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4.6超重和失重学案

合集下载

4.6 超重和失重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6 超重和失重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6超重和失重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P101超重与失重部分,能准确说出超重、失重与完全失重的定义2.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失重现象,并求出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

3. 知道加速度的方向是超重失重的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失重现象难点: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所处的状态【课前自主学习】一、重力的测量1.方法一:(1)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2)用测量物体的质量m;(3)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得:。

2.方法二:利用力的对重力进行测量。

将待测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测力计上,使它处于状态,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反映了物体所受的大小。

视重:体重计、测力计的示数反映了物体对支撑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称为视重。

(依据牛顿第三定律:视重=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实重:物体实际的重力大小。

结论:静止或匀速状态下,视重=实重。

【思考和探究】一、物理情境: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在下蹲过程,体重计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

为什么呢?运动分析:下蹲过程人体经历了哪些运动过程?先向下,再向下,最后。

站起来的过程呢?先向上,再向上,最后。

受力分析:阅读课本109-110超重与失重内容,勾画并默写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的定义。

已知人的质量为m,人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人对体重计的压力为F N。

(1)加速下蹲:a方向:关系:F N G分析过程(列牛二定律):(2)减速下蹲:a方向:关系:F N G分析过程(列牛二定律):(3)静止状态:a=0 关系:F N G站起来的过程呢?(4)加速上升:a方向:关系:F N G分析过程(列牛二定律):(5)减速上升:a方向:关系:F N G分析过程(列牛二定律):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无的拉力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

总结:如何判断是超重还是失重?1、从力的角度判断:2、从加速度方向角度判断:二、思考并完成1.设某人的质量为60kg,站在电梯内的水平地板上,当电梯以0.2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时,求人对电梯的压力。

4.6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6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工作单位:教师姓名: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和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并且对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同时具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但是利用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未发展成熟。

演示“落瓶实验”。

实验现象和许多同学的猜想不同,在产生的认知冲突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借此提问水瓶和水静止时与自由下落时有何不同?一、重力的测量我让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称重,在实验中观察学生操作并提问,称量钩码重力时应使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弹簧测力计是哪个力的大小?为什么这个力可以表示物体重力?请同学们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可以结合和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三定律解决这个问题,从而认识到拉力和重力是两个不一样的力,我们把这里的拉力称为视重。

同理也简单介绍体重秤。

二、超重和失重自制超重和失重演示仪如图所示,是用手机摄像头和无线传屏,很好的将演示实验的现象记录并展示出来。

调节小车质量,让小车加速上升、加速下降,从超重和失重最简单的情况入手,再逐步过渡到复杂情况。

(演示实验)通过实验中的两种现象引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1.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的现象。

2.失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的现象。

注意:物体所受重力没有发生变化!三、超重和失重的条件1.设计用力的传感器进行探究实验。

在学生提出猜想后,分组实验。

用传感器拉动钩码,由静止先突然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再由静止突然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得到运动过程中拉力的变化图像。

提出问题:钩码上升的一段距离经历了哪些运动状态?在对这段上升过程的图像分析,通过比较视重F 和物重G 的大小关系,向上加速为超重,向下减速为失重,分别标记在图像上,再结合加速和减速时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关系,确定加速度方向填入表格。

同理得到下降过程中情况。

完成表格后,引导学生比较速度、加速度方向和超重失重的关系,从而得到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4.6超重和失重(教案)——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6超重和失重(教案)——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6 超重和失重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建构超重和失重的物理观念,了解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超重和失重与运动方向、加速度方向关系。

科学思维:学会对实际情景“建模”,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科学探究: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感受物理与生活、社会与科学技术的相关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其本质。

(2)判断超重和失重现像。

难点:超重和失重的本质。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视频:电梯从一楼上升到六楼。

仔细观察:(1)电梯刚启动加速上升时,台秤和弹簧秤的示数变化情况。

(2)电梯快到六楼减速上升时台秤和弹簧秤的示数变化情况。

台秤和弹簧秤的示数为什么会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新知探究】一、重力的测量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G=mg(实重)。

2.重力的称量(1)视重:测量仪器显示的读数,是指物体对台秤的压力或对弹簧秤的拉力。

(2)测量重力常用的两种方法方法一,用天平测质量,利用G=mg算重力。

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g可测量得到。

方法二: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测量重力。

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物体受到的重力G=台秤对物体的支持力F;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对台秤的压力F/和台秤对物体的支持力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因此物体的重力G=物体对台秤的压力F/(数值上)。

二、超重和失重什么是超重呢?是下列这两种情况吗?1.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视重>实重)。

如升降机内物体随升降机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加速度方向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N-mg=maF N=m(g+a)>mg此时,体重计的示数大于人受到的重力,所以属于超重现象。

α向上,视重>重力,超重现象2.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视重<实重)。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4.6超重和失重学案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4.6超重和失重学案

4.6 超重和失重学习目标: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3.了解生活实际中超重和失重现象。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超重和失重问题。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重力的测量1.方法一: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_______________,再用天平测量物体的_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_________可得G=mg。

2、方法二:将待测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测力计上,使它处于_________________状态,根据力的_________________可得重力等于测力计的示数,即G=F。

二、超重和失重1、超重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_____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产生条件:物体具有_______________的加速度2、失重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_____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产生条件:物体具有_______________的加速度3、完全失重定义: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a=g【典例分析】一、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例1、如图所示,某人站在体重计上。

当他静止时体重计的指针指在45 kg刻度处,则在他快速蹲下不动的整个过程中,体重计的指针 ( )A.一直指在大于45 kg刻度处B.一直指在小于45kg刻度处C.先指在大于45 kg刻度处,后指在小于45 kg刻度处,最后指在等于45 kg刻度处D.先指在小于45kg刻度处,后指在大于45 kg 刻度处,最后指在等于45 kg刻度处二、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应用例2、如图所示,电梯的顶部挂一个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了一个质量为1kg的重物,电梯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 N。

