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的悲剧——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及影响力分析
浅论余华作品的暴力写作1
浅论余华作品的暴力写作摘要:在中国八十年代的文坛上,余华以先锋派代表作家的姿态异军突起。
其早期创作中最具特色也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他在作品中呈现出的暴力描写,其独特的暴力写作成为当代文学中最具争议性的文学现象之一。
本文将从余华转型期前创作的一系列“暴力小说”等作品文本中解读其叙述中呈现出的形形色色的暴力,并对其暴力叙述背后的原因以及暴力叙述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作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暴力写作;暴力解读;暴力探因。
《辞海》将“暴力”定义为:1、阶级斗争和政治活动中使用的强制力量;2、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
[1]现如今,暴力入侵到文学中已不鲜见,余华前期的某些作品即是一例。
其作品中的“暴力与死亡”仿佛一朵浓艳刺目的“恶之花”,开在文学这个争奇斗艳的大花园里。
余华是中国早期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一般将他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从1983年到1985年,这三年是余华的初创阶段,主要作品有《第一宿舍》、《星星》等;1986年到1989年,是余华创作的第二阶段。
这期间他创作发表了一大批震撼文坛的先锋小说,包括《十八岁出门远行》、《死亡叙述》、《一九八六》、《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古典爱情》、《鲜血梅花》等等,以此确立了在中国文坛的先锋地位。
1990年到1995年是余华创作的成熟阶段,代表作《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本文所论述到的暴力叙述作品集中在余华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其中尤以《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黄昏里的男孩》等几篇作品突出。
一、“冷峻”——余华的暴力写作的情感态度以“冷峻”这一姿态出现的暴力在余华的小说中是分布最广的。
从演绎两对兄弟相互残杀与死亡的《现实一种》到《死亡叙述》、《古典爱情》、《往事与惩罚》等文本里,余华以令人难以承担的压抑沉郁连绵不断地述写着死亡,而且往往是人的非正常死亡。
而作者在这些死亡中间却保持着罕见的冷静与淡漠,于是,“在一般作品里面涉及正常死亡的感伤情怀与宣泄,净化、美化的积极能往往不会出现在余华作品里。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文学与对汉语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专业对外汉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分数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学生:熊风指导教师:何文善摘要:余华前期小说中对鲜血、暴力和死亡进行了大力渲染。
暴力,血腥在余华小说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余华在进行创作时采用零度笔触手法。
本文将通过零度写作的兴起,传播及其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影响,分析暴力、血腥、死亡在其作品中的内涵要义以及形成的原因,揭示其“零度写作”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暴力;余华小说;零度写作A Study on the Violence and "Zero Writing"in YuHua's NovelsUndergraduate:XiongFengSupervisor:HeWenshanAbstract:YuHua's early novels applying many colours to a drawing blood, violence, and death. Among of them ,violent, bloody in novels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ually,yuhua in writing brush with zerotechnique.So,this text will zero the rise of writing, spreading an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reation of novels by yuhua,analyzes violence, blood, death in its work in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cause of formation, and reveals the "zero writing" the great charm.Key words: Violence ;YuHua's Novels ; Zero Writing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目录 (3)前言 (4)一、“零度写作”的起源和传播 (5)㈠、零度写作的起源 (6)㈡、“零度写作”的传播 (7)二、“零度暴力”的灿烂盛 (8)三、暴力盛开的原因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前言“零度写作”究竟有何等魅力,何以吸引众多文人在它的指导下潜心创作?先锋小说家余华是怎样借用“零度写作”,融进自己的小说暴力写作?解开这两个谜团,我们便知道余华小说暴力的另一侧正是“零度写作”的牵引。
余华小说作品中的暴力元素解读
余华小说作品中的暴力元素解读作者:赵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4期摘要: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小说作品具有明晰的特征,其中暴力抒写堪称一个显著标签。
余华小说作品中的暴力元素不是为了制造“吸引力”,而是重在观照社会和人性,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余华;暴力元素;小说创作作者简介:赵宇(1977-),男,江苏仪征人,汉族,教育学硕士,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1.引言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先锋派作家,余华(1960- )从1983年发表小说《第一宿舍》以来,先后创作出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中篇小说集《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战栗》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经典作品。
