩子,在这里血表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一种人类品质中最原始而又最崇高的思想。

同时,不同于以往,血只是作为暴力征服过程的辅助工具,这里的血带有点脉脉温情。

下面来分析《许三观卖血记》中通过卖血行为突显的作为传承和维系亲缘关系的血。

一、传承祖宗血脉作为传承和维系亲缘关系的血,更多表现的是血的精神内涵。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分析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分析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分析作者:李圣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2期血,从美学角度上说,是具有悲壮美的,爱国将士在战场上为国家流血,勇者们的见义勇为留的鲜血,都体现出悲壮之美,它能给人一种感染力。

如果谈到“血”,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血腥和暴力,作家们通过对流血的描述来凸显自己的作品中的暴力,在中国,血也被视为人的灵魂所在。

作为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我们国家对于血的定义也是神圣且神秘的,血的颜色是鲜红的,在我国古代鲜红色代表着吉祥和喜庆。

从这个角度来说,血不仅没有我认为的血腥和暴力,反而代表了一种别样的美。

余华的创作主要可以说是分成两个阶段,前期的作品余华以对抗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控诉世界和人性的黑暗,将暴力展示的淋漓尽致,但同时本身文字也是有暴力的倾向。

而后期余华的作品,逐渐放弃了与世界对立,而变成了一种稳重的心态,并且将此体现在后期的作品中,例如《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卖血挣钱”,而是为了养活自己的家。

维持生计只有靠卖血,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为了给儿子治病卖血途中各种痛苦的经历,并且在经历那么多变化和磨难之后,平静的面对生活,更是表现出人性的光辉。

通读《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的是许三观在年轻时并没有向困难妥协,一次又一次的将自己从挫折的泥沼中拉起,这不仅是许三观对于自己命运的执着,更是他向命运反抗的证明,可就是这样顽强不屈的一个人,却由于年迈卖不出去“血”奔溃,所以说“血”不是挣钱的工具而是支撑他生活下去的动力。

一、“血”的来历余华的作品是一直在变化着的,无论是从叙述方式,叙述视角还是文本风格到价值立场一直在改变,但是在暴力叙述和人性的话题他却没有改变,而余华的作品为何如此血腥暴力,为什么如此沉迷于对“血”的描述。

首先,童年经历。

我们通过了解余华的生平就不难发现,他并没有享受到童年应有的乐趣。

由于余华童年时生活在一个小县城,这与外界的接触本身就具有局限性,再加上父母忙于工作,总是将余华与哥哥锁在自己家中,不仅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就连玩伴也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哥哥,可见他的童年是不幸福的,甚至可以算是孤单,不自由的。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意象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意象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意象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意象摘要: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意象贯穿始终,通过对《许》中“血”意象浅析,探讨其背后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血意象生命意义血缘关系余华的作品大多写得真实艰苦,他以冷静细密的笔触,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荒诞、神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文本。

《许三观卖血记》,江南小城镇上“丝厂送茧公”许三观在几十年里,经历人民公社、大跃进、全国性饥荒以及文化大革命,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几次社会大变革,通过10次卖血度过了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难关,用自己不屈的信念承受命运所带来的厄运。

可当许三观老了,他的血被医生认为再没有价值的时候,他的精神支撑也崩溃了。

《许》中,“血”意象在文中凝聚着两种状态,即生存中的苦难与坚强。

苦难与坚强的相交,正是冷热的冲撞。

“冷”是生命之火的式微,是生命之火行将熄灭的重重危机状况;“热”是维系生命之火继续燃烧以抵抗“冷”对生命侵袭的种种努力。

“血”意象中的生命含义古人认为:“血和气息是人和动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两种最重要的东西。

‘血气’连用就是指生命。

”圣经说:“血,是生命,是肉身之灵魂。

”人们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能维持人和动物的生命,失血就意味着受伤或死亡。

血的生命性、神圣性,使得人们珍视它,敬畏它。

但小说的主人公打破了对血的无尚崇敬,当许三观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血能换来三十五块钱时,他似乎恍然大悟---“我这身子骨能卖血吗?”。

这是一个小镇贫民对金钱渴望的流露,对得知自己的血能换来巨大“利益”的跃跃欲试。

血液,作为生命存在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从小说的一开始就被置于被买卖的关系。

鲜血已经不只是生命存在的象征,也变成生命得以存在的条件和基础。

但许三观并不是不珍爱自己的血,相反,他坚定地认为,自己体内的鲜血就是摇钱树。

温暖的鲜血--对《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的文化解读

温暖的鲜血--对《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的文化解读

第34卷第5期Vol.34N o.5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4年5月20日May.202014·32·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5.017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特别的作家,也是中国先锋作家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往往和血腥、暴力、冷酷联系在一起。

有人甚至说,他的血管里流动着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余华前期的作品将血腥和暴力发挥到了极致,“零度情感”成为他那时的代名词。

虽然他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作品开始向“温情”路线转型,但是“血”这个意象仍然频繁出现在他的作品里,承载着他对生命和生存的理解。

笔者试从“血”这个意象着手,从文化角度对余华转型后的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进行解读。