在某时刻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12N。

关于电梯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g取10 m/s2 )()A.电梯可能向上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2B.电梯可能向下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4 m/s2C.电梯可能向上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4 m/s2D.电梯可能向下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当堂检测】1.下列关于超重和失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其重力增加了B.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其重力为零C.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其惯性比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增加或减小了D.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其质量及受到的重力都没有变化2.容器内盛有部分水,现将容器竖直向上抛出,设容器在上抛过程中不发生翻转并且忽略空气阻力,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上升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面的压力逐渐增大B.下降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面的压力逐渐减小C.在最高点水对容器底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水的重力大小D.整个过程中对容器底面都没有压力 3.一个质量为50kg的人,站在竖直向上运动着的升降机地板上。

《第四章 6 超重和失重》学历案-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6 超重和失重》学历案-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超重和失重》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超重和失重”现象及其物理原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物理本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学习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其基本特征;2. 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物理原理,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和力的平衡原理;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提高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评价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习题,评价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物理原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和物理原理,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学习超重概念:通过讲解超重的定义、特征及产生条件,使学生明确超重的概念。

3. 学习失重概念:同样通过讲解失重的定义、特征及产生条件,使学生理解失重的概念。

4. 探讨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和力的平衡原理,深入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物理本质。

5. 实例分析:选择一些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应用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进行一次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巩固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物理原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六、学后反思1. 反思学习过程:学生应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听讲、记笔记、参与讨论等,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2. 反思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等任务,反思自己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找出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3. 提出建议:学生可以提出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建议,以便教师改进教学。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6 超重和失重 学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6 超重和失重 学案

6.超重和失重1.认识超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认识失重现象,理解产生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3.能用超重、失重的观点分析支持力或拉力的大小。

4.了解常见的超重、失重现象。

一、重力的测量1.重力: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的□01吸引而受到的力。

2.重力的测量方法(1)公式法: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再用□02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根据G=mg算出重力大小。

(2)平衡条件法:将待测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测力计上,使它处于□03静止状态。

这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或支持力的大小相等。

这是测量重力最常用的方法。

二、超重和失重人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的过程中,体重计的示数会□01变化。

体重计的示数称为□02视重,反映了□03人对体重计的压力。

1.超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04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05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06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07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①定义: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08完全没有作用力的现象。

②产生条件:a=□09g,方向□10竖直向下。

判一判(1)在地球表面附近,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物体对悬绳的拉力都与重力大小相等。

()(2)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中,可以用弹簧秤测量物体的重力大小。

()(3)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重力增大了。

()(4)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重力减小了。

()(5)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变化。

()(6)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提示:(1)×(2)√(3)×(4)×(5)√(6)√想一想向上运动就是超重状态,向下运动就是失重状态,这种说法正确吗?提示:这种说法不正确。

超重、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不是速度的方向向上或向下,而是加速度的方向向上或向下。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4.6超重失重学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4.6超重失重学案

4.6 超重和失重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目标一及其活动了解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

(物理观念、科学探究)2.通过学习目标二及其活动了解超重、失重及完全失重的概念,探究超重、失重现象及其实质。

体会生活中、体育运动中超失重现象,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处理超重、失重问题。

(物理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二、导入新课“神舟十三号”飞船成功发射,进入轨道后,航天员王亚平变得身轻如燕仿佛仙女一般在太空舱内飘来飘去,她似乎已经失去了重力,然而她真的摆脱了地球的束缚吗?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一探其背后的究竟吧。

三、自主学习学习目标一:重力的测量情境引入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观察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在人静止后,观察体重计的示数,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测力计的示数实际上反映的是什么力的大小?2.放在(或挂在)测力计上的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3.什么条件下才能认为测力计的示数反映了物体的重力大小?知识生成:测量重力常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①___________,再用天平测量物体的②_________,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物体的重力 G= ③______;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力的④_______条件对重力进行测量。

将待测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测力计上,使它处于⑤_______状态,这时物体受到的重力跟测力计对它的拉力或者支持力大小相等,测力计的⑥_______就反映了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

学习目标二: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情境引入小星家住十八楼,每天上学放学均要乘竖直升降电梯上下楼。

小星去上学时,刚开始他在电梯里总觉得有种“飘飘然”的感觉,背的书包也感觉变“轻”了。

快到楼底时,他总觉得自己有种“脚踏实地”的感觉,背的书包也似乎变“重”了。

阅读课本“超重和失重”,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按照运动状态变化来说,电梯下降过程可以分几个阶段?2.人在电梯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3.电梯加速下降时,加速度的方向怎样?人受到的合力方向怎样?匀速下降时加速度怎样?人受到的合力怎样?减速下降时,加速度方向怎样?人受到的合力方向怎样?知识生成.:1.失重:如图所示,人加速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方向⑦_______,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mg−F N=ma ,得 F N= ⑧___________ <mg ,即此时体重计的示数所反映的视重⑨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人所受到的重力。

6 超重和失重-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 第一册(2019版)教案

6 超重和失重-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 第一册(2019版)教案

6 超重和失重-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公式;3.能够通过公式计算物体在不同场合下的超重和失重力大小。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进行理解;2.给学生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公式以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计算超重和失重力的具体数值。

教学方法1.案例引入法通过讲述真实案例,来引导学生对超重和失重这两种现象进行理解和认知;2.PPT课件讲解通过PPT课件讲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公式、应用以及计算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3.分组讨论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本质的理解以及具体数值计算。

教学流程1.引入环节(5分钟)引导学生对超重和失重两种现象进行初步认知,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对两种现象进行初步理解。

2.讲解超重与失重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简要讲解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超重与失重两种现象。