纵览余华几十年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作品蕴含着较为清晰的暴力元素,他曾经自己做过统计,仅1986年,他写的小说里,就有36人被杀或是自杀,[1]某程度上说“暴力情结”已经成为余华小说创作的一个标签,本文下面就从余华小说创作“暴力情结”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进行简要论述。
2.余华小说创作“暴力情结”的成因2.1 童年经验。
人类每一性格特征或情感倾向的形成往往与其童年经验密不可分,余华小说创作对暴力的“钟爱”自然也不例外。
“童年经验”主要指在童年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生命体验,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
[2]出生在医生家庭的余华不仅经常目睹鲜血和死亡,他多次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到“我父亲每次从手术室出来时,身上都是血迹斑斑……手术室的护士几乎每天都会从里面提出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3]而且很少得到父母的悉心关怀,父母经常把童年余华和哥哥锁在家里,而他总是受到调皮且不负责任哥哥的欺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余华的暴力情结。
从暴力快感到苦难救赎——论余华小说的主题演变
2021年第1期(总第184期)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HeilongjiangNo.1,2021General.No.184-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从暴力快感到苦难救赎一一论余华小说的主题演变纪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28)摘要:余华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0世纪8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以暴力、血腥和死亡为主题,通过对人性恶与荒诞世界的描绘来展示和诉说痛苦。
而到了90年代以后,他的小说创作则更多地展现了人性悲剧的元素,强调必须直面生存困境,讴歌了在苦难与生存困境中产生的悲悯力量。
从对苦难的颠覆到对苦难的救赎,余华创作前后期的小说主题虽然不尽相同,但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探索和苦难的展示却一直是他的小说创作中不变的主线。
关键词:余华小说;主题演变;暴力快感;苦难救赎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4937(2021)01-0098-06回首余华的小说作品,基本上能看出前期以呈现暴力为核心、后期将烘托苦难当作核心的主题演变趋势。
20世纪80年代,余华在先锋精神的引领下,用“零度叙事”的写作方法,写出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继而又写出《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一九八六年》等多篇作品。
余华在其早期的作品中通过对罪恶、暴力等代表性内容的表述,充分地展现了人性的罪恶、展现了人类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
到了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创作从先锋角度开始过渡到民间角度,进入了后期创作时期。
后期作品中令人不寒而栗、无处不在的暴力慢慢地消失,出现的则是数不尽的痛苦与折磨:通过对人生中各种问题和磨难的表述,叙说着活着的艰难。
后期的典型作品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其前、后期的作品虽然在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却有一个主题贯穿始终,那就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体验、对现实生活中苦难的展示。
一、先锋时期的暴力主题余华前期小说中的“苦难”场景基本上都属作者简介:纪丽,1987年生,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余华在创作《现实一种》时,他以零度的笔触中性客观的描述着山岗 山峰一家。鲜血横飞在这个冷漠的家庭里,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被亲人 残酷的夺走。在这个大家庭里,兄弟之间互相残杀,最终全部走向毁灭 的命运。赵毅横先生称之为“对中国的家庭伦理的无情颠覆”。⑴难道 余华写作时就没有一幺幺情感吗,他变得麻木了吗?自然不是,余华在进 行写作时,是幣铸了丰富而恢弘的情感的。他只是把内心的情绪压在理 性的脚下。将这桩事件客观,冷静的叙述出来。他相信,最真实的才是 自己作品所追求的。他的文字是疯狂的,而是最真实的,因为这一切都 源于内心。他自称“《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 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汹涌般涌动着,这是从丽梦出发抵达 梦魇的叙述。"⑻
前言
“零度写作”究竟有何等魅力,何以吸引众多文人在它的指导下潜心 创作?先锋小说家余华是怎样借用“零度写作”,融进自己的小说暴力 写作?解开这两个谜团,我们便知道余华小说暴力的另一侧正是“零度写作”的牵引。一起感受余华小说的暴力美学,领会“零度写作”的独 特魅力。
一、“零度写作”的起源和传播
㈠、“零度写作”的起源
colours to a them ,violent,
zero
writing, spreading
an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reation of novels by yuhua,
analyzes violence, blood, death in its work in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cause of formation, and reveals the "zero writing" the great charm.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事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事作者:吴喆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4期摘要:文章以余华小说《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中的暴力叙事为例,分析其作品中暴力叙事的展现形式——鲜血和死亡,进而探究其热衷于暴力叙事的种种原因,诸如童年经历、牙医经历、西方死亡叙述的影响等。
余华小说以现实和历史为其暴力叙事的对象,用一种极端的手法——死亡来引起我们对人类现有的生存状态的高度反思和警醒。
