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四)

合集下载

巅峰对决--《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巅峰对决--《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巅峰对决--《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银华基金
【期刊名称】《广东经济》
【年(卷),期】2013(000)012
【总页数】1页(P87-87)
【作者】银华基金
【作者单位】银华基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哈耶克、凯恩斯之争谁赢了?——评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兴衰及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J], 韦伟强
2.《凯恩斯大战哈耶克》没有输赢的大师对决 [J],
3.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J],
4.《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一场经济学史上最著名的决斗 [J],
5.两手协同并用——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经济学公案评析 [J], 洪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韦森:哈耶克与凯恩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论战

韦森:哈耶克与凯恩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论战

哈耶克与凯恩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论战2012年04月06日 08:20:57分类:未分类哈耶克与凯恩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论战——哈耶克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专论之一韦森【内容提要】哈耶克1992年3月23日在德国弗赖堡逝世。

在纪念哈耶克逝世20周年之际,本系列将从追溯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开始,着重介绍哈耶克的经济理论遗产,并期望以哈耶克货币、信用和商业周期理论来反思一下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走势。

在跌宕起伏的21世纪,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上的经济学家,当首推凯恩斯和哈耶克。

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之后,凯恩斯的薄薄的《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出版,就风靡世界,其理论和政策主张,纷纷被西方各国政府所接纳和采用,从而对战后西方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乃至经济和社会体制的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50初,西方各国从1929~1933的大萧条中彻底走了出来,随之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较长时段的高速增长期,于是,就有了西方世界战后近40年“凯恩斯革命”的经济繁荣之说。

在凯恩斯的《通论》出版8年后,时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任教的哈耶克教授出版了他的小册子《通向奴役之路》。

这部小册子一出版,也立即震惊了全世界:一方面唤醒了世人包括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中央计划经济的迷梦,另一方面,这部小册子中所宣扬的现代自由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原理,也为实际上许多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所接受,其中包括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像凯恩斯、弗里德曼等这样誉满世界的经济学家。

在《通论》和《通向奴役之路》出版之后,整个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好像就围绕凯恩斯和哈耶克两人的思想和政策主张而展开。

从1929~1933年大萧条后的罗斯福新政,到1973年的石油危机冲击下七十年代西方各国的经济衰退,凯恩斯本人的理论以及后来不断扩充和发展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几乎支配了整个西方世界经济理论界。

《通论》出版和问世,创生了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从而逐渐演变出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分野。

哈耶克经济理论

哈耶克经济理论

因自由,得真理,以服务 ———燕京大学校训
哈耶克名言:
1、哪里没有财产权,哪里就没有正义。 2、休谟希望得到的和平、自由与公正,非来自人们 的善良品性,而是来自健全的制度,这一制度使得 即使是坏人,在他们追逐各种事务以满足自己的私 欲时,也为公共的好处做了坏事情。 3.在社会演进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避免的,使其 成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 4.自由主义者对社会的态度,像一个照顾植物的园丁, 为了创造最适宜于它成长的条件,必须尽可能了解 它们的结构以及这些结构是如何起作用的。

商业周期理论

商业周期(Businesscycle):也称经济周期、商业 循环、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 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 象。
受庞巴维克、魏克赛尔和米塞斯的影响,20世纪30 年代,哈耶克形成了独特的商业周期理论: 如果央行在政府刺激经济的计划下任意增加货币供 给,人为压低利率,就会导致社会资源被错误分配 到资本化程度更高的生产中,创造人为繁荣。最后 到“不当投资”清算时,经济的大萧条就会到来。
货币理论
中性货币理论———哈耶克认为货币对物价和生产 的影响完全与对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无关,几乎货 币数量的任何变动,无论它对一般物价水平有无影 响总会影响到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到受相对价格制 约的生产数量和方向。即货币对商品的相对价格保 持“中性”或“中立”。 意义:1.是一个把货币影响游离出来进行考察的分 析工具。 2.分析货币因素如何影响世界经济的过程。 3.是哈耶克全部经济观点的基础。
哈 耶 克 政 治 理 论
《通往奴役之路》主要观点:
第一,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且较 为理想的一种资源配置体制。 第二,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密切相关且前者构成了后 者基础和条件。 第三,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 第四,法治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 第五,法治的含义不是政府以法律来治理社会,而是 且首先是政府的行为在法律约束之下。 第六,“自由放任”理念是对自由与法治的最大危害。 第七,民主本质上是实现自由和保障社会安定的一种 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凯恩斯与哈耶克两种观点比较及启示

凯恩斯与哈耶克两种观点比较及启示

凯恩斯与哈耶克两种观点比较及启示提要本文通过对比凯恩斯与哈耶克的理论特点及主要经济理论,剖析了二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凯恩斯主义(一)凯恩斯的理论特点。

1、凯恩斯定律否定了萨伊定律及由此决定的就业理论。

用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代替了新古典经济学市场自动均衡的假定,注重制度因素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并得出失业和危机不可避免的结论。

2、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为正常状态的假说,断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可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而必须进行国家干预。

3、强调有效需求机制的决定作用,否认相对价格短期变动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收入——支出理论,与传统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相抗衡。

(二)凯恩斯的主要经济理论1、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1)由于市场机制可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不存在经济危机的充分就业的社会。

但是,充分就业并不排斥两种失业的存在:一是摩擦失业,二是自愿失业。

(2)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

凯恩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论述,把分析的重点由供给转移到需求,把总需求函数视为决定就业量和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有效需求原理实际上是一种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