3.公式推演(15分钟)教师为学生讲解超重和失重公式的推导过程,包括公式中各个参数以及其意义的说明。

4.课堂演示(10分钟)通过在课堂上演示超重和失重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5.计算实践(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公式来计算超重和失重力的具体数值。

6.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提醒和回顾本次学习所要掌握的知识点。

教学评估1.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提问学生,引导他们对基本概念有清晰的认识;2.在计算部分,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实时帮助,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公式计算;3.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演示,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他们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教学中,需要更多地细化超重和失重两种现象的表述。

在计算部分,教师应当更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引导他们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4-6《超重和失重》学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4-6《超重和失重》学案

4.6超重和失重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体验或者实验,以弹簧测力计提拉钩码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实验为例,认识超重和失重(包括完全失重)现象。

(2)通过观察同伴站在体重计下蹲和起立过程体重计示数变化(或其他方式),发现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总结概括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3)以人在电梯中的运动为例,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动力学原理,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

培养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并提岀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认知。

(4)通过丰富的课程资源及分层的应用设计,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特别是太空中的完全失重现象,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学科素养的提升。

【重点、难点】1.重点:把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相联系,探究现象本身和加速度的内在联系。

2.难点:通过网络资源、实验,进行观察、探究,总结规律。

【课前自主学习】重力的测量(教材101页第1、第2自然段)方法一: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__________,再用________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________。

方法二:利用力的平衡条件对重力进行测量。

将待测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测力计上,使它处于_____状态。

这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或支持力的大小_______,测力计的示数反映了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

【讲授新课】(二)新课教学1.关于超重和失重,你想了解些什么?2.学生站在体脂秤上做下蹲和起立动作,用乐播投屏观察学生对体脂秤的压力F的变化。

3.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钩码向上、向下运动一段距离,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重复多次实验,同桌交流经验。

4.如图为用力传感器得出的某同学对体脂秤的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总结](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_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作失重;(2)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_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作超重。

4.6+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6+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超重和失重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超重和失重的现象;(2)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概念;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会分析解决超重和失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在电梯升降过程中感受到的超重和失重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分析“超重与失重”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应用。

对于这一知识点,教材安排该内容为例题人在加速上升的电梯中对地面的压力这一实际问题,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学生经过四章节的学习,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初步具备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实验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演示实验:一学生演示“磁铁落吸”实验。

将两块环形磁铁(取自老式喇叭尾部)穿在一根圆柱形木棒上。

本来吸在一起,实验前,把他们分开,并让两铁N、S极相对且相距15cm左右。

双手持木棒的左右两末端并使整个装置水平静止,整个装置在双手突然释放,到再次被接住的短暂过程中,磁铁会突然吸引在一起。

2.童话故事(ppt展示情景画面):泰山与鸿毛竟然让天平保持平衡!这可能吗?过渡: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超重失重。

二、新课教学探究一: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1.重力测量的原理用牛顿第三定律与二力平衡讲清视重与实际重力在物体静止时的关系,以后求视重可以转化为求拉力或支持力。

2.什么叫超重、失重?分组实验:①用一根手指吊起弹簧,让弹簧下的钩码上下震动起来,感受弹簧拉力的大小变化吗?②有的同学把弹簧换成纸带,换成老师亲手绕制的小弹簧,下挂钩码(300g 左右的重锤),向上迅速一提,观察纸袋与晓弹簧的变化,说明什么?(纸带断了,小弹簧超过弹性限度了,说明迅速向上提的某个时刻,拉力一定大于重力,纸带、小弹簧承受不了了。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4.6超重和失重教案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4.6超重和失重教案

4.6 超重和失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知道超重与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并没有变化;能够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别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知道人造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实际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概括出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培养观察、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对超重、失重问题的研究,领略提问、猜想、计划、验证、论证等物理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领悟“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教学重点: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其本质;判断超重和失重现像;在超重和失重中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的本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的过程中,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变化呢?二、讲授新课:1、重力的测量【实验演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动图展示: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你会发现,在下蹲的过程中,体重计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

当人静止后,保持某一数值不变。

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提问】什么是重力?重量与重力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重力(体重):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重量是重力的大小。

【教师提问】怎么测量重力的大小呢?【师生总结】有两种方法:方法一: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再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G=mg。

方法二:利用力的平衡条件对重力进行测量。

2、超重和失重【教师提问】人在体重计上向下蹲的过程中,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变化呢?【课件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下蹲起立的过程。

选取人为研究对象。

人体受到重力 mg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 N,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使人在下蹲的过程中,先后经历加速、减速和静止三个阶段。

4.6 超重和失重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导学案

4.6  超重和失重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导学案

第四章第六节超重和失重导学案一、课前自学1、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___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2、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___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如果物体对支持物、悬挂物的作用力的__________,即物体正好以大于等于_________,方向________的加速度运动,此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等物理现象中,物体所受的重力分别、、。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二、实验观察一位同学甲站在体重计上静止,另一位同学说出体重计的示数.注意观察接下来的实验现象.1、甲突然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2、甲突然站起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3、当人下蹲和突然站起的过程中人受到的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呢?三、例题:人站在电梯中,人的质量为m.如果当电梯以加速度a。

加速上升时,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可以参考教材例题独立完成下列空)1:选取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人的受力情况:人受到力的作用,分别是.2:取向上为正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写出支持力F、重力G、质量m、加速度a的方程:由此可得:F=,由于地板对人的支持力与人对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与力,根据牛顿第定律,人对地板的压力.即F’=由于F’ mg(填<,=,>)所以当电梯加速上升时,人对地板的压力比人的重力.总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现象称为现象.问题:1、物体处于超重现象时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如何呢?2、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分为两种情况?四、拓展:1、人以加速度a匀减速下降,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2.人以加速度a匀加速向下运动,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多大?3.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匀减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4.人随电梯以加速度g匀加速下降,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总结: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归纳总结:①当物体具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测力计的作用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这种现象叫超重。

