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暴力情节
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探析
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探析作者:张蓝月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5期摘要:暴力审美以及死亡叙述是余华先锋小说的主要特点,本文主要对余华小说暴力审美以及死亡叙述加以分析探讨。
余华小说不用以往小说注入过多情感到小说当中,他用冰冷残酷的语气叙述故事,表现了世界的丑陋荒诞残暴的一面。
通过暴力和死亡,作者表达了人性恶的主题思想,余华钟爱死亡以及暴力的叙述,其实是反映社会的残酷以及人性的丑陋。
关键词:余华小说;暴力审美;死亡叙述余华是在先锋小说家中具有很大名气,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以及死亡叙事的方式与其他作家相区别。
暴力审美以及死亡叙述是余华小说的显著特征,小说的角色在余华的笔下像牲口一样被现实无情肢解,余华小说世界是冷酷残暴以及无情的,余华的小说表现了人性世界恶性的一面。
余华小说中暴力以及死亡的主题贯穿着他整个小说创作生涯,揭示了人性恶以及现实的残暴。
余华对现实的描写是暴力的,他的小说描写的血型残酷又荒谬的世界。
通过将暴力和死亡具体化以及夸大化,表现了作者个人的精神结构,作者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他对暴力与死亡的叙事其实也是反映了文革时期的社会的血腥残酷暴力以及荒谬。
1暴力写作方式余华小说主要表现暴力与死亡。
余华的小说主题大部分是对人性恶的描写,暴力以及死亡两个主题思想贯穿他的小说。
通过残酷冰冷的笔调描叙暴力,运用的主要写作方式包括两种,主动描写以及侧面烘托1.1主动描写余华小说的主动描写是他对暴力场面的直接描写。
暴力直接描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例如《死亡叙述》的命案现场描写。
《死亡叙述》对场面的描写细致到位,不是直接描写死亡而对过程细致描写,因而显得异常残忍冷酷从而震撼读者内心;其次,利用紧张情节制造恐怖气氛。
例如《兄弟》小说中宋凡平被杀的镜头描写,全面表现了宋凡平死亡过程。
对红卫兵折磨宋凡平的过程的情节安排紧密,从而小说的恐怖暴力氛围很浓;最后,杀戮的情节描述体现了余华小说的主题思想,通过描述暴力过程以及渲染死亡,从而将读者带入一个血腥暴力的世界。
用温情触碰疯狂——鲁迅与余华笔下的暴力与疯人描写
疑 和否 定 态 度 。
是《 铸剑 》 中三头同咬的血腥场面也具有戏剧化 、 黑色幽默
的效 果 。从暴 力 记 忆 开 始 我们 就 可 以看 出鲁 迅 更 为重 视 的
是身体暴力掩 盖下 的精神暴力 ,如果说 阿 Q被砍头示众 ,
鲁迅和余华都看 到了异化 人性 的本质并 通过不加掩
饰 的 方式 向人 们 展 示 黑 暗 的 现 实 和 丑 恶 的 人性 , 成 了对 形
在这个 意义上 , 华更加冷血 , 余 他更重 用“ 身体 ” 的非 理 性思考 , 为身体暴力本身就 是个体精神 的外化 , 认 各种
阴 森 可 怕 甚 至 使 人 恶 心 的 细 节 停 留在 外 在 行 为 的 描 述 层
己被 吊着 打 并 不 写 打 得 怎 样 的 皮 开 肉绽 、 肉横 飞 。 即便 血
次上 ,暴力景观是余 华早期小说 的基本 色调 ,贯穿始终 :
如 :十八 岁 出门远行 》 《 《 、 四月三 日事件》 《 、河边 的错误 》 、
《 现实一种》 等等 。 余 华 以血 淋淋的 肉体 给我们提供一个 野蛮 的暴力 图 景 。我们领略到了余华叙述的力量 , 一种具象化 、 直观化的 描述 , 他没有像鲁迅那样因太多的文化顾 虑带来对 自己叙 述 的节制 ,他笔 下的世界完全就是一个血腥 的屠 宰场 , 在
感悟 , 一种 异 化 的 反抗 。 是
【 关键词 】鲁迅 ; 余华 ; 暴力; 疯人
【 图分 类 号 】 I1 【 中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0 — 0 6 2 1 )5 0 3— 2 0 9 3 3 (0 10 — 0 5 0
浅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浅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一、选题的意义余华,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小说《兄弟》的出版,又引起了一阵研究余华的热潮。
对于余华的研究,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发表的论著数量众多。
对于余华的暴力叙事的研究作品数量众多,同时探讨余华暴力叙事的原因的文章也不再少数。
前人的研究一般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经历;五年职业医生生涯;对暴力泛滥的文革记忆;文坛潮流的变化;对世界本质的个人理解;外国文学的影响等。
对人性的个人理解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就侧重从余华对人性“恶”的本质理解来进行探讨,说明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1、余华暴力叙事的主要表现。
2、余华暴力叙事形成的原因及暴力背后的关于人性“恶”的本质的探讨。
3、余华暴力叙事对先锋文学的影响。
三、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思路)步骤:1、阅读余华的相关作品,获得作品中的有关暴力描写的基本情况。
2、搜集关于余华暴力的研究资料,《兄弟》《现实一种》《余华论》《余华评传》等,了解余华暴力叙事的研究成果。
3、总结,说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方法:搜集资料、对比阅读、分点论述,总结概括思路:资料研究——搜罗信息——理论准备——对比参照——整理思路定提纲四、毕业论文提纲余华的暴力叙事在中国文坛都是少见的,使余华一直站在评论界的风口浪尖。
除了余华自身的一些因素还有国内的环境因素,外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就从余华对人性“恶”的本质的理解,对余华小说暴力叙事进行探讨。
一、暴力叙事的具体表现1、对他人的暴力。
《黄昏中的男孩》中的水果摊主对男孩的毒打;《现实一种》中皮皮对堂弟的扇耳光后获得的快感,以及山岗和山峰两兄弟的自相残杀,以及医院中的一系列的解剖;《河边的错误》中的疯子反复杀人,隐含着人的暴力本能,马哲杀疯子何尝不是人的暴力本能的表现。
因此暴力是人性的一种本能,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性中的“恶”的具体表现。
由救赎到狂欢——从《一九八六》、《兄弟》看余华关于“文革”暴力叙事的转换