关键词:余华;小说;暴力叙事余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震惊文坛,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贯穿其作品中的“暴力”叙事,从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就有了“暴力”叙事的苗头,到后来的《现实一种》、《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等作品中更是充斥着“暴力”叙事。
一、余华“暴力”叙事的现象分析在余华众多“暴力”叙事的作品中,随处可见鲜血和死亡的意象。
在二十世纪80年代,他应该是一个最热衷于描写死亡的作家。
“仅1986年,他写的小说里,就有36人被杀或自杀。
”①而小说《现实一种》更是将死亡展现到了极致,可以说是暴力和死亡的连锁反应。
故事开始于四岁的皮皮无意中摔死了自己的堂弟,结果被叔叔山峰惩罚,先是舔堂弟留在地上的血迹,后又被山峰活活踢死。
山岗为了给儿子皮皮报仇,在其无意识的情况下用令人发指的手段将山峰折磨至死。
而山岗则被执行枪决,但山峰的妻子仍不解气,假借山岗妻子的身份将其尸体捐给国家,于是山岗的尸首被一群形形色色的医生给肢解瓜分了。
这一连串的死亡和被死亡中,无不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甚至恶心的血腥、冷酷的气息,暴力场面更是比比皆是,如山峰踢死皮皮时:“山峰飞起一脚踢进了皮皮的胯里,皮皮的身体腾空而起,随即脑袋朝下撞在了水泥地上,发出一声沉重的声响。
他看到儿子挣扎了几下后就舒展四肢瘫痪似的不再动了。
”②而最后医生肢解山岗尸体的情景更是让人发指:“她拿起解剖刀,从山岗颈下的胸骨上凹一刀切进去,然后往下一直切到腹下。
浅谈余华小说的暴力
以其独 特 的直 面 内心 的写作 方 式跨 越 9 O年 代 中国文坛 的余华 , 起 了一道 眩 目的光 束 。其 亮
作 品 中展 现一 幅幅充满 血腥 的受虐 图景 。名 字渗
化 的直 接 展 露 , 可 以说 是 鲁 迅 《 人 日记 》 也 狂 里 “ 人 ” 题 的 又一 次续 写 。余 华 将 曹 雪 芹 为 大 食 主 观 园女 提 出的“ 千红一 窟 、 艳 同悲 ” 万 的女性 悲 歌 再 次 还 原 到 历 史 真 实 的 土 壤 里 , 我 们 闻 到 了 让 “ 典爱 情 ” 古 的血腥气 。 《 界 如烟》 示 了 落 后 乡 村 里 的愚 昧 与 残 世 展 忍 , 个 花季 少 女 的现 实魔 窟 。丧 失 父姓 的 6在 一 妻 子死后 , 六个 女 儿 先后 以三 千 元 的价 钱 卖 到 将
第2 5卷 第 4期
20 09年 4月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 )
Ju a o G i o dct nIstt Sca Sine or l f u huE uai tue( oi c c ) n z o ni l e
V0 _ 5 No 4 l2 . . Ap . 0 9 r2 0
这 里余华 冷漠地 写 亲相食 的历史 事 实 , 并且 极 其 敏 锐地 点 出
首 当其 冲 的被 食 者是 从 未 挣 得 “ ” 人 的地 位 的 中 国女性 , 这既是 对 长期 以来 被 忽 略 的 中国食 人 文
与生存 等抽象 主题 构成 了其小 说世 界的全部 。 暴力在余 华 前期 的作 品中 占有 很 大 的 比重 , 我们 在 《 典 爱 情 》 《 事 如烟 》 《 古 、往 、 现实 一 种 》 、 《 一九八六 年》 等作 品 中感 受 了震 撼人 心 的暴 力 。
浅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
44浅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韩晓濛 山东行政学院摘要:在中国,余华是八十年代文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以先锋派代表作家的姿态异军突起。
在其早期的作品中最具特点也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对“暴力”“死亡”的关注,这使余华在文坛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叙事方法成为当代文学中颇具争议性的文学现象之一。
余华早年的经历使他对于暴力、死亡有着异于常人的感受与理解。
其作品打破以往的传统,将死亡的过程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此来表现他对死亡的认知,从而达到唤醒人性的目的。
关键词:暴力;死亡;人性在余华的早期作品中,充斥着暴力、血腥、恶与死亡,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死亡气息,笼罩着让人战栗的死亡阴霾。
他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创作手法,颠覆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历史、常识。
在他的特定情境下,父子之间不再是“血浓于水”,夫妻之间不再是“举案齐眉”,朋友之间不再是“温情脉脉”,通过亲人、朋友间的争执与互相残杀否定了世俗所认同的纯真感情,证明冷漠与仇恨始终存在于人与人之间。
本文将结合余华自身的成长经历及其多部作品中关于暴力的描写和对现实的指正分析,解读其暴力叙事的成因及对暴力叙事的情感态度与思考。
一、余华暴力叙事的个体成因(一)成长背景约瑟夫·洛斯奈曾指出 “儿童在幼年期间对环境中的人、事或物的体验,多半影响成长后的生活方式。
”[1]也就是说一个人童年时期的行为习惯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转变成早期的经验在人的潜意识中被保留,成为自己独有的行为习惯,并在之后的生活中不自觉的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余华童年时期因为父母的工作而长期处在充满着血腥与死亡的医院环境中,使他经历了异于常人的恐惧、焦虑和痛苦。
这些经历在他长大后依然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他的创作活动,“我对叙述中暴力的迷恋,现在回想起来,和我童年的经历有关……我父亲每次从手术室里出来时,身上的手术服全是血,而且还经常有个提着一桶血肉模糊东西的护士跟在后面。
当时我们家的后面就是医院的太平间,我可以说是在哭声中成长起来的,我差不多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哭声。
余华作品中的悲剧人物
余华作品中的悲剧人物摘要余华是当代中国文坛闯将,曾以描写血性和暴力见长,他的先锋小说也曾经被看作是当代中国最生动地体现了“世纪末精神”的作品。
余华的小说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手法直面描写生活中最丑陋而远离理性的区域,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且对当代文学共鸣的状态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本文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小说为例,来浅析余华小说中的悲剧人物以及深刻的个人、文化、社会原因的影响。
关键词余华、小说、悲剧人物无论是第一次还是已读过余华的作品的人,第一印象就是:作者余华本人可能是一个思想消极阴暗,有着对社会愤世嫉俗的心理,甚至有点神经质的人。
他喜好揭露人类的劣根性的一面,喜欢把人类的那种愚昧、无知、野蛮、粗鲁以及肮脏的一面淋于纸上,并且喜欢把每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的结局都要安排成一种悲剧或带上悲剧的色彩,源引一位作家的话说:“余华在用文字制造疼痛”。