4.6+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6+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题:4.6超重和失重课时:3课时授课人:李胜利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2)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3)知道超重、失重的实质。

4)了解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及超重、失重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教学难点失重状态下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解决的两类主要问题是什么?2第三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在实际中的主要应用是什么?二新课引入:播放视频:宇航员在太空中的活动情景:物体在空中飘,人可以象鸟一样飞,为什么在太空中会出现如此场景呢?学了本节课,就可知道三新课教学:思考下列问题:1.列车沿东西方向匀速行进,桌上有一静止小球,乘客突然发现球沿桌面向东运动,则列车有可能做何运动?(结论:相同的加速度有不同的运动形式)2.测量重量的仪器是什么?怎样用弹簧秤测量物体的重量?弹簧秤的读数是显示什么力的大小?(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试证明静止状态下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等于重力。

3.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物体的重量吗?实验演示:当弹簧秤带着钩码加速上升时,弹簧秤的读数变大;当弹簧秤带着钩码加速下降时,弹簧秤的读数变小;可见,弹簧秤的读数并不总等于物体的重量。

4.两个概念:实重:物体的实际重量。

G=mg.视重:弹簧秤的读数(显示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

联系:只有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下:视重=实重。

5.为什么视重和实重不相等呢?(一)超重:⏹分析将弹簧秤带着钩码向上猛提时视重大于物重的原因:a)弹簧秤是测哪个力的大小的?b)以谁为研究对象比较合适?c)向上猛提弹簧秤时物体做何运动?以钩码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g=ma, F=mg+ma>mg , (以a的方向为正方向)由于弹簧拉钩码的力与钩码拉弹簧的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者等大,所以,弹簧秤加速上升时,视重大于物重。

⏹思考:如果把一个台秤放在升降机里,质量为m的人站在台秤上,当升降机加速上升时,台秤的读数会有什么变化?启:台秤是测哪个力的大小的?选谁为研究对象比较合适?以人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根据牛顿第二定律:N-mg=ma, N=mg+ma>mg , (以向上为正方向)可见,当台秤加速上升时人对台秤的压力大于自重。

6超重和失重-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6超重和失重-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6 超重和失重-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原理•了解重力加速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掌握重力势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计算方法2. 技能目标•能够应用掌握的知识,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能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理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二、教学内容和设备1. 教学内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原理•重力加速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重力势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计算方法2. 教学设备•实验平台、真空泵、压力传感器、水银柱、电子计时器等三、教学步骤1. 引入•让学生回忆并讨论在平时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观察实验现象•把试管放入真空平台中并将平台抽空,观察试管中的水面变化,引出失重和超重的现象。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理,并了解重力加速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4. 计算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练习,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并掌握重力势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计算方法。

5. 拓展应用•让学生进行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扩展应用,如太空中的超重和失重,引导学生拓宽视野。

6. 课堂小结•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回顾,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 知识评价•采用课堂问答、计算练习等方式进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技能评价•通过实验探究和拓展应用等方式,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态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参与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实验环节对学生的理解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现阶段实验设备和条件的限制让实验的展示不够直观和清晰,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

在后续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让其在场景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和表达思维。

4.6 超重和失重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4.6 超重和失重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第四章第六节超重和失重【教学目标】1.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知识1.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核心能力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概括出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培养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超重、失重问题的研究,领略提问、猜想、计划、验证、论证等物理研究方法。

3.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科学品质1.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领悟“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教学重点】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教学难点】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

(一)新课导入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根据物体运动情况求解受力情况.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二)新课内容一、重力的测量如果物体受力平衡,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我们可以利用平衡条件来测量物体的重力,具体的方法很简单,我们将待测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测力计上,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这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测力计的示数相等。

二、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合作实验过程1.一位同学,另一位同学说出体重计的示数.2. 甲由蹲姿突然站起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3. 甲由站姿突然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同学们会观察到的现象1. 甲站在体重计上静止时,示数不发生变化。

2.甲由蹲姿突然站起时,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示数变大.3. 甲由站姿突然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示数变小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什么现象?我们都知道,重力G=mg,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当人下蹲和突然站起的过程中人受到的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化,示数发生变化,只是因为人对体重计的作用力发生变化。

4.6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6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6节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1)人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的过程中,你认为人经历了几个过程或状态?(2)人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的过程中,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变化呢?(二)静止体重计上的超重和失重1.人向下加速下蹲过程:(1)人加速下蹲过程中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请做出受力分析?(2)请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比较所受力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作失重现象。

思考: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发生改变了吗?2.人向下减速下蹲过程:(1)人减速下蹲过程中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请做出受力分析?(2)请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比较所受力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作超重现象。

思考: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发生改变了吗?思考与讨论: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完成下蹲和站起动作,请你分析力传感器上的人“下蹲”和“站起”两个过程中超重和失重的情况。

【观察与实验】思考与讨论:人的运动状态对体重计上显示出的结果是有影响的。

那么,如果站在体重计上的人既不蹲下,也不站起,体重计上的示数就不会变吗?(三)电梯里的超重和失重情景一:质量为m的人随升降机一起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1)人对升降机的压力为多大?(2)人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情景二:质量为m的人随升降机一起以加速度a匀减速上升,(1)人对升降机的压力为多大?(2)人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情景三:质量为m的人随升降机一起以加速度a 匀减速下降,(1)人对升降机的压力为多大?(2)人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情景四:质量为m的人随升降机一起以加速度a 匀加速下降,(1)人对升降机的压力为多大?(2)人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观察与实验】小结:类型v方向a方向现象加速上升向上向上超重减速上升向上向下失重加速下降向下向下失重减速下降向下向上超重(1)当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发生超重现象,(2)当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发生失重现象。

4.6 超重和失重 教案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6 超重和失重 教案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6 超重和失重教案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一、教学设计思路:《超重与失重》是一节应用牛顿三个定律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应用课。