2、工资和货币、物价理论。

(1)凯恩斯经济学主张,在货币工资不变,即采取刚性工资政策的条件下,通过提高价格水平来降低实际工资,以增加就业。

(2)凯恩斯把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货币数量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实际上是货币数量对工资单位和就业量影响之和。

3、经济周期理论。

(1)投资乘数理论是凯恩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投资乘数公式,由于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与边际消费倾向按同一方向变动,即消费倾向的数值越大,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越多。

(2)凯恩斯认为利息率的高低与流动偏好的强度成正比,与货币供给量成反比。

二、新自由主义——哈耶克(一)哈耶克的理论特点。

1、表现为极端的经济自由主义,主张个人自由高于一切,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甚至主张货币的发行也要“非国家化”。

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两次工业革命解析版

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两次工业革命解析版

文综历史两次工业革命一、选择题 ,在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12小题 ,〕1.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 ,叫做“裙子经济〞 ,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开展成反比。

即裙子越长 ,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 ,经济就越先进。

以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为例 ,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拖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 ,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

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A. 手工工场开展 ,妇女思想解放B. 民主政治进步 ,女权意识增强C. 工业时代到来 ,妇女角色改变D. 对外殖民扩张 ,妇女远离故土C此题考查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抓住材料时期“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为适应机器工业生产的需要 ,许多妇女走出家庭 ,走进工厂 ,故C项正确;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 ,手工工场已经被机器工厂取代 ,排除A;题干论及的是裙子与经济的关系 ,排除B;早在新航路开辟后 ,英国已经对外殖民扩张 ,排除D。

应选C。

2.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A. 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B. 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C. 重大创造来自传统工匠D. 英国的工业开展一枝独秀B注意题干限定信息“突出特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许多技术创造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 ,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自然科学的开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故B项正确.ACD三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应排除.应选B.此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限定信息“突出特点〞 ,结合所学解答即可.需要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比拟.3.19世纪30年代 ,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 ,而19世纪晚期后 ,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创造改变了衣料 ,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

凯恩斯与哈耶克

凯恩斯与哈耶克

凯恩斯与哈耶克是二十世纪的两位重要经济学家,两人在三十年代曾发生过一场理论论战。

经济学家韦森指出,这场论战推进了人类对具有越来越复杂的金融和货币市场体系的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认识,也实际上催生了经济学理论中的"凯恩斯革命",从而产生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向私人垄断过渡的英国。

当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作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典范的英国,开始染上今天人们所说的“英国病”(英国病简单的说:有自我毁灭的民族怀疑悲观情绪)。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国运的转折点。

由于大战中政府开支剧增,英国被迫中止实行多年的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在摆脱金锁链之后,通货出现迅速的膨胀。

大战之后,英国开始从殖民帝国、世界工厂的峰顶一步步衰退了下来。

对于英国这样一个国内市场不广阔的岛国来说,一旦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丧失了在产品构成和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优势,必然给国内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从1920年开始,英国经济就陷入了停滞状态,煤炭、棉纺织品、造船工业等重要部门因国内市场狭窄和出口不顺利而无法恢复元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各国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50年代后随着核能、航空、航天技术、造船和现代重化工工业发展推动下,加上西方大多数国家都采取过国家干预市场以减少失业的"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历了长达25年之久的"经济繁荣"。

结果,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全世界大行其道。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只要一些国家出现的经济衰退和不景气,各国政府就屡屡重试凯恩斯主义的宏观政策,因而可以认为,凯恩斯经济学思想的影响在当今世界仍始终存在着。

哈耶克与凯恩斯

哈耶克与凯恩斯

哈耶克与凯恩斯哈耶克与凯恩斯:经济学界的两位巨擘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学科,而作为经济学界的两位巨擘,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20世纪的经济思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两位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增长、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重点介绍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并对两位经济学家的观点进行比较与评析。

哈耶克的经济思想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市场和自由竞争的重要性上。

哈耶克认为,自由市场是经济繁荣和个人自由的基石。

他提出了知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强调个人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重要性。

哈耶克对中央计划经济持批评态度,认为自由市场和价格的竞争能够更有效地分配资源,并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

他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发地调整资源分配,而政府的干预只会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和歧视。

哈耶克主张小政府和限制政府干预,认为市场自由更能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潜能。

凯恩斯的经济思想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凯恩斯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经济思想主要关注宏观经济和经济周期。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往往无法自己调整和恢复,需要政府通过干预来稳定经济。

他提出了“总需求决定总产出”的理论,主张政府应该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来管理经济,以消除失业和保持经济稳定。

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受到了大萧条和经济衰退的影响,他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利率来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提高经济增长和就业率。

他对市场经济的信心较弱,主张政府干预和调控经济活动,以防止经济过热或过冷。

哈耶克与凯恩斯的比较尽管哈耶克和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存在一定的冲突,但两位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增长和政府干预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哈耶克的自由市场思想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市场能够自发地调整资源分配。

但他在对政府干预的反对上有时过于绝对,忽视了市场失灵和公共物品的提供。

2024年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精选4篇)

2024年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精选4篇)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精选4篇)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1终于有机会细细品读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第一次听到哈耶克的名字,已经是21世纪的初叶了。