一、余华小说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即当人类意识到自身个体的短促性、渺小性、悲剧性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个体的孤独感,价值的空没感,生命的无奈感。
余华小说的悲剧意识则主要表现在:1、对人性的探索。
其中体现在对“恶”饿极度渲染和夸张,对人性的深刻揭露。
2、对命运无常和苦难的描写。
3、对死亡的描写。
很多伟大的作品很难不触及死亡,大量的死亡事件充斥在余华早期暴力血腥的作品中。
二、余华小说的悲剧人物(一)、悲剧男性《活着》,深刻的勾画出富贵的生活随着家庭、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余华曾说:福贵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于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年轻时的福贵承袭了其父的恶劣遗风,败尽万贯家财。
苦难和兄弟一样紧随着他。
气死了父亲,病死了母亲,接着儿子有庆在医院因抽血过多而丧命,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而死,再是妻子家珍积劳成疾,女婿二喜遇难横死,小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
一个个亲人离他而去,而他却活着。
或许他身边的这三个女人成了他活着的支柱。
《兄弟》,以少年视角展示了文革中人性的扭曲。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文学与对汉语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专业对外汉语学号0901030128姓名指导教师分数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学生:熊风指导教师:何文善摘要:余华前期小说中对鲜血、暴力和死亡进行了大力渲染。
暴力,血腥在余华小说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余华在进行创作时采用零度笔触手法。
本文将通过零度写作的兴起,传播及其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影响,分析暴力、血腥、死亡在其作品中的内涵要义以及形成的原因,揭示其“零度写作”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暴力;余华小说;零度写作A Study on the Violence and "Zero Writing"in YuHua's NovelsUndergraduate:XiongFengSupervisor:HeWenshanAbstract:YuHua's early novels applying many colours to a drawing blood, violence, and death. Among of them ,violent, bloody in novels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ually,yuhua in writing brush with zero technique.So,this text will zero the rise of writing, spreading an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reation of novels by yuhua, analyzes violence, blood, death in its work in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cause of formation, and reveals the "zero writing" the great charm.Key words: Violence ;YuHua's Novels ; Zero Writing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目录 (3)前言 (4)一、“零度写作”的起源和传播 (5)㈠、零度写作的起源 (6)㈡、“零度写作”的传播 (7)二、“零度暴力”的灿烂盛 (8)三、暴力盛开的原因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前言“零度写作”究竟有何等魅力,何以吸引众多文人在它的指导下潜心创作?先锋小说家余华是怎样借用“零度写作”,融进自己的小说暴力写作?解开这两个谜团,我们便知道余华小说暴力的另一侧正是“零度写作”的牵引。
余华小说中的“暴力”书写
2018.No19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画卷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在中国二十世纪不同阶段的作家和作家之间一脉相承的呼应和联系,他们将同一个文学母题置于中国二十世纪不同阶段的“文化”“历史”“政治”“道德”的背景下来反思。
余华作品中带有鲁迅很深的印记……单单在对于“暴力”的描述和反映上,二者都有诸多相似之处,明显地表现出鲁迅对余华的影响,以及余华对于鲁迅传统的继承发展。
《狂人日记》患迫害狂的青年在《四月三日事件》中再次出现,《弟兄》中的兄弟之间的冷酷、残忍、自私,在《现实一种》两兄弟之间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中又显露出鲁迅的状态,《在细雨中呼喊》与鲁迅的《孤独者》也一样表达了无边无际的孤独绝望心理。
本文着力表现余华笔下的“暴力”特征。
余华早期作品如《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中,“我”作为小说人物出现在作品中。
小说叙述的事件很简单,某一天,一个不相识的人,把睡梦中的“我”叫醒,说他的朋友死了,而这所谓朋友的他并不认识,但“我”被迫去为他守灵,做了“朋友”母亲的儿子,小说除了事件的突兀性,没什么叙述技巧。
也许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人的命运包括所有的社会关系常常是被暴力强加的这样一个简单事实:就是这样,在这个见鬼的中午,这个大汉子一脚踹塌了我的房门,给我送来了一个我根本不想要的朋友,而且还是一个行将死去的朋友。
我穿着一身单薄的衣服,就要跟着这个有大衣有围巾、还有手套和帽子的大汉,去见那个不知道是什么模样的朋友。
我看到屋门口堆满了花圈。
大汉转过脸来无限悲伤地说:“你的朋友死了。
”我还来不及细想这结果是值得高兴还是值得发愁。
就听到了一片嘹亮的哭声。
大汉将我推入这哭声中。
于是一群悲痛欲绝的男女围了上来,他们用一种令人感动不已的体贴口气对我说:“你要想得开一点。
”[1]《四月三日事件》是《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姐妹篇,后者写主体初次见识了外在世界的出乎想像的恶与不可理喻,前者写主体面对自我内心世界,同样的不可理喻。
小说中一次次的敲门声,象征着命运一步步向着十八岁的年轻人走来时,他的恐惧与非理性的自卫,以致自己的梦魔却误以为是别人要迫害他的预兆。
解析余华小说的中国式荒诞悲剧
解析余华小说的中国式荒诞悲剧南华大学毕业论文:解析余华小说的中国式荒诞悲剧――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以《活着》和徐三观卖血的故事为例引言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作家的中坚力量。