我深入研读了教材和新课程理念,最终确立了本课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学生都亲自到电梯中去体验过超重与失重。

本节课就以问题为主线,在对问题的解决中展开教学,利用类比、反证、定性分析、定量推理等多种方式,得出超重、失重概念;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得出新知识;总结新规律。

再利用新规律解释新现象,利用体验、理论探究、实验探究、影音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了一次:“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到科技,到社会”的探究过程。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和科学素养培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3)知道超重和失重在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4)体验“电梯中测体重”(5)复习巩固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6)学生在电梯中体验超重与失重,亲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7)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和观察一些趣味演示实验,尝试运用物理原理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具体问题。

提高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提炼出模型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超重失重的条件,及判断方法,能用牛顿定律解决超重失重问题。

2、难点:对完全失重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图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已有知识推理得出结论,再讲物理应用到生活中去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1、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科技、社会的紧密联系。

从电梯引入,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在应用到科技社会中,体现了课标的要求。

2、体现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从超重失重的本质上让学生自主推理得出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节超重和失重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形成脉络1.知道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会根据条件判断超重、失重现象.(重点)2.能从动力学角度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3.掌握传送带问题和滑块—滑板模型问题的解题技巧.(难点)一、重力的测量1.一种方法是,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再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G=mg.2.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力的平衡条件对重力进行测量.二、超重和失重1.超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2.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3)完全失重①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状态.②产生条件:a=g,方向竖直向下.思维辨析(1)物体向上运动时一定处于超重状态.()(2)物体减速向下运动时处于失重状态.()(3)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重力减小了.()(4)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就不受重力了.()(5)不论物体超重、失重,还是完全失重,物体所受的重力都是不变的.()提示:(1)×(2)×(3)×(4)×(5)√基础理解(1)应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可以使物理学习更加有趣和深入.例如平伸手掌托起物体,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运动,直至将物体抛出.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手托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超重状态B.手托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失重状态C.在物体离开手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D.在物体离开手的瞬间,手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提示:选D.手托物体抛出的过程,必有一段加速过程,其后可以减速,可以匀速,当手和物体匀速运动时,物体既不超重也不失重;当手和物体减速运动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选项A错误;物体从静止到运动,必有一段加速过程,此过程物体处于超重状态,选项B 错误;当物体离开手的瞬间,物体只受重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选项C 错误;重物和手有共同的速度和加速度时,二者不会分离,故物体离开手的瞬间,物体向上运动,物体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但手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并且方向竖直向下,选项D正确.(2)(2019·东胜校级月考)关于超重和失重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向上运动时处于超重状态,物体向下运动时处于失重状态B.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物体一定是向下运动C.超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大了,失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减小了D.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提示:选D.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物体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加速度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不能够判断它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故A、B错误;超重并非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大了,而是弹力(视重)比重力大;失重也并非物体所受的重力减小了,而是弹力(视重)比重力小,故C错误;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方向向下,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故D正确.超重和失重问题问题导引文博同学每天放学都要乘垂直电梯上、下楼,在电梯下楼时,开始他觉得背的书包变轻了,快到楼底时他觉得书包又似乎变重了.这是为什么?要点提示开始时电梯从静止做加速运动,使文博同学和电梯一起处于失重状态;快到楼底时,电梯一定有一个减速过程,则该过程中使电梯处于超重状态,就会出现上述现象.【核心深化】1.实重与视重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物体所受重力不会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变化.视重:当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称为“视重”,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所受的拉力或台秤所受的压力.