一、余华的“嗜血”情结不管是在西方文化里,还是在中国文化里,血与生命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时候,血甚至就是生命的象征。

《圣经》里说:“因为活物的生命都是在血中,我把这血赐给你们,可以在坛上为你们的生命赎罪;因为血中有生命,所以能赎罪。

”《圣经》认为,血就是人的生命。

而在中国,血也被视为人的精魂所在。

中国古代画龙点睛的故事,就是中国人对“血”的完美阐释。

故事里说,只要用血点了龙的眼睛,龙便会腾空而起。

没有生命的物体,因为血的加入而活了过来。

由于“血”的独特文化背景,许多作家对“血”有着特别的偏爱,余华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在他前期的小说里,血腥和暴力几乎成了作品的主旋律。

在读者的印象里,冷漠、荒诞、零度情感就是余华前期小说的基调。

《世事如烟》就讲述了一个看似荒诞,事实上却是现实生活的缩影的故事。

小说中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名字,全以数字代称。

名字本来应是作为人的一个基本权利,然而余华在这篇小说里把名字取消了,名字不再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而仅仅是一个代号,索性就用冰冷的数字取代。

从这个细节上便可以读出作者的“冷暴力”。

余华作品中的血腥意识解析

余华作品中的血腥意识解析

M UD A N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先锋小说作家的代表之一,其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总是以他独有的冷酷和平淡的笔调来描写死亡、暴力、血腥,本文着重分析余华小说中的血腥意识的成因和具体体现。

一、引言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

1983年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十八岁出门远行》、《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黄昏里的男孩》、《古典爱情》等,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

他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极端化处理时常出现在笔端。

暴力、罪恶、死亡是他执着于描写的对象,余华善用极其冷酷的笔调来揭示人性中阴暗和丑陋的地方,给人以震撼。

在阅读余华的作品时,常常看到血腥的场景,让人感到他的“嗜血”。

二、余华作品中血腥意识呈现成因余华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说道:长期以来,我一直是一个书写冷漠和充满愤怒和的作家。

余华在作品《世事如烟》中以菜刀割颈而亡的司机;《难逃劫数》中向东山脸上泼去硝酸的露珠,坠楼而死的彩蝶。

通过作品让人忍不住去猜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作家能写出这么冷酷的生活?余华是如何将恐惧、暴力、死亡和血腥用文字描写在一张张像布匹一样柔软的稿纸上?让人不禁想去了解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样一个冷酷的作家如此地抒发情感?他的生命意识如何?诚然,这一切都与他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有着密切的关联。

余华作品中的血腥意识解析周静丹牡31文学评论W E NX U EPIN GL U N(一)历史苦难的熏陶余华生长的时代环境是文革那个冷酷暴力、是非颠倒的年代,那一代年轻人几乎全部参加了文化大革命。

那时候,大家都在进行相互的攻击,学生到社会上造所有人的反,在学校造校长的反,造老师的反,甚至回家造亲生父母的反,亲人和朋友一夜之间变成仇人。

于是,天良泯灭了,人性丧失了。

人们用最恶毒的语言互相谩骂,互相造谣中伤,大街小巷充斥着血腥残酷的暴力场景,子弹瞄准了自己的朋友、乡邻、同学,轻轻扣动一下扳机就可以让他们血肉横飞!作家秦牧描述的文革是这样的:“这真是空前的浩劫,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公开进行。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

余华⼩说中⾎的意象余华⼩说中⾎的意象摘要:⾎的意象在20世纪中国⼩说中具有⾮凡意义,铭记着时代风⾬中民族的命运与⽣命的历程;余华的⼩说是当代⽂坛最美的收获之⼀。

该⽂试图从余华⼩说中⾎的意象切⼈,分析其意象模式及内在律动,揭⽰其丰富复杂的⽂化内涵,探讨⾎的意象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关健词:当代⽂学;⾎的意象;余华⼩说;形式的意识形态余华的⼩说对当代⽂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他的⼩说世界⾥,“⾎”就是“主导意象母题”。

它反复出现,形成其⾃⾝的内在律动及特有的意象模式。

⾎的意象就像是余华⼩说的注册商标⼀样,赋予⼩说独特的个性和神奇的质感,蕴含着丰富复杂的⽂化内涵。

对⼩说进⾏意象批评是相当重要的。

虽然意象在鸿篇巨制的⼩说中犹如沧海⼀粟,似乎它只是⼀种微⼩的点缀。

但正如细微的细胞核⾥隐藏着⽣命的⼀切秘密⼀样,“意象抓住最富本质性的瞬间,将‘存在’的真相凝聚在某个特定的‘形质’上,不断地把⼈引向深处。

”[1] (P47)所以古⼈把“独照之匠,窥意象⽽运⽄”作为“驭⽂之⾸术,谋篇之⼤端”的重要部分。

[2]( P204)西哲海德格尔亦把意象看作是对存在的“敞开”、“去蔽”,“本真的意象使不可见者被看到并因此想象这不可见者存在于对它来说是陌⽣的某种东西之中”。

[3]( P204)因此,叙事中意象的浮现,更能展现⼈的深层意识及存在的幽深境界。

⼀叶知秋,对意象的考察就成为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

学界对余华⼩说的研究已抵达许多⽅⾯。

可是,其中⾎的意象的丰富内涵,⾄今仍未引起关注。

因此,本⽂企图抽取出余华⼩说中⾎的意象,管窥鑫测,探讨其独特意蕴。

⼀、80年代:意识形态的形式颠覆在第⼀篇引起⼈们注意的作品《⼗⼋岁出门远⾏》中,余华便表现出他对⾎⾮同⼀般的体验:“我闻到了⼀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味像是我⾝内流出的⾎液的⽓味。