在世纪之初的几年间,哈耶克的名字被一众“大家”反复提及,几乎成为“圣人”的代名词。

他对于市场和自由经济坚定不移的秉持,他言论的毫不犹疑和没有任何折扣的态度,的确也使得他本人和所发出的声音是如此的振聋发聩,令人无法不肃然起敬。

我是个怀疑论者,所以即使对于哈耶克这样的`大家,也总是要从一旁的角度先静静地欣赏,然后才能够慢慢走近其思想殿堂。

这并不意味着我先入为主的“狭见”,恰恰相反,我的“旁观”,首先(同样地,也)是没有折扣的吸收和尊敬,并非要从中挑出什么“骨刺”。

但我却是要对着一众“信徒”表达我的高度怀疑的。

信徒者,特别是一定要“第一时间”展示自己拥趸和笃信态度和地位的,总是要在心中揣着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或者期望,至少是一种舍我其谁的争先精神。

所以在“信”的阶段,通常是择自己最能够产生共鸣也是最容易影响他人态度的内容,尽快地将它们曝光,且不断强化。

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解读”和“诠释”。

古往今来,“大家”风范,大概就是如此。

而哈耶克,以及他的着作,恰恰最适合“信徒”们的传播并加载自身的意象价值,从而将这种所谓的“价值”延伸并快速产生出不同于原作者本身的影响力。

他的观点直接、简洁,几乎完全摈弃学术家们惯常的繁琐求证和引用,并且“最恰当”地切中要害。

一些文字几乎不需要解读,就能够轻易地应用于近80年时间跨度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和时点。

它们如此恰当地洞察了计划经济与专制制度的必然联系,并且"更恰当地"阐释了市场与自由经济的美妙表现,以至于这种阐释轻易地就能够被转译为一种先知般的“预言”,并使之与现代民主制度产生了美妙融合。

总之,哈耶克的思想,不仅具有完美的预言特征和文字及逻辑的表现力,更具有完美的现实映照,有着比《圣经》更加迷人的内外兼修的实践意义和触手可及的魅力。

哈耶克

哈耶克
1950年,哈耶克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思想委员会。 建构自由哲学的完整体系 著作: 《约翰 斯图亚特 密尔与夏洛特 泰勒的友情与后来的婚姻》 (1951) 《自由宪章》(1960)
9
a
第四阶段 :弗赖堡大学 (1962-1992)
1962年,哈耶克离开美国来到德国,接受了弗赖堡大学 一个教职。 探讨和阐述经济社会行为中的“自发”秩序 1974年,获得诺贝尔奖 著作: 《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研究》(1967) 《法、立法与自由》(1973-1979) 《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论》(1988)
参加社会主义计算论战
成立朝圣山学社
7
a
第二阶段 :伦敦经济学院 (1931-1949)
著作: 《价格与生产》(1931-1933) 《集体主义经济计划》(1935) 《纯粹资本理论》(1941) 《通往奴役之路》(1944)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1948)
8
a
第三阶段 :芝加哥大学 (1950-1962)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内容
私人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制度是目前能选择的最好 制度,私人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制度的存在基础是 完全的个人主义
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基本出发点
自由必须受法律的制约和保证
主张从伦理学出发,建立一种理想的以私有制为基 础的、法制的、公正的社会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特点
(一)极端经济自由主义
第一阶段 :维也纳(1899-1931) 第二阶段 :伦敦经济学院(1931-1949) 第三阶段 :芝加哥大学(1950-1962) 第四阶段 :弗赖堡大学 (1962-1992)
4
a
第一阶段 :维也纳(18991931)
1899年5月8日,哈耶克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维也纳 大学的一位兼职植物性讲师。

读《通往奴役之路》

读《通往奴役之路》

路在何方?-读《通往奴役之路》在读《通往奴役之路》前,我从来没有如此深刻地对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反思过,看过了2个版本的《通往奴役之路》,才深刻地意识到,那些打着追求人类无比美好的明天旗号的人,干的事情完全是倒过来的。

这也让我从浅显的对体制进行反思上升到反思追求积极自由的整个哲学思想,受益匪浅。

哈耶克在这本书中,通篇就是在阐述一个观点:我们不能怎么怎么做,否则就会被奴役。

哈耶克从政府干预、社会主义的经济后果及社会结构的发展等方面旗帜鲜明地反对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确实是对此表现出了极其深刻的认识。

在本书的第一章就开门见山地写出了古典自由主义被遗弃这样的现实,而自由是哈耶克永恒的理想,哈耶克所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是对传统自由主义的继承,其对于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蛊惑人心深感担忧,他阐述的正是希特勒和斯大林在实践中造成的残酷现实,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从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到斯大林的共产主义,都无可避免地会迈向专制极权。

中央计划经济对于资源分配集中决定,是没有市场经济的分散决策灵活的,由于没有市场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决策团体无从得知正确的情报,也因此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分配资源和产品。

而当人们失去了经济自由,在这样违背人性的体制中,一切自由都会化为乌有。

不可否认,政治上的社会主义思潮,经济上的凯恩斯派干预主义和计划经济展现出的高效,使之在当时成为主流,哈耶克正是在于凯恩斯的论战中败下阵来,直到70年代末的滞胀终结了唯理主义的凯恩斯学说,哈耶克才重新被人重视。