超重与失重不是重力本身变了,而是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发生了变化,即“视重”变化了.若弹力大于重力是超重,反之则是失重.2.超重、失重的比较特征状态加速度压力(拉力)运动情况受力示意图平衡a=0F=mg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超重向上F=m(g+a)>mg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失重向下F=m(g-a)<mg向上减速或向下加速完全失重a=g F=0自由落体,抛体,正常运行的卫星等超重和失重问题实质上就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延续,解题时仍应抓住加速度这个关键量.具体方法是:(1)分析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2)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3)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求解.关键能力1 对超、失重状态的判断某同学利用体重计研究超重与失重现象.在一次实验中,她先蹲在体重计上,在她由稳定的蹲姿变化到稳定站姿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同学处于超重状态B .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C .体重计示数先减小后增大D .体重计示数先增大后减小[解析] 人从下蹲状态站起来的过程中,先向上做加速运动,后向上做减速运动,最后回到静止状态,人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故体重计示数先增大后减小,故D 正确,A 、B 、C 错误.[答案] D关键能力2 超、失重现象中的计算(多选)(2019·石家庄期末)小明站在电梯内的体重计上,电梯静止时体重计示数为50 kg ,若电梯在竖直方向运动过程中,他看到体重计的示数为45 kg 时,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下面说法中正确是( )A .电梯可能在加速上升,加速度大小为9 m/s 2B .电梯可能在加速下降,加速度大小为1 m/s 2C .电梯可能在减速上升,加速度大小为1 m/s 2D .电梯可能在减速下降,加速度大小为9 m/s 2[思路点拨] 小明的体重有50 kg ,而他看到体重计的示数为45 kg ,可知他处于失重,则电梯有向上的加速度,由此来分析各个选项.[解析] 小明的体重只有50 kg ,体重计的示数为45 kg ,说明电梯有向下的加速度,失重,运动情况可能为:向上减速或向下加速;小明受支持力和重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其加速度为:a =mg -N m =50×10-45×1050m/s 2=1 m/s 2,故B 、C 正确,A 、D 错误. [答案] BC关键能力3 超、失重现象中的图象分析某实验小组利用DIS 系统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他们在学校电梯房内做实验,在电梯天花板上固定一个力传感器,测量挂钩向下,并在挂钩上悬挂一个重为10 N 的钩码,在电梯运动过程中,计算机显示屏上显示出如图所示图象,以下根据图象分析所得结论错误的是()A.该图象显示出了力传感器对钩码的拉力大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B.从时刻t1到t2,钩码处于失重状态,从时刻t3到t4,钩码处于超重状态C.电梯可能先加速向下,接着匀速向下,再减速向下,最后静止D.电梯可能先加速向上,接着匀速向上,再减速向上,最后静止[思路点拨] (1)拉力大于重力处于超重状态,拉力小于重力处于失重状态.(2)超重时电梯可能向上加速运动,也可能向下减速运动.(3)失重时,电梯可能向下加速运动,也可能向上减速运动.[解析]题图中图象显示了力传感器对钩码的拉力大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0~t1,钩码受力平衡;t1~t2,拉力小于10 N,钩码处于失重状态;t2~t3,钩码受力平衡;t3~t4,拉力大于10 N,钩码处于超重状态.由以上分析可知,D项错误.[答案] D关键能力4完全失重现象的判断(2019·闵行一模)某同学找了一个用过的“易拉罐”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了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向罐中装满水,然后将易拉罐竖直向上抛出,空气阻力不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易拉罐上升的过程中,洞中射出的水的速度越来越快B.易拉罐下降的过程中,洞中射出的水的速度越来越快C.易拉罐上升、下降的过程中,洞中射出的水的速度都不变D.易拉罐上升、下降的过程中,水不会从洞中射出[解析]将易拉罐竖直向上抛出后,由于空气阻力不计,易拉罐及水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易拉罐中各层水之间没有压力,在整体过程中,水都不会从洞中射出.[答案] D判断超重、失重状态的方法从受力的角度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小于重力时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从加速度的角度判断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向下的加速度为g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从速度变化角度判断(1)物体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时,超重(2)物体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时,失重【达标练习】1.(2019·浙江模拟)超重与失重是宇航员生活和工作中的两大难题.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超重和失重.假如某同学家住10楼,那么,他从一楼开始坐电梯回家的过程中,体验到的将是()A.先超重,后等重,再失重B.先失重,后等重,再超重C.一直超重D.一直失重解析:选A.上楼时,先向上加速,加速度方向向上,处于超重状态,再匀速,最后向上减速,加速度方向向下,处于失重状态,故A正确,B、C、D错误.2.(2019·平谷期末)如图所示为游乐场中的一种大型游乐设施跳楼机,它可以使人体验超重和失重.参加游戏的游客被安全带固定在座椅上,由升降机从静止开始经历加速、匀速、减速过程,将座椅提升到一定高度处,然后由静止释放,落到一定位置时,制动系统启动,座椅做减速运动,到达某一高度时停下.在上述过程中,关于座椅中的人所处的状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座椅在整个上升的过程中人都处于超重状态B.座椅在减速上升的过程中人处于超重状态C.座椅在整个下降的过程中人都处于失重状态D.座椅在减速下降的过程中人处于超重状态解析:选D.座椅在加速上升的过程中人都处于超重状态,在减速上升的过程中人的加速度的方向向下,处于失重状态,故A、B错误;在减速下降的过程中人所受重力小于座位对人向上的支持力,所以加速度向上,人处于超重状态,故C错误,D正确.3.(2019·东胜校级月考)质量为60 kg的人在电梯里站在体重计上与电梯一起匀加速上升,电梯的加速度为5 m/s2,则体重计的读数应为(g=10 m/s2)()A.60 kg B.90 kgC .65 kgD .30 kg解析:选B.当电梯静止时体重计示数为mg ,所以此时体重计读数为:F 1=60×10 N =600 N.当电梯以5 m/s 2的加速度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时,对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2-mg =ma ,得:F 2=m (g +a )=60×(5+10) N =900 N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知,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大小为F ′2=F 2=900 N .则显示人的质量为:m=90010 kg =90 kg. 4.(2019·南岗校级月考)一质量为m =40 kg 的小孩站在电梯内的体重计上.电梯从t =0时刻由静止开始上升,在0~6 s 内体重示数F 的变化如图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是多少.