迄今为止,他已经创作了数十部作品,成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余华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创作了一系列独特的作品,颠覆了传统小说的观念,以冷淡的笔调谱写了生命与世界的冷酷与残酷。
在这一时期,“暴力”成为余华极度迷恋的主题,如“18岁出门远行”、“一种现实”、“过去如烟”等。
到了90年代,余华热爱的暴力血腥场景已经褪去,他开始用平淡的语气书写充满温暖和无奈的现实生活,如生活,徐三观的卖血等优秀作品。
余华创作风格转变的一个突出变化是,他对传统民间文化的态度由批判转向赞扬。
鲜血与暴力的叙事被温暖的传统思想冲淡了。
傅贵和徐三观宽容、遗忘、平和的人生观与山岳的暴力和残酷形成了强烈对比。
不可否认,余华后期作品的风格比他早期作品更成熟、更稳定。
悲剧与荒诞虽是西方的美学理念,但在中国文学界也有广泛运用,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先锋作家,对西方文艺理论的运用相对较多,在余华前期作品中对悲剧和荒诞的描写都比较夸张,转型后的作品则多从现实角度温情的描写世间悲态,又不乏讽刺的幽默,起到“笑着流泪”的效果。
西方的荒诞悲剧理论经过中国作家的笔便具有中国特色,《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就是鲜明的例子,在诉说中国本土故事的同时加入中国传统文化,使荒诞悲剧有了中国韵味。
毫无疑问,余华的《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是任何一个关心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人都不能忽视的两部作品。
它们几乎都是一发表,便引起圈内圈外的巨大反响,而余华也借助这第1页,共19页南华大学毕业论文:解析余华小说的中国式荒诞悲剧――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这两部作品开启了他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高峰。
在这两部小说中,余华不仅成功地完成了自己艺术的另一次转型——回归朴素、回归现实、回归苦难的命运,而且实现了自己精神的另一次迁移——从以往对命运的哲学思考到对生命的情感思考,从冷静的理性立场到感性的人道主义立场。
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
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胡姗姗13011407余华所强力推崇的一种叙事倾向,便是对暴力和死亡的沉醉式表达。
毫无疑问,暴力和死亡一直是被人类的文明理念所极力规避的两个概念,也是受人类的理性秩序所不断钳制的两种生命状态。
它们相辅相成,彼此交叠,像一颗定时炸弹,从各种偶然性的角度瓦解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现实秩序。
余华对它们的执迷,从创作主体的原始动机来看,可能是他觉得这种人性状态更容易传达他对现实文明的不信任和反感,也更能够直接地展示他对现实世界秩序的颠覆力量。
但是,随着叙事话语的自然流淌,以及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余华又不自觉地进入到某种细节化的场景呈现之中,使他的很多小说充满了某种令人惊悸的暴力美学的审美趣味。
前言余华小说具有哟中颠覆性,阅读余华的小说犹如身不由己地加入一场暴乱,你所熟悉和习惯的种种东西都被七颠八倒,乱成一团,连你自己也心意迷乱,举止乖张。
一、暴力与死亡(一)暴力从动物的本能上说,暴力无疑使人的一种攻击性本能。
攻击性或者说暴力作为人性本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
但是如果从社会伦理上说,暴力或者攻击性有事一种潜力意志的体现,它渗透在政治,文化等等诸多领域。
暴力只要诉诸一个更大的叙事,诸如真理,现代化,历史进步等等,它就可以获得合法性,因此,暴力在社会伦理的隐秘部位,一直存在着双重标准。
因此余华的解释是,暴力因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
让奴隶互相残杀,奴隶主坐在一旁观看的场景已被现代文明驱逐到历史中去了。
可是那种形式总让我感到的是一出现代主义的悲剧。
人类文明的更进,让我们明白了这种野蛮行为时如何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的。
然而拳击取而代之,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文明对野蛮的悄悄让步,及时南方的斗蟋蟀,也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暴力是如何深入人心的。
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一句口号,秩序成为了装饰。
余华对暴力的强调,一方面是基于暴力是人性的本能体现,另一方面,它又是颠覆现代文明这一权利话语的有力手段,即:通过暴力的精心演绎,揭示现代理性秩序掩饰下的生命景观。
狂欢的悲剧——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及影响力分析
本科学年论文(2012级)题目:狂欢的悲剧——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及影响力分析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专业:对外汉语作者姓名:张家婧学号:12030118指导教师:郭建玲职称:副教授成绩: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制狂欢的悲剧——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及影响力分析摘要:余华作为我国先锋派作家代表,其代表作《活着》、《兄弟》、《现实一种》等等,都充斥着暴力和血腥的元素,这既是这位作家的特色,也是他饱受争议的地方。
本文就余华小说中出现的暴力叙事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其原因,并且对余华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稍作分析。
关键字:余华;暴力叙事;影响力。
作家余华在从事写作的几十年里,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悲剧结尾,全文气氛压抑,充斥着绝望和黑暗,全无任何希望或是余地的退守。
不论是小说或是散文,都给读者以骇人和荒诞(后期)的印象。
直白的写作手法多用于细节的描写,使读者想象的画面感充满视觉冲击,而这种冲击不外乎黑、白、红三种颜色。
本文将分析余华作品中暴力叙事的体现、原因以及影响力。
一、暴力现象:1、主题余华作品中的暴力主题,可以分为三种,即政治暴力、情感暴力以及社会暴力。
三者常常在一部作品中交替或重复出现。
政治暴力:以《兄弟》为例,文革背景奠定了政治暴力的基础,即以主人公宋钢和李光头在文革前后的遭遇为主线,重情重义的宋钢坚持“只要有一口饭他会让给李光头吃,有一件衣服他会让给李光头穿”的信念,却最终因为自己的情义遭遇了在文革时代随波逐流的李光头而卧轨成全了兄弟情谊放弃了爱情;而李光头则因为文革而春风得意大发横财,这种看似得益于文革政治文化体系的遭遇,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政治暴力的后果。