由救赎到狂欢——从《一九八六》、《兄弟》看余华关于“文革”暴力叙事的转换邓长亮【摘要】The violenc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as the theme that YuHua presented and pondered with strong desire in his novels,and some of them that mattered the violence showed us the Aesthetics of Violence.The exaggeration about the violence essentially reflects the tense relations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reality.The novels in different timesof YuHua showed the way to deal with the tensity.1986,an early works of YuHua and his latest novel Brothers,that showed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violenc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Through the text perusing ofthe two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YuHua,the article showed us the conversion of violence depiction abou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文革"暴力是余华在小说中极力呈现和思考的主题,一些涉及暴力题材的小说显现了"暴力美学"。
这种对暴力的极端渲染,其本质原因是作家和现实存在的紧张关系。
余华不同时期的小说体现了处理这种紧张的方式,在早期的《一九八六》和近期的《兄弟》中,余华表达了对"文革"暴力不同的看法。
人生的质问——论余华的暴力叙述
( 北华 大学 文 学 院, 吉林 吉林 12 3 ) 303 摘 要 : 华的小说 充斥 着大量 的血 腥 和 暴 力描 述 , 余 对读 者 的 感 官构 成 了很 大的 刺
激 。 实际上 , 那些暴 力血腥 和赤裸裸 丑 恶的 外在 表 象下 , 作 家对 于社会 , 于人 生 , 在 是 对 对
第】 0卷
第 5期
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U N LO E H A U I E ST ( oi c ne) O R A FB I U N V R IY Sc l i cs aSe
Vo.1 No 5 1 0 . Oc. 0o t2 9
20 0 9年 1 0月
人 生 的 质 问 — — 论 余 华 的 暴 力 叙 述
的表达 。在 这种情 况下 , 术 中 的暴 力描 写 就是 最好 的实 现人 性解 放 的途径 。只有 通 过 大量 的暴 力 描 艺
写 才能 释放人 性 因受 到压 抑而导 致 抑郁 的心 理现 实 , 而化 解 人性 与现 实之 间 的紧张关 系 , 从 实现 对 以往 残 缺不 全 的人 生 的补偿 。今天来 看 , 这种 超越 和 补偿 是 付 出 了矫枉 过 正 的 代价 的。余 华 在他 的小 说 中 把这 种反 拨做 到 了极致 , 至达 到 了迷恋 的程 度 , 甚 这不 能不说 是 作家 的一 个缺憾 。
收 稿 日期 : 0 9—0 — 7 20 1 0
作者简 介: 王英洁 (9 6一) 男, 17 , 吉林省吉林市人 , 北华大学文学院讲师 ; 日红 (90一) 男 , 曾 16 , 吉林省吉林市 人, 北华 大 学 文学 院 副教授 。
ll ・ 6
浅论余华《兄弟》的暴力叙事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论余华《兄弟》的暴力叙事马越 辽宁大学作者简介:马越(1993.3-),女,山东省临朐县人,辽宁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8-053-01引言:余华是中国当代作家,同时也是先锋作家的代表。
2008年余华的《兄弟》一书正式出版,该书获得了法国著名的《国际信使》周刊设立的“首届《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派作家酷爱叙述暴力。
这些作家扎根于“文革”,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记忆使暴力色彩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
余华的《兄弟》一书依旧有暴力叙事的体现。
只不过,暴力话语在小说中不再仅限于血腥暴力,还体现了一种金钱所带来的软暴力。
本文将对《兄弟》一书中的暴力叙事进行分析。
1、暴力叙事的展现《兄弟》一书主要围绕生活在小镇中的异父异母兄弟宋钢和李光头展开。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文革中的故事,是革命名义下的血腥暴力;第二个部分的故事是欲望解禁下的金钱暴力。
余华曾在《兄弟》一书的后记中写道:“这是两个时代相遇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时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时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
”上部在“文革”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中展开,书中所呈现出来的暴力都是前所有的。
其中红袖章将本想逃跑去上海接妻子的宋凡平活活打死的场景至今仍深深地印刻于笔者的脑海中——“六个红袖章捡起地上打断了的木棍冲了上去,他们劈头盖脸的打向了宋凡平。
……六个红袖章围着他一顿乱踢乱踩,还将这段以后锋利的木棍像刺刀一样往宋凡平身上捅,有一根木棍捅进了宋凡平的腹部,宋凡平的身体痉挛起来那个红袖章又将木棍拔了出来,宋凡平立刻挺直了,腹部的鲜血呼呼地涌了出来,染红了地上的泥土。
”余华通过细腻的描写使“文革”时期血腥暴力这一侧面跃然纸上。
除此之外,孩童的世界也有着成人世界的影子。
另类的写作——余华暴力小说背后的人性问题
综合研究幸福生活指南 2020年第02期239幸福生活指南另类的写作——余华暴力小说背后的人性问题李 娜辽宁省海城市王石中学 辽宁 海城 114203摘 要:余华,在当代作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作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力。
从《在细雨中呼喊》到《活着》再到《现实一种》等都给人们带来了精神财富。
在他的小说中有很多关于暴力的描写,《现实一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他童年的生活环境、时代的影响以及内心的渴望都导致他的小说有暴力倾向。
余华小说的暴力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肢体分解、死亡、自残等。
这些表现形式都出于一种人性的罪恶、欲望。
非理性、理性与非理性、纯理性的暴力。
余华的这些描写都带有一些人性的思考,对生活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暴力;人性;思考莫言曾经这样说余华“一位古怪而残酷的青年小说家以他的几部血腥的作品震动了文坛,一时间大部分评论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①这足可以说明余华小说中充满了暴力、血腥。