”⽤⾎液的⽓味来⽐喻汽油味。

既然从⼈体⾥流出来的⾎液也如汽车中漏出来的汽油⼀样,那是不是意味着⼈本⾝也如同⼀种⽆⽣命的冰冷的机械装置呢?⾎以及⼈的⾝体都已⾮⼈格化,⾮⽣命化了。

血色浪漫_鲁迅与余华的死亡和鲜血意象分析_冯岩

血色浪漫_鲁迅与余华的死亡和鲜血意象分析_冯岩
由于时代的不同,肩负和想要肩负的文学使命不同,鲁迅与余华呈现不同的直面方式,鲁迅的死亡意识与中 国近代史、传统文化、国民性的改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较早地形成的独特的死亡观,包含着西方进化论的哲 理,也回响着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命意识。他提出:
但进化的途中总须新陈代谢。所以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 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①
里,血几乎就是支配叙事,发展情节的手段,全文写了 的一种形式,他试图启发人们通过死亡走向新生。余
许三观十二次卖血经历,他用卖血来成就幸福,来对抗 华显得更注重主体意识下生死体验,他以死亡为镜,通
苦难,来实现人生目标,血在许三观的身上象征着生命 过虚构的生命和真实的命运对所有生命形式做最切近
力顽强的韧性。中国人非常重视血脉相连的亲情,而许 的隐喻深入,发掘原始的欲望和繁复的人性。余华赋予
说:“余华的那些人物总是被注定走向阴谋,走向劫难, 时代找到灵魂的归属,这也是他所要谋求的真正的人
走向死亡,这种铁的必然性决定的命运,使得余华的叙 文关怀。
事总是极端蛮横而武断。这个大前提在余华的写作中
死亡和鲜血是根脉相连的,血本身就连结着生与
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因此,他的人物就可以放心去干 死,它象征着鲜活的生命也代表着生命的消亡。血,作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背后;颈项都伸 死,女儿的死,妻子的死,外孙的死,女婿的死。《现实一
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种》里写出了一系列的死亡,人物自己能感到骨头的发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 霉,胃里长出青苔,听到身体里有筷子折断的声响,觉
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③ 得脚上的骨头也许会从腹部顶出,手臂上的骨头会插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意象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意象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意象摘要: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意象贯穿始终,通过对《许》中“血”意象浅析,探讨其背后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血意象生命意义血缘关系余华的作品大多写得真实艰苦,他以冷静细密的笔触,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荒诞、神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文本。

《许三观卖血记》,江南小城镇上“丝厂送茧公”许三观在几十年里,经历人民公社、大跃进、全国性饥荒以及文化大革命,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几次社会大变革,通过10次卖血度过了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难关,用自己不屈的信念承受命运所带来的厄运。

可当许三观老了,他的血被医生认为再没有价值的时候,他的精神支撑也崩溃了。

《许》中,“血”意象在文中凝聚着两种状态,即生存中的苦难与坚强。

苦难与坚强的相交,正是冷热的冲撞。

“冷”是生命之火的式微,是生命之火行将熄灭的重重危机状况;“热”是维系生命之火继续燃烧以抵抗“冷”对生命侵袭的种种努力。

“血”意象中的生命含义古人认为:“血和气息是人和动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两种最重要的东西。

‘血气’连用就是指生命。

”圣经说:“血,是生命,是肉身之灵魂。

”人们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能维持人和动物的生命,失血就意味着受伤或死亡。

血的生命性、神圣性,使得人们珍视它,敬畏它。

但小说的主人公打破了对血的无尚崇敬,当许三观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血能换来三十五块钱时,他似乎恍然大悟---“我这身子骨能卖血吗?”。

这是一个小镇贫民对金钱渴望的流露,对得知自己的血能换来巨大“利益”的跃跃欲试。

血液,作为生命存在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从小说的一开始就被置于被买卖的关系。

鲜血已经不只是生命存在的象征,也变成生命得以存在的条件和基础。

但许三观并不是不珍爱自己的血,相反,他坚定地认为,自己体内的鲜血就是摇钱树。

所以,卖血前要喝够水来稀释血,卖血后又要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来补血。

血色浪漫_鲁迅与余华的死亡和鲜血意象分析_冯岩

血色浪漫_鲁迅与余华的死亡和鲜血意象分析_冯岩

鲁迅一直怀有穿透死亡寻找生命意义和生存的巨大勇气,死亡已不停留于呼吸停止、生命终结的表层意义 上,死亡的结果是必然的,死亡的过程却是缺席的,而留给人们更多思索的空间。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为什么 热爱鲁迅的理由,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②鲁迅用世