李光头的所谓“成功”,对于坐在金马桶上幻想的暴发户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毁灭。
情感暴力:以《活着》为例,福贵改邪归正后的家庭亲情可以算是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正面感情,而这种感情被撕裂恰恰是《活着》的意义,即人生就是不断地失去并且走向死亡,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梦靥的狂欢——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事
梦靥的狂欢——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事在余华的小说作品中,暴力叙事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法。
他以独特的笔调和细腻的描写,将暴力场景展现给读者,并以此来反思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正是这种狂欢一般的暴力描写,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思考。
首先,余华的小说中的暴力描写并非单纯的虐杀和血腥,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审视。
在《活着》这部小说中,余华直接而震撼地描写了主人公的亲人离世、被杀和被虐待的情节。
这些暴力场景不仅仅是为了产生轰动效应,更多的是在对人性的探讨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残酷。
通过对人物遭受暴力的描写,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仁爱、善良、残忍、贪婪等多种情感在人性中的冲突与抉择。
这种暴力叙事的方式不仅使小说具有了张力和吸引力,还让读者在震撼中思考人性的真实面貌。
其次,在余华的小说中,暴力叙事往往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七杀手》中的男主角以酷热的七月连续杀死七人,每一个被杀的人物都代表了社会现实中的其中一种现象,如对抗权力、对抗霸道、对抗庸俗等。
“七杀手”这个形象象征着人们对于社会问题感到无奈,只能通过暴力手段来表达自己的反抗和不满。
这种象征性的暴力叙事使小说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解读,读者在感受到暴力的冲击的同时也会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的可能性。
再次,余华的暴力叙事也强调了人性的自我救赎和挣扎。
在《兄弟》中,主人公杀死了情敌后,感到极度的罪恶感和内心的挣扎。
他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表达出对于暴力与血腥的厌恶和警醒。
这种自我救赎和挣扎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复杂,暴力叙事也成为了主人公成长和觉醒的契机。
从而引发了读者对于自我反省和自我觉醒的思考。
最后,余华的暴力叙事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抨击和揭示。
他以虚构的故事情节来描绘现实之中的黑暗面,点出问题并提供思考的空间。
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讲述了血浆买卖市场的黑暗面,在《在细雨中呼喊》中揭示了农村的贫穷和愚昧。
这些暴力叙事不仅呈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更是对现实的警示和批判。
浅论余华《兄弟》的暴力叙事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论余华《兄弟》的暴力叙事马越 辽宁大学作者简介:马越(1993.3-),女,山东省临朐县人,辽宁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8-053-01引言:余华是中国当代作家,同时也是先锋作家的代表。
2008年余华的《兄弟》一书正式出版,该书获得了法国著名的《国际信使》周刊设立的“首届《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派作家酷爱叙述暴力。
这些作家扎根于“文革”,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记忆使暴力色彩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
余华的《兄弟》一书依旧有暴力叙事的体现。
只不过,暴力话语在小说中不再仅限于血腥暴力,还体现了一种金钱所带来的软暴力。
本文将对《兄弟》一书中的暴力叙事进行分析。
1、暴力叙事的展现《兄弟》一书主要围绕生活在小镇中的异父异母兄弟宋钢和李光头展开。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文革中的故事,是革命名义下的血腥暴力;第二个部分的故事是欲望解禁下的金钱暴力。
余华曾在《兄弟》一书的后记中写道:“这是两个时代相遇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时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时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
”上部在“文革”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中展开,书中所呈现出来的暴力都是前所有的。
其中红袖章将本想逃跑去上海接妻子的宋凡平活活打死的场景至今仍深深地印刻于笔者的脑海中——“六个红袖章捡起地上打断了的木棍冲了上去,他们劈头盖脸的打向了宋凡平。
……六个红袖章围着他一顿乱踢乱踩,还将这段以后锋利的木棍像刺刀一样往宋凡平身上捅,有一根木棍捅进了宋凡平的腹部,宋凡平的身体痉挛起来那个红袖章又将木棍拔了出来,宋凡平立刻挺直了,腹部的鲜血呼呼地涌了出来,染红了地上的泥土。
”余华通过细腻的描写使“文革”时期血腥暴力这一侧面跃然纸上。
除此之外,孩童的世界也有着成人世界的影子。
暴力、苦难与真实--解读余华长篇小说中的意象隐喻
作者: 刘乃仲 张妍
作者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24
出版物刊名: 现代交际:学术版
页码: 77-7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暴力 苦难 真实 隐喻 余华
摘要:隐喻是一种修辞技巧、一种人类的认知方式,也是一种依存于文化和语言的思维。
当代作家余华的许多作品中都借用了隐喻思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在《活着》等长篇小说创作中逐渐偏离先锋而转入写实的轨道,弱化以往作品中暴力与血腥的特色,开始将人物对苦难的承受融入作品,并借助大量的意象隐喻来表现自己所追寻的精神中的真实。
由救赎到狂欢——从《一九八六》、《兄弟》看余华关于“文革”暴力叙事的转换