余华对其是这样解释的:“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了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让奴隶们互相残杀,奴隶主坐在一旁观看的情景已被现代文明驱赶到历史中去了。
可是那种形式总让我感到是一出现代主义的悲剧。
人类文明的递进,让我们明白了这种野蛮的行为是如何威胁着我们的生存。
然而拳击运动取而代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对野蛮的悄悄让步。
即使是南方的斗蟋蟀,也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暴力正如何深入人心,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为装饰”② 余华小说中暴力描写很多,追究其暴力倾向的写作原因到底是什么?他小说中的暴力表现形式又是怎么样的?暴力背后的人性又是如何?下面的论文就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非理性 暴力本身呢,是属于人的一种本能,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中国,对中国进行了血腥的杀害,那时候人已经不称为人了,是一种杀人的工具,杀出了兴奋,杀出了快乐,存在一种报复心理。
那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人就得这么做,那么在现在的和平时期呢,会不会有这样的暴力呢,还说余华的《现实一种》在里边深刻的体现了在暴力之后的人性,在小说里,皮皮对他弟弟的折磨,皮皮是一个小孩,他没有理性的思考,做什么事都是来自于直觉,他认为快乐的事他就去做。
余华小说作品中的暴力元素解读
余华小说作品中的暴力元素解读作者:赵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4期摘要: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小说作品具有明晰的特征,其中暴力抒写堪称一个显著标签。
余华小说作品中的暴力元素不是为了制造“吸引力”,而是重在观照社会和人性,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余华;暴力元素;小说创作作者简介:赵宇(1977-),男,江苏仪征人,汉族,教育学硕士,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1.引言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先锋派作家,余华(1960- )从1983年发表小说《第一宿舍》以来,先后创作出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中篇小说集《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战栗》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经典作品。
纵览余华几十年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作品蕴含着较为清晰的暴力元素,他曾经自己做过统计,仅1986年,他写的小说里,就有36人被杀或是自杀,[1]某程度上说“暴力情结”已经成为余华小说创作的一个标签,本文下面就从余华小说创作“暴力情结”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进行简要论述。
2.余华小说创作“暴力情结”的成因2.1 童年经验。
人类每一性格特征或情感倾向的形成往往与其童年经验密不可分,余华小说创作对暴力的“钟爱”自然也不例外。
“童年经验”主要指在童年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生命体验,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
[2]出生在医生家庭的余华不仅经常目睹鲜血和死亡,他多次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到“我父亲每次从手术室出来时,身上都是血迹斑斑……手术室的护士几乎每天都会从里面提出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3]而且很少得到父母的悉心关怀,父母经常把童年余华和哥哥锁在家里,而他总是受到调皮且不负责任哥哥的欺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余华的暴力情结。
论余华早期_暴力_小说的两种向度
余华所谓的“虚伪的形式”, 其实就是一种打破经验、常识和 事理的叙事方式,这种形式可以 释放作家的想像力,比中规中矩 按照经验事理叙事的方式更自由 地接近世界的本来面貌。由此可 知余华在他的作品中追求一种完 完全全的“反常理”的经验秩 序,他认为这样才可以“无限地 接 近 事 实 ”。 但 是 , 这 种 完 完 全 全 “ 反 常 理 ”、 与 现 实 经 验 秩 序 唱反调的形式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任何的想象与虚构必须构建 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如果固执地 坚持这种叙事方式,一味地依靠 想象而不重视客观的现实,只会 使作品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余华 多次提及他受卡夫卡的影响。诚 然,卡夫卡确实颠覆了那种中规 中矩对现实存在的书写的小说叙 事方式,比如 《变形记》 里主人 公格里高利起床后居然发现自己 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地洞》 中 “我”渴望在地洞里建立一个与 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的荒诞变 态心理等等,卡夫卡确实给我们 呈现出一个怪诞、反常理的世 界。像 《变形记》 里格里高利变 形为甲虫的事情就完全不是现实 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个情 节似乎比余华小说中夸张的暴力 还 要 “ 反 常 理 ”。 但 我 们 必 须 注 意的是,卡夫卡小说的这种“虚 伪的形式”只是在一些情节上的 反常,而小说整体是真实的,它 们是建构在真实的生活、真实的 人、真实的情感和心理的基础上 的。比如 《变形记》,尽管格里 高利变形为大甲虫这个情节很反 常,完全是作者卡夫卡的想象与 虚构,但他变形之后的生活以及 他周围人的生活、情感、及环境 等都是完完全全的真实,这就使 作品整体上是真实可信的。而其 中“变形”这个“虚伪的形式” 恰恰使他所要表现的真实更为内 在、更加有深度,在审美上也达 到更好的效果,从而更自由地接
《一九八六年》 是余华“暴 力”主题小说的一部力作。这篇 小说旨在揭露、鞭笞“文革”中 暴力及对人的压抑,对其进行深 刻的反思。小说并没有直接描写 “文革”,只是以“文革”作为一 个大背景,讲述了一个本本分 分、“对学生不错”的历史老师 在“文革”中被抓走后失踪十年 后回到家乡,十年过去了,“文 革”结束了,而这个老师却疯 了。小说也没有直接叙述这个老 师所遭受的不幸,而是写疯子作 为“文革”的受害者,他在此过 程中目睹了各种暴力,而且因为 曾经在学校教历史的时候他就对 历史上的刑罚很感兴趣,在他被 强权迫害却无力与之对抗的同时 又不甘于沉默忍受痛苦,于是在 内心最原始、最古老的暴力渴望 的驱动下,在疯狂的幻想当中放 肆地对周围冷漠的人们施以暴 力,并且最后借助自己研究过的 古代酷刑在众看客前自戕,批判 人们对“文革”的麻木的态度并 唤醒对“文革”的反思。同样, 小说 《一九八六年》 描写的暴力 场景更加血腥、更加震撼,余华 细致到冷酷地对疯子自戕的过程 进行极尽详细地描绘:“他嘴里 大 喊 一 声 : ‘ 劓 !’ 然 后 将 钢 锯 放在了鼻子下面,锯齿对准鼻 子。那如手臂一样黑乎乎的嘴唇 抖动了起来,像是在笑。接着两