柳生仔细洗去血迹,被利刀捅过的创口皮肉旧翻, 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
里面依然通红,恰似是一朵盛开的桃花。
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
—— —《古典爱情》 人的甘心于远行。”一株火红的山茶树打破所有败落
REVIEW
他俯下身去察看,发现血是从脑袋里流出来的,流 寂静,虽然白雪空虚地压抑着周围的气氛,山茶好似活
但鲁迅从不失掉直观死亡的勇气,他走向坟就是走向 验存在的前提,所以当死亡无处不在时,人的苦难面前
新生:
呈现的耐力和韧性也就是余华“超越死亡”发现的最有
价值的人性意志。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
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地火在地下运行,奔 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
堪、毫无价值的,这很像阿Q之死,但是余华的这种选
一旦梅花剑沾满鲜血,只须轻轻一挥,鲜血便如梅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求同寻异 146
花般飘离剑身。



热情和能量来到世界的。“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

—— —《鲜血梅花》 单纯的白雪中闪现的亮色就是一种希望。“倒塌的亭子
的血管里奔流…… 但倘若用一柄尖锐的利刃,只一击,穿透这桃红

血中的探求——解读余华作品中血的意象

血中的探求——解读余华作品中血的意象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血中的探求——解读余华作品中血的意象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70501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姓名:张斌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社会学指导教师:吴毅20080603摘要“华南虎事件”是2007年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起始于这样一个疑问:“华南虎事件”中陕西省有关方面为何要造假?本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将事件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通过对事件的参与者陕西省林业厅、地方政府、评审专家、周正龙、官僚系统、网络、傅德志、新闻媒体、国家林业局等在事件中的表现的描述,揭示了他们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并由此逐渐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逻辑。

本研究最终将这一逻辑用“体制性造假”来概括。

体制性造假是受到体制逼迫的产物,是地方政府在面临体制的困境时不得不为的选择,而为了达到体制性造假的目的,地方政府又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体制资源和力量来造假,“华南虎事件”讲述的也就是地方政府在体制困境之下如何“趋利避害”的故事。

体制性造假受到网络、媒体、公众等的制约,造假将使政府公信力受损,但造假又不得不为,因此地方政府凭借体制对专家的控制来造假。

为了掩盖造假行为,地方政府对信息加以严格控制。

但对信息的控制遭遇到网络、媒体和专家的挑战,他们既是体制性造假的障碍,又刺激地方政府不断动用体制维护造假。

而意在对造假进行惩处的制度又被体制歪曲,从而变相加剧了体制性造假,这更是一种吊诡。

关键词:体制性造假信息控制行政问责IAbstractIn 2007, the public focus on the Controversy of Huanan Tiger, and the doubt of why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to fake spur me to start this disquisition.This paper inextenso narrate the story, throw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tate Forestry Bureau, the local government, officeholder, the public, and the media, indicate the dominator behind them, then gradually get to the logic of the Controversy, and conclude it with "institutional fake".The institutional fake is caused by the unreasonable system, the local government have to fake in the dilemma caused by the system, in order to fake successfully, the local government use all his forces, the Controversy of Huanan Tiger is a story of how the local government fake in the dilemma.The institutional fake is enslaved to the public, the media, the public opinion, the validity would be damaged by the fake, but the local have no choice, so he has to use the experts to help to fake.In order to deceive the public,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to blank off all the information.But now the monopolization of information is challenged by the public, the media. They are the limiting factors of faking but also the accelerating factors, which is self-contradictory.Key Words:The Institutional Fake; Monopolization of Information;the Condemn to BureaucracyII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余华小说中的“父亲”

论余华小说中的“父亲”

余华小说中的边缘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他们在小说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如主 角的陪衬、故事的见证者,甚至是反派角色。这些人物虽然不是主角,但他们的 “狂”表现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边缘人物的“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们的行为往往出人意料,带有一种破罐破摔的放肆。例如,在《活 着》中,福贵的儿子有庆,他一边光着脚丫子跑,一边喊着“我是龟儿子”,这 种行为让人既感到好笑又感到心酸。有庆的这种放肆行为,体现了他在面对生活 的无奈和绝望时,以自嘲的方式来寻求心理安慰。
其次,“血”也象征着死亡和悲剧。在余华的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常常与 “血”在一起,这种既可能是直接的血腥暴力,也可能是隐喻的血脉相连。当人 物的命运与“血”在一起时,这种命运的无奈、无法预料和控制往往能给读者带 来强烈的震撼和反思。例如,《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他的卖血生涯就是 他一生悲惨命运的缩影。
创作体会方面,通过研究余华小说中的边缘人物“狂”,我深刻认识到“狂” 是一种强大的表现力,它可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存的不易。在我自己的写作 中,我也尝试运用这种“狂”的表现手法,让我的作品更加具有张力和深度。 “狂”也是我对抗现实压力和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方式,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给 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人性展现,让我们对 父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他们既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成长和不 足;也是一座灯塔,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在理解和感受这些父亲形象的我们 更应该珍视和感恩那份来自父亲的深沉的爱与付出。
参考内容
题目:论余华小说《活着》意象 的意义
然而,在余华的小说中,父亲并不总是被反抗的对象。有时候,父子之间也 会达成和解。这种和解往往需要在双方之间建立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基础。《许三 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与儿子许一乐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许三观为了让儿子能 娶到老婆,不惜卖血换取彩礼钱。尽管许一乐对父亲的行为不理解,但最终在生 活的压力下,他还是与父亲达成了和解。这种和解以家庭为纽带,让父子之间重 新建立起深深的亲情。