哈耶克引用墨索里尼的话说“是我们首先宣告,文明社会越是发达和复杂,就越要限制个人的自由”。

但问题在于,谁来划定边界,如何界定一个合适的范围?难道任由统治者想当然地制定规则吗?哈耶克表达出了这样一个意思:只有私有制,才是自由最有利的保障,因为计划和价值分配根本达不到一个完全合理的准则,但分配者却掌控了全权,而一旦掌握了全权,就已经控制了我们的一切,因此,只有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独立行动者的手里,才会保障公平,政府的职责应该是做好公平的监管,维护一个合理的竞争秩序,而不是不断扩大行政干预。

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制高点观后感

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制高点观后感

哈耶克与凯恩斯之争——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兴衰及对我国经济的启示[摘要] 20 世纪经济学思想史中有两位著名的人物哈耶克和凯恩斯,他们之间的论战不仅对过去,更对现在乃至将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哈耶克与凯恩斯论战的主题主要是对于政府干预的态度。

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地进行调节,政府的过渡干预会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阻碍经济的发展; 凯恩斯则主张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政府干预来影响市场经济过程,他认为政府的干预能够减少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克服经济危机并改善经济预期。

二者的论战虽然至今仍未有结论,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历史得到经验和启示,以此来解决我们今天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道路。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制高点;哈耶克;凯恩斯;中国;现实问题经济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和坎坷相伴,繁荣和危机相随。

在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经济的兴衰是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最重要标准,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金融发展程度,一国的经济、金融条件与发展状况又决定该国的货币政策体系框架。

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目标、工具、传导机制——内在的有机联系及其协调状态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能否在正确的时期采用适当的经济政策是对一国至关重要的事情。

在看完十集纪录片《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之后,我回想起年老的哈耶克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我年轻时,我会说只有年老的人才相信自由经济;当我中年的时候我发现差不多只有我自己相信自由市场理论;现在我年老了,我很高兴看到新一代年轻人又开始相信自由经济。

”众所周知,日益发展的全球化让世界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政策体系框架大同小异,但就个性而言,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甚至是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其货币政策体系也是各具特色,有时甚至是差异巨大。

然而遗憾的是,实践中人们往往忽略、甚至完全忘记了这点,盲目照搬照抄、简单的复制和嫁接,其结果可想而知。

哈耶克与凯恩斯到底论战了什么

哈耶克与凯恩斯到底论战了什么

哈耶克与凯恩斯到底论战了什么?韦森──哈耶克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专论之四上一篇专栏《哈耶克与弗里德曼:货币主义错在哪里?》中,我们粗略地介绍了哈耶克与弗里德曼在货币理论上的分歧。

如果说哈耶克对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理论的商榷还是学理上的和比较友善的话,他与凯恩斯的理论论战,尤其是在通胀问题上的论战,就多少有点情绪化了。

当然,这样说并不否认他与凯恩斯的论战,主要还是学理和政策主张导向上的。

从源头上来看,最早哈耶克在1929年撰写了《储蓄的“悖论”》一文,英文稿在发表在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人》杂志上。

在这篇文章中,哈耶克并没有提到凯恩斯的名字,但他的观点却被罗宾斯认为可能是对凯恩斯正在形成的理论进行反击的最有力武器。

凯恩斯曾认为,过度的储蓄是商业周期的根源,照他看来,英国当时的问题就是储蓄太多,而消费不足,导致英国经济多年萧条。

哈耶克在《储蓄的“悖论”》一文中则提出,商业周期的根源在于资本的过度投资拉长了生产的周期,而不是储蓄过多。

从凯恩斯的思想渊源来看,他的货币理论同米塞斯和哈耶克一样,都曾受过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的影响,因而开始他对米塞斯和哈耶克的观点还是蛮欣赏的。

譬如,在1926年出版的《货币论》中,凯恩斯就曾两次提到哈耶克,说“在德国和奥地利正在形成一个思想流派,这个学派可以被称作为魏克塞尔学派。

他们提出的银行利率对储蓄与投资之间均衡的关系,以及这种均衡对信用周期的重要性,和本书的理论相当近似”。

在一个注脚中,凯恩斯还友善地说:“可惜,当这些学者(指米塞斯和哈耶克)的著作到我手里的时候,我已经写完这本书要去付印了。

如果这些学者的书能够在我思想发展的较早时期到我手中,同时如果我的德文不是如此差,我会更多地参考这些学者的研究。

”尽管凯恩斯一开始对米塞斯和哈耶克的货币和商业周期理论比较欣赏,但是在1931年《经济学人》秋季号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对凯恩斯先生的货币纯理论的反思”的书评中,哈耶克却较强烈地批评了凯恩斯的《货币论》,指责凯恩斯“完全忽略了魏克塞尔理论的一般理论基础”。

哈耶克思想简介

哈耶克思想简介

哈耶克思想简介哈耶克是20世纪最杰出的自由主义者,也是20世纪罕见的社会科学家。

虽然哈耶克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的学术贡献却远远超出经济学范围。

他毕生发表了130篇文章和25本专著,涵盖的范围从纯粹的经济学到理论心理学,从政治哲学到法律哲学,从科学哲学到思想史。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方方面面,哈耶克绝不是玩票,而是见解卓著。

不过,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于,作为一位自由主义者,坚持和重申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

英国学者伯林的划分。

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

哈耶克自己也曾划分过两种类型:本专业中的万事通,和困惑型人物。

前者对自己的专业了如指掌,熟悉古往今来各种见解,大多数成功的教师、作家和演说家,都属于这类人物。

哈耶克也将这类人称为记忆型的天才。

困惑型人物则凡事都要自己问个为什么,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是自己思考的过程。

他们记不住别人说了什么,他们总是把别人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思考中。

他们总是让六经注我,他们固执己见。

他们从各个方面思考,进行探讨,经常是围绕着一个主题。

哈耶克就是这类天才的典型。

第一部分、哈耶克的思想谱系哈耶克1899年5月8日于出生在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92年3月23日去世。