从《现实一种》看余华小说的暴力叙事蕴含
从《现实一种》看余华小说的暴力叙事蕴含作者:周颖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5期内容摘要:余华八十年代的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充满鲜血、暴力与死亡的世界。
尽管暴力叙事也曾盛行于同期的中国文坛,但如果从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取材、细节的“暴力”以及“暴力叙事”所蕴含的人性张扬来观照,我们将会真切地感到余华的描写暴力并非是为暴力而暴力,而是想通过暴力让人们清醒地审视自我审视世界,用颠覆和解构亲情的手段来从反面传达出特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现实一种》暴力叙事人文关怀余华是中国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也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他在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创作中,通过超乎常人的平静与冷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鲜血、暴力与死亡的世界。
诚然,在先锋小说作家群中,余华并非热衷暴力叙事的孤例,但他却并未停留在对暴力和血腥的展示与品鉴之上。
这个“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渣子”[1]的余华,试图借助内心暴力倾向的抒发与宣泄,用极其“冷漠”的态度和反传统的叙事手法来道出人性的恶不是特殊存在于某个个体身上,而是或明或暗地存在于大众普通人身上。
《现实一种》中的余华打破传统中亲情血浓于水的温情,以冷酷的笔调完成了对人性阴暗面的一次纯粹的揭示,而这种揭示“人性背后最真实地残忍和暴力”正是作者想唤起人们对于自身的审视和醒悟,这种创作也体现了一种作家式的人文关怀。
一.取材的“暴力”《现实一种》取材简单,并没有从很复杂的题材入手,而是从家庭的各种亲情关系着手。
围绕“亲情”这一血缘关系,推动故事情节,展示了人性的罪恶,亲情的颠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揭示了人性的残忍和荒谬。
小说颠覆正常的人性道德伦理:皮皮无意中摔死了堂弟,而被自己的叔叔山岗踢死,山峰为了替儿子皮皮报仇又折磨死了山岗。
本该天真可爱的孩子却天生嗜好“暴力”;本该疼爱孙子的奶奶却冷眼旁观孙儿的死去,只顾自己;本该有着深厚的“母子情”的山岗和山峰两兄弟却“讨厌”自己的母亲;本该相濡以沫的两夫妻却总是以打架解决问题。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余华在创作《现实一种》时,他以零度的笔触中性客观的描述着山岗 山峰一家。鲜血横飞在这个冷漠的家庭里,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被亲人 残酷的夺走。在这个大家庭里,兄弟之间互相残杀,最终全部走向毁灭 的命运。赵毅横先生称之为“对中国的家庭伦理的无情颠覆”。⑴难道 余华写作时就没有一幺幺情感吗,他变得麻木了吗?自然不是,余华在进 行写作时,是幣铸了丰富而恢弘的情感的。他只是把内心的情绪压在理 性的脚下。将这桩事件客观,冷静的叙述出来。他相信,最真实的才是 自己作品所追求的。他的文字是疯狂的,而是最真实的,因为这一切都 源于内心。他自称“《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 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汹涌般涌动着,这是从丽梦出发抵达 梦魇的叙述。"⑻
前言
“零度写作”究竟有何等魅力,何以吸引众多文人在它的指导下潜心 创作?先锋小说家余华是怎样借用“零度写作”,融进自己的小说暴力 写作?解开这两个谜团,我们便知道余华小说暴力的另一侧正是“零度写作”的牵引。一起感受余华小说的暴力美学,领会“零度写作”的独 特魅力。
一、“零度写作”的起源和传播
㈠、“零度写作”的起源
colours to a them ,violent,
zero
writing, spreading
an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reation of novels by yuhua,
analyzes violence, blood, death in its work in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cause of formation, and reveals the "zero writing" the great charm.
浅谈余华小说的暴力
以其独 特 的直 面 内心 的写作 方 式跨 越 9 O年 代 中国文坛 的余华 , 起 了一道 眩 目的光 束 。其 亮
作 品 中展 现一 幅幅充满 血腥 的受虐 图景 。名 字渗
化 的直 接 展 露 , 可 以说 是 鲁 迅 《 人 日记 》 也 狂 里 “ 人 ” 题 的 又一 次续 写 。余 华 将 曹 雪 芹 为 大 食 主 观 园女 提 出的“ 千红一 窟 、 艳 同悲 ” 万 的女性 悲 歌 再 次 还 原 到 历 史 真 实 的 土 壤 里 , 我 们 闻 到 了 让 “ 典爱 情 ” 古 的血腥气 。 《 界 如烟》 示 了 落 后 乡 村 里 的愚 昧 与 残 世 展 忍 , 个 花季 少 女 的现 实魔 窟 。丧 失 父姓 的 6在 一 妻 子死后 , 六个 女 儿 先后 以三 千 元 的价 钱 卖 到 将
第2 5卷 第 4期
20 09年 4月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 )
Ju a o G i o dct nIstt Sca Sine or l f u huE uai tue( oi c c ) n z o ni l e
V0 _ 5 No 4 l2 . . Ap . 0 9 r2 0
这 里余华 冷漠地 写 亲相食 的历史 事 实 , 并且 极 其 敏 锐地 点 出
首 当其 冲 的被 食 者是 从 未 挣 得 “ ” 人 的地 位 的 中 国女性 , 这既是 对 长期 以来 被 忽 略 的 中国食 人 文
与生存 等抽象 主题 构成 了其小 说世 界的全部 。 暴力在余 华 前期 的作 品中 占有 很 大 的 比重 , 我们 在 《 典 爱 情 》 《 事 如烟 》 《 古 、往 、 现实 一 种 》 、 《 一九八六 年》 等作 品 中感 受 了震 撼人 心 的暴 力 。
浅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
44浅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韩晓濛 山东行政学院摘要:在中国,余华是八十年代文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以先锋派代表作家的姿态异军突起。