解析:在0~2 s 内,电梯做匀加速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a 1=F -mg m =600-40×1040 m/s 2=5 m/s 2,电梯上升的高度 h 1=12a 1t 21=12×5×22 m =10 m ;2 s 末速度为v =a 1t 1=5×2 m/s =10 m/s ;中间t 2=3 s 时间内,电梯做匀速运动,电梯上升的高度 h 2=v t 2=10×3 m =30 m ;最后1 s 内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 a 2=mg -F 2m =40×10-32040m/s 2=2 m/s 2,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h 3=v t 3-12a 2t 23=⎝⎛⎭⎫10×1-12×2×12 m =9 m ;则电梯上升的总高度h =h 1+h 2+h 3=49 m.答案:49 m传送带模型【核心深化】1.水平传送带(匀速运动)情景结果 物体到达传送带的另一端时速度还没有达到传送带的速度该物体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物体到达传送带的另一端之前速度已经和传送带相同物体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匀速直线运动(1)一个关键点:对于倾斜传送带,分析物体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和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的关系是关键.(2)两种情况①如果最大静摩擦力小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传送带只能下传物体,两者共速前的加速度大于共速后的加速度,方向沿传送带向下.②如果最大静摩擦力大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不论上传还是下传物体,物体都是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共速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关键能力1 水平传送带问题如图所示,传送带保持以1 m/s 的速度顺时针转动.现将一质量m =0.5 kg 的物体从离传送带很近的a 点轻轻地放上去,设物体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μ=0.1,a 、b 间的距离L =2.5 m ,则物体从a 点运动到b 点所经历的时间为多少?(g 取10 m/s 2)[思路点拨] (1)物体的速度小于1 m/s 时,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物体速度等于1 m/s 后,物体不再受摩擦力.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3)判断物体速度能否达到1 m/s.[解析] 对物体,根据题意容易得:a =μmg m =μg =1 m/s 2,当速度达到1 m/s 时,所用的时间t 1=v -v 0a =1-01 s =1 s ,通过的位移x 1=v 2-v 202a=0.5 m <2.5 m .在剩余位移x 2=L -x 1=2.5 m -0.5 m =2 m 中,因为物体与传送带间无摩擦力,所以物体以1 m/s 的速度随传送带做匀速运动,所用时间t 2=x 2v =2 s .因此共需时间t =t 1+t 2=3 s.[答案] 3 s关键能力2 倾斜传送带问题某飞机场利用如图所示的传送带将地面上的货物运送到飞机上,传送带与地面的夹角θ=30°,传送带两端A 、B 的距离L =10 m ,传送带以v =5 m/s 的恒定速度匀速向上运动.在传送带底端A 轻放上一质量m =5 kg 的货物,货物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32.求货物从A 端运送到B 端所需的时间.(g 取10 m/s 2)[思路点拨] (1)货物放到传送带后,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为μmg cos 30°,方向为沿斜面向上.受到的合力为μmg cos 30°-mg sin 30°,加速度为μg cos 30°-g sin 30°.(2)若物体能加速到5 m/s ,之后做匀速直线运动.该过程受到摩擦力为零.若物体不能加速到5 m/s ,物体沿传送带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解析] 以货物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 cos 30°-mg sin 30°=ma ,解得a =2.5 m/s 2货物匀加速运动时间t 1=v a=2 s 货物匀加速运动位移x 1=12at 21=5 m 然后货物做匀速运动,运动位移x 2=L -x 1=5 m匀速运动时间t 2=x 2v =1 s货物从A 到B 所需的时间t =t 1+t 2=3 s.[答案] 3 s在解决传送带问题中的注意点在确定研究对象并进行受力分析之后,首先判定摩擦力突变(含大小和方向)点,给运动分段.传送带传送的物体所受摩擦力,不论是其大小的突变,还是其方向的突变,都发生在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时刻.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时的极值问题,不论是极大值,还是极小值,也都发生在物体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时刻.v 物与v 传相同的时刻是运动分段的关键点,也是解题的突破口.【达标练习】1.(2019·五华校级模拟)如图所示,长为L =4 m 的水平传送带以v 0=2 m/s 的速度逆时针转动,一个质量为m =1 kg 的小木块以一定的初速度从传送带左侧水平向右滑上传送带.已知小木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不计传送带转动轮大小.(1)若小木块初速度v 1=5 m/s ,求小木块经多长时间离开传送带;(2)若小木块初速度v 2=3 m/s ,求小木块离开传送带时的速度.解析:(1)小木块在传送带上相对传送带运动的加速度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 =ma ,解得:a =2 m/s 2;设经时间t 小木块离开传送带,则:L =v 1t -12at 2,解得:t 1=1 s 或t 2=4 s(舍去).(2)设小木块减速至零的位移为x ,由位移速度的关系式得:x =v 222a=2.25 m <4 m ,小木块会反向加速,由运动对称性知,加速至与传送带共速时,向左运动的距离为x 1,则x 1=v 202a=1 m <2.25 m ;所以小木块以2 m/s 的速度匀速运动到从传送带左端离开.答案:(1)1 s (2)2 m/s2.(2019·金安校级期末)某企业的生产车间在楼上,为了将工件方便快捷地运送到地面,专门安装了传送带设备,如图所示.已知传送带与水平面的夹角θ=37°,正常的运行速度是v =10 m/s.现在传送带的A 端轻轻放上一个小物体(可视为质点),已知小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A 、B 间距离s =16 m .试分析计算:(已知sin 37°=0.6,cos 37°=0.8,取g =10 m/s 2)(1)如果传送带停止运行,小物体从A 端运动到B 端的时间;(2)如果传送带沿顺时针方向正常转动,小物体从A 端运动到B 端的时间;(3)如果传送带沿逆时针方向正常转动,小物体从A 端运动到B 端的时间.解析:(1)(2)对放在传送带上的小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小物体沿传送带向下滑动时,无论传送带是静止还是沿顺时针方向正常转动,小物体的受力情况完全一样,都是在垂直传送带的方向受力平衡,受到沿传送带向上的滑动摩擦力;如图甲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小物体沿传送带下滑的加速度为:a 1=mg sin θ-μmg cos θm=g (sin θ-μcos θ)=10×(0.6-0.5×0.8)m/s 2=2 m/s 2,小物体从A 端运动到B 端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需要的时间为t ,则s =12a 1t 2,t =2s a 1=2×162 s =4 s.(3)当传送带沿逆时针方向正常转动时,开始时,传送带作用于小物体的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下,小物体下滑的加速度a 2=g (sin θ+μcos θ)=10 m/s 2,小物体加速到与传送带运行速度相同是需要的时间为t 1=v a 2=1010 s =1 s ,在这段时间内,小物体沿传送带下滑的距离为s 1=12at 2=12×10×1 m =5 m ;由于μ<tan θ,此后,小物体沿传送带继续加速下滑时,它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的方向向下,因此传送带对小物体的摩擦力方向改为沿传送带向上,如图乙所示,其加速度变为a 1=g (sin θ-μcos θ)=10×(0.6-0.5×0.8)m/s 2=2 m/s 2,小物体从该位置起运动到B 端的位移为s -s 1=16 m -5 m =11 m ,小物体做初速度为v =10 m/s 、加速度为a 1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s -s 1=v t 2+12a 1t 22,代入数据,解得t 2=1 s(t 2=-11 s 舍去);所以,小物体从A 端运动到B 端的时间为t =t 1+t 2=2 s.