他足够长寿,经历了整个20世纪,经历两次世界大战。

亲眼看到了自己所钟爱的观念,自由主义的衰落,及复兴的全过程。

看到极权主义兴起和崩溃的过程。

一、哈耶克的生平第一阶段:维也纳时代维也纳哈耶克思想成长的时代,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维也纳。

他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结束之后,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1921-1923)。

从思想、知识的角度看,这个时代的维也纳是维也纳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也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非常生动地描述了19世纪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那段岁月奥地利、主要是维也纳的气氛。

他在回忆录的第一段话就是“倘若要我今天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千我长大成人的那个时代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概括,那么,我希望我这样说: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

《哈耶克传》读书笔记: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哈耶克传》读书笔记: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哈耶克传》读书笔记: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财新网】(专栏作家周文渊)人生若只如初见凯恩斯是一位绅士,他们不是一代人,在哈耶克面前,凯恩斯更像一位富有魅力的长者。

特别是在巴黎和会之后,《凡尔赛合约》签订的短短几个月之后,凯恩斯很快地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后果》,睿智地预言对于德国苛刻的赔款将会造成经济的崩溃和政治的不稳定,很快带来新的战争。

这是相当一针见血的批评,并且很快得到了应验。

这本书为凯恩斯带来了世界声誉,哈耶克回忆说,凯恩斯是“我们中欧人的英雄”,哈耶克和他那一代年轻的维也纳人都称赞“这本书(《和平的经济后果》)文采斐然,因为它直言不讳,思想独立”。

这是很高的评价,思想的独立和原创性是对学者的工作能力的最高赞誉。

两位思想大师的最初联系实际上颇有戏剧性,1927年,年轻的哈耶克写信给英国剑桥国王学院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借一本写于50年前的经济学教科书,埃奇沃斯名字怪怪的《数理心理学原理》,至于哈耶克为何会向素未平生又举世闻名的凯恩斯借书,一个可信的解释是因为维特根斯坦。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是凯恩斯在剑桥的朋友,而哈耶克是维特根斯坦的远亲,他们在1910年前后认识。

维特根斯坦曾经在奥地利军队服役,一战期间驻扎在意大利前线,当时他写信给凯恩斯让他帮忙寄一本剑桥哲学家罗兰·罗素的新书,凯恩斯及时照办了。

远亲的经历无疑给青年哈耶克一种错觉,以至于他提出了这一个有失分寸的请求。

虽然这一次凯恩斯没有照办,但是他还是礼貌地回信给哈耶克:“很抱歉,我也没有多余的《数理心理学原理》”。

虽不免有些失望,但哈耶克依然把凯恩斯平淡的回复视若珍宝,当成私人纪念品和事业奖杯般保存了整整65年。

在1927年的信件往来之后,他们很快就见面了。

1928年凯恩斯受邀参加伦敦剑桥经济服务中心召开的会议,在会议快要结束前,两人见面了。

高大有力的矜持人物哈耶克迅速地赢得了凯恩斯的注意,“我一提出严肃的反对论点,他就认真对待我,而且自此以后都尊重我。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精华解读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精华解读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精华解读凯恩斯与哈耶克关于政府与市场的争论已经持续了80年,但至今我们对于经济学及其政策的解读依然无法跳脱他们所设立的框架。

如果你想了解媒体上那些喋喋不休的争论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理念,那么就非常有必要回到那场“世纪大辩论”,去深入了解两位经济学大师的核心观点。

本周为大家推荐一本《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编者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将其中的观点和争论逐条列出,希望对大家理解该书有所助益。

1 序幕,不走极端任何一种理论如果推向极致那都会是一种灾难,正如拉罗什福科说过:“大多数虔信者让我们对虔诚感到厌恶”。

作为开篇,引两句话,不同时期的人用不同角度来对待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Keynesian Economics ——JOKE(玩笑)正如加尔布雷斯曾经说过的,只需要再来一场衰退,凯恩斯主义就会复活。

2 凯恩斯的成名作,惊人的预见性。

过重的债务负担以及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使得魏玛共和国的经济彻底崩溃了,民众的痛苦使得极端主义思潮找到了生存的空间,最终在希特勒的上台后酿成了悲剧。

凯恩斯在《和平的经济后果》就预见了这样的情景,这本书有惊人的预见性。

凯恩斯的一本畅销书《和平的经济后果》,以冷静、全面、无情地略带打趣的口吻,揭露了战胜国索赔主张危险至极的荒唐。

他的整体观点是,和谈与和平无关。

贪婪地复仇,渴望看到德国永远臣服脚下,有可能会唤起另一场导致世界冲突的“欧洲内战”。

这本书在英国卖出18500册,美国售出70000册,它被译成了法语、荷兰语、意大利语及俄语、罗马尼亚语、西班牙语、日语和中文。

全球畅销超过10万册。

它还被翻译成了的德语,在维也纳大受欢迎。

正如哈耶克所说的,“他的《和平的经济后果》让他在欧洲大陆比在英国还出名。

”3 凯恩斯对于通货膨胀的警告凯恩斯主义所推崇的政府支出、放松流动性,在今天看来都是引起通货膨胀的肇因,这给了人们一种误解,认为凯恩斯支持通货膨胀,并且凯恩斯主义必然会导致通胀,其实这些都是对凯恩斯的误读。