在其早期的作品中最具特点也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对“暴力”“死亡”的关注,这使余华在文坛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叙事方法成为当代文学中颇具争议性的文学现象之一。
余华早年的经历使他对于暴力、死亡有着异于常人的感受与理解。
其作品打破以往的传统,将死亡的过程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此来表现他对死亡的认知,从而达到唤醒人性的目的。
关键词:暴力;死亡;人性在余华的早期作品中,充斥着暴力、血腥、恶与死亡,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死亡气息,笼罩着让人战栗的死亡阴霾。
他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创作手法,颠覆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历史、常识。
在他的特定情境下,父子之间不再是“血浓于水”,夫妻之间不再是“举案齐眉”,朋友之间不再是“温情脉脉”,通过亲人、朋友间的争执与互相残杀否定了世俗所认同的纯真感情,证明冷漠与仇恨始终存在于人与人之间。
本文将结合余华自身的成长经历及其多部作品中关于暴力的描写和对现实的指正分析,解读其暴力叙事的成因及对暴力叙事的情感态度与思考。
一、余华暴力叙事的个体成因(一)成长背景约瑟夫·洛斯奈曾指出 “儿童在幼年期间对环境中的人、事或物的体验,多半影响成长后的生活方式。
”[1]也就是说一个人童年时期的行为习惯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转变成早期的经验在人的潜意识中被保留,成为自己独有的行为习惯,并在之后的生活中不自觉的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余华童年时期因为父母的工作而长期处在充满着血腥与死亡的医院环境中,使他经历了异于常人的恐惧、焦虑和痛苦。
这些经历在他长大后依然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他的创作活动,“我对叙述中暴力的迷恋,现在回想起来,和我童年的经历有关……我父亲每次从手术室里出来时,身上的手术服全是血,而且还经常有个提着一桶血肉模糊东西的护士跟在后面。
当时我们家的后面就是医院的太平间,我可以说是在哭声中成长起来的,我差不多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哭声。
欲望下的暴力书写——解析《兄弟》中的暴力叙述
一
脉, 鲜血喷出两米高 ; 孙伟的父亲在被折磨得满身烂 疮之后毅然用铁钉钉进头颅而死。这时我们又看到 了那 个 血管里 流 着冰 碴子 的余 华 。
依 然屡屡 出现 , 所以我们说, 余华对死亡和暴力 的叙述是 一种不 自 觉 的迷 恋。
关t 词: < 兄弟> ; 暴力叙述 ; 欲望 中圈分类号 : E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缩号: 1 0 0 8 -3 8 9 8 ( 2 0 1 3 ) 0 4 - - 6 0 2 7 - - 0 2
之死、 宋 刚屈辱 又无 奈 之 死 。相 对 于 这 四个 人 的 死
吧。
二、 狂 乱 时代 中的人性 恶
在“ 文革” 的狂乱时代中, 人性 “ 恶” 更是堂而皇 之地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 的关系和善类无异 , 只
有相互功击 , 相互厮杀。< 兄弟= 》 上部中宋凡平的惨 死, 作者是如此描绘 : “ ……从不屈服 的宋凡平这时
候太想活下去 了, 他用尽 了力气跪了起来 , 他吐着满 嘴 的鲜血 , 右手捧着呼呼流血的腹部 , 流着眼泪求他 们别再打了, 他的眼泪里都是鲜血 。……没有一只
亡, 只有李兰的死亡显得温柔忧伤 , 李光头生父的死
亡则显得无耻 。同《 = 活着= 》 一样 , 《 = 兄弟》 一共写了七 个人的死亡 , 文 中对宋凡平 、 孙伟父子的死亡又是重 墨描摹的血腥 , 宋凡平被人活活打死满身是血 , 苍蝇 飞舞 ; “ 红 袖章 ” 用 理发推 子绞 断孙伟脖 子 上 的静
余华小说中的“暴力”书写
2018.No19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画卷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在中国二十世纪不同阶段的作家和作家之间一脉相承的呼应和联系,他们将同一个文学母题置于中国二十世纪不同阶段的“文化”“历史”“政治”“道德”的背景下来反思。
余华作品中带有鲁迅很深的印记……单单在对于“暴力”的描述和反映上,二者都有诸多相似之处,明显地表现出鲁迅对余华的影响,以及余华对于鲁迅传统的继承发展。
《狂人日记》患迫害狂的青年在《四月三日事件》中再次出现,《弟兄》中的兄弟之间的冷酷、残忍、自私,在《现实一种》两兄弟之间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中又显露出鲁迅的状态,《在细雨中呼喊》与鲁迅的《孤独者》也一样表达了无边无际的孤独绝望心理。
本文着力表现余华笔下的“暴力”特征。
余华早期作品如《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中,“我”作为小说人物出现在作品中。
小说叙述的事件很简单,某一天,一个不相识的人,把睡梦中的“我”叫醒,说他的朋友死了,而这所谓朋友的他并不认识,但“我”被迫去为他守灵,做了“朋友”母亲的儿子,小说除了事件的突兀性,没什么叙述技巧。
也许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人的命运包括所有的社会关系常常是被暴力强加的这样一个简单事实:就是这样,在这个见鬼的中午,这个大汉子一脚踹塌了我的房门,给我送来了一个我根本不想要的朋友,而且还是一个行将死去的朋友。
我穿着一身单薄的衣服,就要跟着这个有大衣有围巾、还有手套和帽子的大汉,去见那个不知道是什么模样的朋友。
我看到屋门口堆满了花圈。
大汉转过脸来无限悲伤地说:“你的朋友死了。
”我还来不及细想这结果是值得高兴还是值得发愁。
就听到了一片嘹亮的哭声。
大汉将我推入这哭声中。
于是一群悲痛欲绝的男女围了上来,他们用一种令人感动不已的体贴口气对我说:“你要想得开一点。
”[1]《四月三日事件》是《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姐妹篇,后者写主体初次见识了外在世界的出乎想像的恶与不可理喻,前者写主体面对自我内心世界,同样的不可理喻。
小说中一次次的敲门声,象征着命运一步步向着十八岁的年轻人走来时,他的恐惧与非理性的自卫,以致自己的梦魔却误以为是别人要迫害他的预兆。
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
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胡姗姗13011407余华所强力推崇的一种叙事倾向,便是对暴力和死亡的沉醉式表达。
毫无疑问,暴力和死亡一直是被人类的文明理念所极力规避的两个概念,也是受人类的理性秩序所不断钳制的两种生命状态。
它们相辅相成,彼此交叠,像一颗定时炸弹,从各种偶然性的角度瓦解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现实秩序。
余华对它们的执迷,从创作主体的原始动机来看,可能是他觉得这种人性状态更容易传达他对现实文明的不信任和反感,也更能够直接地展示他对现实世界秩序的颠覆力量。