论《许三观卖血记》血的意义

论《许三观卖血记》血的意义

论《许三观卖血记》血的意义作者:叶红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7期摘要:《许三观卖血记》感伤、残忍,却不乏温暖与亲情。

小说以“血”为线索,描写了主人公许三观靠卖血度过了人生中一系列的苦难,并且战胜了生命中的苦难。

年轻时靠卖血,他娶了媳妇、养活了家,可是当老了再一次去卖血的时候却被告知他的血已经没人要了,由此,他的精神奔溃。

本文从“血”与生命、“血”与血缘、“血”与生存这三个方面来对《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命;血缘;温情[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11、血与生命的象征血,是维持生命的必要元素,失去血,就意味着受伤或死亡。

小说的主人公许三观得知自己的血可以换来巨大“利益”时,他在屋顶上嘻嘻哈哈笑了一阵,于是他开始跃跃欲试,到后来卖血成为许三观家里的主要收入。

许三观老家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一个贫民小镇。

血液,作为生命存在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从小说的一开始就被置于被买卖的关系。

鲜血已不只是生命存在的象征,而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条件和基础。

许三观并不是不珍爱自己的血,相反,他坚定地认为自己体内的鲜血就是摇钱树。

所以,卖血前要喝够水来稀释血,卖血后又要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来补血。

血,在许三观眼里成为了可以依赖的财富之源,正如他讲:“卖血的钱要花到刀刃上”。

血,是许三观觉得可以归自己支配,并且可以支撑自己以至全家能够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念所在。

“卖血”成为许三观一家度过困难和窘境的唯一办法了,卖血才能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2、血:血缘长期以来,“血缘”、“血脉”是我们维持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

小说主人公通过第一次卖血,娶了老婆许玉兰,许三观之所以能娶到许玉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也姓“许”,在向许玉兰父亲提亲时他说道:“你只有许玉兰一个女儿,许玉兰要是嫁给了何小勇,你家就断后了,生出来的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得姓何。

要是嫁给了我,我本里就姓许,生下来的孩子也不管是男是女,都姓许,你们许家后面的香火也就接上了,说起来我娶了许玉兰,其实我就和倒插门女婿一样。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同样是一个普通人“活着”的故事,相对于《活着》而言,这篇小说留下了更大的叙述空间,它着重表现人物的人性内涵,而不仅仅是命运对人物的压迫。

《许三观卖血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仍然承续了《活着》的基本主题——生命的受难本质。

所不同的是,《活着》里的福贵面对一次次无情的死亡打击仍然要顽强地活下来;而《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面对一次次生活的难关用鲜血开始了漫长的救赎。

对许三观来说,他对付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卖血”,但每一次卖血在余华笔下却又有着不同的人生内涵。

血在中国人的生存观念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血与生命几乎处于等同地位,本质上,血是“生命之源”,但许三观恰恰以对“生命”的出卖完成了对于生命的拯救和尊重。

许三观共有十二次卖血经历,除了开始和结尾的两次外,在剩余的十次卖血过程中,有七次是为了一乐,一次是为了二乐,一次是为了私情,一次是为了全家,其卖血的结果,也都基本上达到了许三观的预期效果。

他的血越卖越淡,但他的生命力却越来越强盛,他的血是为家庭、为子女、为妻子而卖的,他的生命自然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延续。

小说的关键在于,许三观先后用七次卖血来拯救一乐,但一乐并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妻子与别人的私生子。

在中国这个非常传统的国家里,妻子的背叛使丈夫丧失了男人做人的尊严,在道德观念的驱使下,许三观决心用自己的鲜血供养“别人的儿子”,显然需要经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承受内心的巨大煎熬。

许三观的卖血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行为,他的血也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商品的血”,卖血与施爱的过程超越了父与子的伦理范畴。

在这种伦理冲突中,许三观仍选择了为一乐卖血,足以体现了伦理温情的力量。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二)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

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

就是那么一点不循常情,成了英雄。

——王安忆《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的父亲是一位退休了的外科医生。

多年之前,这位外科医生给余华讲了一个关于“卖血”的故事。

成百上千个人在一位姓李的“血头”的组织下,长途跋涉五百多公里,从浙江一直到江苏。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卖血”。

这样的故事离我们今天已经很遥远了,我们听说过“献血”,但却不知道“卖血”是怎么回事。

于是余华提笔写下了《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不是为了告诉读到这本书的人什么是“卖血”,而是为了讲述一个“卖血为生”的人——许三观背后的人生故事。