由救赎到狂欢——从《一九八六》、《兄弟》看余华关于“文革”暴力叙事的转换邓长亮【摘要】The violenc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as the theme that YuHua presented and pondered with strong desire in his novels,and some of them that mattered the violence showed us the Aesthetics of Violence.The exaggeration about the violence essentially reflects the tense relations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reality.The novels in different timesof YuHua showed the way to deal with the tensity.1986,an early works of YuHua and his latest novel Brothers,that showed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violenc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Through the text perusing ofthe two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YuHua,the article showed us the conversion of violence depiction abou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文革"暴力是余华在小说中极力呈现和思考的主题,一些涉及暴力题材的小说显现了"暴力美学"。
这种对暴力的极端渲染,其本质原因是作家和现实存在的紧张关系。
余华不同时期的小说体现了处理这种紧张的方式,在早期的《一九八六》和近期的《兄弟》中,余华表达了对"文革"暴力不同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学年论文(2012级)题目:狂欢的悲剧——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及影响力分析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专业:对外汉语作者姓名:张家婧学号:12030118指导教师:郭建玲职称:副教授成绩: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制狂欢的悲剧——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及影响力分析摘要:余华作为我国先锋派作家代表,其代表作《活着》、《兄弟》、《现实一种》等等,都充斥着暴力和血腥的元素,这既是这位作家的特色,也是他饱受争议的地方。
本文就余华小说中出现的暴力叙事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其原因,并且对余华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稍作分析。
关键字:余华;暴力叙事;影响力。
作家余华在从事写作的几十年里,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悲剧结尾,全文气氛压抑,充斥着绝望和黑暗,全无任何希望或是余地的退守。
不论是小说或是散文,都给读者以骇人和荒诞(后期)的印象。
直白的写作手法多用于细节的描写,使读者想象的画面感充满视觉冲击,而这种冲击不外乎黑、白、红三种颜色。
本文将分析余华作品中暴力叙事的体现、原因以及影响力。
一、暴力现象:1、主题余华作品中的暴力主题,可以分为三种,即政治暴力、情感暴力以及社会暴力。
三者常常在一部作品中交替或重复出现。
政治暴力:以《兄弟》为例,文革背景奠定了政治暴力的基础,即以主人公宋钢和李光头在文革前后的遭遇为主线,重情重义的宋钢坚持“只要有一口饭他会让给李光头吃,有一件衣服他会让给李光头穿”的信念,却最终因为自己的情义遭遇了在文革时代随波逐流的李光头而卧轨成全了兄弟情谊放弃了爱情;而李光头则因为文革而春风得意大发横财,这种看似得益于文革政治文化体系的遭遇,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政治暴力的后果。
李光头的所谓“成功”,对于坐在金马桶上幻想的暴发户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毁灭。
情感暴力:以《活着》为例,福贵改邪归正后的家庭亲情可以算是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正面感情,而这种感情被撕裂恰恰是《活着》的意义,即人生就是不断地失去并且走向死亡,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福贵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而罪魁祸首确实多年好友春生。
残疾的女儿刚孕育了新生命有了希望,却在生产时死亡,女婿死在工地,妻子绝望病亡。
接近结尾处老福贵和孙子苦根与老牛出现在读者脑海里的同一画面,原以为是悲剧的收尾,却让苦根吃豆子死亡。
接二连三的非正常死亡让读者猝不及防,可以说毫无传统意义上小说的跌宕起伏,而是如打地鼠一般刚有希望,或是以为有希望,就被毁灭。
情感上的非正常频率的暴力如同遇到了变态刽子手,四处毁灭仅存的感情。
社会暴力:以《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例,作者以第一人称开始一段旅行,却遭遇了初设世事的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撞的鼻青脸肿;再如《现实一种》,则让人们生活在欺骗和互不信任之中,连儿童都难以幸免。
2、意象余华作品中所有的色彩不过是黑、白、红,而以红色为最。
主要代表的意象有血液以及文革时期的红袖章,《活着》中宋凡平被打死这一段十分典型“......刚刚休息过来的六个红袖章再次冲了上去,再次将宋凡平打倒在地。
宋凡平不再反抗, 他开始求饶了。
从不屈服的宋凡平这时候太想活下去了,他用尽了力气跪了起来,他吐着满嘴的鲜血,右手捧着呼呼流血的腹部,流着眼泪求他们别再打了,他的眼泪里都是鲜血。
他从口袋里摸出李兰的信,他郎当的左手本来已经不能动了,这时竟然打开了李兰的信,他要证明自己确实不是逃跑。
没有一只手去接他的信,只有那些脚在继续蹬过来踩过来踢过来,还有两根折断后像刺刀一样锋利的木棍捅进了他的身体。
捅进去以后又拔了出来,宋凡平身体像是漏了似的到处喷出了鲜血 ... ...”而白色又多用于描写白骨,以《河边的错误》为典型,河边不断出现的“白骨来指代死亡,比直接写“死亡二字”更为骇人。
本文虽然篇幅较短,情节却很复杂,并且读来费力而恐怖。
用多次出现的白骨串联起了“河边的错误”:许亮多次恰好去河边,而他最后担心被误会而自杀是一个错误。
马哲杀了疯子,却要凭疯子的身份活命也是一个错误。
老太太照顾疯子,并从他身上看到丈夫的影子也是一个错误……二、原因分析:1、童年经历:文学创作心理学表明:童年记忆是形成作家思维心理结构的重要因素,它对形成作家创作中的意识特别是潜意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此外还表明,文学的主观性、情感性的“我”,除了体现着作家对生活本质和时代精神的自觉意识和理性认识外,还包含着主体自身在人类历史演变及积淀中形成的潜意识和直觉本能等复杂因素,而这种潜意识和直觉本能在人自身的生命活动中,主要诉诸于人的情感、顿悟,侧重于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表现为喜怒、爱憎、悲欢等情状。
而且,由于作家的思维心理活动存在着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融合,因而形成了艺术感知和审美心理定势。