但是,随着叙事话语的自然流淌,以及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余华又不自觉地进入到某种细节化的场景呈现之中,使他的很多小说充满了某种令人惊悸的暴力美学的审美趣味。
前言余华小说具有哟中颠覆性,阅读余华的小说犹如身不由己地加入一场暴乱,你所熟悉和习惯的种种东西都被七颠八倒,乱成一团,连你自己也心意迷乱,举止乖张。
一、暴力与死亡(一)暴力从动物的本能上说,暴力无疑使人的一种攻击性本能。
攻击性或者说暴力作为人性本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
但是如果从社会伦理上说,暴力或者攻击性有事一种潜力意志的体现,它渗透在政治,文化等等诸多领域。
暴力只要诉诸一个更大的叙事,诸如真理,现代化,历史进步等等,它就可以获得合法性,因此,暴力在社会伦理的隐秘部位,一直存在着双重标准。
因此余华的解释是,暴力因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
让奴隶互相残杀,奴隶主坐在一旁观看的场景已被现代文明驱逐到历史中去了。
可是那种形式总让我感到的是一出现代主义的悲剧。
人类文明的更进,让我们明白了这种野蛮行为时如何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的。
然而拳击取而代之,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文明对野蛮的悄悄让步,及时南方的斗蟋蟀,也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暴力是如何深入人心的。
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一句口号,秩序成为了装饰。
余华对暴力的强调,一方面是基于暴力是人性的本能体现,另一方面,它又是颠覆现代文明这一权利话语的有力手段,即:通过暴力的精心演绎,揭示现代理性秩序掩饰下的生命景观。
狂欢的悲剧——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及影响力分析
本科学年论文(2012级)题目:狂欢的悲剧——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及影响力分析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专业:对外汉语作者姓名:张家婧学号:12030118指导教师:郭建玲职称:副教授成绩: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制狂欢的悲剧——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及影响力分析摘要:余华作为我国先锋派作家代表,其代表作《活着》、《兄弟》、《现实一种》等等,都充斥着暴力和血腥的元素,这既是这位作家的特色,也是他饱受争议的地方。
本文就余华小说中出现的暴力叙事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其原因,并且对余华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稍作分析。
关键字:余华;暴力叙事;影响力。
作家余华在从事写作的几十年里,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悲剧结尾,全文气氛压抑,充斥着绝望和黑暗,全无任何希望或是余地的退守。
不论是小说或是散文,都给读者以骇人和荒诞(后期)的印象。
直白的写作手法多用于细节的描写,使读者想象的画面感充满视觉冲击,而这种冲击不外乎黑、白、红三种颜色。
本文将分析余华作品中暴力叙事的体现、原因以及影响力。
一、暴力现象:1、主题余华作品中的暴力主题,可以分为三种,即政治暴力、情感暴力以及社会暴力。
三者常常在一部作品中交替或重复出现。
政治暴力:以《兄弟》为例,文革背景奠定了政治暴力的基础,即以主人公宋钢和李光头在文革前后的遭遇为主线,重情重义的宋钢坚持“只要有一口饭他会让给李光头吃,有一件衣服他会让给李光头穿”的信念,却最终因为自己的情义遭遇了在文革时代随波逐流的李光头而卧轨成全了兄弟情谊放弃了爱情;而李光头则因为文革而春风得意大发横财,这种看似得益于文革政治文化体系的遭遇,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政治暴力的后果。
李光头的所谓“成功”,对于坐在金马桶上幻想的暴发户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毁灭。
情感暴力:以《活着》为例,福贵改邪归正后的家庭亲情可以算是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正面感情,而这种感情被撕裂恰恰是《活着》的意义,即人生就是不断地失去并且走向死亡,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梦靥的狂欢——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事
梦靥的狂欢——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事在余华的小说作品中,暴力叙事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法。
他以独特的笔调和细腻的描写,将暴力场景展现给读者,并以此来反思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正是这种狂欢一般的暴力描写,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思考。
首先,余华的小说中的暴力描写并非单纯的虐杀和血腥,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审视。
在《活着》这部小说中,余华直接而震撼地描写了主人公的亲人离世、被杀和被虐待的情节。
这些暴力场景不仅仅是为了产生轰动效应,更多的是在对人性的探讨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残酷。
通过对人物遭受暴力的描写,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仁爱、善良、残忍、贪婪等多种情感在人性中的冲突与抉择。
这种暴力叙事的方式不仅使小说具有了张力和吸引力,还让读者在震撼中思考人性的真实面貌。
其次,在余华的小说中,暴力叙事往往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七杀手》中的男主角以酷热的七月连续杀死七人,每一个被杀的人物都代表了社会现实中的其中一种现象,如对抗权力、对抗霸道、对抗庸俗等。
“七杀手”这个形象象征着人们对于社会问题感到无奈,只能通过暴力手段来表达自己的反抗和不满。
这种象征性的暴力叙事使小说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解读,读者在感受到暴力的冲击的同时也会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的可能性。
再次,余华的暴力叙事也强调了人性的自我救赎和挣扎。
在《兄弟》中,主人公杀死了情敌后,感到极度的罪恶感和内心的挣扎。
他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表达出对于暴力与血腥的厌恶和警醒。