相对于《活着》一书中的福贵,许三观的人生离我们更近,也更加自然和真实。

他是旧时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人民的集体群像映射,他的形象塑造更具普世价值。

当你读到这个形象的时候,你会不假思索地想,我是不是在哪里也认识这么一个许三观。

许三观也有可能不叫“许三观”,他有可能是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也有可能是任何一个在社会底层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小人物。

作为大时代之下的一个小人物,许三观的人生面临了诸多的苦难。

《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许三观如何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卖血,来不断战胜自己人生之中的惊涛骇浪,用自己单薄的力量去化解人生之中不断遭遇的噩运,最后捍卫家庭和幸福的故事。

许三观一生忠厚、善良,亦不乏担当和责任感,但却一生命途多舛。

为了活着而活着,是那个特定年代大部分底层百姓的缩影。

在当时的农村,卖血被当作检验一个男人体质是否强健的标准。

荒诞而落后的乡野理论,影射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农村生活的愚昧无知,以及由于愚昧无知而导致的悲剧性。

对于年轻的许三观而言,生活还没有给他出难题。

出于好奇,许三观跟着阿方和根龙第一次进城卖血,认识了医院里的李血头。

通过卖血,许三观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巨款——三十五块钱,并很快和“油条西施”许玉兰结婚了。

婚后,妻子生了三个儿子,许三观分别给他们取名为一乐、二乐和三乐。

许三观俨然走上了人生的巅峰,通过自己的奋斗,他过上了平静而安稳的生活。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

余华的作品,可以说是20世纪最后20年文学中的经典创作之一。

他描述个体命运的发展来阐述社会的历史境况,揭露出社会的真实面貌。

通过对“血”的意象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转折性和不确定性,从中反映的是中国社会急转直下的社会状况。

我们可以将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期间的创作看作是一个整体来研究:80年代的余华作品主要表现出的是强烈的“先锋精神”,看穿了文明的虚伪外衣,将“血”的内涵深意发挥的淋漓尽致;并在90年代的创作中将“血”的原本意义进行延伸。

余华的作品始终展现出他对人的存在、生命意义的不竭思考和执着思考。

一、“血”意象作为自然属性的意义在自然社会科学的理论下,血和气息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

因此,“血气”两字连用表达的就是生命:一方面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指的是生命体内部包含的热量的储存。

《活着》里就有这样的一幕,县长老婆难产,急需输血但是血库缺血,医生要全校的孩子出来验血,但却没有一个符合血型要求,只有有庆的血才符合要求,但血越抽越多,有庆的脸也越来越白,由此表示人体在失血过多的时候会导致气色也越来越差[1]。

而《许三观》中“血气”的运用就更加显著了:文章开头就出现了血气方刚的男青年,但是由于生活压力遭到了一次次冲击,随着男人们的年纪越来越大,本来的血气充足又因为卖血而荡然无存,最后身体都垮塌了,根龙因为卖血失去了生命,而许三观在年老的时候想再卖一次血,但是血头却嫌弃他年老体衰,身上都是死血没有活血,抽了血也没人要,只有油漆匠会要你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活的血是有生气的,而许三观年纪大了已经没有“血气”了。

血由于其自然属性能够延续人的生命,从生命意义的角度上来说,“血”可以通过自我更新来保持人得精神状态积极向上,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活力,还包括生命更替的循环轮回。