如同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等人编著的《心理学纲要》所说:“知觉定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早先的经验和像需要、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念这样一些重要的个人因素。
”简言之,我们倾向于看见我们以前看过的东西,这种定势或指向,在艺术知觉中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其它知觉形态的特殊性——审美注意的个体选择性、表象把握的情感性与意识渗透的主观色彩。
①余华的童年对他的文学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九六零年四月出生于杭州的余华,降临在中国饱经磨难的时代。
而他的父亲是一位医生,母亲则是一名护士。
两人同时在医院值班工作是常事,家里只有余华和他的哥哥在一起,“门被锁着,我们出不去,只有在屋子里将椅子什么的搬来搬去,然后就是两个人打架,一打架我就吃亏,吃了亏就哭,我长时间地哭,等着我父母回来,让他们惩罚我哥哥。
这是我最疲倦的时候,我哭得声音都沙哑后,我的父母还没有回来,我只好睡着了”。
②在学校里,余华也不是一个喜欢和同学玩耍的孩子,他更乐于一个人安静地坐在那里,以至于她的妈妈来接他时,他还是坐在妈妈送他来时所坐的位置。
这种孤僻古怪的性格造成他对外在世界的隔离。
他对太平间不感到恐怖,甚至觉得凉爽舒适。
60年代的书籍和当时满街的大字报为余华文学艺术的萌芽奠定了基础,也为他的冷酷暴力注入了生命。
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更是让余华记忆深刻,也使得“红”这一主题成为余华文学作品中的意向之一。
那个年代充斥着的热情、暴力和疯狂,以及延续了十年之久的大动乱,让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悲观主义的气息,这是他童年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
从他的作品来看,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在细雨中呼喊》,里面的大量叙述都是以儿童的目光来表达,并且呈现了一种明显的回忆性质。
《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描写一个少年出门搭上了一辆苹果车,但是却遇到了村民抢劫,甚至少年自己还被司机拿走了包。
这种来自于童年的暴力美学,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写作。
2、外国作家影响①范秀玲.从余华小说中的暴力、血腥叙事看童年记忆对其创作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P11余华的作品受到了许多作家的影响,余华曾经提到,影响他的文学创作的作家甚至可以组建一个球队,《先锋余华》一书中甚至给这只“球队”列出了细目:①前锋:川端康成卡夫卡威廉·福克纳前卫:鲁迅博尔赫斯布尔加科夫布告诺·舒尔茨后卫:胡安·鲁尔福马尔克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文以川端康成和卡夫卡为例试做分析。
川端康成和卡夫卡作为影响余华的“前锋”,他们的作品对余华起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川端康成是第一位影响余华的作家。
川端康成对余华的影响可以概括成三个部分,细节的描写、温婉的画面描写和真实性的描写。
余华曾经提到,“二十年前我读到的第一个作家是川端康成。
1980年时我在宁波进修拔牙的时候,读到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伊豆的歌女》(也译作《伊豆的舞女》),后来就非常迷恋他的小说,然后就读了那个年代几乎能读到的他的所有小说。
川端康成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对细部的把握非常准确而且丰富,尤其是他对某些少女的皮肤的描写及其准确,那时我还没有结婚,因此十分震惊于他的描写,我觉得他的描写就像肉体的迷宫一样若即若离。
”②《伊豆的舞女》中,描写了“我”和舞女“熏子”的数次相遇。
川端康成通过对熏子的细节描写,将少女形容成一个美丽善良温文尔雅的成熟女性的形象,使得“我”将这位14岁的少女误以为已经是17、8岁的大姑娘了。
除此之外,川端康成对于环境细节的描写也入木三分,通过服装、动作、表情,往往让日本的春日场景扑面而来。
川端康成的这种手法被余华称作“细部”描绘。
虽然余华在文章内容和情感色彩上①徐林正.《先锋余华》[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P57.②余华.文学不是空中楼阁——在复旦大学的演讲[J]文艺争鸣.2007,(02):106.和川端康成大相径庭,但是余华的作品中对于暴力的叙述,生动的细节刻画,血腥场面的再现都可以看出余华对于细节描绘的重视。
川端康成笔下的形象,往往纯真善良,熏子就是一个温婉的女子。
这点其实对余华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绝大多数人往往认为余华笔下的文章充满了暴力血腥的叙述,但在这种暴力叙事的背后,余华的文章中却显露着一丝对暴力的淡漠,一如《活着》中死亡的平常,死神接二连三地光顾福贵的家庭,但是作者却以一种十分平静的叙述来描写这个故事。
文章的最后,黄昏降临,如同母亲召唤孩子。
这里以一种温情的姿态来诉说归寂,也未尝不是一种暴力中的温情,也更是一种用平静对抗暴力的手段。
川端康成的文章不乏真实性,这不仅仅是说角色的符合逻辑,更是其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和周围的环境都完美的融合,《雪国》中的驹子,《伊豆的舞女》中的熏子,都让读者感到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物。
余华笔下的角色更是体现出这一点,这也和余华的许多作品融入进了他生活中的年代有关,作为一个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作家,笔下的人物在那个年代的生活,《兄弟》中的宋钢、《活着》中的福贵,都是在磨难中的小角色,他们的行为和心思就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样,读余华的作品,70年代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如果说川端康成是余华的启蒙者,那么卡夫卡就是余华的引导者。
和川端康成细腻的笔触不同,卡夫卡的文学作品描写的是现当代人们遇到的困境,是人类在时代面前的自我异化。
代表作《变形记》中职员因为外部的压力变成了甲虫,这是个人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而余华在自己的作品中,也不乏这样的小人物,也有不少痛苦的经历和磨难。
与卡夫卡不同的是,余华的作品更多的是对暴力的直接描写,是通过直接性的折磨来达到苦难的目的,但是这种苦难又是避免不了的,他不是来自个人的过错,更是社会的痼疾,因此比卡夫卡的卑微的个人描写更加具有绝望色彩。
在叙述手法上,卡夫卡更惯用荒诞的叙述形式。
余华的一些作品虽然带有写实主义的色彩,但是在本质上和卡夫卡如出一辙。
卡夫卡作品中的人物,是资本主义社会车轮下异化的个体,《变形记》中变成甲虫的主角,《城堡》中符号化的K,在这个人类理性遭到抑制的时代,只有荒诞才可以形容人类的困境,来描写人们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