这种自我救赎和挣扎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复杂,暴力叙事也成为了主人公成长和觉醒的契机。
从而引发了读者对于自我反省和自我觉醒的思考。
最后,余华的暴力叙事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抨击和揭示。
他以虚构的故事情节来描绘现实之中的黑暗面,点出问题并提供思考的空间。
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讲述了血浆买卖市场的黑暗面,在《在细雨中呼喊》中揭示了农村的贫穷和愚昧。
这些暴力叙事不仅呈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更是对现实的警示和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中篇小说《现实一种》为例,尤其能够说明余华那冷酷的暴力美学。这篇小说不仅有最为阴郁、冷酷的血腥场面,更重要的是,余华让我们看到了,人是如何被暴力挟持着往前走,最终又成为暴力的制造者和牺牲者的。暴力起源于一个叫皮皮的孩子,他虐待和摔死了自己的堂弟。虽然他只是一个孩子,可是已经开始学会使用暴力来获取快乐——
“这哭声使他感到莫名的喜悦。他朝堂弟惊喜地看了一会儿,随后对准堂弟的脸打去了一个耳光。他看到父亲经常这样揍母亲。挨了一记耳光后堂弟突然窒息了起来,嘴巴无声地张了好一会儿,接着一种像是暴风将玻璃打开似的声音冲击而出。这声音嘹亮悦耳,使孩子异常激动。然而不久之后这哭声便跌落下来,因此他又给了他一个耳光。”
《三》
由此可见,理解余华小说中的人文立场,是进入他小说世界的一个重要入口。在荒诞的故事背后,我们却发现了感人的真实。余华的创作其实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对人的悲剧处境的体验过程。正如他所说,极端的暴力书写只是一种“虚伪的形式”,它隐喻着他所发现的“另一部分的真实”——从古老的奴隶角斗,到现在的拳击甚至南方人的斗蟋蟀,余华都从中看到了“文明对野蛮的悄悄让步”,意识到“暴力是如何地深入人心”。事实上,早期的先锋作品里,余华眼中的人大多都是欲望和暴力的俘虏,是酗血者,是人性恶的代言人。在这些作品里,余华单纯地把一部分现实极度夸大,尽现了人性之恶和个体生命的悲剧。乍看上去,他似乎抛弃了知识分子所固有的人文关怀的传统。实际上,余华是以语言叙述背叛传统作为切入点,与传统的人道主义关怀的泛滥相决裂,谋求确立真正的人文关怀。90年代后,余华的小说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因着记忆而有的温情,他在《在细雨中呼喊》里对人生存的终极意义开始予以探讨,过去作品中那些发黑的血迹和浓重的血腥味被细雨冲淡了许多。随后,到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小说里鲜血横溢的暴力场面少了,形式上带有装饰性的东西少了,余华的叙述重心转移到了小人物的命运上。这个时候的余华,尽管表面看起来似乎丧失了暴力叙述的热情,其实他是通过现实的苦难深重来指认生活的暴力——一种更潜在更强大更难以抗拒的暴力形式。于是人的命运和精神问题再一次被尖锐地标示出来。
“暴力”也是贯穿和理解余华小说的一个关键性词语。早期如《一九八六》、《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等作品,写的多是一种纯粹的肉体暴力,并希望用肉体暴力这个寓言转寓“精神暴力”和“思想暴力”。后期如《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表面看起来似乎没有了血腥和暴力的场景,但它们的潜在主题其实依然与暴力有关。
“对于死亡和血,我却是心情平静。这和我童年生活的环境有关,我是在医院里长大的。我经常坐在医院手术室的门口,等待着那位外科医生的父亲从里面走出来。我的父亲每次出来时,身上总是血迹斑斑,就是口罩和手术帽上也都沾满了鲜血。有时候还会有一位护士跟在我父亲的身后,她手提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③[P232]
<一>
余华对鲜血的钟情由来已久。在中国以往的文学作品里, 血莫不与道义、气节联系在一起,而余华笔下的血已无关宏旨。“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在《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成名作里,余华不动声色地将自己鲜红的血液稀释成了“眼泪”,第一次向读者显示了他冷酷的一面。而在那篇以《鲜血梅花》(1989年《人民文学》第一期)命名的小说里,他就兴趣盎然地玩味道:“一旦梅花剑沾满鲜血,只须轻轻一挥,鲜血便如梅花般飘离剑身。只留一滴永远盘踞剑上,状若一朵袖珍梅花。”到了《死亡叙述》,余华则是这样描述鲜血的:“动脉里的血“哗”地一片涌了出来,像是倒出去的洗脚水似的。”而“我”却以欣赏的眼光看着自己的鲜血在地面留下的印痕,毫无痛惜之感。余华曾经坦言:“暴力因为其形式而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 ①[P162]对暴力的迷恋,使余华在描写鲜血时,禁不住会以一种超然于物外的欣赏的眼光来打量,甚至以华丽的语言来不厌其烦地精描细写。如在《一九八六》里,余华这样写道:“破碎的头颅在半空中如瓦片一样纷纷落下来,鲜血如阳光般四射……溢出的鲜血如一把刷子似的,刷出了一道道鲜红的宽阔线条。”在这里, 鲜血四溢的视觉冲击,给人的不再是惊心动魄的畏惧,而是豪奢的感官盛宴。与此同时,余华内心的暴力倾向、死亡情结也愈来愈清晰地展现给了读者。
作为暴力的一种极端方式和结果,余华的小说几乎都涉及到了屠杀和死亡。如《一九八六》里的疯子自戕,《古典爱情》里的吃人场面,死亡简直与人同在,如影随形。即使在题为《活着》的小说里,余华也多次写到死亡:福贵的儿子有庆为救活县长太太抽血过多而死;哑女凤霞因难产流血过多而死;媳妇家珍因丧女、贫困与疾病而死;偏头女婿二喜因意外被砸死;外孙苦根因饥饿饱食被撑死;以及战友老全,冤家龙二,县长(亦为战友)春生先后以不同的方式死去,故事主人公福贵则在尘世以送别的姿态默默地活着。在目睹和耳闻的死之中,活着竟变得悲壮起来。仿佛正因为此,活着才显得难能可贵,“似乎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活着成了唯一的目的和理由”。②[P293]
至此,我们终于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先锋实验时期赤裸裸的暴力叙述,还是创作转型后披上温情面纱的暴力叙述,余华始终都在关注着人的苦难,他是在借助内心的暴力倾向、死亡情绪的抒发与宣泄,来探讨人生与命运,以达到重树真正人文关怀之目的。从这一点来讲,背离传统的余华是清醒而深刻的。是他,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个将人生置于本能和形而下的层面进行观照,通过对暴力的残酷书写,揭示出人和世界的黑暗景象。余华所发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卓越的人性限度,他的作品更为பைடு நூலகம்富当代文学对人的认识和对人性的反思提供了新的参照。这也许才是余华小说魅力的真正所在。