因此余华创作了忍耐力三部曲:《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在细雨中呼喊》,展现了普通老百姓在生活的艰难苦痛面前的自我调节方式[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因素(如心理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等)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事物,赋予他们一副更为熟悉、更易理解、更为可信的面孔。有时伪装得很充分。。。可是突然间,这个浅显明白的事情居然猛烈地向我们袭来,使我们难以招架。所有最美的建筑一下子全都崩塌了……我们的文学连它的最表皮也没动过” [6]( P252)。浩劫过去了,但原有的形式秩序却依然被坚定地认为是真实的。于是余华们愤起形式的暴动,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拆解意识形态与现实的想象关系。“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们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 [7]( P160)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卖血”使许三观超脱各种“意义”而回到自身生存的筹划之中去,可是“卖血”却是“卖命”,它时刻威胁着生命。以卖命来求生存,这一荒诞逻辑不正反映了国人对世纪末的生存境况的欣喜与惶惑吗—经济、商业把人从政治、历史中救赎出来,可未及喘气之际,它那不可歇止的力量好象又把人卷人“卖命活命”的荒谬旋涡。面对滚滚而来的市场大潮,“卖血”一词业已道出国人面对新的商业逻辑和生存境况的几许仿徨与优虑—生命之舟依然漂泊不定,未来仍是未知。面对新的境遇,余华也感到惑,他没能找到一个确定的方向。但不管如何,在这个世纪末,经过百年的苦难、战争、革命、动乱、迷惑的中国人,终于抓住了自我救赎的最后一根稻草,一种凡俗生活中的坚韧。尽管有点晚,但总聊胜于无。血经过从神性的象征被贬为无所指的物质,终于又回到了人间,闪耀着感人的生命质感。
动脉里的血“哗”地一片涌出来,像是倒出去一盆洗脚水似的……然后我才倒在地上,我仰脸躺在那里,我的鲜血往四周爬去。我的鲜血很像一裸百年老树隆出地面的根须。我死了。---《死亡叙述》
鲜血此刻畅流而下了,不一会工夫整个嘴唇和下巴都染得通红,胸膛上出现了无数歪曲交叉的血流,有几道流到了头发上,顺着发
二、90年代:向死而生的凡俗生活
在血的描写中,余华“夸张对身体的自残及伤害,并由此渲染生命荒凉虚无的本质。以及任何人为建构意义的努力—从记忆到历史的书写—的无偿”。 [9]( P121)人生充满了荒诞与苦难,死亡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悬临”,随时随地都会来临,而且必然来临。那么人是应该漠不关心地滑向死亡,还是对它有所作为呢,“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华仍在追问与思索。在追问与思索中,他完成了三部中长篇:《呼喊与细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这种颠覆并不简单地只是个修辞形式的问题,它们有“自身独立的积淀内容、带有它们自己的意识形态信息,并区别于作品的表面或明显内容”,是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 [5]( P86)血的意象的形式颠覆隐含着特定的历史动机。传统的形式建立起意识形态与现实的想象关系,承诺了文明与秩序(当然还有更多)。可经过了文革,人们发现,面对暴力与喧嚣,文明只不过是一条斑驳的标语,秩序也仅仅是脆弱的装饰,人们置身于文明秩序中的安全也并不真实可信。正如对余华有相当影响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罗伯·格里耶所说:“一些边缘的文
学界对余华小说的研究已抵达许多方面。可是,其中血的意象的丰富内涵,至今仍未引起关注。因此,本文企图抽取出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管窥鑫测,探讨其独特意蕴。
一、80年代:意识形态的形式颠覆
在第一篇引起人们注意的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余华便表现出他对血非同一般的体验:“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用血液的气味来比喻汽油味。既然从人体里流出来的血液也如汽车中漏出来的汽油一样,那是不是意味着人本身也如同一种无生命的冰冷的机械装置呢?血以及人的身体都已非人格化,非生命化了。余华就是以这种对血对生命的独特感受进人人们的视野,并日渐“沉湎”:
《许三观卖血记》作为思考追问的重要总结,题目就点明了作品“血”的主题。作品通过许三观一次次的卖血再现其内心关于生存与苦难、爱的真实表达:他卖了血才娶了老婆;一乐砸破方铁匠儿子的头,他卖血赔偿医药费;家人饥饿得无法支撑了,他卖血让大家吃上一碗面条;林芬芳折断了腿,他卖血买补品……到故事最高潮,一乐得了肝炎要住院,他更是一路卖血到上海,差点连性命也丢了。作家一次次把他们投置于生与死的临界点。在漫无边际的苦难的万丈巨澜中,个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
摘要:血的意象在20世纪中国小说中具有非凡意义,铭记着时代风雨中民族的命运与生命的历程;余华的小说是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该文试图从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切人,分析其意象模式及内在律动,揭示其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探讨血的意象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神圣伟大的意义”,它一直沉默着。可风雨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在这毛茸茸的凡俗生活底下,流淌着一种坚韧的生命的张力。正是它,在千百年的风雨飘摇中,如一束曙光穿透密云与迷雾,默默地照亮着,支撑着生命的进程。
容的强烈构成了巨大的反差。而我们记得传统的写法却不是这样的:
血水正从他们身上涌出,流泻在地上。火光中,滩滩血水,闪烁着腾腾热气和耀眼的红光。齐晓轩苍白带血的脸上霉出冷笑,让鲜血从洞穿的身上流出,染遥了脚下的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血从革命英雄的身上流出,染红大地,染遍红岩。这土地(国家)是英雄用鲜血染红的,是英雄的鲜血献祭换来的。这是一种崇高的象征。当血的意念与国家叙事紧密联系时,它的象征力量就转化为现实。类似的描写在小说写作中不断重复,巩固了意识形态与现实的想象关系,形成了关于血的象征修辞的逻辑秩序。而在余华小说中,鲜血不再如染遍红岩那样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而仅仅是一种残酷的暴力奇观。余华的鲜血意象是对传统写法中关于血的象征修辞的逻辑秩序的颠覆。如果说传统的现实主义血的意象描写,像燃起炽热煽情的火焰,企图让人热血沸腾;那么余华就是在不动声色中猛地往你心脏注人一把冰碴子,让你感觉灵魂的颤栗。
我们发现,自《呼喊与细雨》后,余华逐渐收起他对血不动声色,冷漠细致的描绘。特别是《许三观卖血记》,通篇写卖血,却从没出现过对血的直接描写,血成为一种行文的意念,贯穿运行于整个文本之中,不再“流出来”了。这说明,余华对血的思考进一步深人了,在血无用也无谓的流失中,抓住了一点用处。血为生命而存在。死亡是无法回避的,余华让许三观等直接面对个体的死亡,把丧失于各种“伟大神圣的意义”之下的关于人自身存在的意义呈现了出来,面对由对死亡的“畏”敞开的威胁,因负重而激起热情,解脱了常人的幻想而更加实际,在向死生存中获得自由。[11]( P314)这种对死亡绝望的反抗,赋予了这荒谬苦难的世界以意义。那种“老子死也要活着”的生命意义,是人类引以自豪的生命向力,它绝不是一般的道义、勇气、良知等概念所能阐释的,而需要用鲜血,用生命本身才能注解。这就是血的“价钱”。大量凡俗生活的细节流诸作家笔端:许三观对妻子的贞操(处女之血)的耿耿于怀,对一乐的血统不能释怀,对血缘的认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烦琐醒级等等。这说明主角也不是什么文明先进可歌可泣的高大形象。它拒绝意识形态的观照和“本质规律”的乌托邦冲动。所有的脆弱卑微和高贵卓越都在这平凡琐碎的生活之中。虽然,面对各种
体生命如一叶扁舟般渺小与卑微。苦难总来得莫名其妙然又不可抗拒,它就像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境遇,一种无时无刻不笼罩在人生过程中的云璐。卖血,就是许三观等弱小生命直面存在,自我拯救的唯代方式。血,是生命之著原。“你先是把力气卖掉,又把热气也卖掉,剩下的只有命了,你要是再卖血,你就是卖命了。”以卖命去抗击苦难以求生存,像西西弗不停地把巨石推上山顶一样荒诞,无助与无望。然而他们“对于荒诞有一种激情。荒诞的人不会去自杀:他要活下去,但不放弃自己的任何信念,他没有明天,不抱希望,不存幻想,也不逆来顺受,荒诞的人在反抗中确立自身。他满怀激情注视着死亡,死亡的眩惑使他得到解脱。”[10]( P58)就在这荒诞的反抗中,生命的意义就自然而然地涌了出来。许三观最大的荣耀就是他还能用卖血这种方式来对抗历史苦难的冲击,从而证明其自身的生命能量与价值。所以,当老年许三观最后去卖血,被年轻血头拒绝并辱之为“猪血”时,他感到伤心,痛哭流涕。这看似荒诞不经的细节,却向我们陈述了,血是生命存活的质素,其价值就在存活自身体现,失去这种质素或其价值,便是虚无与死亡。许三观的伤心正是对虚无与死亡的恐惧。
关健词:当代文学;血的意象;余华小说;形式的意识形态
余华的小说对当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在他的小说世界里,“血”就是“主导意象母题”。它反复出现,形成其自身的内在律动及特有的意象模式。血的意象就像是余华小说的注册商标一样,赋予小说独特的个性和神奇的质感,蕴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
对小说进行意象批评是相当重要的。虽然意象在鸿篇巨制的小说中犹如沧海一粟,似乎它只是一种微小的点缀。但正如细微的细胞核里隐藏着生命的一切秘密一样,“意象抓住最富本质性的瞬间,将‘存在’的真相凝聚在某个特定的‘形质’上,不断地把人引向深处。”[1] (P47)所以古人把“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作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的重要部分。[2]( P开”、“去蔽”,“本真的意象使不可见者被看到并因此想象这不可见者存在于对它来说是陌生的某种东西之中”。 [3]( P204)因此,叙事中意象的浮现,更能展现人的深层意识及存在的幽深境界。一叶知秋,对意象的考察就成为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
余华的写作,无疑是20世纪最后20年文学最美的收获之一。他以个体命运折射出生存的历史境况,展现社会、历史的真相。通过对血的意象的管窥蚕测,我们可以看出,余华血的意象的转折性发展和未确定性,以及它与中国社会急避转型的关系。其80年代与90年代的写作构成了一个整体:80年代,余华以其卓越的“先锋精神”,刺穿虚伪的文明的外衣,把“血”从外加的意义秩序中抽离;从而使(90年代创作中)血作为生命物质的本原意义得以呈现。贯穿其中的是余华对人的存在、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与默默关怀。余华以犀利的笔触穿透生存的表象,超越个别情感经验,表达了人生宿命的形而上的思索与追问。血的意象正是这些思考与追问的载体,因而具有一种超越的文化意义。
余华把传统的写实文类的范畴推到危险的极至。面对余华用“虚伪的形式”呈现的“现实一种”,人们感到陌生,更惶惑莫名。事实上,这种惶惑不安并不是因为那种“现实”太陌生,而是太熟悉了,它折射了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恐惧:“那不可名状的原初暴力啃啮你我的心灵及身体;现代历史中的种种运动只是有迹可循的症侯,却无从解释一代中国疗之不愈的创痕。从那创痕里,余华看到的一场‘华丽的’大出血,大虚耗。”[8]( P121)余华并不想天真地通过对现实的简单改造来改变人的生存状态,他收起廉价的感情投人,把外加的“修饰词”加上括号,悬置起来,将鲜血的本来样貌呈现出来,使其作品中对鲜血的展示与把握获得一种超出日常经验的纯粹和透彻—那正是历经血雨腥风的人们“内心的真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