货币与权力

货币与权力

货币与权力作者:富景筠来源:《读书》2008年第04期马克·布劳格在《凯恩斯以后的一百位著名经济学家》一书中评价道,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名望盛衰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循环。

这并非言过其实。

的确,在与凯恩斯的论战中,哈耶克几次败北,最终被迫放弃经济学而转向心理学和政治哲学研究。

在弥漫着凯恩斯学说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坚持自发秩序、反对政府干预的主张俨然成为那个时代的极不和谐音。

然而,这位个人主义的推崇者立志在理论学说方面把自由市场原则推向极致,也终于从低谷中走出,赢得了应有的荣誉。

在一九七四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后,哈耶克将他的学术主张延伸到货币领域,继而成为以自由发行货币的办法解决通货膨胀的鼓吹者,而《货币的非国家化》一书即集中体现了他的货币思想。

哈耶克对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天经地义性”和民族国家的单一货币传统提出质疑。

在本书中,他一反以往坚持自发秩序和制度演进的保守主义作风,提出了革命性建议,即废除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权,以一种多元货币的竞争机制取而代之。

在哈耶克看来,私人机构对货币流通域的竞争将促进不同币种之间的优胜劣汰;由此,币值稳定和信誉良好的货币将得以脱颖而出,从而实现多元货币的竞争均衡。

实际上,哈耶克希望将竞争引入货币发行的市场自发调节过程,以求得实体经济能够避开货币发行导致的剧烈震荡与周期性波动,进而,在货币发行量稳定的条件下,经济运行能够回归至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理想状态。

哈耶克关于健全货币体系的思想试验首先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定,即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出于自利的考虑,参与货币竞争的私人机构必然会促使良币的实现。

其原因在于,维系货币购买力、提升货币信誉是私人发钞行攫取利润的唯一源泉。

任何不顾货币需求量的扩张行为终将自取灭亡。

其次,哈耶克上述思想试验同样源于其对政府货币职能局限性的批判。

在他眼中,货币发行的专有权或垄断权向来是政府攫取收益的诱人来源和赢得权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纸币出现之后,政府获得了一种较之金属铸币时代更为廉价的融资方式。

哈耶克评论

哈耶克评论

一、大萧条:资本主义向何处去?20世纪30年代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历史上一个漫长的寒冬。

大萧条的长期性和严重性使人们失去了对古典自由放任经济学的信心,相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大学校园和知识分子中得到广泛传播。

1932年,保罗.斯威齐[I]进入伦敦经济学院进行一年的研究生学习。

危机的破坏性使他震惊,传统经济学对解释和解决危机问题的无能为力让他失望。

在伦敦经济学院,斯威齐初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为他提供了一个关于危机问题的强有力的解释,于是,斯威齐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确定了终身的使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美国学术生活的一个完整的受人尊敬的组成部分。

”[II]韦伯夫妇[III]从斯大林的苏联考察回来,坚信社会主义开创了充分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新的文明”。

资产阶级经济学阵营面临着分化。

伴随经济危机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危机。

是自由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不稳定的资本主义的替代品吗?对大危机束手无策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真正成为阴郁的科学[IV]。

中间道路!一个逐渐清晰和宏亮起来的声音从剑桥传来。

这个声音来自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新剑桥学派的领导人。

在1923年的《货币改革论》和1930年的《货币论》中,凯恩斯已经逐步认识到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认识到通过政府的干预可以控制任性的资本主义的方向盘,使这驾车回到通往繁荣的道路上。

但是,凯恩斯的理论主张可能意味着对传统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某种侵蚀,经济自由可能因为国家干预而受到损害。

如何认识危机及如何走出危机?一场论战在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经济学院和与凯恩斯为旗手的剑桥大学之间展开。