接着,皮皮抱着堂弟到屋外去看太阳,似乎是出于本能,当他觉得手上的孩子越来越重时,就松开了手,那一刻,他“感到轻松自在”。就这样,暴力的旋涡在孩子一次无意识的罪恶行动中形成了。山岗和山峰两兄弟及其妻子,都被不由自主地卷入到暴力的旋涡中。成人世界的暴力一旦展开,可绝不像孩童世界那样是非理性的,它是有计划、有安排、有目标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用暴力来还击暴力,否则你就无法继续获得做人的尊严。比如,山岗开始时对自己儿子的死有点漠然,但他立刻受到了妻子的谴责:“我宁愿你死去,也不愿看你这样活着。”这个世界似乎不能允许任何一个人对暴力坐视不管,他必须反击,可是,除了暴力本身之外,还有什么东西能够制止和惩罚暴力呢?于是,报复性的暴力活动就在山岗和山峰一家展开了,它像一阵暴风,将每一个人的内心启动,似乎就无法停下来了,直到把所有人都席卷了进来。结果,每个人都具有了双重角色:他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而暴力作为一种力量,一旦在人的内心启动,似乎就无法停下来了,直到把所有人都带进毁灭之中。这也说明,暴力不是一种外在的手段,它其实潜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里,一有机会,它就会奔泻而出,甚至最终主宰一个人的意志和精神。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暴力情结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余华的小说常常呈现出一种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对鲜血、暴力和死亡的叙述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这种倾向与他的童年记忆、阅读经验以及80年代的先锋文学潮流有关。对暴力的残酷书写决非余华内心的真正向往,实是作者采取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人文关怀的重新提倡和对人生苦难的痛切关注。
余华在序言里还提到,童年时他家的对面就是太平间,他常常在炎热的夏天独自一人跑进里面乘凉。那时的余华几乎听到了这个世界所有的哭声,因为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医院里死去。时间长了,面对亡者亲属的哭声,他渐渐失去了常人所有的恐惧与震撼,以至于竟然“觉得那已经不是哭泣了,它们是那么的漫长持久,那么的感动人心,哭声里充满了亲切,那种疼痛无比的亲切。”④[P233]此外,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余华被动地接受了当时的语言暴力,人际关系的紧张与不可信任,以及批斗、武斗中触目惊心的暴力形式所带来的血腥场面,从而造成了他童年生活中的信任破灭。这就使余华产生了一种认识,即惟一能够确证自身存在、力所能及并能带来快感的东西,便是暴力。
关键词:余华;鲜血;暴力;死亡;人文关怀
在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创作中,余华通过冷漠残酷的叙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斥着血腥、暴力与死亡的世界。90年代创作转型后,余华小说的潜在主题依然与暴力有关。这种极端而强硬的叙述方式其实隐喻了作者对人和世界本身的独特理解。令许多读者关注的是,余华为什么这样迷恋于血腥和暴力的书写?或许,只有解开了这个谜底,余华精神世界的最后一道大门才会向我们真正敞开。
当然,童年经历和儿时记忆决不是余华后来迷恋血腥和暴力叙事的全部原因。余华的创作风格之所以迥异于其他作家,还与他的阅读经验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余华在谈到写作过程中对材料处理的感觉时曾经坦言:这样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阅读的体验。余华还说,他主要是受外国作家的影响而成长起来的。在这些外国作家中,给他影响最大的是川端康成、卡夫卡和陀斯妥耶夫斯基,而在中国作家中,则只有鲁迅一人。“女儿的脸生平第一次化妆,真像是一位出嫁的新娘。”川端康成曾经这样描写一个母亲凝视死去的女儿时的感受。正是“由于川端康成的影响,使我在一开始就注重叙述的细部。”后来,“卡夫卡救了我,把我从川端康成的桎梏里解放了出来。”“在卡夫卡这里,我发现自由的叙述可以使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⑤[P146-147]我们可以发现,是川端康成教会了余华如何写作,卡夫卡则给了他想象和勇气,使他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扭曲的变形的原始的罪恶)有了特殊的敏感。此外,陀斯妥耶夫斯基暴力叙述的慢镜头特写和鲁迅的冷峻笔法则使余华在进入血腥的暴力世界时,能够不动声色游刃有余。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都不能完全脱离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环境。余华的极端叙事方法也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实验有着必然的联系。尽管当时的中国文坛已相继出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一系列创作潮流,然而文学自身的革命仍然无动于衷。到了80年代中叶,先锋文学实验在中国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马原、莫言、残雪等作家的先锋创作一开始就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这些作品“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⑥[P291]在当时诸多的文学思潮中,中国作家对人的关注,还多是停留在人的社会属性(如“伤痕文学”)、人的文化属性(如“寻根文学”)等方面,对人的存在属性的书写,则几乎是一个空洞。而人文领域里人道主义关怀的泛滥,却已渐渐沦落成为一种假惺惺的虚拟口号。正是在这个时候,余华脱颖而出,他继承发展了先锋派作家残雪等人对“人的存在”的探索,作品很快引起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因为余华一出场就没有像大多数作家那样,满足于对日常生活中那些表面的真实的书写,而是采用极端残酷的书写作为其叙述的根本指向,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以彻底改写人的欲望、精神、历史和文化的内在结构。余华渴望冲破日常经验的藩篱,以更自由的形式去接近真实。但他指的是想象中的真实。“对于任何个体来说,真实存在的只能他的精神。”“当我不再相信现实生活的常识时,这种怀疑便导致我对另一部分现实的重视,从而直接诱发了我有关混乱和暴力的极端化想法。” ⑦[P46]所以,我们在余华的小说里几乎看不到常态的现实生活,一切都是非常态的。《现实一种》里的家庭杀戮,《鲜血梅花》里的江湖恩怨、《一九八六》里沉浸于暴力幻想的疯子,《世事如烟》里飘忽的人物关系和无常的宿命等等,处处都显示出一种与现实极度紧张的关系。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早期的先锋实验,还是90年代转型后的创作,余华一直紧紧握住的都是人和人性的基本母题。他握住的其实是文学中恒常的部分,而不是像一些作家,在语言和形式革命上用力过猛,以致最终在思想上却显得空洞而贫乏,徒剩一个毫无意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