答案:(1)4 s (2)4 s (3)2 s1.(2019·相城校级月考)下列关于超重、失重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电梯正在减速上升,人在电梯中处于超重状态B .电梯正在加速下降,人在电梯中处于失重状态C .举重运动员托举杠铃保持静止,运动员处于超重状态D .列车在水平轨道上加速行驶,车上的人处于超重状态解析:选B.电梯正在减速上升,加速度向下,故电梯中的乘客处于失重状态,故A 错误;电梯正在加速下降,加速度向下,故电梯中的乘客处于失重状态,故B 正确;举重运动员托举杠铃保持静止,运动员处于平衡状态,故C 错误;列车在水平轨道上加速行驶,车上的人的加速度方向为水平方向,故人不超重也不失重,故D 错误.2.(2019·上海二模)如图所示,小芳在体重计上完成下蹲动作.下列F -t 图象能反映体重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解析:选C.对人的运动过程分析可知,人下蹲的过程可以分成两段:人在加速下蹲的过程中,有向下的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此时人对传感器的压力小于人的重力的大小;在减速下蹲的过程中,加速度方向向上,处于超重状态,此时人对传感器的压力大于人的重力的大小,故A、B、D错误,C正确.3.(多选)如图所示,一水平方向足够长的传送带以恒定的速率v1沿顺时针方向运动,把一质量为m的物体无初速度地轻放在左端,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一直受到摩擦力作用,大小为μmgB.物体最终的速度为v1C.开始阶段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D.物体在匀速阶段受到的静摩擦力向右解析:选BC.当把物体无初速度地轻放在传送带的左端时,物体相对传送带向左运动,故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 f=μmg,方向水平向右;所以物体将向右做匀加速运动,由于传送带足够长,物体将加速到v1,之后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不再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故选项A、D错,B、C对.4.如图所示,倾斜传送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37°,将一小物块轻轻地放在正在以速度v=10 m/s匀速逆时针转动的传送带的上端,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传送带两皮带轮轴心间的距离为L=29 m,(g取10 m/s2,sin 37°=0.6,cos 37°=0.8)求:(1)将物块从顶部传送到传送带底部所需的时间;(2)若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8,物块从顶部传送到传送带底部所需的时间.解析:(1)物块放到传送带上后,沿斜面向下做加速直线运动,开始时物块相对于传动带向后运动,受到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物块受力如图甲所示),则a1=g sin θ+μg cos θ=10 m/s2当物块加速到与传送带同速时,所用时间为:t1=va1=1 s,运动的位移为x1=v22a1=1022×10m=5 m,物块加速到与传送带同速后,由于mg sin θ>μmg cos θ,所以物块相对于传送带向下运动,摩擦力变为沿斜面向上(物块的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所以此时的加速度为a 2=g sin θ-μg cos θ=2 m/s 2由x 2=L -x 1=v t 2+12a 2t 22解得t 2=2 s 因此所需的时间为t =t 1+t 2=3 s.(2)若μ′=0.8 ,开始时(即物块与传送带同速前)物块的加速度为a ′=g (sin θ+μ′cos θ)=10×(0.6+0.8×0.8)m/s 2=12.4 m/s 2物体加速到与传送带同速时所用的时间t ′1=v a ′=1012.4s ≈0.81 s 位移x ′1=v 22a ′≈4.03 m 由于mg sin θ<μ′mg cos θ,故物块与传送带同速后将与传送带一起做匀速运动,则t ′2=L -x ′1v ≈2.50 s ,因此所需的时间为:t ′=t ′1+t ′2=3.31 s.答案:(1)3 s (2)3.31 s一、单项选择题1.(2019·黄陵校级期末)下列关于超重和失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其重力增加了B .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其重力为零C .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其惯性比处于静止时增加或减小了D .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其重力都没有变化解析:选D.超重是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增加,故A 错误;物体处于完全失重时,重力全部用来提供加速度,对支持它的支持面压力为零,重力并没有消失,故B 错误;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其惯性与处于静止时相等,故C 错误;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其重力都没有变化,故D 正确.2.(2019·宿迁期末)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若运载火箭在发射升空过程中,探测器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探测器在加速过程中惯性变大B .探测器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C .探测器先处于失重状态,后处于超重状态D .在加速过程,火箭对探测器作用力大于探测器对火箭的作用力解析:选B.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不论加速还是减速惯性大小一样,故A错误;发射升空过程中,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向上加速过程加速度向上,则为超重,向上减速加速度向下,为失重,故B正确,C错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火箭对探测器作用力等于探测器对火箭的作用力,故D错误.3.如图所示是我国长征火箭把载人神舟飞船送上太空的情景.宇航员在火箭发射与飞船回收的过程中均要经受超重与失重的考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火箭加速上升时,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B.火箭加速上升时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时,宇航员对座椅的压力小于其重力C.飞船加速下落时,宇航员处于超重状态D.飞船落地前减速下落时,宇航员对座椅的压力大于其重力解析:选D.火箭加速上升时,加速度方向向上,宇航员处于超重状态,A错误;火箭上升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时,由于加速度方向向上,宇航员仍处于超重状态,对座椅的压力大于其重力,B错误;飞船加速下落时,加速度方向向下,处于失重状态,宇航员对座椅的压力小于其重力,C错误;飞船在落地前减速,加速度方向向上,宇航员处于超重状态,宇航员对座椅的压力大于其重力,D正确.4.(2019·华宁校级月考)某人在地面上用弹簧秤称得其体重为490 N.他将弹簧秤移至电梯内称其体重,t0至t3时间段内弹簧秤的示数如图所示,则电梯运行的v-t图象可能是(取电梯向上运动的方向为正)()解析:选A.从图可以看出,t0~t1时间内,该人的视重小于其重力,t1~t2时间内,视重正好等于其重力,而在t2~t3时间内,视重大于其重力,根据题中所设的正方向可知,t0~t1时间内,该人具有向下的加速度,t1~t2时间内,该人处于平衡状态,而在t2~t3时间内,该人则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所以可能的图象为A.5.如图所示,一乒乓球用细绳系于盛有水的容器底部,某时刻细绳断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