二、论战:哈耶克和凯恩斯1929年初,还在维也纳大学任教的哈耶克就预见到大危机即将到来[V]。

在1928年的《利润》、1929年的《储蓄的‘悖论’》等论文中,沿着米塞斯的货币的商业周期的思路,哈耶克提出由于信贷扩张扰乱真实储蓄与资本需求的关系,从而扭曲经济结构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此凯恩斯得出了他的政府干预市场的基本思想:“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除非投资市场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做出毫无理由这样做的巨大逆转,要想避免就业量的剧烈波动是不可能的。我的结论是:安排现行体制下投资的责任绝不能被置放在私人手中”。凯恩斯还具体解释道:“有鉴于资本边际效率日益为甚的下降,我支持旨在由社会控制投资量的政策;而与此同时,我也支持各种提高消费倾向的所有政策。其原因在于,在现有消费倾向下,不论我们对投资采取任何措施,想维持充分就业均是不可能的。因而,存在着用两种政策同时操作的空间——既促进投资,同时又促进消费。”。
尽管哈罗德等经济学家曾努力劝说凯恩斯不要在《通论》中对古典经济学家(如马歇尔、埃奇沃思、庇古)以及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米塞斯、哈耶克和罗宾斯进行激烈的攻击,但在《通论》的第二稿中,乃至在1936年出版的《通论》中,我们今天可以处处读出他对哈耶克的经济学观点和商榷的批评甚至某些嘲弄。譬如,在《通论》第三章中,凯恩斯说:“传统经济理论的众所周知的乐观主义,已使经济学家们被看成是甘迪德(Candide)式的人;他离开了现实世界来耕种自己的园地,并且教导人们,只要听其自然,在可能的最美好的世界中的一切都会走向最美好的路径。我认为,这种状态可以归之于他们忽视了有效需求的不足所造成的对经济繁荣的障碍。在古典经济学派所假想的社会中,显然会存在着资源最优使用的自然趋势。古典理论很可能代表我们的经济应该运行的方式。但是,把现实世界假设为这样,就等于把我们的诸多困难给假设掉了”。很显然,凯恩斯这里是把哈耶克及其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家比喻为一种甘迪德式的人物,并从而也解释了他自己的经济学与这些古典经济学家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不同。
当然,凯恩斯这位英文语言和思想大师,并不仅仅限于打这种文字笔墨仗,接着他道出了他的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由此可见,传统的分析是错误的,因为它未能把[经济]体系(system)的自变量正确地分离出来。投资与储蓄是为[经济]体系所决定的因素,而不是决定经济体系的因素。它们是经济体系中的决定因素的后果;这些决定因素是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曲线(或表)和利息率。这三个决定因素本身确实是复杂的,而且每一个因素都会由于其他两个因素的变动而受到影响。但是,在其数值不能被相互推算出来的意义上,三者均是自变量。传统的分析觉察到储蓄取决于收入,但它却忽视了收入取决于投资这一事实……”。凯恩斯就是这样在不时的嬉笑怒骂中来阐释他的严肃的经济学理论,这确实是一般常人所做不到的。
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四)
【编者按】凯恩斯与哈耶克是二十世纪的两位重要经济学家,两人在三十年代曾发生过一场理论论战。经济学家韦森指出,这场论战推进了人类对具有越来越复杂的金融和货币市场体系的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认识,也实际上催生了经济学理论中的“凯恩斯革命”,从而产生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他认为目前对二人理论争论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结合对《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一书的评论,韦森从史实和理论全面探讨了两人理论论战的来龙去脉和理论争论的核心问题。本文节选自其新著《重读哈耶克》,FT中文网获得授权连载,本文为第四则。
到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哈耶克与凯恩斯的争论,实际上仍然还是沿着魏克赛尔的自然利率与实际利率(到《通论》阶段,凯恩斯本人已经不再使用“自然利率”这个魏克赛尔式的概念了,而是用“资本边际效率”来替代之,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的关系进行争论。说白了,到这时候,尤其是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发生后,米塞斯、哈耶克和罗宾斯仍然从理论上坚持不要人为干预市场经济的自然运行,尤其是不要人为操控利息率来错配资源,导致资本品需求的扩张,人为制造过度投资和短期繁荣;而凯恩斯这时则全力思考如何在短期内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和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从而把各国经济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实际上,就连凯恩斯本人也清楚他的分析理路注重短期而米塞斯和哈耶克的经济理论注重长期这一点。譬如,在前面评论米塞斯、哈耶克和罗宾斯的简单逻辑推理后,他在一个注脚中写道:“如果我们处于长期均衡状态,这可以在特殊的假设条件下得以成立。但是,如果所涉及的价格是萧条状态的价格,那末,认为企业家在形成他的预期时会假定价格永久不变这一简单化的办法肯定不符合事实”。
在其后,谈到哈耶克在与他争论中谈到的“自然利率”即“中性的”和“均衡的”利率以及“强迫储蓄”等概念和思路时,凯恩斯甚至尖刻而调皮地嘲弄道:“野鸭子已经潜入到水底,深入到它力所能及的地方,并且紧紧咬住水草、须根和水底的一切垃圾不放,因此需要有一只聪明异常的狗潜入到水中,重新把它捞上岸来”。凯恩斯对哈耶克以及他所谓的“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的讥讽,也是真够形象和辛辣的!
如果细读《通论》,也许会发现,凯恩斯在整个文本中提到哈耶克的名字并不多,总共只有4~5处,且每次提到哈耶克,凯恩斯也总是客气地称呼他为“哈耶克教授”,并在三处与米塞斯和罗宾斯一起讲哈耶克的观点。故也许有人由此会认为,单就这一点来看,说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催生了凯恩斯的《通论》这部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或许言过其实。当然,单从字面上来看,凯恩斯在《通论》中与哈耶克观点正面商榷的,大约只有3处。然而,只有深入了解哈耶克与凯恩斯的上下两篇的商榷文章和凯恩斯的回应的背景和其中涉及的问题,才能解读出整本《通论》都好像自始自终均是在与哈耶克进行深入的理论论战这一点。在当今世界经济思想史学界,好像并没有多少人能够认识和体悟到这一问题。
现在看来,哈耶克对凯恩斯《货币论》的抨击与商榷,无疑刺激了凯恩斯去进一步理清他断,如果说哈耶克对凯恩斯的理论论战不是凯恩斯写作出《通论》的原动力的话,也是最重要的推动力或言促动力量,或至少我们今天可以认为,凯恩斯在《通论》中所形成和阐发出来的最主要的经济学思想,是在哈耶克的步步紧逼式的商榷和批评下逐渐形成和明晰出来的。根据这一点,我近几年来一直认为,凯恩斯的《通论》很大程度上是哈耶克与凯恩斯论战的结果,或至少可以说,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论战,催生了凯恩斯的《通论》这部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在后边第17章,凯恩斯又对他在《货币论》中的观点进行了反思,并进一步与米塞斯和哈耶克的观点做了区别。他说:“在我的《货币论》中,我把我意图中的唯一利息率称之为自然利率,并且对它下了定义——用我在《货币论》使用的名词来说,即能使储蓄率和投资率相等的利率。我当时相信,我的定义是魏克赛尔的‘自然利率’的发展和明确化。按照他的说法,自然利率是能保持没有被他很明确地加以界定的价格水平稳定性的利息率”。接着,凯恩斯还进一步解释道:“然而,我在当时所忽视的事实是,根据这个定义,任何社会在每一就业水平上都会有一个不同的自然利率。同样,相对于每一数值的利息率,都存在一个使该利息率成为‘自然率’的就业水平;其含义是,在该自然利率和就业水平上,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就此而论,不管就业水平如何,来谈论自然利率,或根据上述定义就可得到唯一的利率,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在当时,我还没有懂得,在一定情况下,经济体系可以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基于这一反思,凯恩斯明确地讲述了他在《通论》中的新理论发展了:“我现在认为,过去被我当作在学术发展上似乎是最有前途的‘自然’利率概念,对我们现在的分析来说不再是很有用和具有多大的重要性。它不过是维持现状的利息率,而一般来说,我们对维持现状本身并没有多大兴趣”。
从这长长的三段话中,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凯恩斯本人相比《货币论》阶段上在《通论》中的理论进展,也另一方面印证了正是与哈耶克的理论大论辩,促使他完成了他的理论的革命性的转变,即从对魏克赛尔式的“自然利率”的概念分析转向对“资本边际收益率”的分析和重视。
在完成这一根本性的理论转变后,凯恩斯最后非常明确地表述道:“我相信,经济周期最好应被当作系由资本边际效率的周期性变动所造成的;当然,随着这种变动而到来的经济体系中的其他重要的短期变量会使经济周期的情况而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沿着这一思路,凯恩斯构建了他的经济周期理论:“对危机的更加典型的而且往往是更加决定性的解释在基本上并不是利率的上升,而是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正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所以萧条才如此难以治理。……要恢复资本边际效率并不那样容易,因为资本边际效率在目前系由无法控制的(uncontrollable)和不服从的(disobedient)工商业界的心理状态所决定。用普通语言来说,在个人行为自己作主(individualistic)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信心的恢复远非控制所能奏效”。
对哈耶克细读过他的《货币论》后而提出的周详、深入而十分尖锐的商榷与挑战,凯恩斯则只是敷衍地回了一枪,就没再继续讨论下去,这一事实既不说明凯恩斯弃甲而逃,也不是说明他对哈耶克的批评不重视,而是他在梳理自己的思想,在不断明晰他自己的理论,或者说在哈耶克的步步紧逼的批评与商榷中进行新的理论创新。正如目睹过这一场论战的《凯恩斯传》的作者哈罗德所言:“如果凯恩斯只须应付他的批评者的刺激,那末他无疑有责任重新起草《货币论》中的某些部分一遍使他的那些论点更充实而且清晰。然而,当时他的思想正在前进。他在探索与简易化一般法则。他再次进入了一条漫长的隧道,并最终带着《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从隧道中走了出来(1936年)”。
我的这种判断,可以从《通论》的整个文本中多处可以解读出来的。在《通论》序言中,凯恩斯开篇第一句话就说:“本书主要是为同行经济学家们所撰写的。……我的意图是想使辩解和争论尽量少一些”。他还在第一段中明确说:“如果使分歧明确化,我在争论中的文字太过尖锐,那么,我必须请求原谅”。在已经清楚地知道之前发生的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理论论战的情况下,现在我们自然会理解凯恩斯这里的话是说给谁听的了。在“序言”中,凯恩斯还实际上在向哈耶克的批评和论战致意:“撰写这样一本书,笔者沿着陌生的道路摸索,如果想要避免过多的失误,他必须极度依赖批评和对话。如果一个人单独思考太久,什么愚蠢的事情都可以信以为真了”。从这些话中,我们能读得出来,凯恩斯在撰写《通论》时,一直是把哈耶克的商榷和论战的观点作为他的写作的潜意识和论敌之中。对于这一点,《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作者韦普肖特也体感到了:“《通论》隐含着对哈耶克及其同道所下的战书(invitation),希望他们就此做出回应”
不仅如此,在写作过程中,凯恩斯在很多地方对哈耶克的经济理论和“古典学派”的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尤其是对米塞斯、罗宾斯和哈耶克的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一轮无情的攻击”,这也间接说明,《通论》的写作、凯恩斯思想的明晰化和理论进展,均与哈耶克对他的理论批评与商榷有直接的关系。根据哈罗德的回忆,到1934年底,《通论》的初稿就完成了,在次年进行修改,并与评论家门进行广泛联系,“他虚怀若谷地接受种种建议,不辞劳苦地对大家所提出的疑点详尽做答;凡有歧见之处,则努力长篇论述加以解释,这令批评者们心悦诚服”(Harrod,1951)。尽管如此,据哈罗德的回忆,在看完初稿之后,一些经济学家朋友还对凯恩斯对哈耶克及其同道的严厉攻击大感震惊,多次劝说凯恩斯不要太针对个人:“我所做的主要努力在于减弱他对‘古典’学派的攻击的烈度。……在我看来,这一断言使他的批判有过犹不及之虞,将酿成巨大的骚动并引起无关宏旨的争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